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馬名字的典故
『壹』 馬姓來自典故的名字
馬尚
『貳』 俗有語:"不給你點厲害瞧瞧,你不知道馬王爺有三隻眼",想請教一下高人,馬王爺的來歷,民間有什麼典故嗎姓馬
來歷:馬王爺是道教諸仙中一位十分了得的狠角色,道教護法四聖之一。
典故:民間有馬王爺燈芯得道的典故。
具體如下:
1、來歷
相傳,馬王爺性如烈火,剛直不阿,主持正義,有顆公正的心,豪放不羈,被尊為運元鼎化三十三天金臂圓光火犀大仙,都統王殿治靖卷簾大將軍,輔正除邪避瘟使,掌執火府火部使,封山破洞正一靈官都大元帥。居六天火府,主管南極天樞院,部領六天吏兵,降伏天下妖魔鬼怪。
也有的說他是天駟星,掌管天馬,在周時就開始祭祀馬神(也就是馬王爺),又稱馬祖,古人認為:馬的誕生與馬駟星有關,正是天駟星蘊涵著神靈之氣降臨到地上的才有了馬。
馬王爺又稱靈官馬元帥,三眼靈光華光天王等等,其人姓馬,因生來左手掌一個「靈」字,右手掌一個「耀」字,所以叫靈耀。
他的三隻眼,有說是如來所賜,有說是與生俱來,這三隻眼為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陽,是火神的象徵,能洞察人心,辨識人間一切善惡,赤面肝膽,身穿紅袍,這紅色就代表「火」,而命中火旺,也就容易沖動暴躁。
2、典故:燈芯得道
據說馬王爺最初是佛殿中的燈芯,因聽經開悟,具火之精、火之靈、火之陰與火之魂,化為西天如來的侍者至妙吉祥,獨龍大王到雷音寺鬧事,至妙(馬王爺)用真火將其燒死,因出手太狠,違背了佛家的慈悲為懷,被如來罰到凡間投胎。
他先以五團火花托胎於馬耳山一戶姓馬的人家,生下來就有三隻眼,也有的說是如來用手法在他頂門一指,生出一隻可見三界的天眼,又賜他「五通」:一通天,天中行走;二通地,地中自裂;三通風,風中無影;四通水,水中無礙;五通火,火里自在。
他降生後三日就驍勇善戰,比當年哪叱還要牛許多,東海龍王下雨造成水災,他秉仗義,主公道去東海找龍王,一言不合,就動了手,殺了東海龍王。
隨後覺得好玩,偷偷進入鬥牛宮放走了風火兩個判官,又取走紫薇大帝的降魔金槍,被紫薇大帝祭起九曲珠鎮住殺死。
(2)姓馬名字的典故擴展閱讀:
關於馬王爺的來歷,一說他是明朝人馬芳。
馬芳(1517年—1581年),字德馨,明山西蔚州(今張家口蔚縣)人。
據《明史》記載,在明代鎮守邊陲的名將中,馬芳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當時就有「勇不過馬芳」之說,同時代的詩人尹耕還留下「威名萬里馬將軍,白發丹心天下聞」的詩句。一些曲藝、戲曲作品也將他的故事搬上舞台,如鼓詞《香蓮帕》、川劇《魚鱗陣》、京劇《馬芳困城》等。
馬王爺戰天斗地,是正義的化身,是奮斗的英雄。血液中涌動著抗爭與自由,體現了光明與正義,火神叱吒,正義終歸戰勝邪惡,頗具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攜雷挾電,以堅定的信念與意志,贏得英雄般的壯舉,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的嚮往。
『叄』 關於馬的故事有哪些
一,老馬識途,典故如下:
老馬識途講述的是春秋時期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來討救兵,說燕國被附近的一個部落山戎侵犯,打了敗仗。齊桓公就決定率領大軍去救燕國。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搶了一批百姓和財寶逃回去了。
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追去。沒想到他們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最後是管仲除了個主意說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找幾匹當地的老馬,讓其帶路,最後終於走出山谷的故事。
二,指鹿為馬,典故如下:
指鹿為馬的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講的是秦朝末年,趙高試圖要謀權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
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用指鹿為馬形容一個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
三,伯樂相馬,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馬,這就是「伯樂相馬」。典故如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
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並且體貼它。
四,塞翁失馬,典故如下:
講述的故事是賽翁的馬走丟了,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
那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為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佔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五,馬革裹屍,典故如下:
講的是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元勛,他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被封為伏波將軍。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馬援對孟翼說:「為什麼先生不說些指教我的話,而一味誇獎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
馬援認為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就行了(馬革裹屍),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一個月後,馬援又奔赴北方前線,63歲時馬援病死在軍中。
『肆』 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典故
在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之《辯通傳》中描述,鍾無艷是齊國無鹽縣人,德才兼備、卻容顏醜陋,年四十未嫁,許多古書形容其「貌比無鹽」,跟「貌如西子」呼應。鍾離春雖然長了一副丑模樣,但她志向遠大。
當時執政的齊宣王,政治腐敗,國事昏暗,而且性情暴躁,喜歡吹捧,鍾無艷為拯救國民,冒死自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四條,並指出如再不懸崖勒馬,將會城破國亡。齊宣王大為感動,把鍾離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寶鏡。其諫議為宣王所採納,立為王後,從此國大治。
夏迎春應為後世戲劇中添加。意說齊宣王在立鍾離春為後之後,同時也寵美貌的夏迎春。齊宣王在國家有難之時,常常要找貌丑之後鍾無艷幫忙;而平安時,則寵幸貌美之妃夏迎春,於是便有了民間戲語「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之說。
(4)姓馬名字的典故擴展閱讀:
一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譯義:
1、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意思是說齊宣王有困難才會想起鍾無艷,無事就將其拋至腦後,形容人忘恩負義,薄情寡義。
2、鍾無艷、夏迎春為兩個女子,前者奇醜,後者奇美,兩個都喜歡齊宣王,都是他身邊的女人,鍾無艷十分有才,能替齊宣王做事,總能幫他的忙,夏迎春除了美色和哄齊宣王開心玩樂之外一點忙都幫不上,齊宣王有難的時候就跑去找鍾無艷,災難一過就去找夏迎春,把鍾無艷拋到一邊。
3、夏迎春是戰國時齊國美女,齊宣王嬪妃,與鍾無艷同時代人,因其貌美,頗得齊宣王寵幸。後世人揣測,流傳「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之說法,實則並不可信。
二、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出處:《列女傳》
作者劉向。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事跡的傳記性史書,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全書共七卷。作者是西漢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著,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處會標注佚名。也有人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伍』 郭姓馬年男孩起名,父親姓郭,母親姓張,喜歡帶有文學典故類名字
郭詩越,男孩子也可以取的。
郭焱宇
郭祿成
郭念辰
——原創取名愛好者。
『陸』 馬姓寶寶 跪求詩詞 典故起名!!!
1、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可以取名為馬博(伯)或馬樂。 2、馬踏飛燕,是形容馬跳得高而不是燕子飛得高。可以叫馬飛燕。
『柒』 牛頭馬面的成語典故
牛頭馬來面
( niú tóu mǎ miàn )
解釋:牛頭,源馬面是迷信中陰曹地府的鬼卒。
典故
牛頭又叫阿傍、阿防。《五苦章句經》說:"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釵。"
據《鐵城泥犁經》說,牛頭"於世間為人時,不孝父母,死後為鬼卒,牛頭人身"。有的佛經牛頭人又作"防邏人",巡邏訪捕逃跑犯人之意。(此處為讀者誤解文意,《鐵城泥犁經》是講述地獄情形的經文。此處引用的"於世間為人時,不孝父母,死後為鬼卒,牛頭人身",遍閱原經,無有此話。應是牛頭阿傍作為獄卒將罪人帶到閻羅天子面前,向閻羅天子稟告罪人的罪行。不孝父母者是罪人,不是獄卒牛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