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祝福演講 » 關於民俗的演講稿

關於民俗的演講稿

發布時間: 2021-03-10 19:50:54

㈠ 民風民俗發言稿200字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今天我介紹的就是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愛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㈡ 關於民風民俗的演講稿

你好!
不知道是學校演講用的還是其他用途,這里倒是有一篇學校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下午好,

我是
XX

XX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廣東的民風民俗》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這個巨大的家庭是由
56
族兄弟姐妹們
組成的,而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

廣東人每年春節或開耕時節,
從粵北到粵西山區廣大農村,
流行著一種鄉土
氣息濃郁的春牛舞。
人們滿懷深情地贊頌和他們一起幸勤勞作的耕牛,
充分表現
了人們對這一農家寶貝的愛憐,
對未來生活的祈求和期望。
表演時,
演員和觀眾
同聲歡呼,互相逗樂,氣氛濃烈、融洽,充滿著農家特殊的歡樂情趣。「春牛」
一般由兩個演員扮舞,
一人舞牛頭,
一人操牛尾,
牛頭用木頭或竹蔑扎制,
外形
比真的牛頭大一倍,彎彎的猗角,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皮毛,牛鼻被穿著,和真
的一樣。
牛身用布做成,
遮住里邊的演員,
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
表演前,
「牛」
先躺在一邊,在一陣歡快的鑼鼓聲中,由一住老農打扮的角色,把「牛」牽起,
繞場走幾周,並對「牛」說幾句打諢的話,逗引觀眾發笑。

有時觀眾也挑逗演員,唱道:
「手拿紅花紅彤彤,紅花掛在牛角中、你堂春
牛唱得好,不過你牛背有隻窿。」機靈的演員立即唱答:
「鑼鼓一打鬧喳喳,老
兄講得也唔差;誰個牛仔紙扎介,背脊有窿正好拿。」

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然後開始正式表演。
表演時,
「牛」
的舞蹈動作很簡單,
只有隨著牽牛人的唱頌,
搖頭擺尾,
作欣喜之狀,
接受人們的稱贊。
牽牛人的動
作則比較多,一邊唱,一邊撫摸春牛,從牛頭摸到牛尾,每摸一處,都有唱詞,
一邊還要做騎牛、駛牛、犁田耙地等動作,有的手持犁耙等農具,有的徒手,但
動作都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綻,觀眾就要唱歌來譏諷:
「手拿金花金黃黃,犁田
大伯唔在行。
丁丁園園犁緊轉,
樣般中間唔開行?」
表演者即順便接過話頭,

趣作答:
「鑼鼓打來鬧洋洋,老兄講得也在行。連州學到連山樣,留出中間做魚
塘。」

為使得氣氛更加熱烈。
有的地方還有一生一旦,
打扮成新郎新娘,
手持洋傘,
肩挑花藍,邊舞邊唱相隨,唱一陣,扭一陣,又敲一陣鑼鼓。最能表現這種舞蹈
特點的是它那純真、深情的唱詞。牽牛的演員把牛牽到場中,便開始唱道:
「我
條件仔好耕田,生得頭大角又尖,耙田唔使用鞭打,犁田唔使用索牽。」然後充
滿愛憐地撫摸耕牛,從牛頭摸到牛尾,一邊摸,一邊唱:
「摸摸牛頭摸牛尾,農
家耕作全靠你;
摸摸牛頭摸牛眼,
茨粟豆麥糧增產;
摸摸牛頭摸牛耳,
發展生產
走富裕;
摸摸牛頭摸牛嘴,
耕夫步步緊相隨;
摸摸牛頭摸牛身,
風調雨順好耕耘;
摸摸牛頭摸牛肚,
生活改善有出路;
摸摸牛頭摸牛腳,
唔愁吃來唔愁著。
牛兒是

內容朴實,感情真摯,教育大家要愛護耕牛,勤耕勤種;曲調深沉,纏綿。
由於在民間長期傳唱的結果,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曲調,俗稱「春牛調」。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
春花市,是非常受人矚目的;舞獅;種四方竹„„

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它有它的獨特風韻;它有它的熱鬧。
祖國孕育了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民風五十六枝花,
各色千秋,
讓我們好好的感受
中國的多姿多彩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㈢ 急!!!演講稿《民俗民風真奇妙》明天交

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文字。多通曉藏語,通用藏文。信奉喇嘛教,在一些地區信奉原始巫教。

門巴族狩獵是一種集體活動,狩獵時自願結伙,公推首領,首先擊中獵物者,在分肉時要分得雙份,其餘人均一份。狩獵結束後,將肉割好、烤熟背回。

如果獵物很多,則在離村較近的地方點火為號,召集村民共同來接應,進村後要將多餘的獵物分給村人或共同聚餐。如果在歸途中遇見行人,無論相識與否,都要贈達一份獵物,認為這樣下次狩獵才有好運氣。 門巴族以大米、玉米、蕎麥、雞爪谷為主食。大米的吃法大致與漢族相同,玉米和雞爪谷則做成糊粥。他們也吃糌粑、麵粉、奶渣,喝酥油茶,喜歡吃辣椒。

門巴族因為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南坡低而熱的谷地,所以住的是干欄式的房子。住房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木頭、竹子、草、石塊等建蓋,既簡單又適用。房屋多半是木頂、竹頂或草頂的兩層小樓,外有曬台,用木板、石塊或竹籬笆做牆。屋頂為人字形,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晚上睡覺時,在室內地板上鋪上粗毛毯或者獸皮,和衣而卧。

門巴族好客,凡有客至,全家人攜酒到村口為客人洗塵,並做好米飯、燉肉款待。宴請客人時,主婦要站立一旁,為客人斟酒,並保證客人的酒杯總是滿的。如客人酒醉主人會很高興,認為自己的真誠為客人所接受。客人離別時主家要執酒送到村外。 門巴人死後多用水葬和土葬,也用火葬和天葬。

門巴族婚禮饒有風趣,婚禮前,新郎一方要帶幾竹筒酒上路迎親,新娘途中要喝三次酒。新娘進屋後,新郎家要擺酒肉和油餅款待客人,新郎家要獻哈達、陪話,不斷增加酒肉,直到舅舅滿意後,才能開懷暢飲。

婚宴上,新郎、新娘要輪流給客人敬酒,客人還要求新郎、新娘互敬對飲,並讓他們當眾比試誰喝得快,誰先喝完就預示著今後誰當家。門巴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

娘舅鬧婚

有一首加魯情歌唱道:"東北的山再高,遮不住天上的太陽;父母的權再大,擋不住兒女選伴侶。"門巴族青年男女戀愛婚姻也不受過分的限制,一般情況下,戀愛雙方有了感情,由一方父母出面,請媒人說合。無論娶媳還是招婿,彩禮是不可少的。舊時,舅表婚和姑表婚盛行,成為一種習慣勢力,也使不少有情人難成眷屬。

在舉辦婚禮過程中,新娘的舅舅是誰也惹不起的最高貴的客人。舅舅一出場,男方得趕緊恭恭敬敬地獻上哈達,請入上席。然後擺上各種食品,尤其是牛、豬、羊的頭、尾、耳、心、肝、肺、四肢都要擺全,缺一不可。

而舅舅一定是沉下臉來,百般挑剔:怎麼還缺什麼沒擺上?肉為什麼切得厚薄不勻?難道我家女兒有什麼缺陷?是不是認為我當舅舅的有什麼不對故意怠慢?即便百般周到,當舅舅的也得無理取鬧一番:茶為什麼涼了?酒為什麼熱啦?這樣才能表現出他是女方的全權代表、最高權威,為外甥女嫁給別家男子表示"氣憤"。新郎和男方又獻哈達又敬錢財,外加美酒和甜言蜜語,曲意奉承。

舅舅"鬧"的差不多了,也便見好就收。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舅舅不讓外甥女出嫁的。這種古老的舅權遺風相沿成俗,舅舅蠻橫而又詼諧的表演,反倒給歡樂的婚禮增添了幾分情趣。 起名風俗

門巴人基於企盼人丁興旺,對嬰兒起名字是相當重視的,總想起一個吉祥美滿的名子。嬰兒降生後三天,主人拔掉了象徵"閑人免進"的忌諱樹,請來喇嘛,回答生的日期和時辰,經喇嘛掐算,或說娃兒從天界而來,或說娃兒從龍宮而來,並說這個娃兒是豬、狗、牛、蛇......轉世投生而來。接著給嬰兒取名字,若系星期日生的,男的叫尼瑪,女的則叫尼瑪措姆、尼瑪卓瑪、尼瑪曲珍等;若是星期一生的,男的叫達娃,女的叫達娃措姆、達娃卓瑪等;若是星期三生的,男的叫拉巴或拉巴次仁等,女的則叫拉巴卓瑪等......
嬰兒起名後,奶奶或婆婆抱著嬰兒隨喇嘛到屋外,拿著一根燃著的木柴,端一瓢凈水,再拿一件鐵質農具和一把土,從左向右圍著住房轉三圈,扔掉四樣東西,它的含義是說:肉是從土借來的,血是從水借來的,呼吸是從火借來的,骨頭是從鐵石借來的,心臟是從天空借來的,房主感謝諸神給主人恩賜了一好娃娃,他(她)會成為一個好獵手或巧手的;扔掉東西後,從房內鑽出一個人來,手持用玉米面做的孔雀,跟在嬰兒後邊,頻頻向嬰兒點頭,這意味著吉祥鳥孔雀能化險為夷,它能消食化毒,今後嬰兒不會中毒夭亡,能逾越一切艱險,健康成長。
民俗民風多奇妙!

㈣ 中國民俗風情演講稿5分鍾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以其「五絕」的奇景和博大的徽文化蜚聲海內外,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黃山奇景代表著江淮山河之美。黃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熱情友好的象徵,承載著擁抱世界的東方禮儀文化。

黃山不僅是一座美麗的自然之山,還是一座豐富的藝術寶庫。自古以來,人們游覽黃山,建設黃山,歌頌黃山,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概括起來就是遺存、書畫、文學、傳說、名人「五勝」。黃山現有樓台、亭閣、橋梁等古代建築100多處,多數呈徽派風格,翹角飛檐、古樸典雅,其中聽濤居位於人字瀑前、紫雲岩上側,曾是張學良將軍的幽禁之所。黃山現存歷代摩崖石刻近300處,篆、隸、行、楷、草諸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盡有。字徑6米,「平」字一豎竟長達9.4米,世所罕見。字體遒勁有力,瀟灑自如,從200多米高的懸崖上順勢而下,氣勢磅礴。歷代文人雅士在觀賞美景的同時,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流傳至今的就有2萬多篇(首)。唐代詩人李白游覽黃山時留下的「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詩句,至今仍在傳誦。美麗神奇的黃山孕育了「黃山畫派」,創立了以黃山為主要表現對象的山水畫派,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一生十上黃山,採用獨特的潑墨新技法,創作了大量以黃山為題材的藝術佳作。

㈤ 有關民俗民居的發言稿,演講稿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其餘分布在廣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人口7萬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與古代的百越也有關系。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

毛南族有自已的語言,為先導同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由於長期與漢、壯族人民交往,幾乎所有毛南族人都兼通漢語和壯語。毛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來拼寫毛南語,稱為「土俗字」,以記錄和創作史詩和民歌。現通用漢文。

毛南族大多信仰道教,崇拜多神。

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愛的文娛活動,民歌形式隨編隨唱,有晝夜連唱不停的才能。情歌叫「比」,祝賀歌謂「歡」,歌手稱為「近比」、「近歡」。此外,還流行「毛南戲」。

毛南族婦女多穿青色或藍色右襟上衣,配上銀飾手鐲,藍白相襯。男子則穿唐裝或琵琶上衣。

毛南族主要經營農業、雕刻、編織竹器、牧養菜牛。木工、鐵工等手工業、副業也佔一定比重。特產:毛南菜牛。

毛南族的節日是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毛南族的禁忌有:正月初一這天不能罵人或說粗話;家有病人時用兩根棍子叉在門口,外人不得進入;不能用腳踏灶,燒柴時必須把粗的那頭先送進灶內。

日常食俗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種飯為主食。如毛南飯,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筍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後製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製作時,先把玉米磨碎,簸去粉和糠,再放石難中輕輕舂成玉米心,煮熟加菜、油、鹽,攪成糊狀即成。毛南族還長於用大米或玉米製作「米蜂仔」作為輔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歡食甜紅薯,並作為入秋以後的輔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地區蔬菜較多,四時不斷,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紅薯葉、豆莢、芭蕉芋、青菜和蘿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單獨蒸食。肉類來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豬、牛、雞、鴨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節有殺狗食肉之習。毛南族食用牛肉時,習慣於將牛肉切成薄片,待水燒開之後,放入涮至剛熟,蘸生薑、蔥、蒜、西紅柿、醬油、鹽配製的佐料吃。大部分毛南族都有吃酸肉的習慣。「腩醒」、「瓮煨」、「索發」俗稱「毛南三酸」。「腩醒」是將豬肉或牛肉切片拌鹽,加熟糯米腌制的肉,「瓮煨」是用(廾+三白)頭、黃豆加鹽發酵而成酸湯,再用來腌青菜、豬肉、豬頭,使菜和肉變酸而成為脆化發香的菜餚。用碎豬肉骨頭加螺螄製成的螺螄酸,稱為「索發」。索發和鴨血加佐料製成的鴨血醬,是毛南族的典型菜餚。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餚,認為一些肉和菜特別是雞,煮得過熟會走味。唯獨對鴨以煮爛熟為宜,在烹飪上有「雞生鴨熟」之說。毛南族在殺牛時,喜飲牛血,稱牛血為「牛紅」,認為喝牛紅對身體有補益。毛南族大都喜歡飲茶,暑天常以濃茶解暑。走遠路時經常隨身推刀帶「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節日、禮儀食俗 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節日祭祖,一般多用豬、雞、鴨、牛肉、酒、糯米飯等作祭品。毛南族逢年過節、操辦喜事,都喜歡做豆腐圓,作法是把豬肉(或牛肉)、干蝦、花生米、大蒜、香菜、胡椒混合剁碎,加入食鹽後拌勻成餡,用搗爛的水豆腐包上餡放在手中或碗里反復滾動即成圓狀,然後放到油鍋內炸熟。吃時放在鍋里煮湯,味道鮮香可口,既是宴請客人的必備菜餚,也可作為禮物相互饋贈。在節日里,毛南族喜歡用開水涮牛肉待客,即按本地的習慣,在火塘上擺置一口鐵鍋,進餐時大家圍攏在鐵鍋的周圍,將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後蘸配料下酒,這是毛南族民間最常見的宴請形式。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過分龍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有的還要烤香豬。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飯捏成小團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實累累,祈望五穀豐登。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葯節」。過葯節時,習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狗屁藤等草葯熬水飲用,或用這些草葯剁碎作餡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並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說。有的人家還自己用高梁、玉米釀制。但近年來,以市場出售的瓶裝白酒居多。

㈥ 關於春節民俗故事演講稿~

題目:年獸與「年壽」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惡無比。年長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人們都離家躲避年獸的傷害,把這個稱為「過年」。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村中燈火通明,它的雙眼被刺眼的紅色逼得睜不開,又聽到有人家傳來響亮的爆竹聲,於是渾身戰栗的逃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恭賀對方渡過了年獸的肆虐。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如今,春節年年過,好日子天天有,可是面臨我們的環境狀況,垃圾亂堆亂放,污水橫流,各種農葯蔬菜水果到處都是,(以下請給事你身邊的環保狀況進行演講,表明你的立場,呼與大家保護環境,從自身做起。)時間關系,你自己寫點吧,我要下班了,希望你能滿意。

㈦ 有關風俗的演講稿

一、端午節風俗演講稿端午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這天人們採用了多種多樣的歡慶活動。端午節這天采葯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採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與采葯、采艾蒲等相聯系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游戲,是古人往野外游藝之遺俗。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你為「倒災葫蘆」。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端午下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二、有關陰婚風俗的演講稿
陰婚,也叫冥婚,是為死了的人找配偶。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後,未等迎娶過門就因故雙亡。那時,老人們認為,如果不替他(她)們完婚,他(她)們的鬼魂就會作怪,使家宅不安。因此,一定要為他(她)們舉行一個陰婚儀式,最後將他(她)們埋在一起,成為夫妻,並骨合葬。也免得男、女兩家的塋地里出現孤墳。還有的少男、少女還沒定婚就天折了。老人們出於疼愛、想念兒女的心情,認為生前沒能為他(她)們擇偶,死後也要為他(她)們完婚,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其實,這是人的感情寄託所至。另外,舊時人們普遍迷信於所謂墳地「風水」,以為出現一座孤墳,會影響家宅後代的昌盛。當時有些「風水家」(古稱「堪輿」)為了多掙幾個錢,也多竭力慫恿搞這種陰婚。陰婚多出現在貴族或富戶,貧寒之家決不搞這種活動。
歷史發展陰婚在漢朝以前就有了。由於陰婚耗費社會上的人力、物力,毫無意義,曾予禁止。《周禮》雲:「禁遷葬與嫁殤者。」但此風氣,始終沒有杜絕,甚至有的直接表現在統治者身上。例如:曹操最喜愛的兒子曹沖十三歲就死了,曹操便下聘已死的甄小姐做為曹沖的妻子,把他(她)們合葬在一起。
宋代,陰婚最為盛行。據康譽之《昨夢錄》記載,凡未婚男、女死亡,其父母必托「鬼媒人」說親,然後進行占卦,卜中得到允婚後,就各替鬼魂做冥衣,舉行合婚祭,將男、女並骨合葬。
《元史·列女傳》載:「子弟死而無妻者,或求亡女骨合葬之。」《明史·列女傳》亦載:楊□死而其未婚妻殉;劉伯春卒,而其聘女亦如之,後皆迎柩合葬。
清代,這種婦女殉葬冥合的習俗,隨著貞節觀的加強,仍很盛行。直至晚清封建禮教受到西方精神文明的沖擊才逐漸消失。
清末民初的北京仍有陰婚風俗的殘余現象,還有個別家庭辦死人與死人結婚的「喜事」,謂之「搭骨屍」,男、女兩家親家,謂之「骨屍親」。早年,這種「婚禮」的迎娶儀式多在夜間舉行,有時,人們正在安睡之際,忽被街巷裡的鼓樂吵醒,原來是「搭骨屍」的。抬著一頂紙轎子,由單鼓、單號、單嗩吶吹奏前引。有的則不用這種形式,仍用八抬大轎,全份金燈執事,原來只娶一張女人的照片。三十年代以後,還有仿照「文明結婚」儀式,用西樂隊前導,後邊四個人抬著一個出殯用的影亭,內掛「新娘」照片。
婚俗儀式
陰婚儀式,始終沒有形成定例。陰婚雖然算做喜事,但不免紅、白兩事的禮儀混雜交錯。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當事人的主張如何。故陰婚禮儀的形式出入很大。
一般說來,陰婚也要通過媒人介紹,雙方過門戶帖,到命館合婚,取得龍鳳帖。
放定多是一次性的,就無所謂大、小定之說。男方給女方送去的定禮,一半是真綢緞尺頭、金銀財寶;一半卻是紙糊的皮、棉、夾、單衣服各一件,錦匣兩對,內裝耳環、鐲子、戒指及簪子之類的首飾。放定的當天晚上,在女方家門口或墳上焚化。
通訊時,男方給女方送去的「鵝籠」、「酒海」、龍鳳喜餅以及肘子、喜果都是真的,惟有衣服、首飾是紙糊的冥器。
女方陪送的嫁妝,一般都是紙活,送至男方後,只在「新郎」照片或牌位前陳列半天,有的只是抬著環繞男方院內一周,即由鼓樂前導,送至附近廣場焚化。
陰婚並不一定都舉行上列儀式,但迎娶儀式是不可少的。是日高搭大棚,宴請親友,門前亮轎。喜房裡供奉「百份」全神。對面炕上設矮桌,供「新郎」照片或牌位,前設蘋果、龍鳳喜餅若干盤。並有大紅花一朵,下綴緞帶上書:「新郎」字樣。
女方「閨房」中供「新娘」照片或牌位,亦如前所供,並有大紅花一朵,下綴緞帶,上書:「新娘」字樣。
花轎到達女方後,由送親太太將「新娘」照片或牌位取下,由娶親太太接過來,放人寶轎。這時,「新娘」的父、母不免要大聲嚎哭,而且要追出屋外。完全不是辦喜事的氣氛。
喜轎回到男方後,仍由娶親太太將「新婦」照片或牌位取出來,放於喜房炕上的供桌,與「新郎」並列。並用紅頭繩將兩幅照片拴起來,(取月老牽紅線之意),並復上紅、黃兩色的綵綢。
只有娶親太太給全神「百份」上香叩首,就算夫妻拜了天地。然後由茶房端來「合杯酒」「子孫餃子」、「長壽面」,供於「新婚夫婦」照片或牌位之前。
如「新婚夫婦」有弟弟妹妹或弟妹、妹夫等,即喚出來,給照片或牌位磕頭行禮。兩家親家則互相道喜。
舉行了以上儀式之後,擇個「黃道吉日」宜破土安葬的好日子,女方就可以起靈了。按陰陽先生指定的時辰,將棺樞起出後,馬上潑在坑內一桶清水,扔下去兩個蘋果。與此同時,高高揚起花紅紙錢。(不是陰婚的起靈儀式也是如此)。
男方則在墳側挖一穴,露出「新郎」棺柩的槽幫,將「新娘」埋入此穴,進行「夫妻」並骨合葬。
葬罷,即在墳墓前,陳設酒果,焚化花紅紙錢,舉行合婚祭。男、女雙方的父、母等家屬(即兩家親家)邊哭邊道「大喜」。
此後,男、女兩方便當做親家來往了。

㈧ 中華風俗民俗演講稿100字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㈨ 中國民俗風情有哪些寫演講稿要用到的。

各族民風俗習慣

  1. 漢族

    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2. 滿族

    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3. 朝鮮族

    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4. 鄂倫春族

    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5. 赫哲族

    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