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祝福演講 » 不恥下問的演講稿

不恥下問的演講稿

發布時間: 2021-02-26 22:18:52

① 勤思勤答勤問演講稿.

勤思勤答勤問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立志勤學

讀書要趁早
刻苦學習 立志勤學,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

立志勤學,「立志」與「勤學」兩者之間緊密相聯,它揭示了求知成才的方向和道德之間的辯證關系。只有立下宏偉堅定的志向,才會產生勤學苦練的決心;只有堅持不懈的勤學,才能真正實現宏偉堅定的志向。
自古以來,志士賢人都十分重視立志向學的價值和意義,將其視為治學、求知、建業、立國的根本。《尚書·周官》中說:「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唐代韓愈說:「業精於勤,荒於嬉。」《後漢書·耿龕傳》言「有志者,事竟成」。這些至理名言闡明了「立志」與「勤學」的辯證關系,突出強調了勤學對於學識、增智、成才的意義,並對勤奮學習的學風加以倡導與弘揚。

中國古代學子文人立志勤學的名人很多,事跡很生動。其主要特點:

(1)自孔子始,逐步形成了讀經研史的傳統。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經典成為歷代文人立志勤學的範本。(2)求學育人,具有早抓,抓小的特點。少小立志,自幼成才,不乏其人。如唐代的韋述,10歲就讀了2000多卷古書,10歲就撰寫唐史30卷。(3)治學嚴謹,攻讀不輟,活到老學到老。明代的李贄,在50多歲時還拜焦閎為師學習了3年《易經》,從59歲到70歲,又到湖北龍潭的藝佛院讀書著述整整10年。(4)艱苦勤奮,堅韌不拔,表現了強烈的求知慾和奮求欲。如「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月」、「鑿壁」,都生動地描述了讀書人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堅持自學,不懈不餒,卓有造就的感人事跡。(5)在民間形成了注重立志勤學的時尚。流傳了許多勤學格言,如「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等等。

立志勤學是求知啟智的根本途徑,是育人成才重要條件。進行立志勤學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立志勤學的精神,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進行立志勤學教育包括以下內容:

1.教育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像古今中外所有偉大人物那樣,少年立志,志在國家,志在人民,志在天下,矢志不諭。把「救國救民」、「為中華之崛起」作為自己人生奮斗目標,並為實現志向刻苦學習,無私無畏學習。

2.教育青少年學生勤奮學習。懂得勤奮學習是實現遠大理想的基礎的道理,並付諸於行動。學習要持之以恆,要有一個「擠」勁、「鑽」勁、「韌」勁,切忌淺嘗輒止,不求甚解,馬馬虎虎,粗枝大葉。在學習中,要講求科學地學習方法,變苦學為樂學,有效地利用每分每秒,提高學習效率。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好學風,要「多思」,要好學好問,既不但向書本學習,更要向能者學習,向實踐學習,在實踐中增長才幹。

3.教育學生謙虛求實,有自知之明。懂得「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滿招損,謙受益」的深刻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強以不知為知。能做到「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見賢思齊」、「每事問」、「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此項教育應與前途理想教育對接,使立志勤學具有現代意識。

② 誰能告訴我「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意思並以這個名言寫一篇150字左右的演講稿!說的好的我額外給他一百分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不恥下問》。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春秋時代,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不恥下問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
我認為:不恥下問,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學習態度。大家常常贊嘆別人學術高深時,往往稱他為有學問。什麼是學問?所謂「學問」,即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求問,才能不斷地豐富和
提高自己。堅持學習固然重要,積極求問更屬難能。遇到問題時,既要向年長者去問,又要向年輕人去問;既應向資深的專家學者問,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向比自己年輕或職位低的人請教是很不容易的。那麼,讓我們看看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是怎麼做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孔子說「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問於人。一次,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說:誰說孔子是有學問的「聖人」,懂得禮儀?你看,他來到太廟,見什麼人都要問,遇到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說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遇人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孔子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大科學家哥白尼從小喜歡「問」,導致他對科學的不懈追求。我國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84歲高齡時,當他得知外孫女婿來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講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識。這種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甘拜人師,永不滿足的精神,在一個大科學家身上的生動體現,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輝頂點的基本要素。
我們作為學生,學習是我們的任務,追求學問是我們的目標。要做到不恥下問,虛心求問。學習知識沒有虛心求問的態度是不行的。任何領域都有許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識,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只要你虛心就可以發現你要學的東西,也只有你虛心才能學到你要學的東西。所以,不恥下問要從虛心的治學態度開始。
我們要不恥下問,勤於求問。聰明的人知道多問就會增長知識。只有勤學、勤問,才能不斷積累知識,不斷更新知識,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適應時代的需要。
同學們: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贊頌。學而知,問而廣。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問然後能成才。我們要提倡和發揚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獲真知識,必得口常開,「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問能者、智者、強者,也問不如己者,知識學問才能不斷豐富提高。「多問」與「勤學」的關系。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在今後的學習中都能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做學習的主人,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

③ 我愛學習,我會學習 的演講稿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不恥下問》。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
我認為:不恥下問,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學習態度。大家常常贊嘆別人學術高深時,往往稱他為有學問。什麼是學問?所謂「學問」,即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求問,才能不斷地豐富和
提高自己。堅持學習固然重要,積極求問更屬難能。遇到問題時,既要向年長者去問,又要向年輕人去問;既應向資深的專家學者問,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向比自己年輕或職位低的人請教是很不容易的。那麼,讓我們看看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是怎麼做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孔子說「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問於人。一次,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說:誰說孔子是有學問的「聖人」,懂得禮儀?你看,他來到太廟,見什麼人都要問,遇到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說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遇人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孔子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大科學家哥白尼從小喜歡「問」,導致他對科學的不懈追求。我國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84歲高齡時,當他得知外孫女婿來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講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識。這種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甘拜人師,永不滿足的精神,在一個大科學家身上的生動體現,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輝頂點的基本要素。
我們作為學生,學習是我們的任務,追求學問是我們的目標。要做到不恥下問,虛心求問。學習知識沒有虛心求問的態度是不行的。任何領域都有許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識,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只要你虛心就可以發現你要學的東西,也只有你虛心才能學到你要學的東西。所以,不恥下問要從虛心的治學態度開始。
我們要不恥下問,勤於求問。聰明的人知道多問就會增長知識。只有勤學、勤問,才能不斷積累知識,不斷更新知識,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適應時代的需要。
同學們: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贊頌。學而知,問而廣。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問然後能成才。我們要提倡和發揚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獲真知識,必得口常開,「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問能者、智者、強者,也問不如己者,知識學問才能不斷豐富提高。「多問」與「勤學」的關系。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在今後的學習中都能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做學習的主人,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

④ 《論語》要摘一段當演講稿!給出合適的一段!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古往今來,多少人讀過《論語》這部著名的書;多少專家,學者研究過這本內涵深奧的書。在這個寒假裡,我也捧起它來讀,雖然,我不是很能讀懂它的含義,但在這春光明媚、百花怒放的日子裡,捧著一本書來讀,本身,就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
在一個寧靜的午後,我翻到《子路》一篇,讀著點的話,覺得心情特別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多麼愜意,多麼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情景。我站起來,把書貼在身前,趴在陽台上,想像著點描繪的「暮春詠而歸」的樣子。此時,眼前正是燦爛的陽光照著滿院的新綠,春風吹過來,陽台上剛晾的衣服舒服地擺動;一大盆水仙快要開敗,但蜜蜂還圍著她黃色的小花使勁地嗡嗡叫著;樓下傳來孩子們玩笑的聲音,他們小小的身子靈活地在綠樹叢中穿梭,不時大聲地呼喊,忽而又像一群鳥兒飛到另一處樹叢,不亦悅乎!
想著,看著,我覺得非常欣賞點能在老師提問的時候作出這樣的回答。我又想到「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不禁高興地微笑起來——這么說,孔子也是贊同曾皙的觀點的。這不是很讓我開心嗎?本來,我還要擔心,我是和曾皙一樣喜歡悠閑和玩樂的人呢!現在獲得了孔子先生的肯定和欣賞,不亦悅乎?
在這美麗的春日裡,讀著我國的古書,感覺那麼快樂。我幾乎要陶醉在這安逸中。但是,我卻不敢。因為我不敢忘記,這世界上還有許多人是不讀《論語》的!

⑤ 《學會請教》為題寫演講稿

「不恥下問」這則成語的恥是:羞恥.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謙虛好學.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孔子的這句話,引出了「不恥下問」這個成語.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向地位和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或形容謙虛、好學,不自以為是.

⑥ 幼兒園中班保育教師競聘發言稿時說不恥下問對嗎

既然認為是下問,那就說明自認為身份、地位或者某方面比被問的人高級,所以 這個詞是貶義詞。

⑦ 關於論語的演講稿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古往今來,多少人讀過《論語》這部著名的書;多少專家,學者研究過這本內涵深奧的書。在這個寒假裡,我也捧起它來讀,雖然,我不是很能讀懂它的含義,但在這春光明媚、百花怒放的日子裡,捧著一本書來讀,本身,就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 在一個寧靜的午後,我翻到《子路》一篇,讀著點的話,覺得心情特別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多麼愜意,多麼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情景。我站起來,把書貼在身前,趴在陽台上,想像著點描繪的「暮春詠而歸」的樣子。此時,眼前正是燦爛的陽光照著滿院的新綠,春風吹過來,陽台上剛晾的衣服舒服地擺動;一大盆水仙快要開敗,但蜜蜂還圍著她黃色的小花使勁地嗡嗡叫著;樓下傳來孩子們玩笑的聲音,他們小小的身子靈活地在綠樹叢中穿梭,不時大聲地呼喊,忽而又像一群鳥兒飛到另一處樹叢,不亦悅乎! 想著,看著,我覺得非常欣賞點能在老師提問的時候作出這樣的回答。我又想到「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不禁高興地微笑起來——這么說,孔子也是贊同曾皙的觀點的。這不是很讓我開心嗎?本來,我還要擔心,我是和曾皙一樣喜歡悠閑和玩樂的人呢!現在獲得了孔子先生的肯定和欣賞,不亦悅乎? 在這美麗的春日裡,讀著我國的古書,感覺那麼快樂。我幾乎要陶醉在這安逸中。但是,我卻不敢。因為我不敢忘記,這世界上還有許多人是不讀《論語》的!

⑧ 求 勤學、樂學、苦學的演講稿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立志勤學

讀書要趁早
刻苦學習 立志勤學,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

立志勤學,「立志」與「勤學」兩者之間緊密相聯,它揭示了求知成才的方向和道德之間的辯證關系。只有立下宏偉堅定的志向,才會產生勤學苦練的決心;只有堅持不懈的勤學,才能真正實現宏偉堅定的志向。
自古以來,志士賢人都十分重視立志向學的價值和意義,將其視為治學、求知、建業、立國的根本。《尚書·周官》中說:「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唐代韓愈說:「業精於勤,荒於嬉。」《後漢書·耿龕傳》言「有志者,事竟成」。這些至理名言闡明了「立志」與「勤學」的辯證關系,突出強調了勤學對於學識、增智、成才的意義,並對勤奮學習的學風加以倡導與弘揚。

中國古代學子文人立志勤學的名人很多,事跡很生動。其主要特點:

(1)自孔子始,逐步形成了讀經研史的傳統。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經典成為歷代文人立志勤學的範本。(2)求學育人,具有早抓,抓小的特點。少小立志,自幼成才,不乏其人。如唐代的韋述,10歲就讀了2000多卷古書,10歲就撰寫唐史30卷。(3)治學嚴謹,攻讀不輟,活到老學到老。明代的李贄,在50多歲時還拜焦閎為師學習了3年《易經》,從59歲到70歲,又到湖北龍潭的藝佛院讀書著述整整10年。(4)艱苦勤奮,堅韌不拔,表現了強烈的求知慾和奮求欲。如「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月」、「鑿壁」,都生動地描述了讀書人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堅持自學,不懈不餒,卓有造就的感人事跡。(5)在民間形成了注重立志勤學的時尚。流傳了許多勤學格言,如「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等等。

立志勤學是求知啟智的根本途徑,是育人成才重要條件。進行立志勤學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立志勤學的精神,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進行立志勤學教育包括以下內容:

1.教育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像古今中外所有偉大人物那樣,少年立志,志在國家,志在人民,志在天下,矢志不諭。把「救國救民」、「為中華之崛起」作為自己人生奮斗目標,並為實現志向刻苦學習,無私無畏學習。

2.教育青少年學生勤奮學習。懂得勤奮學習是實現遠大理想的基礎的道理,並付諸於行動。學習要持之以恆,要有一個「擠」勁、「鑽」勁、「韌」勁,切忌淺嘗輒止,不求甚解,馬馬虎虎,粗枝大葉。在學習中,要講求科學地學習方法,變苦學為樂學,有效地利用每分每秒,提高學習效率。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好學風,要「多思」,要好學好問,既不但向書本學習,更要向能者學習,向實踐學習,在實踐中增長才幹。

3.教育學生謙虛求實,有自知之明。懂得「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滿招損,謙受益」的深刻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強以不知為知。能做到「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見賢思齊」、「每事問」、「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此項教育應與前途理想教育對接,使立志勤學具有現代意識。

⑨ 關於孔子的某一言論思想的演講稿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不恥下問》。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春秋時代,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不恥下問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 我認為:不恥下問,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學習態度。大家常常贊嘆別人學術高深時,往往稱他為有學問。什麼是學問?所謂「學問」,即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求問,才能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堅持學習固然重要,積極求問更屬難能。遇到問題時,既要向年長者去問,又要向年輕人去問;既應向資深的專家學者問,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向比自己年輕或職位低的人請教是很不容易的。那麼,讓我們看看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是怎麼做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孔子說「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問於人。一次,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說:誰說孔子是有學問的「聖人」,懂得禮儀?你看,他來到太廟,見什麼人都要問,遇到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說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遇人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孔子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大科學家哥白尼從小喜歡「問」,導致他對科學的不懈追求。我國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84歲高齡時,當他得知外孫女婿來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講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識。這種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甘拜人師,永不滿足的精神,在一個大科學家身上的生動體現,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輝頂點的基本要素。 我們作為學生,學習是我們的任務,追求學問是我們的目標。要做到不恥下問,虛心求問。學習知識沒有虛心求問的態度是不行的。任何領域都有許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識,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只要你虛心就可以發現你要學的東西,也只有你虛心才能學到你要學的東西。所以,不恥下問要從虛心的治學態度開始。 我們要不恥下問,勤於求問。聰明的人知道多問就會增長知識。只有勤學、勤問,才能不斷積累知識,不斷更新知識,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適應時代的需要。 同學們: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贊頌。學而知,問而廣。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問然後能成才。我們要提倡和發揚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獲真知識,必得口常開,「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問能者、智者、強者,也問不如己者,知識學問才能不斷豐富提高。「多問」與「勤學」的關系。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在今後的學習中都能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做學習的主人,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