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的讀音組詞
『壹』 笙怎麼讀。
笙,讀音:[ shēng ]
部首:竹
筆畫:11
笙的筆順:撇,橫版權,點,撇,橫,點,撇,橫,橫,豎,橫
基本解釋
管樂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長短不同的竹管製成,吹奏:~歌。蘆~。~管樂(yuè)。
相關詞彙:笙簫笙歌鍾笙桃笙龍笙蘆笙笙弄調笙笙庸笙叢
(1)笙的讀音組詞擴展閱讀
一、字形演變
二、說文解字
笙,形聲。字形採用「竹」作邊旁,「生」作聲旁。本義:簧管樂器
三、相關詞彙解釋
1、笙簫[shēng xiāo]
笙和簫。泛指管樂器。
2、笙歌[shēng gē]
泛指奏樂唱歌:~達旦。
3、瓶笙[píng shēng]
古時以瓶煎茶,微沸時發音如吹笙,故稱。
4、笙樂[shēng yuè]
吹笙的樂聲。
5、笙叢[shēng cóng]
形容笙管排列密集,發音和諧。喻人之相協,感情融洽。
『貳』 笙怎麼讀音是什麼的
拼 音
shēng
部 首 竹
筆 畫 11
五 行 木
五 筆 TTGF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管樂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長短不同的竹管製成,吹奏:~歌。蘆~。~管樂(yuè)。
相關組詞
笙簫 笙歌 笙詩 笙鏞 笙竽 笙鍾 瓶笙 笙篪 巢笙 龍笙笙舞 笙煖 六笙 匏笙
網路釋義
笙,是源自中國的簧管樂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由笙苗中簧片發聲,是能奏和聲,吹氣及吸氣皆能發聲,其音色清晰透亮。在傳統器樂和崑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為旋律加上純四度或純五度和音。在現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叄』 笙,這個字的拼音怎麼讀
漢字【笙】的拼音及諧音如下:
【拼音】shēng
【諧音】音同「花生」的「生」、「聲音」的「聲」、「高升」的「升」。
『肆』 用笙怎麼組詞
笙字的組詞有:鶴笙、和笙、合笙、風笙、鳳笙、調笙、吹笙、巢笙、笙築、笙管、笙篪、笙簫、笙篁、笙磬、笙竽
『伍』 笙的拼音是什麼
拼音:shēng
部首:竹,四角碼:88105,倉頡:hhqm
86五筆:內ttgf,98五筆:ttgf,鄭碼:MMC
統一碼:7B19,總筆畫容數:11,筆順:31431431121
釋義:
簧管樂器。殷周時已流行。一般有十七根長短簧管(其中三根不發音)插於銅斗中,奏時手按指孔,利用吹吸氣流振動簧片發音。能奏和音。現經改革,有二十二至三十二簧笙及加鍵笙等。多用於伴奏、合奏或獨奏。
(5)笙的讀音組詞擴展閱讀
一、笙的筆畫
二、笙組詞
鶴笙、和笙、合笙、風笙、鳳笙、調笙、吹笙、巢笙、笙築、笙管、笙篪、笙簫、笙篁、笙磬、笙竽,部分詞語解釋:
1、笙簫:[shēng xiāo]
笙和簫。泛指管樂器。
2、笙歌:[shēng gē]
泛指奏樂唱歌:笙歌達旦。
3、笙竽:[shēng yú]
笙和竽。因形制相類,故常聯用。竽亦笙屬樂器,有三十六簧。
4、笙鏞:[shēng yōng]
亦作「笙庸」。古樂器名。鏞,大鍾。
5、笙舞:[shēng wǔ]
古 驃國 樂曲名。
『陸』 笙組詞有哪些詞語
風笙、鳳笙、調笙、吹笙、巢笙、笙築、笙管
『柒』 (笙)這個字的拼音是什麼和什麼字同音怎麼組詞
笙 shēng (名)管樂器名;用若干根長短不同的簧管製成;用口吹奏。 『逆序』 蘆~
『捌』 「笙」字的讀音是什麼
1.讀 音:shēng
2.部 首: 竹
3.五 行: 木
4.筆畫 : 11
5.五筆 : TTGF
6.名稱 : 撇、 橫、 點、 撇、 橫、 點、 撇、 橫、 橫、 豎、 橫。
基本釋義:
管樂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長短不同的竹管製成,吹奏:~歌。蘆~。~管樂(yuè)。
『玖』 笙怎麼讀音是什麼
笙,是中國傳統古老的吹奏樂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並且對西洋樂器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
笙屬於簧片樂器族內的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世界上現存大多數簧片樂器的鼻祖。發音清越、高雅,音質柔和,歌唱性強,具有中國民間色彩。
中文名
笙
類型
吹奏樂器
所屬國家
中國
應用譜號
高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拼音
Sheng
樂器簡介
樂器名稱:笙
樂器類屬:自由簧氣鳴樂器。「八音」分類屬「匏」。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尚書》、《詩經》已有相關記載。
《尚書·益稷》:「笙鏞以間。」
《詩·小雅·鹿鳴》:「吹笙鼓簧。」
相傳笙為隨所造。
漢·應劭《風俗通·聲音》:「謹按《世本》:『隨奏笙,長四寸,十三簧像鳳之身』。」
應用譜號:高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結構組成: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體上的許多長短不一的竹管)和笙斗(即連接吹口的笙底座)三部分構成。
一般宮音管(也稱「上筩」或「修撾」)居於中央最高一根管。笙管的長短排列外觀如鳳翼,其腰部箍一「竹箍」(也稱「孤筿」),每根笙管上端的一定部位都有一長方形音窗(也稱「內開穴」)從簧片至音窗的實際距離為耦合振動的有效管長。簧片的音高依據簧舌尖上點粘蠟珠的大小來調節。先秦以來,笙的形制變化很大,漢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蘆竹或紫竹製作,簧片用竹製作,笙斗用瓠製作,漢以後,簧片漸改用銅制。隋唐時期的笙斗改用木製,笙斗周圍髹漆繪花紋。近現代產於蘇州的蘇笙和河南的方笙用木斗,產於山東的笙開始用金屬笙斗。先秦時期的笙管數為12~18根,至唐宋時期,笙管增加到17~19根。
發音原理:
笙的基本結構是把簧片用蠟封粘於笙管(也稱「苗管」或「笙苗」)下端笙腳上,並插於笙斗中。
《爾雅·釋天》:「大笙謂之巢。」晉·郭璞註:「列管瓠中,施簧管端。」
每根笙管下端近斗處都有一個指孔。吹奏時,根據取音需要,按住這根管下端的指孔,並通過吹嘴(也稱「咮」)吹氣或吸氣來策動簧片與笙管內空氣柱產生耦合振動而發音。
笙管上鑲嵌銀絲來標識音高。
《新唐書·禮樂志二十二》:「銀字制笙,以銀作字,飾其音節。」
使用材質:笙簧:古代用竹製,現代多用響銅;笙苗:多用紫竹製作,每一竹管的下端嵌接有木製笙腳以裝簧片;
樂器特色:古老的中國樂器,屬於簧片樂器族內的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世界上現存大多數簧片樂器的鼻祖。發音清越、高雅,音質柔和,歌唱性強,具有中國民間色彩。
歷史沿革
笙,是中國傳統古老的吹奏樂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並且對西洋樂器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1978年,中國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幾支匏笙,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笙。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稱。春秋戰國時期,笙已非常流行,它與竽並存,在當時不僅是為聲樂伴奏的主要樂器,而且也有合奏、獨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竽、笙仍並存應用,但竽一般只用於雅樂,逐漸失去在歷史上的重經作用,而笙卻在隋唐的燕樂九部樂、十部樂中的清樂、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中均被採用。當時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義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備兩根義管,需要時,再把它臨時裝上去。早期的笙為竹製,後來改為銅制。明清時期,民間流傳的笙有方、圓、大、小各種不同的笙的形制。
笙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歷史悠久,能奏和聲。它以簧、管配合振動發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
史記補三皇本記記載:「女媧氏風姓,有神聖之德,代宓儀、立號曰女希氏,作笙黃。」可之,女媧當時並無笙,只作笙中簧,此時的笙簧許是以竹、木片所制,只可發出高低不同的音。到唐、虞、夏、商諸朝代,發展以數根的竹簧之管參差插入葫蘆之干殼內製成。
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有了笙的雛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記載。「和」即是後世小笙的前身。《爾雅·釋樂》記載:「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在我國古代樂器分類中,笙為匏類樂器。《詩經》的《小雅.鹿鳴》寫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可見笙在當時已經很流行了。
從戰國到漢代的文獻中,共同記載著笙和竽兩種同類樂器。《周禮·春官》中有;「笙師,……掌教歙竽、笙、塤、籥、簫、篪、篴、管。」「笙」為官名,其職務是總管教習吹竽和笙等樂器。竽和笙的區別是:笙體小、簧少;竽體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編管插入葫蘆內,並以葫蘆作為共鳴體,故一些文獻認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笙,如《呂氏春秋. 仲夏紀》高綉註:「竽,笙之大者」。春秋戰國時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樂器。竽還一度在宮廷、貴族或市民中廣泛地流行。
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記載竽為36簧。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2管,用於產生低音,簧是用銅片製成的。從出土的西漢百戲陶俑和東漢石刻百戲畫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戲樂隊中佔有重要地位。
隋唐時期竽還存在,但在九、十部樂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樂和唐十部樂中的清樂、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中均被採用。唐代涌現出許多演奏笙的名家,他們的技藝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詩人還為笙寫下了詩作。
到了宋代,竽則銷聲匿跡,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無竽色。
過去的笙,音域不廣,一般只用於合奏或伴奏,很少用於獨奏。在演奏樂曲遇到音不夠時,常借音吹奏。如今,改革後的笙已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獨奏樂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調,也能奏出優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開屏》、《鳳凰展翅》等。
笙的最初形式,同排簫相似,既沒有簧片,也沒有笙斗,是用繩子或木框把一些發音不同的竹管編排在一起的樂器,後來才逐漸增加了竹質簧片和匏質(葫蘆)笙斗。
古代的笙,用葫蘆作笙斗,後來吹奏者覺得笙斗體大、質脆,吹奏費氣,於唐代以後改為木製,經過世代的流傳,最後銅斗又取代了木斗。
在東漢的古籍里,記載笙的形制。《說文解字》中有:「笙,十三簧,象鳳之身」。《宋書·樂志》說:「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
隋唐時期的笙有19、17和13簧多種;後來又流行一種17簧義管笙,這種笙在17簧以外另備兩支「義管」供轉調時替換用。後來19簧笙也失傳了。
北宋景德三年(1006),宮廷樂工單仲辛製作19簧笙,此後19簧笙在宮廷和民間又得到了普遍的應用。
明、清以來,流行的笙多為17簧、14簧(方笙)、13簧和10簧。
現在民間使用的笙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多種,但以14簧、17簧最為流行。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6支戰國初期的古匏笙,均殘,但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笙,笙斗用葫蘆製作,笙嘴為木製、圓箭形,笙苗的排列呈前方後圓衛列式,在笙斗和笙苗上,都有黑漆朱描圖案,雖歷2400多年,但仍清晰可見。簧片為竹製,其形狀、製作和調音方法,與今日的銅簧片完全一樣,簧數為14、16和18等偶數,與早已發現的及古籍中所載的笙的簧數(多為13、17和19等奇數)不同,為研究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資料。
北京智化寺保存的一件十七簧笙,笙管十七根,笙斗用牛角製作。通高51厘米、笙斗高8厘米、直徑8.5厘米。智化寺是明正統(1436—1449)年間太監王振舍宅建造的寺院。寺內一直擁有一批擅長演奏管樂的樂僧,現存樂譜,年代最早的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第十五代僧永乾所抄。由於樂僧有嚴格的師承傳授,故其所傳的笙及其演奏方法,可能是明代民間實際存在的形式之一。
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代宮廷所用的十七簧笙,通高51.4厘米。木斗,另置長吹嘴,繪龍紋和雲紋,笙管也刻有紋飾。
我國的笙、竽在盛唐之時東傳日本,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里,現存我國唐時製作的吳竹笙、竽各兩支,假斑竹笙、竽各一支,皆為17管,其排列方法均呈馬蹄形,唯彎曲的吹嘴特別長,鬥上都有油漆彩繪的人物或風景畫。古籍中所說竽為多管,而正倉院所存的唐俗樂使用的竽,則與笙同為17管。
我國的笙對西洋樂器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笙最早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波斯,1777年法國傳教士阿米奧又將笙傳到歐洲。
1780年,僑居俄國的丹麥管風琴製造家柯斯尼克,首先仿照我國笙的簧片原理,製造出管風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風琴才開始使用音色柔和悅耳的自由簧。
18世紀末,俄國科學院院士雅·什太林,曾撰文稱贊笙是「最受歡迎的中國管風琴」。以後,又促進了其他自由簧樂器的產生。1810年,法國樂器製造家格列尼葉製成了風琴;1821年,德國布希曼發明了口琴,次年又發明了手風琴。
形成
目前所知的笙的最早實物是曾侯乙笙,共出土6個,有12、14、18管三種。簧片用竹製,瓠身漆成黑底繪有精美紋飾。漢以前,笙和竽在宮廷中占居重要地位,而竽相對更受重用。
笙斗用葫蘆製作,吹嘴由木頭製成,十幾根長短不等的竹管呈馬蹄形狀,排列在笙鬥上面。唐代以後,演奏家們把笙斗改為木製,後來經過流傳,又用銅斗取代了木斗,同時簧片也從竹製改為銅制。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式樣的笙。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樂器製造者和音樂工作者,對笙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先後試制出擴音笙、加鍵笙等多種新品種,克服了音域不寬、不能轉調和快速演奏不便等缺點,給笙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渾厚低沉,音量較大。而且在中國傳統吹管樂器中,也是唯一能夠吹出和聲的樂器。在和其它樂器合奏的時候,能起到調和樂隊音色、豐富樂隊音響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樂隊里,笙有時還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笙。
構造
笙的構造,將銅制的簧片裝在若干竹管下端,這些竹管插在一個木製或銅制的帶有吹孔的笙鬥上。吹時用指按著竹管下端所開的孔,使簧片與管中氣柱發生共鳴而發出樂音。演奏時,除單音外、大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解放後,對笙進行了改造,目前,已普遍使用的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以及小排笙、排笙(鍵盤笙)等多種形制。笙的吹奏技術也有較大發展,除了用於伴奏與合奏外,已發展成為獨奏樂器。
種類
傳統笙一般為十三、十七或十九簧,經過改良後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二簧等多種。
笙
傳統笙以手指按孔以控制那一支管發聲。改良的笙加上按鍵,一個手指可以控制多個按鍵,以便控制更多的音。
現代國樂團多使用三十六簧笙取代傳統笙,並設有高音笙、中音笙、次中音笙和低音笙,其音域如下:
高音笙(三十六簧):G3-F?6(C4=中音C)
二十一簧笙的調域
中音笙(三十六簧):C3-B5
次中音笙(三十六簧):G2-F?5
低音笙(三十六簧):C2-G4
演奏技巧
傳統笙和改良笙技巧相同,改良笙的技巧以傳統笙技巧作為基礎。
笙的演奏技巧有:頓音,倚音,跳音,雙吐,三吐,碎吐,花舌,喉舌,顫音,復調,多種和音等。
花舌又分細花舌,粗花舌,爆花舌等種類
「在散板,華彩的地方是展現個人技巧的最佳時機」一個著名的日本指揮家曾說過。
最明顯的比如葫蘆絲,巴烏,竹笛等管樂,都用笙的技巧—雙吐,三吐等。
笙的演奏技巧是所有吹奏樂器中最為豐富的,做為簧片樂器的鼻祖,笙技巧的影響下不僅大大豐富了管樂的表現力,在世界音樂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著名樂曲
獨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