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揠苗助長的寓言
只要是成語和古代故事就行啦!
像:坐井觀天 杞人憂天 鄭人買履 刻舟求劍 等等
② 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的成語還有哪些
掩耳盜鈴——有一人,看別人門口上掛的一鈴鐺很漂亮,害怕偷的時候被別人聽見,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
刻舟求劍——在舟上,一人的劍掉到水裡,他就拿刀在舟上刻下劍掉的位置,然後想下次再來按照刻的位置來撈劍。
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驚弓之鳥
鷸蚌相爭
井底之蛙
杞人憂天
濫竽充數
四面楚歌
紙上談兵、
畫蛇添足。
③ 《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出自哪裡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作者是戰國時期的孟子。揠苗助長是一個成語,讀音是yà miáo zhù zhǎng,意思是比喻為急於求成,反而壞了事。
原文如下: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3)類似揠苗助長的寓言擴展閱讀
一、揠苗助長的啟示
1、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人們對於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願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二、揠苗助長的用法:作主語、謂語,也可作定語,含貶義
三、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④ 揠苗助長和亡羊補牢這兩個成語都是我國的寓言故事嗎
揠苗助長和亡羊補牢這兩個成語都是我國的寓言故事嗎
都是的,
揠苗助長意思是比喻為急於求成,反而壞了事。
亡羊補牢,意思是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
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⑤ 我讀過的寓言故事,除了有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還有什麼
還有:
掩耳盜鈴,葉公好龍,
自相矛盾,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南轅北轍…
⑥ 讀了揠苗助長這則寓言,使我們知道了什麼
讀了揠苗助長這則寓言,使我們知道了做事不可急於求成,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道理。
內容簡介
有個宋國人,他十分期盼禾苗長高,於是就去田裡把禾苗一個個的拔高,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田裡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用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6)類似揠苗助長的寓言擴展閱讀:
成語故事
古時候有個人,希望自己田裡的禾苗長的快點,天天到田邊去看。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也沒有長高。
他就在田邊焦急的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的說:「我得想個辦法幫它們長。」一天,他終於想到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當他回到家裡時,一邊喘氣一邊對兒子說:「可把我累壞了,力氣沒白費,禾苗都長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跑到田裡一看,發現禾苗都枯死了。
⑦ 和揠苗助長意思相同的寓言怎麼寫
【成語】:欲速不達
【拼音】:yù sù bù dá
【解釋】: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專能達屬到目的。
原文: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長,他來向孔子問政,孔子告訴他為政的原則就是要有遠大的眼光,百年大計,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來表現,也不要為一些小利益花費太多心力,要顧全到整體大局。
⑧ 拔苗助長和亡羊補牢是什麼故事類似的有哪些
寓言故事。
類似的還有:
守株待免
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五蠹內》記載。講述了宋國有容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一天,一隻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死了。於是,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隻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國人恥笑。!韓非子告誡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獲,否則終將一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
鄭人買履
鄭人買履,是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它既是一個成語,又是一個典故,更是一則寓言,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是《呂氏春秋·察今》呂不韋記述的一則寓言,說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當船停下時,他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後指不會靈活變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