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祝福演講 » 突尼西亞問候語

突尼西亞問候語

發布時間: 2021-02-14 05:29:57

A. 非洲人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首先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非洲的鼓。
非洲是著名的歌舞之鄉,自古至今流行著各種音樂文化,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探索非洲文化,音樂是最佳的途徑,鼓則是最重要的窗口、是非洲音樂的靈魂,被人譽為「非洲音樂之王」。打擊樂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而非洲手鼓是最具代表性的打擊樂器,起源於十三世紀曼丁人建立的馬利王朝,在古代通過埃及尼羅河的貿易古道傳播到中東和世界各地。
鼓在非洲是最普及的樂器。在非洲的各種鼓中,最常用的是一種被稱為達姆達姆的中等尺寸的鼓,它一般被置於雙腿中間用手敲打,演奏常常帶有很強的即興性。只要一踏上非洲這塊炎熱的土地,就可以聽到「達姆達姆」鼓的聲音。
除了用於音樂外,非洲手鼓有時還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徵,或用來傳遞各種信息,即所謂「會說話的鼓」 。
其次是非洲木雕。
非洲雕刻藝術對世界現代藝術產生過深刻影響。也許你沒到過非洲,但非洲木雕、銅雕那種誇張、變形與抽象的藝術造型一定會喚起你對非洲的遐想。在彌漫著濃厚宗教氣息的非洲大陸上,非洲雕刻藝術歷史悠久而又神秘隱晦。歐洲人漂洋過海,在非洲大陸肆意掠奪,非洲雕刻藝術品馬上充斥於歐洲私人收藏室、國家博物館以及藝術品市場之中。
三:非洲人絕頂的鐵頭功
曾經看到關於非洲人的一段話印象非常深刻:非洲人的腦袋不是用來思考的,而是用來頂的。上面這段話,雖然說得有些偏頗,但卻是反映了非洲人的一種生活習慣。 而印象最深的要算是迦納。在迦納,一定不要因為下面兩件事而吃驚:一件是當街叫賣一隻鞋子,因為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地叫賣任何東西;另外一件是你給他一個蘋果,他可能馬上會頂到腦袋上。熙熙攘攘的鬧市,看她們頭頂各色物品,穿行自若,悠閑自得,很多人頭頂半邊盤子的東西,不搖不晃根本不用手扶,曾經為街邊叫賣雞蛋的非洲女人擔心,但事實發現我們的擔心總是那麼的多餘。

B. 非洲的民族風情

埃及:常稱對方「阿凡提」 在埃及,人們在見面打招呼時,常稱呼對方為「阿凡提」。阿凡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是「先生」、「閣下」。最廣泛使用的問候語是「賽拉姆而來依庫姆」,意思是祝你平安。對方要回答的是「
而來依庫姆賽拉姆」,意思是也祝你平安。

突尼西亞:握手後把右手放胸口 突尼西亞人與客人相見的基本禮節是握手禮。握手後,他們還要把右手放在胸口,以示出自於內心與客人真誠的相見。

衣索比亞:握手至問候完畢 衣索比亞人與熟人相見,一般總要摘下帽子相互鞠躬問好,如身披「沙馬」裹住頭的,要摘下帽子甚至撩起「沙馬」露出肩膀,問候致意要長達一兩分鍾,甚至更長。

飲食:席間也講老幼尊卑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手抓飯。大家圍坐一圈,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飯畢,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靜坐等候。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飯時有著嚴格的禮儀,甚至連牛羊雞鴨的每個部位歸誰吃都有規定。如在馬里,雞大腿讓年長的男人吃,雞胸脯肉歸年長婦女吃;當家的人吃雞脖、胃和肝;雞的頭、爪和翅膀由孩子們分食。

禁忌:食指指人、左手遞東西 在非洲,還要特別注意他們忌諱。例如奈及利亞忌諱用食指指向別人,也忌諱別人用食指指著自己,認為這樣做是一種挑釁行為;若是有人伸手並張開五指指向自己,那問題就更加嚴重了,它相當於辱罵祖宗。

阿爾及利亞人忌諱左手傳遞食物和東西。他們認為左手下賤、骯臟,所以,使用左手是極不禮貌的。

C. 常見的五種秩序

基本禮節習俗知識

一、語言問候禮節常識

1.什麼是語言問候禮節

語言問候禮節是指接待客人時所用的親切、熱情而又有分寸的關切、恭候、致意的問候語。

例如,初次見到客人,你熱情迎上去親切地問一聲:「您好,見到您很高興。」主動打招呼問候,就是向客人示意:我樂意為您服務或者我們歡迎您的到來,在這一瞬間,你與客人之間就建立了感情聯系。

若客人遠道而來,初次見面還可以說:「歡迎您到我們酒店來,先生(夫人)」;對於曾在酒店下榻過或在酒店用過餐的客人則可以說:「歡迎您回來,先生(夫人)」,「重新見到您十分愉快。」

當客人到你工作處時要問:「早晨好!」,「晚上好」,然後問:「您有什麼事需要我辦嗎?」

分別時說:「再見」、「祝您一路順風」、「歡迎您再來」、「謝謝您來我們這里住,請您以後再來」等等。

2.不同情況的問候語

問候語除了要注意用語得體之外,還要根據客人的不同情況來使用相應的問候禮節。如運動員參加比賽可以說:「祝你們比賽取得勝利。」對演員可以說:「祝你們演出成功。」如果是節日可問候:「祝您聖誕節快樂」、「祝您新年快樂」。如知道客人住宿本酒店,也可說:「祝您在這兒過得愉快,」當客人因長途旅行而顯得疲勞可說聲:「祝您睡好」等等。

如果酒店員工根據客人的不同情況而致以親切的問候,客人就會感到十分愉快。

3.不同國籍的問候語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習慣問候語。

例如,歡迎問候語,我們中國人的習慣,一般見到客人後的問候語是:「您路上辛苦了」之類的話;若對外賓用這種歡迎用語,外國人就不習慣,他覺得我一路的旅行都非常愉快,沒有一點兒的辛苦,到底為什麼事你這樣說呢?會覺得奇怪難以理解,所以我們應該這樣說:「你一路很愉快吧?歡迎您到廣州來。」

又例如,當我們看見朋友面色蒼白時,就會關心地問:「你是否病了?」而西方人則往往會說:「你臉色有些蒼白,你挺好嗎?」由此可見,我們是從擔心朋友健康的角度表示關心,而西方人則從祝願朋友健康的角度表示關心,言殊意同。如果對方表明身體不太舒服或感冒,我們就會關心地說:「多喝些開水,穿暖和點,不要再著涼」等,但若你對西方人士這樣說,他們會認為你帶著父母腔講話或以監護人高高在上的語氣教訓人。這對於有強烈獨立意識的西方人士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可以說:「聽到你病了我很難過。我真誠希望你很快會好起來。」如果對方否認自己身體有任何不適,就不宜繼續談這個話題,免得使對方不愉快。

4.問候語要切合情境

切合情境是指問候語運用要與所處的語言環境和空間相切合、相適應,還需作文化背景的思考,要注意不同文化所帶來的語言運用、理解方面的明顯差異性。

在遠古時代,人們使用的工具極其粗糙簡單,無法抵禦毒蛇猛獸的侵襲和吞噬,因此人們相遇的問候語是「無它乎?」古時候「蛇」與「它」相通,「它」象徵毒蛇猛獸,這在當時是最大的關心,「無它」則對彼此都是一種莫大的安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工具更新,已相對能抵禦毒蛇和猛獸了,「恙」即疾病對人類的威脅又上升到主要地位,人們的問候語遂以「無恙乎」取代「無它乎」,直到解放前在民間仍流傳著這樣的俗語,「窮人無病就是福」。又過了若干年,醫學醫葯發展了,人們對疾病的防治能力大大加強了,溫飽又成了主要的問題,於是人們見面時的問候語又變成了「吃過飯了嗎?」

現在,在我們的同事、朋友或鄰居間問「一早到哪兒呀?」、「飯吃過了嗎?」我們習以為常地認為這是問候打招呼,會使人感覺到親切友好,甚至能起到聯絡感情的作用。但如果你見到一些外國友人,你也問他們:「一早到哪兒呀?」、「飯吃過了嗎?」外國友人聽起來卻會引起誤解和不快。問他(她)吃過飯沒有?會認為你要請他們做客吃飯,可是我國僅作問候,並無下文,問他一早上哪裡去,他會認為你干預他的私事。

另外,我們中國人送客的時候,主人說「慢走」,客人說請主人「留步」,這些話你如果直翻過去,也會使外國人感到困惑,心想,我就要走了,怎麼還叫我慢走,是不是叫我不要走呀?這樣就會感到有疑問。

同樣,英國人、美國人習慣說「so Long」(到此為止),也就是再見的意思,如果我們想so long就這么長?也會感到困惑,所以我們在跟外國人打交道的時候,最好是用國際上習慣的打招呼用語,與世界潮流「接軌」,否則就難以適應世界各國的交流。

5.國際上習慣用的見面招呼用語

早上:Good morning!(早上好)

中午以後:Good afternoon!(下午好)

晚上:Good evening!(晚上好)

晚上分別的時候:Good night/Goodbye!(晚安/再見)

6.各國習慣用的招呼用語

(1)阿富汗。阿富汗人無論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偏僻的鄉村,親友、熟人相逢時,說的第一句話是:「願真主保佑你!」

(2)日本。日本人平時見面以「您早」、「您好」、「請多多關照」、「拜託您了」、「失陪了」等短語互相招呼,但不能問「您吃飯了嗎?」

(3)蒙古。蒙古人主客相見是互相詢問:「牲畜好吧?」同輩相遇說聲「您好」。

(4)寮國。寮國人相見常用的祝詞有:「願您像鹿的角、野豬的顎骨和象的牙一樣強壯」、「願你活到千歲,象、馬、糧食,應有盡有,金玉滿堂」、「倘若你得了寒熱病,願它消失!」、「願你在世上萬能」、「願你長壽、健康、幸福而有力量!」等等。

(5)土耳其。土耳其每當親戚朋友相會時,雙方必須互道平安,然後說一句尊敬的客套話「托您的福」,否則對方會不高興。當客人離去的時候,主人必定要說一句:「請下次再來玩。」一個初到土耳其的異邦人士,只要你會一些土耳其語,即使只會說一句話,主人對你就會顯得格外親熱。

(6)阿爾及利亞。阿爾及利亞是一個比較開放的阿拉伯國家,客人和朋友相見時總喜歡說一句「真主保佑你」。

(7)突尼西亞。突尼西亞人的問候語也是「真主保佑您」。

(8)美國人。美國是極其重視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的國家,人們連使用日常用語也注意節約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人們見面打招呼說:「How do you do?」四個音節,後來變成一個單詞「Hello」,只有兩個音節,現在就乾脆簡單地說一聲「Hi(嗨)」。

如用英語問候,切忌用「Hello」或「Hi」,因為這只是熟人之間隨便的問候語,如用於服務人員問候客人,就顯得不夠尊重。

二、動作問候禮節應知

握手禮在交際場合也是最常見的。握手是一種友好的表示,它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禮節,現在它已經成為國際上通用的禮節,有代表性的問候動作。

1.握手的淵源

握手禮在今天已經是最平常的禮節,它起源於很久的古代。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人們用以防身和狩獵的主要武器就是棍棒和石頭。傳說當人們在路上遭遇陌生人時,如果雙方都無惡意,就放下手中的東西,伸開雙手讓對方撫摸掌心,以示親善。這種表示友好的習慣沿襲下來就成為今天的握手禮。

另一種說法認為,握手源於中世紀,當時打仗的騎兵都披掛盔甲,全身除了兩隻眼睛外都包裹在盔甲中,如果想表示友好,互相接近時就脫去右手的甲胄,伸出右手錶示沒有武器,消除對方的戒心,互相握一下右手,即為和平的象徵。沿襲下來到今天,它成為一種國際通用的相互見面和離別時的禮節。

握手是當前社交場合最常用的一種禮節,如何握手,這裡面有許多學問,尤其在國際交往場合,更要注意握手的技巧和禮儀。

2.怎樣握手

(1)伸手。

握手一般要用右手來與別人握手,不能用左手,伸左手一般不禮貌,因為一些國家認為左手是不潔的,是臟的。握手用右手,左手可加握,也就是雙手握對方右手,以示恭敬和熱情,但男子對女子一般不用此種握法。握手還可右手握其右手,左手抓住對方的右前臂或右肩膀,這種握法更表示親密的關系,但英美等國最忌拍肩搭臂,認為是失禮的。

(2)站立。

握手時一般要站著握,除因重病或其他原因不能站立者外,不要坐著與他人握手。

如果你坐在辦公桌後面,不要隔著辦公桌與客人握手。

(3)握法。

正確的握法是伸出右手,五指齊用,四指並攏,拇指張開,稍微一握。握手時,如果掌心向下握住對方的手,顯示著一個人強烈的支配欲,無聲地告訴別人,他此時處於高人一等的地位,應盡量避免這種傲慢無禮的握手方式。平等而自然的正確握手姿勢是兩人的手掌都處於垂直狀態,這是一種最普通、最穩妥的方式。

(4)輕重。

握手時輕重要適度,正確的握手是在相當於手掌高處結實地握一下。有力,表示誠意、決心和感激之情,握得愈緊愈能表現出握者的熱情和信任,但不可握痛對方的手。握手時需要上下輕微地搖手,不要一握不動,也不要抓住對方的手使勁搖動。握手不宜太緊,尤其是和戴著戒指的女性握手時,把人家的骨頭幾乎握碎的握手法與其說是粗野,不如說是不關心人的行動。

握手輕重要適宜,要有度但又不能太重、太緊,同時又不能太輕、無力。有些不懂交際禮儀的人在握手時只伸幾個指頭,漫不經心,缺乏應有的熱情和力度,這不僅對別人是一種輕蔑,而且也表現了自己缺乏教養。行握手禮是雙方的事,不管誰先伸手,只要握上去,就是代表自己的心情,自己的願望,自己的態度。因此,與人握手時不能有氣無力,顯得過分柔弱,不可手指輕輕地觸碰一下對方的手掌算作握手,這樣有可能使對方產生錯覺,認為你是虛偽地敷衍,或者感到你是一個拘謹或者傲慢無禮的人。

(5)時間。

握手時間太短,表達不出熱烈的情緒,彼此兩手一接觸隨即松開,表明雙方沒有交往或進一步加深關系的慾望,純粹是一種客套或應付。但如果時間過長,會使人感到局促不安。

禮節性的握手時間大約有兩、三秒鍾就足夠了。一般情況下,握一下即可。如果關系親近的,則邊握手邊問候,兩人雙手可以長時間地握在一起。但如果在路邊,男子握著女子的手,只顧熱情地說話,長時間不放,那是很令人討厭的。

(6)身體的彎度。

在外交場合,握手一般身體要稍稍向前欠一下,以示恭敬。與地位相等的人握手,除非需要特別表示謝意,一般不必彎腰,要表現出不卑不亢的態度,切忌那種又點頭又哈腰的握手動作,如果這樣,別人會以為你太卑賤,有失身份。對長者或身份高的人,要求彎腰握手,以表尊敬。有些人跟人握手時腰板筆挺,像塊鐵板,昂首挺胸凸肚,給人造成傲慢無禮的印象,認為你架子大,旁若無人,難以接近。

(7)表情。

握手本是親熱、友好和感激的表示,除了手上的動作與身段的配合以外,還應以臉上的表情給以輔助。

首先,態度要自然,面帶微笑。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激情,喜形於色會使人望之可親,假若面無表情、冷若冰霜,那會令人望而生畏,感到不安。其次,握手時精神要集中,注視對方的眼睛。但不能過久地不停地打量對方,盯著對方眼睛,一動不動,特別是對女子,尤其不可盯著不放,貫注太強烈的感情。最後,不要一邊握手,一邊心不在焉,東張西望,或者和第三者說話,或手拿香煙,這些都是不禮貌的。

3.握手的常識

(1)同一天多次見面不必握手。

如果在同一天不同的場合,人們多次見面,就不一定要再握手了,可以點頭致意,可以打個招呼,也可以微微一笑或者說句客套話:「喂,我們又見面了。」

(2)戴手套時應摘下右手手套。

握手時如果戴著手套,男子應先摘下右手手套,再握手。如因故來不及脫掉手套,應向對方說明原因,並表示歉意。例如歐美的傳統禮儀,穿大禮服、戴羊皮手套者,因不易脫下,按習慣可以不脫手套握手,但須請求對方原諒。

按國際慣例,身穿軍服的男軍人是可以戴著手套與女子握手的;另外,女子戴著禮服手套,穿著晚禮服的時候,可戴著手套握手,這些是例外。一般來說,戴著手套與人握手是不禮貌的。

在大多數國家內,戴著手套與人相握既不禮貌也是對對方的侮辱,應注意避免戴著手套同他人握手。

(3)人多時握手。

在日常生活中,不是經常都只有兩個人在握手,而是常常會碰到很多人在一起握手。比如說,碰到什麼大的宴會,晚會等等,開場或結束時會有很多朋友,那麼大家同時在握手,這個時候,就要特別注意了,遇到若幹人在一起要握手致意時,握手的順序應是:先貴賓、老人、後同事、晚輩,先女後男。在眾多的下級面前,可以只與主人及熟識的人握手,而其餘的人則點頭示意。

還須注意的是,不要幾個人競相交叉握手,即越過另一雙握著的手與另一個人握手。每逢熱烈興奮的氣氛中,有些人容易忽略這一點,要特別注意,自己伸出手的時候,如果看到別人已經伸出手或者已經握住的時候,就要馬上把自己的手縮回來,說一聲對不起,然後等別人握完後,自己再伸出手去。俄羅斯人最忌諱形成四手交叉,這樣會認為是十分不吉利的事。

另外,也不要在跨門檻甚至隔著門檻時握手。

(4)戴帽子時握手。

男子在戶外,如果當時戴著帽子,如果是擦肩而過,把帽子輕輕地抬一抬就可以了。如果要停下來談話的時候,就要把帽子摘下來,拿在手裡,然後再跟別人握手,等談完了話,告別了,再戴上帽子離開。

軍人戴軍帽與人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5)在公共場所或者馬路上握手。

在公共場所或者馬路上,熟人相見,彼此距離比較遠,就不一定要跑過去握手,可以點點頭,笑一笑,或者舉起手來,打個招呼就可以了。

(6)注意手的干凈。

在社交活動中,除了應注意自己儀容的整潔之外,同時也應該注意保持雙手的衛生,以不幹凈或弄濕的手與人相握,是欠禮貌的。

如果老人或者貴賓來到面前,並主動向你伸出手來,而你又恰巧正在幹活,比如洗滌東西,擦弄油污之物等,你可以一面點頭致意,一面亮出雙手,簡單說明一下情況,並表示歉意,以取得對方的諒解,同時趕快洗好手,熱情招待。另外,如右手有皮膚病,包紮等不便,可以說明,點頭致意。

4.不同國家(地區)握手的差異

(1)美國。現在美國人比較不拘禮節。他們之間第一次見面不一定與人握手,只是笑一笑,說一聲「Hi」或「Hello」,並不正正經經地握手。

(2)日本。日本男子往往一邊握手,一邊鞠躬,而日本女子一般不與人握手,只行鞠躬禮,因為在日本人看來,觸及女性身體是失禮的。

(3)菲律賓。菲律賓的一些原始部落人,他們握過手就轉身向後走幾步,意思向對方表明身後沒有藏刀,是真誠的握手。

(4)非洲。中非黑人彼此見面,不是和對方握手,而是用自己左手握右手,揮動幾下,就代替了握手。有些非洲地區的人握手之後,還將手指弄出清脆的響聲,以示自由。握手可以說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打招呼方式,一般都是習慣輕輕地握。在非洲不同,握手時如果握得有氣無力,被認為是「禮貌不周」,他們會生氣的,尤其在阿爾及利亞,握手愈用力愈受尊敬,他們認為用力的程度跟對方友好的程度是成正比例的,最好握得他們手都感到麻痛。奈及利亞人在握手前要用大拇指先在手上輕輕地彈幾下,然後再握手。坦尚尼亞人,見面時先拍拍自己的肚子,然後鼓掌,再互相握手。

(5)法國。法國人處處勿忘握手,多握幾次更好。

(6)德國。德國人與法國人正好相反,他們一天之內一般只握一次,如果和德國人頻頻握手,他們會感到惶恐不安。

(7)英國。英國人平時很少跟人握手,一般只是在至愛親朋,初次相識,朋友間久別重逢或長途旅行告別前才握手。

D. 你知道哪些國家的見面禮

5.國際上習慣用的見面招呼用語
早上:Good morning!(早上好)
中午以後:Good afternoon!(下午好)
晚上:Good evening!(晚上好)
晚上分別的時候:Good night/Goodbye!(晚安/再見)
6.各國習慣用的招呼用語
(1)阿富汗。阿富汗人無論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偏僻的鄉村,親友、熟人相逢時,說的第一句話是:「願真主保佑你!」
(2)日本。日本人平時見面以「您早」、「您好」、「請多多關照」、「拜託您了」、「失陪了」等短語互相招呼,但不能問「您吃飯了嗎?」
(3)蒙古。蒙古人主客相見是互相詢問:「牲畜好吧?」同輩相遇說聲「您好」。
(4)寮國。寮國人相見常用的祝詞有:「願您像鹿的角、野豬的顎骨和象的牙一樣強壯」、「願你活到千歲,象、馬、糧食,應有盡有,金玉滿堂」、「倘若你得了寒熱病,願它消失!」、「願你在世上萬能」、「願你長壽、健康、幸福而有力量!」等等。
(5)土耳其。土耳其每當親戚朋友相會時,雙方必須互道平安,然後說一句尊敬的客套話「托您的福」,否則對方會不高興。當客人離去的時候,主人必定要說一句:「請下次再來玩。」一個初到土耳其的異邦人士,只要你會一些土耳其語,即使只會說一句話,主人對你就會顯得格外親熱。
(6)阿爾及利亞。阿爾及利亞是一個比較開放的阿拉伯國家,客人和朋友相見時總喜歡說一句「真主保佑你」。
(7)突尼西亞。突尼西亞人的問候語也是「真主保佑您」。
(8)美國人。美國是極其重視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的國家,人們連使用日常用語也注意節約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人們見面打招呼說:「How do you do?」四個音節,後來變成一個單詞「Hello」,只有兩個音節,現在就乾脆簡單地說一聲「Hi(嗨)」。
如用英語問候,切忌用「Hello」或「Hi」,因為這只是熟人之間隨便的問候語,如用於服務人員問候客人,就顯得不夠尊重。

E. 每個國家的見面禮是什麼樣的

1.握手。
2.擁抱。
3.吻手。
4.點頭示意。
5.開口打招呼:「嗨,你好」。

F. 義大利語最基本的問候語有哪些

共有以下幾個】:

1、Salve ,翻譯:你好。

2、Buongiorno ,翻譯:早上好。

3、Buon pomeriggio,翻譯:中午好。

4、Buonasera,翻譯: 晚上好。

5、Arrivederci ,翻譯:再見。

6、A presto,翻譯: 以後見。

7、Non importa ,翻譯:沒關系,不礙事。

8、Ovviamente ,翻譯:當然。

G. 不同國家人們初次見面有什麼動作USA 日韓

(1)阿富汗。阿富汗人無論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偏僻的鄉村,親友、熟人相逢時,說的第一句話是:「願真主保佑你!」
(2)日本。日本人平時見面以「您早」、「您好」、「請多多關照」、「拜託您了」、「失陪了」等短語互相招呼,但不能問「您吃飯了嗎?」
(3)蒙古。蒙古人主客相見是互相詢問:「牲畜好吧?」同輩相遇說聲「您好」。
(4)寮國。寮國人相見常用的祝詞有:「願您像鹿的角、野豬的顎骨和象的牙一樣強壯」、「願你活到千歲,象、馬、糧食,應有盡有,金玉滿堂」、「倘若你得了寒熱病,願它消失!」、「願你在世上萬能」、「願你長壽、健康、幸福而有力量!」等等。
(5)土耳其。土耳其每當親戚朋友相會時,雙方必須互道平安,然後說一句尊敬的客套話「托您的福」,否則對方會不高興。當客人離去的時候,主人必定要說一句:「請下次再來玩。」一個初到土耳其的異邦人士,只要你會一些土耳其語,即使只會說一句話,主人對你就會顯得格外親熱。
(6)阿爾及利亞。阿爾及利亞是一個比較開放的阿拉伯國家,客人和朋友相見時總喜歡說一句「真主保佑你」。
(7)突尼西亞。突尼西亞人的問候語也是「真主保佑您」。
(8)美國人。美國是極其重視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的國家,人們連使用日常用語也注意節約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人們見面打招呼說:「How do you do?」四個音節,後來變成一個單詞「Hello」,只有兩個音節,現在就乾脆簡單地說一聲「Hi(嗨)」。

H. 非洲的傳統文化,急啊~~~

非洲的全稱是阿非利加州,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非洲,對多數人來說是一個謎,一個夢,一個常常引人無限遐想的地方,那裡有濃密茂盛的熱帶雨林,有世界上最廣袤的撒哈拉沙漠,有古樸粗獷的風俗民情,還有具有濃郁風情的美食。
首先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非洲的鼓。
非洲是著名的歌舞之鄉,自古至今流行著各種音樂文化,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探索非洲文化,音樂是最佳的途徑,鼓則是最重要的窗口、是非洲音樂的靈魂,被人譽為「非洲音樂之王」。打擊樂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而非洲手鼓是最具代表性的打擊樂器,起源於十三世紀曼丁人建立的馬利王朝,在古代通過埃及尼羅河的貿易古道傳播到中東和世界各地。
鼓在非洲是最普及的樂器。在非洲的各種鼓中,最常用的是一種被稱為達姆達姆的中等尺寸的鼓,它一般被置於雙腿中間用手敲打,演奏常常帶有很強的即興性。只要一踏上非洲這塊炎熱的土地,就可以聽到「達姆達姆」鼓的聲音。
除了用於音樂外,非洲手鼓有時還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徵,或用來傳遞各種信息,即所謂「會說話的鼓」 。
其次是非洲木雕。
非洲雕刻藝術對世界現代藝術產生過深刻影響。也許你沒到過非洲,但非洲木雕、銅雕那種誇張、變形與抽象的藝術造型一定會喚起你對非洲的遐想。在彌漫著濃厚宗教氣息的非洲大陸上,非洲雕刻藝術歷史悠久而又神秘隱晦。歐洲人漂洋過海,在非洲大陸肆意掠奪,非洲雕刻藝術品馬上充斥於歐洲私人收藏室、國家博物館以及藝術品市場之中。
三:非洲人絕頂的鐵頭功
曾經看到關於非洲人的一段話印象非常深刻:非洲人的腦袋不是用來思考的,而是用來頂的。上面這段話,雖然說得有些偏頗,但卻是反映了非洲人的一種生活習慣。 而印象最深的要算是迦納。在迦納,一定不要因為下面兩件事而吃驚:一件是當街叫賣一隻鞋子,因為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地叫賣任何東西;另外一件是你給他一個蘋果,他可能馬上會頂到腦袋上。熙熙攘攘的鬧市,看她們頭頂各色物品,穿行自若,悠閑自得,很多人頭頂半邊盤子的東西,不搖不晃根本不用手扶,曾經為街邊叫賣雞蛋的非洲女人擔心,但事實發現我們的擔心總是那麼的多餘。
四:非洲的禮儀及禁忌
非洲人民十分注重禮節,無論是會面,還是飲食、禁忌,都有許多講究。
見面:
埃及:常稱對方「阿凡提」。在埃及,人們在見面打招呼時,常稱呼對方為「阿凡提」。阿凡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是「先生」、「閣下」。最廣泛使用的問候語是「賽拉姆而來依庫姆」,意思是祝你平安。對方要回答的是「而來依庫姆賽拉姆」,意思是也祝你平安。
突尼西亞:握手後把右手放胸口突尼西亞人與客人相見的基本禮節是握手禮。握手後,他們還要把右手放在胸口,以示出自於內心與客人真誠的相見。
衣索比亞:握手至問候完畢衣索比亞人與熟人相見,一般總要摘下帽子相互鞠躬問好,如身披「沙馬」裹住頭的,要摘下帽子甚至撩起「沙馬」露出肩膀,問候致意要長達一兩分鍾,甚至更長。
非洲進餐的禮儀: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吃飯時,大家圍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飯畢,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靜坐等候;子女離席時,須向父母行禮致謝;客人則應等主人吃完後一道離開。
禁忌:
在非洲,還要特別注意他們忌諱(食指指人、左手遞東西)。例如奈及利亞忌諱用食指指向別人,也忌諱別人用食指指著自己,認為這樣做是一種挑釁行為;若是有人伸手並張開五指指向自己,那問題就更加嚴重了,它相當於辱罵祖宗。阿爾及利亞人忌諱左手傳遞食物和東西。他們認為左手下賤、骯臟,所以,使用左手是極不禮貌的。因此在非洲進行貿易或者旅遊的人在和非洲友人交流的時候要特別的注意
風情各異的繪畫、雕塑中,我們一下子就能體會到非洲人澎湃的藝術激情,非洲人無以倫比的「頭上功夫「也使我們訝異不已,神秘的土著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禁忌,都使我們對這個美麗的充滿了無限的幻想,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可以站在非洲的大地上盡情的呼吸。

I. 非洲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1、手抓飯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吃飯時,大家圍著桌子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

此時,你將會無所適從,甚至抓得滿手沾飯,而非洲,抓飯時個個動作干凈利落。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靜坐等候;子女離席時,須向父母行禮致謝;客人則應等主人吃完後一道離開。

正式宴請比較正規,先有開胃菜,再上主食,還有甜點。總體說來,非洲飲食文化比較單一,主要是肉食和玉米、麵粉之類。

2、非洲木雕

非洲木雕主要是指熱帶非洲(也就是西非諸民族)的雕刻。西非雕刻主要是民族傳統木雕。有小雕像和面具。炎熱的熱帶氣候很容易毀壞木雕,因此先古木雕根本無法保存下來。但是木雕創作手法源遠流長,有著古老的傳統,呈現出神秘迷人的光彩。

(9)突尼西亞問候語擴展閱讀:

非洲的宗教文化:

非洲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三種:傳統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傳統宗教是非洲黑人固有的、有著悠久歷史和廣泛社會基礎的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是後來從外界傳入非洲的宗教。

從表面上看,撒哈拉以南37個黑人國家中,穆斯林和基督徒佔全國人口多數的國家有21個(伊斯蘭教8個,基督教13個),超過傳統宗教信仰者佔多數的國家(16個)。實際上,傳統宗教在非洲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仍有根深蒂固的影響。

因為,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任何一個黑人國家裡都沒有能夠真正取代傳統宗教,而是同傳統宗教融為一體。不論是伊斯蘭教還是基督教在非洲都有一個吸收傳統宗教的因素,走本地化道路的過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