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祝福演講 » 民族文化演講稿

民族文化演講稿

發布時間: 2021-02-04 20:30:05

1. 弘揚民族文化演講稿

LZ要是你要參加比賽的話我 我只給你弄個簡短的給你參考下但是不能抄襲這個你應該知道的吧只能做參考借鑒如下;

"弘揚民族精神,愛我錦綉中華"這句話幾乎全國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從"人文出祖_黃帝,到堯舜禹的克己愛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每次在外國人面前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不由得感到自豪起來,滔滔不絕的說著祖先們的那些精神,說什麼要向他們學習,可是誰又做到了呢?沒有,都沒有,我們是那些說話不算數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揚我國的民族精神建設我么的國家,我們可以弘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麼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揚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車上,我們可以給那些老弱病殘孕讓位,過馬路時,可以扶那些老人過馬路,還可以不亂丟,亂塗,亂扔……那不就沒有什麼人得病了嗎?不就使得環境受到了保護嗎?不就使得我國變得更美好嗎?

一個祖國的建設不僅僅只靠一個人,要靠全國人民的智慧和雙手來建造,聽說過「三個臭皮蛋頂一個諸葛亮」的彥語嗎?連三個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頂一個諸葛亮的智慧,這不就說明團結力量大嗎?不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們建設祖國和弘揚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強了,所以,我們青少年弘揚名族精神的責任佔全國任命弘揚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們身邊不就又很多這樣的例子嗎?如在1988年的奧運會上,我國乒乓球隊的隊員們戰勝了對方後,使我國獲得了參加奧運會以來的第一塊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為了我國的國球,這不就是在建設祖國嗎?還有就是在今年的奧運會上,在男子110米蘭冠軍劉翔在直徑跑道上戰勝了黑人,為我們全亞洲爭了光還為我國爭了光,這不也實在建設祖國嗎?……

弘揚民族精神,全國人民人人有責,誰都不能丟下這個責任!

弘揚名族精神,愛我錦綉中華

2. 民族團演講稿

軍墾文壇更多>>
有位來哲人說過源:世間沒有無用的廢品,只有放錯誤地方...
· 新邊塞曲(詞三首)
·作品欣賞 紅裙子
·作品欣賞 情感綠洲
·作品欣賞 幸福的尺碼
軍墾攝影更多>>
千畝桃園果實累累,而建在桃園里的農業生態園更是...
·蘋果城
·民族風情園
·石河子旅遊景點 北湖
·圖說石河子:遙看天山
軍墾旅遊更多>>
石河子被譽為「塞外江南」、「戈壁明珠」。
·蟠桃之鄉掠影
·"軍墾文化 紅色之旅":周總理紀念館
·"軍墾文化 紅色之旅":艾青詩歌
·"軍墾文化 紅色之旅":軍墾博物館
聚焦兵團您現在的位置:首頁>聚焦兵團
兵團少數民族致富能手演講團將赴南疆巡講
中廣網 07-05-25 11:30
中廣網烏魯

3. 民族文化演講稿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說:「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一樁樁英雄事跡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十六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並使其變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說,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而不斷發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復提煉,不斷總結,為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聖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並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祖國後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讓我們一起為民族精神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4. 融合民族文化 弘揚愛國精神的演講稿

咱們這噶達,
開拓性地、原創性地開展了趣味軍事訓練、娛樂性的軍訓、科學的隊列行進,
是採用各個連隊、各個班級、各個梯隊,
隨機混合編組,
根據各自對子之間的一見鍾情,一見傾心,一廂情願(錯誤的用法),一相情願(錯誤的用法),定下終身,只是因為看多了對方一眼,
即興編排組合,
因為每個人都有可穿戴的計算機設備,通信設備,
在戰場自動指揮控制系統的統一調度之下,
以嚴密的隊形,
進行著復雜的隊形變換,
超越紅場大閱兵的各國隊伍,
引領最新軍事科技的進步,
展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大的綜合國防軍事實力,
強勢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技創新!!!!!

即使是進入陌生的場地、路過崎嶇不平的地區,
無需在地下劃線,
第一次進行隊列操練,也能夠首次就排列出整齊劃一的隊形,在隊伍的行進過程之中,保證具有嚴密的動態方陣。

傳統的觀念為:軍訓是培養群體意識,自律意識,令行禁止的意識還有鍛煉人的意志力。這些都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所缺失的。
俺們這噶達是集體佩戴VR眼鏡、AR眼鏡進行隊形變換訓練,
散兵游勇、草台班子、街邊游盪的小混混、街邊徘徊的散兵游勇、殘兵敗將,第一次訓練就比長期專業訓練的正規軍還要整齊強悍!!!!!!!
無需集中起來合練,第一次走台就整齊劃一,要動態變化就立即快速組合成為各種連續變化的動畫圖形和復雜的字形,
耍些嗨的,比如:
首長和嘉賓每發出一條指令,
立即就語音自動識別,即刻就變換出對應的人體字幕,
這可就是團體操的最新創造成果,
這就是生動的、具有吸引力的、引人入勝的國防軍事科技教育,
科學普及教育,創新教育,素質教育!!!!

當教官隨機下達了一條口號,一句命令,
隊伍就立即組合排列成為對應的人體字幕!!!
終身難忘的國防軍事科技教育啊!!!!!!!!
太精彩了,太動人了,太震撼了!!
從小就培養出我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嚴肅的歷史責任心,
鍛煉出我們強壯的體魄,使我們朴實、健康、明朗、具有遠大的理想、樹立起執著的事業心,

教官開發研製了國際上最先進的國防軍事游戲,
將虛擬現實科學技術應用於軍訓科目,
激發出你們忘我地激情投入軍訓的無比熱情,
煥發出你們勢不可擋的青春活力,
吸引你樂此不彼,玩上了癮,樂此不疲、樂而忘返、專心致志、沉迷不醒、不可自拔,迷戀之中,
誘惑那些怕苦怕累、沒有堅強意志的同學,逐步培養起他們堅強的鬥志和意志,
不同班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質、不同行走習慣的同學、旁觀者、觀眾、師生、親屬、家屬和市民均可隨時踴躍加入,插入、穿插、參加,

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國籍、不同服裝的各國遊客可以即興參與,立即融入虛擬現實團體操之中,
隨時退出,在指揮員的和圖案風格自動生成計算機的整體調度之下,
在參演人員、接受檢閱學生、投入軍訓的戰士積極的協調配合之下,
整體隊形不受影響,繼續處於預定的、連續的圖形變化之中。

任意編排、隨意組合、隨時變換相互的位置,隨機挑選周圍的伴侶、
卻不影響動態的、連續變化之中的圖形整體變化效果。
激發了師生和家長的愛國主義熱誠、增強了忠誠於祖國的凝聚力。

5. 有沒有關於民族文化的演講稿不要太多

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李世民說過:「以鋼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英國大詩人拜倫也說過:「最好的預言家是過去。」那麼,知其現在,探索未來,讓我們追溯一下民族文化、語言、文字的歷史吧!

上古時期,在埃及、中國、巴比倫、印度、波斯,農業首先得到發展。冶煉技術,使人類從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雅典奴隸制的建立,使古希臘創造了光輝的科學文化,古羅馬,以武力征服了希臘,建立了橫跨三大洲的帝國。中國高舉文明的火炬進入封建社會。

人類在地球上產生後,什麼年代開始出現文化與文化維系的人們共同體?從構建文化的生物性前提著眼,生存於晚更新世(距今四萬至一萬年前)的智人,與現代人在智慧上已無質的差別了,即作為構建文化的思維能力——行為意識能力,在四萬年前已經完全具備了。當代生物學家的研究證明,人類在掌握最復雜的現代科學時,僅僅動用人腦全部智力中的一小部份,也就是說人類智能具有巨大的潛在可利用范圍。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比智人更早的尼安得塔人(生存於二十萬年至四萬年前)和早期智人(生存於七十萬至二十萬年前),他們的智力雖低於現代人,但是在較大程度上動用其有限智能時,創造出文化也是有可能性;加上早期文化適應面小,專用性高,所需智能數量上亦相應較小這一情況,在早期智人時代已有文化產生,並有文化維系的人們共同體產生,這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我們明白了文化的產生這一點,讀者在本文將處處碰到文化一詞,但是卻不能將它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文化相混淆。

「文化」這個概念的涵蓋面極為廣泛,內涵極為豐富。對它的解釋和定義有以下幾個方面。

民族學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探索與修訂,目前傾向於用下述定義去闡明民族學所討論的文化,即文化是人類為維系各個具體的社會集團(這里指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經由該集團所有成員在其世代延續中以漸次積累和約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來,並由後天習得而加以延續與豐富的一個相對穩定而又獨立完整的規范總和。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干1871年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第一章中,以簡明的語言,概括地給文化下了描述性的定義,即文化是一種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以及作為社會一成員的人所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習慣的復雜合體。

國內學者肖前、陳志良把馬克思主義對文化的實質與人的發展作統一的理解,認為文化的實質即人化。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歷史過程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和以及人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動。文化通常在廣義和狹義的兩個意義上被使用。廣義的文化即人化,它映現的是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的物質和精神力量所達到的程度和方式;狹義的文化則是指社會意識形態為主要內容的觀念體系。廣義的文化具有人化形式、社會性和多樣性等特點,它的構建可作多層次的分析。

不難看出,上述這些定義所界定的文化內涵真是太寬廣了,人世間的一切創造發明都包括在內,它與我們日常談論的「某人文化水平高低」之類的「文化」真是差別甚遠。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用來指涉人類普通性知識的掌握水平。按照這個理解掌握文化並不是人人必須,也不是人人可以達到的事情。但是文化在民族學中卻用去指涉各民族成員人人必須掌握一種文化。基於社會上每一個人,他們由社會習得的文化各不相同,因而人與人之間可以劃出不同的民族來,這是一個客觀的社會現象。同樣每一個人必須掌握一種文化,以便使自已置身於某一個民族中,也是一個客觀的社會現象。兩者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而社會上沒有民族歸宿的人絕對不存在,人人都有自己專屬的民族,有自己的特定族籍,這就是民族的客觀歸宿性。

二、民族文化與民族語言

我們首先對民族語言的起源作一簡要的探討。自古代以至十九世紀,各派學者參加這個問題的討論不知幾幾,其中包括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心理學家們,如英國的洛克(Lock),亞當斯密士(Adam smith),德國的菜伯茲(Seib niz)、赫爾德(Herder)、馮德(Wundt)、法國的盧騷(J·J·Rousseu)、勒南(Renan)等,各有各的看法。根據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考證,從地球冷到地面上能夠生長植物和動物的進候算起,人類的歷史大約也有幾十萬年。在這幾十萬年當中,有歷史記載的不過幾千年。

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和最新科學認定語言是原始人類在太古時代,在集體勞動中為了適應交際的迫切要求和需要而產生的,並且一開始就是有聲語言的定論。

每一個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四個特徵,然而在民族眾多特徵中,語言具有多重性的特殊地位。語言與民族的這種一對一的對應關系,不僅十分專化,甚至十分頑固,即使延續數百年上千年之久,民族與語言皆發生了嚴重的變化,但對應關系卻依然如故。

語言在民族文化中的這些特殊性,與語言在民族文化中所處的特殊地位有關。文化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從文化結構上看,當然也包括語言在內。則這個總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並非雜亂無章的堆砌,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相互聯系,構成文化的總網羅。就語言而言,它與其子系統的關系就比較特殊,它不僅可以一個子系統的身份參加文化整體運作,它還必須充當所有子系統多種特徵、屬性、內容的有聲符號物化表達形式。也就是說,該民族文化中一切文化現象,在其母語中都必須有相應的有聲表達符號。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這種文化現象具有概括整理表達說明文化中一切文化特點的功能。這種功能的發揮又得憑借本民族特有的有聲符號系統,如果用民族學的術語來說,那就是語言的這套符號系統——以聲符為物化形式的符號;事實上使該民族的其他文化現象都在有聲符號之上結成了同根關系。正因為如此,語言實際上是該民族文化各組成部分共同的橋梁作用,因而在文化運作中,它使用的頻率最高,運行的周期最短,因此,從局外人看來,要把握其特徵,並通過它去掌握該民族的整個文化將都是最簡捷的途徑。一個民族的母語既然是該種文化的有聲符號物化表達形式,而且是專用表達形式,因而它對於該民族來說,當然具有專一的歸宿性。

語言對一個民族的各個組成部分來說是一個公用的橋梁。語言在充當這種橋梁作用的同時,將該民族文化中所有的內容經常發生的較為穩定的聯系,作為該民族文化特有的信息體系,存入該民族每一個成員的大腦。

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特殊關系,都在各民族語言的寶庫里反映出的民族文化特徵,不僅僅是表現在語言、詞彙上,更重要的是對上述這些因素起到制約作用的內在語言系統,即貯存於每個使用該語言成員大腦中充當建立聯想關系的依據的內貯信息庫。這個內貯存信息庫的習得,不僅是通過幼兒在學習本民族母語中逐步地學到存入大腦。正如結構主義學派追隨者雅可布孫所說的,人類祖先傳遞到後代有兩大基本的信息系統,即由細胞染色體傳遞的生物遺傳密碼,和由神徑——生理及社會——心理機制傳遞的語言能力。索給爾與雅可布明確地告訴人們單分析各民族語言的語音、詞彙和語法,還不足以反映該語言的特點,還必須把這些東西放入具體的民族之中,才能真正反映該民族的語言的主要特徵,它證明了「內語言」的存在,而且讓我們注意到「內語言』與民族文化的依存關系。

語言從原始人類創造有聲之後,直到今天,它是不斷發展著的。這種發展,這種隨著時代而發生演變,雖然很少被語民們所覺察。語言這種發展究竟是什麼來做基礎呢?語言本質上是全民的交際工具,包括生產領域,也包括經濟的、政治、文化、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領域。人類社會從石器時代最原始的共同勞動的時候起,一直到當代電腦時代止,都是一往直前的發展著,作為為社會服務的語言也不可能不向前發展。要是不了解這種語言的發展歷史,也就不能完全了解使用這種語言的語民的社會發展歷史和語言在文化發展進程中的特殊地位。

三、民族文化與民族文學

文字的起源。任何語言都是脫離不了聲音的,但不見得每種語言都有文字。語言起源很早,但文字卻是後來很久才有的。在文字沒有出現之前,曾經有不少的摸索。中國古代有「上古結繩而治」的傳記,所謂「大事作大結,小事作小結」。據說南美洲秘魯古代也曾用過類似的辦法,用紅色代表兵,黃色代替黃金,白色代表白銀,綠色代表穀物,一個結表示十,兩個結表示二十,一個雙結表示一百,兩個雙結表示二百等。所有這些只是一種符號,還不是文字,因為這些符號不代表人們各種概念,並不能把它念出來。用圖畫表示意義可說是由實物幫助記憶過渡到象形文字的一座橋梁,也叫表形文字的萌芽。世界上最早的有楔形文字,埃及的神聖書體,中美洲馬雅人圖形文字,中國的漢字。這四種文字體系符號不相同,但是它們的發展卻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就是由表形趨向於表意,由表意趨向於表音。

楔形文字在古代曾為蘇美利人、巴比倫人、古波斯人、喜地特人取用,現在已消亡。埃及的聖書體曾演變成僧侶書體和平民書體,自紀元三世紀埃及為亞歷山大王所侵服後已日漸衰落,所以三世紀後所用的科泊特文已經改用希臘字母,而埃及的聖書體也就成了歷史的陳跡了。中美州馬雅人所用的圖形文字也久已不復存在於世。

漢字可說是現在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它的書寫體也曾經過篆、隸、楷、行、草等幾度變化,漢字並且曾傳到日本、朝鮮、越南等地,演化成了他們的假名、許文和字哺。漢文字是從古到今傳統一貫,使用人數最多的超級文字。藏文創制於17世紀,彝文最早物證為貴州省大方縣大銅鍾(1485)所存文獻內容極廣。傣文成於14世紀。水族占卜用書寫文字,創制時代不詳,大約不會早於明代。

綜觀漢藏語系的各種文字的創制與發展,可以大致劃為前後兩個時期,分界時期在19世紀末。後期國內民族在外籍族的影響下創制的文字,其中又可以從公元1950年後為界劃出兩段。前段為外籍宗教徒為佈道傳教而創,方式取法於這些宗教徒的本族文字體系。後段則出於民族平等和加速少數民族智力開發的需要,則一律取用拉式拼音文字,如茵文、布依文、壯文、侗文等均屬於這一類型。

古今中外,眾多民族的社會里都是有語言的,不曾看到任何一個民族只有文字沒有民族的有聲語言。

語言是各民族文化中用以荷載意義的口頭有聲符號系統,而文字則是語言的記錄用書面符號系統,以民族文化形態結構的角度,文字是一組附著於語言的文字因子。由於文字與語言諸因子群之間存在的是附著關系,所以文字與語言的結合較為鬆散。這就是文字與語言的關系不呈嚴格的對應關系的主要原因。

地球上所有民族的存在,充分表明了文字與民族文化整體聯系的松馳。有文字的民族往往經歷了多次的文字改革,甚至全盤重來,然而語言卻無法簡單地人為左右。蒙古文創於13世紀,原型取法於回鶻文字母,幾經改良後,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達文」,尚通用於我國內蒙古地區。

文字生存的物質條件是書寫工具,社會的上層教育制度和社會信息的跨地超時傳遞機構,而語言則依於信息的直接傳遞需要,家庭內的教育和人體發音器官的訓練,致使文字在功能上依存於語言,但在存活條件上不與語言結成同根關系。

文字的社會功能與語言不同,清代學者陳澧在《東熟讀書記》中有言:「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出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聲之跡也。」這名話明確指出文字的功能是信息的貯存,雖然它專用於語言信息的貯存,但是貯存與被貯存者畢意不是同一回事。「文字不受時空的限制,這是文字的長處,語言沒有這個長處,不得不依靠文字來幫助」,或者說:「語言受時空的限制,這是語言的缺點。」事實上是不能相比的相比事物,無法定其優劣。

文字在語言科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要研究古代的語言和文化,必須有古文字的研究基礎,否則就沒有研究古語和古文化、古文獻的工具;另一方面,就研究現代語言、文字來說,這種研究工具在發展文化上的作用也更大,它與提高人民文化水平,解決國內外的文化交往等都有直接的關系。

沒有文字的民族,如侗族、苗族、布依族等,本族人民只能用唯一的方式「日耳相傳」,雖然也能把文化知識繼承下來,但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往往使之失傳。每個民族的文化遺產都是逐漸積累起來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新的文化是在前人的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從天上掉下來的新文化。沒有文字,文化雖然也有可能流傳下來,但是有文字流傳文化,它的效果就要大得多。文字使用對積累文化和發展文化起著繼承發展的巨大作用。它不但是各民族文化的積累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是各民族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四、民族文化差異及相互影響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獨特風格和內涵。長城是抵禦異邦入侵、眾志成城的象徵;趙州橋、蔡倫造紙、畢升活字印刷是中國文化的積淀;瓦特蒸氣機、愛迪生電燈、牛頓三大定律是西方文化的精華。鼓樓花橋是侗族古代建築藝術的精粹。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在其內涵的准則、規范、行為、模式表層下,都有一套價值系統,本族集團成員對它很容易理解,另一民族文化集團的人們卻不易察覺。生長在某一個民族文化中的人移居另外一個民族文化環境生活,往往區觸,會產生一種茫然與心理失衡的感覺。這是民族文化的排抗效應特徵。一個民族、社團行為方式的總體以及個人從其總體中得到的文化信息,常常是這一民族或集團中較為固定的模式。換句話說,同一民族或社團是以同一文化模式進行社會活動的。同一民族的成員互相間可以用這一模式會預知和理解對方的行為意義,從而不會發生誤解。

跨文化的交際,則情況完全不同。因為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價值、文化觀及行為模式,所以不能用本民族的價值行為觀去理解對方。例如毛南族舊歷五月為最大的節日是「廟節」,土家族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苗族的鼓丈(牯臟)節、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侗族的」穎社」等;如生活方面,酉南雲潰川一些地區,對燉狗肉津津樂道,日本人有生魚席、美國人如兔子般生吃多種蔬菜,巴黎人則視蝸牛為美味佳淆,印度人有童婚之風氣,凡此種種,無不說明文化習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顯露出各自的特色。不同的民族,有各自固定的行為模式、風俗習慣。這種模式不以個人為代表,而以一個民族或地區社團為代表。這些特定的模式客觀地構成了文化差異性。

但它受到社會的制約,是人們長期生活能覺察到,在共同意願基礎上建構起來並反復出現;得到該民族成員所默認的一種契約,一種受群體制約的特殊模式。它可以說是一本社會集團全體成員的行為規范手冊,是社會活動的准繩。

由於人類社會具有社會性,世界上任何人群都不可避免地要與其他民族或社團發生交往.尤其是當今社會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際越來越頻繁,,電視的普及更加強了全球性的大交流。如今電視衛星的「足跡」幾乎遍及地球每一個角落。全世界現在擁有十多億台電視機,其中50%是近五年來增加的;全球已設立有三百多個衛星電視系統,未來五年裡,將有許多通訊衛星發射升空。這種全球性的電視革命對文化、政治和經濟的影響非常巨大。顯而易見,電視對各族觀眾而言,已不僅僅是旁觀歷史的媒介,實際,絕大多數人是通過電視來經歷歷史的。每一個民族將難以控制外來的信息,這種不可遏制的觀念、意象和文化交融正在漫延和發展。衛星電視影響最大的是沖擊各族文化,以往一種文化要被另外一種文化吸收需要幾十年或百年之久,如今的卡拉OK、牛仔褲傳遍全球。正是通過開放往來,尤其是通過電視屏幕,幾秒鍾就可以辦到事情。

但是話又說回來,盡管如此,要想從根本上改變一個民族固有傳統文化的整體內容,也不是一朝一夕短時期所能改變得了的。

文化導入和輸出,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高級的還是通俗的,知識的還是交際的文化都可以互相導入。古代兩河流域的宗教文化在西方及世界各地傳播,中國儒家文化對東南亞的影響,現在的西服在中國的出現和流行等都是文化交流的現象。文化差異的導入和相互影響,產生了這樣那樣的潛移默化因素。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而文化交流、導入輸出也是有可能的。中國四大發明、英國的火車、美國的電力學,德國的哲學。義大利的歌劇、日本的企業管理、中國的氣功都互相滲透於世界大文化圈之中。反過來各民族、社團的文化本身也不可避免地相互受到影響。特別是當今社會生活的國際化潮流的文化演變過程中,更促使人們去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異,以便互學互補。

民族之間不可能共有一種文化,一個民族中也不可能並存兩種以上的文化。這並不是說。不同民族之間存在相似或相近的文化圈子。但畢竟是漢族只有與漢族文化相對應,侗族文化只有與侗族文化相對應,苗族文化亦然。兩個民族之間,當然會有文化交流和接受,藉以互相取長補短,然而這種交流僅止於文化因子的接收和借用;而且決不能照搬,必須由該民族經過加工和改造,使之適應該民族傳統文化體系之需要,然後再納入到他們民族固有傳統文化整體中充當一個組成部分。接收異文化圈子與否?從來不會破壞本民族與其文化的直接對應關系,這就是民族文化的特有性。

民族語言亦然,漢語里借用外國的詞比較多,如卡車、康拜英……比比皆是。但是借入漢語里使用,要按漢語的構詞法,按漢語傳統構詞習慣。因此,盡管漢語里借入外國的詞彙不少,但從不會改變漢語言體系是同樣的道理。

族際文化演變中的整合互動律的完整闡述應該是,每一個民族總是傾向於保持自己文化傳統固有的內涵、形式,在這個前提下再憑借代償力去影響上下左右,使之向有利於自身的方向演化;同時在接受異文化反作用影響後,仍力圖維護自身的文化完整和對文化闡釋上的完整,這種抗拒外來作用的綜合力,致使本民族文化雖然接受影響,但仍相對完整,並使該文化仍成為一個持續長期的過程。

綜上所述,筆者試圖從民族文化廣義和狹義的內涵,以及民族文化與民族語言、文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及各民族之間文化交往相互發生、發展的特殊關系,作了粗淺的勾畫與探討。但由於筆者理論、專業水平有限,本文管窺一孔之見,掛一漏萬的論述和認識。懇請同仁賜教,以便更好地深入研究這個問題。

6. 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抒情的

寫作思路:豐富多彩、靈活多變的寫作技巧,將不同時空、不同角度的材料組合成絢麗多姿的文章大廈,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節外生枝,不喧賓奪主。在插入敘述的時候,還要注意文章的過渡、照應和銜接,不能有斷裂的痕跡。

正文:

泱泱華夏,五千年歷史。祖國母親從泥潭中站起,她靠著堅定地毅力,頑強的精神,成就今日的雍容華貴。萬里長城是她長長的秀發;長河、黃河是她閃爍的珠寶;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是她寬闊的臂膀……她今日的壯美秀麗是我們華夏兒女永垂不朽的驕傲。

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美德;中國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要道;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力量之源。

中華民族是越過血與火的洗禮,最終孕育出頑強不屈的中國精神。1860年,一把把火焰燃燒在圓明園,火焰中藏著侵略者的譏笑和貪婪的嗜念,南京大屠殺,殺死國民過30萬,他們這些侵略者卻掩埋自身的罪貪……但是這些不放彩的歷史總該過去。

中華民族是頑強的,不屈的奮斗和以大批的愛國人士讓祖國振興。只有走過了狂風暴雨,才會明白彩虹的美麗。

中國精神是一種「公而忘私,公而忘家」的無畏精神;是一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是一種「言必信,行必果」的誠實守信精神。

老舜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水災。洪水沖塌了房屋、淹沒了莊稼、奪去了生命。舜派禹去治水,禹採用了「疏」的辦法,讓大水暢通無阻的流向大海。

大家稱贊他的治水功績,尊稱他為「大禹」。據說禹在治水期間「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是一種「公而忘私,公而忘家」的中國精神。劃過歷史的痕跡來看,我國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家專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與理論是中國精神之所在、之精華。

「剛、毅、木、訥,近仁」是君子的品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是君子學習的態度「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食,未足與議也」是君子的氣度,「里仁為善美」是君子的抉擇。我認為四則皆備。必近仁矣。

我國自古代起就有不少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我們了解「愚公移山」的意志堅定「精衛填海」的不屈不撓,「誇父追日」的不墜之志「女媧補天」的驚天動地,這些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激勵著後人奮發圖強勵精圖治。

中國精神是我們華夏兒女都應具備的精神,唯有這樣,我們才會實現「我的夢,中國夢「,也會越靠近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

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輝煌,五千年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仁人志士層出不容,中華美德熠熠生輝,民族精神時代傳承。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幾代人的精心努力,用了多少殷虹的鮮血,才換來今天祖國的強盛。

五千年的慢慢路程,一路風雨一路行。

五千年,風風雨雨;幾世紀,浴血奮戰。

多少朝代,興衰進退;

多少智慧,成就了文明的中華民族。

古往今來,在通往美好明天的征途上,多少人前仆後繼,為了民族的輝煌燦爛,他們情願化作一團火,燃燒了自己,照亮了不朽的中國精神。

7. 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800字

淺談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學歷史與文化傳統,兩者相互影響,共同傳播,流淌成一條長長的歷史河流.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產生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之下,我們習慣於按時代或者朝代來進行劃分,如先秦文學、兩漢文學、唐宋文學、近代文學等等,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都烙印著不同時代的特徵,為我們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學總是與歷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國古代文學沉澱至今,所產生的價值便在於向後人展示中華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積淀,同時也是在發揚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時文學也是一個人一生的感悟記載,是人類社會發生蛻變的基礎,是人類思想得以進步的基石.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以儒、釋、道三家學說為中心,開創出了獨特的思想體系.不得不說,中國幾千年歷史以來,儒、釋、道三家學說對中國歷史的變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意識形態領域一直占據正統地位,一方面從思維角度束縛了國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為舉措上規范了國人的動向.這不僅是價值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產生與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談到我國獨特的文學歷史與文化傳統,便不得不將其與西方的文學、文化進行比較,必須承認的是,自「五四」以來,中國文化逐漸開始西式化轉變.這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後必然的一個現象,從現實角度分析,中華文化在許多地方有著極大的局限性,或者說中華文化注重的是底蘊,在實現性上沒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性戰爭的爆發與民族壓迫之下,中華文化的轉型是一個不可阻遏的趨勢,但中國傳統的文化仍然有著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從如今西方科學文化達到飽和後開始研究中華文化便可看出.我以為中華文化去偽從簡,便是一個「境」與「韻」,如同道德經中所雲,「道可道,非常道.」中華文化所教授給人們的便是這樣一種說不出來的意韻,是一種心境,這其中的智慧是完全不同於西方文化數據化、理論透徹化的思維,是精神領域一種更高層次的探索.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中華文化產生於整個中華民族,然而其中真正的精髓神韻只是流淌在一部分人之中,如同一些思想,有著許多人信奉,但真正的核心卻只是一小部分人開創.然而這一部分精華在歷史長河之中不斷更新完善,卻控制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思維動向,道德體系,人文觀念.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思維動向,道德體系,人文觀念,都是在「儒釋道」三家學說的牽引下變化發展.
從另外一些角度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也是在依靠文學來進行.《論語·為政》有雲,「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邊是儒家思想之中的「以德為政」,孔子藉助文學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認為當政者修身的最終目的是成「仁」.同樣,孟子在《孟子·盡心下》中有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也是在用文學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諸多大家在藉助文學來傳承傳播自己的思維見解,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無數年傳承,便成了一種傳統.
中國古代文學是無數先輩智慧的結晶,無論文體如何,無論產生於怎樣的社會背景,它們都要著極高的參考價值,這種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對於一個時代的鑒定,更是一種人文領域的探索,一次真實的人類變遷記載.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大的角度來講,我們所接觸的所有古代文學作品都可以給我們一些警示,可以幫助我們推測到更為真實的未來動向.
而中國傳統思想之中的許多精神精華更是為我們的思維開辟了全新的道路,各種充滿哲學思變色彩的道理以一種清淡的意韻表達出來,並對許多全新的領域進行了大膽的推測與設想,對我們自身的思維起到的極大的引導作用.
總之,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立族之根本,對於我們每一代人的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是現代科學,人文理念,社會制度發展的根本所在,有著巨大的價值與十分重要的地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