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演講稿
⑴ 慎獨的演講稿
「慎獨」是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國粹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見於《禮記·大學》,第一次出現「慎獨」一詞是「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污穢的氣味那樣,就如同喜愛美麗的女子那樣,這就叫做讓自己對自己滿意。所以君子一定會、一定能夠獨自面對自己的內心。
我有時也反省一下自己,我能不能在「獨處」的時候,也做得到「慎獨」呢?不能,沒人看見的時候我隨地吐痰過,沒人看管的瓜園我偷過瓜,沒人注目的時候我丟過垃圾,沒有監考的課堂我打過小抄……我不敢往下想了,多虧銀行總是有人把守,要是讓我單獨面對無數的錢,我也許也會拿起來停不下手,最後會被錢壓死。但要是讓我單獨面對一個美女,我不會胡來,因為我怕她告我「性騷擾」,那可就是逮不著狐狸反惹一身騷了。
由此,可以斷定,我是個做不到「慎獨」的人。做不到「慎獨」,就是一個缺德、修養極差的人嗎?當然不是。我們單位衛生間的水龍頭沒關,我發現後總是擰緊;樓道里的燈沒熄,我從不視而不見;沒有警察把守的路口,我也不闖紅燈;老婆的手機忘在家裡,我從不偷看……
我不是一個「慎獨」自覺的人,但傷天害理、損人利己、貪贓枉法的事我任何時候都不會做,無論是獨處一隅,還是「群居共處」,因為那樣做了我會厭惡我自己,靈魂骯臟就像身上沾上了臭狗屎,讓我會坐立不安。
人活著可以有小壞,但不可以有大壞;可以接受無德,但不能生活在無德之中。我喜歡「慎獨」,不是非要把自己修持成神仙,「慎獨」的成果不是打造「公眾形象」,而是我靈魂干凈了才舒服,保持心意上的愉快狀態就容不得卑鄙,當一個人覺得靈魂也需要沐浴時候,他也就找到了「慎獨」的境界。
東漢名臣楊震,有人曾以十斤金子向他行賄,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諷刺地回答:「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結果行賄者灰溜溜地離去。「慎獨」是楊震靈魂干凈的需要。「慎獨」是很高的道德境界,是衡量一個人道德覺悟和思想品質的試金石,只有經過個人的艱苦努力和修持磨煉才能逐步做到「慎獨」。「慎獨」的過程也許痛苦,但自覺地進入了「慎獨」的境界一定很美。
真正的「慎獨」是生命的自覺,它自覺成了神聖,自覺成主觀的原意才行。如果還停留在「不得不如此」的道德自律層面還不算真正的「慎獨」,那樣做不過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剋制著自己的慾望罷了,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慎獨」。
「慎獨」,是柳下惠的坐懷不亂,是宋子罕的以不貪為寶,是許衡的不食無主梨。「慎獨」應該是一種內在的要求,人們只有把道德變成自己內心的一種要求,才能夠真正實踐「慎獨」。畢達哥拉斯說過:「無論是在別人跟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要緊的是自尊。」是的,無論何時,都不要展現自己的醜陋,要隨時隨地要求自己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值得別人和自己尊敬的人。
⑵ 三分鍾左右的演講稿
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每個家都有家風家規家訓,下面是關於家風家規家訓演講稿的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家風家規家訓演講稿【範文一】
家風——一個令人深受感悟的詞語成就了我,使我忍俊不禁覺得心中滿滿都懷著感激之情,在生活中,我熏陶著那獨一無二的好家風伴我成長,讓我從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變成一個積極向上、謙虛、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是哪些好家風改變了我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俗話說「父愛是船,母愛是帆。」父愛破著浪前行,母愛引導我在茫茫人海中不迷失方向的行駛,他們讓我在成長的海洋中乘風破浪,讓我不畏前險。」誠實守信,誠信待人」隨著時間的腳步潛移默化地成了我的好家風,他就像春天柔和的雙手溫暖著我的心田,讓我心中的花朵絢麗地綻放,讓傳統的文明美德發揚光大。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是我的家風之一。深深的教導:在生活中,我們不能有一點兒的害人的想法,也不能丟了那麼一點兒的預防壞人的一種正確的心裡」。而且,要尊敬長輩、勤勞節省、誠實守信、樂於組人、不驕不躁。記得那次我還小,去郊外遊玩過程中,閑著無所事事的我,一邊用小手牽著媽媽的大手,一邊觀賞著唯美的畫面,突然,"呸"的一聲,一口痰調皮的從我的小嘴跳了出來,隨即,又不聽話地蹦到了地上,這時媽媽的順風耳和千里眼察覺到我的動靜,立馬張口就急的火著了似的「哎呀」!你什麼能這樣破壞環境呢?你知道嗎?環衛人士早出晚歸,不管什麼節日都沒有假期,可幸苦了!你的不文明的行為會深深的刺痛他們的心!害人之心不可有呀,!聽著媽媽的喋喋不休的教訓中,我漸漸的把紅的像小蘋果的小臉低到了地上——那次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有可能把「害人之心不可有」改成了「害人之心不可無」了,所以即使這件小事有多麼的小,也教導了我待人處事。最後,我想說「好家風養育著我,成就了我!」
家風,正像「播下了一種行為,收獲了一種習慣,播下了一種習慣,收獲了一種性格,播下了一種性格,收獲了一種命運」這句話。是啊,家風給我們播下、收獲了一種習慣、性格、命運,最終成就了這么一個我,它還讓我有一技之長立足之地,讓我的生活多彩多姿、無憂無慮、井井有條。現在的我,就是你澆灌過的樹,你又是一頂小傘幫我擋過那一陣陣風,一滴滴暴雨,謝謝你,你成就了我,你的恩情我一定用行動湧泉相報!
家風家規家訓演講稿【範文二】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歷史上見諸典籍的家訓並非鮮見,為後人稱頌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國家規家訓的一大特點,成為日常生活行為規范的有機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些家風家訓中的精華融入新的道德建設中,許多膾炙人口的家訓,已經是「家家之訓」,形成家家之風。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范、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法的總和,它首先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風建設是我國歷史上眾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從古至今,顏之推《顏氏家訓》、諸葛亮《誡子書》、周怡《勉諭兒輩》、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閃爍著優良家風的思想光芒。歷史上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 等等,同樣展現著優良的家風。「非淡澹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訓至今為世人尊崇。好的家風不但對自己有利、對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響著大眾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風氣。
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風好,這個人就會茁壯成長;原生家庭不重視家風建設,這個人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好的家風會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優良的道德氛圍、健康的思想氛圍、主動的情感氛圍、認真的學習氛圍、節儉的生活氛圍等等。正是這種氛圍,造就了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為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可以說,好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好搖籃。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婚姻家庭領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搞對象觀上的拜金主義、婚姻中的草結草離、家教中的過分溺愛、孝親中的漠視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會地位的人由於不重視家風建設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訓是沉痛的。它從反面證實了家風建設的重要性。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新形勢下重提家風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建設影響著社會建設,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所以,好家風就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從每個家庭做起,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堅持下去,社會的正風正氣就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
家風家規家訓演講稿【範文三】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尊敬老師、長輩、同學和任何有殘疾的人;勤勞節儉懂得持家;遠親不如近鄰,好好對待鄰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家訓,是自古以來存在在每個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它們定為家訓,是為了讓下一代牢記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璀璨,我會努力做到,同時也會影響周圍人,讓他們也做到。我家的家規是:主動向長輩問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撿到錢包等貴重物品必須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業做完了才有娛樂時間;當天的事情當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運動(至少一種)。這些家規有幾項是爺爺奶奶定的,有幾項是爸爸媽媽定的,這越來越完善的家規更是讓我了解到了中國文化的進步。從小,爸爸媽媽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規矩,成就了我現在的成績。我家的家風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家風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古人有雲:有家規的家庭,屬於書香門第之家。
有家規、有家訓的家庭,屬於豪門貴族之家;有家規、有家訓、有家風的家庭,屬於王侯將相之家。
⑶ 勿以惡小而為之,演講稿,400字
保護地球母親,凈化校園環境 大家都知道,由於人類向自然界過度的索取,已版經導致了大自權然無情的報復:颶風、暴雨、暴風雪、洪澇、乾旱、蟲害、酷暑、森林大火、地震等災情不期而至,全世界因乾旱等原因而造成的遷移性難民預計到2025年達到1億人。 慘痛的生態教訓,已經引起世界各國和全人類的重視,國際奧委會評估團視察申奧城市,就把生態環境改善列為其中重要的內容。我國高度重視環保工作台,先後出台了許多保護環境的政策和法規,開展了許多保護環境的工作和活動。 我國同時也非常重視保護環境的教育,「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就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我校的環境保護和綠化工作已取得豐碩的成果。 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同學在校園里的各個角落撿拾果皮紙屑;用自己的雙手去保護校園環境的優美...
⑷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原創發言稿
不要認為壞事小就去做,不要認為好事小就不去做。三國時期劉備文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去做;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須要做。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學校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三令五申,但同學們違紀者仍然大有人在,有的只是違犯一些非常小的過失,比如跳窗,亂扔果皮、塑料袋等。這些現象雖然越來越少,但畢竟仍然存在。可以設想,這些同學在違犯這些「小」的過失之時,極有可能是心存僥幸的:「小事一樁。老師又沒看見。」 這種僥幸心理害人不淺。失之小節,也許是釀成大錯的開始,因為一個人良好的素養往往體現在小節上,正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反之,自律,自愛,自尊,自強,時時處處從「小」做起,也許正是長大成材的良好開端,正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 當然,這一切並不一定要老師必須看見。違犯「小」的錯誤,即使「老師看不見」,仍然是一個鐵定的錯誤;做了「小」好事,有了「小」的增益,即使「老師看不見」,仍然是一個可喜的長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同學們如果把三國劉備這句話置之座右,奉為處世箴言,必然會增益良多,長進良多! 三國諸葛亮文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這句話值得讓同學們知道並銘記在心。
⑸ 行重於言 演講稿
記得一個偉人說過:「一步切實的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縱觀歷史長河。凡是實現了
的事情,不一定都有一個完整的計劃,靠著人們努力行動,才得以實現。長輩們常常教
導我們:「言必信,行必果。」這也恰恰說明了只有做才有意義這個道理。
假如光說不做又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多年以來我們同學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天氣溫暖的秋天,寒號鳥懶得動手搭窩,待到那狂風怒號的隆冬深夜.它打著顫
說:「哆羅羅,哆羅羅,寒風凍死我,明天就搭窩:」而第二天呢?陽光燦爛,它早把搭
窩的事拋在九霄雲外了。就這樣日復一日,終於有一天,只說不做的它凍死在風雪中。
「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更有其深遠意義。我
們不妨舉個例子。美國某公司擬在上海投資二十萬美元辦一家生產編織袋的工廠,原料
外商包購,產品包銷,可是美商在滬談了半年,競末找到合作夥伴。緣何?上海人嫌二
十萬投資額太小,要的是大項目。精明的無錫人和海寧人得到信息,跟蹤追擊,把老外
請去,一拍即合,後來獲得可觀的利潤。還有一些鄉鎮企業專門在上海設立常駐代表,
專門收集各種大企業不要的「小芝麻」,成功者頗多。
古人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幫助一位盲人過馬路,乘車時給老
者讓座……這些「善」多可以稱之為「小」,卻無處不流露出人間真情,無處不體現出
人們的道德水準乃至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你也許還不曾忘記李素麗在公共汽車上為乘
客熱情服務的身影,在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可謂「善小」,然而李素麗將自己滿腔
的愛奉獻給他的每位乘客,成為新時代乘務員的典範;也許。你還清晰地記得前不久
(中國日報)上的那則啟事;北京某酒店女售貨員一時疏忽少找外賓四十元錢,事後那
位女售貨員執意要在報上登啟事,以示對顧客負責。盡管有人對她說;「你登這則啟事
恐怕還不止四十元呢!」這在平常人看來是小題大作,可謂「善小」,可她卻不能不為,
因為她決不容許因自己失誤而損害顧客的利益,更不容許因此有損國家的榮譽。看吧,
這點滴的「善」將人類文明的腳步驅動得更穩更快。
彭端淑的《為學》一文,以蜀地貧富二僧「欲之南海」。然「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
至焉」的故事,說明了天下事「為之」則易, 「不為」則難的道理。人們讀罷,對「富
僧」多持批評態度。誠然, 「富僧」擁有豐厚的財力,而「猶未能也「,確實應受到批
評;然「富僧」聞。貧僧」以「一瓶一缽」而「之南海」,則面有「愧色」。僅此一點,
我認為「富僧」也有值得稱道之處。「富僧」知錯且慚愧,較之於那些犯錯之後,或一
蹶不振,破罐破缽者,或大言不慚,推卸責任者,或掩蓋事實,邀功請賞者,何嘗不是
一種進步?
某人坐計程車,路上看見一個因為超速而顛覆的摩托車。騎士面孔朝天地躺在路
旁,汩汩的鮮血自額角沁出,居然沒有一個經過的人去救他。「最起碼應該把他扶起來,
頭朝上,以減低腦里的血壓,否則活不了多久。」司機說。
某人一路上不斷想司機的話,一下車時忍不住地問:「你既然知道,把他扶坐起來,
可以救他一命,為什麼剛才不停車去做呢?」
「你既然聽到我這樣說,為什麼不叫我停車,自己下去扶呢?」
喬治·華盛頓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一任總統。他領導美國人民為了自由為了獨立浴
血奮戰,趕走了統治者。
喬治·華盛頓是個偉人,但並非後來人所想像的,專做偉大的事,把不偉大的事都
留給不偉大的人去做。實際上,他若在你面前,你會覺得出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樣,一樣
的誠實,一樣的熱情,一樣的與人為善。
有一天.他身穿沒膝的大衣,獨自一人走出營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沒一個認出
他。在一處.他看到一個下士領著手下的士兵築街壘。
「加把勁!」那個下士對抬著巨大水泥塊的士兵們喊道, 「一、二,加把勁!」但是,
那下士自己的雙手連石塊都不碰一下。因為石塊很重,士兵們一直沒能把它放到位置
上。下士又喊:「一、二,加把勁!」但是士兵們還是不能把石塊放到位置上。他們的力
氣幾乎用盡,石塊就要滾落下來。
這時,華盛頓已經疾步跑到跟前.用他強勁的臂膀,頂住石塊。這一援助很及時,
石塊終於放到了位置上。士兵們轉過身,擁抱華盛頓,表示感謝。
「你為什麼光喊加把勁而讓自己的手放在衣袋裡呢?」華盛頓問那下士。
「你問我?難道你看不出我是這里的下士嗎?」
「哦,這倒是真的!」華盛頓說著,解開大衣紐扣,向這位面孔朗天、背絞雙手的下
士露出他的軍服。「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將。不過,下次再抬重東西時,你就叫上我。」
東漢時有一少年叫陳蕃,獨居一室而庭院臟亂不堪。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
道:「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回答說:「大丈夫處世將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
當即針鋒相對地反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中國人一向喜歡「大」字
當頭,都願意干大事,而不屑做小事。這種觀念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我們更應該看到
「大」與「小」的另一種關系。人們常說不該「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我不完全同意這種
看法,芝麻雖小,卻可以「粒米成籮,聚沙成塔」。在某種情況下.芝麻也是不該小瞧
的,我認為「大」與「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正像芝麻聚多了會勝過西瓜
一樣。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這句話用在激勵人們努力探求真理,
追求知識上,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如果站在另一個角度上再住深處想一想,我們就不禁
會對這句千古名言產生疑問了。
人的一生應當追求真理,可是如果只滿足於自己掌握真理,而不去傳播.只是單純
地提高自己修養,而不去對社會有所貢獻,那麼這「真理」是否有意義,是否有價
值呢?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惟一目的,如果認識不是為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
服務,就既沒有產生的可能,也沒有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所謂「聞道」只是認識的過
程,是實踐的准備階段,這最終是要回到實踐中去的,所以,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
掌握知識,而是運用知識為人類造福。
這個故事聽起來十分荒唐,但具有寒號鳥心理的人在生活中井非少數。
讓鏡頭聚焦校園。期中考試結束,一些同學因沒考好而捶胸頓足。唉聲嘆氣,甚至
當眾發表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說,立下雄心壯志,發誓期末一定要提高成績,可是回家後
照樣將書本扔在一邊,期末考試後又是一片嘆息。
看來口頭上說說容易,但沒有實際行動也是無濟於事。
前幾天,我們樓門口的一棵剛栽的小樹苗被人弄倒了,從這里路過的老老少少七嘴
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責怪把樹弄倒的人太不講公德有的不滿意種樹的人……時間一
分一秒地過去了,卻沒有人上前把它扶起來。這時,從櫻里出來了一個「紅鋼印」,他
拎了一把小鏟,默默定到小樹跟前,將小樹扶起來,用小鏟將土填實。於是小樹又亭亭
玉立在微風中了。
眾人頗費口舌的一個問題就這樣被一個孩於不起眼的行動解決了。中國有句古訓:
「敏於行而訥於言。」既然做比說重要,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在實際行動中尋找成
功吧!
然而在我們的周圍,因善小不屑為之者大有人在。生活中你會發現這樣一些情景:
在馬路灑了一地垃圾卻無人主動清理;路旁的公用電話筒盪在外邊,過路行人卻視而不
見……因為在少數人的頭腦里,對待大善與小善態度迥異:「善」若大則為之,以示自
己是「文明人」:「善」若小則大可忽略不計。這些想法顯然是錯誤的。我們的世界需要
人人為善,不論大小,不求名利。試想,一個人人都拘於個人利益,因善小而不為的社
會,焉能平穩安定地向前發展?
我們每個人都應以為「善」為榮,弘揚「善小而為之」精神!
人民辛辛苦苦地勞動,不是為了要把我們培養成一個個造價昂貴的「書櫥」,也不
是為了培養一隻只無用的書蠹,而是希望我們在汲取到知識甘泉後,去開拓,去創新,
去為社會服務,為人民作貢獻。所以,只有學以致用,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人的
一生才能充實而有意義!
讓我們牢記羅曼·羅蘭說過的一句話:「惟有創造才是歡樂。」
有一些以「朝聞道,夕死可矣」自勉的人,只是簡單地把書本知識搬到腦子里,貯
藏起來,並以此為滿足,不注意發揮它們的使用價值,為整個社會服務。這種人看起來
的像博學多識,滿腹經綸,因而受到許多人尊敬,他們自己也以飽學之士自居,洋洋自
得。可是,在事業上他們卻是碌碌無為,毫無建樹,豈非愧對生活,愧對自己嗎?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具有社會性的。因為他們都在不斷地從社會上吸取物質上的和精
神上的營養。因而,他們的勞動也應該具有社會性,即不但為自己,更要為他人。一個
博覽群書、滿腹經綸的學者尤其是這樣。他在與其他勞動者消耗等量的物質財富的同
時,要吸收大量的,超過一般勞動者幾倍的精神財富。所以,社會造就一個學者比造就
一個普通勞動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如果他還是滿足於「書櫥」的自我設計,在生前沒
有對社會作出貢獻,或者作出的貢獻不足以補償人民為培養他而付出的勞動,那麼,他
的生活,就是對人民勞動價值的一種浪費,他的一生,也就等於做了一個死啃書本的
書蠹。
例文一
「羨魚」和「結網」
有一句古語這樣講:「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思是說,與其站在潭邊看著魚
想得到它,不如回去編個網打魚才能真正得到魚。這雖然是一個古訓,但在人類社會高
度發達的今天,它仍然有警一定的教育意義:切實行動起來,才能將我們頭腦中的想
法、願望或理想變成現實。
「羨魚」與「結網」的關系其實就是「想「與「做」的關系。「羨魚」容易「結網」
難,只是想,有願望,這往往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只會空想的「空頭政治家」,而
勘勤懇懇的實幹家總是為數甚少。然而就是少數的實幹家,他們往往使事業成功。從跋
山涉水采草葯、著醫書的李時珍,到在「舉家食粥」的潦倒生活中仍堅持「校閱十載,
增刪五次。。嘔盡心血終著成不朽名著《紅樓夢》的曹雪芹;從歷盡四年艱辛從數噸瀝
青中提煉出幾克鐳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到為民族爭光,刻苦鑽研,成為獲諾貝爾獎的物
理學家楊振寧,他們中間哪一個的成績是想想就得到的?他們中又有誰的成功不來自幾
十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勞動?可以說,他們事業的成功都得益於這踏踏實實的
「結網」精神。
其實,每一位「臨淵羨色」者都無一例外地想得到魚,但」退而結網」不是每一位
「羨魚」者都能做到的。因為那需要「結網者」具備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和踏實肯乾的
實干精神。只有把魚網編好,臨淵而漁,才有可能擄到魚。否則,半途而廢或是根本不
著手去做,那結果只會是一事無成。
在了解了「結網」精神的重要意義後,作為一名當代中學生,我們是否也該把這種
精神運用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去呢?當我們看到周圍同學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之時,
我們是否該只滿足停留在羨慕的層次上呢?我們更該在想學好的同時,甘於苦讀,將好
的願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成果豐碩的現實。這才是我們該去做的事情!
具備了這種「結網」精神,會使我們受益終身,現在的我們靠它捕到的也許是一所
好的大學,一種好的工作,但將來我們要靠它為祖國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現在受益的
也許只有我們每一個「結網」之人,但將來,我們善於「結網」的青年一代會使祖國更
加強大繁榮。「少年強,則國強」,那時的中國將成為真正的巨人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例文二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句話出自《漢書·禮樂志》,意思是;在河邊或深潭
邊上看到魚,只是很希望得到魚,就不如回去結網來打魚。這句話揭示了一個簡單的道
理:理想和願望固然美好,但成功的現實需要腳踏實地的、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
在生命的調色板上,人人都希望自己在事業上取得成績,有所建樹。五彩繽紛的希
望,給予人無窮的追求的力量。人們在希望中起步,在希望中成長。而願望的實現,有
人希望從天而降,有人則埋頭苦幹,在希望中奮斗,前者「羨魚」而後者「結網」。
然而,希望在哪裡?有人說:在明天——明天的快樂,明天的富有,明天的充實
……可是有經驗的農民不僅希望明天的豐收,更重視今天的耕耘;有作為的青年不僅希
望明天的成功,更重視今天的學習。渾渾噩噩的人何曾沒有美麗的憧憬,可是沒有今天
的耕耘,四會有明天的豐收?等待明天的人,等到收獲的季節來臨了,他們的籃子里仍
然是空空如也。可見,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羨魚」之心,人皆有之,只是「羨魚」卻不「結網」或反而阻撓別人得「魚」之
心切不可有。看當今社會,改革的浪潮沖擊著中華這片古老的土地,沖擊著社會每一個
角落,一代企業家沿著一條條艱難的路走了過來,他們成功了,登報了,上電視了,個
個羨慕,人人欽佩。在這期間,「臨淵羨魚」者甚多,初一分析,「羨魚」者亦有幾種,
有的退而「結網」,臨淵而漁;有的則嫉妒之心大於仰慕之情,他們向水中投下石頭.
企圖將色嚇跑,自己得不到魚卻阻撓、破壞別人網魚,他們處處拆台,製造流言,損害
別人……
「羨魚」固然可以, 「結網」才是正道。只「羨魚」而不「結網」,那麼你終究也只
是「羨整魚」而得不到「魚」。任何人,成功的取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經過奮斗取
得的。記得謝覺哉曾說過:「你最好不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去幻想什麼,而是在旭日東
升的時侯開始工作。」這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例文三
智者無言
大海的深處是平靜的。
花朵的一生是無聲的。
巍峨的山巒是緘默的。
大自然中許多蔚為壯觀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當如此?
有這么兩個人去應考廚師。甲一出言便說了個天花亂墜,從傳統的中國名菜到洋派
的西式糕點,從每道萊的用料著色到火候調味,似乎無一不能,無一不精。乙則靜候一
旁,一語不發。待問及他時,他只說:「如果可能,給我三十分鍾時間,我做一桌萊出
來看看便是。」
不用說,「訥於言」的乙被錄取了。
機智和美妙的語言.有時只不過是一種瞬時的智慧和淋漓的表達,但智慧和表達本
身並不證明結果,朴實的行動才是開在成功路上的鮮花。
認識一個人,不要光聽他怎麼說,更應當看他怎麼去做,因為有的語言言不由衷。
就像認識一棵樹,不需急著去看春天裡開的花,可以等到秋天時去看樹上的果實,果實
是花的語言,也是樹的注釋。
芸芸眾生,那個與你僅有一面之交便一覽無余的人,你會覺得他索然無味,因為他
說得太多:而那個一直不事不吭只以沉默示人的人,你可能不僅對他印象深刻,而且對
他有了探詢的慾望——因為那不語帶給女人的典雅矜持,也因為那不語帶給男人的深邃
練達。你要記住,生活中有些東西藏在心裡便是一種真實、一種深刻,說出來,反而淡
了。比如一生一世的愛情。
很小的時候,母親跟我說:你看大街上兩個吵嘴的人,那個聲嘶力竭叫得很兇的
人,往往是理屈詞窮的『因為真理不在他一邊,:他要先聲奪人來掩飾自己的心虛。而那
個沉默者心裡一團正氣,自然可以不動聲色,因為沉默是最大的蔑視呀!
一個淺墨的道理是:烏鴉和知了無疑是最善叫的,但它們都不算人類的寵物。
火山爆發那一聲震天的巨響,那力拔山兮的氣概,令人嘆為觀止。但這一奇觀不會
隨時可見,為那一瞬間的壯觀,它在地層深處沉寂了千年萬年!
有兩種方法能使世界變大;登上山峰遠眺,閉上眼睛沉思。它們與語言無關。由此
看來,世界不是語言描繪得大的。想必人也蓋同此理。
智者無言。
言必行,行必果。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名知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與其言,無所苟而己矣--《論語》
曾參「言者,行之指也。」
曾參君子慮勝氣,思而後動,論而後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復之,思復之必思無悔言,亦可謂慎矣。」
「君子執仁立志,先行後言」(《大戴禮記·解詁》)
就知道這么多了,不知道對不對。。。合不合要求。。。
另,這段話也許對你有幫助吧:
言行一致的行為標准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有曾參信守然諾為兒子殺豬的故事,他那重視「信」的品德教育,言行一致的舉動,令人嘆為觀止。論述言與行的關系,在曾子思想修養中佔有顯著地位,而且也為整個中國哲學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途徑。
⑹ 演講稿!!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很高興能在這里與大家共同探討普法工作的重大意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法用法,從我做起」。
談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或多或少的對它都有一定的了解。21世紀是一個法制社會,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了法律我們的生活將無法正常的運行。也許有些人對此會不以為然,認為人應該擁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來決定的。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一個有規則、有規矩的社會中生活,你能不顧一切地去追求這樣的自由嗎?當然不能!做為一個社會人,你不能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因為在這個社會里,並不遵守法律,那麼我們也不會擁有自開它的束縛。有了法律,社會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則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混亂的世界,想像一下就知道那是一件多麼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啊!既然法律是如此的重要,那我們就應該要遵守法律,遵守規則。
我想通過這么一說,大家都了解了守法的重要性了,那接下來就應該要學法了。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就是告訴我們凡事要講道理,如果我們人人不講理,那我們的國家將是怎樣一副場面,這個國家怎能還稱其為一個國家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法律意識,提高我們的法律素質,這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需要我們不但要好好學習它,還要合理的運用,才能更好的遵紀守法,維護自身的利益。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朝著建設民主法治國家的方向在努力。國家一直在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努力地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教育公民自覺守法,並且學會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對於執法機關,普法的意義則在於能促使執法者更公平、更公正、更合法的行使自己的工作職能,懲治違法犯罪份子,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多年來,我們的普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好像電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樣,有很多原來對法律一無所知的人,如今都能運用法律來尋求一個說法。隨著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在全國范圍內深入的開展,使得人民群眾逐漸接受了法律意識的培養,並自覺自願地運用法律。我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並且從事著基層法制宣傳教育的工作,我沒有什麼更好的心得,我想普法宣傳教育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效,總結其中的一條經驗,那就是大家都懂得了「學法用法,從我做起。」
應該會有很多人同意我的這個看法吧?有句古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點滴小事,積累成山。別看這「學法用法,從我做起」,說著容易,可要真正做到,還是得有很強的法律意識和覺悟的。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要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不要小看一件小事情,它正是你素質修養的體現,或許在不經意間你就做了一個好公民,也或許在不經意間你就違反了規章制度。舉個再簡單不過的例子,當你在過馬路的時候,你有沒有嚴格按照交通規則呢?「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的規定你有沒有銘記在心呢?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也能充分體現公民的素質和修養。
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從自己做起,首先自己能學法用法,遵守法律,進而再去要求他人,那就會形成大家都來學法用法,大家都遵紀守法的大好局面,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有越來越好的治安環境和社會秩序,違法犯罪活動就會大大減少,人民群眾就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我們的國家就會逐步成為健康、文明、法治的國家,這不正是我們普法的目的所在嗎?
同志們,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我們的社會,為了我們自己,請記住「學法用法,從我做起」!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⑺ 名人名言的演講稿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言講的題目是%26ldquo;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26rdquo;大家一定聽說過這句千古名句吧!那麼,你是否做到這一點呢?就愛護公物而言,你做到了嗎?
校園內,課桌上隨處可見的塗鴉,那缺胳膊少腿的椅子,那黑乎乎的牆壁,那洗手間已成殘廢的門板,那破碎的洗手盆%26hellip;%26hellip;同學們,當你看到這原本精緻的公物,如今卻已經變成了一堆廢物,你是否聽到他們在哭泣,正在呼喊?更可惡的是那些破壞者,或許你們只不過是一時興起,只為求得一絲快感,但你們的所作所為卻造成了人們的不變,同時也丟掉了自己的人格與素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26ldquo;要曉得一個人愛不愛國,只須看他對公有財產的態度,只須看他對於公有財產有沒有不願取之精神%26rdquo;的確,一個連公物都不愛護的人,又怎麼能愛國吧?換而言之,如果你連公物都不愛護,又如何愛學校呢?
公物是為人們服務的,所以破壞公物就等於製造麻煩,使我們的環境更糟糕,我真搞不懂那些破壞者在想什麼,為什麼會做這些得不償失的行為?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些破壞行為時,一定要制止並積極舉發他那全集體蒙羞的行為。我們要以破壞公物恥,以愛公護物為榮。
正如我們學校正在開展八榮八恥的教育活動,讓我們從我做起,從事做起,從今天做起,以珍惜愛護公物為榮,以損害公物恥,做一個有素質的中學生!
我是一個開朗,善良的女孩,是初二(10)班的班長,我的座右銘是%26ldquo;相信自己,永不放棄%26rdquo;。
⑻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出自哪裡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回
【大意】不要以答為壞事小就去做,不要以為好事小就不去做。
【提示】這是劉備臨終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好事要從小事做起,積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範,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大事。所以,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
⑼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原創發言稿
不要認為壞事小就去做,不要認為好事小就不去做。三國時期劉備文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去做;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須要做。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學校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三令五申,但同學們違紀者仍然大有人在,有的只是違犯一些非常小的過失,比如跳窗,亂扔果皮、塑料袋等。這些現象雖然越來越少,但畢竟仍然存在。可以設想,這些同學在違犯這些「小」的過失之時,極有可能是心存僥幸的:「小事一樁。老師又沒看見。」
這種僥幸心理害人不淺。失之小節,也許是釀成大錯的開始,因為一個人良好的素養往往體現在小節上,正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反之,自律,自愛,自尊,自強,時時處處從「小」做起,也許正是長大成材的良好開端,正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
當然,這一切並不一定要老師必須看見。違犯「小」的錯誤,即使「老師看不見」,仍然是一個鐵定的錯誤;做了「小」好事,有了「小」的增益,即使「老師看不見」,仍然是一個可喜的長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同學們如果把三國劉備這句話置之座右,奉為處世箴言,必然會增益良多,長進良多!
三國諸葛亮文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這句話值得讓同學們知道並銘記在心。
⑽ 尋求一篇演講稿,關於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大意是說:不要以為壞事小就去做,不要以為好事小就不去做。
如果你是一縷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粒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的堅守崗位?
「又是一年春草綠」每年到了這個時間,都會讓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個人:雷鋒。他所做的事,無非是擦地板,給旅客倒水,幫助婦女抱孩子……然而就是這些小事,卻讓人們在雷鋒離去多年還是津津樂道。
記得中央台一則公益廣告,大意是公交車上一個易拉罐被踢來踢去,最後被一個人撿起來扔進了垃圾筒,廣告反映的事兒很小,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但在實際中很少有人做,所以雷鋒才成了楷模,因為他做到了大家都能做而不屑去做的事兒,並且一做就是一生!雷鋒同志用自己的一生實踐告訴我們,善良的事,多小都不小,都是好事;邪惡的事,再小也不小,也是壞事。著名演員濮存昕在公益廣告里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說,也許我做這個廣告,不能使國人的素質一下子提高,但只要我們每個中國人在自己原先的基礎上都能進步那麼一點兒,對我們國家來說就是一大步!
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素來就具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她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不僅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更應具備禮儀修養,這不僅是現代文明人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文明禮貌不僅能給社會、他人帶來愉快、和諧,也能創造充滿愛心的環境,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溫馨。
走進我們可愛的校園,美麗的環境一塵不染,我們的心情也會因此而更加愉快,我們自己也應該捫心自問一下:
我有出口成臟的壞習慣嗎?如果有,我就一定要改掉,否則,我會污染我們的校園,甚至對他人造成傷害;
地面飛舞的紙片我能彎腰撿起嗎?否則,大地會多了斑斑點點,
推動色彩廢舊無用的垃圾我能投入垃圾箱嗎?否則,環境又被我抹黑一筆;
衛生值日時,我能認真仔細,為環保盡一份微小的力量嗎?
看到誰有不文明不衛生的習慣,我能幫助他改正嗎?
當我們罵人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罵走了自己的尊嚴和信念。
當我們打架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打走了自己的善良和人格。
當我們吐痰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吐走了自己的氣質和風度。
當我們看到鳥兒都在梳理自己的羽毛,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我們的教室、宿舍和個人的衛生都搞好呢?還有什麼理由去破壞我們的環境呢?
當我們知道動物們在嚴冬到來的時候緊緊地挨在一起用相互的體溫禦寒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搞好團結呢?還有什麼理由動手打我們朝夕相處的同學呢?
同學們,播下一個動作,便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便收獲一個品格。現代社會中,「文明」二字已被人們放在心裡的一個重要位置,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在與文明交談,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著豐富的文明信息。做文明的學生,做「文明的示範生」,需要大家有明確的目標,在此,我倡議:
用我們的口,禮貌地問好,打招呼,管住我們的口,不吵鬧,不說臟話,不隨地吐痰;
用我們的手去幫助有困難的同學,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
用我們輕輕的腳步,營造出一個寧靜、有序、有著良好環境的校園,管住我們的腳,不橫沖直撞,不踢牆.
以雷鋒精神為指引,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學雷鋒精神的真諦,雷鋒精神就存在於每一件小事中,每一張笑臉上,每一聲問候里。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講文明、樹新風、讓校園更潔凈,更文明,更和諧!
同學們,讓我們在國旗下共同祝願,祝願我們的學習和生活處處開滿文明之花!祝願我們自己逐步成長為高尚的有用之材!
(國旗下演講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