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成語典故
息息相關
[讀音][xī xī xiāng guān]
[解釋]形容彼此關系非常密切。息息:每一次的呼吸。關:關連。
[近義]唇揭回齒答寒休戚與共患難與共互相關注脈脈相通一脈相連休戚相關痛癢相關血肉相連唇亡齒寒息息相通
[反義]各不相關漠不關心痛癢不聞不關痛癢風馬牛不相及無關痛癢漠不相關痛癢無關事不關己毫不相關水火不容
❷ 歷史人物的成語典故
1、一鼓作氣(曹 劌)
一鼓作氣,讀音:yī gǔ zuò qì,漢語成語;釋義: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相關故事: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庄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進宮去見庄公。
曹劌問庄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庄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庄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
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庄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一起去。"
魯庄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庄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結果,齊軍大敗。庄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一番後,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庄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庄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2、一字之師(鄭 谷)
一字之師是漢語成語,意思是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之師。多成語故事。
相關故事:鄭谷住在袁州,於是齊己帶著自己的詩作前去拜見他。詩作中有一首《早梅》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看了笑著說:「『數枝』不能表現出早意來,不如用『一枝』好。」
齊己驚訝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從此,眾多讀書人就把鄭谷看做齊己的「一字之師」。
3、一字千金(呂不韋)
一字千金,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動一個字賞賜千金,形容文字價值極高,文辭精彩奇妙。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
相關故事: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作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散盡千金,把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
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成了進退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裡卻很不服氣。
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望太淺,人們可能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時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麼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範後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4、圖窮匕見(荊 軻)
圖窮匕見,讀音tú qióng bǐ xiàn,圖:地圖;窮:盡;見:通假字,同「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相關故事:戰國末期,秦國很強大,在消滅了趙國後,打到北部的燕國,燕國岌岌可危。燕國的太子丹請荊軻去刺殺秦王,並派勇士秦舞陽作荊軻的助手,讓荊軻帶著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作禮物,將一把毒葯熬過的匕首藏在地圖里。
荊軻和秦舞陽二人到了秦國,買通了秦王左右為他們引見,秦王很高興,就在咸陽宮接見他們。在登上宮殿的台階時,秦舞陽緊張得發抖,荊軻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過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後,又要看地圖。荊軻捧著地圖來到秦王面前,獻上去。秦王慢慢展開地圖來仔細看,當地圖展到盡頭時,藏在里邊的匕首露了出來。
荊軻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扯斷了衣袖,轉身逃走,荊軻就在後邊緊追。這時,秦王的衛士們趕來了,荊軻受了傷,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沒有擊中。最後荊軻被衛士們殺死了。
5、紙上談兵(趙 括)
紙上談兵,讀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相關故事: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❸ 休戚相關的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的國君晉悼公姬周,年輕的時候曾因受到晉厲公的排擠,無法留在國內,只好客居周地洛陽,在周朝世卿單襄公手下做事。單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請到自己家裡,就像對待貴賓一樣地招待他。
姬周雖然年紀輕輕,卻表現得十分老成持重。他站立的時候穩穩當當,毫無輕浮的舉動;看書的時候全神貫注,目不斜視;聽人講話的時候恭恭敬敬,很有禮貌;自己說話的時候總是忘不了忠孝仁義;待人接物的時候總是十分友善、和氣;他自己雖然身在周地,可是聽說自己的祖國晉國有什麼災難時就憂心忡忡,聽說晉國有什麼喜慶的事情時就非常高興。
所有這些表現,單襄公都看在眼裡,認為他將自己的憂愁喜樂與晉國的命運連在一起,是不忘本的表現,將來一定大有前途,肯定能回到晉國去做個好國君。因此,單襄公對姬周更加關心、愛護。不久,晉國國內發生了內亂,原來一直害怕失去權力而排擠王室公子的晉厲公被大夫欒書、中行偃所殺,晉國政局陷入了大動盪。於是,晉國大夫就派人到洛陽來,把姬周接了回去,讓他做了晉國的國君。
晉悼公即位時年僅十四歲,即位之初,便承擔起復興霸業的重任。晉國朝野上下,都對他寄予厚望。晉悼公首先將厲公之死歸罪於厲公心腹夷羊五等人,既對厲公被殺向國民做了交待,又鞏固了與正卿欒氏和大族中行氏的關系,穩定了厲公被殺後的混亂局面。為平衡卿大夫之間的關系,他又對世代有功的其他舊族委以重任,一反景、厲兩代打擊世卿的方針,消除了君臣之間的信任危機。以德治國,是晉悼公執政後的主要策略,他放棄公私舊債,減輕賦稅勞役,減縮開支,禁止浪費。德政的施行使國內矛盾趨於緩和,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晉悼公以仁義政策對待中原諸侯,革除外交弊政,重訂同盟國的朝聘和貢納制度以減輕職貢太重的諸侯國的負擔,平均勞役,公平應允地處理同盟內部的事務。同盟穩固,晉悼公開始與楚國爭霸。為有效孤立楚國,加強諸侯聯盟,凸現霸主地位,晉悼公不斷召集諸侯會盟。他改革文公三年一聘,五年一朝的舊禮儀,以討伐叛逆,救弱扶傾,伐鄭救宋為核心,從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562年,八年內九合諸侯。通過頻繁的會盟,將齊、魯、宋、鄭等國緊密團結在晉國周圍,將晉國的霸業推至巔峰。
成語示例
◎漢人滿人,不啻同處一室,休戚相關,不能歧異。(葉恩《上振貝子書》)
◎元末農民起義以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制定了許多與發展生產休戚相關的政策。
英文解釋
簡明釋義
be bound together in a common cause;be linked together in common joys and sorrows;be of close concern to each other;feel for other's woes;
例句
第三,人力資本的發展與中國的未來休戚相關,但中國在教育和培訓方面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Third, development of human capital is vital for china's future, butit is far behind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cation andtraining.
我們的未來與我們地球的未來休戚相關,不可分割。我們必須善待我們的家園,如同人人和睦相處。
Our future is inextricably bound to our planet's future, and we must be good stewards of our home as well as one another.
越往前走,中國和東盟之間的共同利益就越大,共同需求就越多,命運就越休戚相關。
The farther we go, the more common interests and shared needs we will find between us, and the more closely connectedour destiny will be.
因此,對未來城市生活的憧憬與展望是一項全球性課題,它與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和人民都休戚相關。
Therefore, the future vision of urban life and the outlook is a global issue,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and their peoples solidarity.
性別問題和生態倫理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無論從存在狀態、文化命運方面,還是從生命共生、和諧期許方面,女性與生態倫理都休戚相關。
There is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ecological ethics in that both are closely related in existence, culturaldeterminatedness, life symbiosis, and expectancy of harmony.
從首席執行長到公司股東,從金融家到工廠工人,我們每個人都休戚相關,因為美國的民眾越富足,美國才會越繁榮。
From ceos to shareholders, from financiers to factory workers, we all have a stake in each other's success because themore americans prosper, the more america prospers.
中國擁有近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並持有超過1.1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是美國第一大債權國,美國經濟前景和中國利益休戚相關。
China has nearly$ 3.2 trillion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hold more than u. s.$ 1.1 trillion national debt, is the largestu. s. creditor, the u. s. economic outlook and interests of chinese solidarity.
近年來,中國信息產業發展迅猛,而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與外商直接投資(fdi)休戚相關,它是中國吸引fdi增長最快的產業部門之一。
Over the recent years,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it instry in china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fdi),and it instry is also one of the sectors with the fastest increasing fdi.
❹ 春秋時期的相關成語典故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11、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12、竊符救趙
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13、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15、卧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16、愛媵賤女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准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麼漂亮,於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這是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後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貫日
出自《戰國策之魏策四》:聶政是戰國時韓國軹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並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為由沒有答應。後來聶政的母親死後,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上了白虹貫日的現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自殺身死。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就是現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18、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閔公元年》: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雲),現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啟發他的後代,使其昌大。」後來,畢萬的後代果然建立了戰國時的魏國。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後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後輩發揚,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嘗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了吳國。後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20、常存抱柱信
出自《莊子盜跖》屋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於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願抱樑柱而死都不願失約。尾生忠於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後以此為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於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
21、表裡山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楚決戰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他認為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原話為:「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指晉國外黃河而內太行山,地理形勢使國防極為穩固),必無害也。」後世常用「表裡山河」說明地理國防之固。而元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者,意踟躕。中的「山河表裡」即用此事,一方面說明潼關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於戰亂之際的無邊苦難。
22、甘拜下風
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在秦晉韓原之戰中,晉軍大敗,晉惠公被秦兵所俘獲,晉大夫頭發蓬亂下垂的拔帳隨行。秦穆公勸說道,:「二三子何其擔憂也!寡人准備請晉君去我秦國,豈敢太過分呢(這是表面上安慰晉國大夫等人的放話)?」晉大夫於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實際上晉大夫這番話,是與秦穆公約誓,希望他說了話要算數。「下風」的意思就是你的諾言不僅天地共鑒,我們在下這些做臣子的也都聽見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風」原是謙恭卑怯的舉止,後逐漸又演化成「甘拜下風」的成語,用為甘居下列的自謙詞。
23、背城借一
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晉、魯、衛三國的聯軍擊敗齊軍後,齊頃公派大臣賓媚人(即國佐,曾主持齊國之政)帶上賄賂去見晉軍主帥卻克,當晉方提出屈辱齊國的苛刻條件(必以蕭同叔子就是齊侯之母為人質,並且將齊國境內田間的壟畝變成東西走向,這樣道路、水渠都將成為東西方向,以便晉軍的行動)時,賓媚人本著維護齊國尊嚴,堅決地加以拒絕,並准備決一死戰(原話中為背城借一)。魯、衛兩軍主將,都勸告卻克與齊停戰求和,晉終於放棄了繼續進攻的主張,簽訂了盟約,齊國得以轉危為安。後來以「背城借一」表示誓與敵人決一死戰。
24、班荊道故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時,楚國伍子胥的祖父伍舉與蔡水師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兒子公孫歸生是好朋友。伍舉娶與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後,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實為伍舉護送之。」於是伍舉也因受牽連而逃奔到鄭國,然後准備到晉國去。恰在這時,公孫歸生也將要去晉國,二人在鄭國郊國相遇。他們「班荊(扯草鋪地)相與食(坐在上面,一面吃東西),而言復故(一面攀談返回楚國的事情)。後以「班荊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
25、萇弘化碧
出自《莊子外物》 萇弘是春秋時周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的大夫。劉氏與晉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晉卿內訌中(所指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趙氏擊敗范氏和中行氏),萇弘曾幫助過范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他,晉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萇弘殺死。萇弘死於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櫃盛放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及精誠之至也。當然化碧之說為後人的演義。後來常以「萇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為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像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就有死後,鮮血化碧一說。
26、懸梁刺股
出自《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游說秦王,上書上次,秦王沒有採納他的主張,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傷感之餘,刻苦自勵,夜以繼日的努力攻讀。夜裡讀書至困欲睡時,就用錐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來,繼續學習。這種勤苦自強的精神,歷來被人稱頌,成為舊時勸學的典型事例。後世常以「刺股」用為勤苦讀書、奮發自強的典故。
27、操刀傷錦
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因為鄭子產是他晚年舉薦而執政的,可能認為提拔尹何,子產不會反對。鄭子產主張「學而後入政」,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壞,才是用人穩妥的辦法;如果「以政學者」,那就是拿「政」去開玩笑,這是對「政」的不負責任,這將給「政」造成危害。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子產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錦不使人學制「作比,闡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學而後作雖無可厚非,但干中求學,干也是學,也是不能偏的。後人「操刀」「傷錦」合二為一,用來比喻才薄力單,難以預勝任。
28、楚幕有烏
出自〈左傳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鄭,鄭國得到其他諸侯國家的援救,迫使楚軍連夜撤退。楚軍為了防止鄭軍及諸侯國援軍的援救,軍隊於夜間悄悄撤走,卻留下了空空的營幕作為掩護。軍幕空虛,所以烏鴉才棲止在上面,鄭國人由此判斷出楚軍營內的虛實,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後來用這個典故,常指敗退或軍事力量的空虛。
29、丁公鑿井
出自《呂氏春秋察傳》:春秋戰國時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因為家中無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覺得這樣一來,洗滌和取水就不需要專用一個人了,說是等於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助。有人聽到這話後就把它傳訛了,說丁家打井得到了一個人。後來就以此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30、大義滅親
這個故事就比較有名了,在〈東周列國志〉上也有記載,不過我要講的則是出自〈左傳隱公四年〉:春秋時,衛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吁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為了安定國內人心,去求計於自己的父親。石蠟因之而設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吁和石厚。衛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吁,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左傳》因此稱贊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同與,就是一同處死的意思)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原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後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31、東施效顰
出自《莊子 天運》:說越國有一個絕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西施有個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時候,總是用手按著胸口,皺緊眉頭。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來,疼得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處,咧著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來一位叫東施的丑姑娘。東施看見西施皺著眉頭,用手接著胸口在笑,覺得樣子十分好看。於是,就照樣模仿起來。東施本來沒有胸口疼的毛病,卻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頭也照樣緊皺起來,自以為這樣就美麗了。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的樣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兩眼,丑姑娘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於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後以「東施效顰」來比喻「丑拙」盲目機械地效仿「美巧」,結果適得其反,鬧出笑柄。李白就有:醜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
32、呆若木雞
《莊子達生》:戰國時,斗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斗雞迷。為了能在斗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渻子幫他訓雞。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渻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渻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渻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斗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渻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只雞和別人斗,自然場場獲勝。莊子用這個故事,願意是指為了說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經過人為的訓練,也能積習成性,達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傳到了後世,卻用「呆若木雞」來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神態,則全用為貶義。
33、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晉伯宗(晉大夫孫伯糾之子)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於難。」後來伯宗果然因為結怨過多而被殺。「盜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後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丑恨美,壞人恨好人。
34、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外物〉:莊子說:「筌(就是一種捕魚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為得魚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語言,言詞)所以在意(要表達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人言哉(就是說深悟其道、專心致意卻並不侈於言辭的人,其實難得,故莊子希望能找到這樣的人和他交談)!』」莊子在這里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為比喻,並不從消極的意義上使用,承上啟下,目的在於比照說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後世用「得魚忘筌」卻改變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極的意義上,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
35、斷織(孟母繼織)
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及〈列女傳〉:孟子是戰國時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軻,由於賞識淵博,道德高尚,被後世譽為「亞聖」。孟子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么高的地位,與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關。孟子年幼時,他的母親非常注重對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於貪玩而沒有上學,他母親知道後,非常生氣,當即拿起剪刀,割斷正在織布的織線。孟子孝敬母親,看到母親如此生氣,既害怕又難過。孟母看到兒子有悔改之意,就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你廢棄學業像我剪斷布線,一個人要專心讀書,才會有知識,如果現在不用功讀書,將來就一事無成。」從此以後,孟子發奮苦讀,終於成為大學者。後來就用「斷織」為勉勵努力求學,不可中道荒廢的典故。此外人們也用斷織來表示賢婦勸學。
36、高山流水
出自於戰國時期,鄭國列禦寇的名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琴卻只彈出了音符,卻少了神韻,少了對音樂透徹理解,他的老師成連先生於是帶他到蓬萊島去找成連的老師方子春,以便給伯牙指導。伯牙來到浩瀚的大海,極目無邊,波濤絢爛,而樹木鬱郁蔥蔥,飛鳥悲號,伯牙頓時心曠神怡,完全融入了對自然的陶醉之中,音隨意轉,琴隨心動,一首《高山流水》自然的撫於琴上。同王羲之醉後作《蘭亭序》一樣,《高山流水》也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完全由作者隨性而作,表達了作者最真摯的情感和最高的創作水平,堪稱絕唱。
一天夜裡,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不禁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彈得正是那一首《高山流水》,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伯牙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凡伯牙琴聲所表達的,樵夫就能感受到,並發出同樣的感嘆,伯牙興奮極了,二人融入了同一個世界,一個只有琴聲的高雅世界。這個個樵夫就是鍾子期,二人成為知己。
後來,子期不幸去世,伯牙悲痛欲絕,認為子期是唯一能聽懂他琴聲的人,而現在這唯一的知己也離開了。於是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最心愛的琴,並終生不撫琴,以謝子期。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遂成千古絕唱!
37、天下無雙
出自於《史記·魏公子列傳》: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公子妄人耳」。長平之戰,趙國殘敗,損失慘重。而秦國在長平之戰後不久,就發動了對趙國首都邯鄲的攻勢,妄圖一舉拿下邯鄲,滅亡趙國。趙國平原君向魏國求救,魏王派大軍前往救援,但經不住秦王的威脅,命令部隊帶趙國邊境停留下來。而魏信陵君決意救趙,遂盜得魏王兵符,殺死魏軍首領,自己帶領大軍救援趙國,經過殊死戰斗,打敗秦軍,解了邯鄲之圍。信陵君在勝利之後,因為盜兵符,殺大將的原因,不敢回國,便在趙國住了下來。公子在趙期間,禮賢下士,尋找藏匿在市井之間的能人志士,與他們結交。平原君甚為不解,故說了上面這句話。
大意是有看不起信陵君的意思,信陵君知道後,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舉耳,不求士也。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以無忌從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游。」平原君門下的門客也大約有一半的跑到信陵君門下去了。總的說來,信陵軍是四君子裡面最禮賢下士的一個,也是最善良最具同情心的一個,他領導了山東六國的最後一次合縱伐秦,並取得勝利。應該說,用「天下無雙」來形容他應該是不為過的。
38、高枕無憂
出自《戰國策·齊策》: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馮諼是投奔田文的一個門客,在沒有任何功勞的情況下,再三向田文提出豐厚的待遇,田文都滿足了他。他後來擔任了替田文向農民收租的任務,但是他卻將所有的契約,免去了農民的負擔,為田文在國民中贏得了好的名聲,而在田文受到齊王懷疑的時候,田文封地的民眾爭相迎接。
而馮諼在這個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窟。」他通過讓梁國重金聘用田文,從而使齊王害怕田文為梁國服務而使其國家強大,就命請田文為齊國相。於是田文在其後的十年間都在齊國為相。
《戰國策》中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但因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有很多地方都顯得有一定的牽強,其可信性值得懷疑。《戰國策·齊策》也是如此,有很多可疑之處,以上的事件未必沒有添油加醋之嫌,具體的就不一一在此辨別了。
39、利令智昏
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司馬遷在文末的評述中說:「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負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長平一戰之前,秦攻打韓,韓國的一部分土地與韓國本土失去了聯系,這一塊地就是上黨地區,韓國便把它割讓給秦國,以求苟且。但是上黨的軍民痛恨秦國,他們在馮亭的帶領下要求向趙投降。
在趙國內部,關於是否接受馮亭的投降起了爭議,一部分人認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國的惱怒,到時候,秦必定大舉來攻打,這是趙國不願意看到的。以平原君趙勝為首的一部分人則主張,上黨地區是咽喉要地,且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樂而不為。趙國最終接受了上黨的投降,並由此引發了戰國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戰爭的結果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
40、兵不厭詐
出自《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春秋時期,齊國自齊桓公稱霸之後,因為後繼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個中華大地,一個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晉都是有力的爭奪者。
這個時候,楚國與晉國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楚欲稱霸必須向北進,而晉又如何肯向楚國低頭。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雖然不失為一個二等強國,但也絕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國的對手,宋向晉求救。這個時候,晉國出了個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爭奪中敗下了陣來,無奈之餘。晉國並未派出大軍與楚國正面交鋒,而是攻打了楚國的附庸國曹和衛。楚國於是派並前來與晉決戰,戰爭初期,楚占據上風,晉卻使用靈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齊皆助晉國。此時,楚成王見局勢對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軍主將子玉一心與晉決戰,於是帶領部隊前來與晉軍交戰。
晉文公重耳當初爭奪王位失利,被迫離開晉國落難他國的時候,一些小國卻並不禮遇他,而楚王卻給了盛情款待了他。楚王問重耳,如果他日你當上晉國國君,如何報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出於此時),再與您交戰。
晉國面隊來勢洶洶的楚軍,就主動的退後了三舍的距離,到達城濮。晉軍的主動後退起到了誘敵深入(這個詞的典故應該是出自於毛澤東,而不是戰國時期)的目的,也履行了當初重耳的諾言,可謂一石二鳥,得了便宜還賣了乖。最終,晉在城濮大勝了楚軍,戰爭的過程就不必講了,大家都清楚。楚國完敗,子玉繼承了楚軍主將在戰敗後自殺的傳統,但也不能用「慘」字來形容楚國,畢竟楚軍主力還在,並未太多的傷及筋骨。這一戰確立了晉的霸主地位,楚國也並未完全退出霸主的爭奪,但秦晉在此一段時間內成為爭霸的主角。
兵不厭詐」近乎完美的表現在了整個大戰過程中,這也是晉國的優良傳統,也是「詐」的最完美最忠實的執行者,秦楚等國常常是其玩弄的對象,例如趙盾先迎秦軍,以立襄公弟,後反悔,不迎接不說,反而派並攻打護送的秦軍。晉之後,秦國人優良的學習傳統得到了發揮,也在「詐」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騙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謂學有所成;而楚國在「詐」字上自然比不上前兩位了,吃虧當然也就是不計其數了。
❺ 與「交友」相關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管鮑之交】典故: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高山流水】典故: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桃園結義】典故: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刎頸之交】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莫逆之交】出自《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膠漆之交】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膠和漆,是兩種最具黏性的東西,感於心,合於行,親於膠漆,昆弟不能離。故把志趣相投、親密無間的朋友稱為膠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間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時就有「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之說。
【捨命之交】說的是戰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後世於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❻ 有關學習的成語典故和名言。
【學習成語典故】
1、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2、囊螢積雪
孫康幼時酷愛讀書,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攻讀,可此時家道中落,沒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了。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躺在床上默誦。
一天夜裡,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大地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孫康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裡,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昏黃的油燈要亮得多!
整個冬天,孫康都夜以繼日地苦讀,從沒有中斷過。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成晉時很有名望的學者,南朝宋景平年間官至尚書左丞,封德陽縣侯。
3、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4、負薪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5、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學習名言】
1、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 愛因斯坦
2、我們一定要給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第一,學習,第二是學習,第三還是學習。—— 列寧
3、人永遠是要學習的。死的時候,才是畢業的時候。—— 蕭楚女
4、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毛澤東
5、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學習!學習。—— 高爾基
❼ 動物相關成語典故
驚弓之鳥的成語故事:
從前精通射箭的更贏和魏王談論箭術,剛好一隻大專雁由東向西飛過,更屬贏拉弓便射,可惜虛發一箭,誰知大雁應聲落地。魏王不解,更贏說:「這只受傷的大雁離了群,飛得低,聽到弓弦響,嚇得不知道怎麼辦,一用力傷口破裂而掉地。」
❽ 與春秋五霸相關的成語典故
與春秋五霸相關的成語典故如下:
【成語】: 兵車之會
【拼音】: bīng chē zhī huì
【解釋】: 春秋時齊桓公爭霸,屢次與諸侯會盟,其中在魯僖公年間的四次,齊國帶有軍隊,你為「兵車之會」。
【出處】: 《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請君以兵車之會往宋。」
【成語】: 伯玉知非
【拼音】: bó yù zhī fēi
【解釋】: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時衛國人;非:不對。比喻知道以前不對。
【出處】: 《淮南子·原道訓》:「故蘧瑗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成語】: 綵衣娛親
【拼音】: cǎi yī yú qīn
【解釋】: 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萊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後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出處】: 漢·劉向《列女傳》:「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綵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卧地為小兒蹄,或美鳥鳥於親側。」
【成語】: 吹簫乞食
【拼音】: chuī xiāo qǐ shí
【解釋】: 原指伍春秋時子胥於吳市吹簫向人乞討。後指沿街乞討。
【出處】: 《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於陵水,無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吳市。」
❾ 發生於春秋時期的相關成語典故有哪些
1、烽火戲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愛笑,為了取悅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來報告敵情的,當烽火燃燒後,各地諸侯率兵紛紛趕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頭望著疲憊受騙的將士,拍手大笑。後來敵人真的來進犯,幽王派人點燃烽火,諸侯沒有再來救援,結果西周滅亡,幽王被殺。
2、管鮑之交:鮑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時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時二人經商分利時,管仲曾欺哄鮑叔牙,多分給自己一些,鮑叔牙則因他家貧,不以為言。後來,兩個好友分屬齊國兩個敵對的政治勢力,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公子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失敗身亡,管仲被囚身問罪。鮑叔牙勸說桓公,立管仲為相。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後以「管鮑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計得失。
3、退避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春秋時,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國國君設宴款待他,問他將來怎麼樣報答,他說:「若以君之靈,得返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退避三舍。」後來已估晉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後以「退避三舍」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
4、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載:戰國時,齊威王沉湎於酒色,國政混亂,諸侯並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勸諫。滑稽善辯的淳於髡(kǚn),知道齊威王愛聽隱語,便去對齊威王說:「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知道這是在諷諫自己,便說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以後,齊威王勵精圖治,親自率兵應戰,奪回了失去的國土。後以「一嗚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一干就有驚人的成績。
5、一毛不拔:《孟子.盡心上》載:戰國時,墨子主張「兼愛」,而楊朱卻反對「兼愛」,主張「為我」,提倡個人利已主義,孟子批評楊朱說:「楊朱主張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對天下有利,他也不幹。」後以「一毛不拔」形容極端吝嗇自私。
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載:戰國時,齊宣王昏庸無能,常被宮中的壞人所利用。孟子幾次游說之,也不起作用。有人埋怨孟子沒有好好地規勸他,孟子打比方辯解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未有能生者也。」暴:曬;寒:凍。後以「一暴十寒」比喻做事無恆心,努力少,懈怠多。
7、卧薪嘗膽:《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載:春秋時,越國被吳王打敗,越王句踐立志報仇。為了激勵鬥志,他把苦膽懸於坐卧處,吃飯睡覺前都要嘗嘗苦膽。經過長期准備,終於打敗了吳國。此處不載卧薪事,「卧薪嘗膽」一詞出自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卧薪:睡在柴草上。後以「卧薪嘗膽」形容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報仇雪恥。
8、紙上談兵:《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少年熟讀兵書,善於談兵,連父親趙奢也問不倒他。後來代替廉頗做趙國大將,只按書本,不會變通,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將白起打敗,士兵被坑埋達四十萬人。後以「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解決實際問題。
9、 圍魏救趙:《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戰國時,魏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採用軍師孫臏之計,乘魏國國內部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半路截擊,魏軍大敗,從而解了趙國之圍。後來軍事上把圍攻來犯之敵的後方據點,迫使其撤兵,從而取勝的策略叫做「圍魏救趙」。
10、 老馬識途:《韓非子.說林上》載:春秋時,齊桓公、管仲帶兵討伐孤竹國,歸途迷路。管仲建議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於是選了幾匹老馬頭前引路,兵將隨其後,從而找到了歸途。後以「老馬識途」比喻經驗豐富者能在工作中發揮引導作用。
11、 朝秦暮楚: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12、 朝三暮四:《莊子.齊物論》載寓言故事:養獼猴的老人在分給獼猴栗子時,說早上給三個,晚上給四個,眾獼猴都生氣發怒;老人改說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眾獼猴都高興起來。後以「朝三暮四」表示以詐術欺人;或表示變化多端,反復無常。
13、 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國。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嚴肅地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說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會打發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不同的對象,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裡去,不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賢能的國王那裡去。我晏嬰是最沒有才能的人,所以當然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消息,便對手下的人說;「 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將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說:「在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這人是干什麼的?』我們就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又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就回答說:『犯了偷竊的罪。晏子到了,楚王賞賜晏子酒。當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說:「綁著的人是干什麼的?」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這樣的事,橘子生長在淮南就是橘,生長在淮北就是枳,它們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的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來到楚國就偷竊,莫非楚國的水土會使百姓善於偷竊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14、 東施效顰:《莊子.天運》載:傳說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因為胸部疼痛而捧心皺眉。她的鄰居中有個醜女見了,覺得那樣很美,也學著捧心皺眉。人家見了都躲到一邊不願意看她。後來有就稱這個醜女為東施,並用「東施效顰」比喻不知人家好在哪能里,自己又沒有條件而盲目模仿。
15、 東食西宿:《藝文類聚》卷四十引《風俗通》載寓言故事: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的兒子貌丑而家富,西家的兒子貌美而家貧。父母不能定奪,便讓女兒自己拿個主意。女兒說:「我想在東家吃,在西家宿。」後以「東食西宿」比喻多方謀取,貪得無厭,貪利求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