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祝福演講 » 清代祝福語

清代祝福語

發布時間: 2021-02-14 17:04:46

⑴ 溫馨家族一周年祝福語

樓主,您好。如家族興旺、人丁興旺、廣納百福、財源廣進、望族等。 一家庭不但是社會最基本細胞,也是家族的最基本單位,家庭的不斷擴大意味著家族勢力的日益壯大。傳統上的所謂「家庭」通常是指在一位家長的主持下,共同居住共有財產的血親組織。古代家庭結構,一般是由父子兩代或父子孫三代構成,其人口數如戰國時期孟軻所說的有「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漢代晁錯在分析自耕農生活水平時,也是以「今農夫五口之家」來計算。他們的說法常被後代作為推算古代戶口的主要依據,可見兩代人或三代人所構成的家庭是古代社會比較常見的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小家庭」。宋代以前福建也有大姓人家,如林、黃、陳、鄭等,但是否存在累世同居的大家庭不見史籍記載,宋代時,朱熹弟子許儉,閩清人,因「三世不分異,庭無間言」,而被時人譽為「孝友」,只三代同居就贏得孝義的美稱,可以想像當時福建累世同居的大家庭並不多見,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值得考慮,就是唐宋時期由於北方戰亂頻繁,接連不斷的大批難民渡江入閩,這些移民自身缺乏形成大家庭的客觀條件,因為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行。明代時,福建有大家庭始見史書記載,連江縣的楊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飲食一道,財產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縣吳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織,不分彼此。福清縣王榮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餘口,不曾折箸爭吵過,而且這個家庭一直發展到清代,是福建歷史上受明清兩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揚一時的大家庭。這類傳統大家庭都具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累世同居,二是財產共有,三是飲食合,整個大家庭事無巨細,全由家長定奪,大家庭的日常開支基本上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正如陳支平教授在《近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一書指出的那樣:這種理想化、模式化的大家庭制度,只是個別的、臨時性的,不可能是普遍的、永久性的。因為這種大家庭制度嚴重束縛了家庭成員的勞動生產積極性,抑制了個人私慾的追求,不符合絕大多數人要求發展自己個體經濟的願望,也不切合實際,小農經濟的脆弱性是無法為龐大的家庭經濟生活提供長期保障的。所以,這樣的大家庭制度在現實生活中難於全面推行,一旦父母去世,兄弟間分家析產就在所難免,分裂為眾多的小家庭,以明萬曆六年福建省人口為例,戶數515307,人口1738793,平均每戶的有3.3人。可見明清兩代福建社會還是以小家庭佔大多數。當然在閩西南山區,一部分客家人流行聚居一樓的生活方式,即人們所熟知的客家土樓現象。每座土樓基本上是累世同居,平均居住人口上百個,房間也多達上百間以上。以郵票上的永定縣古竹鄉的「承啟樓」為典型代表,四環同心圓樓,康熙四十八年動工,歷時三年才告竣工,現已居住第十一代人。目前在福建已知的客家土樓達四千座左右,其聚族而居,歷代相沿已成俗例。客家土樓具有累代同居的特點,但不具備實行大家庭制度的經濟基礎,有的學者也持這種看法,「客家人沒有形成四世、五世同居共灶的大家庭,而是分門立戶」。宋代以後,福建社會小家庭始終佔主導地位,盡管封建王朝不遺餘力地旌表累世同居共財的大家庭,但收效甚微,寥若晨星,更多的人願意選擇兩代人或三代人構成的小家庭生活方式。通過家庭的不斷裂變,也使得家族團體不斷擴大,同姓不同宗,同宗不同房的家族團體愈分愈細,越來越多,這都與明清時期小家庭的廣泛發展管切相關的。二福建人早在宋代就有零星開發台灣地區的舉動,明代荷據台灣時,又有大批閩南人應募入台耕作,其中有的人隨後回鄉搬善過合安家。如《安平顏氏族譜》記載顏開譽就有遷家入台的事例。《東石汾陽郭氏族譜》記錄此時也有郭一程在台娶妻立家。但估計在台安家立業的人並不會太多,據1649年台灣荷蘭長官費爾堡在一封信中所說,納稅的漢人有11339人,其中婦女有838位。佔8%左右,移民台灣的家庭不是很多。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有一批家屬隨鄭軍渡海入台,根據施琅《盡陳所見疏》說,明鄭漢移民中,十人中有五、六個沒有帶家眷,男女比例比荷據時期要改善些,有家庭的人數占近一半,這是由於明末清初戰爭迫使許多婦女逃離大陸,後來清王朝統一台灣後,有一半以上的台灣漢民家人返回大陸祖籍地,又使台灣社會的家庭數量急劇減少。清領台灣後採取禁止搬眷人台的措施,進一步擴大了移民中男女比例失調的矛盾。可見乾隆以前,台灣男女不成比例確實很嚴重。清代台灣由於男女數量前後期反差比較大,因此台灣社會的家庭結構就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如果以道光年間為界,其家庭組合的類型就有所不同。在前期,台灣社會除了一部分傳統的以夫妻為主的小家庭外,更多的是其他類型的家庭,如移民時期,單身男子佔大多數,造成家庭結構的不正常,有父子移民台灣,構成父子家庭,有兄弟同往台灣,組成兄弟家庭。《重修台灣府志風俗》說有的兄弟同居長達數世之久。還有許多是單身漢的家庭,在廣大鄉村中,四、五十歲仍未娶妻的男子為數不少。這些上了年紀的單身漢為了老有所靠,過有人祀,往往要設法抱養一個幼童作為繼子,「蓋台民無子者,買異姓為子,雖富家大族亦繼異姓為嗣,謂瞑蛉兒。」閩南人習慣把抱養異姓的孩童稱「螟蛉兒」,有的移民特意返回原籍在親戚間過繼一個幼子,俗稱「過房」,有的人到了垂暮之年,才考慮香火傳承的問題,便出錢雇了一個青年入門招親成家,繼承家業和祭祀,有的人實在找不到合適的繼子,就把產業託附給親朋好友,請他們的後代兼顧煙祀,這就出現了絕嗣的家庭,在《台灣和法附錄參考書》中所收錄的一批託附字契就證實這一點。移民的特定環境下,家庭的結構必然是形形色色的,而且來自不同的區域或不同的宗親,在這種基礎上構成的家族形式也與內地有所不同,那種以單純的血緣關系形成的家族模式,在早期台灣出現得比較少,因為直系血親關系的人數量有限,往往採取同姓合約式的聯合形式,組成一定勢力的家族團體,如時人所說:「台群聚族,鳩金建詞字,凡同姓者皆與,不必其同技共派也」。乾隆二十五年,清朝廷再次被迫允許移民攜帶家眷入台,使搬家入台成為新一輪移民潮的重要表現之一。到了道光年間,婦女人數迅速增加,以夫妻為主的家庭逐漸普遍,傳統的分家析產的習俗也隨之流行。如戴炎輝《清代台灣之家制及家產》就認為:「清代台灣,以父祖死後即行分析為普遍現象」。但那種累世同居共財的大家庭即使在後期也為數不多。《彰化縣志人物誌》記載四世同堂有八例,五世同堂有四例。《淡水廳志節孝》記有張氏家庭六世同爨,算是代數延續比較久的大家庭。其他縣志罕見這類記載,在台灣,四世同食共財就可受到朝廷的旌表,但有清一代這類大家庭還是屈指可數。 三從以上有關清代台灣家庭結構演變的初步分析,就可以看出閩台血緣關系是非常密切,大量的福建移民冒險橫渡海峽,入台開荒種田,等有了立足之地,又想方設法搬善過台,在台灣安家立業,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新的家族。這些移民及其後代與祖籍地的家族有沒有保持聯系和交往呢?台灣學者尹章義先生在《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爭論》一文中明確指出:在檢閱的數千部族譜以及對台灣若干大族的研究報告中,都有記載與大陸家族的聯系活動,有的家族與祖籍地租詞的交往還十分密切。台灣有的人認為清代後期台島移民社會已向定居社會轉型,台灣象族只是認同現居地的關系,而淡化了與祖籍地的祖源關系,這種看法顯而易見是不確切的,事實是無論是在移墾時期,還是在定居時期;不論是第一代移民,或是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的後裔,都重視與祖籍地家族的聯系,兩地家族相互交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鄉情族親隔不斷。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講求宗親合睦、互助互利的家族關系,不論你走到哪裡,這種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是難以改變的。福建新移民到台灣,總是投親靠友,尋求鄉親族人的幫助。為新來的鄉親排憂解難是宗親間又不容辭的責任,這種事例在台灣各地開發史上比比皆是。其二,兩地經濟互補。明清時期台灣是一處新開發的海島,生活物品與生產工具極為匾乏,如農耕工具、耕牛、陶瓷、布匹等,移民們都要從內地購置後想方設法帶過去,在這方面也會得到家族的資助,而且一些家族比較有錢的人,還攜巨資入台募民開墾土地。其三,兩地文化交往。據史載,台灣在康熙二十六年,才有第一位的鄉試舉人,叫蘇峨,泉州籍,應試以前移民台灣鳳山縣,後人議論地為冒籍舉人,即不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士子。康熙三十三年,台灣始有第一個文進士陳夢球,祖籍同安,也被時人議為「冒籍」。類似這種所謂「冒籍」應試的事例肯定還有不少,因為當時台灣剛剛開發,文化落後,福建一些家族生員,通過對岸族人的幫助,悄悄移民過去,利用台灣讀書人不多的空子,以獲取科舉功名利祿。乾嘉以前,台灣地方文化教育不發達,移民到台灣的福建人,大多也是文化水平比較低的農民。因此,在這階段台灣大多數家族缺乏修編族譜的文化條件,而族譜是正源明宗反映家族來龍去脈的關鍵載體。「開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各家族都非常重視修纂族譜,修族語也就成為兩地家族間的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有不少台灣家族是直接將故鄉已編印好的族譜帶過去,然後再增加台灣新家族的內容。由此可見,兩地家族同修纂族譜在清代已成慣例。 其四,兩地祭拜祖宗活動,林其泉教授在《閩台六親》一書中說:「以前,凡大陸去台人員,每年清明節前後,多派人回祖籍與留在祖家的同族房的人一起到山上祭拜祖宗墳墓,在清代幾乎都這樣做」。可見閩台家族交往中最密切又最重要的是兩地祭祖拜神活動。正如台中簡家祠堂的一副對聯所表達的精神:千秋煙祀永在前,遠可追,流可溯; 百世子引能繼武,木有本,水有源。 八十年代以來,兩岸人民交往日益頻繁,家族間的聯系也更為緊密。

⑵ 求祝壽詞!越精典越好!!!

今天真是群賢畢至,抄高朋滿座。前來祝賀的有老朋友,老鄰居,還有不少外地特地歸來拜壽的親友人士。這正是:親朋共享天倫樂,歡聲笑語壽滿堂。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爺爺的臉上始終泛著紅光,寓意就是福壽滿堂,歡樂遠長。在這爺爺含辛茹苦的將他的子女撫養成人。六十年的風風雨雨,六十載生活滄桑。歲月的淚痕悄悄的爬上了他的額頭,將爺爺的雙鬢染成白霜。大千世界裡,我們把心中的話語都撒向爺爺那寬厚慈愛的胸膛。「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認真工作,發奮圖強」簡單的話語,讓兒女鐫刻在心,永記不忘。爺爺的辛苦並沒有白費,在他的教育下,子女們都已經長大成人,為爺爺贏得了無尚的榮光。他的兒女----受人尊敬的...先生已經成為名候一方的成功人士。先如今老壽星一家四世同堂,正可謂兒子孝,兒媳能,女兒賢,女婿強。就連在校學習的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們也是聰明伶俐,成績優異,捷報頻傳,後繼有人。
讓我們一起恭祝爺爺,福如東海,日月昌明。松鶴長春,春秋不老,古稀重新,歡樂遠長。同時也祝願在場嘉賓的每一位來賓都幸福安康!最後祝各位來賓萬是如意,心想事成!

⑶ 各個年齡的古代生日祝詞有哪些

由於逢壽必祝,祝詩祝聯難免多且濫,所以有詞家道出其中難處:「難莫難於壽詞,倘盡言富貴,則塵俗;盡言功名,則諛佞;盡言神仙,則迂闊虛誕。」縱觀許多祝壽的詩詞聯話,都離不開什麼「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舊話,所以即使多得車載斗量也難以流傳。宋代祝壽詩詞最多,辛稼軒有一詞諧戲歡愉被人稱道,這是祝他本家一親戚八十壽,其詞道:
「更休說,便是個,住世觀音菩薩。甚今年,容貌八十,見底道,才十八。莫道壽星香燭,莫祝靈椿龜鶴。只消得,把筆輕輕去,十字上,添一撇。」

在十字上添一撇,成了千歲,這種祝壽詞確實比乾巴巴地祝壽要強許多。
在祝壽上難免有借機諂諛獻媚者,據《東望閣隨筆》中記,南宋奸臣賈似道,曾祝壽謝太後和宋度宗,因為二人的生日僅差一天,其箋上寫道:
聖母神子,萬壽無疆,復萬壽無疆;
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
所以有人評論說,「文人慧業,此登峰極矣。」壽詩有一些本不是經心之作,卻流傳下來。有一村校書年70,買一妾才30歲,正巧蘇東坡杖藜經過,老校書乞為壽詩,蘇東坡戲為詩,
「侍者方當而立歲,先生已是古稀年」。
以而立對古稀,工整而巧。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他60歲生日時題寫一副自壽聯: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瓮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觀此聯不愧是大手筆,舒適閑逸之態躍然紙上。上聯言只要夠吃夠花、身體靈便就心滿意足了;下聯說不想成仙長壽,只有自在不虛度,眼下一日頂兩日,已是活了一百多歲了。
在壽聯上,人們絞盡腦汁使得詞章工巧,構思奇特,清代彭文勤祝乾隆八十大壽,在位五十五年的壽聯可以稱「最」了,其上下聯以「五」和「八」為對,可謂對得天衣無縫:
「龍飛五十有五年,慶一時,五數合天,五數合地,五事修,五福備,五世同堂,五色斑斕輝彩服;
鶴算八旬逢八月,祝萬壽,八千為春,八千為秋,八元進,八愷登,八音從律,八方縹緲奏丹墀。」
乾隆逢八秩大壽,聯以「八」為詞,那麼百歲老人也常以「世上難逢百歲人」為題祝壽。清代一些老人百歲壽誕,嶽麓書院主講王文清送一壽聯:
「人生不滿公今滿;
世上難逢我獨逢。」
在祝壽的詞詩聯語中,也有不少是帶有諷刺意味的。民國初年,有一位縣太爺搜刮地皮,百姓怨聲載道。這一年逢縣太爺生日,要全縣紳商送壽禮,一秀才代紳商寫壽聯道:
「大老爺做生,哪管它高粱、玉麥、黃豆、白花,刮盡地皮收賀禮;
小百姓該死,已吃盡苦蕨、葛藤、樹皮、青草,求天開眼救微軀。」
據傳聞,某奸臣為其母做壽,請人當場書寫壽聯,只見那人開始寫道:「這個婆娘不是人」,滿座見之嘩然,壽星見之欲發作,只見那人從容寫道:「王母娘娘下凡塵」;其下聯是:「養個兒子是盜賊,偷來蟠桃奉至親。」此聯可謂「罵人不吐核」,讓人有苦說不出。
壽詩壽詞壽聯發展到現在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時下老年人是很重視自己的生日的,逢壽誕之日以吃為主的多,但祝壽的詩詞曲聯已是很罕見的了

⑷ 古代(三國啊唐朝時候)人怎麼說新年好,怎麼說祝詞!!!!快!!!!!!

自明清開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平輩間拱手致語。拜親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現代多行團拜,歲末郵寄賀年片和賀年信。

拜年的形式
一是拜家裡長輩。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二是走親戚。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並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三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四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五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拜年之俗與除夕守歲有著前因後果的關系。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從而消除了年獸的侵擾和禍害,大年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恭賀平安無事,「正月朔日……士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鮮衣往來拜節。」(吳自牧:《夢粱錄》。)舊時民間過年多拜親朋、父兄、師長、親族等,拜年時人們以恭喜、發財、如意、長壽等吉祥語互祝。南陽民間拜年時多行跪拜禮。在昔日南陽富貴人家,既不在乎那點禮物,又嫌拜年時互致禮物費時費力,遂改用名帖相互致賀。名貼,即賀年片,兩漢時稱「名刺」,唐代稱「門狀」,宋代稱「門刺」,明清時叫「紅單」,並流行拜盆,即將賀年片放入盆中送給對方,以示莊重。賀年片上一般寫新年快樂、萬事如意、財源旺盛、健康長壽等吉語。清代書畫家文徵明作《拜年》詩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用賀年片拜年之俗一直沿襲到今天,但在南陽民間,仍看重登門拜年的習俗。

⑸ 求皇帝過壽辰時候的祝詞!!!

清正立門戶,孝慈復享壽康

福如東海長制流水 壽比南山不老松

金樽滿豪情,玉箸擎日月,開懷且暢飲,和我天倫樂。

健康長壽 萬壽無疆

如日之恆,如月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⑹ 請問有誰知道中國傳統四字祝福語

1、招財進寶。

2、日進斗金。

3、黃金萬兩。

4、福祿壽喜。

5、福祿禎祥。

6、一日千里。

7、子孫滿專堂。

8、福山屬壽海。

9、心想事成。

10、萬事如意。

11、生意興隆。

12、財源滾滾。

13、萬馬奔騰。

14、全家福氣。

15、滿院春光。

新婚: 白頭偕老、 早生貴子 、永結同心 、花好月圓、 百年好合 、互敬互愛

祝壽: 長壽百年、 福如東海、 壽比南山 、福壽雙全


開業: 恭喜發財、 開業大吉、 財源廣進 、大吉大利


事業:事業有成 、前程似錦 、錦綉前程、 馬到成功


學業:白尺竿頭更進一步 、學業有成、 揚帆遠航、 金榜題名


新年: 年年有餘、 新年快樂 、歲歲平安、 辭舊迎新 、恭賀新禧

⑺ 「生日快樂」用古漢語怎麼說

「生日」用古文表達為:誕辰、生辰、生時、誕日。

祝福別人生日快內樂,用古文可如下容表述:

(1)平輩:

男:如日之升、壽比松齡、海屋添壽

女:花燦金萱、萱花挺秀、婺宿騰輝

(2)長輩:

男:東海之壽、南山之壽、河山長壽

女:天母長生、福海壽山、北堂萱茂

(7)清代祝福語擴展閱讀

清代皇帝的生日稱為萬壽節,取萬壽無疆之義。各地封疆大吏及夠品級官員和中央政府官員都需要為皇帝祝壽。萬壽節當日,皇帝在御殿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賀及貢獻的禮物。王公百官進貢的壽禮非常講究,基本可用「精、珍、奇」三字來概括。

壽禮中多為如意、盆景、鍾表、插屏、漆器、織綉等精美的工藝品,內容以福、壽、吉祥為主題。祝壽禮品既從紋飾上又從造型上突出祈福祝壽的寓意。獻完壽禮後,皇帝要宴請群臣。皇家的金龍大宴是格外豐盛的,並具有濃郁的滿族特色。

「壽宴」共有熱菜二十品,冷盤二十品,湯菜四品,小菜四品,鮮果四品,瓜果、蜜餞果二十八品,點心、糕、餅等麵食二十九品,共計一百零九品。菜餚以雞、鴨、鵝、豬、鹿、羊、野雞、野豬為主,輔以木耳、燕窩、香蕈、蘑菇等。待皇帝入座後,宴會才開始,分別上熱菜、湯菜。

⑻ 找送好友文藝或朗朗上口的祝福語或古詩詞。

薛濤
《送友人》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短幅有無限蘊藉,無數曲折。前兩句寫別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難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凜然生寒,此處不盡寫景暗用蒹葭的詩意,以表達一種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情緒,使詩的內含大為深厚。三句似寬慰的語調,與前兩句隱含的離傷構成了一個曲折,表現出相思發現情意的執著。末句美夢難得,一句之中層層曲折,將難堪之情推向高潮。此詩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語,讀來感受豐富,詩意層層推進,愈轉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點,清空與質實相對立,卻與充實無矛盾,耐人尋味。
關於送別的唐詩有很多,你可以參考: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40/Class36/200508/8729.html

A 贈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簡析】孟浩然是一位飄逸的隱士。從開頭兩句,就道出了詩人對他的敬仰,結句更贊美他象一座高山,是一個可望而不可企及的典型。
B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簡析】這首送別詩,大約寫於開元二十年(732)前後。詩人的摹景寫情,出語不凡,使人贊嘆!第三四句既是寫景,更是寫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長江水永遠流在心中。
C 渡荊門送別 作者: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注】荊門:山名,在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
【簡析】詩人正自家鄉四川東下,仗劍遠游,意氣風發,這首詩寫得氣勢奔放和開闊,表現出一種愉快和樂觀的心境。
D 芙蓉樓送辛漸 作者: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芙蓉樓:據《一統志》載:「芙蓉樓在鎮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晉潤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清代,在王昌齡謫居地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也建有芙蓉樓。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鮑照《白頭吟》中「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句意。
【簡析】這首詩令人千古傳誦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壺」,表白了自己永遠純潔無瑕的心。
E 賦得暮雨送李曹 作者: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注】楚江:長江三峽以下至濡須口一段,古屬楚國,稱楚江。海門:長江入海處,在今江蘇省海門縣。
【簡析】這首詩的特點是在暮雨中送行,將別淚和雨絲聯系起來,別具一格。
F 留別王維 作者: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簡析】 在京求仕不成, 詩中便充溢著對「當路誰相假」的憤懣,並用「獨尋芳草去」自我解嘲。
G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注】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詳。少府縣尉的別稱。「蜀州」一作「蜀川」。城闕指京城長安。三秦:今陝西省關中地區,古為秦國,項羽在滅秦後,曾將秦地分為雍、塞、瞿三國,稱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別是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比鄰:近鄰。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四海志,萬里猶比鄰。」這里化用其意。
【簡析】這是王勃的一首贈別名作,它和一般送別詩充滿傷感情調迥然不同,有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詩中第五六兩句更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全詩抑揚頓挫,壯闊謹嚴,是五律的典型作品。從平仄、押韻來看,這首詩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對仗上卻和後來標準的五律有異,即首聯對仗,頷聯散行。這正表明初唐律詩還沒有定型的特點。
H 送人東歸 作者:溫庭筠
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何當重相見,樽灑慰離顏。
【注】郢門山:在今河北省江陵縣。
【簡析】這首送別詩的結句千年傳誦,使離情更增色彩。
I 送李端 作者: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
【簡析】朋友相交於流離患難之中,原本相見恨晚,卻又要分別無期,其悲愴之情遠過一般的離情。
J 餞別王十一南遊 作者:劉長卿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注】汀州:水邊或水中平地。此詩後三句似乎出自梁代柳惲的《江南曲》,詩為:「汀州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復應晚。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難。」
【簡析】這首送別詩,著重寫離情別意。其詩首尾相應,新穎而不落俗套。
K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 作者:劉長卿
流落征南將,曾驅十萬師。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
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
【注】三邊:指幽、並、涼三州邊遠諸郡,泛指邊疆。
【簡析】久歷沙場征戰,年老罷歸,不免有蒼涼之感。「老去戀明時」既是對當朝的溢美,也是對「曾驅十萬師」的依戀;而「日暮欲何之」,則又是對當局婉轉的諷刺。
L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作者:高適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簡析】這首贈別詩,既凄清纏綿,又慷慨悲歌,別意濃重,勸慰有加,除結句外,余皆「多胸臆語,兼有氣骨」。
M 送崔九 作者: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晨。
【簡析】奉勸朋友隱居就要真下決心,才有可能盡情地領略丘壑林泉之美,不要當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立意獨特新穎,但去難人所難。

更多:
http://d..com/rs.php?q=%CB%CD%B1%F0%B5%C4%CA%AB&tn=site

1、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崇敬荊軻古今一體,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種激越之情。後兩句寓情於景,景中帶比,荊軻精神千載猶存,還有詩人對現實環境的深切感受。沒有離別的情景也不知所送為誰,純是抒懷詠志之作,開風氣之先。

2。、王勃
《別薛華》
送進多歧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窮和獨是傳神之筆,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來作伴,第三聯同情勸慰對方,也用以自慰,雙方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說明懷友之誠相思之切,不重惜別之情而寫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擺脫個人哀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別不必傷感,一洗送別的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江亭月夜送別二首》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間所寫,通過對景物的描寫,間接地表達送走友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寒,著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國維L*

3、宋之問
《送別杜審言》
卧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杜被貶。情真意切,朴實自然,「嗟」同知已離別而惆悵,為故人被貶而傷感受,因宦海無常而慨嘆。江邊垂柳依依惜別,儲蓄寫出人雖不至心意已到。後四句接連用典,慨嘆友人懷才不遇。音韻和諧,對仗勻稱,樸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陳子昂}
《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孤塞接雲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不落兒女情長,凄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抒發了作者的慷慨壯志,活用典故,充滿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氣壯山河。
《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是何年。
——開頭別宴將盡分手在即,直接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真摯,二聯寫離情的纏綿,三聯時間已晚離別到來,「何」後會難期,隱隱的哀愁,沒有長吁短嘆,在沉靜中見深摯的情愫,不溫不火,意態從容,氣象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張說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標志七絕進入盛唐。「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滄浪詩話。作者謫居岳州,梁知微經此入朝,送客。征帆遠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寫簡淡的秋景。孤——由峰而轉向人,神話傳說使君山縹緲,浮——迷離撲朔之感,三句寫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通體散行風致天然惟在興致。

7、孟浩然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的詞藻,語句平淡近乎口語,對偶不工極其自然,言淺意深頗有餘味。

8、李頎
《送魏萬之京》
朝聞遊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兌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站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跎。
——把霜擬人化,寫出深秋時節的蕭瑟氣象,寒不可見樹色可見。催,生動有感,敘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

9、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首句寫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在滿江風雨中也在離人的心頭。次句意境開闊,孤——襯心境,即景生情,情蘊景中,令人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含蓄、蘊藉、餘味無窮。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但去莫復向,白雲天盡時。
——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讀來卻詞淺情深,含有悠然不盡之意。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不寫餞別,匠心獨運,與他詩不同。把道別作暗場,而寫別後的寂寞之感,悵惘之情,離愁,往往在別後當日的日暮而更濃重、稠密,卻只用掩柴扉來表達。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濃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別,前兩句點明時間、地點、環境、氣氛,寫景色調清新,明朗,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不黯然銷魂,相反,倒是輕快而富於情調。三四句是極豐富內涵的一剎那。
11、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寫景兼時令,楊花子規暗含飄零之感,次句寫五溪不著悲痛語而悲痛之意自現,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於明月隨風而致。此兩句有三層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滿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好托於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見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到別無他法。通過想像把無情月變成知心人,將自己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特點和優點之一。當詩人要表現強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時常常使用這種手法來取得預期效果。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前兩句敘事,後兩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空靈而有餘嘆,自然而又情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既不同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強的離別,也不同於《渭城曲》那種深情的體貼,這是充滿詩意的離別,所以如此,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有詩人李白的嚮往。三月前加煙花,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意境優美,文字綺麗。後兩句看似寫景卻包含一個詩意的細節,友人遠去依然目送。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接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首聯交待行蹤,次聯隨和入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詩人開朗喜悅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頸聯寫了遠景和近景,尾聯依戀老鄉卻不說思念,而是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來,懷著深情,更顯出自己思鄉的深情。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像瑰麗。

12、高適
《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詩作,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塗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兩句直寫日落之景,純用白描。

13、劉長卿
《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遠歸。
——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練,樸素秀美。前二句點明時間,後二句寫歸去情景。有一種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畫。鍾聲觸動思緒,歸影勾起歸意,詩人形象隱於詩外,表露寄託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構成一種閑淡的意境。
《餞別王十一南遊》
里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藉助眼前的景物,通過遙望和凝思來表達離愁別緒,手法新穎不落俗套。友人遠去,頻頻揮手,依依惜別,沒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別處長江兩岸的景物入詩,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為一體,讓煙水、青山、飛鳥來烘托自己惆悵的心情,空字不只點出被送友人遠了,同時寫出詩人此時的空虛寂寞之情。五六句寫詩人心隨友人遠去,直到目的地。最後又回到現場,久久不忍歸去,心中充滿無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應。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首句寫氛圍,聲音、情狀、時間、地點,顯得黯然銷魂。二句用兩個自,以流水的無情,反襯人的傷心,三四句用同病相憐來寫依依惜別,通篇基本上直陳其事的賦體,緊扣江邊使寫景與抒情相結合。
14、岑參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台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既不寫餞行時的歌舞盛宴,也不寫難舍之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說話行事,字里行間激情盪漾。開篇造成特殊的背景,烘托李副使毅然前行的氣概,珍重的送別之意暗含其中,三四句明寫友人的經歷,激勵其一往無前,五六句化惆悵為豪放,末句直抒胸臆,氣貫長虹。融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並突破了一般送別詩的窠臼,語言口語化,親切灑脫,聲調悠揚流美,奔放明快,韻律自由活潑,節奏跌宕有致。
《武威送劉判官磧西行軍》
火山五月少行人,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來,點明季節和所向,寫行程之難,次句寫李判官的過人之勇。馬之快,原之闊,身手矯健。尾句有迴旋天地的凌雲壯志,不但是賦而且含有比興象徵之意,使詩脫卻一般私誼的范疇,升華到更高境界。此詩只就此地與彼地的情景略加誇張和想像,敘述自然比興得體,頗能壯僚友之行色,惜別與祝捷之意也就見於言外,在送別詩中可說獨具一格。

15、賈至
《巴陵夜別王八員外》
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到三湘。世情已逐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
——這是一首情韻別致的送別詩,詩人先從自己離別洛陽時寫起,懷著被貶的失意離開故鄉,以物候的變化表達時間的變換。深得採薇遺韻。開首兩句灑脫飛動,情景交融,既點明季節地點,又渲染氣氛,給人一種人生飄乎,離合無常之感。三句的世情含意極豐,世事如浮雲,更覺離情難遣如流水之悠長。結尾一個空字表達了一種無可奈何而又依依不捨的深情。唐詩中寫遷謫之苦,離別之恨者多,且各盡其妙,此詩以遷謫之人又送遷謫之人,情形倍加難堪,寫得沉鬱蒼涼,一結有餘不盡。

16、司空曙
《雲陽館與韓紳宿別》
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
孤燈寒照雨,濕竹暗浮煙。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
——此詩開始從上次的分別說起,接寫此次相會,然後寫敘談和惜別,描寫曲折,富有情致。上次別後相見不易,此間相思自在言外,正因如此,才相見如夢,加深了惜別和傷感的心情,前兩聯構成因果關系,翻疑夢,久別初見時悲喜交集的神態盡在其中,各問年,不僅在嘆息年長容衰,也在以實證虛後兩聯寫深夜長談,但太多的話說不完,故詩人避實就虛,只以景象來渲染映襯,孤燈、寒雨、浮煙、濕竹,景象多麼凄涼,不僅映襯出詩人悲涼暗淡的心境,也象徵人事的飄浮不定。既描寫了實景又虛寫了人的心情。結句表面上寫勸酒,實際上總寫傷別。綜觀全詩,中四句極工,寫盡悲喜傷感,不可收拾,末二句卻能輕輕收結,略略沖淡,可見詩人能運筆自如,具有重抹輕挽的筆力。

17、嚴維
《丹陽送韋參軍》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寫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後情景,前兩句寫送行,交代時間地點,一個愁字語帶雙關,後兩句寫別後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跡地把前句抽象的離愁表達出來。日晚寫時間之久,望字傳出思念之神態,自然地帶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鴉盡,空餘江水東,這一切給人以孤獨寂寞空虛的感觸,含有無限深情。這首小詩妙語連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當中,言有盡而意無窮。

18、韋應物
《賦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時鍾。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雖是送別詩,卻重在寫景。起句點雨次句點暮切題,暗中還寫了送,並且繪出了一個壓抑的場面,為後文做鋪塹,中間四句構成了一百萬幅富有詩意的畫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深和遠又染上一層迷濛暗淡的色彩,無不染上離愁別緒,形成濃重的壓抑的氛圍,詩人置身其間情動於衷,不能自已。結尾一聯直抒胸臆
19、盧綸
《送李端》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雨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以一個悲字貫穿全篇,首聯寫送別的環境,從衰草落筆,大大加重了離愁別緒,次句雖平直、刻露卻因承上句而無平淡之感,倒為全詩定下了深沉感傷的基調。二聯寫送別的情景,但仍是緊扣悲字,融入濃重的依依難舍的惜別之情。寒雲給人以沉重陰冷之感,烘託了悲涼的心境。三聯回憶往事感嘆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鬱,將惜別、感世、傷懷合在一起,形成全詩思想發展的高潮。四聯仍歸到悲字遙望遠方掩面而泣,最後一句寫出了感情上的餘波。

21、權德輿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用樸素的語言寫久別重逢後的離別,通篇淡淡著筆,不事雕飾,在平淡中蘊含深永的情味,樸素中自有天然的風韻。前兩句一別一逢十年歲月,引發人事滄桑之感,平淡的敘述而別有情致。此詩不寫久別重逢的感觸,而是再一次分別的情味。三四句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別的素描,有一種令人神遠的意境,千峰無語立斜陽,境界寂靜而略帶荒涼,有黯然神傷的意味。前路漫漫四顧蒼芒,忽逢又別,使人想到人生離合,別逢總是那樣偶然、匆匆,難以預料。

22、薛濤
《送友人》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短幅有無限蘊藉,無數曲折。前兩句寫別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難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凜然生寒,此處不盡寫景暗用蒹葭的詩意,以表達一種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情緒,使詩的內含大為深厚。三句似寬慰的語調,與前兩句隱含的離傷構成了一個曲折,表現出相思發現情意的執著。末句美夢難得,一句之中層層曲折,將難堪之情推向高潮。此詩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語,讀來感受豐富,詩意層層推進,愈轉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點,清空與質實相對立,卻與充實無矛盾,耐人尋味。

25、柳宗元
《重別夢得》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此詩寫監岐敘別,情深意長,不著一愁字,而表面的平靜中卻蘊藏著深沉的激憤和無限的感慨。首道出了二人共同的宦海經歷和人世滄桑,現在又共同遭難,感到難以再會,而以安慰的口氣與朋友相約,後二句看似平淡卻自然流露出譏諷與無奈。此詩以直抒離情構成真摯感人的意境,寓復雜的情緒和深沉的感慨於朴實無華的藝術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憤而憤意自現,語似質直而意蘊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結。
《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全詩蒼茫勁健,雄渾闊遠,感慨深沉,感情濃烈,抒發了詩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之情。首聯開篇點題寫惜別之情,三聯是景語也是情語,用比興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末聯說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在遠方,今後只能寄以相思夢。煙字確實寫出了夢境相思的迷離恍惚之態,顯得情真意濃,十分真切感人。二聯集中表現了詩人長期郁結於心中的憤懣與愁苦。 《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

26、元稹
《重贈樂天》
休遣玲瓏唱我詩,我詩多是別君詞。明朝又向江頭別,月落潮平是去時。V0W;
——首句提到唱詩,把讀者引進離筵的環境中。首句休遣,次句解釋,筵上唱離歌本已添別恨,何況是自己與友人的贈別之作,不免讓人引起回憶,更加傷感。三句從眼前寫到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別字貫穿上下詩意轉折自然,四句是想像中分別的情景,想像具體入微,詩以景結情,余韻不盡。此詩說到分手和分手的時間便結束,通篇只是口頭語、眼前景,可謂情無奇景不麗,但讀後卻有無窮餘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7、韓琮
《暮春泣水送別》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雲樓閣古今情。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歷來送別多言離愁別恨,而此詩匠心獨運,重寫古今情,不落俗套,別具新意。首句選用暗稀二字以暗渡的色彩,隱襯遠行客失意出京,氣氛沉鬱。次句化用,想到李杜深情,以都城的繁華襯離別的惆悵,——契闊離別之情,憂國憂民之情,壯志未酬之情,從中透出,歷代興亡,茫茫百感,一時交集。三四句抒情,行人指遠行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有才之人、有志之人、有為之人跨過這道水,這水流走了他們的大好年華,也流走了大唐五朝的國運。此詩寫得含蓄蘊藉,凝重深沉詩意深廣、韻味悠長。
28、許渾
《謝亭送別》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這是送別友人後寫的一首詩,首句寫友人乘舟運去,一種匆遽而無奈的情景氣氛。二句寫友人走後的江上景色,以樂景寫哀情,急字透出詩人水流何太急的心理狀態。三四句寫暮色蒼茫暗淡,風雨迷濛凄清,心情也悵惘空虛,凄暗孤寂。四句借景寓情以景結情,更含蓄更具感染力

29、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九華山路雲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同來不是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寫景上很成功,首聯色調明快,筆觸簡捷交代時間、環境、渲染氣氛,三四句展示了兩幅美景點明地點,富有地方特色和季節特色,透出對遠行友人的關切和惜別之情,語言精煉優美,富有韻味。三聯寫行者與送行者不同的心境,行者樂觀開朗,送者空虛無著悵然若失。最後兩句寫隻身回京更加寂寞。詩前半部分的景與後半部分的情形成強烈的對比,使用反襯。

30、溫庭筠
《送人東歸》
荒戌落黃葉,浩然離故關。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何當重相見,尊酒慰離顏。
——首句以哀景寫離情,次句卻出人意料,有浩然遠志氣象格調不凡。頷聯兩句是互文,展示遼闊雄渾的境界,為友人壯行色。頸聯有兩層詩意,一與目送友人消失開際,一想親友望眼欲穿,既寫了對友人今後的關切,也寫了自己的懷念。此詩逢秋而不悲,送別而不傷,無論送與行都不引起更深的愁苦

唔~~~~~希望能幫到你

⑼ 求:祝壽詞。

壽比南山、福如東海、長壽百歲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松齡長歲月 皤桃捧日三千歲
鶴語寄春秋 古柏參天四十圍
願獻南山壽 年齊大衍經綸富
先開北海樽 學到知非德器純
綠琪千歲樹 杖朝步履春秋永
明月一池蓮 釣渭絲綸日月長
壽考徵宏福 閑雅鹿裘人生三樂
文明享大年 逍遙鳩杖天保九如
燕桂謝蘭年經半甲 上壽期頤庄椿不老
桑弧蓬矢志在四方 君子福履洪範斯陳
瑤池春不老 設悅遇芳辰百歲期頤剛一半
壽域日開祥 稱觴有菜子九疇福壽已雙全
王樹盈階秀 玉樹階前榮衣兢舞金萱映日榮 金萱堂上花甲初周范陳九五福
桃熟三千年賢淑七旬人經幾度七二風光現出麻姑仙草
導引三摩地應獨有三千歲月結成王母皤桃
璇閣數華年恰合蟾圓一度瑤池看桃實預期鶴 聳千春
相夫教子壺范久欽際此欣逢設悅日
積福延齡期頤預卜而今初倍及笄年
萱壽八千八旬伊始
范福九五九疇乃全
設悅溯當年喜花甲一周又半
稱觴逢此日祝萱 齡百歲有奇

由於逢壽必祝,祝詩祝聯難免多且濫,所以有詞家道出其中難處:「難莫難於壽詞,倘盡言富貴,則塵俗;盡言功名,則諛佞;盡言神仙,則迂闊虛誕。」縱觀許多祝壽的詩詞聯話,都離不開什麼「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舊話,所以即使多得車載斗量也難以流傳。宋代祝壽詩詞最多,辛稼軒有一詞諧戲歡愉被人稱道,這是祝他本家一親戚八十壽,其詞道:
「更休說,便是個,住世觀音菩薩。甚今年,容貌八十,見底道,才十八。莫道壽星香燭,莫祝靈椿龜鶴。只消得,把筆輕輕去,十字上,添一撇。」

在十字上添一撇,成了千歲,這種祝壽詞確實比乾巴巴地祝壽要強許多。
在祝壽上難免有借機諂諛獻媚者,據《東望閣隨筆》中記,南宋奸臣賈似道,曾祝壽謝太後和宋度宗,因為二人的生日僅差一天,其箋上寫道:
聖母神子,萬壽無疆,復萬壽無疆;
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
所以有人評論說,「文人慧業,此登峰極矣。」壽詩有一些本不是經心之作,卻流傳下來。有一村校書年70,買一妾才30歲,正巧蘇東坡杖藜經過,老校書乞為壽詩,蘇東坡戲為詩,
「侍者方當而立歲,先生已是古稀年」。
以而立對古稀,工整而巧。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他60歲生日時題寫一副自壽聯: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瓮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觀此聯不愧是大手筆,舒適閑逸之態躍然紙上。上聯言只要夠吃夠花、身體靈便就心滿意足了;下聯說不想成仙長壽,只有自在不虛度,眼下一日頂兩日,已是活了一百多歲了。
在壽聯上,人們絞盡腦汁使得詞章工巧,構思奇特,清代彭文勤祝乾隆八十大壽,在位五十五年的壽聯可以稱「最」了,其上下聯以「五」和「八」為對,可謂對得天衣無縫:
「龍飛五十有五年,慶一時,五數合天,五數合地,五事修,五福備,五世同堂,五色斑斕輝彩服;
鶴算八旬逢八月,祝萬壽,八千為春,八千為秋,八元進,八愷登,八音從律,八方縹緲奏丹墀。」
乾隆逢八秩大壽,聯以「八」為詞,那麼百歲老人也常以「世上難逢百歲人」為題祝壽。清代一些老人百歲壽誕,嶽麓書院主講王文清送一壽聯:
「人生不滿公今滿;
世上難逢我獨逢。」
在祝壽的詞詩聯語中,也有不少是帶有諷刺意味的。民國初年,有一位縣太爺搜刮地皮,百姓怨聲載道。這一年逢縣太爺生日,要全縣紳商送壽禮,一秀才代紳商寫壽聯道:
「大老爺做生,哪管它高粱、玉麥、黃豆、白花,刮盡地皮收賀禮;
小百姓該死,已吃盡苦蕨、葛藤、樹皮、青草,求天開眼救微軀。」
據傳聞,某奸臣為其母做壽,請人當場書寫壽聯,只見那人開始寫道:「這個婆娘不是人」,滿座見之嘩然,壽星見之欲發作,只見那人從容寫道:「王母娘娘下凡塵」;其下聯是:「養個兒子是盜賊,偷來蟠桃奉至親。」此聯可謂「罵人不吐核」,讓人有苦說不出。
壽詩壽詞壽聯發展到現在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時下老年人是很重視自己的生日的,逢壽誕之日以吃為主的多,但祝壽的詩詞曲聯已是很罕見的了

這個是長了點,麻煩兄台整理下,我還沒吃飯呢,趕時間。本人文筆有限,下面的可參考:

龍耀七旬新紀跨,壽山詩海任飛騰。
龍年賀祖龍,壽比泰山松。
李桃枝葉茂,詩壇不老翁。

七十陽春豈等閑,幾多辛苦化甘甜。
曾經滄海橫流渡,亦賴家庭內助賢。
連日凝神新墨勁,五更著意舊詩鮮。
如今但祝朝朝舞,當信人生二百年。

金沙峭岸一株松,干勁枝遒塑祖龍。
桃李盛時甘寂寞,雪霜多後競青蔥。
根深更愛陽春雨,葉茂猶憐翠谷風。
師表才情堪敬仰,古稀不愧煥神容。

南山信步好逍遙,杖國而今又杖朝
詩苑豐收誇老將,政壇競秀領風騷
陽春白雪抒懷抱,明月清泉尚節操
汝向期頤跨勁足,我來祝福奉蟠桃

祝老壽星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祝老壽星日月昌明、松鶴長春;

祝老壽星笑口常開、天倫永享。

祝老壽星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祝老壽星萬事如意、晚年幸福;

祝老壽星生日快樂、後福無疆。

祝老壽星吉祥如意、富貴安康;

祝老壽星事事順心、幸福長伴;

祝老壽星笑口常開、身體安康。

祝老壽星日月同輝、春秋不老;

祝老壽星生日快樂、福星高照

⑽ 清代才子紀曉嵐曾為一位王姓翰林的太夫人寫祝壽詞,寫下了「這個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塵。生個兒子去

1緊張2緩和3憤怒4滿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