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祝福演講 » 禮記演講稿

禮記演講稿

發布時間: 2021-02-07 07:41:45

『壹』 中國歷史禮儀演講稿

文明禮儀演講稿 論」唐宋變革」與中國歷史分期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張國剛
一 學術史的回顧 把"唐宋變革"作為一個學術問題提出來,一般認為始於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內藤湖南.
內藤湖南在1910年發表的《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一文中認為,唐代是中世(m文明禮儀演講稿edieval),而
宋代為近世(modern).①1925年他在京都帝國大學講課時這樣歸納"中國近世史的意義"②:
所謂近文明禮儀演講稿世的內涵,與中世相比,大體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從政治上講,是貴族
政治的衰落,君主獨裁政治的興起.
與此同時,人民的地位也有文明禮儀演講稿了顯著的變化.
君主與人民之間的階層――官吏,其錄用法也改革成為科舉制了.亦即選用官吏
的方法,由從貴族階級中推舉一變為通過文明禮儀演講稿考試錄用了.
內藤湖南對於唐宋變革論的把握,明顯受到基佐《歐洲文明史》的影響.內藤的唐宋變
革論是從社會性質上來觀察唐宋之間文明禮儀演講稿的變化,從西方文明史觀的角度來解讀唐宋之間的變
革.③ 內藤之後,宇都宮清吉的《東洋中世史的領域》雖然對內藤觀點的細節提出一些批評,但是,總體上並沒有否定唐宋變革觀.④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⑤,更加進一步發展
了內藤湖南的看法.他不僅繼承了內藤關於唐宋變革文明禮儀演講稿是貴族政治向君主獨裁政治文明禮儀演講稿轉變的觀
點,而且十分突出地強調宋代作為近世的意義,認為,與西方相比,東洋的進入近世的歷史
要更早.⑥很顯然,從內藤湖南到宮崎文明禮儀演講稿市定,日本學者明顯主張唐宋之間的變革是一種社會
變革.其後學谷川道雄《試論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構造》⑦ 雖然試圖修正或者減弱內藤湖南"格義"史學的痕跡,淡化社會性質變革的內容,但是,從總體看來,至今的日本學者還
是主張唐宋是中世和近世的分界線.
近年文明禮儀演講稿來美國學者也關注唐宋變革問題.赫若貝(Robert M. Hartwell)⑧,包弼德(Peter Bol)
①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文明禮儀演講稿國史論著選譯》第一卷,中華書局(北京)1992年版,第10―18頁.
② 內藤湖南《中國史通論》上,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文明禮儀演講稿2004年版,第323頁.
③ 內藤湖南觀點其實還得益於他在京都大學的同事日本史學者內田銀藏.後者曾從師於蘭克(L.Ranke)弟文明禮儀演講稿
子利茲(L.Ricess),有留學歐洲的經歷.他在1903年出版了《日本近世史》一書中,首次將日本史與西方
史作比較,認為日文明禮儀演講稿本從足利末期到江?初期,"已經出現了與西歐社會及其相似的,由中世向近世過渡的情
形."他又將中國史與西方史進行對比,以秦漢比擬羅馬帝文明禮儀演講稿國,將魏晉以降的混亂比擬日耳曼的民族遷徙,
以隋唐比擬西方的中世.總之,內田從與西方史的比較出發,將日本的江?和中國的宋元明時期劃定文明禮儀演講稿為近
世.內藤湖南在與內田的交往中,於1921年發表了題為《關於應仁之亂》的演講,指出室町中期日本在文
化,社會上均發生了變化文明禮儀演講稿,認為從此平安貴族文化徹底崩潰.並將日本近世的特徵歸結為:1下層人民的
地位上升;2貴族文化擴展為庶民文化;3日本文化獨立於隋唐文化文明禮儀演講稿等.由此,他進一步指出:"其實在中
國從唐代到五代末期也出現了這種時代",還提出了唐宋變革時期乃中國向近世過渡期的見解.且於次年發<文明禮儀演講稿br>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等,提出唐宋過渡期所呈現出從貴族政治到君主獨裁,人民經濟地位的上升,文
化的民眾化傾向,民族意識之高揚等文明禮儀演講稿等中國近世的特徵.參見《史學月刊》(開封)2005年第5期,葭森
健介《唐宋變革論成立的背景》.
④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文明禮儀演講稿論著選譯》第一卷,第122―134頁.
⑤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一卷,第153―241頁.
⑥ 最近關於內藤文明禮儀演講稿湖南唐,宮崎市定唐宋變革觀的學術評論,請參見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
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期,第125文明禮儀演講稿-170頁.
⑦收入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4卷,商務印書館(北京)2002年版.
⑧ Hartwell, Rob文明禮儀演講稿ert M.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文明禮儀演講稿750-1550." Harval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2, No.2(1980): 365文明禮儀演講稿-442. "Financial Analogism, Examination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文明禮儀演講稿Economic Policy in Northern Sung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0(文明禮儀演講稿1971):281-314.
1
①等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式.與日本學者從君,臣,民的關系來建立自己的理論架構不同,
美國學者更注重從人口,地文明禮儀演講稿區,精英之間的關系模式來進行考察.從這種角度看唐宋之間的
變化,那就不是社會性質的改變,而是看成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段,其基本觀文明禮儀演講稿點包括:
人口增長和政府控制力下降,社會發展導致財富精英進入政府以及精英的地方化等,從而構
成了"唐―北宋―南宋"這樣一個變化文明禮儀演講稿模式.可見,美國學者只是把唐宋變化看成是一個長
時段發展變化過程內部的一個環節而已.②
中國學者也談唐宋變化.盡管近代中國學者文明禮儀演講稿關注這個問題也許受到日本唐宋變革觀的影
響,從陳寅恪,錢穆到侯外廬,胡如雷等中國學者,都談到唐宋之間的歷史變化,但是,中
國學文明禮儀演講稿者從來不認為這種變化是類似於西方近代社會變革的那種性質.陳寅恪先生1954年發
表《論韓愈》一文的末尾說:"唐代之史可分前後兩期,前期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文明禮儀演講稿格局,後
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於政治社會經濟者如此,關於文化學術者亦莫不如此."③ 錢穆先生《中國文化史導論》認為中國文化分秦漢,漢唐,宋元明文明禮儀演講稿清四個時期,唐宋是第二,
第三期的分界線.④ 這些看法與古人的觀點一脈相承,例如明人陳邦基在《宋史紀事本末》
的《序》中就說:文明禮儀演講稿"宇宙風氣,其變之大者為三:鴻荒一變而為唐虞,以至於周,七國而為
極;再變而為漢,以至於唐,五季而為極;宋其三變,而吾未睹其極也.今文明禮儀演講稿國家之制,民俗
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與宋近乎 "陳邦基用他那個時代的語言表達方式
明確地把中國歷史發展看成一個文明禮儀演講稿連續的演變過程,有階段性的差異,其中唐宋之際的變化只
是一個階段與另外一個階段的轉折點.

『貳』 傳承禮儀之邦 爭當文明少年 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我們xx學校在學校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克服種種困難,經過全校師生的不懈努力,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個幽靜而溫馨的學習環境,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創設了一個健康的成長空間。在晨光下,在微風里,在實小的殿堂中,同學們正在茁壯成長。
可是就在這塊美麗的校園中,也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偶爾也有一些令人不滿意的現象出現。如:清掃剛結束後的校園,就有我們同學扔下未喝完的牛奶袋,飲料罐,冰糕紙;在整潔的校園里,有我們同學丟的紙屑,塑料袋;在書聲琅琅的課堂上,有的同學卻精神萎靡不振;在課間總有那麼少數同學在高聲喧嘩,追逐打鬧。還有少數同學受一些不良習慣的影響,講粗話,臟話,爭吵,打架,搞不團結。
以上這種種現象雖只是發生在極少數的個別同學的身上,但卻破壞了學校為我們提供的優美和諧的育人環境,與我們當今社會所倡導的文明主流不相符。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取決於人的素質,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取決於市民的素質,一個學校的文明程度取決於我們每位同學。同學們,你們是否想過我們的文明與否,不僅代表著我們個人的形象,也代表著學校的形象。因此,從現在起,我們應堅決摒棄掉我們身上種種不文明的行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做一個自尊、自愛、整潔、樸素大方的學生;做一個真誠友愛、禮貌待人、品德高尚的學生;做一個勤奮學習、積極向上的學生;做一個文明、健康向上的21世紀的「四有」新人。
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建一個文明、美麗的校園,讓我們實小的每一名學生都成為一個文明之人,讓文明之花開遍校園的每個角落。同時也讓我們用我們的文明行為影響自己的家庭,影響自己生活的社區,影響自己周圍的街道,為我們xx創建文明城市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謝謝大家!

中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講「禮」重「儀」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優秀傳統,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遺產。在中國更加向世界開放的今天,禮儀不僅體現出豐厚的歷史優秀傳統,更富有鮮明的時代內涵。隨著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講究禮儀,禮尚往來,對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什麼是文明禮儀呢?即:人與人社會交往時,把待人接物的內心尊敬之情通過美好的儀表、儀式表達出來。從社會交往來說,文明禮儀不僅是立身處世之本,也是一門待人交友的學問。每個人只要置身於社會,無論從政還是經商,日常工作還是出入重要場合,居家還是外出,均離不開文明禮儀。文明禮儀無處不在,他不僅可以展現一個人的風度和魅力,還體現了一個人的內在學識和文化修養。

可以說,禮儀是一張人際交往的名片。文明禮儀可以幫助我們「規范言談舉止,學會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贏得社會尊重;架設友誼橋梁,通向成功之路。」禮儀又是幫助我們獲得成功,創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證」。所以說:知禮懂禮,注重文明禮儀,是每個立足社會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們成就事業,獲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條件。
想要做一個懂文明講禮儀的人,不單單只要不隨地吐痰,不說臟話,不亂扔廢棄物,尊老愛幼,這些都是最根本的。

你知道應該怎樣文明騎車嗎?騎車時要嚴格遵守交通法,過十字路口不闖紅燈,不在機動車專用道和人行便道行使。不勾肩搭背,不互相追逐或曲折行使,不在市區騎車帶人,騎車時不帶超長,超寬物品,拐彎時應先做手勢。要尊重行人,不要在人群中橫沖直撞。車過道口時,自行車要主動禮讓行人。騎車進入工廠、學校或機關、營房,過單位大門時,要下車推行。
一個小小的騎車就要注意這么多的文明禮儀,可見我們每天的生活要遇到多少關系我們個人形象的文明禮儀。
所以我要說:學習文明禮儀是國際化交往和競爭的需要,講究文明禮儀是弘揚我國禮儀傳統的需要,實踐文明禮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落實文明禮儀是各項成功的需要。
只要每個人都從一點一滴,一招一式來學習文明禮儀,實踐文明禮儀,首都的整體文明禮儀水平就會不斷提高,相信在二零零八年時,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人文環境就會呈現在全世界人面前。讓我們用最甜的微笑去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讓文明的古國永葆青春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素來是有一個溫文爾雅、落落大方、前工禮讓的文明禮儀之邦,荀子雲:「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文明禮儀不僅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而且是我們將來展翅飛翔的肩膀。
古語有言:「誠於中而形於外。」禮儀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當我們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得體而優雅時,會讓人感覺如沐春風,自己在與人交往時也會信心百倍。周總理在這方面是我們的楷模。他身為國家總理,卻是謙虛恭敬,彬彬有禮,出處處以禮待人:服務員給他端茶,他常常站起來用雙手接過去,並微笑著點頭表示感謝;外出視察工作,每到一個地方,他總是和服務員、廚師、警衛員一一握手,親切地道謝;甚至在深夜回家途中,他也再三關照司機禮貌行車,讓外賓先走。外國記者贊美到:「大凡見到他的人都認為他具有一中魅力,精明智慧,人品非凡的令人神往。」周總理逝世時,一些外國報紙說:「全世界向他致敬,沒有人唱反調,這是罕見的事情。」這就是獨當一面的大國風范。
然而,同樣是位居重職,清朝大臣李鴻章卻因小小的細節問題而有截然不同的下場。李鴻章有一次出使俄國,在公眾場合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肆渲染嘲弄。吐了一口痰,事何其小,丟了自己的人格,也無所謂大;但丟了國格,損害了民族的尊嚴,還能以小視之嗎?
從清朝末年到今天,我們的物質文明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發展,可是,我們有時遺憾地發現我們的文明素質在某些方面仍原地踏步,比如上面的事例。中國有無數我們引以為豪的秀麗風光,更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然而秀麗風光今仍在,文明禮儀剩幾多?
反過來看看我們自身吧。在一中新校區這個怡人的環境中,還存在著一些與文明不太相襯的現象,種種陋習給美麗的校園留下了一串串不和諧的音符。例如,早食堂插隊的現象屢見不鮮;在宿舍不時有高空拋物,從天而降下一袋袋垃圾;在觀看電影後,往往留下形形色色的廢紙、零食包裝袋等等……也許,當你下一次想這么做嬸,請你望望後面苦苦排隊等待的同學;請你看看宿舍垃圾桶旁邊綠茵茵的小草;請你想一想辛苦的勞衛阿姨揮汗的情形……也許吧,你便會遲疑。在隊伍里安分守己多等有一會兒又有何難?將垃圾隨手帶到樓下又有何難?將廢紙隨身帶走放進垃圾桶又有何難?你也許會看見別人不遵守秩序,此時你可以走上去禮貌地勸阻,抑或是乾脆潔身自好。正所謂「行為坦盪是瀟灑,無愧天地自風流。」
今年是2008奧運年,這個月又是「學雷鋒月」。我們作為祖國的青少年,總該做點什麼吧?美國的愛默生說過:「彬彬有利的風度,主要是自我剋制的表現。」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時時刻刻克制自己。講文明語言,做文明學生;遵守校規校紀,不亂仍垃圾;儀表整潔大方;團結同學、互幫互助;愛護花草樹木、公共設施;生活儉朴,不比吃穿,不浪費糧食;在家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體諒父母工作的辛苦等等。
社會的全面進步不僅體現在物質的充足、技術的先進,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這就需要我們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禮儀基礎上,重建新的、體現時代要求的文明禮儀,讓中國在成為經濟強國的同時,也成為新世紀的「禮儀之邦」!
同學們,讓我們全校上下,攜起手來,讓文明之風吹拂過校園的每個角落,為把我校建成一流的現代化名校而不懈努力吧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行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則;完整的禮儀規范,被世人稱之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唐代孔穎達說:中國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浮章之美,謂之華夏也。

華夏更傾向於代表一個文儀共同體,而維系這個共同體並引導它繁榮進步的價值基礎是『禮和儀』幾千年來禮儀之邦是中國無數志士、聖君、賢相所崇慕和追求的社會理想,同時也是經由他們長期努力和奮斗,而為中國贏得的譽稱。中國禮儀文化綿延數千年,舉世無可比。它對人類所做出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不會忘記岳飛問路頗知禮節,才得以小校場比武,騎馬跨天下;孔融讓梨成為人們傳頌的佳話;楊時程立雪感動老師,得以收之為徒;張良三次撿鞋,得之兵書成為國之棟梁。這都充分地表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禮儀道德的所在。做為炎黃子孫我們,是否也應該處處崇尚這種文明禮節?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之際,周公就制禮作樂,後來經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

《禮記》中認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不是語言的有無,而是禮。禮是文明和野蠻的區別。《論語》上有一則故事:孔子警告兒子孔鯉說:不學禮,無以立」意思就是說如果不學禮是沒有辦法立足的。坐沒坐相、站沒站相、吃沒吃相、穿著邋遢、見了尊長連個招呼都不打;麻煩了別人連句感謝話也不說;在公共場所目無他人,任意所為;這都是沒有修養的表現。

禮貌、儀表、風度是反映一個人文化素質和修養高低的重要方面!中國歷來就有「文質彬彬、而後君子」的古訓。美好的儀容儀表也是一個人函養的外在表現!時代發展的今天,儀容儀表更是一個人的標志,同樣也是一張重要的無字名片!

謝謝大家!

老師們、同學們:上午好!今天,我的講話題目是,告別陋習,擁抱文明。

我國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禮儀之邦,這曾令無數炎黃子孫為之驕傲、自豪。但是,如今許許多多的事例,令我們感到難堪。我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據報道,國外一些地方,如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涉及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

准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

第二個例子:前年十一,新疆烏魯木齊一旅遊景區出現80多名韓國遊客集體撿垃圾的場面,其中包括30多名兒童。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自發地組織起來清理垃圾,短短20分鍾,方圓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乾乾凈凈。在驅車將5個裝滿垃圾的紙箱送至垃圾站後,韓國遊客才安心繼續遊玩。很顯然,不文明行為給我國的國際形象帶來了較多的負面影響。

走在校園里,隨處可見到各種不文明的現象:有人將塑料袋隨手扔在樓梯間、操場中,甚至校道上,以至校園中總顯得不太干凈,各個教學樓後甚至滿地垃圾;有的人滿口臟話,開口稱老子,帶臟字,不堪入耳,完全不象一個中學生;有的人在樓道里、宿舍內大呼小叫,追逐打鬧,引來周圍居民不少詫異的眼光;有的人躲在廁所里抽煙、打架,遇到矛盾總是講狠,象街上的小混混、二流子;有人騎車橫沖直撞,完全不遵守交通規則;還有男女生在公共場所行為舉止過分親呢,旁若無人,沒有絲毫羞恥心;有人頭發上花里胡哨,染黃發,還有女生燙發。這些行為已經給我校帶來了極壞的影響。如果給我校的教學業績打個分,我打100分,因為我校的任何一項指標都可以名列全省前茅;如果一定要給我們的文明程度打個分,能打多少分?我看只能打70分,及格了卻還必須不斷提高。

知恥而後勇。正因為優秀,所以我們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我們不僅要贏在學業上,而且要贏在文明程度上。我們該怎麼做?

從今天開始,每個人要對自已和同學暗暗進行「三比三反對」,一比外貌,誰更端莊、清爽、衣著得體,反對留長發、染發、燙發;二比語言,「請、你好、謝謝、對不起」這些禮貌用語,誰用得更多,反對滿口臟話;三比行為,誰更加講禮貌、有修養、守紀律,反對舉止粗俗。「三比」之後,我們就大致可以看出每個人的文明程度了。

文明,現在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標志,它是高貴、是修養、是禮儀、是風度。讓追求卓越的我們,遠離粗鄙,遠離庸俗,擁抱文明。謝謝大家! 因為文明而美麗

同學們,當你每天在校園里的時候,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儀表呢?人們常說:儀表是心靈的寫照。可見,人的儀表與其人格是密切相連的。幾十年前,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天津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先生就曾在該校的一面大立鏡上方懸掛一幅「鏡箴」,告誡每個學生都要注意自己的儀表美。「鏡箴」上寫著:「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鈕必扣,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做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作為

中學生,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儀表起碼必須符合學校的氣氛和學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體的儀表,是對老師、同學的一種尊重。俗話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個人的舉止風度是指從他舉手投足等身體各部位的直觀動作,以及待人接物與人交往的行為中具體表現出來的。「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鍾,卧如弓」是古人對人體姿態的形象概括,也是對人們舉止的形象化要求。注意正確穿著之後,便要注意我們每天在學校的姿態。我們正處於青春年少、精力充沛的年齡,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應是生機勃勃而充滿朝氣的。從踏進校門開始,便是我們每天投入學習的開始,因此要保持情緒高昂、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而絕不能萎靡不振、垂頭喪氣。

禮儀,作為在人類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並積累下來的一種文化,始終以某種精神的約束力支配著每個人的行為。禮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適應時代發展、促進個人進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徑。禮儀的重要性,在於它有助於培養積極的心態,養成高度的自製力和高超的領導才能,建立自信心,塑造迷人的個性,它讓你看起來充滿熱情,富有合作精神,保持身心健康,這些都是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們學習禮儀,首先要以學會尊重他人為起點,禮儀從話中來,話從心中來,只有從內心尊重人,才會有得體的禮儀言行。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學做文明人。

今天,在庄嚴的國旗下,我們高一(16)班向全校同學發出倡議,倡議大家做到「四個五」: 「五無」:地面無痰跡;室內無紙屑;桌凳無刻劃;牆壁無腳印;出言無臟語。 「五節約」: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粒米、一張紙、一分錢。 「五帶」:把禮儀帶進學校;把微笑帶進校園;把孝敬帶回家裡;把謙讓帶入社會;把仁愛帶給別人。 「五提倡」:說話輕聲;走路慢行、待人禮貌、講究衛生;團結進取。

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文明不再是純粹的理念,而是每個同學的自覺言行!讓文明不再是外在強加的約束,而是內化的集體自律!

最後,我選了這樣一句話送給大家,來結束我今天的講話:人不是因為美麗才文明,而是因為文明而美麗!

『叄』 國學演講稿

做國學薪火的傳承者

在接觸國學之前,我總以為那些四書、五經是前人的事,是他們考取功名的途徑,是遠離我們幾千年的過時的古思想,與我們現代人沒多大關系,況且那些之乎者也的東西既看不懂也聽不懂。然而生活中的兩件小事改變了我的看法。
前年我們家鋪地面,請來了一位瓦工師傅。我在一旁看他幹活,他拿著水管找水平,用墨線吊直,又用尺子量過來量過去,我覺得他幹得太慢,便催促道:「不用太認真,差不多就行了。」他卻說:「馬虎不得,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我當時一愣,他這句話來自舊唐書《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他用得如此自然,如此恰當。還有一次,我去一個服裝店買衣服,服務員滔滔不絕地介紹著各種衣服,我有些心煩就說:「我長得又矮又胖,穿上不好看。」她說:「大姐,看你心廣體胖,多有福氣。」一句話說得我樂滋滋的。她會用《大學》里的一句來討顧客的歡心。這兩件事告訴我,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直在中國百姓中傳承,這國學經典是我們百姓的道德水準,是生活行動的指南。
是的,仔細想來,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也正是因為有它的傳統文化為基石,才使各種災難望而卻步。08年汶川地震後,我們的溫總理第一時間到達災區,親自指揮搶險救災,在被掩埋的小學廢墟旁,溫總理用嘶啞、哽咽的話語,向廢墟中的孩子喊話,年過花甲的總理,已經哭得不成樣子了。營救中他親自動手幫忙。當他得知由於橋梁倒塌,彭州市10萬群眾被堵在山中,救災人員和物資無法運入時,救人心切的總理在電話里大喊:「我不管你們怎麼樣,我只要這10萬群眾脫險,這是命令!」之後他把電話掛了。記者還看到總理向前往汶川的登機部隊領導發出指示,「我就一句話,是人民養育了你們,你們自己看著辦。」
我們的總理愛民如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大學》里「如保赤子」的思想。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總理給人民樹立的榜樣。因此,中國人民是優秀的。地震中,面臨生死考驗,都江堰市聚源中學15名上課老師放棄了轉瞬即逝的逃生機會,用自己的生命給孩子打開了一條條獲救之路。德陽市漢旺鎮50歲的譚老師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挽救了四名學生。遵道鎮歡歡幼兒園的瞿老師用身體擋住了水泥板,救了懷里抱著的孩子。
也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道義,且代代相傳,才有那躺在木板上,忍受著傷痛的孩子,還不忘行少先隊禮表示感謝的感人場面,才有那十幾萬子弟兵捨身救災民的動人事跡,也才有那十三億人民捐款捐物,心系災區的強勁力量。還有什麼困難戰勝不了的呢?
從國家領導到普通百姓,從老、中、少三代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於是,已過不惑之年的我拿起了《論語》,去學習如何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去學習如何交友,如何做君做臣,感悟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 「仁、義、禮、智、信」。拿起了《大學》去領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思想,去領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去領悟「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的財富觀。也拿來起《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學習古人遵循自然之道,追求「和」的理念……我也將拿起《孟子》及更多的國學經典去學習品讀,盡管很多地方還不能領悟,盡管由於年齡的原因記不住多少,但我依然堅持去學習,因為我是一名教師,站在講台上,為了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要去做一個國學薪火的傳承者。

『肆』 演講稿中國古代禮樂的風采

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備起來的,因為這時不僅形成了系統的內禮樂制度,而且賦予禮樂以豐富容的人文內涵。周代形成的冠、婚、喪、祭、朝、聘、鄉、射以及職官制度等禮儀、禮制和禮義,主要保存於流傳至今的儒家經典《儀禮》、《周禮》、《禮記》等三禮之中。

『伍』 關於學習演講稿

人需要不斷學習 演講稿【By Kaiser3344】
學習是伴隨人生的不可或缺的內容,人從呱呱墜地,除本能外,就是模仿、學習。學習除了學會生存、生活本領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促進大腦發達。人不只是在幼年、少年、青年時期需要學習,就是到了中年、壯年、老年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充實、提高自己。現代科學證明六、七十歲的老年人,經常讀書看報,多參加社交活動、體育運動,可以延緩衰老,減少患老年痴呆症的幾率。
孔夫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就是表明像孔子這樣學識淵博的大儒還在孜孜以求,不斷進取的學習,何況我輩,就更應該加倍努力用知識充實自己。特別是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更需要學習新的文化科學知識,學習專業技能,學習為人處事之道。事實證明,世上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因此學習也不可能一勞永逸。至於有人所謂的集多少年之經驗,對當前,對未來的生活、工作只會起到參考的助益,如果只依靠經驗,為人處事則難免會碰釘子。
《禮記 學記》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是說經過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學以後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對知識理解不深透。在這里,我們不妨把教學當成我們的工作、生活實際。我們平常說驕傲自滿的人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學習的初始階段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這種現象。我認識一個人,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購買了家庭電腦,在我玩《空當接龍》還不知道如何從電腦里調出來的時候,他已經把硬碟、內存、CPU、操作系統等說的頭頭是道,還自行對硬碟、內存進行升級,對我叫不上來名字的各種網路游戲玩得爐火純青。我很佩服他電腦知識豐富,還建議他開一間電腦銷售修理公司。但公司最終沒有開辦,他後來對我說,「我看了一些電腦的書,電腦程序挺復雜的,還有各種各樣的應用軟體也不容易學會,軟硬體故障更是難以辨別,加上黑客、病毒的侵擾,憑我這點墨水根本無法勝任。」
學習不應該是死讀書、讀死書,學習應該與工作、生活實際相結合。古人雲:「學者有段兢業的心思,又要有段瀟灑的趣味,若一味斂束清苦,是有秋殺無春生,何以發育萬物。」古今學習都講求學以致用,一個人學習,為了求得高深的知識,每天苦讀,這種奮發進取的精神固然很好,但也不能忽略了學習之外的「瀟灑趣味」,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讀書的同時也要學會「休閑」。在現代社會,生活就等於是一種競爭,它要求學習也必須是全方位的學習。既要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也要多懂得社會,了解社會,學習社會知識。既要會學習,也要懂得保留生活情趣。學以致用就是要會讀書,會學習,還要會生活。

『陸』 演講稿五百個字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相信今天演講的主題很明確,我要演講的是"祖國在我心中"。
在很小的時候,幼兒園的老師教我唱道:"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當二年級時,我加入了少先隊,才知道"祖國"這兩個字多麼響亮。我們的祖國,有著5000年歷史的長河,是一個中外聞名的文明古國,有著高度的華夏精神;我們的祖國,擁有過屈辱而黑暗的歷史,清政府的無能,但祖國總能乘風破浪,與實力懸殊的敵人不屈地戰斗,戰士們為祖國獻出了年輕的身軀,支撐著中華兒女的脊樑,走向未來美好的明天!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廣場宣布中央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這塊東方的土地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打開窗,我看見春風吹進億萬扇窗門,聽到"春天的故事"響徹大江南北。
秀美的河山,雄偉的長城,滔滔的黃河,摩登的大廈,這就是我的祖國,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家,不及科技發達的日本,不是面積最大的俄羅斯,而是地球板塊上的一隻雄雞--中國。
"少年強,則中國強。"中國的飛騰,打動了我們心裡的每一根弦。這一年一度的國慶節來臨了啊!今天,我們更有理由相信,中國絕對是好樣的
同學們好:
今天我向大家演講的題目是「祖國在我心中」。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歷經滄桑的文明古國。我國雖然歷史悠久,但是在大家的心中有一段忘不掉的經歷。抗日戰爭、虎門銷煙、九.一八、七.七事變多歷歷在目。但我國的歷史也有光輝璀璨的一面。
是古人發明了漢字。很久以前,古人並不會寫字、記事,有人想出了繩結記事法,但是太麻煩了。就有一位叫倉頡的人發明了甲骨文。
在我國的文化史上那些詩人、文學家是不可缺少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是千古絕句;孟郊的《遊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親;李白的《靜夜思》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還有那些著名的文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絕唱,無韻之離騷』;孫武的《孫子兵法》是古典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孔子寫的《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分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我國還有美麗的大好河山。長城是我國古代人們的一個驕傲,長城全長6330公里,在太空上,用肉眼看是一目瞭然。珠穆朗瑪峰高達8444.43千米;納木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海拔高達4718米;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上第一大峽谷,深6009米......
讓我們把這悲慘的歷史銘記在心中,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讓祖國更加富強!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柒』 行重於言 演講稿

記得一個偉人說過:「一步切實的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縱觀歷史長河。凡是實現了
的事情,不一定都有一個完整的計劃,靠著人們努力行動,才得以實現。長輩們常常教
導我們:「言必信,行必果。」這也恰恰說明了只有做才有意義這個道理。
假如光說不做又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多年以來我們同學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天氣溫暖的秋天,寒號鳥懶得動手搭窩,待到那狂風怒號的隆冬深夜.它打著顫
說:「哆羅羅,哆羅羅,寒風凍死我,明天就搭窩:」而第二天呢?陽光燦爛,它早把搭
窩的事拋在九霄雲外了。就這樣日復一日,終於有一天,只說不做的它凍死在風雪中。
「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更有其深遠意義。我
們不妨舉個例子。美國某公司擬在上海投資二十萬美元辦一家生產編織袋的工廠,原料
外商包購,產品包銷,可是美商在滬談了半年,競末找到合作夥伴。緣何?上海人嫌二
十萬投資額太小,要的是大項目。精明的無錫人和海寧人得到信息,跟蹤追擊,把老外
請去,一拍即合,後來獲得可觀的利潤。還有一些鄉鎮企業專門在上海設立常駐代表,
專門收集各種大企業不要的「小芝麻」,成功者頗多。
古人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幫助一位盲人過馬路,乘車時給老
者讓座……這些「善」多可以稱之為「小」,卻無處不流露出人間真情,無處不體現出
人們的道德水準乃至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你也許還不曾忘記李素麗在公共汽車上為乘
客熱情服務的身影,在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可謂「善小」,然而李素麗將自己滿腔
的愛奉獻給他的每位乘客,成為新時代乘務員的典範;也許。你還清晰地記得前不久
(中國日報)上的那則啟事;北京某酒店女售貨員一時疏忽少找外賓四十元錢,事後那
位女售貨員執意要在報上登啟事,以示對顧客負責。盡管有人對她說;「你登這則啟事
恐怕還不止四十元呢!」這在平常人看來是小題大作,可謂「善小」,可她卻不能不為,
因為她決不容許因自己失誤而損害顧客的利益,更不容許因此有損國家的榮譽。看吧,
這點滴的「善」將人類文明的腳步驅動得更穩更快。
彭端淑的《為學》一文,以蜀地貧富二僧「欲之南海」。然「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
至焉」的故事,說明了天下事「為之」則易, 「不為」則難的道理。人們讀罷,對「富
僧」多持批評態度。誠然, 「富僧」擁有豐厚的財力,而「猶未能也「,確實應受到批
評;然「富僧」聞。貧僧」以「一瓶一缽」而「之南海」,則面有「愧色」。僅此一點,
我認為「富僧」也有值得稱道之處。「富僧」知錯且慚愧,較之於那些犯錯之後,或一
蹶不振,破罐破缽者,或大言不慚,推卸責任者,或掩蓋事實,邀功請賞者,何嘗不是
一種進步?

某人坐計程車,路上看見一個因為超速而顛覆的摩托車。騎士面孔朝天地躺在路
旁,汩汩的鮮血自額角沁出,居然沒有一個經過的人去救他。「最起碼應該把他扶起來,
頭朝上,以減低腦里的血壓,否則活不了多久。」司機說。
某人一路上不斷想司機的話,一下車時忍不住地問:「你既然知道,把他扶坐起來,
可以救他一命,為什麼剛才不停車去做呢?」
「你既然聽到我這樣說,為什麼不叫我停車,自己下去扶呢?」
喬治·華盛頓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一任總統。他領導美國人民為了自由為了獨立浴
血奮戰,趕走了統治者。
喬治·華盛頓是個偉人,但並非後來人所想像的,專做偉大的事,把不偉大的事都
留給不偉大的人去做。實際上,他若在你面前,你會覺得出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樣,一樣
的誠實,一樣的熱情,一樣的與人為善。
有一天.他身穿沒膝的大衣,獨自一人走出營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沒一個認出
他。在一處.他看到一個下士領著手下的士兵築街壘。
「加把勁!」那個下士對抬著巨大水泥塊的士兵們喊道, 「一、二,加把勁!」但是,
那下士自己的雙手連石塊都不碰一下。因為石塊很重,士兵們一直沒能把它放到位置
上。下士又喊:「一、二,加把勁!」但是士兵們還是不能把石塊放到位置上。他們的力
氣幾乎用盡,石塊就要滾落下來。
這時,華盛頓已經疾步跑到跟前.用他強勁的臂膀,頂住石塊。這一援助很及時,
石塊終於放到了位置上。士兵們轉過身,擁抱華盛頓,表示感謝。
「你為什麼光喊加把勁而讓自己的手放在衣袋裡呢?」華盛頓問那下士。
「你問我?難道你看不出我是這里的下士嗎?」
「哦,這倒是真的!」華盛頓說著,解開大衣紐扣,向這位面孔朗天、背絞雙手的下
士露出他的軍服。「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將。不過,下次再抬重東西時,你就叫上我。」

東漢時有一少年叫陳蕃,獨居一室而庭院臟亂不堪。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
道:「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回答說:「大丈夫處世將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
當即針鋒相對地反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中國人一向喜歡「大」字
當頭,都願意干大事,而不屑做小事。這種觀念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我們更應該看到
「大」與「小」的另一種關系。人們常說不該「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我不完全同意這種
看法,芝麻雖小,卻可以「粒米成籮,聚沙成塔」。在某種情況下.芝麻也是不該小瞧
的,我認為「大」與「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正像芝麻聚多了會勝過西瓜
一樣。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這句話用在激勵人們努力探求真理,
追求知識上,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如果站在另一個角度上再住深處想一想,我們就不禁
會對這句千古名言產生疑問了。
人的一生應當追求真理,可是如果只滿足於自己掌握真理,而不去傳播.只是單純
地提高自己修養,而不去對社會有所貢獻,那麼這「真理」是否有意義,是否有價
值呢?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惟一目的,如果認識不是為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
服務,就既沒有產生的可能,也沒有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所謂「聞道」只是認識的過
程,是實踐的准備階段,這最終是要回到實踐中去的,所以,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
掌握知識,而是運用知識為人類造福。
這個故事聽起來十分荒唐,但具有寒號鳥心理的人在生活中井非少數。
讓鏡頭聚焦校園。期中考試結束,一些同學因沒考好而捶胸頓足。唉聲嘆氣,甚至
當眾發表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說,立下雄心壯志,發誓期末一定要提高成績,可是回家後
照樣將書本扔在一邊,期末考試後又是一片嘆息。
看來口頭上說說容易,但沒有實際行動也是無濟於事。

前幾天,我們樓門口的一棵剛栽的小樹苗被人弄倒了,從這里路過的老老少少七嘴
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責怪把樹弄倒的人太不講公德有的不滿意種樹的人……時間一
分一秒地過去了,卻沒有人上前把它扶起來。這時,從櫻里出來了一個「紅鋼印」,他
拎了一把小鏟,默默定到小樹跟前,將小樹扶起來,用小鏟將土填實。於是小樹又亭亭
玉立在微風中了。
眾人頗費口舌的一個問題就這樣被一個孩於不起眼的行動解決了。中國有句古訓:
「敏於行而訥於言。」既然做比說重要,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在實際行動中尋找成
功吧!
然而在我們的周圍,因善小不屑為之者大有人在。生活中你會發現這樣一些情景:
在馬路灑了一地垃圾卻無人主動清理;路旁的公用電話筒盪在外邊,過路行人卻視而不
見……因為在少數人的頭腦里,對待大善與小善態度迥異:「善」若大則為之,以示自
己是「文明人」:「善」若小則大可忽略不計。這些想法顯然是錯誤的。我們的世界需要
人人為善,不論大小,不求名利。試想,一個人人都拘於個人利益,因善小而不為的社
會,焉能平穩安定地向前發展?
我們每個人都應以為「善」為榮,弘揚「善小而為之」精神!

人民辛辛苦苦地勞動,不是為了要把我們培養成一個個造價昂貴的「書櫥」,也不
是為了培養一隻只無用的書蠹,而是希望我們在汲取到知識甘泉後,去開拓,去創新,
去為社會服務,為人民作貢獻。所以,只有學以致用,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人的
一生才能充實而有意義!
讓我們牢記羅曼·羅蘭說過的一句話:「惟有創造才是歡樂。」
有一些以「朝聞道,夕死可矣」自勉的人,只是簡單地把書本知識搬到腦子里,貯
藏起來,並以此為滿足,不注意發揮它們的使用價值,為整個社會服務。這種人看起來
的像博學多識,滿腹經綸,因而受到許多人尊敬,他們自己也以飽學之士自居,洋洋自
得。可是,在事業上他們卻是碌碌無為,毫無建樹,豈非愧對生活,愧對自己嗎?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具有社會性的。因為他們都在不斷地從社會上吸取物質上的和精
神上的營養。因而,他們的勞動也應該具有社會性,即不但為自己,更要為他人。一個
博覽群書、滿腹經綸的學者尤其是這樣。他在與其他勞動者消耗等量的物質財富的同
時,要吸收大量的,超過一般勞動者幾倍的精神財富。所以,社會造就一個學者比造就
一個普通勞動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如果他還是滿足於「書櫥」的自我設計,在生前沒
有對社會作出貢獻,或者作出的貢獻不足以補償人民為培養他而付出的勞動,那麼,他
的生活,就是對人民勞動價值的一種浪費,他的一生,也就等於做了一個死啃書本的
書蠹。

例文一

「羨魚」和「結網」

有一句古語這樣講:「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思是說,與其站在潭邊看著魚
想得到它,不如回去編個網打魚才能真正得到魚。這雖然是一個古訓,但在人類社會高
度發達的今天,它仍然有警一定的教育意義:切實行動起來,才能將我們頭腦中的想
法、願望或理想變成現實。
「羨魚」與「結網」的關系其實就是「想「與「做」的關系。「羨魚」容易「結網」
難,只是想,有願望,這往往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只會空想的「空頭政治家」,而
勘勤懇懇的實幹家總是為數甚少。然而就是少數的實幹家,他們往往使事業成功。從跋
山涉水采草葯、著醫書的李時珍,到在「舉家食粥」的潦倒生活中仍堅持「校閱十載,
增刪五次。。嘔盡心血終著成不朽名著《紅樓夢》的曹雪芹;從歷盡四年艱辛從數噸瀝
青中提煉出幾克鐳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到為民族爭光,刻苦鑽研,成為獲諾貝爾獎的物
理學家楊振寧,他們中間哪一個的成績是想想就得到的?他們中又有誰的成功不來自幾
十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勞動?可以說,他們事業的成功都得益於這踏踏實實的
「結網」精神。
其實,每一位「臨淵羨色」者都無一例外地想得到魚,但」退而結網」不是每一位
「羨魚」者都能做到的。因為那需要「結網者」具備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和踏實肯乾的
實干精神。只有把魚網編好,臨淵而漁,才有可能擄到魚。否則,半途而廢或是根本不
著手去做,那結果只會是一事無成。
在了解了「結網」精神的重要意義後,作為一名當代中學生,我們是否也該把這種
精神運用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去呢?當我們看到周圍同學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之時,
我們是否該只滿足停留在羨慕的層次上呢?我們更該在想學好的同時,甘於苦讀,將好
的願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成果豐碩的現實。這才是我們該去做的事情!
具備了這種「結網」精神,會使我們受益終身,現在的我們靠它捕到的也許是一所
好的大學,一種好的工作,但將來我們要靠它為祖國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現在受益的
也許只有我們每一個「結網」之人,但將來,我們善於「結網」的青年一代會使祖國更
加強大繁榮。「少年強,則國強」,那時的中國將成為真正的巨人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例文二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句話出自《漢書·禮樂志》,意思是;在河邊或深潭
邊上看到魚,只是很希望得到魚,就不如回去結網來打魚。這句話揭示了一個簡單的道
理:理想和願望固然美好,但成功的現實需要腳踏實地的、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
在生命的調色板上,人人都希望自己在事業上取得成績,有所建樹。五彩繽紛的希
望,給予人無窮的追求的力量。人們在希望中起步,在希望中成長。而願望的實現,有
人希望從天而降,有人則埋頭苦幹,在希望中奮斗,前者「羨魚」而後者「結網」。
然而,希望在哪裡?有人說:在明天——明天的快樂,明天的富有,明天的充實
……可是有經驗的農民不僅希望明天的豐收,更重視今天的耕耘;有作為的青年不僅希
望明天的成功,更重視今天的學習。渾渾噩噩的人何曾沒有美麗的憧憬,可是沒有今天
的耕耘,四會有明天的豐收?等待明天的人,等到收獲的季節來臨了,他們的籃子里仍
然是空空如也。可見,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羨魚」之心,人皆有之,只是「羨魚」卻不「結網」或反而阻撓別人得「魚」之
心切不可有。看當今社會,改革的浪潮沖擊著中華這片古老的土地,沖擊著社會每一個
角落,一代企業家沿著一條條艱難的路走了過來,他們成功了,登報了,上電視了,個
個羨慕,人人欽佩。在這期間,「臨淵羨魚」者甚多,初一分析,「羨魚」者亦有幾種,
有的退而「結網」,臨淵而漁;有的則嫉妒之心大於仰慕之情,他們向水中投下石頭.
企圖將色嚇跑,自己得不到魚卻阻撓、破壞別人網魚,他們處處拆台,製造流言,損害
別人……
「羨魚」固然可以, 「結網」才是正道。只「羨魚」而不「結網」,那麼你終究也只
是「羨整魚」而得不到「魚」。任何人,成功的取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經過奮斗取
得的。記得謝覺哉曾說過:「你最好不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去幻想什麼,而是在旭日東
升的時侯開始工作。」這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例文三
智者無言

大海的深處是平靜的。
花朵的一生是無聲的。
巍峨的山巒是緘默的。
大自然中許多蔚為壯觀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當如此?
有這么兩個人去應考廚師。甲一出言便說了個天花亂墜,從傳統的中國名菜到洋派
的西式糕點,從每道萊的用料著色到火候調味,似乎無一不能,無一不精。乙則靜候一
旁,一語不發。待問及他時,他只說:「如果可能,給我三十分鍾時間,我做一桌萊出
來看看便是。」
不用說,「訥於言」的乙被錄取了。
機智和美妙的語言.有時只不過是一種瞬時的智慧和淋漓的表達,但智慧和表達本
身並不證明結果,朴實的行動才是開在成功路上的鮮花。
認識一個人,不要光聽他怎麼說,更應當看他怎麼去做,因為有的語言言不由衷。
就像認識一棵樹,不需急著去看春天裡開的花,可以等到秋天時去看樹上的果實,果實
是花的語言,也是樹的注釋。
芸芸眾生,那個與你僅有一面之交便一覽無余的人,你會覺得他索然無味,因為他
說得太多:而那個一直不事不吭只以沉默示人的人,你可能不僅對他印象深刻,而且對
他有了探詢的慾望——因為那不語帶給女人的典雅矜持,也因為那不語帶給男人的深邃
練達。你要記住,生活中有些東西藏在心裡便是一種真實、一種深刻,說出來,反而淡
了。比如一生一世的愛情。
很小的時候,母親跟我說:你看大街上兩個吵嘴的人,那個聲嘶力竭叫得很兇的
人,往往是理屈詞窮的『因為真理不在他一邊,:他要先聲奪人來掩飾自己的心虛。而那
個沉默者心裡一團正氣,自然可以不動聲色,因為沉默是最大的蔑視呀!
一個淺墨的道理是:烏鴉和知了無疑是最善叫的,但它們都不算人類的寵物。
火山爆發那一聲震天的巨響,那力拔山兮的氣概,令人嘆為觀止。但這一奇觀不會
隨時可見,為那一瞬間的壯觀,它在地層深處沉寂了千年萬年!
有兩種方法能使世界變大;登上山峰遠眺,閉上眼睛沉思。它們與語言無關。由此
看來,世界不是語言描繪得大的。想必人也蓋同此理。
智者無言。

言必行,行必果。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名知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與其言,無所苟而己矣--《論語》

曾參「言者,行之指也。」

曾參君子慮勝氣,思而後動,論而後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復之,思復之必思無悔言,亦可謂慎矣。」

「君子執仁立志,先行後言」(《大戴禮記·解詁》)

就知道這么多了,不知道對不對。。。合不合要求。。。

另,這段話也許對你有幫助吧:

言行一致的行為標准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有曾參信守然諾為兒子殺豬的故事,他那重視「信」的品德教育,言行一致的舉動,令人嘆為觀止。論述言與行的關系,在曾子思想修養中佔有顯著地位,而且也為整個中國哲學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途徑。

『捌』 以 禮之用,和為貴為題演講的演講稿

國旗下演講:禮之用,和為貴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禮,指禮節、禮儀等道德規范。和,即和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禮的運用,以和諧為貴。大家知道,孔子是重視禮的,以禮來治國。他認為禮能帶來親,親能帶來和,和能帶來社會有序,社會有序則能帶來社會的發展。儒家的「禮之用,和為貴」的思想,在歷史上曾經起到促進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積極作用。大家都知道將相和的故事吧?面對廉頗的無禮,藺相如用他的寬容大度,以禮待之:他上朝的時候請病假,路上相遇時他「引車避匿」,面對門客的不滿,他決心「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他的禮終於打動了廉頗,才成就了廉頗負荊請罪,遂成將相相和的佳話。今天,我們國家致力於構建和諧社會,這不光要用法律來懲戒人,用物質來豐富人,更重要的是要用禮 來引導人,用德來教化人,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個人是社會的一分子,個體的和諧是社會集體和諧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加強自身修養,遵守禮儀來促進和諧。恭而無禮則勞, 慎而無禮則愚 , 勇而無禮則亂 , 直而無禮則綾。大家知道,人與人之間會有偏差的,事與事之間會有矛盾;中和這個矛盾,調整這個偏差,就靠禮,禮的作用,"和為貴",就是調整均衡,我們遵守禮儀等道德規范,凡事以禮相待,便能促進同學和諧,班級和諧,學校和諧。當然如若用禮調節不成和諧的,就要用規章制度來管理,規章制度調節不成和諧的,就要動用法律來捍衛和諧了。友善帶來和諧,文明帶來幸福。作為我們每一個個體,如若能做到襟懷坦盪,光明磊落,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改志,遇事沉著冷靜,保持一顆平衡平和之心,不媚俗,不驕矜,不驕不躁,不卑不亢,始終持之以禮,在自己的心靈里營建一塊和諧的綠洲。尊重他人,讓彼此心理多一份平衡 ,人生就多一份希望 ,生命的清泉就會暢流,友情、親情、愛情就會長存。如若人人和諧,家家和諧,社會不就和諧了嗎?同學們,修養是一個人的名片,真誠是世間一切的法寶,是世界和平的力量。讓我們加強自身修養,待人以禮,做一個光明磊落,心態平和的陽光中學生,為中國社會的大和諧奏響自己的個性音符吧!

『玖』 急需一篇「謙恭禮讓 與人為善」的演講稿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素來是一個溫文爾雅,落落大方,見義勇為,謙恭禮讓的文明禮儀之邦。華夏兒女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無不體現一個人的氣質與素養。荀子雲:「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
與人相處,為善當先。而這個「善」,應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於中而形於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縟節。《禮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註:《禮記·曲禮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熱情, 而內心虛偽,或是僅僅內心尊敬,而毫無表情,都是不夠的。應該表裡一致,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 隔閡、摩擦,進而互敬互愛,友好相處。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如果只對上層人士獻其禮敬,以財勢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實是小人所為。《論語·子罕》載:孔子看見穿喪服、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相見時,即使這些 人年輕,孔子必定站起來。行過別人面前時,一定快步走過,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願,體諒別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強人所難 。不苛求別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強求別人接受不喜歡的東西。古人說:「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 人所不好」(註:《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註:《論語·顏淵》)」,就是這個意思。 在與人交往中,幽默與善意的玩笑往往給人帶來輕松愉快,但決不可戲弄取樂。如果拿別人姓名為笑料,或給 人起不雅的綽號,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時顏之推就曾對此種不敬氣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戲。或相 指名為豚犢者,有識旁觀,猶欲掩耳,況當之者乎」。

『拾』 求一篇關於「厚德踐行」的演講稿

用文化涵養文化

社會性的人文精神缺失已經造成了人類生存環境太多的不和諧,全社會性的弘揚人文精神又苦於無法抓撓和效益低下。當社會現象演繹成社會問題的時候,為政者才會開始追根求源。於是,基礎教育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校園文化建設也便成了當今的熱門話題。

其實,當「文化」需要「建設」的時候,人文環境已經基本上沙漠化了。我每每到江南、巴蜀、三晉等地名校參觀學習的時候,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宏偉的校門或高聳的大樓,而是那參天的古木、蜿蜒的藤蘿、包含歲月滄桑的古樸與和諧而凝重的人文氣息,出入在那些校園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他們文雅的舉止、文明的談吐、活潑的情態與優雅的氣質令人折服。一位教育家曾講過,教育是什麼,教育其實是熏陶。在一個是處彌散人文氣息的環境之中,孩子的成長幾乎不需要特殊的教育、關照與訓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早在兩千年前的荀子,一語道破的就是環境對人生成長的影響。在焦作這個只有百年開礦歷史的小城,雖然到處可見因文化貧瘠而形成的野蠻與粗陋,但河南理工大學子弟小學的孩子們走出來,卻能夠突出地顯示出被文化滋養出來的高貴。

當一個區域人口素質整體低下,環境人文氣息稀薄的時候,營造校園內高品位的文化環境,就如同在沙漠中開墾綠洲,盡管艱難,但事關重大,意義非凡。

第十三中學地處焦作老城西部,周遭許多原礦務局所屬煤礦或配套企業,隨著資源枯竭相繼破產。服務區內還有大面積諸如「自力」「勝利」「新華」之類滿含民國與解放意味街道,其間居住的人群以小販居多,這個區域的文化多數介乎市民小市民和農民的市井文化之間。走進那些街巷,時常耳聞的是粗言穢語,甚至不少十二三歲的女孩子也能出口成「臟」。如此的環境令鉗在其間的十三中學十分尷尬。

但是,如同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的使命就是改造社會。只要在十三中學成長起來的學生能比他們的父輩祖輩有所進步,而且能夠持續穩步提高,都是「善莫大焉」的好事。無論這里的文化有多麼貧瘠,假若從現在開始培植小草,至少能為未來的綠蔭作好映襯;從校園開始做起,經過一個階段的積淀,影響周邊惠及子孫也絕對可能。孔夫子知其不可而能為,何況我們所面對的是「可能」而且「可行」呢?

學校是傳承與涵養文化的地方,傳承文化靠文化,涵養文化也靠文化。第十三中學的文化工程建設分三步走。首先是營造人文氛圍。我們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書法,為第十三中學改造了校牌;在學校主體建築上,鑲嵌出「崇真、務實、團結、進取」的校風、「厚德、博學、嚴謹、善誘」的教風和「勤奮、誠實、明理、踐行」的學風。針對原有的「教學樓」「實驗樓」「綜合樓」只有指示意義缺乏文化內涵、用電腦字不具藝術價值的狀況,開展讓師生為三大主體建築命名活動,最終以「礪耘樓」為教師辦公的綜合樓命名,取砥礪耕耘之意;以「相長樓」為教學樓命名,意在明示教學過程實乃老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用「格致樓」為實驗樓命名,引導師生「格物致知」,細究物理,探求新知,倡導實踐與創新精神;並請知名書家、學者為之題寫,使寓意與審美兼善。同時,我深知「校長是老師的老師」這種職分的重量,自己雖不能在學高德昭方面居眾老師之上,但至少可以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讓老師們在優秀的文化氛圍之中含英咀華。故而在礪耘樓中,分層次懸掛育人格言勵志名句。領導及行政處室布置的內容均為針對性極強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精華,樓道內安排的是中外古今教育思想家、實踐家的育人感悟,而在老師日常辦公的教研組,則選取十三中學老師自己的教育理念或治學格言,載體均為紅木邊框的書法板面,所邀囊括山陽大地書法名家。

第一步走出之後,十三中學校園已漸具文化氣象,往來十三中學門前,已經有人駐足品咂玩味。按照規劃,第二步將在教育局領導的支持下,鋪設地面、維修校舍、架設連廊,將原本各自獨立的主體建築連接起來,讓原本不大的校園呈現庭院格局。建築是凝固的詩,音樂是流動的畫。庭院式校園將以其庭院文化意味彰顯她突出的文化個性。同時,針對庭院式校園,請園林設計專家為之綠化美化設計出整體方案,實施可以分先後,每一步均須踏在點上。第二步完成之後,一個人文氣息濃郁的精品式校園便可凸現出來。

第三步,主要是學校內涵性文化的培育。一是發展藝術教育,張揚文化教育個性。丹納在他的《藝術哲學》中曾說過類似的話:寧可讓學生的學科知識上有所欠缺,也要讓他們懂點兒藝術。其實,在兒童少年成長的過程中,美育至關重要,它既是智育的升華,又是德育的延伸。第十三中學目前已建立了自己的「集萃館」「讀書館」「奧賽館」和「承露文學社」,將從不同的方面為學生藝術個性與特長發展提供平台。二是引入高文化品質的大師,讓山陽大地在各種文學藝術領域馳騁的「明星」們走進十三中學的師生,開展系列式的「名家引領我前進」或者「明星照耀我成長」活動。人氣旺則風氣正,目標大則志向高。採用這樣的辦法,能夠真正讓十三中學的師生們感到名家就在自己身邊,現在的努力可能擁有耀眼的將來。三是引入誘思探究教育理念與方法,大膽改革傳統教法,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思考中成長,在探索與創造中提高。此舉乃大工程,且容日後細說。

十三中學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用三句話可以概括:建設優雅的校園,塑造儒雅的教師,培育文雅的學生。校園可以沒有應該大的面積,但不能沒有文化;教師可以沒有耀眼的頭銜兒,但不能沒有儒雅的氣質與風度;學生畢業後未必都能考入重點高中,但不能沒有教養。

文化主要不是建設來的,文化主要靠涵養、靠積淀,積淀校園文化主要依靠教師。在一所學校,鐵打的教師隊伍流水的學生,校風說穿了就是教師隊伍工作風格、治學風范、精神風貌的凝聚與升華。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我們的校園文化涵養從眼下做起,從點滴做起,這也許就是十三中學健康發展的源頭活水,有了它,十三中學的未來將不可限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