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字怎麼組詞
⑴ 蟋蟀的蟋怎麼組詞
蟋組詞有來:鬥蟋蟀、蟋源蟀草、蟋蟀相公。
一、蟋的釋義
〔蟋蟀〕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長,善於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對農作物有害。亦稱「促織」、「趨織」;俗稱「蛐蛐兒」。
二、字源解說
形聲字。蟲表意,篆書之形像蟲,表示蟋蟀是一種昆蟲;悉表聲,表示蟋蟀的鳴聲似「悉」聲。本義是蟋蟀。
(1)蟋字怎麼組詞擴展閱讀:
一、蟋蟀草 [ xī shuài cǎo ]
也叫牛筋草。一年生矮小草本植物。稈叢生,高15—90厘米。夏秋抽兩至數枚花序,呈指狀,簇生於莖端。
二、鬥蟋蟀 [ dòu xī shuài ]
亦作「鬭蟋蟀」。使蟋蟀相鬥的一種博戲。相傳始於唐代。
三、蟋蟀相公 [ xī shuài xiàng gōng ]
明馬士英的綽號。
⑵ 蟋組詞兩個字
1、蟋蟀[ xī shuài ]
意思: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於跳躍。尾部有版尾須一對。雄的好權斗,兩翅摩擦能發聲。生活在陰濕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莖和種子,對農業有害。也叫促織,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近義詞:蛐蛐
2、蟋蟀草[ xī shuài cǎo ]
意思:也叫牛筋草。一年生矮小草本植物。稈叢生,高15—90厘米。夏秋抽兩至數枚花序,呈指狀,簇生於莖端。
3、鬥蟋蟀[ dòu xī shuài ]
意思:亦作「鬭蟋蟀」。使蟋蟀相鬥的一種博戲。相傳始於 唐 代。
4、蟋蟀相公[ xī shuài xiàng gōng ]
意思:明 馬士英 的綽號。
(2)蟋字怎麼組詞擴展閱讀
蟋:形聲字。從蟲,悉聲。
〔~蟀〕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長,善於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對農作物有害。亦稱「促織」、「趨織」;俗稱「蛐蛐兒」。
「蟋」與「蟀」構成復音詞「蟋蟀」,是一種昆蟲名。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一隻雄性蟋蟀可與多隻雌蟋蟀同居。
⑶ 蟋組詞、蟀組詞
1、蟋,名詞的意思:蟋蟀的簡稱。組詞如下:
蟋蟀、鬥蟋蟀、蟋蟀草、蟋蟀相公。
2、蟀,名詞的意思:蟀是一種蟲。組詞如下:
蟋蟀、斗蟀、蟀谷、鬥蟋蟀、蟋蟀草、蟋蟀相公。
(3)蟋字怎麼組詞擴展閱讀:
詞語解釋:
1、蟋蟀: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於跳躍。尾部有尾須一對。雄的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生活在陰濕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莖和種子,對農業有害。也叫促織,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2、蟀谷:經穴別名。見《外台秘要》。即率骨、率谷。
3、鬥蟋蟀:亦作「鬭蟋蟀」。使蟋蟀相鬥的一種博戲。相傳始於 唐代。
4、蟋蟀相公:明馬士英的綽號。
蟋蟀含義:
1、蟋蟀: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斗的對象。
2、全世界已知 22 亞科55 族 595 屬(包括 17 個化石屬),約 4649 種(亞種)(包括 50 個化石種)。該科昆蟲體長大於 3mm,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於身體;跗節 3 節,前足為步行足,脛節常具鼓膜聽器,後足為跳躍足;多數種類雄蟲前翅具發聲結構;雌性產卵瓣發達,呈刀狀、矛狀或長板狀。
⑷ 蟋怎麼組詞
蟋怎麼組詞
下面是蟋的拼音與解釋與組詞:
蟋
xī ㄒㄧˉ
◎ 〔~蟀〕昆蟲,身回體黑褐色,觸答角長,善於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對農作物有害。亦稱「促織」、「趨織」;俗稱「蛐蛐兒」。
相關片語
蟋蟀
蟋蟀草
鬥蟋蟀
蟋蟀相公
⑸ 「蟋」和「蟀」兩個字分別組詞
一、蟋組詞:
蟋蟀、蟋蟀草、鬥蟋蟀、蟋蟀相公
二、蟀組詞:
蟋蟀、蟀谷、斗版蟀、蟋權蟀草、鬥蟋蟀、蟋蟀相公
三、蟋/蟀的釋義:
〔~蟀〕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長,善於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對農作物有害。亦稱「促織」、「趨織」;俗稱「蛐蛐兒」。
(5)蟋字怎麼組詞擴展閱讀
一、蟋的字源演化:小篆、楷體
三、相關組詞:
1、蟋蟀草[ xī shuài cǎo ]
也叫牛筋草。一年生矮小草本植物。稈叢生,高15—90厘米。夏秋抽兩至數枚花序,呈指狀,簇生於莖端。
2、鬥蟋蟀[ dòu xī shuài ]
亦作「鬭蟋蟀」。使蟋蟀相鬥的一種博戲。相傳始於唐代。
3、蟀谷[ shuài gǔ ]
經穴別名。
4、斗蟀[ dòu shuài ]
鬥蟋蟀。
5、蟋蟀[ xī shuài ]
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於跳躍。尾部有尾須一對。雄的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生活在陰濕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莖和種子,對農業有害。也叫促織,有的地區叫蛐蛐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