蟀組詞
1. 蟋蟀的怎麼組詞
蟋蟀抄組詞:鬥蟋蟀襲、蟋蟀草、蟋蟀相公。
蟋蟀(xī shuài)蟋蟀科種類體長大於3m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
身體不具鱗片。口式為下口式或前口式。觸角絲狀,遠長於體長;觸角柄節多為圓盾形,窄於或等於額突;少數類群為長盾形,較大,寬於額突。
(1)蟀組詞擴展閱讀:
蟋蟀的鳴聲不同的音調、頻率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響亮的長節奏的鳴聲,既是警告別的同性禁止進入,又可求偶。
一般在夏季的8月開始鳴叫,野外通常在20度時鳴叫得最歡,10月下旬氣候轉冷時即停止鳴叫。雄蟲遇雌蟲時,其鳴叫聲可變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時則發出帶顫的「吱……」聲。
2. 蟋組詞、蟀組詞
1、蟋,名詞的意思:蟋蟀的簡稱。組詞如下:
蟋蟀、鬥蟋蟀、蟋蟀草、蟋蟀相公。
2、蟀,名詞的意思:蟀是一種蟲。組詞如下:
蟋蟀、斗蟀、蟀谷、鬥蟋蟀、蟋蟀草、蟋蟀相公。
(2)蟀組詞擴展閱讀:
詞語解釋:
1、蟋蟀: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於跳躍。尾部有尾須一對。雄的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生活在陰濕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莖和種子,對農業有害。也叫促織,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2、蟀谷:經穴別名。見《外台秘要》。即率骨、率谷。
3、鬥蟋蟀:亦作「鬭蟋蟀」。使蟋蟀相鬥的一種博戲。相傳始於 唐代。
4、蟋蟀相公:明馬士英的綽號。
蟋蟀含義:
1、蟋蟀: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斗的對象。
2、全世界已知 22 亞科55 族 595 屬(包括 17 個化石屬),約 4649 種(亞種)(包括 50 個化石種)。該科昆蟲體長大於 3mm,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於身體;跗節 3 節,前足為步行足,脛節常具鼓膜聽器,後足為跳躍足;多數種類雄蟲前翅具發聲結構;雌性產卵瓣發達,呈刀狀、矛狀或長板狀。
3. 蟀組詞槌組詞
蟋蟀、斗蟀、蟋蟀草。
槌鑿、槌砧、槌琢、槌棒、槌餅、槌杵、槌額、槌骨版瀝髓、槌鼓、槌毀、槌擊、槌輪、槌牛、權槌牛釃酒、槌槍、槌球、槌仁提義、槌提。
白槌、棒槌、摻槌、蠶槌、鈍槌、鼓槌、犍槌、楗槌、金槌、擂槌、榔槌、鑼槌、爐槌、麻槌、落槌、木槌、欋槌、乳槌、閃槌、犀槌、牙槌、爻槌。
4. 「蟋」和「蟀」兩個字分別組詞
一、蟋組詞:
蟋蟀、蟋蟀草、鬥蟋蟀、蟋蟀相公
二、蟀組詞:
蟋蟀、蟀谷、斗版蟀、蟋權蟀草、鬥蟋蟀、蟋蟀相公
三、蟋/蟀的釋義:
〔~蟀〕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長,善於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對農作物有害。亦稱「促織」、「趨織」;俗稱「蛐蛐兒」。
(4)蟀組詞擴展閱讀
一、蟋的字源演化:小篆、楷體
三、相關組詞:
1、蟋蟀草[ xī shuài cǎo ]
也叫牛筋草。一年生矮小草本植物。稈叢生,高15—90厘米。夏秋抽兩至數枚花序,呈指狀,簇生於莖端。
2、鬥蟋蟀[ dòu xī shuài ]
亦作「鬭蟋蟀」。使蟋蟀相鬥的一種博戲。相傳始於唐代。
3、蟀谷[ shuài gǔ ]
經穴別名。
4、斗蟀[ dòu shuài ]
鬥蟋蟀。
5、蟋蟀[ xī shuài ]
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於跳躍。尾部有尾須一對。雄的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生活在陰濕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莖和種子,對農業有害。也叫促織,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5. 蟀組詞,鵮組詞
蟀組詞:
斗蟀、蟋蟀。蟋蟀
拼音: xī shuài
注音: ㄒㄧ ㄕㄨㄞˋ
詞條: 蟋蟀
詳細解回釋:蟋蟀科的跳躍昆答蟲的通稱,以雄性摩擦前翅的特化部分發出唧唧聲而著稱。觸角較身軀為長,亦作「螅蟀」。1.昆蟲名。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於跳躍。雄的善鳴,好鬥。也叫促織。《詩·豳風·七月》:「十月蟋蟀入我牀下。」
《逸周書·時訓》:「螅蟀居辟。」
朱右曾 校釋:「螅蟀生土中,有翼而未能飛,但居壁上。辟、壁同。」 葉聖陶 《隔膜·母》:「風也不起,蟋蟀也不叫,花間小蟲跳躍的微聲也沒有。」
鵮組詞:
鵮是繁體字,同鵮。鵮架。
6. 「蟋蟀」組詞有哪些
1、捉蟋蟀【zhuōxī shuài】
例句:夏天來了,這可是捉蟋蟀的小孩們的狂歡季節版。
2、鬥蟋蟀【dòuxī權 shuài】
例句:杜有才又挑釁要和平凡比鬥蟋蟀。
3、看蟋蟀【kànxī shuài】
例句:看蟋蟀鑽在土底下幹活,如果感到疲勞,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門口休息一會兒。
4、玩蟋蟀【wánxī shuài】
例句:玩蟋蟀的方法非常多,而且都是非常有趣的。
7. 蟀除了蟋蟀還能組什麼詞
1、斗蟀
[dòu shuài]
鬥蟋蟀。
2、蟀谷
[shuài gǔ]
經穴別名。見《外台秘要》。即率骨、專率谷。
3、鬥蟋蟀
[dòu xī shuài]
亦作「屬鬭蟋蟀」。使蟋蟀相鬥的一種博戲。相傳始於唐代。
4、蟋蟀草
[xī shuài cǎo]
也叫牛筋草。一年生矮小草本植物。稈叢生,高15—90厘米。夏秋抽兩至數枚花序,呈指狀,簇生於莖端。
5、蟋蟀相公
[xī shuài xiàng gōng]
明馬士英的綽號。
(7)蟀組詞擴展閱讀:
蟀相關延伸:
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
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斗的對象。
8. 蟋蟀組詞有哪些
蟋蟀的蟀組詞:蟋蟀 、斗蟀 、蟀谷 、蟋蟀草 、鬥蟋蟀 、蟋蟀相公。
蟀拼音:shuài,注內音:ㄕㄨ容ㄞˋ,部首:蟲部,部外筆畫:11畫,總筆畫:17畫,五筆:JYXF
筆順:丨フ一丨一丶丶一フフ丶丶一ノ丶一丨
釋義:〔蟋蟀〕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長,善於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對農作物有害。亦稱「促織」、「趨織」;俗稱「蛐蛐兒」。
(8)蟀組詞擴展閱讀:
相關組詞:
1、蟋蟀 [ xī shuài ]
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於跳躍。尾部有尾須一對。雄的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生活在陰濕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莖和種子,對農業有害。也叫促織,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2、蟋蟀草 [ xī shuài cǎo ]
也叫牛筋草。一年生矮小草本植物。稈叢生,高15—90厘米。夏秋抽兩至數枚花序,呈指狀,簇生於莖端。
3、鬥蟋蟀 [ dòu xī shuài ]
亦作「鬭蟋蟀」。使蟋蟀相鬥的一種博戲。
9. 蟀組詞有哪些詞語
蟀組詞:蟋蟀、斗蟀、蟀谷、鬥蟋蟀、蟋蟀草、蟋蟀相公
基本字義:專
形聲字。從蟲,帥聲,為「屬蟀」的異體字。「蟀」從「率」聲,與「帥」聲同。現以「蟀」為規范正字。 「𧍓」與「蟋」構成復音詞「蟋蟀」,蟲名。
繁體字:蟀,部首:蟲,拼音:shuài
筆畫:17,結構:左右結構,五行:金
首尾分解:蟲率,部件分解:蟲亠冫幺冫十
(9)蟀組詞擴展閱讀
筆順:
組詞解釋:
1、蟋蟀
[xī shuài]
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於跳躍。尾部有尾須一對。雄的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生活在陰濕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莖和種子,對農業有害。也叫促織,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2、斗蟀
[dòu shuài]
鬥蟋蟀。
3、蟀谷
[shuài gǔ]
經穴別名。
4、鬥蟋蟀
[dòu xī shuài]
亦作「鬭蟋蟀」。使蟋蟀相鬥的一種博戲。相傳始於唐代。
5、蟋蟀草
[xī shuài cǎo]
也叫牛筋草。一年生矮小草本植物。稈叢生,高15—90厘米。夏秋抽兩至數枚花序,呈指狀,簇生於莖端。
10. 蟋蟀的蟀能組詞什麼
蟋蟀的蟀組詞:蟋蟀 、斗蟀 、蟀谷 、蟋蟀草 、鬥蟋蟀 、蟋蟀相公
蟀拼音:shuài,注音:ㄕㄨㄞ內ˋ,部首:蟲部容,部外筆畫:11畫,總筆畫:17畫,五筆:JYXF
筆順:丨フ一丨一丶丶一フフ丶丶一ノ丶一丨
釋義:〔蟋蟀〕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長,善於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對農作物有害。亦稱「促織」、「趨織」;俗稱「蛐蛐兒」。
(10)蟀組詞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蟋蟀[ xī shuài ]
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於跳躍。尾部有尾須一對。雄的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生活在陰濕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莖和種子,對農業有害。也叫促織,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2、斗蟀[ dòu shuài ]
鬥蟋蟀。
3、蟀谷[ shuài gǔ ]
經穴別名。
4、蟋蟀草[ xī shuài cǎo ]
也叫牛筋草。一年生矮小草本植物。稈叢生,高15—90厘米。夏秋抽兩至數枚花序,呈指狀,簇生於莖端。
5、鬥蟋蟀[ dòu xī shuài ]
亦作「鬭蟋蟀」。使蟋蟀相鬥的一種博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