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典故吳鉤

典故吳鉤

發布時間: 2021-01-28 16:12:40

⑴ 辛棄疾《水龍吟》下片用了哪些典故

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卧,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譯文
抬頭觀看西北方向的浮雲,駕馭萬里長空需要長劍,人們說這個地方,深夜的時候,常常能看見鬥牛星宿之間的光芒。我覺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慘淡,待點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剛靠近欄桿處卻害怕,風雷震怒,魚龍兇殘。
兩邊高山約束著東溪和西溪沖過來激起很高的浪花,過高樓,想飛去但還是收斂作罷,我有心像陳元龍那樣但是身體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園,涼爽的酒,涼爽的席子,一時登上雙溪樓就想到了千古興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過百年的悲歡離合,嬉笑怒罵。是什麼人又一次卸下了張開的白帆,在斜陽夕照中拋錨系纜?

辛棄疾在紹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撫使。從這首詞的內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饞害誣陷而落職時的作品,但作於在福建任職時期。作者途經南劍州,登覽歷史上有名的雙溪樓,有感而作此詞。

⑵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詞中用了那三個典故,分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好用典故是辛詞的顯性風格.在其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他在詞作的下片一連用了三個典故:張翰聞西風而起蒓鱸之思、許汜求田問舍為劉備不齒、桓溫流年易逝之嘆.對這三個典故,論者多孤立論之或乾脆揉作一團取其大意.我則以為,其內在的「情感流」值得細細琢磨.
第一個典故——「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作者對聞西風而起蒓鱸之思的季鷹是怎樣的態度呢?論者一般抓住「休說」二字闡發,以為表達了對這種為鱸魚之美而還鄉的行為的否定.辛棄疾固然是一個胸懷利器,積極出世,希望建功立業的人,但是,我覺得他用這個典故的最主要目的恐怕不在此,
「傷心人」當「別有懷抱」.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如果讀一讀辛詞中的那些寫於賦閑時期的清新小令,就可以看出,雖然在很多作品之中籠罩著揮之難去的憂憤,但是不乏抒寫鄉思,贊頌平淡生活之作.聯系全詞,作者恐怕是拿張翰(季鷹)和自己作對比——季鷹有鄉可歸,而自己縱然鄉思無限,卻有鄉難歸,因為故鄉仍在金人的鐵蹄蹂躪之下呻吟.這個典故所抒發的主要就是這種有鄉難歸的苦痛.
第二個典故——「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先說「怕應」二字.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我覺得是「恐怕應該」的意思,是一種較為婉轉的價值判斷.那麼到底是誰「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呢?是許汜還是「我」?很多文章對此爭論不休,其實二者從根本上說,是統一的.因為說到底,表達的是「我」的一種人生態度.因此,絕大多數文章都認為作者用這個典故是批評不肯背負匹夫之責只求個人安逸享樂的人,表達了作者欲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以北伐抗金為第一要務的高尚品質.我認為鑒賞到這里,應該是有足夠的深度了,不過,如果聯繫上面的那個典故,我覺得此處同時表達了這樣一種苦痛:不僅有鄉難歸,而且難以做到隨遇而安,就此終老.蘇軾被貶卻能「此心安處是吾鄉」,所以他在黃州時還想過在沙湖買田終老.相比之下,辛棄疾就沒法子這樣「灑脫」——如何能放棄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匹夫之責,也來個「求田問舍」呢?如果這樣做,豈不是將令雄才大略的劉備們所不齒?有鄉歸不得,就此終老又難以「心安」,這種矛盾怎不愁煞人呢?
愁情集聚至此,作者仍未煞住,又推向了另外一層,這就是第三個典故——「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尤如此」.當迷局難以破解的時候,當苦痛難以申抒的時候,時間或許是唯一的良方.可是,歲月不居,流年易逝,「人生幾何」呢?寫作這首詞時,辛棄疾當是三十五歲,按理當是壯年,不致有「逝者如斯」之嘆,但是因為此時他已南渡十二載,一直未得到北伐抗金的機會,所以,逝去的十餘年對於一個文武雙全抱負遠大的英雄來說,怎麼不讓人傷感呢?
大好時光白白虛度,英雄無用武之地,而來日依舊模糊不可期,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啊!今天,有鄉不能回,有土不能居;在如流水般滑過的青春歲月里,自己只能「醉里挑燈看劍」,此去經年,是否仍只能「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找不到答案,心中只有難以止息的矛盾如水般洶涌奔襲、無法排遣,所以,在末尾,他只能一聲長嘆:「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與岳飛的「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何其相似!壯年英雄的末路之嘆,難道不也催臓人心么?
三個典故,將作者的愁情逐層剝開,遞相展示出來,極盡沉鬱雄渾之美,堪稱辛詞中的精品.

⑶ 關於意象的問題 寫出下列意象或典故的寓意 柳樹 菊花 水 伊人 夕陽 飛鳥 白鷗 鱸膾 吳鉤 折腰 破樓蘭 青眼

1、柳樹因通「留」,故有惜別之意。 2、柳樹傳說為古代四大鬼樹之一,有聚集陰魂的迷信之說。 3、柳樹有對女子陰柔贊美之說。 4、柳樹為陽性樹種,民間多用於避邪及招風水。 5、柳樹在泉城,樹、泉、人和諧相伴,素有「家家清泉,戶戶垂柳」之勝境。 菊花(學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常用chrysanthemum,拉丁文 Flos Chrysanthemi),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 ,是經長期人工選擇培育出的名貴觀賞花卉,也稱藝菊,品種已達千餘種。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中國菊花傳入歐洲,約在明末清初開始。中國人極愛菊花,從宋朝起民間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會。古神話傳說中菊花又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中國歷代詩人畫家,以菊花為題材吟詩作畫眾多,因而歷代歌頌菊花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和藝菊經驗,給人們留下了許多名譜佳作,並將流傳久遠。 伊人 最早見於詩經中的《蒹葭》一詩。 伊人」,指與詩人關系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 在古代男女通用,現今大多專指年輕女性而言,「伊人」也就是心目中所傾心喜歡的那個女生。 「伊人」的另一個轉借用法,則是影射為明君或賢臣,或者亦指遵循著善良風俗的布衣百姓。 如晉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中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詩句中的「伊人亦雲逝」指的就是「居住在桃花源中的人也離開了秦國之地」。 我們不妨把「伊人」視為一種美好事物的象徵,她既可以是我們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也可以是我們一直苦苦追求卻無法實現的理想,還可以是我們的一種信仰,一份期盼,一個甜蜜的夢。 夕陽 夕陽 1.指山的西面。《詩·大雅·公劉》:「度其夕陽,豳居允荒。」毛傳:「山西曰夕陽。」《釋名·釋山》:「山東曰朝陽,山西曰夕陽,隨日所照而名之也。」 2.傍晚的太陽。晉庾闡《狹室賦》:「南羲熾暑,夕陽傍照。」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三俠五義》第二回:「正遇著深秋景況,夕陽在山之時。」冰心《寄小讀者》二二:「每天黃昏獨自走到山頂看日落,看夕陽自戚叩落亞的最高峰尖下墜,其紅如火!」 3.比喻晚年。晉劉琨《重贈盧諶》詩:「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李周翰註:「夕陽,謂晚景,喻己之老也。」唐杜甫《上白帝城》詩:「老去聞悲角,人扶報夕陽。」唐白居易《秦中吟》:「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1]

⑷ 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下片用了哪些典故它們對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回勾勒出一種答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將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奇思,幻想遊仙於月宮。下片寫賞月後的體味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願望。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美,富於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⑸ 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典故的寓意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1.玉簪螺髻

皮日休《縹緲峰》詩:「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語所出。

2.把吳鉤看了

杜甫《後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

3.欄干拍遍

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於。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

4.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

5.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

6.樹猶如此

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

⑹ 「男兒何須帶吳鉤 收復關山五十州」 請問續句是什麼 有何典故

南園十三首(其五)
唐·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首詩由兩個設問句組成,頓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暢地表達出來了。
第一個設問是泛問,也是自問,含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男兒何不帶吳鉤",起句峻急,緊連次句"收取關山五十州",猶如懸流飛瀑,從高處跌落而下,顯得氣勢磅礴。"帶吳鉤"指從軍的行動,身佩軍刀,奔赴疆場,那氣概多麼豪邁!"收復關山"是從軍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詩人怎甘蟄居鄉間,無所作為呢?因而他嚮往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一、二兩句,十四字一氣呵成,節奏明快,與詩人那昂揚的意緒和緊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極富表現力,它不只構成了特定句式(疑問),而且強調了反詰的語氣,增強了詩句傳情達意的力量。詩人面對烽火連天、戰亂不已的局面,焦急萬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寶刀,奔赴沙場,保衛家邦。"何不"雲雲,反躬自問,有勢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軍情和詩人自己焦慮不安的心境。此外,它還使人感受到詩人那郁積已久的憤懣情懷。李賀是個書生,早就詩名遠揚,本可以才學入仕,但這條進身之路被"避父諱"這一封建禮教無情地堵死了,使他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語,表示實在出於無奈。次句一個"取"字,舉重若輕,有破竹之勢,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急切的救國心願。然而"收取關山五十州"談何容易?書生意氣,自然成就不了收復關山的大業,而要想擺脫眼前悲涼的處境,又非經歷戎馬生涯,殺敵建功不可。這一矛盾,突出表現了詩人憤激不平之情。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詩人問道:封侯拜相,繪像凌煙閣的,哪有一個是書生出身?這里詩人又不用陳述句而用設問句,牢騷的意味顯得更加濃郁。看起來,詩人是從反面襯托投筆從戎的必要性,實際上是進一步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由昂揚激越轉入沉鬱哀怨,既見出反襯的筆法,又見出起伏的節奏,峻急中作回盪之姿。就這樣,詩人把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在詩歌的節奏里,使讀者從節奏的感染中加深對主題的理解、感受。

李賀《南園》組詩,多就園內外景物諷詠,以寫其生活與感情。但此首不借所見發端,卻憑空寄慨,於豪情中見憤然之意。蓋只是同時所作,拉雜匯編,不能以題目限的。

⑺ 求,賞析《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三個典故的主要內容(賞析),謝謝

該詞大約作於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年),此時稼軒南歸已有十二年.
個人覺得你可以讀讀某篇鑒賞之後自己去嘗試概括主要內容,一下是一篇摘錄的鑒賞,以供參考:
「這首詞,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溶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楚天」的「楚」地,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里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盪盪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皮日休《縹緲峰》詩:「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彷彿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篇因此而生動.至於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他看著腰間空自佩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這里「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遊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於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杜甫《後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
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於.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非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於採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後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後「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讀者讀到此,於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種情感感染.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於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於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已,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 」
其實,稼軒此詞中集中使用的典故何止三個(你所指的應該是下闋的那三個,前面的引用已解釋的很清楚)?一腔壯志熱忱所遭的卻是長期的冷遇和閑置,向上和向下兩股力量在心中激盪,不能排解,化而為詞,故成「裂竹之聲」!

⑻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中運用典故的手法對詞本身所起的作用

1.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
「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呵呵,希望幫到你哦~~!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