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祝福演講 » 呂布演講稿

呂布演講稿

發布時間: 2021-02-14 23:59:15

1. 誰能給我個關於呂布的性格、生平等的演講稿一段也行。急!

呂布:字奉先。性格:武藝高超,有勇無謀,鼠目寸光,剛愎自用,不聽忠告。
《三國演義》中的呂布實在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幾乎沒有人瞧得起他,連張飛都粗魯地罵他"三姓家奴",也許是羅貫中的偏見,所以呂布混得簡直沒有人樣。羅貫中對呂布的生平和死之後的後事,簡直惜墨如金,特別是對呂布成為丁原的干兒子之前的事情,隻字未提,使人覺得呂布的短暫的一生都顯得那麼不完整。《三國英雄記》之《呂布傳》只是想讓呂布活得象個人--雖然在那個時代,不算成功人士。

根據劉再復的《性格組合論》所述:人的性格不可能好就好得不得了,壞就壞得頭上長刺腳底流膿;現實中的人是這樣,文學作品中的人也應該是這樣。所以呂布的性格也有他的雙重性:一方面對自己的事情毫無主見,另一方面對為得到貂蟬卻不惜一切代價;一方面經常失信於人,另一方面卻被劉備的失信所害等等。

呂布對於貂蟬,明知道是王允的一場陰謀,但他寧願相信王允和貂蟬的真心,百分之百是被現實所迫,他寧願活在自己的理想之中,而使自己覺得自己是愛貂蟬的。

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呂布在被曹操和劉備殺死之前,表現出一副貪生怕死的嘴臉,但我卻讓呂布死得很體面。呂布在面對死亡時的無奈,反讓他對死亡的態度豁然開朗,從而坦然地就死。

人的生命最終是一場無奈的結局。

2. 以你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寫一篇演講稿(最好是呂布) 急用

《望月懷遠》
作者: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註解】:
1、滅燭兩句:刻劃相思時心神恍惚,不覺從室內走到室外。愛月滅燭,露涼披衣,

3. 曹孟德大戰呂布的演講稿怎麼寫

我會寫的

4. 三國演義的演講

我要演講的內容是「華容道義釋曹操」

「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個故事。赤壁戰前,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且夜觀天象,曹操不當身亡,一是考慮到曹操與關羽有恩,於是派關雲長把守華容道,留個人情與關羽做,二是如果這時滅掉魏國,會使吳國全力攻擊蜀國,使蜀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小說又寫曹操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並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郃二人雙敵趙雲,才使曹操得以逃脫;二笑笑出張翼德,又是張遼、徐晃二將抵擋張飛,使曹操再次脫險;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關雲長,且又在有一夫當關之險的華容狹路上,加之曹軍幾經打擊,此時已無力再戰,無奈,曹操只得聽謀臣之言,親自向哀求關羽放行,關羽念舊日恩情,義釋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這一段「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的故事,正是把關羽的『義』表現的淋漓盡至。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

這有一個貼吧連接,有什麼問題答疑在三國演義雜談的貼吧發帖,可以得到解決噢,http://tieba..com/club/8672823/invite/join/?c=
對三國演義 有興趣的可以到這個鏈接的貼吧,發表一下,,,

5. 關於三國的演講稿500

激勵是管理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按照心理學的原理,人們行為的動力來源於人們的各種需要。當人們產生某種需要之後,就會轉化為具體的動機,引發出某種特定的行為。而激勵是對實現需要動機的強化。管理者通過激發鼓勵,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被激勵者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一個人才能的最大效能,從而更迅速、更完滿地實現管理目標。

激勵是超越時空的管理功能。我國古代兵家早就反復揭示了戰靠民、民靠氣、氣靠激的道理,並導演了許多通過激勵,化險為夷,以少勝多,大獲勝利的輝煌戰例。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列陣,吳起與士卒同甘苦,戚繼光執法斬子,都可以為管理心理學增輝添色。同樣,在《三國演義》這部巨著中,時時可見關於激勵的生動描寫,表達了極其豐富的激勵思想。發掘和研究這些思想,對於建立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激勵理論,運用紮根於中國大地的激勵手段,推動四化建設,大有裨益。

(一)「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賞」的激勵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由於街亭失守,倉促退兵,各路兵將都有敗損,惟獨趙雲所部不折一人一騎,輜重等物,也無遺棄。因為趙雲「獨自斷後,斬將立功,敵人驚怕」。諸葛亮不由贊嘆道:「真將軍也」!於是「取金五十斤以贈趙雲,又取絹一萬匹賞雲部卒」。

象這樣賞賜部將的例子,在《三國演義》里經常看到。曹操得了典韋,就「解身上錦襖,及駿馬雕鞍賜之;收了許褚,當即「賞勞甚厚」;關羽替曹操斬了顏良、文丑,又要求到汝南作戰,曹操說道:「雲長建立大功,未曾酬謝,豈可復勞征進?」可見,論功行賞是曹操一貫的作法。孫權也不例外,魯肅夜半給孫權獻上了王霸之策,孫權「次日厚贈魯肅,並將衣服緯帳等物贈肅之母」;甘寧百騎劫曹營,孫權「賜絹千匹,利刀百口」。可以說,我國古代兵家「賞祿不厚則民不勸(盡力)」(《尉繚子•戰威》),「禮賞不倦,則士爭死」(《黃石公三略》)等觀點,包括曹操本人所總結的「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十一家注孫子》),在《三國演義》中得到了充分的藝術體現。

物質的需要是任何一個人所必需的。因此獎賞是激勵的基本而重要的一個手段。現代管理者借鑒傳統文化中的激勵思想,就必須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把職工和企業給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使企業在職工心目中成為自己切身利益的代表,從而關心企業的生產經營,安心本職工作,獻身於企業的繁榮昌盛。

人才要給厚祿,大功要給厚賞。諸葛亮一次贈給趙雲「五十斤金」,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重待人才。人才的物質需要是和再生產人才的需要是一致的。這類需要的水平和滿足程度應該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必須以人才向企業、向社會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為依據。

(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功名」的激勵

「群英會」是赤壁之戰中的精采片斷。每當讀到這里,周郎的歌聲彷彿響在讀者耳邊: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

與這首歌相得益彰的是周瑜對蔣干說的一段表明自己心跡的話。他說:「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思,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在這里,一個志滿意得、心忠志堅的周瑜活鮮鮮地立在我們面前。

是的,《三國演義》中的周郎,雖然對外遇到個高出自己的諸葛亮,在爭奪荊州中處處受挫,最後飲恨而亡,但在東吳集團內部卻是春風得意,深得倚重。孫策得到周瑜時高興地說:「吾得公瑾,大事諧矣!」臨死又給孫權遺言:「外事不決,可問周瑜」。更有一層是周瑜和孫策還有連襟之親。周瑜年紀輕輕,就被拜為大都督,總領江東水陸軍馬。無怪乎,周瑜對孫吳政權感激涕零,竭忠盡力。他向孫策表示「某願效犬馬之力,共圖大事」;向孫權表示:「願以肝腦塗地,報知己之恩」;向吳國太表示:「敢不效犬馬之力,繼之以死!」赤壁之戰前夕向孫權請戰:「臣為將軍決一血戰,萬死不辭。」

劉備攻下漢中之後,手下眾將都要推他稱帝,無奈劉備故作推辭。這時諸葛亮勸進說:「方今天下分崩,英雄並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捨生忘死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龍附鳳,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眾將也齊聲說道:「主公若只推卻,眾心解矣。」張飛更是急得大叫起來。真是一語破的,古人可謂坦誠!於是劉備答應先進漢中王,對文臣武將「各擬功勛定爵」,眾人皆大歡喜,繼續思恩效命。曹丕稱帝後,諸葛亮又一次請劉備即皇帝位,劉備還是「堅執不從」。諸葛亮尖銳指出:「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為帝,滅魏興劉,共圖功名;不想大王堅執不肯,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若文武皆散,吳魏來攻,兩川難保。」劉備畢竟沒有迂腐,到底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當了皇帝,對「大小官僚,一一升賞」。於是「兩川軍民,無不欣躍」。在這里,諸葛亮正是通過不斷滿足「功名欲」,增強劉備集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如他高卧隆中時常吟的:「鳳翱翔於千仍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如果劉備一直是個「織席小兒」,哪能有那麼多豪傑投靠於他?如果劉備一直當他的新野縣令,許多人也早就喪失希望,離他而去。可見,「功名」對於一個人才來說,是重要的精神追求,滿足人才的正當「功名欲」,是激勵人才奮發努力的重要手段。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說道:「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徐庶臨去曹營,鼓勵劉備手下諸人:「願諸公善事使君,以圖名垂竹帛,功標青史。」當黃蓋請闞澤代他向曹營獻詐降書時,闞澤欣然應允,慷慨表示:「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不幾與草木同腐乎?公既捐軀報主,澤又何惜微生!」都雄辯地證明,「功名」對於人才來說,是個重要的激勵手段。

滿足「功名欲」的手段,除了倚重、提拔之外,還有賞識、表揚。《三國演義》中一些出色的管理者常常是同時使用數種手段。荀彧離開袁紹投奔曹操,曹操和他談話後稱贊他:「此吾之子房也」,馬上任命他為行軍司馬。曹操稱贊典韋:「此古之惡來也」,當下任命他為帳前都尉。趙雲以「空營計」大勝魏軍,劉備贊揚他:「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並且賜給他一個稱號——「虎威將軍」。周泰在濡須一戰,三番沖殺救了孫權性命,戰斗結束後,孫權專門設宴款待他,並親自把盞,撫著周泰的脊背,淚流滿目地說了一些贊揚和撫慰的話,然後又叫周泰解開衣服,讓眾將看「遍身傷痕」。宴會結束後,孫權「以青羅傘賜之,令出入張蓋,以為顯耀」,可以說給了周泰極大的表彰和極高的榮譽。這種賞識、贊揚、賜與稱號等,都是對一個人功勞、成就的肯定和認同,可以使一個人繼續保持已有的積極行為。

和賞識、稱贊相輔相成的激勵手段是運用「羞辱」激勵部下。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的損傷是一種恥辱,而「知恥近乎勇」,可以激勵人們奮進。諸葛亮最善於抓住部將的性格特徵,運用「羞辱」這種激勵手段。馬超攻打葭萌關,張飛大叫出戰,而諸葛亮卻「佯作不聞」,對劉備說:「今馬超侵犯關隘,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取關雲長來,方可與敵。」張飛哪能受得了這等小看!著急說道:「何故小覷吾!吾曾獨拒曹操百萬之兵,豈愁馬超一匹夫乎?」諸葛亮進一步火上加油:「翼德拒水斷橋,此因曹操不知虛實耳;若知虛實,將軍豈得無事?今馬超之勇,天下皆知,渭橋大戰,殺得曹操割須棄袍,幾乎喪命,非等閑之比。雲長且未必可勝。」急得張飛說:「我只今便去;如勝不得馬超,甘當軍令!」在這里,張飛越急,諸葛亮越緩;張飛越自恃武勇,諸葛亮越表示他不堪此任。就這樣,他把張飛的求戰心情激到最大限度,把張飛的戰斗勇氣充分激勵起來,強烈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精神,驅使著張飛去捨命拼殺。這才引來葭萌關前張飛和馬超那場無日無夜的惡戰。老將黃忠最怕別人嫌他老而無用。當初入西川攻打雒城時,只因魏延說他「年紀高大,如何去得」,他便怒氣沖沖,要取刀和魏延比武。諸葛亮深知黃忠這一性格特點,因此奪取漢中時,連續兩次以此激他,調動了黃忠的大智大勇,使這位年近七十的老將,在奪取漢中時立下了赫赫戰功。當然,諸葛亮並不僅僅把「寶」押在激起的士氣上,他告訴劉備:「此老將不著言語激他,雖去不能成功。他今既去,須人馬前去接應。」可見,諸葛亮一方面要激起部將殺敵的勇氣,另一方面還要穩扎穩打,保證萬無一失。

(三)「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情」的激勵

歷數三國人物,劉備大概是多情善哭的第一人了。他不僅在百姓面前哭得出來,更多的是在自己的文臣武將面前掉淚。他與趙雲初次見面分手時,便「執手垂淚,不忍相離」,相愛之情,何其真摯?為請諸葛亮出山,他竟哭得「淚沾袍袖,衣襟盡濕」,敬慕之心,何其誠懇?徐庶要走,他送了又送,哭了又哭,令人讀之心酸。關羽被害,他竟「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以致「淚濕衣襟,斑斑成血」。今人實難想像,劉備何以如此能哭?這真要感謝羅貫中那支浪漫之筆了。正是這支出神入化之筆,塑造了劉備這個與曹操同有大志,但手段針鋒相對的典型形象。劉備自己表白:「曹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曹相反,事乃可成。」為了樹立自己這個感人的形象,劉備是絲毫不吝惜自己的眼淚的。用現在的話說,這就是一種感情投資。諸葛亮在隆中決策中提出:「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劉備正是憑著「感情投資」等手段,贏得了「人和」這個戰略優勢,靠「人和」這個戰略優勢。與曹操、孫權爭分天下。

自然,以情動人並不一定要象劉備那樣動輒涕淚交流。捧讀《三國演義》,動人情態多采多姿,可以使現代管理者學到更多攝取人心的藝術力量。以情動人大致有如下一些方式:

尊重

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特別是知識分子尤甚。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常常不是為王為帝,而是為「王者之師」,受人尊重是他們的優勢精神需要之一。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正是要報知遇之恩。因此,對待賢能只有做到心誠、禮敬、意專、言聽計從,才能用得住,使得起,使之心情舒暢,充分發揮其作用。如果以權勢壓人,頤指氣使,必然失掉人才。三國時代的傑出統治者,都很注意禮賢下士,做到了待之如上賓,「任賢如事師」(《樊川文集•雪中書懷》)。

劉備要第三次去請孔明,關羽、張飛好大不高興。關羽認為「其禮太過」,張飛乾脆說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來。劉備呵斥他們說:「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三人離茅廬還有半里之遙,劉備便下馬步行。來到諸葛亮家裡,恰逢諸葛亮正高卧草堂,劉備不讓通報,恭恭敬敬在階前站立了半響又一個時辰,直到諸葛亮醒來。正是:「不是虛心豈得賢?」(王安石《諸葛武侯》)得到諸葛亮之後;他「以師禮事之」,認為「我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說道:「孔明是吾之師,頃刻不可相離。」臨死託孤,甚至叫三個兒子「以父事丞相」。這些所作所為,使諸葛亮感銘肺腑,覺得「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諸葛亮對蜀劉政權的忠心耿耿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傳誦千古,感人淚下,其實,首先是由於劉備的愛才、尊才和善於用才。只因劉備「三顧頻煩天下計」和「託孤既盡殷勤禮」,才有諸葛亮的「兩朝開濟老臣心」和「報國還傾忠義心」。他們兩人可謂君臣相得,珠聯壁合。東吳的孫氏家族也很注意尊重賢能。吳國太臨死囑咐孫權:「汝事於布、公理當以師傅之禮,不可怠慢。」孫權在合肥,聽說魯肅來到,「下馬立侍之」』「請肅上馬,並轡而行」。曹操聽說許攸來投,竟顧不得穿鞋,跑出來迎接,到了寨中,自己先拜於地。司徒王允為用歌妓貂蟬,也對之「叩頭便拜」,貂蟬為之感動,表示「萬死不辭」甘願犧牲自己,去離間董卓和呂布。

尊重人才,不僅表現在充分肯定其才能和待之以禮,關鍵在於尊重其意見,採納其建議。呂布被圍下邳,陳宮建議他帶一部分軍隊駐扎城外,以成「犄角之勢」,他回答:「公言極是。陳官又建議他引精兵斷曹軍糧道,他也「然其言」,但就是不幹。因為對他來說,妻妾的幾滴眼淚比陳宮的建議還要重要,結果束手就擒。霸王項羽,雖然口中稱呼范增為「亞父」,可就是不聽其計,氣得范增棄他而去。因此,尊重人才的實質是尊重他們的意見。

信任

信任,是人的一種精神需求,是對人才的極大褒獎和安慰。它可以給人以信心,給人以力量,使人無所顧忌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信人,—要信其德。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由於有時情況一時不明,由於可能產生的流言蜚語,特別是由於妒能者的誣陷進讒,以致懷疑人才、毀滅人才的悲劇古今擢發難數。所以,作為一個管理者,知人一定要深,信人一定要篤,要善於在復雜紛壇的現象中明察是非。太史慈被孫策擒住,孫策待之甚厚,太史慈投降,並提出去收拾「余眾」,以助孫策,兩人約好第二天中午回來。太史慈去後,孫策手下之人都說太史慈不會再來,孫策卻深信不疑。第二天,太史慈果然帶領一千多人如約歸來。長阪坡前,趙雲因在混戰中丟了劉備家小,便返身殺回敵陣找尋。靡芳不知其情,告訴劉備說趙雲投了曹操,張飛也幫腔道:「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深深了解趙雲的劉備堅信:「子龍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龍必不棄我也」,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劉備征吳時,有人向他報告:「老將黃忠,引五六人投東吳去了。」劉備聽後笑著說:「黃漢升(黃忠字)非反叛之人也。吳彝陵大戰前夕,諸葛瑾請求去蜀求和,張昭向孫權吹風說,諸葛瑾是借故入蜀,必不回還。孫權追述了諸葛瑾過去的言行,駁斥說:「今日豈肯降蜀乎?孤與於瑜(諸葛瑾字)可謂神交,非外言所得間也。」上述這些是多麼可貴的信任!

在那個時代,一人犯法,罪及妻孥,甚至禍連九族,但諸葛亮用人卻是非分明。五齣祁山時,都護李嚴因沒有備好軍糧,怕諸葛亮見罪,就謊報軍情,又在後主前誣陷諸葛亮。諸葛亮雖將他削為庶民,但仍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為長史。這樣對李豐信任,確實難能可貴。

《三圍演義》還以一些昏庸之主的失敗告誡後人,切莫偏聽偏信,妄生疑心。官渡大戰時,袁紹聽信審配所言,任意聯想,懷疑許攸是曹操奸細,逼得許攸終於投曹。後又聽信郭圖讒言,要對張郃、高覽問罪,逼得張、高兩人也降了曹操。劉禪聽信宦官讒言,竟懷疑諸葛亮有「異志」,把他從北伐前線召回,以致貽誤一次戰機。吳主孫皓,懷疑陸抗通敵,罷其兵權,結果加速了東吳的滅亡。

信人,二要賴其才。劉備仰慕諸葛亮經天緯地之才,授任於敗軍之際,託命於危難之秋,讓諸葛亮總攬軍政大權,因此得展驥足,建立了不世功名。孫權因素知陸遜有奇才,幾次在關鍵時刻委以重任,使這位年輕的將領名彪史冊,大展宏圖。而無能的蜀後主,根本不了解敵我力量和前線戰況,卻聽信讒言,嫌姜維屢戰無功,竟要找人替代他,逼得姜維避禍沓中,造成西蜀布防上的漏洞,導致日後的兵敗。可見,選人要明,既用則信,敢於授權,放手使用,是調動部下積極性,充分發揮其才能的重要因素。

既信其才,就要用之以專,決不能一職幾任,職責不明,互相推諉,互相掣肘,製造內耗。孫權准備襲擊荊州,一開始卻要他的堂弟孫皎和呂蒙同去。呂蒙明確表示:「主公若以蒙可用則獨用蒙;若以叔明(孫皎字)可用則獨用叔明。豈不聞昔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事雖決於瑜,然普自以舊臣而居瑜下,頗不相睦;後因見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親勝於普,恐未必能相濟也。孫權堪稱明主,聽後恍然大悟,遂拜呂蒙為大都督,統一掌管江東各路軍馬。

信人,要能聽得進不同意見,特別是尖銳鮮明的反對意見。不同意見或反面意見,並非異端。它常常是獨立思考的產物,是知識、才能的顯露,是正直、忠誠、負責、勇氣的表現。而目光敏銳,獨立思考,見解獨特,多提意見,正是人才的特徵之一。但古往今采,許多人聽不得不同意見,對提意見者反感、討厭,甚至懷疑在拆台、搗蛋。這是信人的心理障礙。田豐不同意袁紹出兵,便被袁紹抓了起來。沮授建議袁紹「緩守」,也被袁紹關了禁閉。象袁紹這樣的昏貨,在他手下,不作拍馬逢迎之流,也得緘口不語,哪能發揮人才的作用?

信人要有廣闊的胸懷。還有一種領導,只允許手下的人才能低於自己,功勞小於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他倒可以信你、用你。否則就要疑神疑鬼。俗話說:「威高震主,才高招忌。」這正是對許多辛酸歷史教訓的概括。袁紹之殺田豐,曹操之殺楊修,後主之疑孔明,無不與此有關。這告誡人們,管理者必須氣度恢弘,才能做到信人不貳,始終不渝,才能用好那些超過自己的人才。否則,手下人會聰明不可用盡,才能不可使盡,見好即收,略顯而止,甚至激流勇退。那隻能浪費人才的效能,影響事業之發展。

關懷

關心、愛護,是人的精神需要。它可以溝通人們的心靈,增進人們的感情,激勵人們奮進,挖掘人們的潛力。人才是血肉之軀,人才是人不是神,人才也需要物質的保障,需要切實的安全,需要可靠的歸屬,需要情的溫暖,需要愛的撫慰。曹操兵敗淯水,失了典韋,回到許昌後,立祀祭典,並封其子典滿為中郎;平了遼東回到許昌,大封功臣,沒有忘記死去的郭嘉,表贈郭嘉為貞侯,把其子收養在自己府中。曹操的這些行為,既是出自對已故人才的真誠惜憐,又是感動和激勵活著的人的一種藝術。趙雲為救阿斗,在長阪坡前幾進幾出,殺得血滿征袍,當他把懷中沉睡的阿斗遞給劉備時,劉備接過扔在地上,憤怒地說道:「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他這種愛部將勝過愛親子的表演,使趙雲感激涕零。「無由撫慰忠臣心,故把親兒擲馬前」。劉備這一招收到了撫慰人心、凝情聚力的良好效果。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表示把馬謖家小當作自己家小看待,感動得「大小將士,無不流涕」。諸葛亮的真切情意,既使馬謖死而無怨,又編織了和部下之間千絲萬縷的感情聯系,激發他們盡心盡力。

現代管理者借鑒《三周演義》中的用人謀略。就要注意以情感人,以情催人。當然我們今天提倡的感情,遠非曹操,劉備所栽培的感情。它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礎上的同志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心。它要更純真,更美好,更高尚,更具有持久而強大的威力。

無數事實已經證明,感情投資有時比獎金更能喚起人們的工作熱情,它所帶來的效益往往不亞於通過基本建設投資,擴大生產能力所創造的價值。重視「感情投資」,已經成為許多成功企業家的經驗之談。

(四)「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則」的激勵

在《三國演義》中,對孫策其人著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鮮明。他臂力過人,武藝高強,勇猛無比,作戰身先士卒,人稱「小霸王」。在平定江東時,他每每沖鋒陷陣,手下人很為他擔憂。一次張紘勸他:「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系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很顯然,孫策既知將軍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則的強大威力。他能夠迅速掃平江東,奠定鞏固的後方,不能說與此沒有關系。

在「甘寧百騎劫魏營」一回里作者描寫了一個激盪人心的場景。當曹操率40萬大軍撲向濡須口時,血氣方剛的甘寧因和凌統一爭高低,要求只帶百騎,夜襲曹營,挫其銳氣。而且保證:「若折一人一騎,也不算功。」孫權為壯行色,把自己帳下一百精銳馬兵撥給甘寧,又賞酒賜肉。回到營中,百名士兵面面相覷,臉有難色。甘寧見狀,拔劍在手,怒叱道:「我為上將,且不惜命;汝等何得遲疑!」眾軍土聽了甘寧這番激昂豪壯的話語,既感動,又振奮,一齊表示:「願效死力。」於是甘寧和大家把酒肉飲盡吃光,到了深夜,甘寧帶領百人飛馬沖出,大喊一聲,率先殺入敵營,直搗曹操所居的中軍。在甘寧帶動下,百騎人馬縱橫馳騁,然後透營而出,殺得曹兵驚慌失措,「自相擾亂」,「無人敢擋」。結果甘寧不折一人一騎,凱旋而還。

諸葛亮在失掉街亭後的自責,也被千古所稱頌。守衛街亭,諸葛亮反復叮嚀於前,化驗為夷平安撤退於後。如果推諉,那是完全可以開脫自己的。但他嚴於律己,深責自己用人不明,自行請罪,降職降薪,這種可貴的品質,是凈化部下心靈的清潔劑,是激發部下英勇殺敵的發動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領導者的模範品質和帶頭作用,對部下的行動有極大的激勵作用。它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是無聲的命令,最好的示範,這是貫通古今的不惑之言。戰爭是如此,治國治廠也是如此。許多出色的企業家都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

管理者的良好行為,還包括嚴守信義。諸葛亮五齣祁山時,接受長史楊儀的建議,把軍隊分為兩部分,決定「限一百日為期,循環相轉」,打算以此減少糧草需求,保持軍隊銳氣,堅持北伐中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當第一批軍隊已經到期時,突然出現了嚴重敵情:魏將孫禮「引雍、涼人馬二十萬來助戰」,司馬懿親自點兵來攻,這時新軍未到,老兵中的一半正准備收拾起程,楊儀建議暫時留下老兵。待新兵到後,再行替換。諸葛亮態度堅決地說:「不可。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言在先,豈可失信?且蜀兵應去者,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並立即—下令:「當日便行。」軍士聽到這種情況後,群情激奮,都大呼:「丞相如此施恩於眾,我等願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於是,諸葛亮命部隊出城安營,以逸待勞。當倍道而來、走得人困馬乏的西涼兵剛想安營歇息,士氣高昂的蜀兵一擁而進,人人奮勇,把西涼人馬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

古語說:「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信者,至誠、至實、至一、至公也」。通俗地講,信就是說話算話,誠實可靠,始終如一,不因人而異。曹操講:「大丈夫以信義為重」。《黃石公三略》中指出:「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帶兵用將,只有嚴守信用,才能樹立良好的信譽,才能贏得下屬的信任。而信任可以提高一個集體的心理相容水平,激發起高昂的士氣。如果下屬一旦感到受騙,那會產生十倍的怨恨。這種怨恨是對組織最可怕的瓦解力和破壞力。這啟發現代化的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活動中,實現不了的事乾脆不說為好,說出的話就一定要做到。這就叫政策兌現,取信於民。切不可鼓舌如簧,口惠而實不至。

6. 三國演義的精彩片段10分種演講稿!!!要快!!!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操佔領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具備了「天時」。孫權盡掌東吳,具備了「地利」。而劉備就憑著「人和」之勢,從一草草布衣,卻能劃天下 為三而獨占其一。由此可見,在這三人中,劉備是最成功的。 劉備雖然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是他父親早死,家境貧寒,與母親販買草鞋、織草席為生。劉備寬仁忠厚、樂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喜歡結交豪爽之士。這是他性格中遠遠勝於曹操的地方。曹操行事殘暴,時常屠城,劉備行事多與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劉備寬仁;曹操狡詐,劉備忠厚;曹操篡漢,劉備扶漢。因而,劉備深得人心。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這個暑假,我讀了《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這 本書由羅貫中以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後漢書》及元代的《三國志》為依據,經過熔裁在元末明初創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形象地再現了這一風雲變幻而又動盪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鉤心斗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系,向讀者展現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隨著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等等
在《三國演義》里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斗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斗爭的漩渦,甚至成為斗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活劇。
這樣的心機,在如今又和償沒有。商家絞盡心機,賺消費者的錢;騙子費盡心思,騙取他人財物。人們可以看見:貪欲和權勢欲如何主宰了社會中兄弟、夫婦、朋友等關系。人們甚至為了錢財,千方百計的想辦法偷取,殺害。所以奸詐狡猾的有心機的人,必將成為權勢的佼佼者。但是,心機是需要無心機來襯托的。如果每個人都那麼奸詐狡猾,世界怎會太平呢?
總之,《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彌漫與滲透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國演義》描述了三國時期的局面。自從董卓被殺後,整個朝廷就亂了套,大家都爭著當皇上,劉備、關羽、張飛為了恢復漢室,請來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的幫助,他們一連攻下了荊州、南郡、襄陽等城池。孫權一心要得到荊州,就千方百計去搶,諸葛亮識破了一計又一計,使孫權賠了夫人和大將周瑜,又打了敗仗。可好景不長,不久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諸葛亮也死了。這時,地盤已被晉軍佔領。
我想:劉備的志向是遠大的,他的行動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標,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都要達到目的。我聯想到了中國的「體操王子」李寧,說起李寧人們總說他是個不平凡的人,但李寧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個認定方向後決不動搖的普通人。他相信,憑著頑強和汗水,心態和適應能力,無論做什麼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後,李寧轉向了新得事業:組建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問李寧:「經商和體育,哪個更輕松,更愉快?」李寧說:「要做好,哪個都不輕松,不過我總是很愉快。」不錯,無論在那裡,李寧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英勇善戰,我應該學習;諸葛亮的機智,我應該學習;劉備的定了目標不放棄,我更應該學習!
1.「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謚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系,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只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聖」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雲、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三國演義》後,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說明,通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麼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為了盡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後悔」。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流芳千古的模範人物。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寫孫夫人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節烈」。由此可知,《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點的。
五、詩詞與歌賦
《三國演義》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詩詞歌賦,雖然數量比《紅樓夢》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詩詞是為了表達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則是出現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筆下。如,「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當,一時詭計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後人嘆曹操中計誤殺蔡瑁、張允之事。篇頭詞「臨江仙」,氣勢磅礴,讓讀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氣;讀過之後,更有一種意猶未盡、引人入勝的感覺。篇尾詩「古風」,則把三國一個世紀的興衰成敗、長達66萬字的文字概括成僅300餘字的長篇敘事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卻像一片押韻的後記一般,帶領讀者重溫三國風雲。其最後幾句,更是引發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認識:「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僅次於《紅樓夢》的精品小說。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
2. 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個刻畫得最精彩的人物。作者羅貫中將其評價為「亂世梟雄」,對之大加貶斥,還刻意以之與劉備作對比,渲染封建正統思想。對此,我不敢苟同: 在亂世梟雄」的背後,曹操其實是「治世奇才」。

曹操,字孟德,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或以一言蔽之,曹操是一個擁有文韜武略的全才。

曹操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是無容置疑的。二十歲舉孝廉為官,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除馬騰,最終統一北方。從最低層摸爬打滾開始,以其真才實干縱橫大半個中國,風頭一時無兩。特別是「官渡之戰」至今仍作為「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而為人所津津樂道。

曹操在文壇上的成就則是劉備、孫權等望塵莫及的。身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引領建安風骨的文風,給我們留下多少傳世佳作啊!其中《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尤為著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佳句更體現了曹操對事業盡心盡力執著追求的精神,並且千百年來激勵著人們,中老年人更常引以為座右銘。

能夠成就一番偉業,曹操的政治才幹是不容小視的。

曹操取信於董卓後,本來可以依附董卓陞官發財,但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敢為人所不敢為,持七星寶刀行刺董卓。我認為,這是曹操富有政治遠見的體現:不圖榮祿而圖天下。他深知董賊倒行逆施,殘暴不仁,天下人皆痛恨,這樣的政權是沒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也,曹操深明此道。

曹操日後在群雄中崛起,廣招賢能,善用人才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招。在官渡之戰僵持之際,曹操的求才若渴之心表露無遺。敵將許攸來曹營,曹操連衣履都來不及整理好,就趕忙相迎,使許攸感動至極而降服:用曹操的話來說,這叫做「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也正說明曹操用人三昧。還有, 曹操在處理於禁和夏侯敦的矛盾時,沒有偏袒父系的親屬夏侯氏,而是以大局為重,鐵面無私地支持於將軍。這樣,達至最大限度的上下一心方是成就大業的可靠保證。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帳下文有荀攸、荀彧、郭嘉;武有曹仁、典韋、夏侯敦,所以曹操才能在三分天下中穩佔一席之地。然而有些人認為劉備在用人比曹操更勝一籌,我對此不以為然。劉備,雖然麾下也是名將如雲,甚至擁有諸葛亮這樣神機妙算的人物,但卻又充斥了小圈子、小人格主義。然而關羽公然違抗軍令「義釋曹操」,卻不受正法;張飛嗜酒生事,被呂布趁火打劫,奪走徐州,仍可泰然自若。把桃源結義的「哥們情結」凌駕於政治形勢的大氛圍之上,而最後竟然發展到個人復仇主義,違背了「聯吳抗魏」這一重大而正確的政治策略,大舉伐吳,遭到了火燒連營的滅頂之災,使蜀國元氣大傷而走向沒落。

曹操畢竟是封建時代的人物,在具有雄才大略的同時,也充分表露出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善妒、多疑的人性弱點。因此評價曹操這樣的多元性格的人物,我們必須倍加註意。曹操獻刀謀董卓,事敗後投奔其父之義兄呂伯奢,疑其害己,殺其全家,並說:「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此言一出,曹操從此惡名遠揚。董承謀反,結果是自身不保,董貴妃也牽連處死。彌衡裸身罵曹賊,曹操借勢上演了一場借刀殺人的好戲。楊修妄猜曹心,曹操亦以動搖軍心這個莫須有之罪殺之……這等舉不完的例子盡顯曹操多疑、妒才、殘忍的一面。可是,細細推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處亂世之中,曹操懷治世之大才,另能圖一番大業。倘栽倒在如呂伯奢此小人物中,豈不枉了天作之才?再且,身處廟堂之高的封建統治者其內心其實都是虛得很,他們害怕別人挑戰自己的地位,容不得比彌衡、楊修等人公然犯上,而必須殺之而後快。因此曹操必須事事留神,多作心眼,多耍手段。

7. 三國演義演講稿

同學們,你們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嗎?如果看過的話,一定知道關羽、趙雲、張飛、黃蓋和馬超這五虎大將吧!也是我在書裡面最感興趣的。下面也向大家簡單的介紹下。

一虎將:英勇無比的關羽關雲長

自桃園結義跟隨劉備,忠心耿耿,再加武藝超群,被後人尊稱武盛。過五關斬六將,威震中原,天下流傳.劉備甚為愛之,封其為五虎將之首。不過至此關公也開始犯兵家大忌,開始居功自傲,不進忠言.傾出荊州重兵,導致兵敗遂敗走麥城,被東吳生擒,最後身首異處.終年五十九歲。

二虎將:武藝高強的趙雲趙子龍

趙雲他讓我十分震驚,一個敢獨闖曹營,殺死五十多原大將,我就納悶,他本來可以回到營寨,帶點兵馬,再去救人,可見趙雲多麼英勇。他對劉備忠心不二,一心為劉備拼了60多年,直到老死,我認為從忠義和英勇來看,趙雲為天下第一。最近還有一部電影《三國之見龍卸甲》就是說趙雲的。

三虎將:威風凜凜的張飛張益德

桃園結義,誓同生死,在三人當中也算最有錢的了,起初的經費都是由張飛籌備.萬軍當中取上將首籍如探囊取物,當陽橋上呵退曹兵百萬,與諸葛軍師入川時頗會用計,智取嚴顏,諸葛亮也大加贊賞:三將軍會用智謀乃主公一大興事.可最終沒有善始善終,聞知關羽身死,急於為兄報愁,鞭打士卒,最終反被士卒所害。

四虎將:人老智不老的黃忠黃漢升,

有百步穿楊的美譽又肩忠義,劉備甚為欣賞,歸順劉背後,在帳下多立戰功,大敗魏國名將夏侯淵。最後隨劉備伐吳,奈何年紀不饒人,最終被箭射中肩窩,劉備痛哭道:使我讓漢升受此傷害,最終不治身亡.終年七十有餘。

五虎將:有勇無謀的馬超馬孟起

被我認為五虎上將中的一個悲劇人物,此人相貌俊朗,人稱錦馬超;又有呂布之勇。奈何脾氣暴躁,多勇少謀,沒有打過幾場勝仗,最有名的莫過於讓曹操割須棄袍.馬超一生輾轉於多人帳下,最後還好有了歸宿,歸降了劉備。

8. 有關三國演義的演講稿

可以參考這個資料——

《三國演義》中的激勵謀略

激勵是管理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按照心理學的原理,人們行為的動力來源於人們的各種需要。當人們產生某種需要之後,就會轉化為具體的動機,引發出某種特定的行為。而激勵是對實現需要動機的強化。管理者通過激發鼓勵,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被激勵者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一個人才能的最大效能,從而更迅速、更完滿地實現管理目標。

激勵是超越時空的管理功能。我國古代兵家早就反復揭示了戰靠民、民靠氣、氣靠激的道理,並導演了許多通過激勵,化險為夷,以少勝多,大獲勝利的輝煌戰例。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列陣,吳起與士卒同甘苦,戚繼光執法斬子,都可以為管理心理學增輝添色。同樣,在《三國演義》這部巨著中,時時可見關於激勵的生動描寫,表達了極其豐富的激勵思想。發掘和研究這些思想,對於建立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激勵理論,運用紮根於中國大地的激勵手段,推動四化建設,大有裨益。

(一)「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賞」的激勵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由於街亭失守,倉促退兵,各路兵將都有敗損,惟獨趙雲所部不折一人一騎,輜重等物,也無遺棄。因為趙雲「獨自斷後,斬將立功,敵人驚怕」。諸葛亮不由贊嘆道:「真將軍也」!於是「取金五十斤以贈趙雲,又取絹一萬匹賞雲部卒」。

象這樣賞賜部將的例子,在《三國演義》里經常看到。曹操得了典韋,就「解身上錦襖,及駿馬雕鞍賜之;收了許褚,當即「賞勞甚厚」;關羽替曹操斬了顏良、文丑,又要求到汝南作戰,曹操說道:「雲長建立大功,未曾酬謝,豈可復勞征進?」可見,論功行賞是曹操一貫的作法。孫權也不例外,魯肅夜半給孫權獻上了王霸之策,孫權「次日厚贈魯肅,並將衣服緯帳等物贈肅之母」;甘寧百騎劫曹營,孫權「賜絹千匹,利刀百口」。可以說,我國古代兵家「賞祿不厚則民不勸(盡力)」(《尉繚子•戰威》),「禮賞不倦,則士爭死」(《黃石公三略》)等觀點,包括曹操本人所總結的「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十一家注孫子》),在《三國演義》中得到了充分的藝術體現。

物質的需要是任何一個人所必需的。因此獎賞是激勵的基本而重要的一個手段。現代管理者借鑒傳統文化中的激勵思想,就必須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把職工和企業給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使企業在職工心目中成為自己切身利益的代表,從而關心企業的生產經營,安心本職工作,獻身於企業的繁榮昌盛。

人才要給厚祿,大功要給厚賞。諸葛亮一次贈給趙雲「五十斤金」,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重待人才。人才的物質需要是和再生產人才的需要是一致的。這類需要的水平和滿足程度應該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必須以人才向企業、向社會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為依據。

(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功名」的激勵

「群英會」是赤壁之戰中的精采片斷。每當讀到這里,周郎的歌聲彷彿響在讀者耳邊: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

與這首歌相得益彰的是周瑜對蔣干說的一段表明自己心跡的話。他說:「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思,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在這里,一個志滿意得、心忠志堅的周瑜活鮮鮮地立在我們面前。

是的,《三國演義》中的周郎,雖然對外遇到個高出自己的諸葛亮,在爭奪荊州中處處受挫,最後飲恨而亡,但在東吳集團內部卻是春風得意,深得倚重。孫策得到周瑜時高興地說:「吾得公瑾,大事諧矣!」臨死又給孫權遺言:「外事不決,可問周瑜」。更有一層是周瑜和孫策還有連襟之親。周瑜年紀輕輕,就被拜為大都督,總領江東水陸軍馬。無怪乎,周瑜對孫吳政權感激涕零,竭忠盡力。他向孫策表示「某願效犬馬之力,共圖大事」;向孫權表示:「願以肝腦塗地,報知己之恩」;向吳國太表示:「敢不效犬馬之力,繼之以死!」赤壁之戰前夕向孫權請戰:「臣為將軍決一血戰,萬死不辭。」

劉備攻下漢中之後,手下眾將都要推他稱帝,無奈劉備故作推辭。這時諸葛亮勸進說:「方今天下分崩,英雄並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捨生忘死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龍附鳳,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眾將也齊聲說道:「主公若只推卻,眾心解矣。」張飛更是急得大叫起來。真是一語破的,古人可謂坦誠!於是劉備答應先進漢中王,對文臣武將「各擬功勛定爵」,眾人皆大歡喜,繼續思恩效命。曹丕稱帝後,諸葛亮又一次請劉備即皇帝位,劉備還是「堅執不從」。諸葛亮尖銳指出:「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為帝,滅魏興劉,共圖功名;不想大王堅執不肯,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若文武皆散,吳魏來攻,兩川難保。」劉備畢竟沒有迂腐,到底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當了皇帝,對「大小官僚,一一升賞」。於是「兩川軍民,無不欣躍」。在這里,諸葛亮正是通過不斷滿足「功名欲」,增強劉備集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如他高卧隆中時常吟的:「鳳翱翔於千仍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如果劉備一直是個「織席小兒」,哪能有那麼多豪傑投靠於他?如果劉備一直當他的新野縣令,許多人也早就喪失希望,離他而去。可見,「功名」對於一個人才來說,是重要的精神追求,滿足人才的正當「功名欲」,是激勵人才奮發努力的重要手段。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說道:「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徐庶臨去曹營,鼓勵劉備手下諸人:「願諸公善事使君,以圖名垂竹帛,功標青史。」當黃蓋請闞澤代他向曹營獻詐降書時,闞澤欣然應允,慷慨表示:「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不幾與草木同腐乎?公既捐軀報主,澤又何惜微生!」都雄辯地證明,「功名」對於人才來說,是個重要的激勵手段。

滿足「功名欲」的手段,除了倚重、提拔之外,還有賞識、表揚。《三國演義》中一些出色的管理者常常是同時使用數種手段。荀彧離開袁紹投奔曹操,曹操和他談話後稱贊他:「此吾之子房也」,馬上任命他為行軍司馬。曹操稱贊典韋:「此古之惡來也」,當下任命他為帳前都尉。趙雲以「空營計」大勝魏軍,劉備贊揚他:「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並且賜給他一個稱號——「虎威將軍」。周泰在濡須一戰,三番沖殺救了孫權性命,戰斗結束後,孫權專門設宴款待他,並親自把盞,撫著周泰的脊背,淚流滿目地說了一些贊揚和撫慰的話,然後又叫周泰解開衣服,讓眾將看「遍身傷痕」。宴會結束後,孫權「以青羅傘賜之,令出入張蓋,以為顯耀」,可以說給了周泰極大的表彰和極高的榮譽。這種賞識、贊揚、賜與稱號等,都是對一個人功勞、成就的肯定和認同,可以使一個人繼續保持已有的積極行為。

和賞識、稱贊相輔相成的激勵手段是運用「羞辱」激勵部下。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的損傷是一種恥辱,而「知恥近乎勇」,可以激勵人們奮進。諸葛亮最善於抓住部將的性格特徵,運用「羞辱」這種激勵手段。馬超攻打葭萌關,張飛大叫出戰,而諸葛亮卻「佯作不聞」,對劉備說:「今馬超侵犯關隘,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取關雲長來,方可與敵。」張飛哪能受得了這等小看!著急說道:「何故小覷吾!吾曾獨拒曹操百萬之兵,豈愁馬超一匹夫乎?」諸葛亮進一步火上加油:「翼德拒水斷橋,此因曹操不知虛實耳;若知虛實,將軍豈得無事?今馬超之勇,天下皆知,渭橋大戰,殺得曹操割須棄袍,幾乎喪命,非等閑之比。雲長且未必可勝。」急得張飛說:「我只今便去;如勝不得馬超,甘當軍令!」在這里,張飛越急,諸葛亮越緩;張飛越自恃武勇,諸葛亮越表示他不堪此任。就這樣,他把張飛的求戰心情激到最大限度,把張飛的戰斗勇氣充分激勵起來,強烈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精神,驅使著張飛去捨命拼殺。這才引來葭萌關前張飛和馬超那場無日無夜的惡戰。老將黃忠最怕別人嫌他老而無用。當初入西川攻打雒城時,只因魏延說他「年紀高大,如何去得」,他便怒氣沖沖,要取刀和魏延比武。諸葛亮深知黃忠這一性格特點,因此奪取漢中時,連續兩次以此激他,調動了黃忠的大智大勇,使這位年近七十的老將,在奪取漢中時立下了赫赫戰功。當然,諸葛亮並不僅僅把「寶」押在激起的士氣上,他告訴劉備:「此老將不著言語激他,雖去不能成功。他今既去,須人馬前去接應。」可見,諸葛亮一方面要激起部將殺敵的勇氣,另一方面還要穩扎穩打,保證萬無一失。

(三)「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情」的激勵

歷數三國人物,劉備大概是多情善哭的第一人了。他不僅在百姓面前哭得出來,更多的是在自己的文臣武將面前掉淚。他與趙雲初次見面分手時,便「執手垂淚,不忍相離」,相愛之情,何其真摯?為請諸葛亮出山,他竟哭得「淚沾袍袖,衣襟盡濕」,敬慕之心,何其誠懇?徐庶要走,他送了又送,哭了又哭,令人讀之心酸。關羽被害,他竟「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以致「淚濕衣襟,斑斑成血」。今人實難想像,劉備何以如此能哭?這真要感謝羅貫中那支浪漫之筆了。正是這支出神入化之筆,塑造了劉備這個與曹操同有大志,但手段針鋒相對的典型形象。劉備自己表白:「曹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曹相反,事乃可成。」為了樹立自己這個感人的形象,劉備是絲毫不吝惜自己的眼淚的。用現在的話說,這就是一種感情投資。諸葛亮在隆中決策中提出:「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劉備正是憑著「感情投資」等手段,贏得了「人和」這個戰略優勢,靠「人和」這個戰略優勢。與曹操、孫權爭分天下。

自然,以情動人並不一定要象劉備那樣動輒涕淚交流。捧讀《三國演義》,動人情態多采多姿,可以使現代管理者學到更多攝取人心的藝術力量。以情動人大致有如下一些方式:

尊重

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特別是知識分子尤甚。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常常不是為王為帝,而是為「王者之師」,受人尊重是他們的優勢精神需要之一。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正是要報知遇之恩。因此,對待賢能只有做到心誠、禮敬、意專、言聽計從,才能用得住,使得起,使之心情舒暢,充分發揮其作用。如果以權勢壓人,頤指氣使,必然失掉人才。三國時代的傑出統治者,都很注意禮賢下士,做到了待之如上賓,「任賢如事師」(《樊川文集•雪中書懷》)。

劉備要第三次去請孔明,關羽、張飛好大不高興。關羽認為「其禮太過」,張飛乾脆說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來。劉備呵斥他們說:「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三人離茅廬還有半里之遙,劉備便下馬步行。來到諸葛亮家裡,恰逢諸葛亮正高卧草堂,劉備不讓通報,恭恭敬敬在階前站立了半響又一個時辰,直到諸葛亮醒來。正是:「不是虛心豈得賢?」(王安石《諸葛武侯》)得到諸葛亮之後;他「以師禮事之」,認為「我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說道:「孔明是吾之師,頃刻不可相離。」臨死託孤,甚至叫三個兒子「以父事丞相」。這些所作所為,使諸葛亮感銘肺腑,覺得「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諸葛亮對蜀劉政權的忠心耿耿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傳誦千古,感人淚下,其實,首先是由於劉備的愛才、尊才和善於用才。只因劉備「三顧頻煩天下計」和「託孤既盡殷勤禮」,才有諸葛亮的「兩朝開濟老臣心」和「報國還傾忠義心」。他們兩人可謂君臣相得,珠聯壁合。東吳的孫氏家族也很注意尊重賢能。吳國太臨死囑咐孫權:「汝事於布、公理當以師傅之禮,不可怠慢。」孫權在合肥,聽說魯肅來到,「下馬立侍之」』「請肅上馬,並轡而行」。曹操聽說許攸來投,竟顧不得穿鞋,跑出來迎接,到了寨中,自己先拜於地。司徒王允為用歌妓貂蟬,也對之「叩頭便拜」,貂蟬為之感動,表示「萬死不辭」甘願犧牲自己,去離間董卓和呂布。

尊重人才,不僅表現在充分肯定其才能和待之以禮,關鍵在於尊重其意見,採納其建議。呂布被圍下邳,陳宮建議他帶一部分軍隊駐扎城外,以成「犄角之勢」,他回答:「公言極是。陳官又建議他引精兵斷曹軍糧道,他也「然其言」,但就是不幹。因為對他來說,妻妾的幾滴眼淚比陳宮的建議還要重要,結果束手就擒。霸王項羽,雖然口中稱呼范增為「亞父」,可就是不聽其計,氣得范增棄他而去。因此,尊重人才的實質是尊重他們的意見。

信任

信任,是人的一種精神需求,是對人才的極大褒獎和安慰。它可以給人以信心,給人以力量,使人無所顧忌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信人,—要信其德。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由於有時情況一時不明,由於可能產生的流言蜚語,特別是由於妒能者的誣陷進讒,以致懷疑人才、毀滅人才的悲劇古今擢發難數。所以,作為一個管理者,知人一定要深,信人一定要篤,要善於在復雜紛壇的現象中明察是非。太史慈被孫策擒住,孫策待之甚厚,太史慈投降,並提出去收拾「余眾」,以助孫策,兩人約好第二天中午回來。太史慈去後,孫策手下之人都說太史慈不會再來,孫策卻深信不疑。第二天,太史慈果然帶領一千多人如約歸來。長阪坡前,趙雲因在混戰中丟了劉備家小,便返身殺回敵陣找尋。靡芳不知其情,告訴劉備說趙雲投了曹操,張飛也幫腔道:「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深深了解趙雲的劉備堅信:「子龍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龍必不棄我也」,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劉備征吳時,有人向他報告:「老將黃忠,引五六人投東吳去了。」劉備聽後笑著說:「黃漢升(黃忠字)非反叛之人也。吳彝陵大戰前夕,諸葛瑾請求去蜀求和,張昭向孫權吹風說,諸葛瑾是借故入蜀,必不回還。孫權追述了諸葛瑾過去的言行,駁斥說:「今日豈肯降蜀乎?孤與於瑜(諸葛瑾字)可謂神交,非外言所得間也。」上述這些是多麼可貴的信任!

在那個時代,一人犯法,罪及妻孥,甚至禍連九族,但諸葛亮用人卻是非分明。五齣祁山時,都護李嚴因沒有備好軍糧,怕諸葛亮見罪,就謊報軍情,又在後主前誣陷諸葛亮。諸葛亮雖將他削為庶民,但仍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為長史。這樣對李豐信任,確實難能可貴。

《三圍演義》還以一些昏庸之主的失敗告誡後人,切莫偏聽偏信,妄生疑心。官渡大戰時,袁紹聽信審配所言,任意聯想,懷疑許攸是曹操奸細,逼得許攸終於投曹。後又聽信郭圖讒言,要對張郃、高覽問罪,逼得張、高兩人也降了曹操。劉禪聽信宦官讒言,竟懷疑諸葛亮有「異志」,把他從北伐前線召回,以致貽誤一次戰機。吳主孫皓,懷疑陸抗通敵,罷其兵權,結果加速了東吳的滅亡。

信人,二要賴其才。劉備仰慕諸葛亮經天緯地之才,授任於敗軍之際,託命於危難之秋,讓諸葛亮總攬軍政大權,因此得展驥足,建立了不世功名。孫權因素知陸遜有奇才,幾次在關鍵時刻委以重任,使這位年輕的將領名彪史冊,大展宏圖。而無能的蜀後主,根本不了解敵我力量和前線戰況,卻聽信讒言,嫌姜維屢戰無功,竟要找人替代他,逼得姜維避禍沓中,造成西蜀布防上的漏洞,導致日後的兵敗。可見,選人要明,既用則信,敢於授權,放手使用,是調動部下積極性,充分發揮其才能的重要因素。

既信其才,就要用之以專,決不能一職幾任,職責不明,互相推諉,互相掣肘,製造內耗。孫權准備襲擊荊州,一開始卻要他的堂弟孫皎和呂蒙同去。呂蒙明確表示:「主公若以蒙可用則獨用蒙;若以叔明(孫皎字)可用則獨用叔明。豈不聞昔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事雖決於瑜,然普自以舊臣而居瑜下,頗不相睦;後因見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親勝於普,恐未必能相濟也。孫權堪稱明主,聽後恍然大悟,遂拜呂蒙為大都督,統一掌管江東各路軍馬。

信人,要能聽得進不同意見,特別是尖銳鮮明的反對意見。不同意見或反面意見,並非異端。它常常是獨立思考的產物,是知識、才能的顯露,是正直、忠誠、負責、勇氣的表現。而目光敏銳,獨立思考,見解獨特,多提意見,正是人才的特徵之一。但古往今采,許多人聽不得不同意見,對提意見者反感、討厭,甚至懷疑在拆台、搗蛋。這是信人的心理障礙。田豐不同意袁紹出兵,便被袁紹抓了起來。沮授建議袁紹「緩守」,也被袁紹關了禁閉。象袁紹這樣的昏貨,在他手下,不作拍馬逢迎之流,也得緘口不語,哪能發揮人才的作用?

信人要有廣闊的胸懷。還有一種領導,只允許手下的人才能低於自己,功勞小於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他倒可以信你、用你。否則就要疑神疑鬼。俗話說:「威高震主,才高招忌。」這正是對許多辛酸歷史教訓的概括。袁紹之殺田豐,曹操之殺楊修,後主之疑孔明,無不與此有關。這告誡人們,管理者必須氣度恢弘,才能做到信人不貳,始終不渝,才能用好那些超過自己的人才。否則,手下人會聰明不可用盡,才能不可使盡,見好即收,略顯而止,甚至激流勇退。那隻能浪費人才的效能,影響事業之發展。

關懷

關心、愛護,是人的精神需要。它可以溝通人們的心靈,增進人們的感情,激勵人們奮進,挖掘人們的潛力。人才是血肉之軀,人才是人不是神,人才也需要物質的保障,需要切實的安全,需要可靠的歸屬,需要情的溫暖,需要愛的撫慰。曹操兵敗淯水,失了典韋,回到許昌後,立祀祭典,並封其子典滿為中郎;平了遼東回到許昌,大封功臣,沒有忘記死去的郭嘉,表贈郭嘉為貞侯,把其子收養在自己府中。曹操的這些行為,既是出自對已故人才的真誠惜憐,又是感動和激勵活著的人的一種藝術。趙雲為救阿斗,在長阪坡前幾進幾出,殺得血滿征袍,當他把懷中沉睡的阿斗遞給劉備時,劉備接過扔在地上,憤怒地說道:「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他這種愛部將勝過愛親子的表演,使趙雲感激涕零。「無由撫慰忠臣心,故把親兒擲馬前」。劉備這一招收到了撫慰人心、凝情聚力的良好效果。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表示把馬謖家小當作自己家小看待,感動得「大小將士,無不流涕」。諸葛亮的真切情意,既使馬謖死而無怨,又編織了和部下之間千絲萬縷的感情聯系,激發他們盡心盡力。

現代管理者借鑒《三周演義》中的用人謀略。就要注意以情感人,以情催人。當然我們今天提倡的感情,遠非曹操,劉備所栽培的感情。它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礎上的同志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心。它要更純真,更美好,更高尚,更具有持久而強大的威力。

無數事實已經證明,感情投資有時比獎金更能喚起人們的工作熱情,它所帶來的效益往往不亞於通過基本建設投資,擴大生產能力所創造的價值。重視「感情投資」,已經成為許多成功企業家的經驗之談。

(四)「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則」的激勵

在《三國演義》中,對孫策其人著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鮮明。他臂力過人,武藝高強,勇猛無比,作戰身先士卒,人稱「小霸王」。在平定江東時,他每每沖鋒陷陣,手下人很為他擔憂。一次張紘勸他:「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系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很顯然,孫策既知將軍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則的強大威力。他能夠迅速掃平江東,奠定鞏固的後方,不能說與此沒有關系。

在「甘寧百騎劫魏營」一回里作者描寫了一個激盪人心的場景。當曹操率40萬大軍撲向濡須口時,血氣方剛的甘寧因和凌統一爭高低,要求只帶百騎,夜襲曹營,挫其銳氣。而且保證:「若折一人一騎,也不算功。」孫權為壯行色,把自己帳下一百精銳馬兵撥給甘寧,又賞酒賜肉。回到營中,百名士兵面面相覷,臉有難色。甘寧見狀,拔劍在手,怒叱道:「我為上將,且不惜命;汝等何得遲疑!」眾軍土聽了甘寧這番激昂豪壯的話語,既感動,又振奮,一齊表示:「願效死力。」於是甘寧和大家把酒肉飲盡吃光,到了深夜,甘寧帶領百人飛馬沖出,大喊一聲,率先殺入敵營,直搗曹操所居的中軍。在甘寧帶動下,百騎人馬縱橫馳騁,然後透營而出,殺得曹兵驚慌失措,「自相擾亂」,「無人敢擋」。結果甘寧不折一人一騎,凱旋而還。

諸葛亮在失掉街亭後的自責,也被千古所稱頌。守衛街亭,諸葛亮反復叮嚀於前,化驗為夷平安撤退於後。如果推諉,那是完全可以開脫自己的。但他嚴於律己,深責自己用人不明,自行請罪,降職降薪,這種可貴的品質,是凈化部下心靈的清潔劑,是激發部下英勇殺敵的發動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領導者的模範品質和帶頭作用,對部下的行動有極大的激勵作用。它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是無聲的命令,最好的示範,這是貫通古今的不惑之言。戰爭是如此,治國治廠也是如此。許多出色的企業家都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

管理者的良好行為,還包括嚴守信義。諸葛亮五齣祁山時,接受長史楊儀的建議,把軍隊分為兩部分,決定「限一百日為期,循環相轉」,打算以此減少糧草需求,保持軍隊銳氣,堅持北伐中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當第一批軍隊已經到期時,突然出現了嚴重敵情:魏將孫禮「引雍、涼人馬二十萬來助戰」,司馬懿親自點兵來攻,這時新軍未到,老兵中的一半正准備收拾起程,楊儀建議暫時留下老兵。待新兵到後,再行替換。諸葛亮態度堅決地說:「不可。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言在先,豈可失信?且蜀兵應去者,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並立即—下令:「當日便行。」軍士聽到這種情況後,群情激奮,都大呼:「丞相如此施恩於眾,我等願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於是,諸葛亮命部隊出城安營,以逸待勞。當倍道而來、走得人困馬乏的西涼兵剛想安營歇息,士氣高昂的蜀兵一擁而進,人人奮勇,把西涼人馬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

古語說:「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信者,至誠、至實、至一、至公也」。通俗地講,信就是說話算話,誠實可靠,始終如一,不因人而異。曹操講:「大丈夫以信義為重」。《黃石公三略》中指出:「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帶兵用將,只有嚴守信用,才能樹立良好的信譽,才能贏得下屬的信任。而信任可以提高一個集體的心理相容水平,激發起高昂的士氣。如果下屬一旦感到受騙,那會產生十倍的怨恨。這種怨恨是對組織最可怕的瓦解力和破壞力。這啟發現代化的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活動中,實現不了的事乾脆不說為好,說出的話就一定要做到。這就叫政策兌現,取信於民。切不可鼓舌如簧,口惠而實不至。

。。。。。。

9. 三國演義人物演講稿800字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