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祝福演講 » 明代問候語

明代問候語

發布時間: 2021-03-13 17:25:19

㈠ 古代高級春節拜年祝福語

卯兔留瑞福常在,辰龍送祥祿相伴;春夏秋冬四季順,富貴如意年年隨;天時地利有人和,財旺運好得安康;宏圖大展前程綉,金玉滿堂合家歡。

㈡ 書信祝福語的格式是什麼

稱呼:第一行頂格寫收信人的名字和稱呼(或只寫稱呼),有時還要加上「敬愛的、親愛的」等詞,表示對收信人的親熱和尊敬;接著加個冒號,表示下面的話是對他說的。


正文:另起一行空兩格開始寫正文,也就是書信的內容。正文部分通常先寫問候的話。問候是一種禮節,問候語很多,有節日的問候,如「新年好」「春節快樂」 等;有季節性的問候,如「夏安」「冬安」等。

也有開頭問候身體健康,工作和學習情況的,如「近來身體可好」「近來的學習好嗎?」等等。問候語可以獨立成為 一個段落。

正文是書信的主體部分,是寫信的目的之所在,寫信人要說的話,要辦的事都寫在這里。正文的內容在問候語下一行空兩格寫起,轉行時要頂格寫起。如果要說的話,要辦的事多,應該分段寫,每段寫一件事,寫完一件事,再寫另外一件事。每段開頭都要空兩格寫起。

結尾:正文寫完後,要寫上表示祝願、尊敬或勉勵的話,也叫致敬語。致敬語要根據對象不同而不同。如果寫給長輩,可以寫「敬祝健康」等;如果寫給平輩,可以 寫「祝學習進步!」等。

而「此致敬禮」是比較通用的,適合一般人的結束語。結尾的「此致」「祝」等可以緊接正文寫,也可以獨佔一行,空兩格寫。「敬禮」 「健康」等祝願之情,要另起一行頂格寫。

署名:寫在正文結尾後的右下方。可以根據信紙剩下的多少,決定署名與致敬語的距離。署名時根據與收信人關系的親疏,可帶姓,可不帶姓。習慣上,還按與收信人的關系,在名字前面加上「孫」、「弟」「老朋友」等稱謂寫在名字的左上角,字體小一點。

日期:一般寫在署名的下邊。日期最好是把年月日都寫出來,便於收信人了解寫信時間。

(2)明代問候語擴展閱讀

手書是親手寫的信。相對含有重視、真實非假冒等意味在內,所以常區別於一般書信別稱。

如《漢書·薛宣傳》:「馮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書相曉,欲君自圖進退。」

「暴章」即揭露。「手書還稱「親筆信」、「手札」、「手翰」、「手啟」、「手柬」、「手筆」、「手記」、「手帖」、「尺墨」等等。

舉例如下: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詩:「手禮八行詩一篇,無由相見但依然。」

手翰: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是以前狀,輒述鄙誠,眷惠手翰還答,益增欣悚」

手啟:《三國演義》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親母,時常饋送物件,必具手啟。徐母亦作手啟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獲編·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眾咻不止,其勢且孤,乃盡出二給事先後托請諸手柬呈上覽。」

尺墨:《翰苑新書·戴象麓(上贛州周府判啟)》:「編摩尺墨,披瀝寸丹。」

手筆:親手寫的或畫的東西叫手筆。因此親筆信也叫手筆。劉禹錫《上杜司徒啟》:「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書一函。」

㈢ 求寫信類似「展信佳」「見字如晤」類似的句子

展信佳,是一種問候抄語也可以說是祝福語,祝察看這封信的你一切安好的意思。
注釋:
①展:察看,省(xǐng
)視。
②佳:形聲。從人,圭(
guī)聲。本義:美,美好。
見字如晤是中國早期(明代開始)使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字面意思是見到這些字就好像當面見到人一樣,多用於寫信時。

㈣ 古時請安用語

古時請安用語,根據不同身份,不同情況,具體如下表所示:

(4)明代問候語擴展閱讀:

除了請安還有「跪安」這個禮節:

跪安的姿勢和請安的姿勢,相同部分是先端正姿勢,左腿向前邁步。但跪安時右腿須全跪,然後左腿也跪下,右腿隨即起來,左腿也起來,恢復立正的姿勢。這一連串的動作要節奏均衡,不可慌忙,不可拖拉。其他和請安的要求一樣。

跪安行於皇宮和五公府第以及宗室家庭中。皇帝每日召見軍機大臣之外,常常還要另外召見某些官員,這是屬於密談性質,不同於朝會大典,所以官員同皇帝不必叩頭。召見的程序是這樣:先由外奏事處登記,再由內奏事處安排在某日第幾起。皇帝吃早飯時(天尚未明),桌上擺好綠頭簽,飯後分起召見。

有合在一起(如與軍機大臣一起)的,太監們都退出。內奏事處太監副食應召官員來到暖閣門前,掀起簾子讓官員進去,太監退到殿外。

官員進門,站著說:「臣(某人)恭請皇上聖安。」然後跪安、起立,走幾步到皇帝面前,跪在一個紅邊白心很厚的氈墊上奏對。

奏對完畢,皇帝說:「你下去吧。」於是官員起來跪安,面對皇帝倒退幾步,轉身出門。如果在奏對時有謝恩的事,就在原地一叩,說:「謝皇上聖恩。」如果在奏對時說錯了話,就摘下帽子,以頭碰地一下,表示承認錯誤。

皇帝日常晨昏定省、見皇太後時,進門要跪安,退下時也跪安。太監有事向皇帝、太後、皇後、妃嬪等主位啟奏,王公府第及宗室家庭中晚輩見長輩,奴僕見主人,都要跪安。

㈤ 月是中秋分外明,我把問候遙相寄,皓月當空灑清輝,中秋良霄念摯心。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誰能解釋一下

意思是中秋這天月亮十分的明亮,把問候和祝福送給遠方的朋友,對著月亮真心祝福遠方的摯友,表達了中秋的祝福。

月到中秋分外明 出處明代馮夢龍的《醒世恆言卷十八》

全書共四十則故事,題材來源豐富,大多來自民間傳說、史傳和唐、宋小說。大多數作品仍是婚姻戀愛這個主題。全書結構充實完整,描寫細膩,人物形象鮮明,不同程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



(5)明代問候語擴展閱讀:

《醒世恆言》作品在結構的完整、情節的生動、形象的鮮明、描寫的細膩、語言的流暢、詞彙的豐富等方面都超過了宋元舊作。

但是在矛盾斗爭的尖銳性與人物性格的充滿鋒芒、語言描寫的具有濃烈生活氣息等方面,它們又不及宋元舊作,而且往往插入過多的抽象說教、刻意追求情節的曲折離奇,過多的因果報應和色情渲染,一定程度上有損於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㈥ 明朝文徵明的詩 絕句

《拜年》

明代: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譯文:

友人拜年都是遞上名片不求見面,因此我的屋中已堆滿了名貴拜貼。我也隨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貼,世人認為這樣更簡易,但不會認為這是空虛的禮節。

注釋:

謁:名帖。

敝:用於與自己有關的事物。

(6)明代問候語擴展閱讀:

1、拜年習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代「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向年長的人拜賀新年,包括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關於拜年的形式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方式。

宋代以前,古人的拜年習俗跟現在差不多,親朋好友帶著禮品相互串個門,晚輩給長輩叩個頭,說幾句平安長壽迎新的話,長輩給晚輩拿點壓歲的東西,整個拜年禮儀就算是成了。到了宋代,人們拜年一般不進門兒了,流行送「飛貼」,相當與現在的賀卡。

朝廷里的士大夫有用飛貼互相拜年的習俗,當時士大夫交友很廣,如果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紙,就用竹木削成條,寫上賀詞,派僕人送給親朋好友代為拜年。這種方式一般流行於官場和文人墨客間。

明代人們還是沿用賀卡的形式,也就是以「投謁」代替拜年。明代時期賀年卡的設計更加完美、精緻,卡片上不僅印有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祝福語。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出現「團拜」的形式,有的是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朋友之間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

2、詩歌賞析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這里所言的「謁」和「名紙」就是現在賀年卡的起源。這句話是說,友人們前來拜年都不要求見面,只是希望通過拜貼(賀年卡)來問候,從早上到現在我的屋中已經堆滿了各種名貴的拜貼(賀年卡)。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這里的「簡」是省掉、略去的意思;「虛」是不實在,虛套的意思。我也跟隨著潮流學吧,向他人投送拜貼,用這種方式拜年,人們只會嫌棄簡易,而不會認為這其實只是空虛的禮節。

3、作者簡介:

文徵明是明代的畫家、書法家、文學家,他雖出身於官宦世家,但考取功名一直不順利。文徵明考到了53歲,都沒能考取「生員」,生活非常窘迫。54歲那年,文徵明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經過吏部考核,讓他在翰林院就職於一個俸祿比較低的職位。

但因同事排擠,他並不滿意,上任一年便提出辭職。打了三次辭職報告,才獲批准,而他已經57歲了。辭官後文徵明回到了蘇州老家,專攻詩文書畫,經過長期的積累努力也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㈦ 古人嫁姑娘的祝福語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㈧ 西漢時期怎樣行禮和問好

古代禮節大致相同!!

冠禮
古代的男子到一定年齡(士大夫是20歲,天子諸侯為12歲)時所舉行的一種頭發加冠的極為隆重的禮節,它屬於古代「五禮」(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中的「嘉禮」。
可分為三個步驟:
1.卜筮。就是冠禮舉行之前事先卜筮舉行冠禮的時間和舉行冠禮時所應邀請的來賓。
2.挽髻。加冠的准備工作。
3.加冠。加冠由來賓中有威望的人進行。首先加布緇冠,即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其次加皮弁冠,即用白鹿皮做的帽子,大多綴飾有玉,尖尖的冠頂常用象骨製成。最後加爵弁冠,也叫雀棄冠,這是僅次於冕的一種帽子。
以上為一般士人的冠禮,其冠為三加。若是諸侯的冠禮,其冠則為四加(四加玄冕),若是天子的冠禮,其冠則為五加(五加袞冕)。
冠禮完成後,表示孩子已長大成人,此後他不僅可以服兵役,參加祭祀和出仕做官,而且可以一娶妻,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古代表禮敬動作的稱謂
揖、長揖,都是拱手自上向下的至膝為禮。上古即流行。
唱喏,揖的俗稱。和揖不同的是,一面作揖,一面出聲致敬。
寒暄,亦做「暄寒」、「暄涼」,見面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舊時多在拱手之同時道「久仰久仰」或「幸會幸會」,然後是詢問其家人康泰否。
請教尊姓台甫,與人初次見面請問對方姓氏、表字,忌問名。「台」原為高而平的建築物,亦用作官署名,如御史台。由此引發而用作對高級官吏的敬稱,如撫台,又用作對一般人的敬稱,如稱兄為兄台。「甫」原為古代男子之美稱,多附綴於表字之後。後遂與表敬的台字連綴而成表字之代稱。
抗禮、亢禮,是長揖不敗,不分尊卑的平等禮節。
拱、拱手,兩手合抱以示敬意;右手在內,左手在外。
鞠躬,兩腳並攏,兩手下垂於大腿兩側,彎曲上身以表敬意。

古代行禮的等級大致可以分為:三跪九叩、三跪三叩、三跪三拜、八拜、四拜、二拜,這些都是正規場合或舉行禮儀或大典或朝廷禮儀時用到而其他情況,只分:嵇首、叩首、頓首、空手、作揖、拱手、頷首(答禮)就可。在常禮中,也可以用到這些八拜四拜的。
1.八拜,通常是對父母,但也只在極正式的場合,如認親,婚禮時,天地也是這樣,但一般正規場合和對待其他長輩一樣都是四拜。其他長輩,如祖/祖母,外公外婆,曾高祖/祖母,叔伯姑舅姨,岳父母,對老師等都是四拜,夫妻之間拜天地時也是每人四拜,兄弟姐妹結義時也是這樣。而其他平輩親屬兄嫂弟姐妹等則是二拜。
2.明代規定,對父母叔伯這樣親屬中的長輩(也包括老師),久別再見面時對其四拜,受禮者也應稍稍頷首答禮,小別,平時見面只需作揖/萬福即可。夫妻(其他這種情況只是結婚時),結義兄弟久別時也應相對四拜,但夫妻之間平時,小別時就不怎麼拘禮了。平輩親屬,兄弟姐妹之間久別再見面時各二拜,小別只作揖/萬福即可(通常是幼者先施)對方還禮,禮數相同,而平時見個面作為主人的一方只需起身,讓座即可(古代的家裡,分主位,客位,主位就是在大堂正中,客位就是在大堂兩側。平時自己的時候,坐在主位上,客位當然是給客人預備的,但通常來訪客人時,自己不但要起身相迎,還要把主位讓給客人坐,自己坐到客位上,表示禮貌)。對於其他人之間,見個面什麼的只需作揖/萬福,對方答禮就可以了,施禮和答禮的禮數當然是一樣的,一般都是年紀小的或作為晚輩的先施,年長的作為晚輩的後還禮,男士先施,女士還禮。而只有同學,同年,朋友這樣完全平輩同等級的才同時作揖。
古代正禮都是:
1、稽首:跪拜,兩手拱合,叩頭至地並停留一段時間。用於朝臣見君主;
2、頓首:扣頭觸地即禮畢。用於下級見上機;
3、空手:類頓首,但俯頭至手與心平,不觸地。用於官員對尊敬的人;
常禮:
1、揖手: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用於比自己地位高的人;
2、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用於同級;
3、答禮:頷首致意。用於對下級;
兩名同級官員相遇時,行揖手或拱手兩次。地位不同時,低級者向右側移動,揖手兩次,高位者點頭答禮。如果地位差大,同上,高位者可以不答禮。若差別甚大,低級者行頓首或拜首(跪地一次,叩頭四次),高官不答。官員聚會時,主持人只點頭致謝。胥吏見文官,必下跪,行拜首兩次。學生見老師,百姓見官員時,行拜首禮。百姓間不許拜首。
明朝對皇帝最大的禮是五拜三扣頭——長跪,俯首至手(這叫拜)五次,叩頭至地(這叫扣)三次,然後起身,拱手侍立——用於最正式的場合(官員三年一次的入京朝見,貢士在殿試、傳臚時行禮)。一般三拜四拜,然後起身侍立。接聖旨時要跪。官員參與祭祀或對人表達感激時一般到四拜。
現在的簡化行禮:都是男左手壓右手。女右手壓左手
一 嵇首(前可加作揖-然後再嵇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雙膝跪下,
第3步:頭伏地一段時間,仍舉手齊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舉手齊眉
第5步:雙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
二 叩首(前可加作揖-然後再叩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單膝跪下,
第3步:頭觸地。手放於兩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復齊眉
第5步:單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
拜(若要重復叩首的話,仍跪著但直起上身,手復齊眉,是為興。再頭觸地,手放於兩旁,是為拜。這樣來回重復,就看幾拜了)
三 頓首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於地,低頭
第3步:頓首
第4步:雙膝起
四 空手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於地,頭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雙膝起
五 作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莊重緩慢的鞠躬45度同時兩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還有微微的作揖
第1步:舉手齊胸
第2步:微微鞠躬
六 頷首(答禮,用於受禮者對施禮者的答謝)
平時起立而不是坐著的時候,叉手於腹部,微微的鞠躬頷首
七 拱手
只舉手齊胸一下,上身不動
八 萬福
第1步:舉手齊胸,但在左胸側
第2步:右腳後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並低頭
後來的萬福,就像現在常看到的一樣
第1步:雙手輕輕搭於左胯處
第2步:右腳後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並低頭
第3步:微微屈膝並低頭,口道「某某萬福」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國古代的種種禮節,就是其具體表現。

「九賓之禮」。這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它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 九位禮儀官員,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按古禮,「九賓之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戰國時代,周朝衰微,諸侯稱霸,「九賓之禮」也為諸侯所用,演變為諸侯國接見外來使節的一種最高外交禮節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設九賓之禮」就是指此。

「跪拜禮」。早在原始社會就以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系。進入階級社會後,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里,「跪拜」是一種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輩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禮」其表現形式有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著地,並停留較長一段時間;⑵「頓首」:即叩首、叩頭。頭一觸地就起,是一種用於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

「揖讓禮」。「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這是一種大眾化的禮節,一般用於賓主相見時,或平輩間、比較隨便的場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種引見,也表示一種寒暄問候。這一禮節,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德。

「袒臂禮」。又叫「左右袒」,是一種特定場合下的特殊禮節。所謂「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擁護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於事態嚴重的場合,通過「袒臂」表示擁護誰,藉以解決爭端。相當於今天的舉手錶決。這種禮節,大約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

「虛左禮」。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但乘坐車輛時,卻恰好相反:車騎以「左」為尊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後生。」後來經過演變,「虛左」就表示對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給某人留下官位」時。常謙稱「虛左以待」。「虛左以待」的行為,就成為尊重人的一種禮節。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於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盡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後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後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後即可成婚,並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後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於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於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弔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並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先後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後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於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後、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磐、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也用於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冠禮
古代的男子到一定年齡(士大夫是20歲,天子諸侯為12歲)時所舉行的一種頭發加冠的極為隆重的禮節,它屬於古代「五禮」(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中的「嘉禮」。
可分為三個步驟:
1.卜筮。就是冠禮舉行之前事先卜筮舉行冠禮的時間和舉行冠禮時所應邀請的來賓。
2.挽髻。加冠的准備工作。
3.加冠。加冠由來賓中有威望的人進行。首先加布緇冠,即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其次加皮弁冠,即用白鹿皮做的帽子,大多綴飾有玉,尖尖的冠頂常用象骨製成。最後加爵弁冠,也叫雀棄冠,這是僅次於冕的一種帽子。
以上為一般士人的冠禮,其冠為三加。若是諸侯的冠禮,其冠則為四加(四加玄冕),若是天子的冠禮,其冠則為五加(五加袞冕)。
冠禮完成後,表示孩子已長大成人,此後他不僅可以服兵役,參加祭祀和出仕做官,而且可以一娶妻,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古代表禮敬動作的稱謂
揖、長揖,都是拱手自上向下的至膝為禮。上古即流行。
唱喏,揖的俗稱。和揖不同的是,一面作揖,一面出聲致敬。
寒暄,亦做「暄寒」、「暄涼」,見面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舊時多在拱手之同時道「久仰久仰」或「幸會幸會」,然後是詢問其家人康泰否。
請教尊姓台甫,與人初次見面請問對方姓氏、表字,忌問名。「台」原為高而平的建築物,亦用作官署名,如御史台。由此引發而用作對高級官吏的敬稱,如撫台,又用作對一般人的敬稱,如稱兄為兄台。「甫」原為古代男子之美稱,多附綴於表字之後。後遂與表敬的台字連綴而成表字之代稱。
抗禮、亢禮,是長揖不敗,不分尊卑的平等禮節。
拱、拱手,兩手合抱以示敬意;右手在內,左手在外。
鞠躬,兩腳並攏,兩手下垂於大腿兩側,彎曲上身以表敬意。

拱揖,拱手作揖。
打恭,亦稱「打躬」,屈身作揖行禮。
合掌、合十,兩手當胸前,十指相合,表示敬意。原為印度的一般禮節,為佛教所沿用。
執手,古時國君用以待功臣之禮,在許多大臣的陪同下和樂聲中,握住有功將領的手,以示親熱、慰問。
手拜,古代女子跪拜禮,兩手點地而抬起拱合,同時低頭至手。
斂衽,斂其衣襟,表示肅靜之意。古代不分男女,均可說斂衽。後來專稱女子之拜曰斂衽(亦作「襝衽」)。
道萬福,古代婦女對人行禮,口裡說著「萬福」,意為祝對方多福。後來用做婦女行禮的代稱。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側,彎腿屈身以示敬意。
簪筆,古代行禮時的冠飾,用毛裝在五寸長的簪頭上,插在冠前,又示禮敬。
磬折,像石磬一樣的彎折身子鞠躬。
侍、侍立,站在尊長的旁邊。
回拜,亦稱回訪,客人來訪後,主人亦應前往復見客人。
投刺,投名片(帖)求見或代為拜賀。
式(軾),站在車上,俯身而撫車前的橫木,表示敬意。
前行示敬,卑幼與尊長同行,不可率而領先,必推尊長前行,以示尊敬。
卻行,向後退著走,表示對客人的恭敬。
側行,偏側著身子前進。
以趨示敬,卑幼拜見尊長,或經過尊長面前,均不得大搖大擺或要緊不慢地踱步,而要低頭彎腰,小步疾行,以此示敬。
避席,離開座位站起來,表示對客人尊敬(另外還有表示鄭重和嚴肅的意思)。
拂席,擦拭座席上的灰塵,請客人就座,以表示敬意。
掃榻,拂除榻上的塵垢,表示對賓客的歡迎。
虛左,古代乘車以左位為尊;虛左,是空出尊位。
郊迎,到郊外迎接,表示尊重。

至門請,登門拜訪。
為壽、上壽,古時進酒爵於尊者之前,一面致詞祝頌。叫「為壽」或「上壽」。
奉觴,舉杯敬酒。
古人的跪拜禮
長跪,雙膝跪地,上體伸直,離開小腿,叫「長跪」。行這種禮時以示莊重。
再拜,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叫「拜」,也叫「拜首」;拜兩次叫「再拜」。行這種禮是再進一步表示敬意的意思。
頓首,拜時頭手觸地,觸後即起。由於頭觸地面的時間很短暫,所以叫「頓首」。這種禮同現在的鞠躬禮近似,屬於地位相等或平輩間相交的一般禮節。
稽首,頓首時,頭在地上停留一段時間,叫「稽首」。「稽」就是留的意思。是臣子對君王表示必恭必敬的隆重大禮。
空首,所謂「空」就是頭並沒有真正叩在地面。行禮時拜跪在地上,先以兩手拱至地,然後行頭至手。這是國君回答臣下的拜禮。
坐、跪、跽、箕
古人席地而坐,坐的姿態與跪的姿態是相似的,但兩者也有區別。以兩膝著地,兩股貼在腳跟上,是「坐」。兩膝著地,直身,股不著腳跟,是「跪」。
跽,跪起,准備起身,膝尚在地上。
箕,兩股著地伸直兩腿,形似畚箕,叫做「箕踞」。這種姿勢是表示傲視對方的意思

㈨ 何為請安,跪安

跪安,清朝皇室禮節。
1、是磕頭請安。
2、皇帝叫人退下的一種婉轉說法。在當今網路詞中,也指代女性叫其配偶跪搓衣板或者遙控板等調侃詞。
其中古代跪安是指皇帝叫人退下的一種婉轉說法。 高陽 《慈禧前傳》一:「﹝ 清文宗 ﹞:嗯。你跪安吧!『跪安』是皇帝叫人退下的一種比較婉轉的說法;然而真正的涵義,因人因地而異,召見臣工,用這樣的說法是表示優遇;而在重帷便殿之中,如此吩咐妃嬪,那就多少意味著討厭她在跟前。」
跪安是清朝皇室禮節,普通旗人家庭不使用。譬如皇帝召見大臣時,大臣必須行跪安禮,做法如下:先將馬蹄袖擼直,然後邁左腿,右腿跪在地上,收左腿,直力上身,最後起右腿站起來。跪下時並不叩頭。
跪安是清朝皇帝叫人退下的一種比較婉轉的說法;然而真正的涵義,因人因地而異,召見臣工,用這樣的說法是表示優遇;而在重帷便殿之中,如此吩咐妃嬪,那就多少意味著討厭她在跟前。
請安,指問好;請客人安坐,留客用語。明清時期「請安」為問安禮節的一種,源於明代軍禮,後衍化為日常禮節,男女行禮方式有所不同。在近代,「請安」意為「問安」。與之相關的跪安是宮廷、五公府和宗室家庭的禮節,用於特定場合,有嚴格的規范和要求。
(1)指問好。舊時用於下對上、或平輩之間。
(2)古代宴會時留客之辭。
(3)指請求安息。
(4)指晚輩向長輩問好。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