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祝福演講 » 以和為貴的演講稿

以和為貴的演講稿

發布時間: 2021-03-05 12:19:26

① 和而不同 演講稿

各位同學:
很高興能來到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如何建設和諧校園的心得。在我開始演講之前想先給大家講個笑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句話:說一流的學校抓學習;二流的學校抓紀律;三流的學校抓衛生。這句話是我高中時聽到的,被喻為至理名言。我也曾經暗地為我的高中評了下分,很榮幸,我的學校屬於一流的學校,因為它的紀律和衛生實在都不怎麼樣。
好了,笑話說到這里也許大家都感覺到了,一所學校的學習、紀律和衛生,少了一樣都會讓人覺得不和諧。
大家注意了,我們剛剛提到了一個詞:和諧。那麼,什麼是和諧?孔子有一句話:「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們常說和為貴,又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意思就是,宇宙的萬物的存在都是因為「和」,而不是「同」。由此我們也引申出一個為人處世的道理:求和而不求同。
說到這里也許大家會奇怪了,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和諧,為什麼會說到和與同的問題上來呢。別急,聽我繼續說下去。不知道在大家心中什麼樣的大學才算是一個好大學,或許90%的人會說,就業率高的大學是好大學。這樣的觀點就是「同」。那麼我想問大家,在菜市場賣菜算不算是職業?如果算,那麼我們學校的每一個同學畢業後都可以去賣菜,是不是說明我們學校的就業率有100%了?如果是的話,能不能證明我們學校是個好大學,是個一流的學校呢?對此,我不發表評論。
那什麼才是和諧的校園呢?在我看來有四點最為重要。
首先是環境,這是建設和諧校園的根本。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大家關注的一定不僅僅是這個學校的名氣和教學質量,肯定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環境。如果在一個環境優美的大學里,相信每一個同學都願意也都有心情去認真學習,快樂生活。當我第一次來到我們學校的時候我很開心,咱們學校的環境確實不錯,有山有水有花有樹,無論到哪裡都讓人心曠神怡。大家試想一下,如果你所在的大學是個黃沙滿地,風吹塵起的校園里,你還有什麼心思讀書呢?更別提什麼教學質量了。和諧二字也無從談起。
其次是人,或許大家回說我廢話,學校里除了建築就剩人了。我把學校里的人大概分成兩類:老師和學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大體分成兩類:師生關系和學生關系。其中師生關系是最微妙的也是最關鍵的。我們的學校叫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對於師范二字古人解釋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一個老師除了要才高八斗外,還要有優良的品質和愛心,才能讓這個學校的教學質量提高。如果一個老師以學高自居,看不起學生;或者沒有職業道德的照本宣科,我相信沒有人願意去聽他上課,那麼自然也談不上什麼教學質量。至於學生和學生的關系的重要性我也不用多說,如果學生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好,今天有吵架明天有斗毆,教育質量再好的學校也不能被稱為一個和諧的學校。
然後是文化。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文化;一個企業有一個企業的文化;一個學校也要有一個學校的文化。我這里說的文化更多的是指精神文化。在我看來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如果要把他們比做動物我想因該是大熊貓,不是因為他們珍稀,而是因為挑剔,熊貓對於食物的挑剔可以說在自然界里數一數二。大學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讓我們支配,和高中壓迫性的訓練方式完全不一樣,在如此大量的空餘時間里,如果大學不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精神食糧,我不敢保證他們會做出什麼事情來填補他們空虛的精神世界。雖然我們學校算不上是一流的學校,但是它的精神文化卻是數一數二的。我們有各樣的學生組織,比如演講辯論協會,比如電台;我們也有各樣的文藝比賽,比如校園歌手大賽,比如這個演講比賽。這些都是一頓精神大餐。就算像我這樣調皮的人在如此豐富的精神文化環境下,也不會想出去做什麼其他出格的事情來彌補精神的空虛。
最後一點最為重要,我們在有了良好的環境,和睦的人際關系和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後,還需要做一點,就是希望在座的各位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和和氣氣,以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讓我們爭做校園中的君子,將我們建設和諧校園的活動推向一個顛峰!

② 關於「校園暴力」的演講稿

呼籲杜絕校園暴力

③ 求珍愛自己熱愛生命以打架斗歐為主題的演講稿200字多點就可以!急!

正面還是反面來?看題目,打自架斗毆本身就含有貶義,應該求的是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論題。但是好像正面更好動筆。

中國是少血性的民族,中國人自古都是以和為貴,這種和氣生財的觀念貫穿了五千年的文明始終。然而,甲午海戰的隆隆炮響擊碎了熱愛和平的中國人的幻想。是的,一個以中華文明為滋養成長起來的痞子種族帶給中國人以從未有過的恥辱。而這個民族的崛起似乎也更說明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多少有些血性總是應該的。

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以小心謹慎為目標,是的,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謹慎小心的生活態度帶來的都是平安無事的一團和氣局面,可是,作為跨世紀的一代人啊(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還要跨越兩個世紀),我們又怎能忘記自己被人欺辱,被人鄙視的歷史呢?

什麼是打架斗毆?什麼是英勇無畏?這兩個迥然不同的詞彙在侵略者和我們的朋友看來其含義都是相同的。只是,在我們的親人面前,那種任性的任意胡為的行為帶來的就是打架斗毆的稱號,而在面對敢於破壞我們美好生活的壞蛋時,勇敢的我們便能夠擔當起英勇無畏的稱號!

④ 寬容待人演講稿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

《寬容,是人類最高尚的美德》

12月是2009年最後一個月也是全校上下倍加關注的創優月,我們應該用慎始敬重的心態做好每一件事,應爭創陽光班級,爭做全優學生.優秀的品質有很多,今天我將在這里和大家分享寬容。

什麼是寬容呢?

寬容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境界和意境,是人的涵養,它是處世的經驗,待人的藝術;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使人生躍上新的台階,《增廣賢文》指出:「將相胸前堪走馬,公侯肚裡好撐船。」就是要我們學會寬容,學會謙讓。只有寬容地看待人生和體諒他人時,我們才可以獲取一個更美好的人生,才能生活在歡樂與友愛之中。寬容別人也是寬容自已,保護自已。給別人留一些空間,自已將得到一片藍天,一個寬容的人,得到的將是和諧圓滿,可以微笑著對待人生的風雨。

《三字經》里講到:「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學禮儀。長幼序,友與朋。」就是要我們學會友善相處,講話謙虛謹慎,在集體生活中學會商量與合作,學會等待和忍耐,學會退讓和妥協,學會忠誠與守信,學會寬容和信任,學會傾聽和接納。寬容並非狹隘的生命拯救,它包括那些舉手之勞、令人愉快的瑣碎小事。記住別人的好,才會發覺生活處處是陽光;心念別人的好,才能時時提醒自己,把別人對自己的好傳遞給別人,溫暖別人,給別人也帶來幸福。正所謂,加報怨,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句話告訴我們,對人對事要寬容,只有學會了寬容,我們的社會才會和諧,人與人之間才能和睦相處。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恕」也就是寬容。

同學之間相處三年結下了深厚友誼的同時,也難免有所沖撞,我們應該像對待兄弟姐妹那樣融洽相處,而兄弟姐妹就像天上的雪花,落到地上就變成了水或冰,而融在一起則不分彼此。宇宙無限,人生有涯,個人太渺小,群體才萬能,登高能望遠,天高地自闊。所以,我們應誠實交友,以禮待人,為人處事正直、誠懇、寬容,凡事多為他人著想。班級同學間、宿舍成員間發生矛盾時,應寬容對人,以和為貴,主動緩解緊張的關系,主動講和或檢查自己行為的不妥,不要讓小矛盾升級。

不要過分強調與某人要好,排斥他人。受到他人的無理嘲笑、批評或謾罵時,要心胸豁達,能忍耐。切勿情緒激動、失去理智。別人傷害了你,要盡快忘記,別人幫助了你,要把它刻在心的最深處,永遠牢記。學會寬容,學會原諒別人的無心之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生活得更愉快,同學之間也才能更加團結。

世界上海洋是廣大的;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然而比天空更寬廣的則是人的胸懷。

寬容是友誼的開端,快樂的源泉。學會寬容,用真誠待人,你必定會陶醉於友誼的醇香中。學會寬容,你的世界才會變得更為廣闊,忘卻計較,人生才能永遠快樂。

寬容是世間一切真情與博愛的種子,擁有了它,才可以開出五彩繽紛的人生之花。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⑤ 求以前關於自強不息 與時俱進的演講稿 400字左右 謝了

今天我讀完魏老師的「自強不息」一文,真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文字朴實無華,卻精闢透徹,極具說服力展現出「傳道、授業、解惑」的大師風范,從文章的字里行間里深深感受到一個優秀教育工作者對人生的徹悟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一、對社會,保持平常心態。 人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們常常會因為期望值高、急於求成,而心浮氣躁、患得患失;因為遇到困難、遭受挫折而容易垂頭喪氣、怨天憂人;因為自己辛苦忙碌而看到社會上一些腐敗現象而心生幽怨、心態失衡,甚至一葉障目,對自己的理想追求產生動搖。魏老師視角獨到:越站在悠長的人類歷史的角度看,就越容易把自己融入追真、向善、求美的主流中,匯入主流,有了堅定正確的信仰,靈魂才不再流浪,精神才不再漂泊,思想不再浮躁。從報恩、從適應的角度看,便覺得天高地闊,隨時都有發展的空間。在紅塵滾滾,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社會轉型期,對我們這些不高不低的人來說,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換個角度看問題,實在是太重要了。把困難當作培養適應能力的機會,把失敗作為人生的歷練過程,把成績作為對自己的鞭策和新的起點,把別人的要求和議論當作是天使賜予的磨勵,始終保持自身良好的心態。否則我們就會在利益沖撞,矛盾紛爭中耿耿於懷,怕這怕那,作繭自縛,不能自拔,不僅害了自己,也成就不了事業。要相信,歷史總在前進,社會總在進步。要把自己融入社會發展的主流,融入學校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工作,融入和諧校園的建設,在學生成長中發展,在發展中體驗人生的快樂。 二、對工作,保持平實的心態 我們青年時初到一個崗位總有些不安心,不甘心,這山望著那山高,羨慕他人工作生活的愉悅舒適。覺得醫生收入高,還可以有紅包,就想做醫生;覺得律師既風光又富有,就想做律師;覺得上海蘇州的工資高,就想到上海調蘇州,做了醫生,做了律師,到了上海蘇州,如果不能滿足預期的慾望就又要吐露愚痴的怨言了。事實上,小刀手可能有紅包,但出了事可不得了,律師可以致富,但不少律師無人請,到上海蘇州房價又太高,上班路太遠,新的問題又來了。有願望有想法本身並不錯,人類就是在永不滿足中去追求與奮斗而進步的;關鍵是對工作崗位保持平實的心態,在現實的工作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努力。正是魏老師所說,暫時無法實現理想時,就把目前的崗位當作提高自己素質的訓練基地,而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魏老師正是有一個平實的心態,把教育工作當作享受,置身課堂,探幽索微,樂趣無窮,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的業績。為官為民,他都有一顆寧靜的心,一個充實的精神家園。 三、對他人,保持平和的心態 文化大革中,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講斗爭哲學 ,要七斗八斗,斗出個社會主義,結果是越斗國家越亂,越斗人心越散,越斗老百姓越窮。文革不僅整整毀了一代人,它帶來的內傷和思想混亂將影響很長的時間。前幾年,我經常看到:街上兩自行車相撞,也都沒有受傷,雙方卻唇槍舌劍,非辯個誰是誰非,互不相讓,甚至大打出手,沒有撞傷反而打傷了,根本不去想平和的解決方法。工作中有了矛盾,相互抱怨,肯定是對方和我過不去,我一定不能饒了他,非把他擺平不可,於是排斥他,抵毀他,厭惡他,給小鞋穿,想不到 推己及人,換位思考,想不到以和為貴;對曾經頂撞過自己的後進學生,也常氣不打一處來,生硬、不屑、冷漠,想不到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那春風化雨般的教育途徑。魏老師說得好:當我把周圍的人都看成天使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反過來,「文化大革命」期間,當把許多人看成階級敵人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靈魂煎熬在地獄中。不過高地要求別人,努力善待別人,多互助,少互斗。真是一個好的遇人處事的思維方式,關鍵還在 於自己要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隨著社會的進步,觀念的轉變,我們相信不僅是好人總比壞人多,而且是好人越來越多。 四、對自己,保持不斷完善的心態。 我們經常在失誤、失利、失敗的時候,總是從外部找原因,什麼大環境不好,家庭背景差,領導不識人,同事素養不高,甚至認為時運不濟,一切命中註定。很少在自身內部找原因,很少反思反省,從而使自己常常在苦惱和郁悶中煎熬。魏老師說:人生最難管理的實際是自己的心靈世界,最主要的還是要不斷解放自我,珍愛自我,超越自我。 處天外遙望地球很小,能使我們不自傲,不因取得成績而沖昏頭腦;居體內細察心域極寬,能使我們不自卑,充滿激情地把自己應做的事做好而寵辱不驚。珍愛自己的正當權益,珍愛自己的時間空間,珍愛自己的特長特點,守住平常心,做好平凡事,不斷完善自己。 魏書生老師作為教育局長,不是光講大道理,不是對別人馬列主義,對自己是自由主義。而是把別人當朋友,交根交底,說不高不低、切實可行的知心話,所以倍感親切,使人信服;更主要的是魏老師身體力行,率先垂範,他一直在上課、一直在管理、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自強不息, 使人折服。這就是魏老師作為一方教育行政長官理解和實踐做好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獨

⑥ 五分鍾演講稿關於《儒家文化與現代化》

一、儒家文化與現代化
現代化為世界、尤其是為西方帶來了科學、技術、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理性的教育制度和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高度先進的軍事裝備等各個方面的令人注目的成就。在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全球化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它將越來越多的國家納入統一的經濟模式中,使市場、資本、技術及消費逐漸一體化;以互聯網為特徵的信息技術沖破傳統的國界阻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受任何限制地向全世界提供信息。中國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要被捲入,事實上中國正在融入一體化的全球經濟中,以便能夠從中獲取盡可能大的利益。
在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中,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其主流文化——儒家文化,能否發揮積極作用?歷史上,儒家文化作為封建統治者的官方意識形態,對維護封建社會、維護統治者的利益,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制度化的儒家綱常倫理——三綱和五常思想,強化等級尊卑,強調絕對的義務關系,嚴重束縛了人的個性解放,它所維護的封建專制思想遏制著民主政治的實施。無須諱言,基於農業文明基礎上的儒家文化,的確有許多思想具有時代性和局限性,有許多方面與現代化格格不入,它們將隨著舊的社會體制的解體而日益失去控制力和約束力,化為歷史的陳跡。
但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依然有很多方面有其超越而恆久的意義,它注重人的精神生命,追求完滿的道德人格和天人合一的形上境界,其強烈的道德理想主義,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信仰者和實踐者;它注重現實人生,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濟世事業為價值取向,以仁為本,以義為上,修身濟世,成己成物,齊家治國平天下,贊天地之化育,剛毅有為、積極進取的思想;在現實中實現永恆的生命價值和不朽的精神世界的觀念等。這些思想在現實中依然有其價值。東方儒家文化圈內,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以儒家文化的人性本善、見利思義、勤勉協同、修身齊家為精神支柱,迅速發展經濟,它們在發展中表現出歐美資本主義所不具有的較為協調的勞資關系、注重群體利益、家庭意識、高儲蓄等特色,引起全世界的關注⑴。誠然,東方儒家文化圈經濟的迅速發展,是由於引進了資本主義的自由竟爭、市場機制、良好的法律秩序等多種因素而形成的,但不能否認儒家文化在東亞國家現代化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事實表明,儒家思想具有很強的兼容、再生、轉化和同化能力,在現代社會中,它能夠很快找到與時代的契合點,成功地吸收同化西方體制並為之注入新的活力,在現代化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⑵。

二、儒家文化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
在中國,現代化打破了傳統的小農經濟,積極發展現代工業、農業和國防,在科技、經濟、文化、教育、政治、法律、衛生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儒家文化如何在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首先,儒家文化中兼容並蓄的優良傳統,有利於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以經濟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把我國建設成經濟強國是現代化的當務之急。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必須建立在各種力量的相對平衡上。歷史告訴我們,無論任何時代,都不可能在失衡的經濟強國和經濟弱國之間找到和諧。文化的較量不能代替綜合國力的較量,經濟是基礎,所以發展經濟是當前我國的首要任務。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表明,儒家文化有極大的包容性。儒家思想一方面承認文明之間差異性的存在,承認文化的多樣性,為各民族、各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和提供了思想基礎,另一方面又強調各種文化、力量的平衡與統一。歷史上,儒家文化在保持主體性和獨立性的基礎上,積極吸收佛道文化,吸收各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以及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及西方等外來文化,從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今天,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儒家兼容並蓄的文化傳統,有利於我們在保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的前提下,積極吸收西方的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法律制度,以彌補我國歷史上由於傳統的小農經濟和宗法制度形成的等級、盲從、人治、獨裁、專制等弊端,從而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合理、更加完善。表現在政治方面,我們能夠成功實施「一國兩制」思想,從國情出發,在堅持社會主義方針政策的前提下,在香港、澳門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以利於國家的整體發展;在經濟領域,市場經濟和國家宏觀調控相結合,開展國營、私營、合營、合資、外資等多種經營模式;文化方面,對少數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兼收並蓄,和而不同,積極吸收融會異質文化,形成文化上的多元一體格局。
第二,發揮儒家文化中「和為貴」的思想,有利於營造良好的民族關系、國家關系和社會秩序。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使得目前處於經濟中心的美國和歐洲文化影響到亞非拉廣闊的地區,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聯網使西方文化滲透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全球范圍內某種程度的西方化。但是經濟的一體化絕不會帶來文化的一體化,世界上主權國家、主體民族依然存在,文化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差異並沒有隨著經濟的一體化而消失,相反,目前許多國家和民族紛紛發起保護傳統文化、抵制西方文化滲透的運動,阿拉伯地區的伊斯蘭教復興運動、拉美地區的本色化運動、以色列的猶太文化運動、東南亞地區對儒家文化的認同,無不表明世界文化朝著多元化發展。如今,不同文化之間、不同宗教信仰之間、不同意識形態之間都在積極開展對話,對話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只有在承認多元性、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的基礎上,才能使全球經濟健康發展。
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無視國際公約,干涉別國內政,踐踏他國主權,以強凌弱,使對和平盲目樂觀的人們猛然醒悟,陷入沉思;世界許多地區處於戰亂中,他們基於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宗教信仰而相互敵對,相互沖突;他們基於各自的利益、各自的目的而製造流血、恐怖事件,使黎民百姓受苦遭殃,命歸黃泉;使無辜群眾喪失家園,顛沛流離。
儒家主張以和為貴,一方面承認差別,「和而不同」,對個人而言,承認每一個人的獨立人格;對民族國家而言,承認每一個民族、國家的獨立性和尊嚴;就文化而言,承認每一種文化的客觀存在性。另一方面,以仁愛為基礎,以「和為貴」作為處理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關系的准則,「己所不欲,勿施與人」⑶;己之所欲,施之與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⑷。以此為出發點,來處理個人、民族、國家關系,進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禮之用,和為貴」⑸。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有個人與他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承認差別,承認個體的獨立性,在現代社會中,就是承認每個人都有權利與自由,他們的權利與自由應得到尊重和保護;承認每個民族的獨立性和尊嚴,為我們實施民族平等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尊重每一個民族——無論其歷史的長短,也無論其人數的多少——的尊嚴、傳統、文化和權利,維護每一個民族的利益,讓每一個民族得到充分發展,應是我們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目前我國政府較好地實施民族平等政策,締造了一種相對和諧的民族關系,從而避免了鄰國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發生的種族、民族仇殺事件;承認國家的獨立性和尊嚴,對我們實施「和平共處、互不幹涉內政」等外交政策大有裨益。發揮儒家和為貴的思想,處理好民族間、國家間的關系,不僅有利於每一個個體的發展(單個民族或單個國家),而且有利於全社會全人類的共同發展。
第三,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利於現代民主政治建設。歷史上儒家文化確有維護宗法等級社會、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一面,但儒家文化同時包含豐富的人道主義思想,堅持人本主義,以人而非以神為本位,把愛人視為人的本性;堅持民本思想,以民為本位,「民為邦本,本固邦寧」,⑹「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⑺堅持仁政思想,要求統治者(管理者)以人與生具有的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為出發點,進行統治或管理,廣施仁政,「以不忍人之心,施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⑻把保民、養民作為統治者德政的標志。中國的政治民主化還處在起步階段,要建立現代民主政治,要避免歷史上的專制、人治、盲從等錯誤行徑,就應積極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以民為本,而不是以官為本;讓更多的人參與政治,而不是少數人的特權與榮耀;尊重每個人的尊嚴,維護每個人的權益,而不是當政者的權益;努力使我們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治充分體現民意而不是少數領導者的個人意願;允許有不同的政見和意見,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一個聲音、、、、、當然,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絕非簡單實施仁政。但根基於原始社會的平等、公正,基於人類共同的情感需求基礎上的仁愛,卻是施政的基礎之一。現代民主政治,不僅需要仁政,而且需要健全的法治,完備的、真正有尊嚴的法律來引導人、約束人,才能保證真正和諧的社會秩序。
三、現代化的挑戰及儒家文化的回應
經濟全球化一方面加快了全球的經濟發展,但是另一方面又在全球范圍內極大地擴大了貧富差距,2000年世界上最富國和最窮國人均真實收入的比例高達60:1,是十年前的6倍。據聯合國1999年《人類發展報告》稱,佔全球1/5人口的發達國家擁有全球生產總值的86%,全球出口市場的82%,而佔全球人口3/4的發展中國家分別僅佔14%和18%。高收入國家的10億人口人均年收入達2,6萬美元,而全球依然有12億人未能解決溫飽問題。
隨著現代化的全球進程,人們日益發現西方文化指導下的現代化的負面影響——社會貧富的兩極分化,非洲等一些不發達國家被日益邊緣化,全球性的生態問題、環境污染問題,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傳播趨勢等;商品經濟引起的道德體系的崩潰、社會結構的解體、家庭、親情、博愛的價值被商品利益所取代,唯我主義、享樂主義、貪婪、急功近利的泛濫,人性的異化,貪欲的膨脹,霸權主義的橫行;現代高科技帶來了巨大物質利益的同時,隨之滋生的種種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困擾著人們,毒品、暴力、色情毒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安全;伴隨電子高科技滋生的「黑客」的肆虐,給政治、經濟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現代化的負面影響,困擾著人類,使人類的發展蒙上陰影。發掘儒家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將有利於這些問題的解決。
西方社會在20世紀70—80年代以後興起東方文化熱,印度哲學宗教在西方的風靡,東亞的禪宗氣功的盛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教在西方的倍受歡迎,這都表明東方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能夠為解決現代化、全球化帶來的種種弊病提供療救之方。
當今世界,儒家傳統文化的和諧精神依然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有利於營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自身的和諧(身心和諧)關系,有利於解決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和人性異化問題。
第一,有助於防止或解決現代化發展中的環境問題。環境和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的兩大問題,關系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西方文化始終把世界二元化,把人與自然對立,把對自然的征服和利用作為衡量人類進步和文明的尺度,因而注重經濟發展,忽視生態平衡,尤其是現代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現代化進程中全球范圍內對自然界進行的掠奪式開發,使得人類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危機。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環境污染、水資源的匱乏,土地的大面積沙漠化,大量動植物物種的滅絕、臭氧層的遭破壞、全球氣溫的轉暖,這些無不使人類的生存遭到威脅;而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把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天人關系的主旨,把天地的和諧——天人合一視為最高境界,《易傳》:「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先天地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在自然未變之前加以引導,在自然變化之後加以順應,以達到天地的相互調適。中國先民看到了人和自然的相互依存關系,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統一性,所以既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又反對自然中心主義,以天地人為三才,主張尊重自然規律,發揮人的積極作用,追求萬物昌盛、天人共安的境界。
第二,有助於解決現代化發展中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儒家注重家庭注重親情,注重家庭的價值,以家庭為社會的核心,把家庭、家族的穩定與和睦作為社會穩定的前提,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家庭成員互相關心愛護,嚴格履行自己的義務,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婆媳和睦,這有助於緩解現代工業社會帶給人們的緊張與壓力。堅持由親情出發的仁愛原則和互惠互利原則,將家庭之愛、家族之愛,擴展為人類之愛,「泛愛眾」,「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鄰里之間、朋友之間講求禮儀、互相敬讓,以仁義禮智信為規范,有利於保持社會秩序的和諧有序。注重團體意識、注重集體利益,以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為重,強調個人對社會的奉獻,使現代工業中企業與員公、企業家與工人之間不惟是純粹的僱傭與被僱傭的金錢關系,不惟是純粹的利益關系,企業與員公、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情感因素,有助於緩解勞資關系的緊張。
第三,有助於防治和解決人性異化問題。儒家思想注重人的精神生活,注重人的精神追求與身心和諧,注重人的道德情操。這對醫治現代化大潮沖擊下出現的種種弊端與趨向,如意義的迷失,精神的危機,人性的扭曲,功利主義的惡性膨脹,均有積極意義。
結語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漫長而又艱巨的。要實現全方位的發展,要根治幾千年的封建餘毒,要解決當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儒家文化難免會顯得蒼白而無力。至於儒家文化中不利於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因素,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內,不再贅述。

⑦ 團結友愛共建和諧校園演講稿

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勇敢、智慧和勤勞的祖先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文明有的成為了歷史,有的生生不息地一直延續下來,有的相互交融產生了新的文明。今天,人類文明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科技進步和經濟文化交往縮短了各種文明之間的距離。無論在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還是在北京的長安街,都可以看到不同服裝、不同膚色、不同母語的人們接踵而行。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人們的交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切,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因素已不再局限於某一種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她賴以生存和延續的基礎。無論對中華民族還是對法蘭西民族來說,我們各自繼承和發揚的文化都是民族之根、國家之魂。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特徵。文化多樣性之於人類社會,就如同生物多樣性之於自然界一樣,是一種客觀現實。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才能使人類文明得以發展。

如何才能使不同文明共存和發展,歸根到底在於「和」。這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上,我們應該把和平放在第一位。不同文明的國家之間有沒有可能和平相處?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上,有60多億人口,200多個國家,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等多種宗教。正是這些不同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映生輝,才構成今天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思想。「以和為貴」就是說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要以團結互助、友好相處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既能容納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優秀文明傳統;「和實生物」就是說只有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吸收借鑒,才能文物化新,推進文明的進步。「和」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基本精神,也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的唐代對外交流就非常活躍。世界上與唐朝交往的國家有七十多個。絲綢之路上和平的使團、商隊絡繹不絕。中國文化那時就傳播到了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國家,同時唐代的舞蹈、音樂、繪畫、食品、服裝、宗教也吸納了外來文化的精華,將中華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穩定的基礎。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說只要人們和睦相處,就什麼困難都能克服。要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就需要發展社會生產力,消除貧窮與落後,使人們過上富裕的生活;就需要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就需要提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們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與人為善、以鄰為伴。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提。中國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謂天人合一,包含著人與自然界相統一的意思。資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來就是依附於自然的。人可以認識自然,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謀生存、求發展,而不能破壞自然。有的古文明由興盛走向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自然界肆意開發和掠奪,最終導致自然對人類的懲罰,釀成了文明的悲劇。因此,關愛自然,善待自然,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一個失衡的地球是支撐不起現代文明大廈的。

剛剛過去的20世紀是人類文明大發展的時期。在這100年中,科技上的進步、經濟上的發展、思想上的解放和藝術上的創新,都是人類智慧空前的展現,是以往幾千年都難以做到的。然而,事情還有另外一面,20世紀同樣見證了人類之間的相互殘殺,對自然的大規模破壞和大量的貧困、飢荒、疾病。21世紀人類文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空前的挑戰。只有實現了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類文明才能持續發展。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都是在變革中發展進步的。中國古代的哲學經典《周易》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延續發展,雖然在近代曾經一度落後,但又能奮起圖強,大步前進,這不是偶然的。中華文明發展的基礎和內在動力,在於它的剛健自強,在於它的獨立意志,在於它的開放包容,在於它的維新變革。中華文明正是通過不斷變革而傳承下來並發揚光大的。

⑧ 以 禮之用,和為貴為題演講的演講稿

國旗下演講:禮之用,和為貴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禮,指禮節、禮儀等道德規范。和,即和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禮的運用,以和諧為貴。大家知道,孔子是重視禮的,以禮來治國。他認為禮能帶來親,親能帶來和,和能帶來社會有序,社會有序則能帶來社會的發展。儒家的「禮之用,和為貴」的思想,在歷史上曾經起到促進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積極作用。大家都知道將相和的故事吧?面對廉頗的無禮,藺相如用他的寬容大度,以禮待之:他上朝的時候請病假,路上相遇時他「引車避匿」,面對門客的不滿,他決心「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他的禮終於打動了廉頗,才成就了廉頗負荊請罪,遂成將相相和的佳話。今天,我們國家致力於構建和諧社會,這不光要用法律來懲戒人,用物質來豐富人,更重要的是要用禮 來引導人,用德來教化人,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個人是社會的一分子,個體的和諧是社會集體和諧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加強自身修養,遵守禮儀來促進和諧。恭而無禮則勞, 慎而無禮則愚 , 勇而無禮則亂 , 直而無禮則綾。大家知道,人與人之間會有偏差的,事與事之間會有矛盾;中和這個矛盾,調整這個偏差,就靠禮,禮的作用,"和為貴",就是調整均衡,我們遵守禮儀等道德規范,凡事以禮相待,便能促進同學和諧,班級和諧,學校和諧。當然如若用禮調節不成和諧的,就要用規章制度來管理,規章制度調節不成和諧的,就要動用法律來捍衛和諧了。友善帶來和諧,文明帶來幸福。作為我們每一個個體,如若能做到襟懷坦盪,光明磊落,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改志,遇事沉著冷靜,保持一顆平衡平和之心,不媚俗,不驕矜,不驕不躁,不卑不亢,始終持之以禮,在自己的心靈里營建一塊和諧的綠洲。尊重他人,讓彼此心理多一份平衡 ,人生就多一份希望 ,生命的清泉就會暢流,友情、親情、愛情就會長存。如若人人和諧,家家和諧,社會不就和諧了嗎?同學們,修養是一個人的名片,真誠是世間一切的法寶,是世界和平的力量。讓我們加強自身修養,待人以禮,做一個光明磊落,心態平和的陽光中學生,為中國社會的大和諧奏響自己的個性音符吧!

⑨ 在學校如何與同學友好相處演講稿1000字範文

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勇敢、智慧和勤勞的祖先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文明有的成為了歷史,有的生生不息地一直延續下來,有的相互交融產生了新的文明.今天,人類文明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科技進步和經濟文化交往縮短了各種文明之間的距離.無論在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還是在北京的長安街,都可以看到不同服裝、不同膚色、不同母語的人們接踵而行.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人們的交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切,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因素已不再局限於某一種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她賴以生存和延續的基礎.無論對中華民族還是對法蘭西民族來說,我們各自繼承和發揚的文化都是民族之根、國家之魂.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特徵.文化多樣性之於人類社會,就如同生物多樣性之於自然界一樣,是一種客觀現實.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才能使人類文明得以發展.
如何才能使不同文明共存和發展,歸根到底在於「和」.這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上,我們應該把和平放在第一位.不同文明的國家之間有沒有可能和平相處?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上,有60多億人口,200多個國家,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等多種宗教.正是這些不同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映生輝,才構成今天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思想.「以和為貴」就是說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要以團結互助、友好相處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既能容納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優秀文明傳統;「和實生物」就是說只有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吸收借鑒,才能文物化新,推進文明的進步.「和」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基本精神,也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的唐代對外交流就非常活躍.世界上與唐朝交往的國家有七十多個.絲綢之路上和平的使團、商隊絡繹不絕.中國文化那時就傳播到了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國家,同時唐代的舞蹈、音樂、繪畫、食品、服裝、宗教也吸納了外來文化的精華,將中華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穩定的基礎.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說只要人們和睦相處,就什麼困難都能克服.要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就需要發展社會生產力,消除貧窮與落後,使人們過上富裕的生活;就需要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就需要提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們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與人為善、以鄰為伴.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提.中國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謂天人合一,包含著人與自然界相統一的意思.資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來就是依附於自然的.人可以認識自然,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謀生存、求發展,而不能破壞自然.有的古文明由興盛走向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自然界肆意開發和掠奪,最終導致自然對人類的懲罰,釀成了文明的悲劇.因此,關愛自然,善待自然,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一個失衡的地球是支撐不起現代文明大廈的.
剛剛過去的20世紀是人類文明大發展的時期.在這100年中,科技上的進步、經濟上的發展、思想上的解放和藝術上的創新,都是人類智慧空前的展現,是以往幾千年都難以做到的.然而,事情還有另外一面,20世紀同樣見證了人類之間的相互殘殺,對自然的大規模破壞和大量的貧困、飢荒、疾病.21世紀人類文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空前的挑戰.只有實現了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類文明才能持續發展.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都是在變革中發展進步的.中國古代的哲學經典《周易》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延續發展,雖然在近代曾經一度落後,但又能奮起圖強,大步前進,這不是偶然的.中華文明發展的基礎和內在動力,在於它的剛健自強,在於它的獨立意志,在於它的開放包容,在於它的維新變革.中華文明正是通過不斷變革而傳承下來並發揚光大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