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造句
❶ 人生第一次自律造句對嗎
句子基本句型:主語+謂語+其他成分,「人生第一次自律」這是名詞短語,所以這個句子缺少成分,可以修改為: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自律。或者人生第一次自律很難嗎?
❷ 孔子語錄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譯文:
1、孔子說:"學習知識並且時常地去復習多學知識,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別人因為不了解你,而對你產生誤會但並不惱怒,不也是君子的風范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職盡責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
3、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思考而不學習終將無所得。」
4、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5、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向這些人學習優點,對有人身上的缺點要檢查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6、孔子說:「子由,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7、曾子說:「男子漢大丈夫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把推行「仁」當作自己的職責,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漫長嗎?」 (意思是要自己的一生推行「仁」的儒家主張)
8、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9、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從中有所創新,就可以當老師了。」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 」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行加在別人身上。」
(2)自律造句擴展閱讀: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他在告知弟子學習方法的同時很明確地表達了他對學習的濃厚興趣。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面上是說與朋友交往的態度,其實,還是講了學習的問題。
古代求學方式有自學與從師而學,在從師方面,有請固定的老師指導,也有游學從師。
元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就有記載:"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元且如此,何況先秦。游既是求學,也有探討,彼此通過交談,可以從對方那裡學到很多知識與道理。
孔子對朋友的到來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感到非常的快樂,故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既然如此好學,其才學肯定淵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
須知孔子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曾率領一批弟子周遊齊、衛、宋、陳、蔡、楚等國,終不見用。
這里他告誡弟子,當人家不了解你的時候卻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風范。所以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關於個人修養問題。
由此觀之,從學習方法,談到學習態度,再到學習的成果,這三句話的聯系是多麼嚴密。
其次,此文遣詞造句也很講究。"說"(悅)與"樂"似乎是同義詞,但聯繫上下文來看,還是有細微的差別:"說"是心裡感到喜悅、高興。
可見孔子教育弟子對待學習要從內心感到高興,要很愉快地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學好。
而"樂"是快樂、歡喜之意,有形之於色的意思,對待朋友的到來應現出歡樂的表情以示歡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時,可謂是恰如其分,頗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問句式,表明了孔子對自己所闡述的觀點是堅定不移的,強調弟子們要實現它的意義。
❸ 有關「自律」的詞語有哪些
嚴於律己、大公復無制私、兩袖清風、鐵面無私、光明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