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祝福演講 » 汝南演講稿

汝南演講稿

發布時間: 2021-02-06 18:02:49

A. 求演講稿,速度,明天晚上要用

我估計不符合你的標准,發給你看看吧
朝露里的光明
你是我的朝霞,哪怕你是微弱的一星光明,我仍舊視你為萬千明媚。只因我知道,你定會大放異彩。
譬如親情。大多數人的父母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他們不是天,不是地,但當孩子們的世界陷入灰暗,他們的光和熱卻足以照亮孩子的整個心靈;譬如愛情。他和她可能都不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他並不風流倜儻,她並不沉魚落雁,可是因愛因情,願對彼此許下長相廝守的諾言。
有時候,我們都只是一顆朝露,渺小孤獨,漂泊無依。可它圓周里閃耀著生生不息的光明。彼此就這樣被溫暖,被感動。
我想起那位活在傳奇美國夢中的人物——克里斯·加德納,美國當今著名黑人投資專家。在人生最困難時,他和牙牙學語的兒子無家可歸,甚至寄宿於地鐵站洗手間。那時他在這片土地上卑微得如同塵埃,他也曾因此而失望,但他永不言棄,他一直在追求幸福。克里斯.加德納這顆小小的朝露,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敲開了幸福之門,向世人展示他在股票經紀史上永不磨滅的光輝。
我想起那位活在歷史風塵里的女子——碧玉,晉汝南王司馬義的小妾。談不上美艷,門第亦不高的她曾說過:「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而汝南王覺得為博她一笑傾其千金那是值得的。只因她就是她,不是旁人。碧玉這顆小小的朝露,終於得幸唱出一段「感郎不羞郎,回身就抱郎」的千古佳話來,終於得幸以愛情放出照耀後世的光明來。是的,再美麗的容貌對於男人來說也只是一道過眼雲煙,女人的美貌於男人只是膨脹的虛榮,他們會不斷地去尋找更美的別處的風景,而一個女人的才華、溫柔、善良的美德,才真正是無法復制的美麗風景!
朝露里的光明,自己也許尋不見,在別人眼裡卻是真真切切的。
細想想,其實每個人都陷入過這般那般尷尬的境地——或是不滿於家庭地位的不顯赫,或者痛苦於經濟條件的不優沃,或者自卑於容貌的不可人,或是自卑於學業的不出眾,或是自卑於家庭的不和睦。每每這時候,人們會像紀伯倫的詩中寫道的那樣悲嘆:「千百年來我僅僅做一顆朝露!」
你知否,你知否?
你最美的一切如影隨形。也許它是短暫的,但是你飛翔過,天空便會留下你的痕跡。你要堅定地等待,堅強地爭取。你要相信自己終將以光明示眾。你更應相信,這世上會有人,哪怕只有一個人,願在有生之年,得見你那萬丈光芒。
如同詩中最後所寫的:「千百年的光明,不都在你的圓周里閃耀嗎?」
我的夢,中國
一個人,是渺小的,但是當他和祖國聯系起來,就是偉大的。一個夢想,是渺小的,但是當他成為祖國的夢想時,就是不可估量的。——題記
五千年的斗轉星移,五千年的潮起潮落,五千年的滄桑變化。她走過了千年的風風雨雨,孕育了無數的英雄兒女,書寫了浩瀚的人類文明,他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一個已經響徹世界的名字——中國!
祖國,您曾經的生命歷程傷痕累累,讓無數中華兒女痛心無比。南京城裡的槍殺搶掠,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圓明園的沖天大火……陰霾籠罩在中華大地,但勇敢的中國人揮去痛恨,展開不屈不撓的抗爭與探索,迎來了新中國的勝利與繁榮。
祖國,您數以百計的炎黃子孫創造出豐功偉績。盤古開天闢地,讓世界逝發出生命的靚麗色彩;四大發明,使古老的中國異彩紛呈;絲綢之路,遠涉重洋,讓世人無一不知東方旋卧的一條長龍.
祖國,你博大精深的文化無不讓世人感嘆贊揚,尤其文學語言的神奇吸引著無數人探索瞻仰的目光。
祖國,我們深深銘記您悲壯的歷史。驚雷一聲撼天地,華夏騰飛觸崛起。中國,您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我們日新月異的祖國,聚集了世界的目光。20世紀香港澳門回歸,08年奧運,10年世博。圓了中國港澳回歸夢,百年奧運夢,全球世博夢。神舟飛船遨遊太空,嫦娥一號二號暢游月宮,圓了中國飛天夢,探月夢。
祖國,我為你驕傲,我為你自豪!我歌唱,最強的音符是驚天的吶喊,追尋夢想彈奏出不懈開拓,動人的旋律是萬家團圓,華夏兒女唱起幸福的生活,萬里長城,長綢飄盪;黃河滔滔。嗩吶聲響;長江滾滾,鑼鼓咚嗆,這就是不斷激勵我為夢想前進的您——中國!
船,因為有舵而遠渡重洋;鷹,因為有翅膀而在藍天自由翱翔;人,因為有夢想,而鑄就生命的輝煌。我的夢想——我偉大的祖國散發出的無限榮光,能普照世界沒一個朴實的角落,讓世界上每一個人,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洋,每一處花草都能感受到溫暖,讓世界萬物生機盎然,讓中國這個名字響徹雲霄,永遠!
這是一個夢想綻放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夢想家。中國夢,從我的夢開始。我的夢,就是中國夢!

B. 我看安意如5分鍾演講稿

連續看了安意如全集,她的書著實寫得好。像《看張.愛玲畫語》、《當時只是尋常》、《人生若只如初見》、《陌上花開緩緩歸》、《思無邪》,對詩詞的欣賞獨到、語言信手拈來。看她筆下的納蘭(明珠的兒子):多情又專情,至死心裡都念念不忘已故的表妹佩蓉;生於官宰之家卻憎惡那種傾扎,抑鬱一生;還曾作詩嘲笑父親收賄賂。這樣的容若讓我不禁想到賈寶玉。後來看胡適評紅樓的時候,容若竟是寶玉的原型!康熙朝的納蘭家與曹家確實關系不淺。安意如熟讀紅樓,唯有一本《惜春紀》,看完覺得是一個敗筆。《惜春紀》里說秦可卿為賈珍妻,兩個人舉案齊眉,好不幸福。賈珍這么一個無賴,本不配有一個這樣篤情的女子。為了官運,把妻子獻給父親!而惜春則是賈敬與秦可卿爬灰所生。因這個難以啟齒的身世,與摯愛馮紫英有情人難成眷屬。於是惜春嫁作古稀老人妾,馮紫英娶妻納蘭府雨嬋…雨嬋不是納蘭容若的妻嗎?納蘭剛過而立之年,卻天不永其年,三十一歲就死了,而結發妻子盧雨嬋在他之前好幾年就死了!想來這盧氏也真真可憐,嫁給容若,容若早已心有所屬,到死只得到容若的幾首悼亡詞;《惜春紀》又把她嫁給馮紫英,又是一個同床異夢的人!當然《惜春紀》不是《紅樓夢》,作者這么寫也只是小說的要求。這樣的故事安排,還有惜春的心裡刻畫,儼然把一個惜春寫成了80後90後的女子。惜春是超脫之人,縱然對愛情有一番堅持,但並不至於狹隘到這樣。一番心思全只為愛情,這不是黛玉嗎?成全了《惜春紀》,可憐了惜春。只有一點:安意如把黛玉的死聯繫到那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當然是引用了周汝昌研究的結論,也是讓人比較信服的地方。安意如:1984年生,中專畢業。因早產導致腦癱,雙腿殘疾。中專學的是財經,做了一年會計發現不喜歡,對詩詞有不錯的研究,於是改行從文。很喜歡她清逸的語言,期待她的下一本「漫漫古典系列」!

從看第一部作品開始,就喜歡這個女子的文字:溫柔而不失凌利。有那種一針見血的通透。喜歡這個文字帶給我的心動與淋漓。於是在心中就想勾勒一幅安意如的畫像,讓我意外的是,這個女子在腦海中的形象竟與張愛玲是那麼點相似。也許是二人的文字有些許的相近吧。但終究還是不同。張愛玲的文字太灰暗,讓人覺得太過凄楚和失落。而安意如的文字雖然凌利,但卻能讓人感覺到溫暖,不似張愛玲文字那般凄楚滄桑、楚楚可憐。我想我終究還是喜歡溫暖的東西。張愛玲那樣的凄楚讓我心酸。 在這一瞬間我突然好懷念這個我所喜愛的有著「艷不求名陌上花」姿態的女子。試想:一個高傲到靈魂深處的女子卻甘願放下所有的驕傲去愛一個男子,那種為了愛情低到塵埃里的姿態讓我深深憐惜這個女子。我為這個女子感到深深的不平。大抵世間的情感都是如此:你享受著這個男子帶給你的幸福與快樂,同時便必須接納愛他的辛苦與煎熬。陷入愛中的人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愛是無所不能的,可是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世間情緣的衍生,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天意,要上天的允許,並不是有情有意就行。連張愛玲這樣的女子都逃不脫背叛的命運!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詩經.秦風.蒹葭》,這首詩從詩意上看寫的是男子帶著深深的不舍與眷戀,女子反而不為所動,一直離得遠。這就有特色了,看起來是男子被辜負了,他比較可憐。自古以來,為男子化作望夫石的女子何其多,男子轉身化為望妻石的好像沒有吧!那些男人們,偶爾徘徊水邊,偶爾為相思所苦,又怎麼樣呢?
《陌上花開緩緩歸》其實是一本很好的書,裡面的故事都寫得很真實,彷彿是親身經歷過一樣,對於當中的一些詩詞的評判也很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我覺得看《陌上花開緩緩歸》有一種在經歷「纏綿悱惻」的感覺!對於愛情,其實我不是那樣纏綿的人,更不是那樣情深的人,對於愛情,我的看法別人看來總覺得我是異類~````

我記得我的好旁有問過我如果女人沒有了男人會怎麼樣?不怎麼樣~!這是我當時的脫口而出的回答~沒有就沒有咯~難道沒有男人不用生活嘛~?!開玩笑~這世界根本就不存在誰沒有了誰就活不下的支歌唱~沒有了誰都還是要活下去,因為地球還在轉,所以,沒有了男人的女人也不應該悲傷,好好的生活,一個人的精彩不見得比兩個人生活要差~

這就是我的愛情觀~在我的世界裡,沒有男人(所謂的伴侶),it's ok,但是沒有了我的家人、朋友卻才是對我最大的折磨~!

所以在看安意如的《陌上花開緩緩歸》時,我總覺得自己的內心發生了點點、絲絲的變化,彷彿,我也在體會那種纏綿悱惻,愛到骨子裡頭去的愛情,我也會對生活產生點點幻想~``

我是學法律的,我總是需要理性,但是一個真正優秀的律師,不只是理性而已,還需要感性~人性,我的生長環境讓我變得很理性,哪怕是面對人世間最美的東西~愛情~也如此,所以,有時候看看那樣纏綿悱惻,透入心骨~用心去體會去品嘗古時候唯美愛情的書目時~大概我自己也是在尋找一個平衡點,平衡自己的心~而當中一些對於書中詩詞的感嘆也會讓我猛然大悟,透徹的體會一些尋常道理~

記得這書裡面有一句話讓我記憶很深刻~安意如說:「你如原野上碧樹,我是天地沙鷗,雖然也有一是眼花錯落枝頭的時候,然而不是自己自願,別人是不能逼你在一棵樹上弔死的。不適合的兩個人生活在一起的難度,大過再找一個。」

我是很認同這話的,尤其是最後一句,但是,我總覺得,再找一個的難度其實遠大於自己一個好好生活~哈哈~大概是天性使然吧~我終究是還是獨身主義~!

整本書下來,我記得最深的有兩個故事,關於小家碧玉和戴王妃的故事,看了以後有很多的感觸,我想,如果,你如錢鏐對戴王妃那般溫情,我自當如戴王妃般死心於你;如果,你如汝南王般深情真意,我定當如碧玉般情深回報你的一片真心;只要你真心待我,我一定會用我全心去愛你,絕不保留~!

但是,然而,回頭看看,我們現在生活里的一切一切所謂的愛,真的有多少愛可以著辦針織、寬大、單純?~!我們都是這繁華都市裡的人,在一交手,一揮手之間,我們留下什麼~?!Nothing~```其實我們根本就什麼也留不下~```

C. 關於魯迅的演講稿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稱「文教思革」.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縣。兒時享受著少爺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敗變得貧困。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為周樹人。1902年公費至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理想以自己的雙手去治病救人,後因戰亂紛起改行為作家,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見《吶喊》自序)。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廣州、紹興任教。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有3個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後於1981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小說中《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較為知名。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
[編輯本段]魯迅與章士釗的官司
1925年8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學生運動如火如荼……。由於魯迅支持革命,立場堅定,因而被公推為校務維持會委員。此事將出,激怒了北洋軍閥政府,他們經過緊鑼密鼓的策劃,由「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章士釗出面,於8月12日向臨時執政府執政段祺瑞呈請免去魯迅的「教育部僉事」職務。……8月22日,魯迅以正義在胸、真理在手的「原告」身分,向當時專門處理政府官員違法亂紀行為的「平政院」投遞了《起訴書》,控告章士釗濫用職權,違反了《文官懲戒條例》和《文官保護法草案》。
……
章士釗的答辯軟弱無力且漏洞百出,魯迅抓住其破綻無情駁斥,他在《互辯書》中尖銳指出:
1.章士釗妄指樹人(魯迅自稱)「勾結該校教員、搗亂分子、少數不良學生」,卻「全不明言勾結何等搗亂分子乃何等不良學生」又「主張何事」,這純屬「信口虛捏」,「全無事實證據」!
2. ……
魯迅與章士釗互辯後,平政院依法進行了裁決。《裁決書》中指出:章士釗未能提供魯迅反抗教育部的具體事實;假使魯迅反抗教育部的事被證實,章士釗也應依法起訴,而不應無視法律程序先行呈請免職——因此,章士釗擅自免魯迅職屬於違法,應予取消。……(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1994年第4期《讀魯迅的<互辯書>》)
[編輯本段]生平和創作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 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
魯迅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等江南水鄉、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潛藏著多麼豐富的內涵,我們還不可能盡數感覺到,隨著我們社會經驗的增加和人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就會不斷從中生發出來。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2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盪,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魯迅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魯迅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尖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
其中《少年閏土》一文選進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一文選自魯迅的小說《故鄉》。
[編輯本段]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緒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出生地:生於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台門周家,魯迅原名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歲,使用魯迅為筆名。
祖父周福清(1838一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縣知縣,此時正在北京任內閣中書。後任內閣中書。
父親周伯宜(1861一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閑居在家。因肺結核而死。
母親魯瑞(1858一1943)當地舉人魯希曾三女,思想頗為開通,出身於紹興近郊安橋頭一戶官宦人家,沒念過書,但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
家庭:
在紹興,周家算得上一門望族,做官經商且都不說,單是人丁的繁衍,就相當可觀,所以到魯迅出世的時候,周家已經分居三處,彼此照應,儼然是大戶了。魯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過江西一個縣的知縣老爺,後來又到北京當上內閣中書,成為標準的京官。紹興城並不大,像周介孚這樣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贏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門上那一 欽點""翰林"的橫匾,正明白無誤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魯迅真是幸運,他的人生長途的起點,就設在這樣一處似乎距樂園相當近便的地方。
這就使魯迅獲得了一系列窮家小戶的孩子所無法享受的條件。家裡四五十畝水田,就是周介率不從北京匯一文錢回來,日常生計總是綽綽有餘,足以將貧困從他身邊趕得 遠遠的。周家是講究讀書的,周介率甚至有過讓兒孫一起考取翰林,在門上懸掛著「祖孫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額的雄心,那種書香人家的氣氛,自然相當濃厚,魯迅家中有兩只大書箱,從《十三經註疏》和《四史》,到《王陽明全集》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從《古文析義》和《唐詩叩彈集》,到科舉專用的《經策統纂》,甚至《三國演義》和《封神榜》那樣的小說,都擠擠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裡有書,眾多親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書甚豐,而且不單是那些枯燥難懂的正經書,更有許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歡的好玩的書,從畫著插圖的《花鏡》,到描寫少男少女的《紅樓夢》,幾乎什麼都有。
一次,一位親戚甚至允許魯迅到一間堆滿雜書的小屋於里自由翻揀,他推開那房門的一剎那間,臉上的表情會是多麼驚喜!從六歲開始,魯迅就開蒙讀書,先是隨本家親戚學,後來又被送到紹興城內最有名的一家三味書屋去讀經書,《論語》、《孟子》……甚至連古舊難懂的訓詁書《爾雅直音》,也在塾師的指導下讀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說, 一定不覺得這樣讀書有什麼快樂,但是,一個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著書香門第的熏陶,有傅學的老師指點,能夠日日讀書,還能用壓歲錢自己買喜歡的書來讀,這實在是那個時代的小孩子能夠享受的最好的條件了。 魯迅全集
中國是個講究父權的國家,獨多那種粗暴專橫,將子女認為私產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遇上這樣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會被糟蹋得暗淡無光。魯迅的運氣如何呢?周介孚雖然脾氣暴躁,有時候要打罵孩子,但在教魯迅讀書這件事上,卻顯 得相當開通。那時一般人家的孩子,開蒙總是直接就讀四書五經,叫一個六歲的孩子天 天去念"學而時習之",他會多麼痛苦?周介孚卻不這樣,他讓魯迅先讀歷史,從《鑒略》開始,然後是《詩經》,再然後是《西遊記》,都是選小孩子比較感興趣的書。即使讀唐詩,也是先選白居易那些比較淺直的詩,然後再讀李白和杜甫,這就大大減輕了魯迅開蒙的苦悶。祖母更是特別疼愛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讓魯迅躺在大桂樹下的小板桌上,搖著芭蕉扇,在習習的涼風中給他講故事,什麼貓是老虎的師父啦,什麼許仙救白蛇啦,魯迅直到晚年,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興味和愜意。魯迅的父親周伯宜,神態一本正經,卻比祖父更為溫和。他家教雖嚴,卻從不打小孩子。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會》中,記過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魯迅那樣快樂的時刻,偏偏逼他去背書。可實際上,周伯宜平時對兒子們的讀書,監督得並不緊。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寬容。 有一次魯迅和弟弟偷偷買回來一本《花經》,被周伯宜發現了,他們又害怕又絕望,因 為這是屬於閑書,一般人家都不許小孩子看的:"糟了,這下子肯定要沒收了!"誰料周伯宜翻了幾頁,一聲不響地還給了他們,使他們喜出望外,從此放心大膽地買閑書,再不用提心吊膽,像做賊似的。至於母親魯瑞,對他的摯愛就更不必說了,幾個孩子當 中,她最喜歡的就是魯迅。從人情來講,父母總是愛子女的,可由於中國人祖傳的陋習,這種父母之愛竟常常會演化成對幼小心靈的嚴酷的摧殘。當然不能說魯迅就沒有遭過這 樣的摧殘,他後來會寫《五猖會》,就說明內心也有深刻的傷痕。但總的來說,他還是相當幸運的,至少在童年,他經常都是沐浴在溫和寬厚的長輩之愛中。

D. 有關三國演義的演講稿

可以參考這個資料——

《三國演義》中的激勵謀略

激勵是管理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按照心理學的原理,人們行為的動力來源於人們的各種需要。當人們產生某種需要之後,就會轉化為具體的動機,引發出某種特定的行為。而激勵是對實現需要動機的強化。管理者通過激發鼓勵,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被激勵者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一個人才能的最大效能,從而更迅速、更完滿地實現管理目標。

激勵是超越時空的管理功能。我國古代兵家早就反復揭示了戰靠民、民靠氣、氣靠激的道理,並導演了許多通過激勵,化險為夷,以少勝多,大獲勝利的輝煌戰例。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列陣,吳起與士卒同甘苦,戚繼光執法斬子,都可以為管理心理學增輝添色。同樣,在《三國演義》這部巨著中,時時可見關於激勵的生動描寫,表達了極其豐富的激勵思想。發掘和研究這些思想,對於建立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激勵理論,運用紮根於中國大地的激勵手段,推動四化建設,大有裨益。

(一)「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賞」的激勵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由於街亭失守,倉促退兵,各路兵將都有敗損,惟獨趙雲所部不折一人一騎,輜重等物,也無遺棄。因為趙雲「獨自斷後,斬將立功,敵人驚怕」。諸葛亮不由贊嘆道:「真將軍也」!於是「取金五十斤以贈趙雲,又取絹一萬匹賞雲部卒」。

象這樣賞賜部將的例子,在《三國演義》里經常看到。曹操得了典韋,就「解身上錦襖,及駿馬雕鞍賜之;收了許褚,當即「賞勞甚厚」;關羽替曹操斬了顏良、文丑,又要求到汝南作戰,曹操說道:「雲長建立大功,未曾酬謝,豈可復勞征進?」可見,論功行賞是曹操一貫的作法。孫權也不例外,魯肅夜半給孫權獻上了王霸之策,孫權「次日厚贈魯肅,並將衣服緯帳等物贈肅之母」;甘寧百騎劫曹營,孫權「賜絹千匹,利刀百口」。可以說,我國古代兵家「賞祿不厚則民不勸(盡力)」(《尉繚子•戰威》),「禮賞不倦,則士爭死」(《黃石公三略》)等觀點,包括曹操本人所總結的「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十一家注孫子》),在《三國演義》中得到了充分的藝術體現。

物質的需要是任何一個人所必需的。因此獎賞是激勵的基本而重要的一個手段。現代管理者借鑒傳統文化中的激勵思想,就必須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把職工和企業給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使企業在職工心目中成為自己切身利益的代表,從而關心企業的生產經營,安心本職工作,獻身於企業的繁榮昌盛。

人才要給厚祿,大功要給厚賞。諸葛亮一次贈給趙雲「五十斤金」,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重待人才。人才的物質需要是和再生產人才的需要是一致的。這類需要的水平和滿足程度應該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必須以人才向企業、向社會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為依據。

(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功名」的激勵

「群英會」是赤壁之戰中的精采片斷。每當讀到這里,周郎的歌聲彷彿響在讀者耳邊: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

與這首歌相得益彰的是周瑜對蔣干說的一段表明自己心跡的話。他說:「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思,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在這里,一個志滿意得、心忠志堅的周瑜活鮮鮮地立在我們面前。

是的,《三國演義》中的周郎,雖然對外遇到個高出自己的諸葛亮,在爭奪荊州中處處受挫,最後飲恨而亡,但在東吳集團內部卻是春風得意,深得倚重。孫策得到周瑜時高興地說:「吾得公瑾,大事諧矣!」臨死又給孫權遺言:「外事不決,可問周瑜」。更有一層是周瑜和孫策還有連襟之親。周瑜年紀輕輕,就被拜為大都督,總領江東水陸軍馬。無怪乎,周瑜對孫吳政權感激涕零,竭忠盡力。他向孫策表示「某願效犬馬之力,共圖大事」;向孫權表示:「願以肝腦塗地,報知己之恩」;向吳國太表示:「敢不效犬馬之力,繼之以死!」赤壁之戰前夕向孫權請戰:「臣為將軍決一血戰,萬死不辭。」

劉備攻下漢中之後,手下眾將都要推他稱帝,無奈劉備故作推辭。這時諸葛亮勸進說:「方今天下分崩,英雄並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捨生忘死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龍附鳳,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眾將也齊聲說道:「主公若只推卻,眾心解矣。」張飛更是急得大叫起來。真是一語破的,古人可謂坦誠!於是劉備答應先進漢中王,對文臣武將「各擬功勛定爵」,眾人皆大歡喜,繼續思恩效命。曹丕稱帝後,諸葛亮又一次請劉備即皇帝位,劉備還是「堅執不從」。諸葛亮尖銳指出:「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為帝,滅魏興劉,共圖功名;不想大王堅執不肯,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若文武皆散,吳魏來攻,兩川難保。」劉備畢竟沒有迂腐,到底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當了皇帝,對「大小官僚,一一升賞」。於是「兩川軍民,無不欣躍」。在這里,諸葛亮正是通過不斷滿足「功名欲」,增強劉備集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如他高卧隆中時常吟的:「鳳翱翔於千仍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如果劉備一直是個「織席小兒」,哪能有那麼多豪傑投靠於他?如果劉備一直當他的新野縣令,許多人也早就喪失希望,離他而去。可見,「功名」對於一個人才來說,是重要的精神追求,滿足人才的正當「功名欲」,是激勵人才奮發努力的重要手段。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說道:「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徐庶臨去曹營,鼓勵劉備手下諸人:「願諸公善事使君,以圖名垂竹帛,功標青史。」當黃蓋請闞澤代他向曹營獻詐降書時,闞澤欣然應允,慷慨表示:「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不幾與草木同腐乎?公既捐軀報主,澤又何惜微生!」都雄辯地證明,「功名」對於人才來說,是個重要的激勵手段。

滿足「功名欲」的手段,除了倚重、提拔之外,還有賞識、表揚。《三國演義》中一些出色的管理者常常是同時使用數種手段。荀彧離開袁紹投奔曹操,曹操和他談話後稱贊他:「此吾之子房也」,馬上任命他為行軍司馬。曹操稱贊典韋:「此古之惡來也」,當下任命他為帳前都尉。趙雲以「空營計」大勝魏軍,劉備贊揚他:「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並且賜給他一個稱號——「虎威將軍」。周泰在濡須一戰,三番沖殺救了孫權性命,戰斗結束後,孫權專門設宴款待他,並親自把盞,撫著周泰的脊背,淚流滿目地說了一些贊揚和撫慰的話,然後又叫周泰解開衣服,讓眾將看「遍身傷痕」。宴會結束後,孫權「以青羅傘賜之,令出入張蓋,以為顯耀」,可以說給了周泰極大的表彰和極高的榮譽。這種賞識、贊揚、賜與稱號等,都是對一個人功勞、成就的肯定和認同,可以使一個人繼續保持已有的積極行為。

和賞識、稱贊相輔相成的激勵手段是運用「羞辱」激勵部下。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的損傷是一種恥辱,而「知恥近乎勇」,可以激勵人們奮進。諸葛亮最善於抓住部將的性格特徵,運用「羞辱」這種激勵手段。馬超攻打葭萌關,張飛大叫出戰,而諸葛亮卻「佯作不聞」,對劉備說:「今馬超侵犯關隘,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取關雲長來,方可與敵。」張飛哪能受得了這等小看!著急說道:「何故小覷吾!吾曾獨拒曹操百萬之兵,豈愁馬超一匹夫乎?」諸葛亮進一步火上加油:「翼德拒水斷橋,此因曹操不知虛實耳;若知虛實,將軍豈得無事?今馬超之勇,天下皆知,渭橋大戰,殺得曹操割須棄袍,幾乎喪命,非等閑之比。雲長且未必可勝。」急得張飛說:「我只今便去;如勝不得馬超,甘當軍令!」在這里,張飛越急,諸葛亮越緩;張飛越自恃武勇,諸葛亮越表示他不堪此任。就這樣,他把張飛的求戰心情激到最大限度,把張飛的戰斗勇氣充分激勵起來,強烈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精神,驅使著張飛去捨命拼殺。這才引來葭萌關前張飛和馬超那場無日無夜的惡戰。老將黃忠最怕別人嫌他老而無用。當初入西川攻打雒城時,只因魏延說他「年紀高大,如何去得」,他便怒氣沖沖,要取刀和魏延比武。諸葛亮深知黃忠這一性格特點,因此奪取漢中時,連續兩次以此激他,調動了黃忠的大智大勇,使這位年近七十的老將,在奪取漢中時立下了赫赫戰功。當然,諸葛亮並不僅僅把「寶」押在激起的士氣上,他告訴劉備:「此老將不著言語激他,雖去不能成功。他今既去,須人馬前去接應。」可見,諸葛亮一方面要激起部將殺敵的勇氣,另一方面還要穩扎穩打,保證萬無一失。

(三)「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情」的激勵

歷數三國人物,劉備大概是多情善哭的第一人了。他不僅在百姓面前哭得出來,更多的是在自己的文臣武將面前掉淚。他與趙雲初次見面分手時,便「執手垂淚,不忍相離」,相愛之情,何其真摯?為請諸葛亮出山,他竟哭得「淚沾袍袖,衣襟盡濕」,敬慕之心,何其誠懇?徐庶要走,他送了又送,哭了又哭,令人讀之心酸。關羽被害,他竟「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以致「淚濕衣襟,斑斑成血」。今人實難想像,劉備何以如此能哭?這真要感謝羅貫中那支浪漫之筆了。正是這支出神入化之筆,塑造了劉備這個與曹操同有大志,但手段針鋒相對的典型形象。劉備自己表白:「曹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曹相反,事乃可成。」為了樹立自己這個感人的形象,劉備是絲毫不吝惜自己的眼淚的。用現在的話說,這就是一種感情投資。諸葛亮在隆中決策中提出:「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劉備正是憑著「感情投資」等手段,贏得了「人和」這個戰略優勢,靠「人和」這個戰略優勢。與曹操、孫權爭分天下。

自然,以情動人並不一定要象劉備那樣動輒涕淚交流。捧讀《三國演義》,動人情態多采多姿,可以使現代管理者學到更多攝取人心的藝術力量。以情動人大致有如下一些方式:

尊重

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特別是知識分子尤甚。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常常不是為王為帝,而是為「王者之師」,受人尊重是他們的優勢精神需要之一。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正是要報知遇之恩。因此,對待賢能只有做到心誠、禮敬、意專、言聽計從,才能用得住,使得起,使之心情舒暢,充分發揮其作用。如果以權勢壓人,頤指氣使,必然失掉人才。三國時代的傑出統治者,都很注意禮賢下士,做到了待之如上賓,「任賢如事師」(《樊川文集•雪中書懷》)。

劉備要第三次去請孔明,關羽、張飛好大不高興。關羽認為「其禮太過」,張飛乾脆說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來。劉備呵斥他們說:「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三人離茅廬還有半里之遙,劉備便下馬步行。來到諸葛亮家裡,恰逢諸葛亮正高卧草堂,劉備不讓通報,恭恭敬敬在階前站立了半響又一個時辰,直到諸葛亮醒來。正是:「不是虛心豈得賢?」(王安石《諸葛武侯》)得到諸葛亮之後;他「以師禮事之」,認為「我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說道:「孔明是吾之師,頃刻不可相離。」臨死託孤,甚至叫三個兒子「以父事丞相」。這些所作所為,使諸葛亮感銘肺腑,覺得「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諸葛亮對蜀劉政權的忠心耿耿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傳誦千古,感人淚下,其實,首先是由於劉備的愛才、尊才和善於用才。只因劉備「三顧頻煩天下計」和「託孤既盡殷勤禮」,才有諸葛亮的「兩朝開濟老臣心」和「報國還傾忠義心」。他們兩人可謂君臣相得,珠聯壁合。東吳的孫氏家族也很注意尊重賢能。吳國太臨死囑咐孫權:「汝事於布、公理當以師傅之禮,不可怠慢。」孫權在合肥,聽說魯肅來到,「下馬立侍之」』「請肅上馬,並轡而行」。曹操聽說許攸來投,竟顧不得穿鞋,跑出來迎接,到了寨中,自己先拜於地。司徒王允為用歌妓貂蟬,也對之「叩頭便拜」,貂蟬為之感動,表示「萬死不辭」甘願犧牲自己,去離間董卓和呂布。

尊重人才,不僅表現在充分肯定其才能和待之以禮,關鍵在於尊重其意見,採納其建議。呂布被圍下邳,陳宮建議他帶一部分軍隊駐扎城外,以成「犄角之勢」,他回答:「公言極是。陳官又建議他引精兵斷曹軍糧道,他也「然其言」,但就是不幹。因為對他來說,妻妾的幾滴眼淚比陳宮的建議還要重要,結果束手就擒。霸王項羽,雖然口中稱呼范增為「亞父」,可就是不聽其計,氣得范增棄他而去。因此,尊重人才的實質是尊重他們的意見。

信任

信任,是人的一種精神需求,是對人才的極大褒獎和安慰。它可以給人以信心,給人以力量,使人無所顧忌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信人,—要信其德。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由於有時情況一時不明,由於可能產生的流言蜚語,特別是由於妒能者的誣陷進讒,以致懷疑人才、毀滅人才的悲劇古今擢發難數。所以,作為一個管理者,知人一定要深,信人一定要篤,要善於在復雜紛壇的現象中明察是非。太史慈被孫策擒住,孫策待之甚厚,太史慈投降,並提出去收拾「余眾」,以助孫策,兩人約好第二天中午回來。太史慈去後,孫策手下之人都說太史慈不會再來,孫策卻深信不疑。第二天,太史慈果然帶領一千多人如約歸來。長阪坡前,趙雲因在混戰中丟了劉備家小,便返身殺回敵陣找尋。靡芳不知其情,告訴劉備說趙雲投了曹操,張飛也幫腔道:「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深深了解趙雲的劉備堅信:「子龍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龍必不棄我也」,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劉備征吳時,有人向他報告:「老將黃忠,引五六人投東吳去了。」劉備聽後笑著說:「黃漢升(黃忠字)非反叛之人也。吳彝陵大戰前夕,諸葛瑾請求去蜀求和,張昭向孫權吹風說,諸葛瑾是借故入蜀,必不回還。孫權追述了諸葛瑾過去的言行,駁斥說:「今日豈肯降蜀乎?孤與於瑜(諸葛瑾字)可謂神交,非外言所得間也。」上述這些是多麼可貴的信任!

在那個時代,一人犯法,罪及妻孥,甚至禍連九族,但諸葛亮用人卻是非分明。五齣祁山時,都護李嚴因沒有備好軍糧,怕諸葛亮見罪,就謊報軍情,又在後主前誣陷諸葛亮。諸葛亮雖將他削為庶民,但仍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為長史。這樣對李豐信任,確實難能可貴。

《三圍演義》還以一些昏庸之主的失敗告誡後人,切莫偏聽偏信,妄生疑心。官渡大戰時,袁紹聽信審配所言,任意聯想,懷疑許攸是曹操奸細,逼得許攸終於投曹。後又聽信郭圖讒言,要對張郃、高覽問罪,逼得張、高兩人也降了曹操。劉禪聽信宦官讒言,竟懷疑諸葛亮有「異志」,把他從北伐前線召回,以致貽誤一次戰機。吳主孫皓,懷疑陸抗通敵,罷其兵權,結果加速了東吳的滅亡。

信人,二要賴其才。劉備仰慕諸葛亮經天緯地之才,授任於敗軍之際,託命於危難之秋,讓諸葛亮總攬軍政大權,因此得展驥足,建立了不世功名。孫權因素知陸遜有奇才,幾次在關鍵時刻委以重任,使這位年輕的將領名彪史冊,大展宏圖。而無能的蜀後主,根本不了解敵我力量和前線戰況,卻聽信讒言,嫌姜維屢戰無功,竟要找人替代他,逼得姜維避禍沓中,造成西蜀布防上的漏洞,導致日後的兵敗。可見,選人要明,既用則信,敢於授權,放手使用,是調動部下積極性,充分發揮其才能的重要因素。

既信其才,就要用之以專,決不能一職幾任,職責不明,互相推諉,互相掣肘,製造內耗。孫權准備襲擊荊州,一開始卻要他的堂弟孫皎和呂蒙同去。呂蒙明確表示:「主公若以蒙可用則獨用蒙;若以叔明(孫皎字)可用則獨用叔明。豈不聞昔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事雖決於瑜,然普自以舊臣而居瑜下,頗不相睦;後因見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親勝於普,恐未必能相濟也。孫權堪稱明主,聽後恍然大悟,遂拜呂蒙為大都督,統一掌管江東各路軍馬。

信人,要能聽得進不同意見,特別是尖銳鮮明的反對意見。不同意見或反面意見,並非異端。它常常是獨立思考的產物,是知識、才能的顯露,是正直、忠誠、負責、勇氣的表現。而目光敏銳,獨立思考,見解獨特,多提意見,正是人才的特徵之一。但古往今采,許多人聽不得不同意見,對提意見者反感、討厭,甚至懷疑在拆台、搗蛋。這是信人的心理障礙。田豐不同意袁紹出兵,便被袁紹抓了起來。沮授建議袁紹「緩守」,也被袁紹關了禁閉。象袁紹這樣的昏貨,在他手下,不作拍馬逢迎之流,也得緘口不語,哪能發揮人才的作用?

信人要有廣闊的胸懷。還有一種領導,只允許手下的人才能低於自己,功勞小於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他倒可以信你、用你。否則就要疑神疑鬼。俗話說:「威高震主,才高招忌。」這正是對許多辛酸歷史教訓的概括。袁紹之殺田豐,曹操之殺楊修,後主之疑孔明,無不與此有關。這告誡人們,管理者必須氣度恢弘,才能做到信人不貳,始終不渝,才能用好那些超過自己的人才。否則,手下人會聰明不可用盡,才能不可使盡,見好即收,略顯而止,甚至激流勇退。那隻能浪費人才的效能,影響事業之發展。

關懷

關心、愛護,是人的精神需要。它可以溝通人們的心靈,增進人們的感情,激勵人們奮進,挖掘人們的潛力。人才是血肉之軀,人才是人不是神,人才也需要物質的保障,需要切實的安全,需要可靠的歸屬,需要情的溫暖,需要愛的撫慰。曹操兵敗淯水,失了典韋,回到許昌後,立祀祭典,並封其子典滿為中郎;平了遼東回到許昌,大封功臣,沒有忘記死去的郭嘉,表贈郭嘉為貞侯,把其子收養在自己府中。曹操的這些行為,既是出自對已故人才的真誠惜憐,又是感動和激勵活著的人的一種藝術。趙雲為救阿斗,在長阪坡前幾進幾出,殺得血滿征袍,當他把懷中沉睡的阿斗遞給劉備時,劉備接過扔在地上,憤怒地說道:「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他這種愛部將勝過愛親子的表演,使趙雲感激涕零。「無由撫慰忠臣心,故把親兒擲馬前」。劉備這一招收到了撫慰人心、凝情聚力的良好效果。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表示把馬謖家小當作自己家小看待,感動得「大小將士,無不流涕」。諸葛亮的真切情意,既使馬謖死而無怨,又編織了和部下之間千絲萬縷的感情聯系,激發他們盡心盡力。

現代管理者借鑒《三周演義》中的用人謀略。就要注意以情感人,以情催人。當然我們今天提倡的感情,遠非曹操,劉備所栽培的感情。它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礎上的同志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心。它要更純真,更美好,更高尚,更具有持久而強大的威力。

無數事實已經證明,感情投資有時比獎金更能喚起人們的工作熱情,它所帶來的效益往往不亞於通過基本建設投資,擴大生產能力所創造的價值。重視「感情投資」,已經成為許多成功企業家的經驗之談。

(四)「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則」的激勵

在《三國演義》中,對孫策其人著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鮮明。他臂力過人,武藝高強,勇猛無比,作戰身先士卒,人稱「小霸王」。在平定江東時,他每每沖鋒陷陣,手下人很為他擔憂。一次張紘勸他:「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系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很顯然,孫策既知將軍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則的強大威力。他能夠迅速掃平江東,奠定鞏固的後方,不能說與此沒有關系。

在「甘寧百騎劫魏營」一回里作者描寫了一個激盪人心的場景。當曹操率40萬大軍撲向濡須口時,血氣方剛的甘寧因和凌統一爭高低,要求只帶百騎,夜襲曹營,挫其銳氣。而且保證:「若折一人一騎,也不算功。」孫權為壯行色,把自己帳下一百精銳馬兵撥給甘寧,又賞酒賜肉。回到營中,百名士兵面面相覷,臉有難色。甘寧見狀,拔劍在手,怒叱道:「我為上將,且不惜命;汝等何得遲疑!」眾軍土聽了甘寧這番激昂豪壯的話語,既感動,又振奮,一齊表示:「願效死力。」於是甘寧和大家把酒肉飲盡吃光,到了深夜,甘寧帶領百人飛馬沖出,大喊一聲,率先殺入敵營,直搗曹操所居的中軍。在甘寧帶動下,百騎人馬縱橫馳騁,然後透營而出,殺得曹兵驚慌失措,「自相擾亂」,「無人敢擋」。結果甘寧不折一人一騎,凱旋而還。

諸葛亮在失掉街亭後的自責,也被千古所稱頌。守衛街亭,諸葛亮反復叮嚀於前,化驗為夷平安撤退於後。如果推諉,那是完全可以開脫自己的。但他嚴於律己,深責自己用人不明,自行請罪,降職降薪,這種可貴的品質,是凈化部下心靈的清潔劑,是激發部下英勇殺敵的發動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領導者的模範品質和帶頭作用,對部下的行動有極大的激勵作用。它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是無聲的命令,最好的示範,這是貫通古今的不惑之言。戰爭是如此,治國治廠也是如此。許多出色的企業家都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

管理者的良好行為,還包括嚴守信義。諸葛亮五齣祁山時,接受長史楊儀的建議,把軍隊分為兩部分,決定「限一百日為期,循環相轉」,打算以此減少糧草需求,保持軍隊銳氣,堅持北伐中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當第一批軍隊已經到期時,突然出現了嚴重敵情:魏將孫禮「引雍、涼人馬二十萬來助戰」,司馬懿親自點兵來攻,這時新軍未到,老兵中的一半正准備收拾起程,楊儀建議暫時留下老兵。待新兵到後,再行替換。諸葛亮態度堅決地說:「不可。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言在先,豈可失信?且蜀兵應去者,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並立即—下令:「當日便行。」軍士聽到這種情況後,群情激奮,都大呼:「丞相如此施恩於眾,我等願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於是,諸葛亮命部隊出城安營,以逸待勞。當倍道而來、走得人困馬乏的西涼兵剛想安營歇息,士氣高昂的蜀兵一擁而進,人人奮勇,把西涼人馬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

古語說:「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信者,至誠、至實、至一、至公也」。通俗地講,信就是說話算話,誠實可靠,始終如一,不因人而異。曹操講:「大丈夫以信義為重」。《黃石公三略》中指出:「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帶兵用將,只有嚴守信用,才能樹立良好的信譽,才能贏得下屬的信任。而信任可以提高一個集體的心理相容水平,激發起高昂的士氣。如果下屬一旦感到受騙,那會產生十倍的怨恨。這種怨恨是對組織最可怕的瓦解力和破壞力。這啟發現代化的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活動中,實現不了的事乾脆不說為好,說出的話就一定要做到。這就叫政策兌現,取信於民。切不可鼓舌如簧,口惠而實不至。

。。。。。。

E. 要一篇最精彩的讀書演講稿,3到5分鍾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 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 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來歷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來源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慶祝方式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節俗活動是登高,登高之俗始於西漢,劉歆《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將重九與重三相對,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禍的用意。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今天的重陽節,將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巧妙結合,已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我國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

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民間有許多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在民間,茱萸為「避邪翁」,菊花為「延壽客」,兩者結合,給重陽習俗以吉慶之兆。

重陽也叫重九,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據文獻記載,當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

我國人民對重陽佳節歷來有著特殊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F. 關於三國的演講稿500

激勵是管理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按照心理學的原理,人們行為的動力來源於人們的各種需要。當人們產生某種需要之後,就會轉化為具體的動機,引發出某種特定的行為。而激勵是對實現需要動機的強化。管理者通過激發鼓勵,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被激勵者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一個人才能的最大效能,從而更迅速、更完滿地實現管理目標。

激勵是超越時空的管理功能。我國古代兵家早就反復揭示了戰靠民、民靠氣、氣靠激的道理,並導演了許多通過激勵,化險為夷,以少勝多,大獲勝利的輝煌戰例。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列陣,吳起與士卒同甘苦,戚繼光執法斬子,都可以為管理心理學增輝添色。同樣,在《三國演義》這部巨著中,時時可見關於激勵的生動描寫,表達了極其豐富的激勵思想。發掘和研究這些思想,對於建立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激勵理論,運用紮根於中國大地的激勵手段,推動四化建設,大有裨益。

(一)「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賞」的激勵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由於街亭失守,倉促退兵,各路兵將都有敗損,惟獨趙雲所部不折一人一騎,輜重等物,也無遺棄。因為趙雲「獨自斷後,斬將立功,敵人驚怕」。諸葛亮不由贊嘆道:「真將軍也」!於是「取金五十斤以贈趙雲,又取絹一萬匹賞雲部卒」。

象這樣賞賜部將的例子,在《三國演義》里經常看到。曹操得了典韋,就「解身上錦襖,及駿馬雕鞍賜之;收了許褚,當即「賞勞甚厚」;關羽替曹操斬了顏良、文丑,又要求到汝南作戰,曹操說道:「雲長建立大功,未曾酬謝,豈可復勞征進?」可見,論功行賞是曹操一貫的作法。孫權也不例外,魯肅夜半給孫權獻上了王霸之策,孫權「次日厚贈魯肅,並將衣服緯帳等物贈肅之母」;甘寧百騎劫曹營,孫權「賜絹千匹,利刀百口」。可以說,我國古代兵家「賞祿不厚則民不勸(盡力)」(《尉繚子•戰威》),「禮賞不倦,則士爭死」(《黃石公三略》)等觀點,包括曹操本人所總結的「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十一家注孫子》),在《三國演義》中得到了充分的藝術體現。

物質的需要是任何一個人所必需的。因此獎賞是激勵的基本而重要的一個手段。現代管理者借鑒傳統文化中的激勵思想,就必須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把職工和企業給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使企業在職工心目中成為自己切身利益的代表,從而關心企業的生產經營,安心本職工作,獻身於企業的繁榮昌盛。

人才要給厚祿,大功要給厚賞。諸葛亮一次贈給趙雲「五十斤金」,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重待人才。人才的物質需要是和再生產人才的需要是一致的。這類需要的水平和滿足程度應該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必須以人才向企業、向社會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為依據。

(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功名」的激勵

「群英會」是赤壁之戰中的精采片斷。每當讀到這里,周郎的歌聲彷彿響在讀者耳邊: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

與這首歌相得益彰的是周瑜對蔣干說的一段表明自己心跡的話。他說:「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思,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在這里,一個志滿意得、心忠志堅的周瑜活鮮鮮地立在我們面前。

是的,《三國演義》中的周郎,雖然對外遇到個高出自己的諸葛亮,在爭奪荊州中處處受挫,最後飲恨而亡,但在東吳集團內部卻是春風得意,深得倚重。孫策得到周瑜時高興地說:「吾得公瑾,大事諧矣!」臨死又給孫權遺言:「外事不決,可問周瑜」。更有一層是周瑜和孫策還有連襟之親。周瑜年紀輕輕,就被拜為大都督,總領江東水陸軍馬。無怪乎,周瑜對孫吳政權感激涕零,竭忠盡力。他向孫策表示「某願效犬馬之力,共圖大事」;向孫權表示:「願以肝腦塗地,報知己之恩」;向吳國太表示:「敢不效犬馬之力,繼之以死!」赤壁之戰前夕向孫權請戰:「臣為將軍決一血戰,萬死不辭。」

劉備攻下漢中之後,手下眾將都要推他稱帝,無奈劉備故作推辭。這時諸葛亮勸進說:「方今天下分崩,英雄並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捨生忘死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龍附鳳,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眾將也齊聲說道:「主公若只推卻,眾心解矣。」張飛更是急得大叫起來。真是一語破的,古人可謂坦誠!於是劉備答應先進漢中王,對文臣武將「各擬功勛定爵」,眾人皆大歡喜,繼續思恩效命。曹丕稱帝後,諸葛亮又一次請劉備即皇帝位,劉備還是「堅執不從」。諸葛亮尖銳指出:「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為帝,滅魏興劉,共圖功名;不想大王堅執不肯,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若文武皆散,吳魏來攻,兩川難保。」劉備畢竟沒有迂腐,到底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當了皇帝,對「大小官僚,一一升賞」。於是「兩川軍民,無不欣躍」。在這里,諸葛亮正是通過不斷滿足「功名欲」,增強劉備集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如他高卧隆中時常吟的:「鳳翱翔於千仍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如果劉備一直是個「織席小兒」,哪能有那麼多豪傑投靠於他?如果劉備一直當他的新野縣令,許多人也早就喪失希望,離他而去。可見,「功名」對於一個人才來說,是重要的精神追求,滿足人才的正當「功名欲」,是激勵人才奮發努力的重要手段。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說道:「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徐庶臨去曹營,鼓勵劉備手下諸人:「願諸公善事使君,以圖名垂竹帛,功標青史。」當黃蓋請闞澤代他向曹營獻詐降書時,闞澤欣然應允,慷慨表示:「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不幾與草木同腐乎?公既捐軀報主,澤又何惜微生!」都雄辯地證明,「功名」對於人才來說,是個重要的激勵手段。

滿足「功名欲」的手段,除了倚重、提拔之外,還有賞識、表揚。《三國演義》中一些出色的管理者常常是同時使用數種手段。荀彧離開袁紹投奔曹操,曹操和他談話後稱贊他:「此吾之子房也」,馬上任命他為行軍司馬。曹操稱贊典韋:「此古之惡來也」,當下任命他為帳前都尉。趙雲以「空營計」大勝魏軍,劉備贊揚他:「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並且賜給他一個稱號——「虎威將軍」。周泰在濡須一戰,三番沖殺救了孫權性命,戰斗結束後,孫權專門設宴款待他,並親自把盞,撫著周泰的脊背,淚流滿目地說了一些贊揚和撫慰的話,然後又叫周泰解開衣服,讓眾將看「遍身傷痕」。宴會結束後,孫權「以青羅傘賜之,令出入張蓋,以為顯耀」,可以說給了周泰極大的表彰和極高的榮譽。這種賞識、贊揚、賜與稱號等,都是對一個人功勞、成就的肯定和認同,可以使一個人繼續保持已有的積極行為。

和賞識、稱贊相輔相成的激勵手段是運用「羞辱」激勵部下。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的損傷是一種恥辱,而「知恥近乎勇」,可以激勵人們奮進。諸葛亮最善於抓住部將的性格特徵,運用「羞辱」這種激勵手段。馬超攻打葭萌關,張飛大叫出戰,而諸葛亮卻「佯作不聞」,對劉備說:「今馬超侵犯關隘,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取關雲長來,方可與敵。」張飛哪能受得了這等小看!著急說道:「何故小覷吾!吾曾獨拒曹操百萬之兵,豈愁馬超一匹夫乎?」諸葛亮進一步火上加油:「翼德拒水斷橋,此因曹操不知虛實耳;若知虛實,將軍豈得無事?今馬超之勇,天下皆知,渭橋大戰,殺得曹操割須棄袍,幾乎喪命,非等閑之比。雲長且未必可勝。」急得張飛說:「我只今便去;如勝不得馬超,甘當軍令!」在這里,張飛越急,諸葛亮越緩;張飛越自恃武勇,諸葛亮越表示他不堪此任。就這樣,他把張飛的求戰心情激到最大限度,把張飛的戰斗勇氣充分激勵起來,強烈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精神,驅使著張飛去捨命拼殺。這才引來葭萌關前張飛和馬超那場無日無夜的惡戰。老將黃忠最怕別人嫌他老而無用。當初入西川攻打雒城時,只因魏延說他「年紀高大,如何去得」,他便怒氣沖沖,要取刀和魏延比武。諸葛亮深知黃忠這一性格特點,因此奪取漢中時,連續兩次以此激他,調動了黃忠的大智大勇,使這位年近七十的老將,在奪取漢中時立下了赫赫戰功。當然,諸葛亮並不僅僅把「寶」押在激起的士氣上,他告訴劉備:「此老將不著言語激他,雖去不能成功。他今既去,須人馬前去接應。」可見,諸葛亮一方面要激起部將殺敵的勇氣,另一方面還要穩扎穩打,保證萬無一失。

(三)「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情」的激勵

歷數三國人物,劉備大概是多情善哭的第一人了。他不僅在百姓面前哭得出來,更多的是在自己的文臣武將面前掉淚。他與趙雲初次見面分手時,便「執手垂淚,不忍相離」,相愛之情,何其真摯?為請諸葛亮出山,他竟哭得「淚沾袍袖,衣襟盡濕」,敬慕之心,何其誠懇?徐庶要走,他送了又送,哭了又哭,令人讀之心酸。關羽被害,他竟「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以致「淚濕衣襟,斑斑成血」。今人實難想像,劉備何以如此能哭?這真要感謝羅貫中那支浪漫之筆了。正是這支出神入化之筆,塑造了劉備這個與曹操同有大志,但手段針鋒相對的典型形象。劉備自己表白:「曹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曹相反,事乃可成。」為了樹立自己這個感人的形象,劉備是絲毫不吝惜自己的眼淚的。用現在的話說,這就是一種感情投資。諸葛亮在隆中決策中提出:「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劉備正是憑著「感情投資」等手段,贏得了「人和」這個戰略優勢,靠「人和」這個戰略優勢。與曹操、孫權爭分天下。

自然,以情動人並不一定要象劉備那樣動輒涕淚交流。捧讀《三國演義》,動人情態多采多姿,可以使現代管理者學到更多攝取人心的藝術力量。以情動人大致有如下一些方式:

尊重

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特別是知識分子尤甚。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常常不是為王為帝,而是為「王者之師」,受人尊重是他們的優勢精神需要之一。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正是要報知遇之恩。因此,對待賢能只有做到心誠、禮敬、意專、言聽計從,才能用得住,使得起,使之心情舒暢,充分發揮其作用。如果以權勢壓人,頤指氣使,必然失掉人才。三國時代的傑出統治者,都很注意禮賢下士,做到了待之如上賓,「任賢如事師」(《樊川文集•雪中書懷》)。

劉備要第三次去請孔明,關羽、張飛好大不高興。關羽認為「其禮太過」,張飛乾脆說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來。劉備呵斥他們說:「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三人離茅廬還有半里之遙,劉備便下馬步行。來到諸葛亮家裡,恰逢諸葛亮正高卧草堂,劉備不讓通報,恭恭敬敬在階前站立了半響又一個時辰,直到諸葛亮醒來。正是:「不是虛心豈得賢?」(王安石《諸葛武侯》)得到諸葛亮之後;他「以師禮事之」,認為「我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說道:「孔明是吾之師,頃刻不可相離。」臨死託孤,甚至叫三個兒子「以父事丞相」。這些所作所為,使諸葛亮感銘肺腑,覺得「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諸葛亮對蜀劉政權的忠心耿耿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傳誦千古,感人淚下,其實,首先是由於劉備的愛才、尊才和善於用才。只因劉備「三顧頻煩天下計」和「託孤既盡殷勤禮」,才有諸葛亮的「兩朝開濟老臣心」和「報國還傾忠義心」。他們兩人可謂君臣相得,珠聯壁合。東吳的孫氏家族也很注意尊重賢能。吳國太臨死囑咐孫權:「汝事於布、公理當以師傅之禮,不可怠慢。」孫權在合肥,聽說魯肅來到,「下馬立侍之」』「請肅上馬,並轡而行」。曹操聽說許攸來投,竟顧不得穿鞋,跑出來迎接,到了寨中,自己先拜於地。司徒王允為用歌妓貂蟬,也對之「叩頭便拜」,貂蟬為之感動,表示「萬死不辭」甘願犧牲自己,去離間董卓和呂布。

尊重人才,不僅表現在充分肯定其才能和待之以禮,關鍵在於尊重其意見,採納其建議。呂布被圍下邳,陳宮建議他帶一部分軍隊駐扎城外,以成「犄角之勢」,他回答:「公言極是。陳官又建議他引精兵斷曹軍糧道,他也「然其言」,但就是不幹。因為對他來說,妻妾的幾滴眼淚比陳宮的建議還要重要,結果束手就擒。霸王項羽,雖然口中稱呼范增為「亞父」,可就是不聽其計,氣得范增棄他而去。因此,尊重人才的實質是尊重他們的意見。

信任

信任,是人的一種精神需求,是對人才的極大褒獎和安慰。它可以給人以信心,給人以力量,使人無所顧忌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信人,—要信其德。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由於有時情況一時不明,由於可能產生的流言蜚語,特別是由於妒能者的誣陷進讒,以致懷疑人才、毀滅人才的悲劇古今擢發難數。所以,作為一個管理者,知人一定要深,信人一定要篤,要善於在復雜紛壇的現象中明察是非。太史慈被孫策擒住,孫策待之甚厚,太史慈投降,並提出去收拾「余眾」,以助孫策,兩人約好第二天中午回來。太史慈去後,孫策手下之人都說太史慈不會再來,孫策卻深信不疑。第二天,太史慈果然帶領一千多人如約歸來。長阪坡前,趙雲因在混戰中丟了劉備家小,便返身殺回敵陣找尋。靡芳不知其情,告訴劉備說趙雲投了曹操,張飛也幫腔道:「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深深了解趙雲的劉備堅信:「子龍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龍必不棄我也」,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劉備征吳時,有人向他報告:「老將黃忠,引五六人投東吳去了。」劉備聽後笑著說:「黃漢升(黃忠字)非反叛之人也。吳彝陵大戰前夕,諸葛瑾請求去蜀求和,張昭向孫權吹風說,諸葛瑾是借故入蜀,必不回還。孫權追述了諸葛瑾過去的言行,駁斥說:「今日豈肯降蜀乎?孤與於瑜(諸葛瑾字)可謂神交,非外言所得間也。」上述這些是多麼可貴的信任!

在那個時代,一人犯法,罪及妻孥,甚至禍連九族,但諸葛亮用人卻是非分明。五齣祁山時,都護李嚴因沒有備好軍糧,怕諸葛亮見罪,就謊報軍情,又在後主前誣陷諸葛亮。諸葛亮雖將他削為庶民,但仍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為長史。這樣對李豐信任,確實難能可貴。

《三圍演義》還以一些昏庸之主的失敗告誡後人,切莫偏聽偏信,妄生疑心。官渡大戰時,袁紹聽信審配所言,任意聯想,懷疑許攸是曹操奸細,逼得許攸終於投曹。後又聽信郭圖讒言,要對張郃、高覽問罪,逼得張、高兩人也降了曹操。劉禪聽信宦官讒言,竟懷疑諸葛亮有「異志」,把他從北伐前線召回,以致貽誤一次戰機。吳主孫皓,懷疑陸抗通敵,罷其兵權,結果加速了東吳的滅亡。

信人,二要賴其才。劉備仰慕諸葛亮經天緯地之才,授任於敗軍之際,託命於危難之秋,讓諸葛亮總攬軍政大權,因此得展驥足,建立了不世功名。孫權因素知陸遜有奇才,幾次在關鍵時刻委以重任,使這位年輕的將領名彪史冊,大展宏圖。而無能的蜀後主,根本不了解敵我力量和前線戰況,卻聽信讒言,嫌姜維屢戰無功,竟要找人替代他,逼得姜維避禍沓中,造成西蜀布防上的漏洞,導致日後的兵敗。可見,選人要明,既用則信,敢於授權,放手使用,是調動部下積極性,充分發揮其才能的重要因素。

既信其才,就要用之以專,決不能一職幾任,職責不明,互相推諉,互相掣肘,製造內耗。孫權准備襲擊荊州,一開始卻要他的堂弟孫皎和呂蒙同去。呂蒙明確表示:「主公若以蒙可用則獨用蒙;若以叔明(孫皎字)可用則獨用叔明。豈不聞昔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事雖決於瑜,然普自以舊臣而居瑜下,頗不相睦;後因見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親勝於普,恐未必能相濟也。孫權堪稱明主,聽後恍然大悟,遂拜呂蒙為大都督,統一掌管江東各路軍馬。

信人,要能聽得進不同意見,特別是尖銳鮮明的反對意見。不同意見或反面意見,並非異端。它常常是獨立思考的產物,是知識、才能的顯露,是正直、忠誠、負責、勇氣的表現。而目光敏銳,獨立思考,見解獨特,多提意見,正是人才的特徵之一。但古往今采,許多人聽不得不同意見,對提意見者反感、討厭,甚至懷疑在拆台、搗蛋。這是信人的心理障礙。田豐不同意袁紹出兵,便被袁紹抓了起來。沮授建議袁紹「緩守」,也被袁紹關了禁閉。象袁紹這樣的昏貨,在他手下,不作拍馬逢迎之流,也得緘口不語,哪能發揮人才的作用?

信人要有廣闊的胸懷。還有一種領導,只允許手下的人才能低於自己,功勞小於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他倒可以信你、用你。否則就要疑神疑鬼。俗話說:「威高震主,才高招忌。」這正是對許多辛酸歷史教訓的概括。袁紹之殺田豐,曹操之殺楊修,後主之疑孔明,無不與此有關。這告誡人們,管理者必須氣度恢弘,才能做到信人不貳,始終不渝,才能用好那些超過自己的人才。否則,手下人會聰明不可用盡,才能不可使盡,見好即收,略顯而止,甚至激流勇退。那隻能浪費人才的效能,影響事業之發展。

關懷

關心、愛護,是人的精神需要。它可以溝通人們的心靈,增進人們的感情,激勵人們奮進,挖掘人們的潛力。人才是血肉之軀,人才是人不是神,人才也需要物質的保障,需要切實的安全,需要可靠的歸屬,需要情的溫暖,需要愛的撫慰。曹操兵敗淯水,失了典韋,回到許昌後,立祀祭典,並封其子典滿為中郎;平了遼東回到許昌,大封功臣,沒有忘記死去的郭嘉,表贈郭嘉為貞侯,把其子收養在自己府中。曹操的這些行為,既是出自對已故人才的真誠惜憐,又是感動和激勵活著的人的一種藝術。趙雲為救阿斗,在長阪坡前幾進幾出,殺得血滿征袍,當他把懷中沉睡的阿斗遞給劉備時,劉備接過扔在地上,憤怒地說道:「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他這種愛部將勝過愛親子的表演,使趙雲感激涕零。「無由撫慰忠臣心,故把親兒擲馬前」。劉備這一招收到了撫慰人心、凝情聚力的良好效果。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表示把馬謖家小當作自己家小看待,感動得「大小將士,無不流涕」。諸葛亮的真切情意,既使馬謖死而無怨,又編織了和部下之間千絲萬縷的感情聯系,激發他們盡心盡力。

現代管理者借鑒《三周演義》中的用人謀略。就要注意以情感人,以情催人。當然我們今天提倡的感情,遠非曹操,劉備所栽培的感情。它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礎上的同志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心。它要更純真,更美好,更高尚,更具有持久而強大的威力。

無數事實已經證明,感情投資有時比獎金更能喚起人們的工作熱情,它所帶來的效益往往不亞於通過基本建設投資,擴大生產能力所創造的價值。重視「感情投資」,已經成為許多成功企業家的經驗之談。

(四)「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則」的激勵

在《三國演義》中,對孫策其人著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鮮明。他臂力過人,武藝高強,勇猛無比,作戰身先士卒,人稱「小霸王」。在平定江東時,他每每沖鋒陷陣,手下人很為他擔憂。一次張紘勸他:「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系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很顯然,孫策既知將軍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則的強大威力。他能夠迅速掃平江東,奠定鞏固的後方,不能說與此沒有關系。

在「甘寧百騎劫魏營」一回里作者描寫了一個激盪人心的場景。當曹操率40萬大軍撲向濡須口時,血氣方剛的甘寧因和凌統一爭高低,要求只帶百騎,夜襲曹營,挫其銳氣。而且保證:「若折一人一騎,也不算功。」孫權為壯行色,把自己帳下一百精銳馬兵撥給甘寧,又賞酒賜肉。回到營中,百名士兵面面相覷,臉有難色。甘寧見狀,拔劍在手,怒叱道:「我為上將,且不惜命;汝等何得遲疑!」眾軍土聽了甘寧這番激昂豪壯的話語,既感動,又振奮,一齊表示:「願效死力。」於是甘寧和大家把酒肉飲盡吃光,到了深夜,甘寧帶領百人飛馬沖出,大喊一聲,率先殺入敵營,直搗曹操所居的中軍。在甘寧帶動下,百騎人馬縱橫馳騁,然後透營而出,殺得曹兵驚慌失措,「自相擾亂」,「無人敢擋」。結果甘寧不折一人一騎,凱旋而還。

諸葛亮在失掉街亭後的自責,也被千古所稱頌。守衛街亭,諸葛亮反復叮嚀於前,化驗為夷平安撤退於後。如果推諉,那是完全可以開脫自己的。但他嚴於律己,深責自己用人不明,自行請罪,降職降薪,這種可貴的品質,是凈化部下心靈的清潔劑,是激發部下英勇殺敵的發動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領導者的模範品質和帶頭作用,對部下的行動有極大的激勵作用。它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是無聲的命令,最好的示範,這是貫通古今的不惑之言。戰爭是如此,治國治廠也是如此。許多出色的企業家都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

管理者的良好行為,還包括嚴守信義。諸葛亮五齣祁山時,接受長史楊儀的建議,把軍隊分為兩部分,決定「限一百日為期,循環相轉」,打算以此減少糧草需求,保持軍隊銳氣,堅持北伐中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當第一批軍隊已經到期時,突然出現了嚴重敵情:魏將孫禮「引雍、涼人馬二十萬來助戰」,司馬懿親自點兵來攻,這時新軍未到,老兵中的一半正准備收拾起程,楊儀建議暫時留下老兵。待新兵到後,再行替換。諸葛亮態度堅決地說:「不可。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言在先,豈可失信?且蜀兵應去者,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並立即—下令:「當日便行。」軍士聽到這種情況後,群情激奮,都大呼:「丞相如此施恩於眾,我等願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於是,諸葛亮命部隊出城安營,以逸待勞。當倍道而來、走得人困馬乏的西涼兵剛想安營歇息,士氣高昂的蜀兵一擁而進,人人奮勇,把西涼人馬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

古語說:「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信者,至誠、至實、至一、至公也」。通俗地講,信就是說話算話,誠實可靠,始終如一,不因人而異。曹操講:「大丈夫以信義為重」。《黃石公三略》中指出:「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帶兵用將,只有嚴守信用,才能樹立良好的信譽,才能贏得下屬的信任。而信任可以提高一個集體的心理相容水平,激發起高昂的士氣。如果下屬一旦感到受騙,那會產生十倍的怨恨。這種怨恨是對組織最可怕的瓦解力和破壞力。這啟發現代化的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活動中,實現不了的事乾脆不說為好,說出的話就一定要做到。這就叫政策兌現,取信於民。切不可鼓舌如簧,口惠而實不至。

G. 新學期新打算演講稿

一個漫長的暑假已過去,迎來的是一個美好的春天.在這萬物復甦的時刻,新的一學期又開始了,迎著早晨的第一縷陽光,我們又重新回到美麗的校園,開始了新一學期的征途.
在過去的征程中,曾擁有過歡笑,擁有個陽光,這都已成為永遠的記憶,現在加上一把鎖將它封鎖起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看呀?新的學期正在向我們招手.經過五年的鍛煉,我們不都是一個個戰士,抹去心靈的灰塵,拿上我們的武器,整裝待發,新學期的目標向我們沖擊!190
我們又迎來了新學期,在每一個全新的起點,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種期盼:明天的我要更精彩。因此,我一定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中,展現著自己迎接新學期的新氣象。今天的老師,同學們都把自己打理得漂漂亮亮,辦公室.教室都打掃得乾乾凈凈,這樣就營造了一種生機300勃勃.祥和向上的新氣象。相信在這種新氣象的感染和鼓舞下。我一定要在新學期取得新進步。338
在新學期里,我有一個新的目標——不要做語言的巨人,要成為行動的主人!我知道了成功不是靠夢想來實現,而是靠自己的行動……
當然,在新的學期中,在學習要有新的成績,這就要不懈地努力!付出一份努力才會換取一份收獲。學習並不是一種興趣,而是一種責任,是我應該做而且必須做好的事情,同時學習必定會有負擔。沒有苦的.累的過程,就不會有進步和提升,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不都這樣的道理嗎?我把自己的喜悅,悲傷都化作前進的助力和動力,就會因此不斷克服困難取得新進步。成功中是我們的喜悅,成功背後是我們辛勤的汗水,沒有耕耘就哪有收獲 沒有付出哪有所得。我即將升入初中了,就更應該好好珍惜這段寶貴的時光充實自己,把自己的理想變為勢不可當的動力!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向著自己的目標,奮力前進! 新的一學期又開始了,開始了新的旅程,楊啟新的風帆吧!我要加油,在絢麗多彩的小學生活中,好好學習,這是沖刺,面向新的征程,也許會有坎坷,艱險, 我一定會戰勝一切困難 避過所有的淺灘 到達成功的彼岸

H. 關於二十四孝的 演講稿 急...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二十四孝_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後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二十四孝_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二十四孝_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 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 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說。後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里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 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歡樂。 有詩贊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二十四孝_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 有詩頌曰: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二十四孝_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二十四孝_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有詩頌曰: 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二十四孝_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二十四孝_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

有詩頌曰: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二十四孝_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後人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葯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二十四孝_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入房跪勸悔前非,示範兒孫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幾歲時故去了,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據說很有音樂天才。他娶了一位後妻,性情粗暴、兇狠。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她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象長大後變得兇殘、蠻橫、傲慢、無理,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後人有詩贊曰: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僕,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餚,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詩雲: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弟兄爭奉酒甘旨,純孝妯娌渾歸賢。

I. 關於汝南幼師師范的演講稿

i8o9lop0-;pl;90-[;;[

J. 求一份百年校慶的演講稿

汝南復二高百制年校慶演講稿
http://www.tzsx.org/dispbbs.asp?boardid=37&ID=1280&replyID=2097&skin=1
你摘抄一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