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演講稿
A. 以」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為題的演講稿
關於加強大學生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教育的幾點思考
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過程中,加強大學生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教育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工作。現就做好這一工作的幾點思考略陳如下。
一
在這里,首先闡明何謂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也許是十分必要的。
所謂馬克思主義觀,一般地說,就是人們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或看法,具體地說,它至少具有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兩方面內容。一是關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看法。這里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的發生、發展、本質、特點、結構、體系、形態、功能和命運等等一系列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馬克思主義發生觀、發展觀、本質觀、特點觀、結構觀、體系觀、形態觀、功能觀和命運觀等等。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是什麼」、「不是什麼」問題的回答,也可以說是關於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的說明。這是馬克思主義觀的首要內容。
再是關於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看法,這里涉及到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學習、教育、宣傳、解釋、研究、運用、捍衛、堅持和發展等等一系列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觀、學習觀、教育觀、宣傳觀、解釋觀、研究觀、運用觀、捍衛觀、堅持觀和發展觀等等。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應「怎樣做」、「不怎樣做」問題的回答,也可以說,是關於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說明。這是馬克思主義觀的重要內容。
以上兩方面內容的區別是明顯的,但也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前一方面,即關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問題的看法,是後一方面即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礎,後一方面,則是前一方面在主體方面、實踐方面的體現,前一方面歸根結底要落實在後一方面上。兩方面的有機統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觀的整體框架。
馬克思主義觀的問題很多,也很復雜,但基本的問題,就是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和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這樣兩個問題。馬克思主義觀的其他許多問題,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基本問題而展開的,而且,其解決也都與對這兩個基本問題的解決有直接的聯系。
在現實生活中,馬克思主義觀是多種多樣的。從性質上看,馬克思主義觀有正確的與錯誤的、科學的與非科學的兩類。正確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指的是那些能夠正確反映馬克思主義本來面目(包括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方面面的正確觀點和看法)和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包括對待馬克思主義方方面面的正確觀點或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標志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觀。與此相反的,則是錯誤的,非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
一般地說,盡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馬克思主義觀,但並不是每個人的馬克思主義觀都是正確的,也不總是正確的,實踐真正需要的,是正確的或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同樣地,在我國高校,每個大學生也都有自己的馬克思主義觀,但是並不是每個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觀都是科學的。加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觀教育,就是要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大學生確立並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
二
對當代中國大學生加強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教育,幫助他們確立並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首先,這是由當代大學生肩負的歷史使命決定的。我國未來社會主義事業能否順利健康地發展,與當代中國大學生能否確立並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有直接的聯系。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目前,我國在校大學包括本科生、專科生和研究生有2300多萬人。他們作為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對他們來說,完成這一使命,需要多方面的條件。確立並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因為,眾所周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事實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能否正確地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與能否確立並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直接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生完成「歷史使命」的情況,決定於他們確立並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的程度和水平。要真正幫助大學生確立並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就不能不加強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教育
其次,這是由目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觀及其教育的狀況決定的。長期以來,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在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觀從總體上說是科學的。但是,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問題也是存在的,而且在有些人身上,在有些方面,有的時候,還很嚴重、很突出。其主要表現在於:一是在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對馬克主義的內涵缺乏准確和深刻的理解;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徵,尤其對於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缺乏深入的了解;對馬克思主義的內容結構和科學體系缺乏整體性的認識和把握;對馬克思主義的不同理論形態及其相互聯系認識不夠;對於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發展規律了解不多;對馬克思主義的作用和功能存在著片面性的看法,如此等等。二是在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缺乏科學性的認識,科學信仰與宗教信仰的區別不完全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對學習馬克主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習方法上存在簡單化、庸俗化的傾向和做法,尤其在文本的學習、研究上思想不夠重視,行動不夠自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特別是必要的「灌輸」,存在嚴重的逆反心理;對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系缺乏正確的認識,在強調堅持時,忽略發展,有教條主義傾向,並把必要的發展視為「自由化」,在強調發展時,忽略堅持,有「自由化」傾向,並把正常的堅持視為思想僵化,如此等等。總之,無論在什麼是馬克思主義還是在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上,都存在許多模糊的、錯誤的認識。可以說,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並沒有確立起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
出現以上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與當前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教育存在的不足有直接的關系。一是在認識上對加強大學生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教育沒有完全到位,對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行動上缺乏自覺性,沒有明確地將其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內容加以強調。二是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只注意了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沒有注意到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尤其缺乏關於馬克思主義觀的系統和集中的闡述;即使有些闡述,在對馬克思主義觀的理解上也還存在一些不完全科學的地方。三是不少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的馬克思主義觀也不是完全科學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某些模糊的甚至錯誤的認識。另有許多教師沒有把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教育作為自覺的行為。這些不足,必須克服。
三
加強大學生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教育,幫助他們確立並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從多方面作出努力。總結歷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訓,著重指出以下幾點,恐怕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引導學生向「老祖宗」請教。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們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創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除了對馬克思主義原理、觀點增添了新內容外,還留給我們一筆具有特殊意義的精神財富,這就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比如,馬克思關於否認他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關於反對對自己的學說採取「奴隸式的盲目崇拜」和「簡單模仿」的思想、關於「正確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並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的思想等等;恩格斯關於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科學方法和行動指南、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學說,等等思想,都是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基本內容。又如,列寧寫下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中的幾個特點》和《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歷史命運》等著作,直接論述的就是馬克思主義觀的基本問題,是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代表作。他關於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精神等論述,都是對馬克思主義觀的創造性貢獻。再如,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毛澤東、鄧小平關於馬克思主義觀的一系列論述,都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增添了重要內容。以上這些以及其他關於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重要思想,作為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我們確立並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值得我們好好地學習、研究,以往這方面的工作做得是不夠的,現在是到了彌補這一缺陷的時候了。
第二,用發展著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教育學生。在鄧小平之後,我們黨在進行新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著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創新,提出了許多關於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新思想、新觀點。比如: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實踐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脈相承統一的科學理論體系;「一個中心、三個著眼於」;「兩個毫不含糊」、「三個思想解放」等等。這些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觀的重要思想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進行新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必要條件,對於加強大學生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教育,幫助他們確立並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有直接而又特殊的現實意義。
第三,指導學生向實踐學習。從特定的意義上說,我們的一切實踐,歸根到底都是堅持、運用、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實踐的成功,我們創造了確立並堅持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寶貴經驗;伴隨著實踐中的某些失誤,我們又獲得了不能很好堅持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深刻教訓。總結成功的經驗,是十分有益的;吸取失誤的教訓,也是特別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恩格斯曾經說過, 從錯誤的經驗中學習,比什麼來得都快。這是至理名言。不斷總結實踐中的經驗教訓,並注意用這些經驗教訓教育學生,就會使學生更好地確立並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
第四、充分利用反面教員的作用,注意在破中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不是自發的、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在與各種非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的對立、斗爭中發展。毛澤東曾經指出,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規律,同樣,也是馬克思主義觀的發展規律。列寧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是在同各種非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的斗爭中確立並發展起來的,毛澤東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是在同以主觀主義為特徵的非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的斗爭中確立並發展起來的,鄧小平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是在同「兩個凡是」等非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的斗爭中確立並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要幫助大學生確立並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必須注意教育他們學會同一切非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作斗爭,在批判中建設、在破中立,充分發揮反面教員的作用,使他們在各種馬克主義觀的比較中獲得正確的認識。
第五,進一步加強教材建設。要充分利用新一輪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調整和教材建設的契機,在教材編寫中,把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作為重要內容予以特別的闡述,並放在首要地位。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編寫中,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的編寫中,也要結合其特點,加以適當的說明。
第六,做好教師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教育和培訓工作。大學生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教育工作能否做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馬克思主義觀的水平和科學性程度。因此,要採取必要的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形式,幫助高校教師進一步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特別要使他們深刻認識和更好地掌握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破除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澄清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引導他們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第七,深入進行學理上的探討。以往大學生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教育存在的不足,與馬克思主義觀的科學研究滯後分不開。吸取這一教訓,現在,應當加強馬克思主義觀的科學研究,以便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教育提供理論上的支撐。在這里,我想提出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學的建議。所謂馬克思主義學,簡單地說,就是以馬克主義本身為研究對象、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問。馬克思主義學的研究內容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內容,就是馬克思主義觀,特別是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等問題的研究和科學說明。過去,我們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內容的研究,而且側重分門別類地研究,但忽略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綜合性研究,而馬克思主義學的研究尤其薄弱,這恐怕是人們在確立並堅持科學馬克思主義觀上發生問題的原因之一。就是說,在確立並堅持科學馬克思主義觀實踐中的某些失誤,與對馬克思主義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觀的理論准備不足有一定的聯系。彌補這一缺陷,是我們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應當在這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現在,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一級學科。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建設為我們開展並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特別是馬克主義觀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把馬克思主義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觀的研究真正開展起來,力求早出多出精品或力作,為加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觀教育提供學理上的支撐。
B. 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演講稿啊 一千字左右的就行
要知道哲學家眼中世界本源的問題,當然要先從哲學家與科學家的區別開始,當你明白了兩者的區別後,再分別通過他們眼中的世界來追索對宇宙的好奇
C. 急急急!求原創演講稿「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即實踐的唯物主義,這是馬克思在超越並揚棄了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的唯物主義哲學形態。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這一時代主導性的哲學精神,但作為主導性的哲學,它是否對當代人類生活,尤其是當代人類精神生活產生應有的影響,卻是一個值得理論界認真反思的問題。
如果說歷史時代的巨大轉換總是蘊涵著並且也要求哲學形態的巨大轉換,那麼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無疑是以思想中的時代反映著一個歷史時代的來臨,這就是從區域歷史轉向世界歷史時代。
今日的世界歷史仍然處於馬克思所揭示的整個轉向過程之中。歷史時代的轉向必然是人類生存方式的新轉向,也只有充分意識到這一轉換,並實現相應的思維方式及思想觀念的轉折,我們才能真正成為這一歷史時代的主體。
哲學思想的真實性,或者說哲學思想的可靠性就在於她是人們意識中的「活的存在」。
可見,理解馬克思新唯物主義,正是為了我們理解和融入當代人類生活樣式,既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
D. 第三屆馬克思主義能夠給予我們什麼演講稿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英文是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中文名
馬克思主義
外文名
Marxism
誕生時間
1848年2月
提出人
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內容劃分
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和政治經濟學原理
快速
導航
理論來源
理論與宗教
發展歷程
國外發展
歷史變遷
經典著作
其中國化
理論介紹
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角度
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作出不同的回答。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從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廣義和狹義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早在馬克思在世時就已經使用。從狹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至於為什麼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這一理論,恩格斯在1886年曾經作了說明。他說:「我不能否認,我和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這以前和這個期間,我在一定程度上獨立地參加了這一理論的創立,特別是對這一理論的闡發。但是,絕大部分基本指導思想(特別是在經濟和歷史領域內),尤其是對這些指導思想的最後的明確的表述,都是屬於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馬克思沒有我也能夠做到,至多有幾個專門的領域除外。至於馬克思所做到的,我卻做不到。馬克思比我們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遠些,觀察得多些和快些。馬克思是天才,我們至多是能手。沒有馬克思,我們的理論遠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這個理論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當然的。」從廣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原理論、基本觀點論和學說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展,及在實踐中不斷的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
作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從廣義上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它既包括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也包括經列寧等對其繼承和發展,推進到新的階段,並由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E. 求關於馬克思主義演講稿(1000-1500字)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大家好!
金雞鳴後,正值一年拂曉時!此時此刻,您是不是還沉浸在節日亢奮和余興未盡之中,但,您是不是又有些身心疲憊、難以進入工作狀態呢?這是一種亞健康,專家稱之為節日綜合症。此症有良方,心理調節法。一年一度的春節過後,行政事業單位總要搞教育整頓活動,其目的就在於收心聚神,定狀態。那麼,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面對我們的工作呢?這就是,我今天演講的主題:以敬業精神充實我們的精神家園。
一座橋梁,要有橋墩為之作柱,否則難以流通千車萬人;一枝紅玫瑰,要有根莖為之作柱,否則難以飄香於情人節;一座高樓,大家看(手指室內三根大柱),同樣要有支柱,否則,難以拔地而起。而我們人,具有社會屬性的人,其支柱是什麼呢?是人的精神。魯迅說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在他的小說里,人是不能沒有靈魂的,一旦失去靈魂是要進行「招魂」的。可見,一個人的精神是何等的重要。
與人交往,要有誠信精神,與人共事,要有協作精神;面對邪惡,要有斗爭的精神,面對失敗,要有東山再起的精神,面對我們的工作和我們的事業,我認為首先要有敬業精神。說到這,我想談一下,我一個疑惑的最終答案。
以前從報紙、電視上,了解到中國有很多洋教堂,裡面有外國的洋教徒。我當時想,外國人信仰上帝,到中國干什麼,不為政治目的,也不燒殺搶掠,而且對中國人還很友好。在座的各位,你們說為什麼?去年冬天,在一本書上我找到了答案。這本書上說,這些洋教徒,也叫傳教士和牧師,他們來到中國的目的就是傳播宗教文化,傳播宗教文化是他們的工作,也是他們的使命。為了傳教,無論是中國最為邊遠貧窮的廣西、貴州,還是非洲蒙昧的原始森林、南美洲的高山峻嶺,到處到有牧師的身影,他們前往幾乎與世隔絕的窮鄉僻壤、茹毛飲血的土著部落、衛生條件極其惡劣的疫病許地區,他們一輩子在那裡傳教,甚至老死在那裡,不圖名不圖利,僅僅為了自己神聖的使命,而完全忘我的工作,直到離開人世的那一天。這不正是一種敬業精神嗎?可以說,當今基督教在全球的蓬勃發展,與這種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同樣的,近年來,我國葯監事業發展如此迅速,不正是全國葯監人以敬業精神換來的嗎?
有的同志可能知道了我讀的那本書,就是由美國偉大的職業成功學家羅賓斯先生生前所著的一本名叫《敬業》的職業精神培訓手冊。很幸運,這本好書,我們市局機關人手一冊。截止去年,該書在全球銷售量已超過2億冊,受到了包括我國在內的全世界著名的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贊譽,被美國《金融時代》雜志評為最佳暢銷書,之所以,該書有如此多的榮譽,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所倡導的敬業精神是這個時代應該持之以恆追求的精神。
古今中外,敬業被多少有志之士視為人生的左右銘,敬業也成就了多少偉業和功名。「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體現是一代詩聖杜甫對寫作的敬業精神,做幾千次試驗,甚至拿自己的胡須做試驗品,體現的是一代發明家愛迪生對發明事業的敬業精神,那麼,在我們的食品葯品監管崗位上,如何來體現敬業精神呢?
我認為,敬業首先要對工作充滿熱情,這是敬業前提。羅賓斯說,我們欣賞那些對工作充滿滿腔熱情的人,欣賞那些將工作中奮斗、拼搏看作人生的快樂和榮耀的人。如果你不能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將可能淪為平庸之輩。沒有熱情,軍隊就不能打勝仗,公務員不能處理隨時發生的公共事務,商人不能到全世界做生意。羅賓斯甚至說,「成功與其說是取決於人的才能,不如說取決於人的熱情」。所以,唯有熱情,方可激發您的潛能,驅使你兢兢業業地去完成工作任務。
其次,敬業要追求完美,這是敬業的關鍵。完美雖然是一種理想主義狀態,但正是這種理想,會點燃你前進道路上的燈塔。美國社會學家迪耿斯說,你有億萬財富的夢想,一個百萬富翁就會等待你。試想,沒有追求完美的理想,商洛的食品安全工作怎能不斷的為全省創造試點經驗,市局又怎能獲得全省先進單位的稱號;沒有追求完美的理想,我們的葯品執法工作怎能連年實現「零差錯」;另外,諸如,三型機關建設、三G認證、兩網建設、財務、黨務、人事等等工作又怎能在全省前列佔有一席之位。追求完美,就是要做好每一件點滴之事,是所謂細節決定與成敗。我們每個人如果都發揚敬業精神,讓每個崗位上的工作都閃亮發光,那麼,這些光點聚集起來,商洛的食品葯品監管工作不就會在全省乃至全國熠熠生輝了嗎?
再次,敬業還要講求奉獻,這是敬業的根本。「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使干。」這一千古絕唱,是奉獻精神的生動寫照。綿延五千多年,中華民族發展中做出具大貢獻的人層出不窮、史不絕書。魯迅說得好,「我們自古以來,都有為民請命的人,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所謂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或許有的同志會說,那些英雄名仕離我們太遙遠了。且看,我們葯監系統的高志全不就是以生命譜寫了一曲奉獻的贊歌嗎?如果沒有奉獻精神,一味地索取,敬業就成了空談。
同志們,最後,讓我們永遠的記住高志全的那句格言吧!「我要像鉚釘一樣緊緊地鉚在葯監這個光榮而神聖的崗位上。」謝謝!
F. 有關馬克思的演講稿
論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
無論透過馬克思哲學本身的語境,還是透過後現代有關馬克思哲學評述的語境,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都會為我們深刻地感受。理解了馬克思哲學的這一向度,才能明白馬克思無論是在談自然還是談社會、談經濟還是談政治、談歷史還是談現實、談科學還是談藝術,一刻也沒有忘懷對人本質的哲學提問,即對人的生存處境和命運發展的深切眷戀和關注。正是如此,馬克思沒有讓自己的哲學停留在形而上學的「抽象王國」里,而是讓它徑直遭遇人的現實存在,並且以自己特有的運思深入到歷史的人的生命活動的坎陷和人的歷史的歧出,揭示了人的現實生存境遇,展望了人的理想生存樣態,從而鍛造出了自己哲學的新形態——生存論哲學。
一、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首先是通過他對傳統哲學的解構而表徵的
海德格爾曾就西方哲學史作過這樣的總評:整個西方哲學就是柏拉圖哲學的展開;形而上學就是柏拉圖主義;是馬克思完成了對「形而上學」的顛倒;至此,哲學進入了「終結階段」。(海德格爾:《面向思的事情》,第59-6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我們認為,海氏的評價是中肯的。正是馬克思完成了顛倒「形而上學」的工作,哲學才由「存在」被遺忘的形而上學的歷史轉向對現代人之生存境遇的思索的非形而上學的「存在之思」,即使得現代西方哲學包括馬克思自己的哲學具有存在論之意義,亦即具有生存論的指向,那麼,馬克思是如何實現對「形而上學」的顛倒的,其哲學生存論的指向又是如何得以表徵的,是我們這里要涉獵的問題。
1.通過對傳統哲學的主題轉換,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得以初步表徵。「傳統哲學」是相對於「現代哲學」而言的,它是指從古希臘哲學尤其是自柏拉圖以降的哲學到19世紀中葉特別是黑格爾哲學這一歷史階段的所有哲學形態,包括古代哲學和近代哲學。從根本上說,傳統哲學是「形而上學」,即關於超驗存在之本性的學問,它力圖從一種「終極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質和行為依據。
應當指出的是,對世界以理性的方式從總體上去把握,這本身是哲學的特徵,但問題的關鍵是傳統哲學把它們探討的「本體」或「本原」抽象化了,以致在它們那裡(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不僅「物質」或「精神」成了「抽象的存在」、「抽象的實體」,而且人也成了一種抽象的存在物,人的主體性完全失落了。
對於傳統哲學只關注宇宙本體、注目上蒼的「絕對」或「抽象的實體」,而忘卻對人類世界即現實人的生活世界的關懷,馬克思有相當清楚的認識。所以,當他在哲學研究的初始,便毅然決然地舉起了「拒斥形而上學」的大旗,並斷言:「這種形而上學將永遠屈服於現在為思辨本身的活動所完善化並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9-16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與孔德「拒斥形而上學」有本質的不同,馬克思不是把這種「拒斥」局限於經驗和知識以及「可證實」的范圍,而是在「拒斥」後,把哲學導向關注「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感性世界」、「現存世界」、「人類世界」,並強調哲學應當「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同上書,第161-162頁。)
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就「現實世界」、「感性世界」、「現存世界」這類概念有過明確說明和規定,從中我們看到,這一系列概念實質上都指一個東西,即「人類世界」或我們的現實的「生活世界」。針對傳統哲學抽象地談論整個宇宙、「整個世界」,馬克思特別談到對「自然界」的理解問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現存世界」當然包括自然界,但這個自然界已不是原生態的自然界,而是「人類學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優先地位」,但先於人類歷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或者在人的活動范圍之外的自然界,對人類來說是「無」,或者說「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在人類世界裡,自然史和人類史「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第6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所以在現存世界中,自然與社會相互制約、相互滲透。人類世界是「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的統一。
由此觀之,馬克思哲學的主題是「人類世界」,它關注的是現實的人及其發展。對馬克思哲學來說,「全部的問題都在於使現存的世界革命化」,即以人的發展為坐標來重新安排周圍世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
2.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通過他解構傳統哲學的必然性觀念而得以表徵。傳統哲學對必然性具有普遍的信念,這一信念在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那裡表現得尤為突出,在中世紀表現為神學觀念,在近代表現為對理性的迷狂和對「知性科學」的崇拜。毫無疑問,傳統哲學的這種對必然性的普遍信念,是造成西方「理智主義」的根本原因,而這種「理智主義」所形成的只能是「知識論譜系」的哲學。在知識論哲學的時代,人的生存和欲求是被抑制的,人的身體和四肢都消失了,人就是大腦,大腦就是人,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東西了。對西方傳統哲學的這一特徵,馬克思給予了特別關注和揭示,並在自己的哲學創造活動中,著力地瓦解這種必然性觀念的統治。
早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就借用伊壁鳩魯哲學表白了自己對必然性觀念的哲學認識。在分析了伊壁鳩魯哲學與德謨克利特哲學的差別後,馬克思指出,要把這兩種自然哲學等同起來是極其困難的,因為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幾乎在一切方面都是「截然相反的」。而他們的這種對立和分歧的根本原因在於:德謨克利特注重必然性,伊壁鳩魯注重偶然性。通觀《博士論文》我們不難看到,馬克思對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贊揚,實際上只不過標示著馬克思自己對偶然性觀念的認同和對必然性觀念的反叛。如果說,必然性、命運、天意、決定論是古希臘哲學的基本信念的話,那麼,馬克思正是通過對伊壁鳩魯的未受重視的「原子偏斜說」的重大理論意義的重新認識和對偶然性哲學原則的高度頌揚,解構了這種傳統的、根深蒂固的信念。
同樣是針對西方傳統哲學這種對必然性的普遍信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近代自然科學的抽象性質,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特別地談到「自然科學」問題。由於傳統哲學抽象地談論「整個宇宙」、抽象地理解「物質」和「實體」,所以,在傳統哲學那裡自然科學「同人之間的現實的歷史關系」被割斷,沒有真正成為人的生活的基礎,倒是具有唯心主義的傾向。因此,在馬克思看來,只有以「感性的對象性活動」原則理解自然界和人自身,「自然界的屬人的本質」和「人的自然的本質」才會可以理解,而建立在這樣的「自然界」(人類學的自然界)和「人」(現實的人)的基礎上的自然科學才可能成為「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礎」,才會成為「人的科學」、「現實的科學」。所以馬克思認為:自然界的社會的現實和人的自然科學或關於人的自然科學是同一個說法。
也同樣是針對西方傳統哲學對必然性的普遍信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知識論」哲學,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談到「歷史」時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馬克思在這里的意思是說,與所有其他問題比起來,人類生存問題是一個最原始最重大的問題。人類在衣、食、住等方面的需要也就是他的生存或生活的慾望和意志。這種生活上的需要和欲求與人的知識或意識的關系是這樣的:前者是第一性的,後者是第二性的。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
從上述我們可見,針對西方傳統哲學對必然性的普遍信念以及由之而來的知識論哲學,馬克思不斷地以新的哲學精神和哲學態度去瓦解它們,一再強調哲學必須面向人的生活世界,關心人的生存發展。
二、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主要體現在他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之中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學稱之為「實踐的唯物主義」。這一實踐哲學的創立,不僅實現了對傳統理智形而上學的顛覆,而且也確立了當代哲學的偉大界碑。實踐哲學在哲學史上的這種分量,我們認為主要在於它具有哲學本體論的意義和生存論的意義,而從現代哲學看來,這兩者又是根本一致的。
1.實踐的現代提問方式。認真研讀馬克思哲學史,我們就會看到,「實踐」這一范疇在馬克思那裡,首先是關於存在與非存在、存在的現實性、自然界和人們現實存在的一個最本質最重要的范疇。然而,實踐觀的這一本體論意義長期為我們所忽略。所以結果竟是這樣:馬克思哲學與近代哲學的本質差別被磨平,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也蔽而不明。這種結果,部分地是由於我們對「實踐」作了狹隘的理解,部分地是由於我們把這一存在領域讓渡給了舊唯物主義。因此,不從現當代哲學出發、不以現當代哲學範式去思考馬克思的實踐哲學,我們就不可能對實踐的哲學本性作出既具有原則高度、又富具體理論內容的闡述,就不可能作出符合馬克思本意的結論。
20世紀初,葛蘭西率先以實踐哲學重新界定了馬克思哲學的性質,對改變實踐的提問方式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葛蘭西認為,以普列漢諾夫為代表的正統派的根本缺陷,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傳統唯物主義等同起來,沒有看到馬克思哲學產生的文化背景和他的創造性與建設性的活動。事實上,馬克思是以實踐哲學創立了一種新的哲學世界觀,是一種具有獨創性的哲學。這種獨創性,按照葛蘭西的理解,是指馬克思哲學開辟了哲學發展的「新路」,「更新了整個設想哲學本身的方式」。(葛蘭西:《實踐哲學》,第161頁,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也就是說,馬克思的實踐哲學不再使現當代哲學追求那種獨立的、自在的和自為的現實,而是面對和研究人們存在於其中的歷史的現實,人的具體的、感性的現實。葛蘭西通過對實踐哲學性質的規定和說明,把馬克思哲學從傳統哲學研究方式中解放出來,移植到現代哲學的文化土壤之中,實現了馬克思哲學的現代提問方式,亦即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本體論的提問方式。
科西克在吸收了現象學、存在主義哲學的合理思想的基礎上,也直接探究了實踐的本體論提問方式。在他看來,實踐的本體論提問方式,首先是哲學的提問方式。實踐的哲學提問,就是把隱秘於日常生活實踐的各種特殊方式中的實踐的本質揭示出來。而實踐的本質就是人類的存在,是人的秘密的揭露。其次,實踐的本體提問是對人的存在的整體提問。在科西克看來,對人的存在的整體提問中主要包括勞動要素和生存要素,其中生存問題又是重要的。最後,科西克還談到實踐本體提問的認識論問題。
葛蘭西和科西克的研究成果當然不能囊括現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全部內容,但卻為我們立足當代哲學的高度發掘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現代價值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路。他們共同說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即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具有存在論的意義(生存論的指向)。
2.偶然世界是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本體世界。對於理解馬克思的實踐哲學的內涵來說,偶然世界始終是一個必經的環節。
偶然性之所以成為與人的生活相關的存在原則和思維原則,成為一種新的哲學精神,就在於它經歷了哲學本體論的過濾。這種哲學本體論的過濾,是現代哲學發展的產物,是對巴門尼德「存在」學說解構的結果。馬克思之所以被看成是「終結形而上學」的奠基人,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在馬克思哲學中,偶然世界是其哲學的本體世界。
如同我們知道的,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一個中心議題就是:實踐哲學與偶然世界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之所以稱贊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原因就在於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設定了原子的「偏斜運動」,並通過這一設定把偶然性提升到人的生活的存在原則與思維原則的高度,從而確立起哲學的本體世界。在馬克思看來,伊壁鳩魯哲學的意義不在實證科學上而在哲學上。正是伊壁鳩魯哲學的這一內容和態度,馬克思指出:偏斜表述了原子的真正的靈魂、抽象個體性的概念。在這里,馬克思對伊壁鳩魯哲學的結論,與其說是對伊壁鳩魯哲學的解釋,毋寧說是馬克思自己對哲學的研究對象、哲學的研究方式所作的一次徹底清理,是力圖把實證科學的內容和思維方式排除於哲學之外所作的一次理論嘗試。
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還特別地就伊壁鳩魯哲學的形而上學特徵作了概括,而這一概括又特別地關乎到對「實踐」概念的理解。可以說,馬克思的概括就是對人的感性世界,亦即人的實踐進行本體論的抽象。正是基於這一概括,馬克思對實踐哲學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在那些規定中,馬克思試圖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即:哲學的實踐不論採取多麼抽象化的形式,都是與人的感性世界相聯系的,實踐的世界是人的感性世界、生活世界。盡管上述這些思想在論文中只是粗略地被規定,但將偶然世界視為哲學的本體世界的哲學理論格局已定,在以後的哲學創造活動中,馬克思所做的努力是將這一理論格局發展完善。
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將偶然世界視為自己實踐哲學的本體世界的思路。例如,在談到人們的存在問題時,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說:費爾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類感性的活動」,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對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動」,因而他「從來沒有看到真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這里,馬克思的意思是說,「實踐」——感性的活動或對象性的活動——乃是人的現實的存在或現實的人的存在,亦即哲學的實踐是關乎著偶然世界的。感性的活動乃是人的存在本身,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再如,馬克思談到自然界的存在問題時,也特別地講到這種自然界的現實的存在是關乎人的感性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說:「……抽象的、孤立的、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感性的活動」乃是「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馬克思哲學的世界實際上就是「現存的感性世界」,或曰偶然世界,而把這個世界當作感性的活動或對象性活動本身來理解時,這樣一個世界也就成為馬克思實踐本體論的世界,亦即偶然世界是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本體論的世界。
3.實踐哲學本質上是人的生存哲學。當馬克思把自己哲學的世界規定為「偶然世界」(人類世界、感性世界、現存世界、現實世界)時,當他從「實踐」——感性的活動或對象性活動去理解這個世界時,現實存在的人也就成了他哲學關注的焦點。如果一般地說,哲學是關於存在的學問,那麼,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就是關於「現實的人」的存在學問。正是如此,馬克思的實踐哲學才超出傳統哲學的界限並使其哲學理論展開為「關於現實的人及其發展的科學」。
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從本體論上指證著「實踐」——這一標志著人的存在方式的概念。馬克思認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而人的意識是在實踐中生成、實現和確證的。「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6頁。)
從整個《巴黎手稿》對人的本質的實踐追問來看,馬克思不僅一般地肯定實踐是人的本體存在,而且還進一步探究了人的存在的本體性質。馬克思通過分析動物的生產與人的生產的本質區別,揭示了人的「感性活動」是與人的價值創造、人的本質、人的自由的實現相聯系的。通過這一分析,馬克思完成了實踐哲學的理論化,亦即:一方面,以人的本質規定實踐的本體,把實踐歸結為人的本體存在,從而將實踐提升為哲學的理論范疇;另一方面,通過探究實踐的哲學本性來確定人的本體的性質,從而揭示出實踐本體論的深層內涵。
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以「感性—對象性的活動」原則獲得了關於「現實的人」的本體論的哲學解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進一步為自己的實踐哲學作了關於「現實的人」的生存論的展示。馬克思指出:「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我們認為,馬克思這一對自己歷史觀的概括,表明了馬克思對人的生存境域的整體揭示,以及對這一整體境域中人的各種生存樣式的相互關系和作用的描述。按照馬克思的思路,人的整體生存境域中有這樣幾個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生存樣式:一是人的最基本生存樣式。馬克思主要通過對「生產力」、「交往形式」及「生產方式」的論述而展示的。二是人的政治生存樣式。馬克思主要通過對「市民社會」及其基礎上的「國家」、「法」的分析而實現的。三是人的觀念生存樣式。馬克思主要通過對「意識」及「意識形態」的考察和分析來揭示的。
總之,在馬克思那裡,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感性的自然界」對人說來直接就是人的感性(這是同一個說法),直接就是另一個對他說來感性地存在著的人。社會是實踐的展開形式,是人自己通過實踐活動創造出來的存在方式。人本質上也是實踐的,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自己也就怎樣,而他是什麼樣的,同他的生產活動是一致的。一切觀念形態都是人們現實生活的反映,本質上體現著人自身的生存狀態。
三、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也表現在他哲學的批判向度和價值取向上
從馬克思對哲學史的反思中我們看到,馬克思是通過哲學的批判來解答時代課題的。在馬克思一系列哲學批判中,最能凸現其哲學生存論指向的主要是他的關於「異化勞動」學說和關於「拜物教」的批判理論。通過這些批判,馬克思同時也展示了自己哲學的價值取向。
1.關於「異化勞動」學說。異化勞動學說是馬克思《巴黎手稿》中最富特色的重大理論成果,在整個馬克思哲學理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評價,我們認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第一,因為正是在這里,馬克思通過對國民經濟學前提的追問,即通過對私有財產人學本質的追問,實質地導向了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從而引發了一場哲學本體論上的偉大變革,即使得其哲學擺脫傳統形而上學的羈絆,通向現象學的人學,成為對人的生存論本質的探討。第二,馬克思哲學作為一種批判的解釋學理論,作為對資本主義文化的否定和超越,作為對具有「世界命運」的「無家可歸」狀態的「歷史之思」,也正是在這里,馬克思通過對異化的「體驗」,「深入到了歷史的本質性的維度中去了」(海德格爾評)。因而「成為我們當今用以恢復自身與存在之間關系的認識方式」(傑姆遜評)。所以,我們認為,無論馬克思的「異化勞動」學說的理論成就從哪個方面來表現,它都凸現著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因為,作為馬克思哲學的最基礎性的概念——實踐——這一作為人的生存之歷史性的概念,正源於異化勞動學說;而作為一種直接遭遇人的現實的歷史生存,並且以自己特有的運思深入到歷史的人的生命活動的坎陷和人的歷史的歧出,揭示了人的歷史生存境遇和展望了人的理想生存樣態的哲學理論,也主要是通過「異化勞動」學說而得到體現的。在這里,我們重點討論後一種意義上的異化勞動學說所體現的生存論意義。
對異化問題的探討,誠如我們了解的,馬克思與費爾巴哈和國民經濟學家不同。如果說,費爾巴哈僅僅只從直觀的角度把私有財產理解為一種「感性類本質的異化」的話,那麼,馬克思則認為,私有財產本源的東西,則是「感性」(活動)本身的異化。如果說,國民經濟學家是從抽象的先驗原理和虛構的前提出發來理解問題,那麼,馬克思則是「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通過「走向事情本身」,來揭示被遮蔽在私有財產中的人的本質。在通過對異化勞動現象的層層剝離後,馬克思得出了關於異化勞動的四重規定(即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之間的異化,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人同自己類本質的異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繼而在此基礎上初步描述和分析了現實社會的基本方面,即私有財產的現實。通過對異化的「體會」,馬克思不僅獲得了他對人的「一般本性」的深刻理解,而且同時也獲得了對他那個時代的「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的深刻理解。正是馬克思從人的「一般本性」與「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的固有聯結點上,更加真切地把握到了人的本然價值和這種價值的歷史的實現或歷史的乖離。馬克思的結論是:(1)人的生命為了本身的實現曾經需要私有財產;(2)人的生命現在需要消滅私有財產;(3)自我異化的揚棄跟異化走著同一條道路;(4)主義就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只有到了主義,人的本性才能得以全面徹底的「復歸」,人才能真正地「佔有」自己的本質。
2.關於「拜物教」的批判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即現代社會的異化狀態的關注始終是馬克思哲學理論活動的興奮點。所以,繼《巴黎手稿》提出「異化勞動」學說後,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再度通過歷史現象學遭遇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社會生活,指證了資本主義經濟生活中發生的現實的異化現象。再後,馬克思又在《資本論》中,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生活最普遍的表現形式——「拜物教」現象的批判考察,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被「物」(商品、貨幣、資本)掩蓋起來的人與人的真實關系,再現了這一社會人的歷史的生存(「物化」或「異化」)的圖景。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在後來的經濟著作中,形式上好像是在談純經濟問題,但一刻也沒有忘懷對人的本質和人的命運的哲學探問,或者,毋寧說馬克思在這里是通過對現實的經濟關系的邏輯層面的分析和剝離,來達到對人的生存境遇的哲學關照。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拜物教」的批判,是從對商品的分析開始的。因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最普遍的物的表現形式。在他看來,商品作為產品是簡單而又平凡的東西,但產品作為商品卻成了一種古怪的東西,充滿了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於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這種人與物的顛倒的幻覺近似於宗教迷信,所以,稱為「商品拜物教」。馬克思在對「商品拜物教」分析後,又進一步揭示了貨幣、資本的拜物教的性質和秘密。
在馬克思看來,「拜物教」只會產生這樣兩種結果:一方面物被主體化;另一方面人被物化。馬克思進而指出,這是一種顛倒,一種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生活中現實發生了的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的顛倒。這種主客顛倒的秘密在於「人本身的勞動的異化」。在這種異化過程中,資本家感到「絕對的滿足」,而工人感到的是「被奴役」。
對於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拜物教」的批判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盧卡奇曾作了正確的解讀。他認為,在馬克思哲學的物質觀中,「物化」是一個核心概念,並在《歷史與階級意識》這一名著中指出:「物化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現實」。同時,他認為馬克思哲學不是坐而論道,不是抽象地談論「世界統一於物質」這一類舊唯物主義早已談過的教條,而是通過對物化現象和物化意識的揭露,喚起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從而促使他們以實踐的方式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無論如何,我們認為,盧卡奇是正確地理解了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和實踐功能。
從上述馬克思的「異化勞動」學說和「拜物教」的批判理論中,我們不難看出,在馬克思哲學的批判向度和價值取向上,它凸現著對人的命運的深情關注,在其歷史的邏輯的悉心考辨中所逼顯的是人的謎底。
馬克思哲學是當代哲學。然而,在目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我們發現,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遠未得到既具原則高度又富具體內容的深刻闡明。因此,我們認為,只有真正在哲學的范圍內正確地理解了馬克思在本體上所實現的偉大變革,並讓馬克思哲學與當代哲學形成最廣泛和不斷深入的對話,我們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參見吳曉明:《論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載《天津社會科學》,1999(6)。)而作為體現這一哲學的當代性的生存論指向也才會被我們「深刻地感覺」。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可以斷定,海德格爾與馬克思在「歷史之思」中相遇、馬克思哲學與後現代主義在當代的相遇是「經驗的事實」。
G. 馬克思主義課演講
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偉大理論
人類社會過去的1000多年,是波瀾壯闊的1000多年,是造就巨人的1000多年。悠悠千載,茫茫人海,代代英豪,在可圈可點的歷史畫卷中,曾出現過燦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師。為什麼馬克思能夠獨占鰲頭呢?這是因為馬克思所創立的理論是科學的,它的鮮明品質就是與時俱進。黨的十六大報告深刻指出,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馬克思主義雖然誕生於19世紀,但沒有停留在19世紀它雖然產生於歐洲,卻傳遍全世界,不論是敵視者的攻擊和誹謗,還是誤解者的質疑和責難,或者是教條者的閹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擋它前進的步伐。馬克思主義歷經一個半世紀風霜雨雪的考驗,始終充滿活力,長盛不衰。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中國人民長期艱難探索而作出的正確抉擇。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許許多多先進分子不斷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可謂前赴後繼,百折不撓。他們把各種各樣的政治主張和思想主義都拿來試過,卻無一成功。只有中國共產黨用馬克思主義來觀察中國的前途命運,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從而引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這100多年正反兩面的歷史經驗,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一個客觀事實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和我們的民族就有了強大的理論武器。
H. 弘揚馬克思主義演講稿600字
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幹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是全黨同志的工作態度問題。既然是這樣,學風問題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第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加速推進改革開放和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們必須把端正學風擺在突出位置,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
眼下,一個學習的熱潮正在華夏大地蓬勃興起——8000多萬共產黨員投身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大課堂」,接受這一觸及靈魂的「心靈洗禮」。學習這個歷久彌新的「法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廣受關注。但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也有一些黨員幹部的學習狀況不容樂觀。比如:有些黨員幹部不願學。他們不思進取、碌碌無為,一學起來,往往浮光掠影、浮誇虛報;有些黨員幹部不勤學。他們熱衷應酬、忙於事務,一說具體工作就精神抖擻,一說讀書思考便意興闌珊;有些黨員幹部不深學。他們心浮氣躁、淺嘗輒止,往往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甚至張冠李戴;有些黨員幹部不善學。他們學而不思、學而不用,或是食而不化、學用脫節;等等。因此,在開展學習型黨組織建設過程和轉變機關作風活動中,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的要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進一步轉變作風、端正學風、改進文風,在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學用相長上下功夫,用黨的十八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具體而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必須善於學習、善於運用、善於創新。一要善於學習。鄧小平說,「學習是前進的基礎」。我們正處在一個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曲折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的大轉折、大變革時期,國內外的形勢和情況十分復雜。這就迫切需要我們按照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要求,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現代經濟科技文化等知識,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要善於運用。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毛澤東說:「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麼,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理論聯系實際,關鍵是要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和解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不斷涌現的新問題、新矛盾。三要善於創新。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行動的指南,但理論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必須與時俱進。要使我們的事業發展不停頓,首先要在理論上不停頓;要使我們黨永遠保持先進性,首先要在理論上保持先進性,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只有重視學習、堅持學習,善於運用、不斷創新,堅持運用理論指導工作實踐,廣大黨員幹部才能擔當起歷史賦予的使命與責任,不負人民的期待與重託。
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必須做到學與用、知與行、說與做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學風的核心所在是理論聯系實際。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一要端正一個態度,就是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又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通過實踐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二要處理好兩個關系,就是要處理好「唯書」與「唯實」、「對上」與「對下」的關系。三要堅持三個著眼於,就是要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際運用,著眼於改革開放中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四要反對四種不良風氣,就是要堅決反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風氣,斷章取義、各取所需的風氣,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的風氣,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風氣。五要做到五個聯系,就是要把學習理論同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新經驗緊密聯系起來,同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緊密聯系起來,同推進改革和建設的各項工作緊密聯系起來,同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緊密聯系起來,同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緊密聯系起來。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必須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在學習理解上深化,在宣傳闡釋上深化,在貫徹落實上深化,確保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這既是馬克思主義學風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廣大黨員幹部理論素質和領導水平的迫切需要。
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必須在改造主觀世界上下功夫。學風問題,歸根結底是個世界觀問題。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必須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努力改造主觀世界,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此,我們必須加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准確地掌握其精神實質,並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結合本單位和自身工作的實際,創造性地貫徹中央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必須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查實情、說實話、辦實事,把黨的實事求是的作風,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謙遜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作風,更好地發揚光大,並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公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不斷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努力為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項任務多作貢獻。
I. 青年馬克思主義演講稿
假如我是一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1991年,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解體,使全世界的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許多國家的工人階級政黨都發生了質的變化,變成了社會黨。它們實際上是不以馬列主義或科學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綱領的。馬克思主義真的沒有前途了嗎?
世界上現存的五個社會主義國家,都依然以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綱領。當然,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世界上有很多名叫共產黨的黨都已經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驅逐出自己的黨綱,發展自己的理論,他們中很多的黨將戈爾巴喬夫的「民主社會主義」視為真諦,完全脫離了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道路。當今世界的共產主義運動無疑是處於低潮的,但是我依然願意以一名馬克思主義者的身份為了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而奮斗。
毫無疑問地,當今世界社會主義的中心是中國,極其幸運的是,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奮斗在中國,所以將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事業做好便是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最大支持。作為一名青年大學生,我感到,我的力量是弱小的,因為開放的世界、開放的今天使越來越多的人遭到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腐蝕,但是在我心裡卻依然堅定著對共產主義社會
,;
的嚮往,著就是今天我站在這的原因。共產主義之所以高尚,是因為它絕不是為少數人的利益而奮斗的,它著眼的是整個世界,是整個人類,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那樣,無產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我從不隱晦的說自己是一名馬克思列寧主義者,雖然這會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因為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變成古董了,但事實不是這樣的,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就在於,它從不拒絕發展,從不拒絕與時代共同進步。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吸引我的地方,也是使我堅定崇高理想的不竭動力。
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終是馬克思主義者保持昂然向上,一往無前的精神動力。在戰爭年代,革命前輩就是憑著對共產主義的追求,堅定的理想信念,前赴後繼去奮斗。但是現在一些人理想信念不是那麼堅定。不堅定不是因為年代久遠了,不堅定的主要因素是,一些人對信仰的主體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即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發生了變化。這是很正常的,在社會主義高潮時期,人們都信仰,但現在是社會主義處於低潮,站在蘇東社會主義的廢墟上,再看社會主義,有人肯定會問:「社會主義怎麼了?是不是從根上就錯了?」這種迷茫、彷徨是自然的,跌入低谷,人們肯定要思考,肯定要影響人們理想信念的堅定性。所以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樹立正確的認識,才能堅定理想信念,做一名自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以共產主義這個理想為最高奮斗目標的各國共產黨
;
及其共產黨員曾為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欲血奮斗,千千萬萬共產黨人及其追隨者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可今天,「共產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卻幾乎成了「失敗」、「嘲笑」的代名詞。一場轟轟烈烈的共產主義運動幾乎被自我熄滅,所以是時候重整旗鼓了,馬克思主義的未來在何方?希望在何方?答案只有一個——在我們、在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假如我是一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我要將我的一生投入到最偉大的事業中去。
假如我是一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我要讓資本主義成為這個世界的非主流。
不,我現在就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將來也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除非共產主義運動的浪潮尤如洶涌之波濤淹沒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我願意像卡爾·馬克思那樣為了人類永恆的事業,而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我願意像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那樣默默地支持無產階級的斗爭,而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
是的,我願意。
我願意像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那樣具有強烈的國際主義的精神,並不只在乎自己的國家。
我願意像約瑟夫·斯大林那樣為打敗無產階級的敵人而斗爭。
J. 以《我心中的馬克思》為題600字演講稿怎麼寫!!
我心中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西歐。當時英、法,德,等國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產業無產階級已經由自在階級開始向自為階級轉變。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以《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1848年2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第一次對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作了系統的表述,這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
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待解決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要中國化呢?
首先,這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理論品質所決定的。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一旦走出書齋,落腳現實世界,成為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的理論思想和行動綱領,就必須回答和解決當時當地的實際問題。反過來說,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及其政治上的先鋒隊——共產黨,要想成功地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將這一原理和本國的實際相結合,用新的實踐、新的內容、新的語言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其次,這也是總結我們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後得出的鄭重結論。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在怎樣學習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重大的基本問題上,大體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一種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注意他們的具體結論,而忽視了引出結論的具體的歷史背景和過程。一旦採用這種思想來指導實踐,很容易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的損失。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用毛澤東的話講就是用馬列主義這根「矢」,去射中國革命實踐這個「的」,理論科學,目標明確,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國化以後的馬克思主義去指導中國的實踐,就會做到無往而不勝。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品質所決定的。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深入學習研究馬克思列寧理論,將之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之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