當前位置:首頁 » 祝福演講 » 滿族問候語

滿族問候語

發布時間: 2021-03-13 23:03:24

❶ 滿族的風俗習慣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綉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綉、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在牧區,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天住平頂土房。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製成的奶皮子、酥油、乳酪、奶疙瘩,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並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後,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傑尼提」、饢、「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在牧區,哈薩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里的大衣;褲子多用牛皮縫制,名曰「夏里巴爾」。婦女喜歡穿紅色和其他顏色的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們穿各種綉花衣服,在花帽上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氈帽,婦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時戴絨頭巾,伊犁地區的哈薩克族則戴圓形皮帽。哈薩克族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用氈子縫制的長襪,外著皮靴。哈薩克族熱情好客,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並宰殺羊只。進餐時,主人先將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在客人面前,客人將盤中的羊頭拿起後,割下羊頭右面頰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給主人家年幼者,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

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面、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回族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

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牧民住的圓形氈房稱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則遷居向陽山谷。定居的柯爾克孜族多住平頂方形土房,有壁龕和天窗,住宅周圍種有蔬菜瓜果。柯爾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豐富。乳製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們喜歡牛羊奶、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馬等各種肉食和米面細糧。

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女子喜歡穿對襟上衣,綴銀扣;也有穿多榴長裙和下端帶皺憫的連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們普遍喜好紅色衣裙,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老幼皆喜歡穿綉有花紋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許多小辮,婚後改扎雙辮。裝飾品多為銀器,如手飼、耳環、項鏈、戒指等。有的還佩帶鑄有花紋的圓銀片胸飾。柯爾克孜族人好客,重禮節,凡有客人來訪,都要拿出最好的飲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為尊敬。在遷居時,鄰居們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別或迎送。

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種植花木蔬菜。大門多朝南開。住室的窗戶和箱櫃等傢具都雕圖案,最常見的是牡丹和蓮花。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紙糊的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觀。,在飲食方面,以面、米為主食,愛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製品。

忌食狗肉。秋天習慣用圓白菜、韭菜、胡蘿卜、芹菜和辣椒腌制鹹菜,叫花花菜,作為冬春兩季的食物。還喜歡在農閑時打獵、捕魚,並用魚腌制臘魚肉。

在服飾上,婦女喜歡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扎緊,現在中青年男子愛穿制服、西服,婦女愛穿連衣裙。

錫伯族 注重禮節。在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晚輩對尊長行「打千」禮。

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如春節、清明、端午等。錫伯族遷至伊犁後,將農歷四月十八從東北出發西遷時同父母兄弟分別的那一天,作為每年的紀念日,全「牛錄」(旗)老少到野外開展娛樂活動。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多吃牛、羊、馬肉及其乳製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歡吃庫爾達克(上豆燉肉)和蜂蜜、糖漿。「納仁」是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烏孜別克族 的傳統房屋形式有多種,頂樓呈圓形的稱為「阿瓦」,一般則為平頂長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族家庭多是父母與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孫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維吾爾、塔塔爾族聯姻的傳統。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小花帽有綉花的、有用燈芯絨或黑絨製作的。婦女有時還在小帽外面加戴頭巾。男子穿長及膝蓋、斜領,右任名為「托尼」的長袍,腰間束以三角形綉花腰帶,婦女穿寬大多榴的連衣裙,不系腰帶。一般多穿皮靴。婦女穿的「且特克」(綉花鞋)十分別致美觀。男子襯衣的領邊、前襟開口處和袖口常綉有彩色圖案花邊,體現了烏孜別克族工藝美術的特點,烏孜別克婦女善於刺綉,工藝品「派提努斯」花盤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城市烏孜別克人多穿西裝。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種青棵、豌豆、小麥等耐寒作物,初夏趕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後回村收獲、過冬,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適應生活環境的特色。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高筒帽,以黑絨為面,上綉數道花邊,帽沿下翻時,掩住雙耳和面頰,可御風雪,已婚女子系後身圍裙,所戴圓頂綉花棉帽綴有後簾可保暖,外出時在帽上系方形白色頭巾,新嫁娘則系紅色頭巾。男女都穿氈襪,穿野羊皮軟靴,用氂牛皮作靴底,輕柔堅實,適於攀緣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製品,飲奶茶,以肉食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莊里,大都是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牆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屋頂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秸的泥土。門向東開,一般都靠近牆角。頂部中央開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嬰兒的出生是件大喜事,親友聞訊前來祝福。在嬰兒身上灑麵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禮節,熱情好客,誰拿走客人一件東西,意味著懇請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腳踩食鹽或食物,忌騎馬穿過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腳踢羊,這會被認為是大不敬。吃飯時忌將飯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離席,交談時忌脫帽。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的飲食,種類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湯飯,克孜杜爾瑪(一種烤制的食物)、沙里瑪阿西(一種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雞蛋和麵粉製成的小饢和用肉、乳酪、酥油、大米等焙烘製成),各種油煎餅、烤餅、煎蒸包子、餅干、醬汁、釀制飲料以及各種炒菜等。

塔塔爾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磚塊、石塊、木材等材料建築。有土、木房之分,房門一般朝陰面開。塔塔爾族多住套間,房外都建有圍牆,自成院落,廚房內還有爐灶,饢坑。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住帳篷。

塔塔爾族的傳統服裝,男子一般穿綉花白襯衣,外加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和黑褲,喜戴黑、白兩色綉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捲毛皮帽。女子以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褶邊的長裙。年長者多穿帶領、左衽的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坎肩兒。一般情況下,多系布腰帶,冬秋兩季,戴皮帽,穿各式長短大衣、短襖,年長者外加套鞋。現在,塔塔爾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裝和時裝。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飲食主要以麵粉、大米及牛羊馬豬肉、家禽肉蛋為主。在新疆因長期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豬肉雖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與東北地區達斡爾族大相徑庭。花樣品種有米飯、拉麵、湯面、烤饢等,基本上與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涼面,臘月八日吃臘八飯。

達斡爾人的庭院為方形或長方形。門朝南開,一般不能與院大門相對。住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貴。達斡爾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優良傳統。老年人在社會上威信很高,在各種場合都受到晚輩尊重,人們不論彼此是否認識,都有互相幫助的義務,對於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難,也樂於款待。

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達斡爾族請安禮的姿勢因本人的性別和對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

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過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回族過肉孜節較隆重,維、哈等民族過古爾邦節比較隆重。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同漢族一樣過春節。

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人死後一般都實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給死者擦澡,然後以白布裹屍,用移屍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後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舉行悼念活動,請阿匐念經,請親友吃飯,此項儀式叫「乃孜爾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牧民住的圓形氈房稱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則遷居向陽山谷。定居的柯爾克孜族多住平頂方形土房,有壁龕和天窗,住宅周圍種有蔬菜瓜果。柯爾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豐富。乳製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們喜歡牛羊奶、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馬等各種肉食和米面細糧。

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女子喜歡穿對襟上衣,綴銀扣;也有穿多榴長裙和下端帶皺憫的連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們普遍喜好紅色衣裙,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老幼皆喜歡穿綉有花紋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許多小辮,婚後改扎雙辮。裝飾品多為銀器,如手飼、耳環、項鏈、戒指等。有的還佩帶鑄有花紋的圓銀片胸飾。柯爾克孜族人好客,重禮節,凡有客人來訪,都要拿出最好的飲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為尊敬。在遷居時,鄰居們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別或迎送。

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種植花木蔬菜。大門多朝南開。住室的窗戶和箱櫃等傢具都雕圖案,最常見的是牡丹和蓮花。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紙糊的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觀。,在飲食方面,以面、米為主食,愛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製品。

忌食狗肉。秋天習慣用圓白菜、韭菜、胡蘿卜、芹菜和辣椒腌制鹹菜,叫花花菜,作為冬春兩季的食物。還喜歡在農閑時打獵、捕魚,並用魚腌制臘魚肉。

在服飾上,婦女喜歡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扎緊,現在中青年男子愛穿制服、西服,婦女愛穿連衣裙。

錫伯族 注重禮節。在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晚輩對尊長行「打千」禮。

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如春節、清明、端午等。錫伯族遷至伊犁後,將農歷四月十八從東北出發西遷時同父母兄弟分別的那一天,作為每年的紀念日,全「牛錄」(旗)老少到野外開展娛樂活動。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多吃牛、羊、馬肉及其乳製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歡吃庫爾達克(上豆燉肉)和蜂蜜、糖漿。「納仁」是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烏孜別克族 的傳統房屋形式有多種,頂樓呈圓形的稱為「阿瓦」,一般則為平頂長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族家庭多是父母與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孫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維吾爾、塔塔爾族聯姻的傳統。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小花帽有綉花的、有用燈芯絨或黑絨製作的。婦女有時還在小帽外面加戴頭巾。男子穿長及膝蓋、斜領,右任名為「托尼」的長袍,腰間束以三角形綉花腰帶,婦女穿寬大多榴的連衣裙,不系腰帶。一般多穿皮靴。婦女穿的「且特克」(綉花鞋)十分別致美觀。男子襯衣的領邊、前襟開口處和袖口常綉有彩色圖案花邊,體現了烏孜別克族工藝美術的特點,烏孜別克婦女善於刺綉,工藝品「派提努斯」花盤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城市烏孜別克人多穿西裝。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種青棵、豌豆、小麥等耐寒作物,初夏趕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後回村收獲、過冬,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適應生活環境的特色。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高筒帽,以黑絨為面,上綉數道花邊,帽沿下翻時,掩住雙耳和面頰,可御風雪,已婚女子系後身圍裙,所戴圓頂綉花棉帽綴有後簾可保暖,外出時在帽上系方形白色頭巾,新嫁娘則系紅色頭巾。男女都穿氈襪,穿野羊皮軟靴,用氂牛皮作靴底,輕柔堅實,適於攀緣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製品,飲奶茶,以肉食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莊里,大都是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牆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屋頂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秸的泥土。門向東開,一般都靠近牆角。頂部中央開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嬰兒的出生是件大喜事,親友聞訊前來祝福。在嬰兒身上灑麵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禮節,熱情好客,誰拿走客人一件東西,意味著懇請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腳踩食鹽或食物,忌騎馬穿過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腳踢羊,這會被認為是大不敬。吃飯時忌將飯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離席,交談時忌脫帽。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的飲食,種類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湯飯,克孜杜爾瑪(一種烤制的食物)、沙里瑪阿西(一種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雞蛋和麵粉製成的小饢和用肉、乳酪、酥油、大米等焙烘製成),各種油煎餅、烤餅、煎蒸包子、餅干、醬汁、釀制飲料以及各種炒菜等。

塔塔爾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磚塊、石塊、木材等材料建築。有土、木房之分,房門一般朝陰面開。塔塔爾族多住套間,房外都建有圍牆,自成院落,廚房內還有爐灶,饢坑。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住帳篷。

❷ 滿族風俗習慣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等等。

拓展資料:

飲食民俗:

(1)滿族餑餑。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製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2)滿族入關前有一種筵席叫「餑餑席」,每桌使用麵粉80斤,可見規模之大。使用的麵粉多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黃米、小黃米為主,摻入適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餡。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滿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幾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現在沈陽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經常可以聽到粘豆包的叫賣聲。

(3)菜餚。滿族人特別喜歡吃豬肉、酸菜,而且烹調方法很多。比較有特點的菜餚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腸、火鍋、酸湯子等。

(4)遇到喜慶的事情或祭祀時,要設肉食大典。八人為一桌,席間主人端上一方方約十斤左右的豬肉和調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將肉切成塊或片,蘸肉汁吃肉,並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❸ 滿族文明禮儀常識有哪些

滿族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的美德。在待人接物方面,滿族也有嚴格的禮節要求。滿族是個好客的民族,真是「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如有客人來家,全家人都要穿戴整齊,到門外去迎接。即便是現在有的滿族也不習慣穿著睡衣或衣服不整地接待客人,因為這被視為對客人的怠慢或不禮貌。滿族自古有內眷不避外客的習俗,特別是初次登門的客人,主人還要主動向客人介紹內眷,以示敬意。留客人在家吃飯時,也是很講規矩的,「酒要斟滿、茶斟半碗」,因為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而且客人不放筷子,主人不能先放下筷子。主客之間邊吃邊說,小輩絕對不許插嘴,但格格(未出嫁的姑娘)例外。外出做客時,長輩與小輩不能同席,父子不同桌。小輩一般都另開一桌。

滿族還有一些禁忌,至今仍保留著。如滿族至今有放犬的習俗,家家養狗,但不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鋪狗皮褥子,不用狗皮製品。滿族也不準打射烏雅、喜鵲,也曾有「神鵲救主」的傳說。在滿族老百姓家裡的院子中,都喜歡種柳樹,而且不許在柳樹下栓馬、喂家禽等。

漢語已成為滿族人民的重要交際工具,所以當親朋好友見面時,問候的話語也早已使用了漢語,如「您好」「您吉祥」「給您老人家請安了」……在書信來往中,結尾時喜歡用「祝您闔家吉祥如意」「順致大安」等。

滿族節慶活動「頒金節」是滿族主要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是滿族的命名紀念活動日。相傳是在皇太極時,將原名女真人改稱為滿洲族的紀念日子。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頒金」是滿語,意為滿族命名之日。明崇禎八年(1635年10月13日),後金汗王努爾哈赤的兒子愛新覺羅?皇太極廢除女真(又譯為諸申)的舊稱,將族名定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皇太極正式宣布從此,滿族人為紀念這一天,作為節日進行隆重慶祝。新疆滿族在10月13日這天,紛紛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慶祝自己的節日,許多滿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裝,跳起民間傳統舞蹈,唱起民間歌曲,開展各種慶祝活動。同時,還准備奶茶、薩其瑪、打糕、金絲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嘗。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中秋節滿族人家過中秋節也吃「團圓飯」。此外,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即在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滿族婚俗滿族是我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婚俗。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滿族在與漢族及其他民族的交融過程中,婚嫁習俗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套繁瑣細密的滿族婚娶禮儀,這就是通媒、小定、拜女家、下茶、開剪、摘他哈、迎娶、坐帳、合巹、分大小、回門、住對月等程序。

通媒。在清朝末期,滿族男孩在十歲以上就可以論定婚事,舉行婚禮。締結婚約的具體過程,仍多是男方主動選擇女方。有子之家在父母為子擇定配偶目標後,即拜託媒婆與女家說合,女方家同意,由媒婆向男家報音信,之後互換門戶帖。帖,即是一張紅紙,寫上當婚者所屬某旗及曾祖、祖、父三代的功名、職業、住址,以及當婚者的功名、職業、年齡、屬相、生辰。通過媒人雙方互換,看是否犯相。

小定。通媒後,男方母親去相看姑娘,以定取捨。相看之後,男方若同意,即擇日過定禮。將首飾等由男方母親給姑娘戴上。此即滿族先民時的「男以羽毛插女頭」表示相愛古風演變而來。

拜女家,也稱大定。擇吉日,男家聚宗族親友同新婿往女家問名,女家亦聚親友等迎。男方入趨右位,年長者致詞,表達欲聘之意。女家致謙詞以謝。新婿入拜女家神位,再拜女家諸親。最後,女家進茶,主賓易位,男家入趨左位坐,設酒宴祝賀。

下茶之禮,是在議定聘禮後,擇日男去女家行聘。聘禮的種類、多少依地位、貧富而異。一般有鞍馬、豬羊、錢財、首飾等。聘禮放在鋪紅氈的高桌上,抬送女家,陳列於西炕祖先案前,兩親翁並跪,斟酒互遞祭祖,俗曰「換盅」。

開剪也叫「納彩」是指男家於迎娶前一個月,將結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謂「送日子」。男家將給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謂「送嫁妝」。並請一兒女雙全的有福之婦女,為姑娘裁衣,謂之「開剪」。

摘他哈是滿族婚俗中的特殊儀式。女方在婚前一個月內,須擇吉日舉行「摘他哈」儀式。在「摘他哈」時,要先清掃室內外衛生,將祖宗板上的媽媽口袋中的索線取出,一頭栓在祖宗板斜架上,一端扯在屋外祭祀用的柳樹枝上。薩滿主持儀式,出嫁姑娘和全家人向祖先叩頭,主祭人摘下姑娘出生時栓在索繩上的他哈補丁,扔在河裡或街頭,以示長命。

迎娶是滿族婚俗中最重要的環節。滿族傳統婚禮一般是「三日婚」,頭一天叫「響棚」。這一天男家為參加婚禮的親友備宴,要在自家院內用席或布搭棚。棚柱上多掛貼喜字、對聯男女老少齊幫忙。因這一天不僅要動鼓樂,還要搭灶、劈柴,所以叫「響棚」。第二天叫「演轎」,這一天要殺豬、跑油、擺桌。滿族的習俗是新郎騎馬,新娘坐矯。新郎和娶親人在這一天要跟隨鼓樂沿街演走。第三天才是拜堂成親,這一天要舉行一系列禮儀活動:打下處、插車、憋性、掛銅鏡、邁火盆、射三箭、跨馬鞍、挑蓋頭、拜北斗、懷抱寶瓶柴火、坐帳、入洞房等。

打下處。女方家在正日子前一天,新娘向自家祖先神行禮辭別,並叩拜「佛多媽媽」求她降福。然後由送親婦女陪同,親哥哥護送,乘坐彩車,將姑娘送至事先選好的某親友家住宿。曰「打下處」。俗定母親不能送親。下處一般選擇離男方家較近地方,又以看不見男家房屋為標准。

插車。新娘及送親隊伍正日子早晨從「下處」出發,臨行前要留一些錢給房主人,表示感謝借宿之意,俗稱「壓炕錢」。當送親隊伍和迎親隊伍在途中相遇時,車、轎相錯停下,由新娘哥哥將新娘從自家的車上抱到新郎迎親的花轎上。此後迎送親隊伍匯合向男方家行進。這種習俗叫「插車」。

憋性也叫「勸性」。這是指迎送親隊伍來到男方家的大門前,暫不讓新娘下喜轎,意思是扳一扳新娘當姑娘時的脾氣,使婚後的生活更美滿。當然憋性的時間也不能太長了。

邁火盆是指新娘下轎前換上帶來的「踩堂鞋」,蹬著小紅板凳走下喜轎。順著鋪好的紅氈走進院內。新娘要跨過路上的一個火盆,意思是婚後的日子紅紅火火。

新郎在新娘下喜轎時,要象徵性的向新娘虛射三箭,以驅逐跟新娘而來的邪氣。也有說是來自舊時「搶婚」習俗。

接下來的儀式是「坐帳」也稱「坐福」。按照一些滿族老人的說法,早年滿族男子隨八旗軍外出作戰,舉行婚禮時,多把新娘送到軍營里去成親,因此傳下這個習俗。所謂「帳」是在正房窗前臨時搭的,富裕人家用氈布,一般人家用席子。舊時坐帳時間較長,有的要一天,現在只是一二個小時。在坐帳結束前,由女性長輩給新娘開臉、梳頭。所謂「開臉」,就是用細線將新娘臉上汗毛絞掉,標志她已經成為已婚婦女。「梳頭」則是將新娘的姑娘發式改梳成滿族已婚婦女的「兩把頭」或「大拉翅」。

然後是「拜北斗」,這時已是時近中午。庭院里放著天地桌,桌上供著神位及供品。新郎、新娘拜天地,滿族叫「拜北斗」。滿族老人常講,我們是從長白山來的,沖北斗拜就是拜長白山,就是拜祖先。一對新人跪坐矮桌左右,由取送親婦女為之振酒,兩人換飲交杯酒三次。薩滿對新人用滿文念祝詞,稱為「阿查布密」歌,歌分三節。每念完一節,用刀切下一塊肉扔相空中,斟一杯白酒灑在地上,人們笑逐言開,共同祝福新人,「合巹禮」成。

有的地方直到這時才給新娘揭蓋頭,新郎要用秤桿將新娘蒙的蓋頭挑下來,再放到屋檐高處。這里還是借用諧音,意思是「稱心如意」、「步步高升」。新娘入洞房前,由兩女孩用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將兩面銅鏡掛在新娘肩上以辟邪。

新郎、新娘入門時,還要接過柴火和寶瓶,取其「懷抱財寶」之意。跨馬鞍也是滿族婚禮中流行較廣的習俗。即新娘進洞房時,要從設在屋門坎上的馬鞍上跨過去。這也是藉助諧音,取「平鞍進門」之意。「全合人」相引登床,向吉方安坐,褥下放一把斧子,曰「坐福(斧)」。女家備糖餡水餃,使新郎、新娘同食,曰「子孫餑餑」,還要問題:生不生?。食畢,新娘盛裝出來拜祖先、公婆、及男方尊長,曰「分大小」。

此後婚宴開始。一般富裕人家要辦非常有滿族特色的「三套碗席」,新郎要「拜席」,答謝親友。新婚晚上,年輕人自然要鬧洞房。新郎、新娘都坐在炕沿上,賓相把果盤所盛棗、花生、栗子撒向帳中,並念叨一些祝福語

一撒榮華並富貴,二撒金玉滿池塘,三撒三元及第早,四撒龍風配成祥,五撒五子拜宰相,六撒六合同春長,七撒夫妻同攜志,八撒八馬轉回鄉,九撒九九多長壽,十撒十金大吉祥。

婚後三天、七天和一個月,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串門,曰「回門」。走之前,婆婆要給准備「四色禮」拿著。一個月後,新媳婦要回娘家住一個月,叫做「住對月」,就是在婆家、娘家各住一個月。

滿族的禮儀滿族的人際禮儀習俗,既有尊老、敬上、好客等美好的禮節,也有受漢族影響,吸收一些儒教的「三綱五常」封建道德,當然還保存著某些氏族部落制度的殘留。

(一)「尊老敬上」是滿族人禮儀的中心內容。

入關後康熙、乾隆皇帝數次舉行「千叟宴」,身體力行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滿族人無論是官宦士紳,還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視為美德,成為家規族法的重要內容。

平日,同居的晚輩人每天早、晚都要給老人請安。長輩的教誨要洗耳恭聽,不能頂撞。與長輩同行,要隨從其後。進出門時,要先行幾步為長輩開門,並請長輩先行。在屋中,要長輩先坐。長輩說話,非得允許,不得插言。長輩外出遠行,要送出大門外,歸來要迎至大門。年輕人外出歸來,要先向父母請安,然後再回到自己房裡。

路途相遇,小輩須垂立路旁,讓長輩先走。吃飯時,要長輩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動筷子。食畢,長者先放下筷子,晚輩才能夠離席。過去滿族是「父子不同席」,現已改變。

媳婦對公、婆禮節最多,也最恭謹。如每天要早起做飯,還要裝煙、打洗漱用水、問安等。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不能與公婆同席。而未出嫁的姑娘則有特殊地位,「可就食於翁姑之側」。

(二)滿族人非常「重客守信」。

滿族人好賓客,信朋友,重感情。入關後的滿族仍沿此習。家裡來了賓客,必設炕桌,置酒款待。宴客的菜餚均是雙數,飲酒必以大盅,盡歡而止。滿族人守信用,答應朋友的事情,一定會千方百計去做。

山區里的滿族人家,難得有客人來到,更為好客。主人外出或下地幹活,房門也不鎖,路人或來客可隨意入門、喝水、吃飯,只是臨走時將門前箱內木棍指向自己去的方向即可,這個放木棍的小箱叫「客銘箱」。

(三)滿族人主要的和最常見的禮儀分別有:

見面禮見面禮主要有叩頭禮、頂頭禮、抱見禮、執手禮、鞠躬禮、擦肩大禮等;叩頭禮是小輩見長輩,過去平民見王公貴族,奴僕見主人時所行的見面大禮。叩頭禮有四種。一種是「一跪三叩」,一般對父母、主人或尊長;另一種是「二跪六叩」,一般也對父母、爺爺、奶奶和尊長;再一種是「三跪九叩」,主要在祭神、祭祖、見皇帝時用;還有一種是「一跪四叩」,一般是在過年小孩見尊長時用。

頂頭禮是久別重逢的老夫妻相見時的禮節。女方把頭頂到男方的胸脯上,男方用左手扶著老伴,右手撫摸老伴的後腦勺。

抱見禮,這是長時間沒見面的至親好友之間相見時的大禮。若是平輩之間,不論男女,雙方抱肩貼面;若長輩和晚輩之間見面,晚輩用雙手抱住長輩的腰,長輩俯身同晚輩貼一下臉,然後直身用手撫摸晚輩的後背。這也叫「抱腰接面大禮」。

執手禮應用較廣,長幼之間、平輩之間、朋友之間、親屬之間均可使用。古稱滿人「無作揖打恭之禮,想見幃執手」。見面的雙方各自伸出右手相執,虛攏但不握緊,如同現在的握手。

鞠躬禮,這是平日親朋之間相見的禮節。若是長幼之間,小輩要給長輩行鞠躬禮,或是平輩之間,對行此禮。

擦肩大禮,這是主人和客人之間常用的禮節。滿族人家經常無償地招待過往客人,客人臨走時,客人與男主人用一肩頭互相摩擦幾下即可。這就表示了客人對主人的感激之情。多日不見的朋友相見,也有行此禮。

請安禮請安禮主要有;打千兒禮、跪安禮、蹲安禮、撫鬢禮等。

打千兒禮是男子常用的請安大禮。也叫「單腿跪」、「扛肩膀頭」。施禮時,凡穿箭服或袍褂的,要先彈放下袖頭,然後左腳前移半步呈前屈狀,右腿後退半步呈半蹲狀,左手扶在左膝上,右手下垂,頭頸與上身略向前傾,口稱「請阿瑪安」「請額娘安」等。禮畢恢復直立。

跪安禮也叫「跪拜禮」,這是男子的請安禮。跪拜者垂手低頭來到受禮者面前,雙手扶住雙膝,雙膝跪地後口稱「給某某請安」,隨著話音落地站起,走到側面站立。

蹲安禮也叫半蹲禮,這是女子對長輩請安禮。行禮者站在受禮者面前,雙腳平行,雙手扶膝,隨即一弓腰,膝蓋略彎曲如半蹲狀,嘴裡念叨「請某某大安」。

撫鬢禮是平輩女子之間,日常相見時互相請安的禮節。相見的女子以右手撫摸三下額角,同時向對方點幾下頭,眼睛看著對方,以示問候。受禮者同樣以撫鬢禮回拜。

告別禮是社交禮儀中的重要內容,主要有打橫、相抱、親面、執手、鞠躬等禮節。

打橫又叫退步打橫,是客人走時向主人行的告辭禮。一般客人走時,主人要送至院門外,客人與主人告辭時,回身退後一步,雙手貼身橫走一、二步,然後向主人點頭,表示與主人告辭,主人抱雙手點頭表示告辭。

告別禮中的相抱、親面、執手、鞠躬等禮節與見面禮節相仿。

❹ 滿族的風俗和簡介(都不超過100字的)

1、滿族,清朝締造民族。因此滿族的風俗習慣對漢文化影響很大。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2、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

3、滿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創制於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


(4)滿族問候語擴展閱讀:

1、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

2、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

3、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❺ 請大家幫忙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在見面打招呼的時候常用語和習慣是什麼 我是老師上課給學生講

土家族,就說一下土家族打招呼的常用語。
最常用的同漢語一樣「nif keirbox hheif?」(你到哪裡去?)
「nif zir gaf gaf dax?」(你吃飯了沒有)
鄉下早上見面一般說:「nif laivhuanxlanx zuf xix zaov.(尼乃慌啷阻西壓早)」(你今天起來得早。)回答一般說:「laivxir zaov war…….(什麼早啊)」
現在城鎮一般都同漢語一樣說你好,即「nif caf!(尼查)」
打招呼的方式很靈活,看見別人在洗衣服,可以說:「nif sixbax zaf lax.」等等
1、 蒙古族: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讓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是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捧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火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2、 回族: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穆斯林之間的問候,問者要說「色倆目爾來孔」,答者要說:「安色倆目」,也可簡化為只說「色倆目」。在宗教場合或晚輩見到長輩,在問「色倆目」的同時,還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客人來訪,要先沏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製面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要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對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

3、 藏族:十分重視饋贈,凡遇喜慶,必互相送禮致賀。哈達是必備的高貴禮物,多為絲織品,白色居多,也有淡黃色和淺藍色的。 在相互交往中,必熱情款待,送別親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歌,把哈達掛在親友的脖子上,然後相互親切的碰額、親臉,以示熱情致意良好祝願。說話很講禮節,用語分普通語、敬語和最敬語。為尊重對方,一般都用敬語、最敬語,如有疏忽,則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4、 維吾爾族:在路上遇到長者或朋友時,習慣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身體前傾,並連說「牙克西姆斯孜」(您好);當行路人無處進餐或住宿時,只要說明來意,雖不相識,主人也會熱情招待;走路讓長者走在前面,談話讓長者先談,如坐讓長者坐上座,吃飯先端給長者;小輩在長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煙;老人騎馬出門,年輕人要為老人備鞍,扶老人上馬,而且,卸鞍、飲馬、喂馬的事都由年輕人去做;家裡來了客人,全家都出來歡迎,然後由女主人用盤子端來茶水、瓜果點心招待。

5、 苗族: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鵝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候。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級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6、 彝族:招待客人以酒為上品,凡有客人到家,都要熱情勸酒,傾心相談,有「無酒不成敬意」之說。如果主人敬酒不喝,則會被認為看不起主人。每逢過年過節,彝家的姑娘、婦女就把「桿桿酒」(在酒壇里插入用細竹子做成的吸桿,通過吸桿飲用)放在家門口,熱情勸過往行人吸飲,因而人們常說:「甜不過彝家桿桿酒、好不過彝家人的心」。

7、 壯族: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需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拈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完飯。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其代負並送到分手處。

8、 布依族:對待客人,無論認識與否,都要遞煙端茶,殺雞殺鴨盛情款待。用餐時,長輩、客人坐上方,晚輩坐下方;給長輩、客人端茶、盛飯都是雙手捧給,客人也要雙手接過,否則會被認為不懂禮貌。若迎面碰上長者或客人,要主動招呼並讓其先過。

9、 朝鮮族:晚輩隊長被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吃飯要先給老人盛,並為其擺單桌,待老人舉匙就餐了,全家才開始吃飯,吃飯時,匙要放在湯碗里,若放在桌上則表示已吃完;與長輩同路時,年輕人需走在後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長輩說明原委。

10、 滿族:孝敬長輩,注重禮節,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後再行,親友相見,除握手互致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擺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

11、 侗族:客人來訪,全家老少都要起來讓座,並用家裡最好的酒飯款待客人;路上相遇,即使素不相識也要互相打招呼問候,謙讓對方先走;出嫁的新娘若在路上相遇,要解下身上的花帶或頭帕互贈對方,以示相互尊重和祝福;趕路人若遇上天黑,可隨意進入村寨討火把照明,若借宿,主人會熱情接待,不取分文;寨中不管誰家孩子出門上學,全寨的人都帶著禮物前往祝賀;冬天,在鼓樓的火塘里生有柴炭火供人取暖。夏天,在風雨橋、涼亭中備有清泉水供行人飲用。

12、 瑤族:家中來客,必盛情款待,一般是男女分桌進餐。進餐時,不能讓老人和客人自己盛飯,須由晚輩盛飯;餐畢,要雙手舉筷說聲「慢吃」,以示敬意;凡給老人、客人東西,都要雙手捧上,以示尊敬。路不拾遺,非己莫取,是瑤族的傳統美德,他們常常把自己一時帶不走的東西放在路旁,打下草結作記號,不管放多久,別人也不會取走。
13、 白族: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招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講究的茶禮,即斟茶三道:第一到為純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紅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幾顆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進餐時,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並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侍候。

14、 土家族: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的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干凈,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再給客人。

15、 哈尼族:重禮好客,在路上遇到熟人或陌生人,總是有禮貌的含笑問候並讓路,還熱情邀請到家裡做客。客人進家後,主人首先邀請客人喝一碗友誼酒,之後再敬上一杯香濃茶,若客人逢節日來訪,主人在給所有客人斟完酒後,還要給最先斟過酒的客人再斟一次,表示源源不斷,幸福長久。席間,老人還要唱勸酒歌,青年人要向老人和客人敬酒。當客人接酒一飲而盡時,全家人會「 」「 」的喝彩。團結互助是哈尼族的傳統風尚,如一家建房,全寨的人都要去幫忙;獵手的獵獲,見著不論老少均可得一份,表示互相祝福。

16、 哈薩克族:重視友誼,熱情好客,對來訪和投宿的客人都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品殷勤招待,對待貴客,還要宰殺黃頭白身的羊款待。進餐時,主人先把羊頭用盤盛著獻到客人面前,以示尊敬,客人則要用刀先割下一片羊頭右頰面上的肉捧給在席的長者,再割下一塊羊耳給在座的幼者,然後自己隨便割下一片羊頭肉吃,再把羊頭原盤捧還給主人。路遇熟人、長輩和尊者,均要以右手貼胸欠身問好,以示尊敬,在結對乘騎行進中,年長的在前,年輕的在後,喝茶、吃飯,也總是要先敬老人,把最好的食品讓給或留給老人和孩子。

17、 傣族:尊敬老人,晚輩從長輩面前經過,要彎腰細步;村中辦紅白喜事都要專門送飯菜給老人;說話和氣,家庭、鄰里關系十分和睦,很少發生爭執和吵架;熱情好客,凡過往客人,都會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還專門備有招待客人的被褥,比自己用的還漂亮。

18、 黎族:客人來訪,主人要在門口迎接,並拿出煙葉、煙筒、火種請客人在門外抽煙、休息,然後請客人入內飲酒。酒席上賓主對坐,若是男客,則先喝酒後吃飯,女客則先吃飯後喝酒,若是要好的朋友,則邊喝酒邊對飲。喝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完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把一碗碗的酒捧給各位客人,客人必須接下,表示領情。

19、 僳僳族:客人來訪,總是要用家中最好的東西招待,飲雙人酒是僳僳族待客的最高禮節,常常用於貴客來臨或簽訂盟約和結拜兄弟等場合,飲時由主人斟一碗酒,然後主客各用一手捧起,同時喝下,以示主客親密無間,情同手足。重團結,講互助,一家有難,大家相幫,「自己有飯吃就不能看著別人挨餓」,是僳僳族傳統的道德觀念。

20、 佤族:喜歡以酒待客,「雞肉爛飯」是招待客人的一道佳餚。請客人飲茶、喝酒,主人先喝一口,以示衛生、無毒,然後再雙手捧給客人,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佤族人很講究團結互助,鄰里有事,大家相幫,獵獲野獸,見者有份,正如俗話說的,「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有活大家干」。

21、 畲族:用好酒好飯菜款待客人,是畲族的傳統禮節,凡客人或鄰里來訪,都要以茶相待,一般要喝兩碗。有種說法:「喝一碗是無情茶」。做以,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要喝第二碗。如果口很渴,就先說明,可以任意喝,再重沏也行。有些地方,酒席上還煮著大塊肉,讓客人散宴後帶回去。凡獵獲較大的野獸,獸肉大家平分,過路人若在野獸四蹄捆好之前看到,也同樣能分得一份。

22、 高山族:尊敬老人是高山族人民普遍的社會風氣。凡有重大事情,都要先徵求老年人的意見。孤身老人受到尊敬和特殊照顧。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鄰里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互通有無。過節時,人們還要帶上好酒好菜進行聚會,開懷暢飲,載歌載舞,以示團結和友愛。

23、 拉祜族:對尊貴的客人,主人要殺雞,熬雞肉稀飯招待。吃飯時,家長盛飯,接著是客人,其餘則按年齡大小的順序拿取。團結互助是拉祜族人的傳統美德,如村裡有人要蓋房子,只要備好材料,全村人就會無條件的幫助。

24、 水族:客人來時,主人熱情讓座、敬煙、端茶。對一般客人待以豆腐和肉類,對上客則殺雞、鴨款待,對貴客則殺豬招待。雞頭象徵尊貴,所以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待客以酒為貴,客人不醉主人一般不罷休。逢年過節,出嫁的女子回娘家,鄰里都趕來看望並贈送食品,以示關心。水族有互相幫助的傳統,無論誰家有婚嫁、建房和喪葬等,大家都要結伴送禮表示關懷。

25、 納西族:尊重婦女,愛護兒童,關系老人,熱愛父母,是納西族的傳統美德;注重禮節,講究信義,謹慎行事,是納西族人的處世方法。在社會生活中,十分重視對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和生態的保護,凡踐踏莊稼、毀壞森林、污穢水源等,都會遭到公眾輿論的反對,並視其情節輕重予以懲罰。

26、 東鄉族:尊敬老人,晚輩出門歸來,見老人需躬身問安;對老人無論倒茶、遞食都要雙手呈送;老人坐炕必居中,食必先。客人來訪,請其到炕上就坐(男客上炕須脫鞋,女客可不脫),用家中最好的茶飯招待;如用雞肉待客,則必將雞尾讓首席客人吃,表示尊敬;男客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女客可與男客同吃同坐;主人陪客時,一般是站在桌旁給客人盛飯、拈菜,自己不坐也不吃。
27、 景頗族:對客人來訪,無論生人或熟人,都要熱情的留食留宿;若客人來訪,而主人又不在家,客人只要把自己的掛包等物掛在客房裡便可先去辦事,主人回家看見客人的東西就會備上豐盛的酒飯,等客人回來享用。與人見面,尤其是親朋好友相遇,必將自己筒帕里裝的酒、沙枝、草煙等相互傳遞,請對方品嘗,表示敬重和親熱;在農閑時或節日里,人們通常帶一些禮物互相拜訪,以示團結祝賀友好往來。對孤兒寡母或生產生活上有困難的,大家都會關心和幫助。

28、 柯爾克孜族:好客,講禮貌。凡有客人來訪,不論相互與否,都要拿出家中最好的食品熱情招待,而以羊頭待客為最尊敬;在請客人吃羊肉時,先請吃羊尾油,在請吃胛骨肉和羊頭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表示回敬。在遷居時,鄰里之間要相互招待,以示告別好迎送。

29、 土族:尊老敬長,在路上遇到相識的老人要下馬問好,對朋友忠實守信;熱情好客,對來訪和登門投宿的客人都熱情招待,常說:「客來了,福來了!」客人臨門,主人要先敬酒三杯,叫「臨門三杯酒」;席上,主人要向客人先敬酒三杯,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告別起程時,主人在門口還要向客人敬三杯酒,叫做「上馬三杯酒」。若客人不能喝酒,只要用中指蘸酒三滴,對空彈三下,稍稍喝一點即可。對貴客來訪,主人還再席上加擺一個插著酥油花的炒麵盆,端上大盤手抓肉塊,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壺上系一撮白羊毛,以示尊敬。

30、 達斡爾族:以敬老、互助和好客為佳風。對長者,無論是在路上行走,還是出入房門,青年人都要讓路;兒女外出歸來,要給老人請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歡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給老人或給老人留下一部分。客人來訪,主人都要遞煙、敬酒、端出奶製品熱情招待,若是貴客臨門,還要添做「瓦奇」(豬肘子)和「手扒肉」等佳餚,盛情款待。

31、 仫佬族:尊老重禮,老人進餐,都由晚輩爭著盛給;冬天圍爐取暖,讓老人坐背風的地方;如一家有老人去世,全村的人都要前往弔唁。男女青年在郊外相逢,不論相識與否,均可邀請對唱,若拒絕邀請,則被視為不禮貌。

32、 羌族:宴席的上座須請老人坐,待其就座後,其他人才能坐下,飲酒時也必須由最年長的先飲;老人進屋,屋內的人都要起立相迎;路與老人,要側身讓路,如騎馬遇老人,要下馬行禮;歌舞時要有老人領頭;兒女不得隨便說父母的名字。村寨里有人蓋房,大家都無償的去幫忙;遇有婚事,親友鄰居都前往慶賀;遇有喪事,鄰里都要幫忙料理,前往弔唁。

33、 布朗族:對遠方的來客,總是要熱情的用水酒、清茶等予以款待。相互幫助和協作是布朗族的優良傳統。村寨里一家有事,大家都要相幫;逢年過節,親戚朋友都要相互拜訪,請客吃飯、送禮,以示團結友好。

34、 撒拉族:講究禮節和饋贈。見人不論相識與否,都要客氣的說「色拉姆」(你好嗎?);在婚喪、生育、遠行看望尊長時,都要送禮;對來客都以豐盛的飯食款待,宴請賓客時,不炒菜,只吃燴的碗菜。

35、 毛南族:路遇老人和小孩,招呼之後要親切攙扶讓路。如遇挑擔負重者,必替其挑負一程,囑其慢行。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座,有好吃的,首先要給老人,晚輩要給老人斟酒添飯,敬茶獻煙。對過路人不論認識與否,必打招呼並邀其進家喝茶、吃飯;對遠道而來的客人,招待熱情而有禮貌,客人留宿時,比拿出最好的被子、蚊帳,讓出廂房給客人。誰家有婚喪或建房等事,不需請求,村裡各家都會自動出人幫忙。

36、 仡佬族:客人來訪,全家人要起立迎接;主人與客人談話時,如果想從它們之間穿過,必須說聲:「對不起,過一下」。村寨中的老人年滿60歲時,其子女、親戚和相鄰都要為其祝壽,並殺狗設宴進行慶賀。

37、 錫伯族:晚輩路上遇見長輩要問安並讓路;平輩見面要相互問好。客人來訪,兒媳要出來裝煙、倒茶,若裝煙、倒茶的與客人輩分相等,客人應起立或欠身雙手接;客人告別時,全家要出來送至大門口。

38、 阿昌族:講究禮貌,尤其對老年人非常尊敬,人們無論集會或在家裡,只要有老年人走過來,都要站起來讓座,表示尊敬和歡迎。客人來訪,必以家中最好飲食熱情款待。

39、 普米族:普米族熱情好客,客人若在盛夏來訪,主人當著客人的面宰殺豬、羊、雞、鴨、以示誠心;客人離去時,主人要送客人一塊豬腿肉,稱為「散份子」;在婚喪和集會時,要用牛角杯盛酒敬客,並以客醉為體面。蓋新房時,親友鄰里前往幫忙,主人只待以酒飯,不給報酬。

40、 塔吉克族:男子相見,一般都親切握手,親密的要互吻彼此緊握的手背,最親密的還要相互擁抱;女子相見,長者吻幼者之眼,並撫摸其頭頂,幼者吻長者手背,平輩則互吻面頰,親密的則吻唇;男女相見,行握手禮,有親戚關系的則多由女方吻男方面頰。如有客人投宿,無論認識與否,都盛情款待。、

41、 怒族:善良朴實,樂於助人,熱情好客。客人來訪,主人都要熱情款待;打到獵物,全村每人都有一份;誰家修房子,只要告訴日起,全村人都會前去幫忙,不計報酬。
42、 烏孜別克族:好客,注重禮節。幼者尊重長者,有話讓老人先說,走路讓老人走在前面;外出騎馬時,若二人共乘,則長者再前,幼者在後,男在前女在後。平輩婦女相見,手放胸前鞠躬後可擁抱,長者可以吻幼者臉頰。男的見面,手放胸前鞠躬後握手。對來訪客人都熱情招待。

43、 俄羅斯族:相識的人每天第一次見面要問好;向陌生人問事,要先問好再問事,問過事以後要表示感謝;見到吃飯的人,要說「祝您胃口好」;見人出遠門,要說「一路平安」;婦女在長輩或客人面前,要帶頭貼,以示尊重;客人來訪必熱情接待,有用麵包和食鹽迎接客人的傳統。

44、 鄂溫克族:青年人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路與長輩須下馬請安;對老弱孤寡者尤為關心,照顧。對客人或不相識的過路人,都以禮相待。在牧區,對客人敬奶茶和手扒肉是普通的禮節。在獵區,獵民則以奶茶和鹿的胸脯肉為上品招待客人。團結互助,路不拾遺,是鄂溫克人的傳統美德。

45、 德昂族:把尊重、愛護與贍養老人視為美德,每當年節,年輕人都要把家裡最豐美的飯菜送一份給村裡的高壽老人,以示敬意。過潑水節時,幼輩還要給長輩舉行洗手洗腳禮;吃飯時,請老人坐上座,給老人送東西須雙手捧給,見面時要互相問好,並敬奉煙茶;客人來訪,比熱情接待;誰家有困難,親友鄰居都要前往幫助。

46、 保安族:保安族的禮儀同周圍的回、東鄉、撒拉族很相近,見面都要互致「色倆目」,年輕人見到長輩還要鞠躬。保安族注重鄰里友善,視和睦團結為民族生存的根本,祖祖輩輩同周圍的漢、回、撒拉等民族相親相愛,和睦友好。

47、 裕固族:熱情好客,當家裡來客時,先用奶茶招待,即在碗里放上炒麵,酥油奶渣、乳酪皮,然後沏上煮好的奶茶,喝完茶,便以手抓羊肉和青稞酒款待,對貴客,主人還要給客人抬羊背子作為帶走的禮物。

48、 塔塔爾族:親友相見要握手問候,婦女見面多握雙手;走路讓長者走在前面,談話由長者先談,吃飯時,也要先把飯送給長者;對遠道投宿的客人,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款待;如親友鄰居有困難,大家都會予以援助,直到困難解決。

49、 獨龍族:始終保持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古老而純朴的社會風尚。人們出行,常把食物掛在沿途的樹枝上或放在舉目可見的岩洞里,來往行人即使飢餓難忍也不會擅自取食。如果拾到錢物,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尋找失主或是原封不動的存起來,以特定的標志,出示招領。注重互助,一家有難,全村都會解囊相助。如果過路人斷糧挨餓,向他們求援,哪怕素不相識,他們也熱情招待。

50、 鄂倫春族:落座讓長者先坐,喝酒讓長者先喝,吃肉請長者先動刀,起程讓長者先行,在行獵中遇到長輩,相距老遠就須下馬,牽馬迎上前去並問號;行獵歸來或久別重逢,都要向長輩請安。客人來訪,總是以豐盛的酒肉款待,對投宿的過路客人,也會奉為上賓。

51、 赫哲族:敬老好客,長幼相見,晚輩要向長輩行禮;小輩遠行歸來,要依次向父母、兄嫂問安。客人來訪,常常以殺生魚(赫哲人稱「塔拉卡」熱情款待。

52、 門巴族:熱情好客,樂於助人。客人來訪,家裡人要上前相迎,給客人鋪上花墊或獸皮墊請客就座,客人坐下後,男主人陪客,女主人敬酒;主人請客人喝酒,可人不論會喝不會喝都不能拒絕,即使不能喝或不想喝,也必須多少喝一點,否則,會被認為失禮;不能再客人面前走動,要從客人身後繞行;晚上客人未睡時,主人不能先睡,家裡殺了牛,要向親友及同村各家送一點牛肉,受到牛肉的人家要回敬一竹筒酒,並於主人共飲;有人出遠門或歸來,親友都要送酒去,以示歡送或歡迎。

53、 珞巴族:有客人進村,都恭謙的拉手邀請到家做客,請客人坐火塘邊的上座,然後拿出干肉、竹筍、奶渣、蕎麥餅和酥油茶等親切待客;請客人用飯時,主人要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飯,以示無毒和真誠,端出的飯菜,客人要吃完,主人才高興;遇到獵獲野物,客人也同樣能分得一份;遇上婚嫁,客人要和村裡人一起前往祝賀、飲酒唱歌。珞巴人生男孩子,親友們要相贈弓箭為禮物,祝福孩子長大成為勇敢的獵手。

54、 基諾族:客人來訪,全家都會高高興興,並准備最豐盛的酒菜款待,待酒足飯飽後,主人端上普洱茶請客人品嘗,並為客人唱一支支吉祥祝福的歌;不打人、不罵人、不拿別人的東西;集體圍獵時,參加者平均分配獵物;尊敬老人,晚輩從不違抗長輩。

❻ 滿族的特點

滿族的特點是身材普遍高大,力氣較大;性格比較倔強,和你成了兄弟就是換命交情,可要是和你成了仇人那就是災難。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6)滿族問候語擴展閱讀:

滿族簡介:

滿族人口分布於全國各地,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自治區、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多,其他散居於新疆、甘肅、寧夏、山東、湖北、貴州等省區及西安、成都、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❼ 滿族的風俗習慣越簡單越好

1、婚姻:

滿族舊時婚姻重視門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齡女。這與旗內男子當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關。貴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結婚對象,旗人也有由族長指婚的情況。清代宮廷的「選秀」,是為皇帝及親王選妃,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內部遴選。

2、服飾:

男子自頭頂後半部留發,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在全國推廣,使之成為清代滿、漢、蒙各族的共同發式。

女子發式,幼年時期與男孩一樣,稍長,在腦後留有一根或兩根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佩戴耳環,有一耳三環的定式。

3、喪葬:

入關前,滿族以火葬為主,自順治帝後期起,受到漢民族文化的影響,滿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並結合本民族特點,形成了滿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駐防旗人由於要將死者及其遺屬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將骨灰裝殮回京。

(7)滿族問候語擴展閱讀

滿族的傳統文化活動:

1、滿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大都與狩獵相關,有舉重、摔跤、跳馬、跳駱駝等。「跳馬」要在馬飛跑時,橫躍馬身;跳駱駝則是從後躍上駝背。跳馬與跳駱駝,都是為和敵人短兵相接時,便於飛上敵騎的擒拿技術,並成為經常鍛煉的運動項目之一。

2、古代滿族愛好歌舞,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入關後,舞蹈必選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稱作「喜起舞」,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

3、滿族文化的發展,突出表現在滿族用漢文著書立說方面。著名詞家納蘭性德所著《飲水詞集》和《側帽集》,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以封建貴族家庭生活為背景,廣泛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現實,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將中國古典小說創作藝術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❽ 少數民族祝福語

滿族的端午節 滿族過五月端五是為了忻福禳災。相傳很久以前,天帝派人下凡體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等油賣完,者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自己房檐上插上艾蒿,可以躲過瘟災。」老頭聽後就挨家挨戶告訴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無法降瘟災,人們都得救了。五月端五滿族講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還講究到郊外踏露水,據說用這天的露水洗臉、頭和服,可以避免生瘡癤、鬧眼病。

水族端五節 有吃素的習俗。據傳水族的遠祖從江西遷到貴州三都地區,在此開荒種地,創家立業。某一年的秋後,遠祖的四個兒子來探望,遠祖上樓取肉款待他們時,不慎失足墜樓而身亡。自此以後,水族從端節的第一天開始,只准吃素,直至端節結束後才能吃葷。

納西族端午節 納西族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棗糯米飯,喝雄黃酒。門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兩根大麥穗。長輩要給十五歲以下的孩子繞扎五色棉線,稱「續命線」。男孩繞左腕,女孩繞右骯。續命線需戴一月的時間,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節最後一天才解下燒掉。節日里,集市上還擺設葯攤,出售各類名貴葯材。婦女們則綉織小香包、小錢包、布娃娃、扇套、筆套等手工藝品。

粽包節 傣族民間節日。流行於今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區。夏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在村邊樹下圍成一圈唱情歌。然後,小夥子把粽包擲給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雙雙到附近僻靜處談情說愛,至日落西天時才離去。

採花節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甘肅與四川交界的博峪一帶。時在農歷五月初五,節期兩天。也叫。女兒節。俗傳很久以前當地荒蕪一片,是一位蓮芝姑娘教會了人們種地,教會了人們採花治病。後來,蓮芝姑娘在五月初五上山採花時失足摔死。人們為了紀念她,就逐漸形成了採花節。採花節的主要活動是搶水、採花和祝福。節日的早晨,人們要搶泉水洗身、飲用,俗說這一天太陽未照的泉水洗浴可以得到吉祥、飲用可祛除疾病。接著,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帶上美味佳餚,到四十里外的阿里坎山上去採花。出發時,全村男女老幼歡歌送行,採花者則表達採花的決心和願望。到達採花坪,姑娘採花,小伙砍柴、支鍋、搭棚,傍晚開始歌舞,直到半夜方休。第二天返回村寨時,姑娘頭上插鮮花、戴花環,背滿筐鮮花草葯。到村口時,全村齊聚村頭,鳴槍致意,送酒送饃,祝賀採花青年歸來;採花姑娘則向各戶贈送禮物(蔥花稠香柏),並祝福。

都陽節 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傳說古時有一年天氣炎熱,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人們驚恐萬分。江邊的漢族兄弟聽說後就把端午節採的菖蒲、艾葉和雄黃送上山,用葯給老人洗瘡,用雄黃酒給阿依擦身,不幾天,人們的病全好了。後來,彝族人備了厚禮下山感謝漢族兄弟。漢族人告訴他們說,端午節的草葯能治百病,還能邂邪。從此,彝族也過起了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彝語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將端陽節叫做「都陽節」。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要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還要包好粽子,帶上酒和培培肉,到風光秀麗的山間草坪,進行摔跤、跑馬、鬥牛、斗羊、跳舞等娛樂活動。

神仙坡節 彝族、仡佬族、漢族等民間節日。流行於貴州省納雍縣和水城一帶。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傳說古代時,當地有一位叫木達的小販,他買賣公平,不欺不詐,而且有一副成人之美的好心腸。在小販差一天就一百歲的那一天,他通知周圍四十八個村寨的各族青年人到今天的神仙坡上集中,為青年人穿針引線物色對象。後來便乘白鶴慢慢升天而去。以後人們便把這個地方叫神仙坡。每年這一天,人們都集中到這里來,紀念這位成仙的老人,並歌唱娛樂。後便形成神仙坡節。屆時,『各族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聚會納雍和水城交界地的神仙坡,舉行吹蘆笙、賽馬等娛樂活動。

楊梅會 彝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新民區一帶和峨山彝族自治縣高魯山一帶。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傳說很久以前,有個道人路過高魯山一帶,在山路旁種下一片瓜,並在瓜地邊撤下一把細米。後來,瓜藤變成了山脈,瓜果變成了村寨,細米則變成了楊梅。這里的人們便守著瓜地繁衍生息、世代相傳。到農歷五月初五楊梅熟透的時節,人們便聚會到山上,一邊採摘楊梅,一邊盡情歡樂,以表對那位道人的紀念。這一天,人們除採摘楊梅,小夥子和姑娘們還聚集到一起,進行對歌和跳蘆笙舞等娛樂活動。一些小夥子和姑娘通過對歌交往,往往結下百年之好。

轉山會 普米族傳統節日。亦稱「繞岩洞」。流行於今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人居住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當地普米族群眾視獅子山為女神,且為最高保護神,認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給人間以幸福與平安。是日,人們身著盛裝,攜帶食品,聚集在瀘沽河畔的獅子山下,唱歌跳舞,騎馬射擊。無論相識與否,人們都互相祝願。青年男女趁此機會談情說愛,結識情侶。婦女們祈禱山神,希望多子多孫。老人們還去山洞中燃燒樹枝,熏走鬼邪。所有前來趕會的人都要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萬事

❾ 滿族習慣和方言

生活習慣: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意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滿族過去信仰薩滿教,每年都要根據不同的節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豬和豬頭為主要祭品。在大祭時要殺豬,特別是在祭祀祖先時要選用無雜毛的黑豬(有的還必須選黑公豬),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已領受,即可宰殺。此舉俗稱為"領牲"。有的地方要將豬腸和膀胱放入吊斗掛在桿子上,讓烏鴉來吃,如果三天內被吃掉,就為吉利。然後把全豬卸為八塊,按原樣擺在方盤內,供於家裡屋內西山牆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輩份排列免冠叩頭三遍,再將肉切碎入鍋熬煮,全家圍坐,蘸鹽而食。此時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頭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謝。滿族人家至今還有逢殺豬時請親鄰好友前來品嘗頭頓豬肉的習慣。過去,在莊稼成熟的季節,滿族還有"薦新"祭祀的習慣,如今已被"上場豆腐了場糕"習俗所代替,即在五穀上場時,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場結束時,用新谷做大黃米飯或豆面餑餑吃,以慶豐收。滿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娘必須先在南炕上坐帳,也有稱"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張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後對飲。
日常食俗 :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粱米飯或玉米(米+查)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餑餑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黃米等磨成面製作的,有豆面餑餑、搓條餑餑、蘇葉餑餑、菠蘿葉餑餑、牛舌餑餑、年糕餑餑、水煮餑餑(漢語的餃子)等。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於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酸菜可用熬、燉、炒和涼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鍋別具特色。配菜也可用來做餡包餃子。東北地區的滿族,每戶腌漬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那家館是家有100多年歷史的滿族餐館,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後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民族食品

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白肉血腸。
②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餚)
③酸湯子(遼寧岫岩滿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最早是清朝皇帝到東陵祭祀祖宗時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稱為"祭餑餑"。做供品時有果餡厚酥餑餑、魚兒餑餑、匙子餑餑、菊花餑餑、糊面餑餑、炸高麗餑餑、江米糕、黃米糕、七星餅、雞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幾十種。傳入民間製成糕點後,大體上分為大小兩種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無餡的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蜜供和薩其馬最有名,此外還有綠豆糕、花生糕......

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逢年過節,都要殺豬,過年(春節)時每家要殺豬二至三口。農歷臘月八日(臘八節),要用黏高粱、小豆等八樣糧食煮粥,稱為臘八粥。除夕吃餃子,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根白線,誰吃著白線就意味著誰能長壽:也有的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枚銅錢,吃到便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有錢花。此外還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點心"薩其瑪"。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夏歷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端午節:滿族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中秋節:滿族人家過中秋節也吃"團圓飯"。此外,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即在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方言:

現代滿族普遍使用漢語,除了一些學者還能應用滿語外,目前會說滿語的滿族人只餘下屈指可數的老人家,大多數滿族人已經不懂滿語了。不過,東北和北京地區的漢語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滿語的詞彙。

* 埋汰(臟)
* 嘎噠/疙瘩(地方)
* 嘎拉哈(羊拐骨或豬拐骨,用於游戲)
* 恩那(是、對、好)
* 餑餑(糕點,後亦指餅干)
* 個應(gè ying)(使反感)
* 薩其馬:來源於滿語sacima,原意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為野果名)」
* 白(bái):來源於滿語bi,意為「徒然」、「空」
* 嬤嬤:來源於滿語meme,意為「乳」、「奶」,轉意為「乳母」
* 剋扣(kē kòu):來源於滿語keike,意同漢語
* 哈喇(hā la):來源於滿語har,意為「刺鼻」,今意為食用油變質
* 呵斥(hē chì):來源於滿語hacihiyambi,意為「責備」
* 勒勒(lē le):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leolembi,意為「談論」,現轉義為「空談」
* 抹擦(mā sà):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macimbi,意為「舒展」,今意為將有褶皺的東西抹平
* 磨蹭(mó ceng),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moco,原意為「遲鈍」,今意為「繁瑣緩慢」
* 撞克(zhuāng ke):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jangkulembi,意為「撞上邪祟」
* 咋呼(zhā hu):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cahu,意為「潑婦」,現在意為不沉穩,喜歡大呼小叫
* 胳肢(gé ji):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gejihesembi,意為「搔腋下使發癢」
* 邋遢(lā tā, 東北、北京發音為lē te):來源於滿語lekde lakda,原意為「胖人隨行」、「衣擺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齊,不利索
* 哨叨(shào ):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sodombi,原意為「馬步行不穩」,轉義為「輕佻、不穩重」
* 挺(tǐng):北方方言,來源於滿語ten,意為「很」、「甚」
* 克(kēi):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koikasambi,原意為「打架」,轉義為「批評」
* 敞開兒(chǎng kār):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changkai,意為「盡量」、「任意」、「隨意」
* 塊兒亮(kuàr liàng):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kuwarling,意為「漂亮」、「美麗」
* 摘歪(zāi wai):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jailambi,意為「躲」、「避」,轉意為「閃身讓開」、「歪」、「斜」、「斜靠」。
* 該漏(gái lou):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gaimbi,意為「要、取」,轉意為「揩油」
* 的瑟(dè se):東北方言,意思是輕佻,賣弄
* 馬馬虎虎:北方方言,來自滿語lalahuhu,意思是辦事不認真,毛糙
* 磨即(mò ji):東北,北京方言,即磨蹭,來自滿語moji,moo
* 個色(gé shǎi):東北方言,北京亦稱gélu,來自滿語,意思是人(性格)特殊
* 額吝 (é lìn): 北京方言;和勒(hé le),滿洲方言, 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漬痕,如衣領上的汗漬。來自滿語,波紋的意思

[編輯] 滿語單字

* 嗻 (je):為清朝時在下位者對主上的應答聲
* 喳 (ja)賤.易...等
* 阿爾薩蘭(arsalan) 獅子
* 它斯哈 (tasha) 老虎
* 伊汗 (ihan) 牛
* 箍了馬混(gulmahun)兔
* 母督理(muri)龍
* 某林 (morin) 碼
* 骰應 (sain) 好
* 多鐸 (dodo) 胎兒
* 阿庫 (aku) 沒有
* 巴來伊(balai) 放肆
* 筆 (bi)我
* 保扭 (bonio)猴
* 叉虎 (cahu)潑婦
* 阿瑪 (ama)父親
* 哈哈 (haha)男人
* 呵呵 (hehe)女人
* 哈啦(hala)姓氏
* 呵呵了庫(hehereku)娘娘腔
* 宜蘭 (ilan) 數字三
* 母色 (muse) 咱門
* 那丹朱 (nadanju) 數字七十
* 沙克沙哈 丹敏 (saksaha damin) 上半身黑 下半身白 出生約一.二年的雕 又名:接白雕 亦為滿清名畫家 郎世寧所繪之畫"雪點雕"之正確解釋

[編輯] 滿語地名

遼寧、黑龍江和吉林的諸多地名也是由滿語的漢語音譯而來。

* 牡丹江(彎曲的河)
* 張廣才嶺(滿洲阿勒楚喀語,吉祥如意的山)
* 松花江(白色的江)
* 伊春市(皮毛之鄉)
* 呼蘭縣(煙筒)
* 阿城(阿勒楚喀)
* 綏芬河市(錐子)
* 哈爾濱(曬網場,曬漁網的地方)
* 佳木斯(驛丞村或站官屯)
* 吉林(原名吉林烏拉,沿江之意)
* 興凱湖(興凱:水從高處流下的)

❿ 滿族人的拜年形式及祝福語是什麼

年有哪些習俗?
查看全部4個回答
我來答
我來答 查看全部4個回答

風記社六團oyc
LV.4 2014-07-08

滿族人也將春節稱為「過年」,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先講講傳統的習俗。 「領牲」:臘月十五後,滿族人要任選一天殺年豬,祭祀祖先、恩公和本支祖宗。年豬不得有白毛,豬捆好後抬到祖宗供位前,殺前將酒澆進豬耳朵,如果耳朵動為「領牲」了,如不動,需禱告,直到動了方可殺死。殺死後,先要將豬剁成八塊,擺在祖先牌位前,燒達子香,全家磕頭。禮畢,才可以吃肉。吃第一頓肉時,全家人要圍著鍋坐,不用桌子。 祭先祖:臘月二十九,滿族人家家都要貼窗花、掛箋、對聯和大「福」字。過去滿族人在貼掛箋上很有講究,本家是什麼色旗人就貼什麼色掛什麼箋,祖先原是從長白山幾道溝里來的就在祖宗板頂上貼幾張掛箋。臘月三十這天,家家都要豎起一根五六米高的「索羅桿子」(也稱神桿),桿頂上掛方形的錫升,升里盛著豬的五臟供烏鴉、喜鵲去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