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演講稿
1. 周氏宗祠建成典禮,怎麼寫慶功演講稿
題目呢?發給我看下
2. 怎樣寫『宗祠慶典上的演講稿』
鼓力他撒
3. 祠堂獎學會學生代表發言稿
敬愛的校領導、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很榮幸,並代表全校獲獎的同學在此表達我們對學校及老師們的感激之情。
首先,我很感謝學校。對於我們廣大學生來說,這是對我們在學習上的一種肯定,更是對我們學習上的一種激勵和鼓舞,使我們在學習上不敢有絲毫懈怠。另外,我還要感謝培育我們的老師們,因為有了你們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收獲。
此時此刻我捧著手中的獎,心裡感慨萬千。雖然並不多,但我想這每一個獎的背後都是各位同學日夜苦戰,用自己的勤奮努力和老師家長們的付出換來的。我不想說我們累,更不想說我們苦。因為我們是青春、瀟灑的90後,風雨過後我們依然會展露笑容,今日的累是為了我們明日的輝煌,為了我們肩上那不可推卸的歷史重任。我相信我們會做的更好。
不過,獲得了獎並不意味著就達到了我們的目標而可以停滯不前。在人生旅途中,獲獎只是一種助推器,而不是最根本的動力器。我們要如何前進?答案就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所以,獎並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而是我們前進路途中的一股動力。我們應正確看待這種獎勵和榮譽。不能因為一時取得好的成績而驕傲,也不能因為成績一時不理想而氣餒。學習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不斷地努力,不驕不躁,認真對待學習,不輕言放棄,看淡得失。以一顆平常心,踏實勤奮。才能取得更優異的成績,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當然,沒有獲得獎學金的同學更不能放棄。要努力起來,哪怕最終沒有成功,最起碼自己努力了,也無愧於心。
作為一名學生,面對獲獎,我除了些許的緊張和好奇,更多的是一份坦然,我們相信努力就會成功。在此,我也想送上我衷心的祝福,希望你們能放飛自己的理想,創出更美的
4. 在線跪求一篇演講稿,我愛我的家鄉為主題 寫福建龍岩長汀的,速度啊
我愛我的祖國,我愛我的家鄉- 地處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麓,與廣東梅州、江西瑞金毗鄰,為閩粵贛三省邊陲要沖,是福建省的第五大縣 - 長汀。
到過中國許多地方旅遊的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說過:中國有兩個最美麗的小城,一個是湖南的鳳凰,一個是福建的長汀。 湖南鳳凰古城的魅力始自沱江,我愛你,我的家鄉也有那麼一條美麗的長河叫汀江。 我們爬上市郊的朝斗岩眺望長汀市,汀江似乎只是拐了個小彎,就長驅直入流入市中心,然後消失在樓房群中。汀江有285公里長,是閩西第一大河,從這里迤邐南流入廣東省,與梅江匯合成韓江再注入南中國海。 從宋朝以來,長汀到汕頭便有貨船來往,運載海鹽、木材和各種土特產。古人有詩為證:
盈盈江水向南流,鐵鑄艄公紙作舟。
三百灘頭風浪惡,鷓鴣聲里下潮洲。
發源於長汀境內,穿越汀州直奔汕頭入海的汀江,被海內外客家人尊為"客家母親河"。長汀不僅因汀江而得名, 亦因此成為海內外著名的"客家首府"。
我愛你,我的長汀, 是全國著名的三個老蘇區和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是 蘇 區 的重要組成部份,是蘇 區 的經濟文化中心,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長期在長汀開展革命工作,被譽為"紅色小上海"、"紅軍的故鄉"、"紅色土地"和"紅旗不倒的地方",是全國21個革命聖地之一。
我愛你,我的家鄉 , 這個面積 3090平方千米的縣,下轄11鎮、7鄉。是福建省商品糧、油料、烤煙生產基地,重點林區縣之一。農副產品有稻米、麥、甘薯,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荸薺、西瓜、茶葉,油桐籽、油茶籽、筍干、松脂,小米椒,河田溫水魚,特產圓金柑、汀菇,河田雞,童坊花豬等著名禽畜良種。
我愛你,我的家鄉 , 長汀是一個歷史古城 , 城區現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建築古城門、三元閣、寶珠門、明代建築朝天門、唐至明代的古城牆、宋代的汀州文廟、明清兩代汀州試院以及唐代的雙柏樹、宋代雙陰塔、清代朱子祠等寶貴的歷史文物國家級歷史名城。從陳氏宗祠到賴氏坦園宗祠,再到紫雲公祠,從門牌到屋裡每一處的雕梁畫棟,無不精美絕倫,彷彿在訴說著它們當年的輝煌。
驀然回首,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深深銘記在我腦海,有多少悲壯!有多少感動!有多少夢想!有多少光榮!千思萬緒,百感交集。而家鄉的滄桑巨變更讓我感慨萬千。目前從福建沿海閩南地區前往長汀投資的企業已達四十多家,一個長汀閩南商會也已經在當地成立起來。在他們的帶動下,閩西長汀的紡織產業逐漸興起、繁榮起來,現已有紡織服裝企業一百九十八家,針織家庭作紡點一百三十多個,擁有二十四點五萬紗錠、三萬線錠、二千五百多台織布機、二萬台服裝電平車、一點七萬台針織機,從業人員近五萬人。
鳳凰在烈火中重生,經歷了革命的聖火沐浴的長汀古城,在天地山水之間越來越燦爛,越來越美麗。
5. 需要一份三百字左右的演講稿,大概目的是:祭拜宗族祠堂,大年三十夜宗族為了團結兄弟姐妹,增進感情,開
宗祠祭祀日典講話稿
各位長輩,各位族人,大家好!
首先,讓我以無比激動的心情向上陳村和 埄北村的鄉親父老表示最衷心的感謝,感謝你們為保存和修繕惲氏宗祠所作的不懈努力,你們作出的是劃時代的歷史性貢獻!
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天下XX氏出常州,XX氏世祖是漢朝司馬遷的重外孫貞道公。(下面這段寫你們族的歷史)為紀念宗族先輩而建的祭祀場所稱祠堂。公元28年貞道公仙逝,後裔在孟城建有祠堂,但因戰火,總是屢建屢毀,直至明朝,北惲族人聯合捐銀620兩,南惲匪庵公捐銀630兩,共用1250兩銀在孟城修建惲氏大宗祠,五開間六進,正廳掛有《光裕堂》匾額,祠堂前建有魁星樓〔進士樓〕。道光和咸豐年間又先後兩次毀於戰火,後又於同治年間集資重建,光緒壬午年(1882)年建成。解放後一度為孟城中心小學所在地,80年代因改建衛生院而遭拆除。解放前,聚居常州城鄉多地的惲氏村落建有20多個惲氏分祠。隨著歲月變遷,因種種原因,目前只剩這里上陳村一個了,且維修一新,供奉祭祀始祖子貞公,祭祀44世的方直公,45世的紹恩公、繼恩公及其後裔。所以,上陳惲氏宗祠的保存、修繕和今天的祭祀先祖活動是具有開創性和劃時代意義的,是族人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是常州所有惲氏的一件大事,是全國姓惲佬的一件大事,是全世界姓惲佬的一件大事。
祠堂和家譜是查考祖居地和研究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依據,祠堂文化有敬效祖德,親和同姓,教誨子孫,激勵自強之教化功能;祠堂是祭祀先祖、珍藏家譜、講學議事和豐年喜慶的場所,是進行愛家、愛族、愛國教育的重要場所。
我衷心祝願惲氏宗祠將會在尊祖敬宗,建立孝道文化,繼承優良傳統,遵循道德規范和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謝謝大家!
6. 姓氏的來歷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系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志。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從無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時候,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 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
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蘇聯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
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 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
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
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中國各地農村多聚族而居,往往一個村莊僅為一姓居民。各個族姓開拓一方,繁衍一方,獨佔一方。西晉、唐初、五代和宋元時期中原有過幾次大的移民浪潮。先民各族人逐漸融入漢民族中。各地府、州、縣志對這一歷史現象記述甚詳。如乾隆《福州府志》載:「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復北向。」(清·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紀》)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也曾率戍閩部屬58姓,定居福建。黃仲昭《八閩通志》引《建安志》載:「自五代亂離,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賈多避亂於此,故建州備五方之俗。」
自民國以來,有關姓氏家族的調查材料十分豐富,各地也屢見姓氏溯源的考據。以福安縣甘棠堡為例,當地數十姓居民分別來自中原20多個郡縣,鄭氏來自清河郡、滎陽郡;陳氏來自穎川郡、太邱郡;周氏來自汝南郡;徐氏來自東海郡;邱氏來自河南郡;丁氏來自博陵郡;王氏來自太原郡;范氏來自高平郡;繆氏來自東魯郡;黃氏來自江夏郡;曾氏來自天水郡。其他如蘇、蘭、郭、楊、連、江、翁、謝、許、徐、詹、魏諸姓也都分別有自己的祖地郡望。他們自唐宋以來,「各衿門戶,物業轉屬,而客姓不得雜居其鄉。」(明·萬曆《福安縣志》卷1《風俗》)各姓氏都按嚴格的地域范圍,聚族而居。
華東、華南的客家人,從西晉到宋末由北方遷入,因語言、風俗的差異和利益矛盾,遷徙後常為爭奪生存空間與當地居民發生沖突。這種「主客之爭」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經常的矛盾和沖突,更造成客家人對血緣姓氏家族關系的依賴和重視,因此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和家族組織是最強的。客家土樓(無論是圓樓還是方樓)居住上百人,都是同一姓氏(宗族)的人,事無巨細均由同宗(同姓)相幫解決。
各家族對自己的姓氏源流和先祖榮耀均極重視。除族譜記載外,其外化形式即集中反映在家族門樓的門額橫匾與宗祠長聯上。一些世家望族,為顯示其祖宗顯貴,往往在門匾上刻寫「尚書第」、「大夫第」、「進士第」以及「五代尚書」、「亞魁天下」等字樣。一般家族的門匾則刻有「魯國傳芳」(顏姓)、「穎水世澤」(陳姓)、「江夏衍派」(黃姓)、「蚊築傳芳」(丁姓)等字樣,以表明郡望,使人一望而知其姓氏淵源。鑲刻於家祠門柱上的楹聯,清楚地表述了各姓氏的家世。福安甘棠堡陳氏宗祠的楹聯為:「數十世避亂僑居,鳳粵發祥,羨者蕃,肯構肯堂,黎閣家聲光自晉;三百年創業重統,鶯遷衍慶,喜此日,美輪美奐,棠江廟貌著維新。」同安縣五顯鄉後塘村「桃源」顏氏祠堂的楹聯,敘述了該姓入閩的時間和路線:「自唐歷宋歷元歷明歷清,簪纓世代;入閩而德(化)而永(春)而金(門)而同(安),瓜瓞雲礽」。
在全國各地,由一家一姓定居衍派而成單一村落者極為普遍。它體現了宗族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紐帶的特性,也給許多地名村名打上了姓氏宗族的烙印。如李坊、陳坊、蔡坊、潘屋、肖厝、許厝、王莊、伊家鄉等,大抵原本皆是這樣的村落。邵武的肖家坊,原名金泉里,因明代大批肖姓人遷入而更今名。謝坊原名綉溪,因宋代祖居此地的謝元明做官出名,成瞭望族,南宋時改為謝坊。即便是幾姓雜處的村落,也大多以一姓一族為主。
由於歷史的或家族的原因,單一姓氏或各姓氏間往往各有一些避諱和禁忌。如:舊時福建省長汀縣高陂張姓不演《薛仁貴征東》劇目,因戲中有奸佞張士貴暗害忠良的情節,被認為有辱同宗。該縣李姓元宵節不鬧花燈,因為相傳唐高宗有個皇太子元宵節觀燈時被薛剛踢死,故李姓視鬧元宵為不吉利。永定坎市盧姓稱風爐為端灶,因「盧」與「爐」諧音。當地人稱鍋蓋為「甑棚」,唯曾姓人獨稱鍋蓋,也是因「甑」與「曾」同音避諱。泥鰍別稱黃鰍或湖鰍,永定湖坑鄉奧杳等地的黃姓人則不稱黃鰍而稱湖鰍,中川等處的胡姓人卻稱之為黃鰍。蟑螂即蜚蠊,俗稱黃賊,撫市一帶的黃姓忌稱黃賊,而稱蜚蠊。長汀的林、翁兩姓忌通婚,相傳兩姓後裔曾同時攜帶祖先骨灰還鄉,在客棧相遇,雙方的骨灰不慎混在一起,無法辨別分開,只得各取一半帶回故土埋葬。從此,為避免同宗聯姻之嫌,兩姓遂互不通婚。古竹鄉高東人也不與岩背村人通婚,因為高東人認為其上祖江東峰是被岩背人所殺,故有宿怨。這類禁忌,在全國其他地區也有發現,如今多已破除。
【氏的產生】
原始社會的末期,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出現了氏。夏、商兩代,也有少量的「氏」產生。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後把土地分封給兄弟、親戚及異姓功臣等,建立了71個封國,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貴族40人。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據統計,由周王室同姓封國得氏的有48個,由異姓封國得氏的約有60個。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法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即大夫的後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稱為氏,如田、白、鮑、費、范、屈、鍾離、邯鄲等。經過層層分封,以封國、封邑名稱為氏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所以說,周朝是我國氏的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而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氏的繁衍滋生越來越多,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姓氏合流之後,從古到今,中國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說是由姓派生出來的氏演變來的。值得說明的是,遠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金天氏(少昊)、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又稱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後世對想像與傳說中的祖先的尊稱,不同於「胙土為氏」。
【姓氏的形成】
對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門學科。它與人口普查、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於人事現代化科學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邊緣學科,姓氏學受到各方面的重視。
現代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來源於中世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音詞。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人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著《說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後來被轉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起源較早,形成後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並不斷發生變化。《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總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分野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所以,清初學者顧炎武在《田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
姓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若干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系,姓就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應運而生。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可以推斷早在母系氏族時期,姓已經形成,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所決定的,其作用就是便於通婚與鑒別子孫後代的歸屬。同姓內部禁止婚配,異姓氏族之間可以通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姓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形成。黃帝時已有「胙土命氏」。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和階級社會、國家制度的形成,出現了賞賜封贈土地以命氏的習慣。繼而,氏之源起,形成濫觴,出現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屬性分野,實質上已不太明顯。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幾類: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卜等。
7.以祖上謚號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恆,凡恆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10.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復雜。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給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復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7. 幫```找主題關於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演講稿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祖國在我心中」同學們你在觀賞者祖國大好河山的時候,你是否想過祖國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祖國的過去吧!掀開摞摞發黃的歷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國近代史上我們看到一個個舉著明晃晃鋼刀的劊子手,一隻只滿口鮮血的吸血蝙蝠,一頭嚙著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著頭顱的鷹犬和一淌淌鮮艷刺目的血!
這是民族的。讓受苦受難,受辱受虐的中國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輩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們奇跡般地走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經歷了八年抗戰,迎來新中國的建立……
歷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淚又涌現在我們眼前:1999年05月08日一對新婚不久的中國青年夫婦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04月一位優秀的中國飛行員為了祖國尊嚴血灑南海上空……
魯迅先生窮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薦軒轅」喚醒了刀俎上的中國人,我們的前輩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理想,以天下安危為已任,前仆後繼,建立了新中國。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怎能放任自流,荒毀一生置民族大業於不顧?否則,枉為炎黃子孫!
同學們,我們能無動於衷嗎?我們能讓鮮血再灑在中國歷史的十字架上嗎?我們能讓閃著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國人嗎?
不!決不!血、淚、仇。我們記住了,永遠地記住了。讓我們化作冬雨,將南斯拉夫的血場刷清。讓我們化作精衛,將洶涌的大海填平……
雪恥復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這一代中國青少年責無旁貸!
8. 老師讓寫演講稿(關於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的),不會呀,誰來幫幫忙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祖國在我心中,當你看到五星紅旗升起的時候,聽到原來我們回中國人民被外國侵答略者的事情的時候,在得知中國又日新月異的成就的時候,你的心中會不會湧起一股愛國之情呢?我想會的.
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新中國成立了,中國恥辱的歷史永遠結束了.再也不會有外國侵略的硝煙,而是中華兒女們崛起的事跡.從「解放」汽車,「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的成功,一至到北京獲得了2008年奧運主辦權,哪個不是我們中國人的努力奮斗的結果?
中華民族這些耀眼的成就,也讓我們的祖國重新煥發出光彩;從大興安嶺到西沙群島,從世界屋脊到東海之波;從故宮到頤和園,從長城到天壇。這些都是我們祖國大好河山悠久歷史的見證,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但是我們不能停止不前,永遠停留在驕傲之中,我們是發展中國家,祖國要我們去建設。我們現在好好學習,不都是為了將來去報效祖國嗎?我們都愛我們的祖國,祖國一定在我們的心中。謝謝大家。
9. 修建祠堂發言稿怎麼寫急求~!!!!!
額共同挖掘和伊薩的價格飆升ZMKD型你不A《合肥在建開發合作參加司考垃圾地方薩拉肯德基阿斯利康大家阿斯利康的
10. 寫一篇愛武夷,愛家鄉的演講稿,快,急急急。。。。。。
我愛我的祖國,我愛我的家鄉- 地處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麓,與廣東梅州、江西瑞金毗鄰,為閩粵贛三省邊陲要沖,是福建省的第五大縣 - 長汀。
到過中國許多地方旅遊的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說過:中國有兩個最美麗的小城,一個是湖南的鳳凰,一個是福建的長汀。 湖南鳳凰古城的魅力始自沱江,我愛你,我的家鄉也有那麼一條美麗的長河叫汀江。 我們爬上市郊的朝斗岩眺望長汀市,汀江似乎只是拐了個小彎,就長驅直入流入市中心,然後消失在樓房群中。汀江有285公里長,是閩西第一大河,從這里迤邐南流入廣東省,與梅江匯合成韓江再注入南中國海。 從宋朝以來,長汀到汕頭便有貨船來往,運載海鹽、木材和各種土特產。古人有詩為證:
盈盈江水向南流,鐵鑄艄公紙作舟。
三百灘頭風浪惡,鷓鴣聲里下潮洲。
發源於長汀境內,穿越汀州直奔汕頭入海的汀江,被海內外客家人尊為"客家母親河"。長汀不僅因汀江而得名, 亦因此成為海內外著名的"客家首府"。
我愛你,我的長汀, 是全國著名的三個老蘇區和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是 蘇 區 的重要組成部份,是蘇 區 的經濟文化中心,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長期在長汀開展革命工作,被譽為"紅色小上海"、"紅軍的故鄉"、"紅色土地"和"紅旗不倒的地方",是全國21個革命聖地之一。
我愛你,我的家鄉 , 這個面積 3090平方千米的縣,下轄11鎮、7鄉。是福建省商品糧、油料、烤煙生產基地,重點林區縣之一。農副產品有稻米、麥、甘薯,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荸薺、西瓜、茶葉,油桐籽、油茶籽、筍干、松脂,小米椒,河田溫水魚,特產圓金柑、汀菇,河田雞,童坊花豬等著名禽畜良種。
我愛你,我的家鄉 , 長汀是一個歷史古城 , 城區現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建築古城門、三元閣、寶珠門、明代建築朝天門、唐至明代的古城牆、宋代的汀州文廟、明清兩代汀州試院以及唐代的雙柏樹、宋代雙陰塔、清代朱子祠等寶貴的歷史文物國家級歷史名城。從陳氏宗祠到賴氏坦園宗祠,再到紫雲公祠,從門牌到屋裡每一處的雕梁畫棟,無不精美絕倫,彷彿在訴說著它們當年的輝煌。
驀然回首,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深深銘記在我腦海,有多少悲壯!有多少感動!有多少夢想!有多少光榮!千思萬緒,百感交集。而家鄉的滄桑巨變更讓我感慨萬千。目前從福建沿海閩南地區前往長汀投資的企業已達四十多家,一個長汀閩南商會也已經在當地成立起來。在他們的帶動下,閩西長汀的紡織產業逐漸興起、繁榮起來,現已有紡織服裝企業一百九十八家,針織家庭作紡點一百三十多個,擁有二十四點五萬紗錠、三萬線錠、二千五百多台織布機、二萬台服裝電平車、一點七萬台針織機,從業人員近五萬人。
鳳凰在烈火中重生,經歷了革命的聖火沐浴的長汀古城,在天地山水之間越來越燦爛,越來越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