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指天畫地典故

指天畫地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27 03:10:47

A. 歷史典故形成的成語,要帶詳細解釋的

匡衡鑿壁(匡衡鑿壁)
【出處】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西京雜記》卷二
【釋義】後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勤學
【近義詞】鑿壁偷光
【押韻詞】舳艫相繼、捨身取義、安心樂意、英英玉立、河山帶礪、率性任意、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義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成語舉例】因效匡衡鑿壁之義,於牆上穴一小孔,置燈彼屋而光射此房。 清·李漁《閑情偶寄·居室·書房壁》

2.老淚縱橫(老淚縱橫)
【出處】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唐·杜甫《羌村三首》
【解釋】縱橫:交錯。老人淚流滿面,形容極度悲傷或激動。
【用法】作謂語、定語;常與「泣不成聲」連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滿面淚痕、淚如雨下
【反義詞】笑逐顏開、眉開眼笑
【同韻詞】電照風行、心和氣平、兵無常形、官止神行、赫赫之名、肆虐橫行、事無二成、少年老誠、一氣呵成、便宜施行
【成語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肅宗的許可回家探親,在回家途中親眼看到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種種慘境。鄰居問他戰爭何時才能結束,並訴說家鄉的苦難:地沒有耕種,孩子們被逼去打仗……說到傷心處,鄉親們老淚縱橫,杜甫只好仰天長嘆

3.無中生有(無中生有)
【出處】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
【釋義】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憑空捏造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造謠生事、信口雌黃、捕風捉影
【反義詞】確鑿無疑、鐵證如山、事出有因
【押韻詞】眠花卧柳、齊大非耦、十字街口、霹靂手、食不充口、帖耳俯首、鮐背蒼耈、紅燈綠酒、一介不苟、引領翹首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大哲學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論。他認為宇宙的形成過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循環往復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形體的天地,有形體的天地生於無形體的道

4.近水樓台(近水樓台)
【典故】範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雲:『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錄》
【釋義】水邊的樓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優先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義詞】隔岸觀火
【押韻詞】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負才、助邊輸財、土木形骸、手到拈來、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計斗負才、惠然肯來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5.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小本事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旁門左道
【反義詞】正人君子
【同韻詞】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奪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圖報、著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驕戒躁、閎遠微妙、三星高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於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
【相反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
【同韻詞】冥漠之都、雨歇雲收、與羊謀羞、養尊處優、一壑一丘、歸正首丘、帷幕不修、黃干黑廋、皮裡春秋、無妄之憂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7.堅貞不屈(堅貞不屈)
【出處】堅強而不屈,義也。 《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厲節,敦樂爇文,不求苟得,不為苟行,但以堅貞之操,違俗失眾,橫為讒佞所構毀。 《後漢書·王龔傳》
【解釋】堅:堅定;貞:有節操;屈:屈服、低頭。意志堅定,決不屈服。
【用法】作謂語、狀語;指意志堅定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威武不屈、堅強不屈
【相反詞】卑躬屈膝、奴顏婢膝
【同韻詞】批吭搗虛、穴處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駒、乘隙搗虛、溫恭自虛、投刃皆虛、華屋丘墟、窮大失居、丟卒保車
【成語故事】明朝末年,清豫親王多鐸率軍攻打揚州,派明朝降將李遇春去揚州勸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罵而回。豫親王多次用書信勸降,也被史可法回書痛罵。清兵攻陷揚州,史可法自殺未遂,被清兵俘虜,他堅貞不屈,慷慨就義

8.盲人摸象
【出處】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大般涅盤經》三二
【釋義】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指看問題以偏概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管中窺豹、坐井觀天
【相反詞】洞察一切、仰視觀察
【同韻詞】東游西逛、後來者居上、一瓶不響,半瓶晃盪、詳略得當、打翻身仗、層巒迭嶂、門戶開放、一石激起千層浪、狂濤駭浪、大失所望
【成語故事】古代佛經里講到有幾個盲人去摸大象,一個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說大象像棍子,一個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說大象像扇子,一個摸到大象的尾巴說像繩子。因為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沒有看到大象的整體形象

9.摩肩接踵
【典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戰國策·齊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宋史·李顯忠傳》
【釋義】肩碰著肩,腳碰著腳。形容人多擁擠。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多時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熙熙攘攘、熙來攘往
【反義詞】地廣人稀
【同韻詞】霧興雲涌、堤潰蟻孔、血氣方勇、小怯大勇、恃強怙寵、成何體統、大智大勇、血氣之勇、貫魚成寵、北辰星拱、......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國相國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給他走正門,說齊國沒人就派這個矮人來。晏嬰說齊國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揮汗成雨。齊國的出使規矩就是無能的使臣只能去見無能的國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10.名正言順(名正言順)
【典故】《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釋義】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說話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理直氣壯
【相反詞】理屈詞窮
【押韻詞】出內之吝、情至意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礪世摩鈍、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民保於信、言之過甚、高談弘論、黃中內潤、單傳心印、......
【燈謎】闖王登基改國號
【成語故事】孔子因不滿魯定公沉迷酒色,帶領學生來到衛國,因衛靈公言而無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衛國。衛出公繼位後,讓子路去請孔子來衛國輔政。孔子說:「只有名義正當,說話合理,才能幹成大事。」

11.名落孫山(名落孫山)
【典故】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釋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指落選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一敗塗地
【相反詞】名列前茅
【同韻詞】先我著鞭、缺吃少穿、瀝膽披肝、春滿人間、陳舊不堪、鵬摶九天、窺見一斑、瓮盡杯乾、粲然可觀、瀝血披肝、......
謎語】寫中文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試。考完以後,孫山考中但是最後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到鄉里接受鄉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12.孟母三遷(孟母三遷)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詞】三遷之教
【同韻詞】學如登山、千古奇冤、坐卧不安、鬼計多端、沸反連天、陰凝冰堅、一夫得道,九族升天、衣弊履穿、呼吸之間、伯仲之間、......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13.落井下石
【典故】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釋義】看見人要掉進陷井裡,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陷害人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相反詞】助人為樂、雪中送炭、相濡以沫
【同韻詞】擇善固執、安弱守雌、君仁臣直、史魚秉直、一資半職、一口不能著兩匙、詞正理直、船到橋門自會直、半文不值、設官分職、......
【年代】古代
【燈謎】往井下人滾石頭
【邂逅語】推人下井還要滾石頭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為過失而被貶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憂郁不得志而死。文學家韓愈見好友被小人進讒言而替他打抱不平,為他寫墓誌銘深刻揭露那幫落井下石的人,同時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時指天發誓掏心窩的人

14.勵精圖治(勵精圖治)
【出處】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 《漢書·魏相傳》厲精圖治,將大有為。 《宋史·神宗紀贊》
【解釋】圖:謀求,設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用於統治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雄才大略
【相反詞】喪權辱國、禍國殃民
【同韻詞】朝三暮四、百金之士、枯槁之士、窮巷陋室、操戈同室、悠然自適、逆天行事、前塵影事、曠職僨事、少不經事、......
【年代】古代
【燈謎】醫學
【成語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劉詢採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假借太後命令欲殺魏相,漢宣帝先發制人將霍氏滿門抄斬,從此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

15.樂極生悲(樂極生悲)
【典故】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史記·滑稽列傳》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淮南子·道應訓》
【解釋】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高興到極點就生災
【結構】緊縮式
【近義詞】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反義詞】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同韻詞】暴戾恣睢、長傲飾非、治亂扶危、蕙折蘭摧、鳳皇於蜚、招事惹非、大雪紛飛、雙宿雙飛、早出暮歸、物是人非、......
【年代】古代
【謎語】笑死人;江州司馬青衫濕
歇後語】新媳婦流淚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威王很小就繼承了王位,他一味貪圖玩樂,在都城臨淄建造「稷下」宮,讓能言善辯的人陪他聊天。一次楚國侵略齊國,淳於髡憑口才請來趙國救兵解圍。齊威王擺酒慶功,淳於髡趁機給他講樂極生悲的道理,幫他成為明君

16.萬壽無疆(萬壽無疆)
【出處】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詩經·小雅·天保》
【釋義】疆:界限。萬年長壽,永遠生存。用於祝人長壽。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祝人長壽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壽比南山、極壽無疆
【同韻詞】規圓矩方、挖肉補瘡、右手畫圓,左手畫方、惹禍招殃、濟世經邦、灌米湯、銳不可當、瘞玉埋香、鼓旗相當、自是不彰、......
【年代】古代
【謎語】最大的壽
【成語故事】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有描寫農奴的生活圖景,農奴們一年忙到頭,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而他們的主人們每天都是過著鶯歌燕舞的生活。他們每年都要搞年終宴會,殺豬宰羊,登上父夜堂,端起酒杯互相祝福「萬壽無疆」

17.萬死不辭(萬死不辭)
【典故】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
【釋義】萬死:死一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萬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用法】作謂語;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視死如歸、出生入死、在所不辭
【反義詞】貪生怕死、畏首畏尾
【押韻詞】麤衣惡食、聰明正直、攬名責實、絆腳石、紇字不識、麤袍糲食、燕岱之石、牡丹雖好,也得綠葉扶持、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浣衣菲食、......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權,驕橫跋扈,為自己修築宮殿,准備篡位。忠臣王允擔心漢室江山,他問自家歌妓貂禪能否幫他的忙。貂禪說她為大人做事萬死不辭,於是王允將貂禪許配給呂布後,又進獻給董卓,借呂布的手殺了董卓

18.七情六慾
【典故】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禮記·禮運》
【解釋】泛指人的喜、怒、哀、樂和嗜欲等。
【用法】作主語、賓語;形容人的感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五情六欲
【反義詞】四大皆空
【同韻詞】群分類聚、穿文鑿句、拂衣而去、言來語去、井井有序、搓綿扯絮、春秋積序、一替一句、千條萬緒、設心積慮、......
【年代】近代
【成語故事】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而按佛教的說法則是喜、怒、憂、懼、愛、憎、欲。六欲按《呂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慾望;佛教認為是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

19.期期艾艾
【出處】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史記·張丞相列傳》鄧艾口吃,語稱艾艾。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解釋】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說話不流利。
【用法】作謂語、狀語;形容口吃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支支吾吾
【相反詞】油嘴滑舌
【同韻詞】猛志常在、飛土逐害、布衣韋帶、優勝劣汰、沉著痛快、意出言外、赤誠相待、吃糠咽菜、萬般無奈、胡孫入袋、......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漢朝初年,汾陽侯周昌跟隨劉邦打天下,劉邦寵愛戚姬,想廢太子立戚姬生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周昌不顧個人安危上殿晉見,結結巴巴不知說什麼為好,就是阻止劉邦廢太子。劉邦非常感動,再也不提廢太子之事

20.兩袖清風(兩袖清風)
【出處】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
【解釋】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為官清廉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同韻詞】戰兢兢、一個蘿卜一個坑、虎口餘生、聲價倍增、一路風清、口口聲聲、遠來和尚好看經、濟弱扶傾、畫龍點睛、身微言輕、......
【燈謎】馬蹄服
【歇後語】胳膊彎里打涼扇
【成語故事】明朝監察御史於謙為官十分清廉,從不收受老百姓的財物,而當時的官場十分腐敗。於謙在任巡撫期間回京什麼也沒有帶,特帶《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21.空前絕後(空前絕後)
【出處】顧(顧愷之,晉代畫家)冠於前,張(張僧繇,南朝梁代畫家)絕於後,而道子(吳道子,唐代畫家)乃兼有之。 宋·趙佶《宣和畫譜》
【解釋】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誇張性地形容獨一無二。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極不尋常的盛況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絕無僅有、亘古未有、史無前例
【相反詞】比比皆是
【同韻詞】男女老幼、與天地同壽、黃干黑瘦、無出其右、積素累舊、異姓骨肉、一蹴而就、無疆之壽、循循善誘、東挪西湊、......
【謎語】木屐;無始無終
【邂逅語】馬蹬子釘掌;女同志穿涼鞋
【成語故事】晉朝大畫家顧愷之所畫人物神態逼真,形象生動。南朝梁代畫家張僧繇善於畫山水人物,傳說他畫龍點睛。唐朝畫家吳道子集繪畫與書法於一身,讓人叫絕。後人說顧愷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成就後人莫及,吳道子則是空前絕後

22.曲高和寡
【出處】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解釋】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諷刺意味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陽春白雪
【反義詞】下里巴人
【同韻詞】尻輪神馬、一定之法、披袍擐甲、舞文玩法、涉筆成雅、不變之法、束兵秣馬、半真半假、臨崖失馬、避世金馬、......
【年代】古代
【謎語】一鉤新月伴新主
【邂逅語】毛驢嗓門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楚襄王問文學家宋玉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宋玉有意見,怎麼沒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個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陽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23.如雷貫耳(如雷貫耳)
【出處】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
【解釋】貫:貫穿,進入。響亮得象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客套話
【結構】動賓式
【相近詞】名滿天下、聞名遐爾、如雷灌耳
【反義詞】無名小卒
【同韻詞】......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東漢時期,董卓利用實力把持朝政,圖謀篡位,司徒王允和養女貂禪商定要利用呂布殺了董卓。王允先把貂禪許給呂布,然後獻給董卓,呂布見貂禪被董卓霸佔,心裡十分氣憤與無奈,貂禪表示呂布名聲如雷貫耳,願意跟他共度一生

24.救死扶傷(救死扶傷)
【典故】與單於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半當,虜救死扶傷不給。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釋義】扶:扶助,照料。搶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顧受傷的人。現形容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用法】作定語、賓語、分句;指醫生的職責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治病救人
【相反詞】落井下石
【押韻詞】桂子飄香、死而不僵、鴻案相庄、綱挈目張、歧路他鄉、以柔制剛、剜肉成瘡、直接了當、捉賊捉臟、魚米之鄉、......
【年代】古代
【燈謎】醫生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被漢武帝打入大牢,被處以腐刑。他的朋友任安來信要他「慎於接物,推賢進士」。任安也因事下獄當斬,司馬遷給他寫信,敘述自己是怎樣忍受痛苦活下來。他當時為李陵辯護,說他英勇善戰,使敵人無暇救死扶傷

25.集思廣益(集思廣益)
【出處】國家所以設立衙署,蓋欲諸臣共集一堂,互相商榷,佞者既明目共視,難以挾私,賢者亦集思廣議,以濟其事。 清·昭槤《嘯亭雜錄·錢南園》
【解釋】指集中眾人智能,廣泛進行議論。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博採有益的意見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群策群力、廣開言路
【反義詞】一意孤行、獨斷專行
【押韻詞】出何典記、小本經濟、指天畫地、寸長尺技、上氣不接下氣、春回大地、張筵設戲、啼天哭地、陽煦山立、難兄難弟、......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蜀國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諸葛亮處理。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並不居功自傲,經常注意聽取部下的意見。有部下反對他這樣做,他認為這是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有益的建議

26.含沙射影
【典故】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含沙射流影,吹蠱痛行暉。 南朝宋·鮑照《苦熱行》
【釋義】傳說一種叫蜮的動物,在水中含沙噴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擊或陷害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說話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含血噴人、指桑罵槐、惡語中傷
【相反詞】光明正大、直截了當
【押韻詞】狡焉思逞、坑灰未冷、兵強將猛、稱錘落井、多快好省、大夢方醒、大煞風景、飄萍斷梗、忠心耿耿、返躬內省
【成語故事】古代傳說水中怪物蜮,形狀像鱉,只有三條腿,嘴裡有一條像弓的橫肉,看到岸上或水上人或人影經過時就噴射沙子,被噴之人就會生病,非常痛苦,嚴重的直到死亡。由於它很壞,人們一旦見了一般都是想辦法避開

27.畫蛇添足(畫蛇添足)
【典故】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戰國策·齊策二》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多餘的事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徒勞無功、多此一舉、弄巧成拙
【反義詞】畫龍點睛、恰到好處、恰如其分
【同韻詞】大簡車徒、懋遷有無、烏舅金奴、煙波釣徒、華冠麗服、社鼠城狐、修飾邊幅、一民同俗、雄飛雌伏、老牛舐犢
【成語故事】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後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

28.後生可畏(後生可畏)
【出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論語·子罕》
【解釋】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用法】作謂語、賓語、分句;稱贊年輕人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少年老成
【反義詞】少不更事、乳臭未乾
【同韻詞】摧折惡類、好施小惠、虧於一簣、截轅杜轡、風通道會、不進則退、木朽形穢、楛耕傷稼,楛耘失歲、阿尊事貴、倚姣作媚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時遇到幾個小孩在遊玩,他問其中一個不玩的小孩,小孩說瘋玩會有傷害的。小孩築城擋住了孔子的車,孔子問為什麼不讓車,小孩說從來都是車避讓城堡沒有城堡讓車的,孔子聽後嘆息道:「真是後生可畏!」

29.禍起蕭牆(禍起蕭牆)
【典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論語·季氏》
【釋義】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指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內亂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同室操戈、蕭牆之禍、尺布斗粟
【反義詞】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
【同韻詞】拘俗守常、龍飛鳳翔、紛紛洋洋、狐埋狐揚、龍戰玄黃、騎鶴上揚、愁多夜長、問道於盲、平平常常、動靜有常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牆了。」

30.害群之馬(害群之馬)
【出處】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莊子·徐無鬼》
【解釋】危害馬群的劣馬。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危害集體的人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城狐社鼠、殘渣餘孽
【相反詞】仁人志士、謙謙君子
【押韻詞】強不凌弱,眾不暴寡、舞文枉法、形孤影寡、添磚加瓦、雍容爾雅、熟羊胛、富商大賈、強不犯弱,眾不暴寡、片鱗碎甲、虛舟飄瓦
【成語故事】傳說黃帝軒轅氏去且茨山找神仙大隗討教治理天下的良方,在半途中遇到一個牧馬的孩子,黃帝向他問路,孩子告訴大隗的住處。黃帝問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孩子說:「治理天下就和放馬一樣,只要那去其害馬就可以了。」黃帝頓悟其中道理

B. 狂人東方朔是怎樣的典故

在皇帝面前仍然耍貧嘴,成為千古傳奇人物。

東方朔原本姓張,小名曼倩,但後來卻又為什麼又姓起「東方」來呢?原來他是一個「棄兒」。生父姓張,名夷,字少平,母親田氏。當他來到人間剛三天,母親就去世了。父親覺得實在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扔出了家門。當鄰家聽到嬰兒啼哭聲將他抱回來的時候,此時正值東方發白,於是便取姓「東方」,名「朔」。據說,東方朔生性滑稽,出語詼諧,舉止荒誕,常給他的升遷帶來麻煩,甚至引起人們的攻擊,用「狂人」的稱呼來侮辱他。但是看起來東方朔對這個外號卻並不怎麼在意,反而還有一些得意呢。

他雖然在無知時就失去了親生父母的愛撫,但卻在義母的精心撫養下茁壯成長起來了。剛滿三歲,就顯露出獨特的性格。他記憶力特別強,而又富有好奇心,對周圍的一切充滿興趣。尤愛「天下秘識」,「一覽」就能「喑誦於口」,且又喜歡指天畫地,像著了迷一樣地自言自語。為了探索書中的奧妙和尋求未知的世界,小小年紀就敢離家出走,經月不回。義母雖曾嚴加管教,但這個放縱不羈的孩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多次逃離家園,在外流浪,即使是被蚊叮蛇咬,狼追狗撲,也在所不惜。就是這樣,東方朔漸漸地從苦難中掙扎出來,得到了足夠的知識、膽識和體魄,就等著有伯樂來發現他這匹千里馬了。這樣的機會很快就來臨了。

武帝即位初年,為了招攬天下賢才為自己的帝業效忠出力,便下了一道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的詔書。於是,四海有識之士,紛紛聚集長安。他們殫精竭慮、洋洋灑灑向皇上進言,希望自己的言論能夠被皇帝所賞識,進而分得個一官半職。機靈灑脫的東方朔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也向漢武帝上了一封書信。據說,這封上書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簡,要兩個人才能扛得起,武帝讀了二個月才讀完。在自我推薦書中,他毫不自遜地誇贊自己身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是一個英俊瀟灑的後生,具有勇、捷、廉、信的性格特徵。即自詡有齊國勇士孟賁般的臂力,春秋時慶忌般的敏捷,齊國鮑叔般的廉潔,戰國尾生般的信守,具備了成為「天子大臣」的條件。他還聲稱,自己大氣早成,才學過人,說:「我十三歲才讀書,勤學刻苦,三個冬天讀的文史書籍已夠用了。十五歲學擊劍,十六歲學《詩》、《書》,讀了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學孫吳兵法和戰陣的擺布,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這方面的書也讀了二十二萬字,總共四十四萬字。」看起來他非常有自信的認為皇帝一定會對自己感興趣的。果然,武帝讀了東方朔自許自誇的推薦書,被他這種不亢不卑、大言不慚的自白,引起了好奇心,又很贊賞他的氣概,所以就召他在公屬中作了一個小官。

過了一段時間,東方朔不滿意目前的處境。因為他始終沒有機會接近皇上,發表自己對治國的建議,施展自己遠大的報復,而且,生活待遇低下,每天都食不果腹。一天他出遊都中,見到一個侏儒,就恐嚇他道:「你的死期要到了!」那侏儒問他這是為什麼,他回答說:「像你這樣矮小的人,留下來根本毫無用處,要你們去種田嗎?你們不能耕地扛鋤,算不了一個好農民叫你們去當官嗎?你們沒有理政、治民的本領;要你們去當兵嗎?你們又不能橫槍躍馬、殺敵奪虜,留著你們對國家對社會都是一個累贅,不如統統殺了的好,這樣可以減少一些只知伸手要吃、要穿的人。所以如今皇上一律要殺掉你們。」

侏儒聽後大哭起來。東方朔對他說:「你暫時不要哭,皇上就要來了,他來了你就去叩頭謝罪,也許還能得到寬恕。」一會兒,武帝真的乘輦經過這里,侏儒立即上前去哭著跪下,連連磕頭。武帝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為什麼這樣哭啊?」侏儒回答說:「東方朔說皇上要把我們這些矮小的人全都殺掉!」

漢武帝這才知道原來是東方朔出的歪點子,就找他來責問。東方朔卻振振有辭,他說:「侏儒身長不過三尺許,他們一月能得到一袋口糧,還有二百四十錢俸金。他們撐飽了還有餘有剩。我身高九尺三,每月也是一袋口糧、二百四十錢俸金,食不飽肚,衣不蔽體,這實在是不公平了。如果陛下認為我是一個可用的人才,就應該給予優厚的待遇才對。如果認為我是無用之輩,就應該早早遣散我回家。您怎麼能忍心讓我淪為長安城中的一名乞丐呢?」漢武帝聽罷,哈哈大笑。不僅沒有責備他,反而升了他的官,讓他留在自己身邊以備咨詢。從此,東方朔的生活待遇得到了改善,更重要的是有了接近皇帝的機會。

據說,因為東方朔讀的書很多,總是知道一些別人聞所未聞的稀奇古怪的事情。所以,武帝也經常找他來詢疑解惑。有一次,皇宮的花園中忽然鑽出一頭奇怪的動物,有人向漢武帝報告,並引來一群人圍觀,但誰也說不清這是什麼,於是只好詔見東方朔。狡黠的東方朔一看就知道答案了,但他卻故弄玄妙地先提出個要求:「我知道這是什麼動物,但陛下先賜給我美酒佳餚,我才願說出來。」漢武帝滿口答應了。等到他酒足飯飽之後,又提出一個要求道:「某地有公田、魚池、蒲葦數頃,陛下要是慷慨賜給我,我立即就說出來。」漢武帝急於要了解這頭不知名的怪物究竟是什麼,也就爽快地答應了。東方朔這才胸有成竹的說出:「這是一種名叫騶牙的動物。這種罕見的動物出現,說明遠方必有來歸附的人,所以騶牙先來預報。」武帝聽了,若有所悟的點了點頭。一年以後,果然有匈奴混邪王率領著將士十萬前來降漢。真不知這是一種奇妙的巧合,還是真如東方朔所說這是一種預告跡象的動物。反正不管如何,這都博得了漢武帝的歡心,又賜給他很多錢財。

又有一天,武帝在宮里玩耍嬉戲,把一隻壁虎放在盂盆下要大臣們猜是何物,大臣們都猜不出。東方朔上前猜道:「這是龍吧,沒有角;是蛇,卻有腳,它肢跤脈脈地會在牆壁上爬行,這不是壁虎,就是四腳蛇!」漢武帝便賜給他十疋緞子。接連又叫他猜,他都能猜中,得到很多的賞賜。真不知他到底是如何猜中的。

正是因為東方朔來自下層社會,接觸面較廣,加之又讀過很多書,有著超人的見識,常能為漢武帝解疑答難,且性格活潑,出語詼諧,深得武帝的歡心。所以雖然他經常有一些行為不檢的地方,但是武帝都會原諒他的過錯。例如有一天,天氣特別熱,漢武帝下詔要官員們到宮里來領肉。官員都到了,可是等了好久,分肉的官員還未來,東方朔就自己拔出劍割了一大塊肉,並對同僚們說:「大伏天,肉容易腐爛,大家快快拿回去吧!」第二天,武帝很生氣的對東方朔說:「昨天賜肉,你為何不等詔書下來,擅自割肉歸家,這是為什麼?」東方朔卻詼諧的說了一首順口溜:「朔來!朔來!受賜不等詔書下來,為何這樣的無禮!拔劍割肉,為何這樣勇敢!割得不多,為何如此廉儉!帶回家給細君(即妻妾),又為何表現得如此的仁愛!」漢武帝聽了,不但沒有再生氣,反而被他逗笑了,說:「我要你作自我批評,你倒是表揚起自己了!」於是又賞賜給東方朔酒一石,肉一百斤,讓他都拿回家去。

正是由於東方朔在許多時候能為皇上解難答疑,又很機敏靈活,漢武帝一直把他留在身一邊,他的官職也逐步由待詔公車、待詔金馬門,直至太中大夫的很高職位。

C. 歷史典故成語故事(要簡短的50字左右最好) 謝謝哈 有點急

1.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2.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3.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4、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5、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6、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7、勞苦功高

秦朝末年,劉邦率軍攻佔秦都咸陽後駐守函谷關,項羽聽說劉邦攻佔咸陽,就氣急敗壞在鴻門擺宴席請劉邦。席間項庄舞劍助興想借機殺劉邦。樊噲趕緊拔劍上前對項羽說:「沛公恭候大王的到來,沒有封侯,你卻要殺如此勞苦功高的人?」

D. 三國管輅的故事

管輅在三國中給司馬懿算過命

司馬懿得勢之後,有一本流傳很廣的讖書《玄石圖》引起了他的注意,上面有一句「牛繼馬後」的預言。「馬」指司馬,這司馬懿心裡當然清楚,可這「牛」是誰呢?司馬懿百思不得其解,於是請星象家管輅占卜子孫運勢,管輅占卜的結果與《玄石圖》絲毫不差。

於是司馬懿左思右想,應該是將軍牛金。於是找個機會,一杯毒酒下去,牛金就這么稀里糊塗的死了。他的兒子司馬師不解,問道:「牛金對父親忠心耿耿,奈何殺之?」司馬懿訓道:「讖書有預言,馬後有牛,不毒死牛金,子孫將有後患啊!「

後來《魏書·列傳第八十四》記載道:僭晉司馬睿,字景文,晉將牛金子也,覲妃與金奸通,遂生睿。也就是說,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不是司馬懿的親曾孫,而是司馬覲的老婆與一牛姓將領私通的產物。後人遂戲稱司馬睿為「牛睿」,明朝思想家李贄更是直稱東晉為「南朝晉牛氏」。

(4)指天畫地典故擴展閱讀

看看管輅最著名的一次預言,就是預知大名士何晏不久即死。

當時何晏是曹魏的禮部尚書,屬於大將軍曹爽一派的精英人物,與司馬懿為代表的河內士族政治集團明爭暗鬥。某日,何晏宴請管輅,當時另一曹爽派精英人物鄧颺也在坐。

何晏說:「最近接連夢見青蠅數十隻,飛到鼻子上,驅之不肯去,有何意故?」

管輅說:「現在君侯位高權重,而懷德者少,害怕你的人多,這並不是多福啊!鼻子是天中之山,越高就越能長守富貴。今青蠅是逐臭的東西,而雲集鼻子之上,盛衰禍福,不可不慎。謙惠慈和,非禮不覆,上追文王,下思孔子,然後三公可決,青蠅可驅也!」

鄧颺聽了這話,大不以為然地說:「這是老生常談,不靠譜的!」管輅回答說:「夫老生者見不生,常談者見不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這個老生,將要看到你們「不生」了,這是隱語,預言了他們將死。

何晏聽了心裡不大高興,但好歹他也是個大名士,風度還是要裝一裝的,因此不予追究。管輅回到家,把這事說給舅舅聽,他舅舅嚇得不得了。誹謗蠱惑「領導」,這是要給小鞋穿的。

不過管輅不以為然道:「與死人語,何所畏邪!鄧颺行步,筋不束骨,脈不制肉,起立傾倚,若無手足,這是鬼躁之相,將為風所收;何晏神情,魂不守舍,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這是鬼幽之相,將為火所燒。」

他老舅聽了大怒,罵他胡說八道。過年之後,司馬懿發動政變,史稱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何晏、鄧颺等人,夷滅三族。這個時候他舅舅才算服了。

E. 史記中的成語典故 20個

出自《史記》的成語都在這里了:

  • 安堵如故

  • 安於故俗,溺於舊聞

  • 安枕而卧

  • 按轡徐行

  • 拔山蓋世

  • 拔山扛鼎

  • 拔幟易幟

  • 霸陵醉尉

  • 霸王別姬

  • 白虹貫日

  • 白頭如新

  • 白魚入舟

  • 百步穿楊

  • 敗軍之將

  • 抱薪救火

  • 暴戾恣睢

  • 杯盤狼藉

  • 卑諂足恭

  • 卑禮厚幣

  • 北面稱臣

  • 倍日並行

  • 背水一戰

  • 避讓賢路

  • 變名易姓

  • 便宜行事

  • 彬彬有禮

  • 兵貴先聲

  • 博而寡要

  • 博聞強記

  • 博聞強識

  • 搏牛之虻

  • 不成三瓦

  • 不得要領

  • 不寒而慄

  • 不經之談

  • 不可勝言

  • 不名一錢

  • 不能贊一辭

  • 不賞之功

  • 不勝杯杓

  • 不識大體

  • 不食周粟

  • 不遺餘力

  • 不約而同

  • 不贊一詞

  • 不值一錢

  • 不足與謀

  • 布衣黔首

  • 才氣過人

  • 才氣無雙

  • 藏弓烹狗

  • 側目而視

  • 參差錯落

  • 察見淵魚

  • 長頸鳥喙

  • 長夜之飲

  • 嘗膽卧薪

  • 瞋目切齒

  • 陳陳相因

  • 尺布斗粟

  • 尺寸之地

  • 赤縣神州

  • 崇論閎議

  • 重足而立,側目而視

  • 傳檄而定

  • 吹簫乞食

  • 春秋筆法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 醇酒婦人

  • 啜食吐哺

  • 摧剛為柔

  • 大逆不道

  • 大失人望

  • 大失所望

  • 帶礪山河

  • 彈丸之地

  • 啖以重利

  • 當斷不斷

  • 道大莫容

  •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 倒行逆施

  • 倒置干戈

  • 得意洋洋

  • 登壇拜將

  • 低回不已

  • 砥行立名

  • 帝王將相

  • 掉臂不顧

  • 掉三寸舌

  • 鼎足而三

  • 鼎足三分

  • 鼎足之勢

  • 定於一尊

  • 洞見症結

  • 恫疑虛喝

  • 斗粟尺布

  • 斗雞走狗

  • 獨當一面

  • 妒能害賢

  • 妒賢嫉能

  • 短小精悍

  • 對簿公堂

  • 頓首再拜

  • 多多益善

  • 扼吭拊背

  • 餓虎之蹊

  • 耳食之談

  • 發蒙振落

  • 發綜指示

  • 伐功矜能

  • 發指眥裂

  • 反經行權

  • 飛熊入夢

  • 誹謗之木

  • 廢書而嘆

  • 分庭抗禮

  • 分我杯羹

  • 蜂擁而來

  • 風度翩翩

  • 風起雲蒸

  • 諷一勸百

  • 奉公守法

  • 俯拾仰取

  • 拊背扼喉

  • 負荊請罪

  • 負駑前驅

  • 負薪救火

  • 附驥名彰

  • 腹誹心謗

  • 婦人之仁

  • 改過自新

  • 改名換姓

  • 肝腦塗地

  • 高材捷足

  • 高材疾足

  • 高車駟馬

  • 高城深池

  • 高屋建瓴

  • 高陽酒徒

  • 割地求和

  • 歌功頌德

  • 各從其志

  • 各有所短

  • 各自為戰

  • 攻苦食淡

  • 功高震主

  • 宮車晏駕

  • 篝火狐鳴

  • 股戰而栗

  • 骨鯁之臣

  • 冠上履下

  • 觀望不前

  • 管鮑分金

  • 貫朽粟陳

  • 貫朽粟腐

  • 貫頤奮戟

  • 灌夫罵座

  • 龜冷支床

  • 貴壯賤老

  • 國士無雙

  • 海市蜃樓

  •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 好學不倦

  • 河海不擇細流

  • 河山帶礪

  • 合而為一

  • 褐衣不完

  • 褐衣蔬食

  • 恨入骨髓

  • 恨相知晚

  • 恨之入骨

  • 鴻鵠之志

  • 洪爐燎發

  • 後來居上

  • 後來者居上

  • 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 胡越之禍

  • 荒誕不經

  • 黃口孺子

  • 悔過自新

  • 火耕水耨

  • 積毀銷骨

  •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 雞鳴狗盜

  • 疾足先得

  • 嫉閑妒能

  • 計出無聊

  • 計將安出

  • 計無付之

  • 季布一諾

  • 嫁禍於人

  • 價值連城

  • 兼容並包

  • 江東父老

  • 膠柱鼓瑟

  • 結駟連騎

  • 節衣縮食

  • 捷足先得

  • 捷足先登

  • 解衣推食

  • 借交報仇

  • 借箸代籌

  • 津關險塞

  • 金匱石室

  • 錦衣行晝

  • 經緯天下

  • 糾合之眾

  • 酒池肉林

  • 九鼎大呂

  • 九垓八埏

  • 久懷慕藺

  • 救火揚沸

  • 居官守法

  • 舉鼎絕臏

  • 決勝千里

  • 決一雌雄

  • 慷慨悲歌

  • 扛鼎抃牛

  • 科頭跣足

  • 可操左券

  • 控名責實

  • 叩馬而諫

  • 苦口逆耳

  • 胯下之辱

  • 快意當前

  • 匡亂反正

  • 勞苦功高

  • 樂而忘返

  • 樂善好施

  • 累卵之危

  • 立木南門

  • 立錐之地

  • 礪山帶河

  • 利令智昏

  • 利析秋毫

  • 力能扛鼎

  • 戀戀不舍

  • 兩敗俱傷

  • 兩虎相鬥

  • 兩鼠斗穴

  • 凌雜米鹽

  • 流言蜚語

  • 六齣奇計

  • 漏網之魚

  • 漏瓮沃焦釜

  • 魯魚亥豕

  • 碌碌無能

  • 碌碌無為

  • 屢見不鮮

  • 履舄交錯

  • 犖犖大端

  • 毛遂自薦

  • 美如冠玉

  • 每飯不忘

  • 門可羅雀

  • 靡靡之音

  • 面如冠玉

  • 面折廷爭

  • 民不聊生

  • 名不虛傳

  • 名高天下

  • 名山事業

  • 名聲籍甚

  • 明珠暗投

  • 沐猴而冠

  • 目不交睫

  • 目挑心招

  • 內視反聽

  • 訥口少言

  • 逆耳之言

  • 鳥盡弓藏

  • 怒發沖冠

  • 判若鴻溝

  • 旁若無人

  • 批亢搗虛

  • 披堅執銳

  • 貧賤驕人

  • 平步青雲

  • 平易近人

  • 破釜沉舟

  • 期期艾艾

  • 漆身吞炭

  • 奇貨可居

  • 棄書捐劍

  • 千變萬化

  • 千金之子

  • 千門萬戶

  • 前倨後恭

  • 淺見寡聞

  • 強干弱枝

  • 強弩之末

  • 翹足而待

  • 巧發奇中

  • 切齒腐心

  • 禽困覆車

  • 青雲直上

  • 情見勢屈

  • 請自隗始

  • 秋毫無犯

  • 驅羊攻虎

  • 取而代之

  • 犬牙相制

  • 勸百諷一

  • 穰穰滿家

  • 攘來熙往

  • 人給家足

  • 人棄我取

  • 人取我與

  • 人人自危

  • 人頭畜鳴

  • 人微權輕

  •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 人眾勝天

  • 人自為戰

  • 日暮途窮

  • 日暮途遠

  • 肉袒面縛

  • 孺子可教

  • 如膠如漆

  • 如膠似漆

  • 如狼牧羊

  • 如左右手

  • 三寸不爛之舌

  • 三寸之舌

  • 三分鼎足

  • 三戶亡秦

  • 三令五申

  • 三豕涉河

  • 三足鼎立

  • 喪家之犬

  • 殺妻求將

  • 歃血為盟

  • 善善惡惡

  • 善始善終

  • 蛇化為龍,不變其文

  • 舌撟不下

  • 身先士卒

  • 深藏若虛

  • 深溝高壘

  • 深思熟慮

  • 深文周納

  • 聲名狼藉

  • 勝任愉快

  • 識二五而不知十

  • 十日之飲

  • 時絀舉贏

  • 食不重味

  • 食租衣稅

  • 使羊將狼

  • 視同兒戲

  • 是古非今

  • 舐糠及米

  • 首鼠兩端

  • 獸聚鳥散

  • 書缺有間

  • 黍離麥秀

  • 鼠竊狗盜

  • 鼠竊狗偷

  • 霜露之病

  • 爽然若失

  • 數見不鮮

  • 鑠金毀骨

  • 死灰復燃

  • 四面楚歌

  • 四戰之地

  • 頌古非今

  • 隨波逐流

  • 所向披靡

  • 泰山不讓土壤

  • 貪夫徇財

  • 談言微中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添兵減灶

  • 天高聽卑

  • 天冠地屨

  • 天下無雙

  • 天下洶洶

  • 廷爭面折

  • 同惡相濟

  • 同功一體

  • 同舟敵國

  • 頭會箕斂

  • 徒讀父書

  • 徒託空言

  • 土崩瓦解

  • 土穰細流

  • 吐哺握發

  • 兔死狗烹

  • 退讓賢路

  • 豚蹄穰田

  • 脫穎而出

  • 瓦解土崩

  • 完璧歸趙

  • 萬無一失

  • 亡國之音

  • 王侯將相

  • 網開一面

  • 網開三面

  • 網漏吞舟

  • 危如累卵

  • 危如朝露

  • 為德不卒

  • 韋編三絕

  • 圍魏救趙

  • 唯唯連聲

  • 尾生之信

  • 為民請命

  • 文君新寡

  • 文君新醮

  • 聞所未聞

  • 穩操左券

  • 刎頸之交

  • 卧薪嘗膽

  • 烏頭白馬生角

  • 無出其右

  • 無可奈何

  • 吳市吹簫

  • 五羖大夫

  • 五合六聚

  • 舞文弄法

  • 熙來攘往

  • 熙熙攘攘

  • 先聲後實

  • 賢良方正

  • 相持不下

  • 相得益彰

  • 相見恨晚

  • 相提並論

  • 相知恨晚

  •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 象箸玉杯

  • 相門有相

  • 蕭規曹隨

  • 小己得失

  • 脅肩累足

  • 心謗腹非

  • 心嚮往之

  • 形格勢禁

  • 修身潔行

  • 羞與為伍

  • 虛詞詭說

  • 虛左以待

  • 懸石程書

  • 懸劍空壟

  • 學書不成,學劍不成

  • 循環往復

  • 睚眥必報

  • 言人人殊

  • 言聽計從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羊狠狼貪

  • 洋洋得意

  • 揚揚得意

  • 養虎遺患

  • 仰取俯拾

  • 怏怏不樂

  • 妖不勝德

  • 夜郎自大

  • 衣不完采

  • 一敗塗地

  • 一辭莫贊

  • 一得之見

  • 一得之愚

  • 一飯千金

  • 一飛沖天

  • 一寒如此

  • 一狐之腋

  • 一舉千里

  • 一決雌雄

  • 一鳴驚人

  • 一諾千金

  • 一抔黃土

  • 一錢不值

  • 一去不復返

  • 一日千里

  • 一言半語

  • 一言九鼎

  • 一以當十

  • 一意孤行

  • 一字千金

  • 倚門賣笑

  • 以暴易暴

  • 以古非今

  • 以貌取人

  • 以一當十

  • 意氣揚揚

  • 衣錦夜行

  • 異軍突起

  • 因禍得福

  • 因禍為福

  • 因人成事

  • 因勢利導

  • 隱若敵國

  • 鷹擊毛摯

  • 蠅附驥尾而致千里

  • 雍榮閑雅

  • 優孟衣冠

  • 游閑公子

  •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與世沉浮

  • 羽翼已成

  • 怨入骨髓

  • 約法三章

  • 運籌帷幄

  • 在此一舉

  • 在人耳目

  • 沾沾自喜

  • 瞻雲就日

  • 彰明較著

  • 招搖過市

  • 正襟危坐

  • 政由己出

  • 知盡能索

  • 趾高氣揚

  • 紙上談兵

  • 指鹿為馬

  • 指天畫地

  • 智盡能索

  •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 中原逐鹿

  • 忠言逆耳

  • 鍾鳴鼎食

  • 舟中敵國

  • 諸子百家

  • 朱輪華轂

  • 逐鹿中原

  • 助桀為虐

  • 助紂為虐

  • 鑄山煮海

  • 錐處囊中

  • 擢發難數

  • 眥裂發指

  • 左提右挈

  • 左縈右拂

  • 坐不垂堂

  • 坐觀成敗

  • 坐山觀虎鬥

  • 作壁上觀

  • 作法自斃

  • 作作有芒

  • 案甲休兵

  • 暗度陳倉

  • 拔趙幟易漢幟

  • 拔劍論功

  • 百二河山

  • 百二山河

  • 白魚赤烏

  • 百歲之後

  • 抱柱之信

  • 鮑子知我

  • 暴衣露蓋

  • 悲歌擊築

  • 悲歌慷慨

  • 北鄙之音

  • 杯羹之讓

  • 避面尹邢

  • 便宜施行

  • 避世金馬

  • 變風易俗

  • 變古亂常

  • 變故易常

  • 不避湯火

  • 不絕如帶

  • 不可奈何

  • 不可勝道

  • 不能贊一詞

  • 博物君子

  • 不勝桮杓

  • 不直一錢

  • 參天貳地

  • 諂諛取容

  • 朝衣東市

  • 朝奏暮召

  • 長念卻慮

  • 沉舟破釜

  • 池酒林胾

  • 齒牙為禍

  • 尺寸之柄

  • 尺籍伍符

  • 恥與噲伍

  • 沖冠眥裂

  • 崇論宏議

  • 出奇無窮

  • 辭金蹈海

  • 刺虎持鷸

  • 從壁上觀

  • 重厚少文

  • 大名難居

  • 大逆無道

  • 戴雞佩豚

  • 得意揚揚

  • 敵不可假

  • 盜嫂受金

  • 砥厲名號

  • 地廣人希

  • 鼎成龍去

  • 鼎食鍾鳴

  • 鼎足而居

  • 鼎足而立

  • 東市朝衣

  • 恫疑虛猲

  • 洞心駭耳

  • 東門黃犬

  • 東門逐兔

  • 多多益辦

  • 石室金匱

  • 耳食之言

  • 發上沖冠

  • 發蹤指示

  • 發縱指示

  • 反聽內視

  • 販賤賣貴

  • 方枘圜鑿

  • 馮驩彈鋏

  • 奉公如法

  • 鳳皇於蜚

  • 拊背扼吭

  • 拊背搤吭

  • 負弩前驅

  • 剛戾自用

  • 婦人醇酒

  • 富埒王侯

  • 富商大賈

  • 富於春秋

  • 肝膽照人

  • 高樓大廈

  • 高門大屋

  • 攻苦食啖

  • 狗吠之驚

  • 故人之意

  • 掛席為門

  • 龜冷搘床

  • 貴少賤老

  • 灌夫罵坐

  • 扛鼎拔山

  • 過市招搖

  • 汗血鹽車

  • 豪厘不伐,將用斧柯

  • 衡石量書

  • 狐鳴魚書

  • 閎大不經

  • 好善樂施

  • 忽忽不樂

  • 虎而冠

  • 狐裘蒙茸

  • 諱樹數馬

  • 火耕水種

  • 擊鍾陳鼎

  • 積德累善

  • 亟疾苛察

  • 急人之困

  • 計無復之

  • 家徒壁立

  • 狡兔死,良狗烹

  • 矯國更俗

  • 金城千里

  • 解衣衣人

  • 敬授人時

  • 決勝於千里之外

  • 抉目吳門

  • 侃侃諤諤

  • 苦身焦思

  • 曠日長久

  • 魁梧奇偉

  • 來者居上

  • 勞身焦思

  • 樂極悲生

  • 櫟陽雨金

  • 礪帶河山

  • 連城之璧

  • 兩虎相爭

  • 令人切齒

  • 龍化虎變

  • 龍去鼎湖

  • 龍馭上賓

  • 龍御上賓

  • 論功行封

  • 犖犖大者

  • 弄法舞文

  • 虐老獸心

  • 麥秀黍離

  • 馬上得天下

  • 沒石飲羽

  • 昧死以聞

  • 靡靡之樂

  • 澠池之功

  • 萬不失一

  • 萬世一時

  •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 囊里盛錐

  • 泥而不滓

  • 逆耳良言

  • 牛口之下

  • 躡蹻檐簦

  • 躡足附耳

  • 佩紫懷黃

  • 烹狗藏弓

  • 破觚斫雕

  • 剖心坼肝

  • 棄道任術

  • 千古不磨

  • 千金一諾

  •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 塹山堙谷

  • 切齒痛心

  • 秋毫不犯

  • 去故就新

  • 犬吠之盜

  • 犬牙盤石

  • 攘往熙來

  • 人心難測

  • 如持左券

  • 三毛七孔

  • 三吐三握

  • 喪家之狗

  • 深切著明

  • 深文巧詆

  • 神州赤縣

  • 聲振屋瓦

  • 施而不費

  • 食馬留肝

  • 使酒罵座

  • 釋知遺形

  • 螫手解腕

  • 黍油麥秀

  • 松枝掛劍

  • 吮疽舐痔

  •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 四戰之國

  • 孫龐鬥智

  • 湯去三面

  • 唐突西施

  • 天粟馬角

  • 偷合取容

  • 途遙日暮

  • 土壤細流

  • 吐哺輟洗

  • 推食解衣

  • 吞炭漆身

  • 吞舟之魚

  • 托之空言

  • 亡秦三戶

  • 危若朝露

  • 渭川千畝

  • 文君司馬

  • 握發吐哺

  • 烏頭白,馬生角

  • 毋望之福

  • 毋望之禍

  • 武斷鄉曲

  • 遺簪墮珥

  • 遺簪絕纓

  • 析骨而炊

  • 熙熙壤壤

  • 膝行而前

  • 仙山樓閣

  • 咸五登三

  • 咸陽一炬

  • 跣足科頭

  • 相得甚歡

  • 心非巷議

  • 心旌搖曳

  • 心知其意

  • 刑餘之人

  • 懸門抉目

  • 學書學劍

  • 言聽計用

  • 岩居川觀

  • 偃革為軒

  • 偃武行文

  • 燕雀安知鴻鵠志

  • 燕市悲歌

  • 揚揚自得

  • 楊虎圍匡

  • 夜行被綉

  • 一旦一夕

  • 一飯三吐哺

  • 一飯之德

  • 一狐之掖

  • 一掊土

  • 一死一生

  • 一言半辭

  • 一坐盡傾

  • 衣綉夜行

  • 壹敗塗地

  • 以郄視文

  • 以言取人

  • 倚門賣俏

  • 義不反顧

  • 議不反顧

  • 異軍特起

  • 意氣自如

  • 喑惡叱吒

  • 引車賣漿

  • 穎脫而出

  • 雍容大度

  • 又生一秦

  • 魚帛狐篝

  • 魚帛狐聲

  • 魚爛河決

  • 榆次之辱

  • 遠溯博索

  • 月滿則虧

  • 雲合霧集

  • 雲蒸龍變

  • 運籌借箸

  • 運籌決勝

  • 運籌千里

  • 運籌帷帳

  • 擇地而蹈

  • 斬將刈旗

  • 彰明較著

  • 振兵釋旅

  • 振兵澤旅

  • 枝大於本

  • 咫尺之書

  • 指麾可定

  • 指事類情

  • 志高氣揚

  • 鷙鳥累百,不如一鶚

  • 彘肩斗酒

  • 眾人廣坐

  • 周公吐哺

  • 逐近棄遠

  • 主少國疑

  • 助桀為暴

  • 轉敗為勝

  • 斫雕為朴

  • 擢發莫數

  • 自鄶而下

  • 鄒衍談天

  • 遵而勿失

  • 遵厭兆祥

  • 左建外易

  • 作法自弊

  • 坐上琴心

  • 坐薪嘗膽

  • 案堵如故

F. 有歷史典故的成語,要求簡短概括典故。

太多了,大部分成語都是出自歷史典故的
1.匡衡鑿壁(匡衡鑿壁)
【出處】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西京雜記》卷二
【釋義】後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勤學
【近義詞】鑿壁偷光
【押韻詞】舳艫相繼、捨身取義、安心樂意、英英玉立、河山帶礪、率性任意、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義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成語舉例】因效匡衡鑿壁之義,於牆上穴一小孔,置燈彼屋而光射此房。 清·李漁《閑情偶寄·居室·書房壁》

2.老淚縱橫(老淚縱橫)
【出處】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唐·杜甫《羌村三首》
【解釋】縱橫:交錯。老人淚流滿面,形容極度悲傷或激動。
【用法】作謂語、定語;常與「泣不成聲」連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滿面淚痕、淚如雨下
【反義詞】笑逐顏開、眉開眼笑
【同韻詞】電照風行、心和氣平、兵無常形、官止神行、赫赫之名、肆虐橫行、事無二成、少年老誠、一氣呵成、便宜施行
【成語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肅宗的許可回家探親,在回家途中親眼看到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種種慘境。鄰居問他戰爭何時才能結束,並訴說家鄉的苦難:地沒有耕種,孩子們被逼去打仗……說到傷心處,鄉親們老淚縱橫,杜甫只好仰天長嘆

3.無中生有(無中生有)
【出處】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
【釋義】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憑空捏造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造謠生事、信口雌黃、捕風捉影
【反義詞】確鑿無疑、鐵證如山、事出有因
【押韻詞】眠花卧柳、齊大非耦、十字街口、霹靂手、食不充口、帖耳俯首、鮐背蒼耈、紅燈綠酒、一介不苟、引領翹首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大哲學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論。他認為宇宙的形成過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循環往復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形體的天地,有形體的天地生於無形體的道

4.近水樓台(近水樓台)
【典故】範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雲:『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錄》
【釋義】水邊的樓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優先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義詞】隔岸觀火
【押韻詞】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負才、助邊輸財、土木形骸、手到拈來、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計斗負才、惠然肯來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5.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小本事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旁門左道
【反義詞】正人君子
【同韻詞】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奪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圖報、著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驕戒躁、閎遠微妙、三星高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於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
【相反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
【同韻詞】冥漠之都、雨歇雲收、與羊謀羞、養尊處優、一壑一丘、歸正首丘、帷幕不修、黃干黑廋、皮裡春秋、無妄之憂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7.堅貞不屈(堅貞不屈)
【出處】堅強而不屈,義也。 《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厲節,敦樂爇文,不求苟得,不為苟行,但以堅貞之操,違俗失眾,橫為讒佞所構毀。 《後漢書·王龔傳》
【解釋】堅:堅定;貞:有節操;屈:屈服、低頭。意志堅定,決不屈服。
【用法】作謂語、狀語;指意志堅定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威武不屈、堅強不屈
【相反詞】卑躬屈膝、奴顏婢膝
【同韻詞】批吭搗虛、穴處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駒、乘隙搗虛、溫恭自虛、投刃皆虛、華屋丘墟、窮大失居、丟卒保車
【成語故事】明朝末年,清豫親王多鐸率軍攻打揚州,派明朝降將李遇春去揚州勸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罵而回。豫親王多次用書信勸降,也被史可法回書痛罵。清兵攻陷揚州,史可法自殺未遂,被清兵俘虜,他堅貞不屈,慷慨就義

8.盲人摸象
【出處】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大般涅盤經》三二
【釋義】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指看問題以偏概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管中窺豹、坐井觀天
【相反詞】洞察一切、仰視觀察
【同韻詞】東游西逛、後來者居上、一瓶不響,半瓶晃盪、詳略得當、打翻身仗、層巒迭嶂、門戶開放、一石激起千層浪、狂濤駭浪、大失所望
【成語故事】古代佛經里講到有幾個盲人去摸大象,一個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說大象像棍子,一個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說大象像扇子,一個摸到大象的尾巴說像繩子。因為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沒有看到大象的整體形象

9.摩肩接踵
【典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戰國策·齊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宋史·李顯忠傳》
【釋義】肩碰著肩,腳碰著腳。形容人多擁擠。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多時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熙熙攘攘、熙來攘往
【反義詞】地廣人稀
【同韻詞】霧興雲涌、堤潰蟻孔、血氣方勇、小怯大勇、恃強怙寵、成何體統、大智大勇、血氣之勇、貫魚成寵、北辰星拱、......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國相國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給他走正門,說齊國沒人就派這個矮人來。晏嬰說齊國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揮汗成雨。齊國的出使規矩就是無能的使臣只能去見無能的國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10.名正言順(名正言順)
【典故】《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釋義】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說話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理直氣壯
【相反詞】理屈詞窮
【押韻詞】出內之吝、情至意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礪世摩鈍、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民保於信、言之過甚、高談弘論、黃中內潤、單傳心印、......
【燈謎】闖王登基改國號
【成語故事】孔子因不滿魯定公沉迷酒色,帶領學生來到衛國,因衛靈公言而無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衛國。衛出公繼位後,讓子路去請孔子來衛國輔政。孔子說:「只有名義正當,說話合理,才能幹成大事。」

11.名落孫山(名落孫山)
【典故】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釋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指落選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一敗塗地
【相反詞】名列前茅
【同韻詞】先我著鞭、缺吃少穿、瀝膽披肝、春滿人間、陳舊不堪、鵬摶九天、窺見一斑、瓮盡杯乾、粲然可觀、瀝血披肝、......
【謎語】寫中文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試。考完以後,孫山考中但是最後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到鄉里接受鄉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12.孟母三遷(孟母三遷)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詞】三遷之教
【同韻詞】學如登山、千古奇冤、坐卧不安、鬼計多端、沸反連天、陰凝冰堅、一夫得道,九族升天、衣弊履穿、呼吸之間、伯仲之間、......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13.落井下石
【典故】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釋義】看見人要掉進陷井裡,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陷害人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相反詞】助人為樂、雪中送炭、相濡以沫
【同韻詞】擇善固執、安弱守雌、君仁臣直、史魚秉直、一資半職、一口不能著兩匙、詞正理直、船到橋門自會直、半文不值、設官分職、......
【年代】古代
【燈謎】往井下人滾石頭
【邂逅語】推人下井還要滾石頭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為過失而被貶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憂郁不得志而死。文學家韓愈見好友被小人進讒言而替他打抱不平,為他寫墓誌銘深刻揭露那幫落井下石的人,同時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時指天發誓掏心窩的人

14.勵精圖治(勵精圖治)
【出處】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 《漢書·魏相傳》厲精圖治,將大有為。 《宋史·神宗紀贊》
【解釋】圖:謀求,設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用於統治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雄才大略
【相反詞】喪權辱國、禍國殃民
【同韻詞】朝三暮四、百金之士、枯槁之士、窮巷陋室、操戈同室、悠然自適、逆天行事、前塵影事、曠職僨事、少不經事、......
【年代】古代
【燈謎】醫學
【成語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劉詢採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假借太後命令欲殺魏相,漢宣帝先發制人將霍氏滿門抄斬,從此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

15.樂極生悲(樂極生悲)
【典故】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史記·滑稽列傳》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淮南子·道應訓》
【解釋】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高興到極點就生災
【結構】緊縮式
【近義詞】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反義詞】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同韻詞】暴戾恣睢、長傲飾非、治亂扶危、蕙折蘭摧、鳳皇於蜚、招事惹非、大雪紛飛、雙宿雙飛、早出暮歸、物是人非、......
【年代】古代
【謎語】笑死人;江州司馬青衫濕
【歇後語】新媳婦流淚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威王很小就繼承了王位,他一味貪圖玩樂,在都城臨淄建造「稷下」宮,讓能言善辯的人陪他聊天。一次楚國侵略齊國,淳於髡憑口才請來趙國救兵解圍。齊威王擺酒慶功,淳於髡趁機給他講樂極生悲的道理,幫他成為明君

16.萬壽無疆(萬壽無疆)
【出處】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詩經·小雅·天保》
【釋義】疆:界限。萬年長壽,永遠生存。用於祝人長壽。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祝人長壽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壽比南山、極壽無疆
【同韻詞】規圓矩方、挖肉補瘡、右手畫圓,左手畫方、惹禍招殃、濟世經邦、灌米湯、銳不可當、瘞玉埋香、鼓旗相當、自是不彰、......
【年代】古代
【謎語】最大的壽
【成語故事】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有描寫農奴的生活圖景,農奴們一年忙到頭,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而他們的主人們每天都是過著鶯歌燕舞的生活。他們每年都要搞年終宴會,殺豬宰羊,登上父夜堂,端起酒杯互相祝福「萬壽無疆」

17.萬死不辭(萬死不辭)
【典故】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
【釋義】萬死:死一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萬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用法】作謂語;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視死如歸、出生入死、在所不辭
【反義詞】貪生怕死、畏首畏尾
【押韻詞】麤衣惡食、聰明正直、攬名責實、絆腳石、紇字不識、麤袍糲食、燕岱之石、牡丹雖好,也得綠葉扶持、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浣衣菲食、......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權,驕橫跋扈,為自己修築宮殿,准備篡位。忠臣王允擔心漢室江山,他問自家歌妓貂禪能否幫他的忙。貂禪說她為大人做事萬死不辭,於是王允將貂禪許配給呂布後,又進獻給董卓,借呂布的手殺了董卓

18.七情六慾
【典故】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禮記·禮運》
【解釋】泛指人的喜、怒、哀、樂和嗜欲等。
【用法】作主語、賓語;形容人的感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五情六欲
【反義詞】四大皆空
【同韻詞】群分類聚、穿文鑿句、拂衣而去、言來語去、井井有序、搓綿扯絮、春秋積序、一替一句、千條萬緒、設心積慮、......
【年代】近代
【成語故事】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而按佛教的說法則是喜、怒、憂、懼、愛、憎、欲。六欲按《呂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慾望;佛教認為是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

19.期期艾艾
【出處】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史記·張丞相列傳》鄧艾口吃,語稱艾艾。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解釋】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說話不流利。
【用法】作謂語、狀語;形容口吃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支支吾吾
【相反詞】油嘴滑舌
【同韻詞】猛志常在、飛土逐害、布衣韋帶、優勝劣汰、沉著痛快、意出言外、赤誠相待、吃糠咽菜、萬般無奈、胡孫入袋、......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漢朝初年,汾陽侯周昌跟隨劉邦打天下,劉邦寵愛戚姬,想廢太子立戚姬生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周昌不顧個人安危上殿晉見,結結巴巴不知說什麼為好,就是阻止劉邦廢太子。劉邦非常感動,再也不提廢太子之事

20.兩袖清風(兩袖清風)
【出處】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
【解釋】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為官清廉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同韻詞】戰兢兢、一個蘿卜一個坑、虎口餘生、聲價倍增、一路風清、口口聲聲、遠來和尚好看經、濟弱扶傾、畫龍點睛、身微言輕、......
【燈謎】馬蹄服
【歇後語】胳膊彎里打涼扇
【成語故事】明朝監察御史於謙為官十分清廉,從不收受老百姓的財物,而當時的官場十分腐敗。於謙在任巡撫期間回京什麼也沒有帶,特帶《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21.空前絕後(空前絕後)
【出處】顧(顧愷之,晉代畫家)冠於前,張(張僧繇,南朝梁代畫家)絕於後,而道子(吳道子,唐代畫家)乃兼有之。 宋·趙佶《宣和畫譜》
【解釋】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誇張性地形容獨一無二。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極不尋常的盛況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絕無僅有、亘古未有、史無前例
【相反詞】比比皆是
【同韻詞】男女老幼、與天地同壽、黃干黑瘦、無出其右、積素累舊、異姓骨肉、一蹴而就、無疆之壽、循循善誘、東挪西湊、......
【謎語】木屐;無始無終
【邂逅語】馬蹬子釘掌;女同志穿涼鞋
【成語故事】晉朝大畫家顧愷之所畫人物神態逼真,形象生動。南朝梁代畫家張僧繇善於畫山水人物,傳說他畫龍點睛。唐朝畫家吳道子集繪畫與書法於一身,讓人叫絕。後人說顧愷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成就後人莫及,吳道子則是空前絕後

22.曲高和寡
【出處】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解釋】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諷刺意味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陽春白雪
【反義詞】下里巴人
【同韻詞】尻輪神馬、一定之法、披袍擐甲、舞文玩法、涉筆成雅、不變之法、束兵秣馬、半真半假、臨崖失馬、避世金馬、......
【年代】古代
【謎語】一鉤新月伴新主
【邂逅語】毛驢嗓門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楚襄王問文學家宋玉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宋玉有意見,怎麼沒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個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陽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23.如雷貫耳(如雷貫耳)
【出處】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
【解釋】貫:貫穿,進入。響亮得象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客套話
【結構】動賓式
【相近詞】名滿天下、聞名遐爾、如雷灌耳
【反義詞】無名小卒
【同韻詞】......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東漢時期,董卓利用實力把持朝政,圖謀篡位,司徒王允和養女貂禪商定要利用呂布殺了董卓。王允先把貂禪許給呂布,然後獻給董卓,呂布見貂禪被董卓霸佔,心裡十分氣憤與無奈,貂禪表示呂布名聲如雷貫耳,願意跟他共度一生

24.救死扶傷(救死扶傷)
【典故】與單於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半當,虜救死扶傷不給。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釋義】扶:扶助,照料。搶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顧受傷的人。現形容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用法】作定語、賓語、分句;指醫生的職責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治病救人
【相反詞】落井下石
【押韻詞】桂子飄香、死而不僵、鴻案相庄、綱挈目張、歧路他鄉、以柔制剛、剜肉成瘡、直接了當、捉賊捉臟、魚米之鄉、......
【年代】古代
【燈謎】醫生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被漢武帝打入大牢,被處以腐刑。他的朋友任安來信要他「慎於接物,推賢進士」。任安也因事下獄當斬,司馬遷給他寫信,敘述自己是怎樣忍受痛苦活下來。他當時為李陵辯護,說他英勇善戰,使敵人無暇救死扶傷

25.集思廣益(集思廣益)
【出處】國家所以設立衙署,蓋欲諸臣共集一堂,互相商榷,佞者既明目共視,難以挾私,賢者亦集思廣議,以濟其事。 清·昭槤《嘯亭雜錄·錢南園》
【解釋】指集中眾人智能,廣泛進行議論。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博採有益的意見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群策群力、廣開言路
【反義詞】一意孤行、獨斷專行
【押韻詞】出何典記、小本經濟、指天畫地、寸長尺技、上氣不接下氣、春回大地、張筵設戲、啼天哭地、陽煦山立、難兄難弟、......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蜀國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諸葛亮處理。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並不居功自傲,經常注意聽取部下的意見。有部下反對他這樣做,他認為這是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有益的建議

26.含沙射影
【典故】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含沙射流影,吹蠱痛行暉。 南朝宋·鮑照《苦熱行》
【釋義】傳說一種叫蜮的動物,在水中含沙噴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擊或陷害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說話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含血噴人、指桑罵槐、惡語中傷
【相反詞】光明正大、直截了當
【押韻詞】狡焉思逞、坑灰未冷、兵強將猛、稱錘落井、多快好省、大夢方醒、大煞風景、飄萍斷梗、忠心耿耿、返躬內省
【成語故事】古代傳說水中怪物蜮,形狀像鱉,只有三條腿,嘴裡有一條像弓的橫肉,看到岸上或水上人或人影經過時就噴射沙子,被噴之人就會生病,非常痛苦,嚴重的直到死亡。由於它很壞,人們一旦見了一般都是想辦法避開

27.畫蛇添足(畫蛇添足)
【典故】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戰國策·齊策二》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多餘的事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徒勞無功、多此一舉、弄巧成拙
【反義詞】畫龍點睛、恰到好處、恰如其分
【同韻詞】大簡車徒、懋遷有無、烏舅金奴、煙波釣徒、華冠麗服、社鼠城狐、修飾邊幅、一民同俗、雄飛雌伏、老牛舐犢
【成語故事】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後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

28.後生可畏(後生可畏)
【出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論語·子罕》
【解釋】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用法】作謂語、賓語、分句;稱贊年輕人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少年老成
【反義詞】少不更事、乳臭未乾
【同韻詞】摧折惡類、好施小惠、虧於一簣、截轅杜轡、風通道會、不進則退、木朽形穢、楛耕傷稼,楛耘失歲、阿尊事貴、倚姣作媚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時遇到幾個小孩在遊玩,他問其中一個不玩的小孩,小孩說瘋玩會有傷害的。小孩築城擋住了孔子的車,孔子問為什麼不讓車,小孩說從來都是車避讓城堡沒有城堡讓車的,孔子聽後嘆息道:「真是後生可畏!」

29.禍起蕭牆(禍起蕭牆)
【典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論語·季氏》
【釋義】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指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內亂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同室操戈、蕭牆之禍、尺布斗粟
【反義詞】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
【同韻詞】拘俗守常、龍飛鳳翔、紛紛洋洋、狐埋狐揚、龍戰玄黃、騎鶴上揚、愁多夜長、問道於盲、平平常常、動靜有常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牆了。」

30.害群之馬(害群之馬)
【出處】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莊子·徐無鬼》
【解釋】危害馬群的劣馬。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危害集體的人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城狐社鼠、殘渣餘孽
【相反詞】仁人志士、謙謙君子
【押韻詞】強不凌弱,眾不暴寡、舞文枉法、形孤影寡、添磚加瓦、雍容爾雅、熟羊胛、富商大賈、強不犯弱,眾不暴寡、片鱗碎甲、虛舟飄瓦
【成語故事】傳說黃帝軒轅氏去且茨山找神仙大隗討教治理天下的良方,在半途中遇到一個牧馬的孩子,黃帝向他問路,孩子告訴大隗的住處。黃帝問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孩子說:「治理天下就和放馬一樣,只要那去其害馬就可以了。」黃帝頓悟其中道理

G. 歷史典故10條

1.匡衡鑿壁(匡衡鑿壁)
【出處】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西京雜記》卷二
【釋義】後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勤學
【近義詞】鑿壁偷光
【押韻詞】舳艫相繼、捨身取義、安心樂意、英英玉立、河山帶礪、率性任意、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義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成語舉例】因效匡衡鑿壁之義,於牆上穴一小孔,置燈彼屋而光射此房。 清·李漁《閑情偶寄·居室·書房壁》

2.老淚縱橫(老淚縱橫)
【出處】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唐·杜甫《羌村三首》
【解釋】縱橫:交錯。老人淚流滿面,形容極度悲傷或激動。
【用法】作謂語、定語;常與「泣不成聲」連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滿面淚痕、淚如雨下
【反義詞】笑逐顏開、眉開眼笑
【同韻詞】電照風行、心和氣平、兵無常形、官止神行、赫赫之名、肆虐橫行、事無二成、少年老誠、一氣呵成、便宜施行
【成語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肅宗的許可回家探親,在回家途中親眼看到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種種慘境。鄰居問他戰爭何時才能結束,並訴說家鄉的苦難:地沒有耕種,孩子們被逼去打仗……說到傷心處,鄉親們老淚縱橫,杜甫只好仰天長嘆

3.無中生有(無中生有)
【出處】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
【釋義】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憑空捏造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造謠生事、信口雌黃、捕風捉影
【反義詞】確鑿無疑、鐵證如山、事出有因
【押韻詞】眠花卧柳、齊大非耦、十字街口、霹靂手、食不充口、帖耳俯首、鮐背蒼耈、紅燈綠酒、一介不苟、引領翹首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大哲學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論。他認為宇宙的形成過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循環往復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形體的天地,有形體的天地生於無形體的道

4.近水樓台(近水樓台)
【典故】範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雲:『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錄》
【釋義】水邊的樓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優先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義詞】隔岸觀火
【押韻詞】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負才、助邊輸財、土木形骸、手到拈來、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計斗負才、惠然肯來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5.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小本事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旁門左道
【反義詞】正人君子
【同韻詞】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奪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圖報、著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驕戒躁、閎遠微妙、三星高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於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
【相反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
【同韻詞】冥漠之都、雨歇雲收、與羊謀羞、養尊處優、一壑一丘、歸正首丘、帷幕不修、黃干黑廋、皮裡春秋、無妄之憂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7.堅貞不屈(堅貞不屈)
【出處】堅強而不屈,義也。 《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厲節,敦樂爇文,不求苟得,不為苟行,但以堅貞之操,違俗失眾,橫為讒佞所構毀。 《後漢書·王龔傳》
【解釋】堅:堅定;貞:有節操;屈:屈服、低頭。意志堅定,決不屈服。
【用法】作謂語、狀語;指意志堅定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威武不屈、堅強不屈
【相反詞】卑躬屈膝、奴顏婢膝
【同韻詞】批吭搗虛、穴處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駒、乘隙搗虛、溫恭自虛、投刃皆虛、華屋丘墟、窮大失居、丟卒保車
【成語故事】明朝末年,清豫親王多鐸率軍攻打揚州,派明朝降將李遇春去揚州勸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罵而回。豫親王多次用書信勸降,也被史可法回書痛罵。清兵攻陷揚州,史可法自殺未遂,被清兵俘虜,他堅貞不屈,慷慨就義

8.盲人摸象
【出處】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大般涅盤經》三二
【釋義】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指看問題以偏概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管中窺豹、坐井觀天
【相反詞】洞察一切、仰視觀察
【同韻詞】東游西逛、後來者居上、一瓶不響,半瓶晃盪、詳略得當、打翻身仗、層巒迭嶂、門戶開放、一石激起千層浪、狂濤駭浪、大失所望
【成語故事】古代佛經里講到有幾個盲人去摸大象,一個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說大象像棍子,一個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說大象像扇子,一個摸到大象的尾巴說像繩子。因為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沒有看到大象的整體形象

9.摩肩接踵
【典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戰國策·齊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宋史·李顯忠傳》
【釋義】肩碰著肩,腳碰著腳。形容人多擁擠。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多時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熙熙攘攘、熙來攘往
【反義詞】地廣人稀
【同韻詞】霧興雲涌、堤潰蟻孔、血氣方勇、小怯大勇、恃強怙寵、成何體統、大智大勇、血氣之勇、貫魚成寵、北辰星拱、......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國相國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給他走正門,說齊國沒人就派這個矮人來。晏嬰說齊國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揮汗成雨。齊國的出使規矩就是無能的使臣只能去見無能的國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10.名正言順(名正言順)
【典故】《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釋義】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說話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理直氣壯
【相反詞】理屈詞窮
【押韻詞】出內之吝、情至意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礪世摩鈍、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民保於信、言之過甚、高談弘論、黃中內潤、單傳心印、......
【燈謎】闖王登基改國號
【成語故事】孔子因不滿魯定公沉迷酒色,帶領學生來到衛國,因衛靈公言而無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衛國。衛出公繼位後,讓子路去請孔子來衛國輔政。孔子說:「只有名義正當,說話合理,才能幹成大事。」

11.名落孫山(名落孫山)
【典故】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釋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指落選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一敗塗地
【相反詞】名列前茅
【同韻詞】先我著鞭、缺吃少穿、瀝膽披肝、春滿人間、陳舊不堪、鵬摶九天、窺見一斑、瓮盡杯乾、粲然可觀、瀝血披肝、......
【謎語】寫中文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試。考完以後,孫山考中但是最後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到鄉里接受鄉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12.孟母三遷(孟母三遷)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詞】三遷之教
【同韻詞】學如登山、千古奇冤、坐卧不安、鬼計多端、沸反連天、陰凝冰堅、一夫得道,九族升天、衣弊履穿、呼吸之間、伯仲之間、......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13.落井下石
【典故】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釋義】看見人要掉進陷井裡,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陷害人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相反詞】助人為樂、雪中送炭、相濡以沫
【同韻詞】擇善固執、安弱守雌、君仁臣直、史魚秉直、一資半職、一口不能著兩匙、詞正理直、船到橋門自會直、半文不值、設官分職、......
【年代】古代
【燈謎】往井下人滾石頭
【邂逅語】推人下井還要滾石頭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為過失而被貶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憂郁不得志而死。文學家韓愈見好友被小人進讒言而替他打抱不平,為他寫墓誌銘深刻揭露那幫落井下石的人,同時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時指天發誓掏心窩的人

14.勵精圖治(勵精圖治)
【出處】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 《漢書·魏相傳》厲精圖治,將大有為。 《宋史·神宗紀贊》
【解釋】圖:謀求,設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用於統治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雄才大略
【相反詞】喪權辱國、禍國殃民
【同韻詞】朝三暮四、百金之士、枯槁之士、窮巷陋室、操戈同室、悠然自適、逆天行事、前塵影事、曠職僨事、少不經事、......
【年代】古代
【燈謎】醫學
【成語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劉詢採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假借太後命令欲殺魏相,漢宣帝先發制人將霍氏滿門抄斬,從此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

15.樂極生悲(樂極生悲)
【典故】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史記·滑稽列傳》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淮南子·道應訓》
【解釋】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高興到極點就生災
【結構】緊縮式
【近義詞】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反義詞】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同韻詞】暴戾恣睢、長傲飾非、治亂扶危、蕙折蘭摧、鳳皇於蜚、招事惹非、大雪紛飛、雙宿雙飛、早出暮歸、物是人非、......
【年代】古代
【謎語】笑死人;江州司馬青衫濕
【歇後語】新媳婦流淚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威王很小就繼承了王位,他一味貪圖玩樂,在都城臨淄建造「稷下」宮,讓能言善辯的人陪他聊天。一次楚國侵略齊國,淳於髡憑口才請來趙國救兵解圍。齊威王擺酒慶功,淳於髡趁機給他講樂極生悲的道理,幫他成為明君

16.萬壽無疆(萬壽無疆)
【出處】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詩經·小雅·天保》
【釋義】疆:界限。萬年長壽,永遠生存。用於祝人長壽。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祝人長壽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壽比南山、極壽無疆
【同韻詞】規圓矩方、挖肉補瘡、右手畫圓,左手畫方、惹禍招殃、濟世經邦、灌米湯、銳不可當、瘞玉埋香、鼓旗相當、自是不彰、......
【年代】古代
【謎語】最大的壽
【成語故事】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有描寫農奴的生活圖景,農奴們一年忙到頭,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而他們的主人們每天都是過著鶯歌燕舞的生活。他們每年都要搞年終宴會,殺豬宰羊,登上父夜堂,端起酒杯互相祝福「萬壽無疆」

17.萬死不辭(萬死不辭)
【典故】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
【釋義】萬死:死一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萬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用法】作謂語;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視死如歸、出生入死、在所不辭
【反義詞】貪生怕死、畏首畏尾
【押韻詞】麤衣惡食、聰明正直、攬名責實、絆腳石、紇字不識、麤袍糲食、燕岱之石、牡丹雖好,也得綠葉扶持、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浣衣菲食、......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權,驕橫跋扈,為自己修築宮殿,准備篡位。忠臣王允擔心漢室江山,他問自家歌妓貂禪能否幫他的忙。貂禪說她為大人做事萬死不辭,於是王允將貂禪許配給呂布後,又進獻給董卓,借呂布的手殺了董卓

18.七情六慾
【典故】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禮記·禮運》
【解釋】泛指人的喜、怒、哀、樂和嗜欲等。
【用法】作主語、賓語;形容人的感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五情六欲
【反義詞】四大皆空
【同韻詞】群分類聚、穿文鑿句、拂衣而去、言來語去、井井有序、搓綿扯絮、春秋積序、一替一句、千條萬緒、設心積慮、......
【年代】近代
【成語故事】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而按佛教的說法則是喜、怒、憂、懼、愛、憎、欲。六欲按《呂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慾望;佛教認為是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

19.期期艾艾
【出處】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史記·張丞相列傳》鄧艾口吃,語稱艾艾。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解釋】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說話不流利。
【用法】作謂語、狀語;形容口吃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支支吾吾
【相反詞】油嘴滑舌
【同韻詞】猛志常在、飛土逐害、布衣韋帶、優勝劣汰、沉著痛快、意出言外、赤誠相待、吃糠咽菜、萬般無奈、胡孫入袋、......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漢朝初年,汾陽侯周昌跟隨劉邦打天下,劉邦寵愛戚姬,想廢太子立戚姬生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周昌不顧個人安危上殿晉見,結結巴巴不知說什麼為好,就是阻止劉邦廢太子。劉邦非常感動,再也不提廢太子之事

20.兩袖清風(兩袖清風)
【出處】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
【解釋】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為官清廉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同韻詞】戰兢兢、一個蘿卜一個坑、虎口餘生、聲價倍增、一路風清、口口聲聲、遠來和尚好看經、濟弱扶傾、畫龍點睛、身微言輕、......
【燈謎】馬蹄服
【歇後語】胳膊彎里打涼扇
【成語故事】明朝監察御史於謙為官十分清廉,從不收受老百姓的財物,而當時的官場十分腐敗。於謙在任巡撫期間回京什麼也沒有帶,特帶《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21.空前絕後(空前絕後)
【出處】顧(顧愷之,晉代畫家)冠於前,張(張僧繇,南朝梁代畫家)絕於後,而道子(吳道子,唐代畫家)乃兼有之。 宋·趙佶《宣和畫譜》
【解釋】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誇張性地形容獨一無二。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極不尋常的盛況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絕無僅有、亘古未有、史無前例
【相反詞】比比皆是
【同韻詞】男女老幼、與天地同壽、黃干黑瘦、無出其右、積素累舊、異姓骨肉、一蹴而就、無疆之壽、循循善誘、東挪西湊、......
【謎語】木屐;無始無終
【邂逅語】馬蹬子釘掌;女同志穿涼鞋
【成語故事】晉朝大畫家顧愷之所畫人物神態逼真,形象生動。南朝梁代畫家張僧繇善於畫山水人物,傳說他畫龍點睛。唐朝畫家吳道子集繪畫與書法於一身,讓人叫絕。後人說顧愷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成就後人莫及,吳道子則是空前絕後

22.曲高和寡
【出處】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解釋】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諷刺意味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陽春白雪
【反義詞】下里巴人
【同韻詞】尻輪神馬、一定之法、披袍擐甲、舞文玩法、涉筆成雅、不變之法、束兵秣馬、半真半假、臨崖失馬、避世金馬、......
【年代】古代
【謎語】一鉤新月伴新主
【邂逅語】毛驢嗓門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楚襄王問文學家宋玉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宋玉有意見,怎麼沒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個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陽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23.如雷貫耳(如雷貫耳)
【出處】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
【解釋】貫:貫穿,進入。響亮得象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客套話
【結構】動賓式
【相近詞】名滿天下、聞名遐爾、如雷灌耳
【反義詞】無名小卒
【同韻詞】......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東漢時期,董卓利用實力把持朝政,圖謀篡位,司徒王允和養女貂禪商定要利用呂布殺了董卓。王允先把貂禪許給呂布,然後獻給董卓,呂布見貂禪被董卓霸佔,心裡十分氣憤與無奈,貂禪表示呂布名聲如雷貫耳,願意跟他共度一生

24.救死扶傷(救死扶傷)
【典故】與單於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半當,虜救死扶傷不給。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釋義】扶:扶助,照料。搶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顧受傷的人。現形容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用法】作定語、賓語、分句;指醫生的職責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治病救人
【相反詞】落井下石
【押韻詞】桂子飄香、死而不僵、鴻案相庄、綱挈目張、歧路他鄉、以柔制剛、剜肉成瘡、直接了當、捉賊捉臟、魚米之鄉、......
【年代】古代
【燈謎】醫生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被漢武帝打入大牢,被處以腐刑。他的朋友任安來信要他「慎於接物,推賢進士」。任安也因事下獄當斬,司馬遷給他寫信,敘述自己是怎樣忍受痛苦活下來。他當時為李陵辯護,說他英勇善戰,使敵人無暇救死扶傷

25.集思廣益(集思廣益)
【出處】國家所以設立衙署,蓋欲諸臣共集一堂,互相商榷,佞者既明目共視,難以挾私,賢者亦集思廣議,以濟其事。 清·昭槤《嘯亭雜錄·錢南園》
【解釋】指集中眾人智能,廣泛進行議論。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博採有益的意見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群策群力、廣開言路
【反義詞】一意孤行、獨斷專行
【押韻詞】出何典記、小本經濟、指天畫地、寸長尺技、上氣不接下氣、春回大地、張筵設戲、啼天哭地、陽煦山立、難兄難弟、......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蜀國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諸葛亮處理。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並不居功自傲,經常注意聽取部下的意見。有部下反對他這樣做,他認為這是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有益的建議

26.含沙射影
【典故】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含沙射流影,吹蠱痛行暉。 南朝宋·鮑照《苦熱行》
【釋義】傳說一種叫蜮的動物,在水中含沙噴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擊或陷害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說話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含血噴人、指桑罵槐、惡語中傷
【相反詞】光明正大、直截了當
【押韻詞】狡焉思逞、坑灰未冷、兵強將猛、稱錘落井、多快好省、大夢方醒、大煞風景、飄萍斷梗、忠心耿耿、返躬內省
【成語故事】古代傳說水中怪物蜮,形狀像鱉,只有三條腿,嘴裡有一條像弓的橫肉,看到岸上或水上人或人影經過時就噴射沙子,被噴之人就會生病,非常痛苦,嚴重的直到死亡。由於它很壞,人們一旦見了一般都是想辦法避開

H. 關於出自史記的成語及其典故

知盡能索 比喻智慧能力都竭盡了。
趾高氣揚 趾高:走路時腳抬得很高;氣揚:意氣揚揚。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
沾沾自喜 形容自以為不錯而得意的樣子。
瞻雲就日 原指賢明的君主恩澤施及尤民。後多比喻得近天子。
在人耳目 表示為人們所聽到看到,都已熟知。
坐山觀虎鬥 比喻對雙方的斗爭採取旁觀的態度,等到雙方都受到損傷,再從中撈取好處。
在此一舉 在:在於,決定於;舉:舉動,行動。指事情的成敗就決定於這一次的行動。
作作有芒 作作:光芒四射的樣子。形容光芒四射。也比喻聲勢顯赫。
朱輪華轂 朱、華:形容裝飾華麗;轂:車輪中心的圓木。指古代王侯貴族乘坐的裝飾華麗的車子。比喻顯貴。
眥裂發指 眼角裂開,頭發上豎。形容憤怒到極點。
作法自斃 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做自受。
指天畫地 形容說話沒有顧忌,目中無人。
逐鹿中原 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指鹿為馬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坐觀成敗 冷眼旁觀人家的成功或失敗。
紙上談兵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舟中敵國 同船的人都成的敵人。比喻大家反對,十分孤立。
政由己出 政令由一己發出。指把持大權,獨斷專行。
助紂為虐 比喻幫助壞人干壞事。
鍾鳴鼎食 鍾:古代樂器;鼎:古代炊器。擊鍾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排場。
錐處囊中 囊:口袋。錐子放在口袋裡,錐尖就會露出來。比喻有才能的人不會長久被埋沒,終能顯露頭角。
彰明較著 彰、明、較、著:都是明顯的意思。指事情或道理極其明顯,很容易看清。
正襟危坐 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著。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
忠言逆耳 逆耳:不順耳。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於改正缺點錯誤。
作壁上觀 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
坐不垂堂 垂堂:近屋檐處。不坐在堂邊外面,怕掉到台階下。比喻不在有危險的地方停留。
諸子百家 原指先秦時期各種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個派別,後用來對先秦至漢初各種流派的總稱。
左提右挈 挈:帶領。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對子女的照顧。
中原逐鹿 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擢發難數 擢:拔。拔下全部頭發,難以數清。形容罪行多得數不清。
眾人廣坐 猶大庭廣眾。人多而公開的場合。
志高氣揚 志氣高昂而自得。
擇地而蹈 選擇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謹慎。
斬將刈旗 同「斬將搴旗」。
彰明較著 指事情或道理極其明顯。
招搖過市 指在公開場合大搖大擺顯示聲勢,引人注意。
朝奏暮召 指早晨上書帝王,晚上就被召見。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振兵釋旅 收繳兵器,解散軍隊。
振兵澤旅 見「振兵釋旅」。
咫尺之書 書信。古代書寫用木簡,信札之簡長盈尺,故稱。
枝大於本 樹枝比樹干大。比喻臣下勢力超過皇上。
指麾可定 謂一經調度安排,不須多久,局勢即可平定。語本《史記·陳丞相世家》:「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漢書·陳平傳》作「天下指麾即定矣」。
彘肩斗酒 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帷西鄉立,瞋目視項王……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智盡能索 索:竭盡。智能和能力都已用盡。
指事類情 謂闡述事理,譬喻情狀。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智者:聰明人;慮:思考,謀劃;失:差錯。指聰明人對問題深思熟慮,也難免出現差錯。
重厚少文 持重敦厚而少於文飾。《史記·高祖本紀》:「已而呂後問:『階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
周公吐哺 《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後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助桀為暴 同「助桀為虐」。
助桀為虐 桀:夏末暴君;虐:暴行。比喻幫助壞人干壞事。
逐近棄遠 追求近的,舍棄遠的。
鑄山煮海 開采山中銅礦以鑄造錢幣,燒煮海水而獲得食鹽。比喻善於開發自然資源。
主少國疑 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懼不安。
轉敗為勝 變失敗為勝利。
斫雕為朴 見「斫雕為朴」。
鄒衍談天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後因以「鄒衍談天」喻善辯。鄒,通「騶」。
遵而勿失 謂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違失。
遵厭兆祥 謂遵循預兆行事。
作法自弊 謂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語出《史記·商君列傳》:「(秦惠王)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左建外易 用不正當的手段建立威權,變革法度。
坐上琴心 指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之情。
坐薪嘗膽 指刻苦自勵,奮發圖強。
左縈右拂 左收卷,右拂拭。比喻輕而易舉,或技藝精湛。
鷙鳥累百,不如一鶚 猶言諸侯百人不如天子一人。
擢發莫數 擢:拔;莫:不能。拔下全部頭發,也難以數清。形容罪行多得數不清。
自鄶而下 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評論。同「自鄶以下」。
羊狠狼貪 狠:兇狠。原指為人兇狠,爭奪權勢。後比喻貪官污吏的殘酷剝削。
怏怏不樂 怏怏:形容不滿意的神情。心中郁悶,很不快活。
一寒如此 一:竟然;寒:貧寒。竟然窮困到這樣的地步。形容貧困潦倒到極點。
睚眥必報 睚眥:發怒時瞪眼睛,借指極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樣極小的怨仇也要報復。比喻心胸極狹窄。
一決雌雄 雌雄:比喻勝負、高下。決一勝負,比個高下。
一抔黃土 一抔:一捧。一捧黃土。借指墳墓。現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沒落、渺小的反動勢力。
揚揚得意 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
一諾千金 諾:許諾。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一狐之腋 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隻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貴的東西。

I. 歷史典故的成語

那多了去了 基本成語都有它的歷史出處和含義的 比如鑿壁偷光 亡羊補牢 愚公移山 不恥下問 還有三十六計里很多都演化成成語了 基本上每個都有出處和典故的

J. 請幫忙找一處杭州名人故居的典故.

龔自珍故居——龔自珍紀念館

龔自珍紀念館位於杭州城東馬坡巷6號小采園內,佔地六百多平方米,1990年開館。龔自珍,名鞏柞,字瑟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和林則徐等人共同開啟了抨擊時弊,抗禦外侮,通經致用的進步思想,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

龔自珍紀念館建於清末,屬中式宅院,為清代桐鄉人汪維所建「小米山房」,俗稱「小米園」。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出生於馬坡(婆)巷。龔自珍(1792-1841),道光九年進士。官至內閣中書、禮部主事等。學務博覽,所作詩文極力提倡更法,改革圖強,「以朝章國政世情民隱為質干」,「誦史鑒,考掌故,慷慨論天下事」,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輯有《龔自珍全集》。龔自珍雖自11歲隨父親去京,久居在外,歸杭次數不多,但對家鄉眷戀之情在詩中時有流露,「從此與誰談古外,馬婆巷外立斜陽」。1988-1989年,小米園整修後作為龔自珍紀念館。館佔地約0.7公頃,建築面積498平方米,已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館主體是座清代風格的兩層樓房,上下五開間,兼有耳房,雕梁畫棟,古樸典雅。館內正廳安放龔自珍半身古銅色塑像,四周懸掛沙孟海、趙朴初等名家提寫的匾額、楹聯。四個展室,陳列了龔自珍生平圖文簡介、大事年表、《定庵刻本》、史料、龔氏年譜、詩選和後人研究文集等。庭院內小橋流水、假山亭榭,在花木襯托下,富有古典園林的特色。兼有耳房,雕梁畫棟,古樸典雅。館內正廳安放龔自珍半身古銅色塑像,四周懸掛沙孟海、趙朴初等名家提寫的匾額、楹聯。四個展室,陳列了龔自珍生平圖文簡介、大事年表、《定庵刻本》、史料、龔氏年譜、詩選和後人研究文集等。庭院內小橋流水、假山亭榭,在花木襯托下,富有古典園林的特色。

----------

龔自珍

龔自珍(1792-1841),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於世代官宦學者家庭。祖父龔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詩》。父麗正,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母段馴,著名小學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綠華吟榭詩草》。
生平:龔自珍一生可分三個階段:
①20歲以前,在家學習經學、文學。他自幼受母親教育,好讀詩文。從8歲起學習研究經史、小學。12歲從段玉裁學《說文》。他搜輯科名掌故;以經說字、以字說經;考古今官制;為目錄學、金石學等。同時,在文學上,也顯示了創作的才華。13歲,作《知覺辨》,「是文集之託始」;15歲,詩集編年;19歲,倚聲填詞;到21歲,編詞集《懷人館詞》3卷、《紅禪詞》2卷。段玉裁作序說他「所業詩文甚夥,間有治經史之作,風發雲逝,有不可一世之概。尤喜為長短句」,「造意造言,幾如韓李之於文章」,認為「自珍以弱冠能之,則其才之絕異,與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懷人館詞序》)。這可以說是對龔自珍20歲以前學習的概括總結。
②20歲至28歲,應鄉試至入仕時期。嘉慶十五年(1810),龔自珍19歲,應順天鄉試,由監生中式副榜第28名。二十三年(1818)又應浙江鄉試,始中舉,主考官為著名漢學家高郵王引之。次年應會試落選,嘉慶二十五年(1820)開始入仕,為內閣中書。這時期他逐漸接觸社會政治現實,並從科試失意中體驗到政治腐敗,產生改革的要求和思想,並從劉逢祿學習《公羊傳》。他寫出了《明良論》、《乙丙之際箸議》、《尊隱》、《平均篇》等政論文。嘉慶二十二年,他曾以文集《佇泣亭文》及詩集一冊請教「吳中尊宿」王芑孫。王認為他「詩中傷時之語、罵坐之言,涉目皆是」(《定盦年譜外紀》)。同年,他開始戒詩。今存這時期詩,有《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等。
③29歲至去世。嘉慶二十四年會試落選後,他又參加五次會試。道光九年(1829),第六次會試,始中進士,時年38歲。在此期間,他仍為內閣中書。道光十五年(1835),遷宗人府主事。改為禮部主事祠祭司行走。兩年後,又補主客司主事。這類官職都很卑微,困厄下僚。48歲,辭官南歸(道光十九年,1839)。50歲,暴卒於丹陽雲陽書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時為鴉片戰爭第二年。這時期,他對政治現實認識日益深刻,提出不少改革建議,寫出許多著名評論,如《西域置行省議》、《東南罷番舶議》、《阮尚書年譜第一序》、《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和歷史、哲學論文如《古史鉤沉論》等。也有不少文學散文名篇,如《捕蜮》、《書金伶》、《已亥六月重過揚州記》、《病梅館記》等。他的許多著名詩篇,如《能令公少年行》、《詠史》、《西郊落花歌》和《己亥雜詩》等,也都是這時期作品。龔自珍墨跡政治學術思想 龔自珍生活的時代,是統一的封建國家面臨沒落崩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新階段,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不斷加深。
龔自珍從青年時起,就深刻地意識到封建國家的嚴重危機,具有一種特殊的敏感性。「秋氣不驚堂內燕,夕陽還戀路旁鴉。」(《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梁啟超說:「舉國方沉酣太平,而彼(指龔自珍、魏源)輩若不勝其憂危,恆相與指天畫地,規天下大計。」(《清代學術概論》)早在嘉慶二十五年,他已指出「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戶」,「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西域置行省議》)。在道光三年,他深刻認識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造成嚴重的民族危機,指出「近惟英夷,實乃巨詐,拒之則叩關,狎之則蠹國」(《阮尚書年譜第一序》)。他對時代的危機,不止是敏銳地感覺它,而且也積極地建議挽救它;他肯定未來時代的必然變化,並寄以熱情的幻想和希望。龔自珍處在過渡時代的開始階段。他的思想發展,有一個艱苦、復雜和曲折的過程。他最初接受的是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為代表的正統派考據學。但他沖出考據學的藩籬,不為家學和時代學風所囿。在現實社會運動主要是農民起義的啟發下,他以特有的敏銳的眼光,觀察現實,研究現實。在《明良論》、《乙丙之際箸議》等文中,他對腐朽黑暗的現實政治和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平均篇》指出了貧富不均所造成的社會敗壞現象及其危險的後果:「小不相齊,漸至大不相齊,大不相齊,即至喪天下」;提出「均田」的改革主張,要求「貴乎操其本源,與隨其時而劑調之」,「挹彼注茲」,平均貧富。在《尊隱》中,他隱晦曲折地表現出對農民起義的大膽想像和熱情頌揚,嚮往著未來時代的巨大變化。但他的政治思想和理想是不徹底的。後來他看到均田制是辦不到的,又作《農宗篇》。主張按宗法分田:大宗百畝,小宗、群宗二十五畝,其餘閑民為佃農。其目的是「以中下齊民,不以上齊民」,建立以中小地主為基礎的封建統治。由於未能突破封建階級的根本立場,因此,他在《農宗答問第一》及《農宗答問第四》中又肯定大地主的地位。
龔自珍到30歲前後,在學術思想上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他從對正統派考據學嚴歷地批判到堅決拋棄考據學,接受今文經學《春秋》公羊學派的影響,從劉逢祿學習,「從君燒盡蟲魚學,甘作東京賣餅家」(《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但他肯定考據學的有用的部分;同時也批判今文經學雜以讖緯五行的「惡習」,而主張「經世致用」,倡導學術要為現實政治服務。從此他更自覺地使學術研究密切地與現實政治社會問題聯系,研究的課題更為廣泛。他「為天地東西南北之學」,研究地理學,而特別致力於當代的典章制度和邊疆民族地理,撰《蒙古圖志》,完成了十之五六;對現實政治社會問題也提出了積極的建議,寫《西域置行省議》和《東南罷番舶議》,主張抵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鞏固西北邊疆。隨著生活經驗和歷史知識的增長,以及政治、學術思想的逐漸成熟,他深入探討了天地萬物以及社會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問題,並把經史、百家、小學、輿地以及當代典章制度的研究,完全統一起來,形成一個相當完整的歷史觀。他說:「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無有語言焉;史之外無有文字焉;史之外無人倫品目焉。史存則周存,史亡而周亡。」(《古史鉤沉論二》)這里有前輩章學誠「六經皆史」觀點的影響,但比章說更擴大、通達、完整,更有科學性和戰斗性。他把古代的一切歷史文化的功罪完全歸結到史官,並以當代的史官即歷史家自任。他認為史官之所以可尊,在於史官能站得高,從全面著眼,作客觀的、公正的現實政治社會的批判。這實際是要使歷史和現實政治社會問題即「當今之務」聯系起來,應用《春秋》公羊學派變化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在「尊史」的口號下,對腐朽的現實政治社會作全面的批判。這就是他在《尊隱》里所尊「橫天地之隱」的具體化。
與此同時,他繼續不斷地關心現實政治社會的重大問題,不斷地提出批判和建議,始終沒有與庸俗官僚同流合污。道光九年(1829)殿試《對策》中,他肯定經史的作用,更指出經史之用必以現實問題為依據,「不通乎當世之務,不知經史之施於今日之孰緩、孰亟、孰可行、孰不可行也」;對現實問題,特別關切西北邊疆和東南海防,要求皇上「益奠南國蒼生」,「益誡西邊將帥」。同年十二月,有《上大學士書》,建議改革內閣制度。他對腐朽的官僚機構和庸俗官僚深惡痛絕。道光十二年(1832)夏,又有手陳「當今急務八條」,其中之一就是「汰冗濫」(《已亥雜詩》自注)。道光十八年(1838),林則徐奉命到廣東海口查禁鴉片,他作了《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向林則徐「獻三種決定義,三種旁義,三種答難義,一種歸墟義」。主張嚴禁鴉片,堅決抵抗英國侵略者;主張和外國作有益的通商,嚴格禁止奢侈品的輸入;並駁斥了僚吏、幕客、遊客、商賈、紳士等等各式投降派的有害論調。在中英鴉片戰爭發生後,江蘇巡撫梁章巨駐防上海,他在丹陽書院於暴死前數日寫信給梁「論時事,並約即日解館來訪,稍助籌筆」(梁章巨《師友集》卷六《仁和龔定盦主事》條),表示希望參加梁章巨的幕府,共同抵抗英國侵略者,更表現出堅決反抗外國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
龔自珍在中年以後,隨著仕途失意,感慨日深,思想也陷入矛盾、煩惱和痛苦,「坐耗蒼茫想,全憑瑣屑謀」(《撰羽林山館金石墨本記成,弁端二十字》)。有時想以「搜羅文獻」自慰,「狂臚文獻耗中年,亦是今生後起緣」(《猛憶》);甚至想「發大心」,寄幻想於佛教,以求超世間的解脫。但他愛祖國,關心現實,無法排除「外緣」,終於成不了佛教徒。龔自珍的思想就其主導方面說,雖然他的批判不徹底,改良的目標不明確,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態度始終是積極的,他看到清王朝的現實統治為「衰世」,為「日之將夕」,確信未來時代的巨大變化,並寄以極大的熱情和希望,也是始終一貫的。他是在中國封建社會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的前夕,一個主張改革腐朽現狀和抵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啟蒙思想家。
文學創作 龔自珍的文學創作,表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特點,開創了近代文學的新篇章。龔自珍認為文學必須有用。他說,「曰聖之時,以有用為主」,「求政事在斯,求言語在斯,求文學之美,豈不在斯」(《同年生吳侍御傑疏請唐陸宣公從祀瞽宗……》)。指出儒學、政事和詩文具有共同目的,就是有用。他認為詩和史的功用一樣,都在對社會歷史進行批評,文章、詩歌都和史有源流的關系。他認為《六經》是周史的宗子;《詩經》是史官採集和編訂起來的,而且「詩人之指,有瞽獻曲之義,本群史之支流」(《乙丙之際箸議第十七》)。因此,選詩和作史的目的,都是「樂取其人而臚之,而高下之」,進行社會歷史批評。所以他把自己的詩看成「清議」或「評論」,「貴人相訊勞相護,莫作人間清議看」(《雜詩,己卯目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安得上言依漢制,詩成侍史佐評論」(《夜直》)。從這一詩論觀點出發,他認為詩歌創作的動機是由於「外境」即現實生活所引起,「外境迭至,如風吹水,萬態皆有,皆成文章」(《與江居士箋》),不得不然。而創作方法則和撰史一樣,應利用一切歷史資料(《送徐鐵孫序》)。龔自珍的詩和他的詩論是一致的。他打破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絕少單純地描寫自然景物,而總是著眼於現實政治、社會形勢,發抒感慨,縱橫議論。他的詩飽含著社會歷史內容,是一個歷史家、政治家的詩。他從15歲開始詩編年,到47歲,詩集共有27卷。他很珍惜他的少作,「文侯端冕聽高歌,少作精嚴故不磨」;「少年哀樂過於人,歌泣無端字字真」(《己亥雜詩》)。這些「精嚴」而「字字真」的少作,雖然都已失傳,但當時卻是針對政治腐敗和官僚庸俗的「傷時」、「罵坐」之作,被一般文士視為「大不可」的。因此他又曾幾次戒詩。
嘉慶二十五年(1820)的秋天,他開始戒詩,次年夏因考軍機章京未被錄取,賦《小遊仙》15首,遂又破戒。道光七年(1827)十月,他編了兩卷《破戒草》後,又發誓戒詩,「戒詩昔有詩,庚辰詩語繁」正是憤慨於他的詩不能為腐朽庸俗社會所容忍。所以後來他又破戒作詩。龔自珍詩今存的600多首,絕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後的作品,主要內容仍是「傷時」、「罵坐」。道光五年的一首《詠史》七律是這類詩的代表作。詩中詠南朝史事,感慨當時江南名士懾服於清王朝的險惡統治,庸俗苟安,埋頭著書,「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梁謀」。詩末更用田橫抗漢故事,揭穿清王朝以名利誘騙文士的用心:「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又如道光六年(1826)所作七律《釋言四首之一》,憤怒反譏庸俗官僚對自己的誹謗,「木有文章曾是病,蟲多言語不能天」;辛辣嘲弄朝廷大官僚對自己的嫌棄,「守默守雌容努力,毋勞上相損宵眠」。晚年在著名的《己亥雜詩》中,詩人不僅指出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對中國的侵略和危害,統治階級的昏庸墮落,而且也看到了人民的苦難,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內疚,如「只籌一纜十夫多」、「不論鹽鐵不籌河」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龔自珍更多的抒情詩,表現了詩人深沉的憂郁感、孤獨感和自豪感。如道光三年(1823)的《夜坐》七律二首,「一山突起丘陵妒,萬籟無言帝座靈」,在沉寂黑夜的山野景觀中,寄託著詩人清醒的志士孤憤,抒發著對天下死氣沉沉的深憂。道光六年的《秋心三首》七律,「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簫」,深深為邊塞形勢擔憂,感慨仗劍報國的志士無多,更缺少知音的同志。他常常用「劍」和「簫」、「劍氣」和「簫心」來寄託他的思想志向。「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漫感》);「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己亥雜詩》);對於自己的志向抱負不能實現,深為苦悶。在「拋卻湖山一笛秋,人間天地署無愁」(《夢中作四截句》)的現實環境下,詩人除了抒發感慨、縱橫議論之外,回憶值得留戀的快樂的過去,幻想現實之外美妙的境界和世界,乃成為詩人思想中一種必然的發展和出路。因此,在詩人的許多作品中表現了重重矛盾。作於道光元年的《能令公少年行》一首七言古詩相當集中地表現了詩人思想中的矛盾。詩中有逃向虛空的消極因素,更多的積極意義在於詩人對無可奈何的現實社會環境的極端厭惡和否定,因而在《己亥雜詩》「少年尊隱有高文」、「九州生氣恃風雷」二詩中,他確信前所未有的、巨大時代變化必然到來,希望「風雷」的爆發,以掃盪一切的迅疾氣勢,打破那令人窒息、一片死氣沉沉的局面。
龔自珍詩的特點:
①政論、抒情和藝術形象的統一。他的許多詩既是抒情,又是議論,但不涉事實,議論亦不具體,而只是把現實的普遍現象,提到社會歷史的高度,提出問題,抒發感慨,表示態度和願望。他以政論作詩,但並不抽象議論,也不散文化。
②豐富奇異的想像,構成生動有力的形象。在他的詩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飛」、「爪怒」、「靈氣怒」等等,習見的景物變得虎虎有生氣,動人耳目,喚起不尋常的想像。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寫落花,使引起傷感的衰敗的景物,變為無比壯麗的景象,更高出尋常的想像之外。「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則從衰敗中看出新生。「天命雖秋肅,其人春氣腴」(《自春徂秋,偶有所觸,得十五首》),從沒落的時代中,也看到新生的一面。
③形式多樣,風格多樣。詩人自覺地運用古典詩歌多種傳統形式,「自周迄近代之體,皆用之;自雜三四言,至雜八九言,皆用之」(《跋破戒草》)。實際他寫得多的還是五七言「古體詩」,七言的「近體詩」,而以七言絕句為大宗。一般趨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縛,自由運用,沖口而出。這也以七言絕句表現得最突出。作於道光十九年(1839)的《己亥雜詩》315首,獨創性地運用了七言絕句的形式,內容無所不包,詩人的旅途見聞,以及生平經歷和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歷歷如繪,因而成為一種自敘詩的形式。它們可以作為一首詩讀。由於作者這種充分地、富於創造性地運用,自然地使七言絕句成為一種最輕巧、最簡單、最集中的描寫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形式。復雜深刻的思想內容,多種多樣的語言形式,是龔詩風格多樣化的基礎。「從來才大人,面貌不專一」(《題王子梅盜詩圖》),詩人是以風格多樣化自勉和自許的。他的古體詩,五言凝煉,七言奔放;近體詩,七言律詩含蓄穩當,絕句則通脫自然。
④語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有瑰麗,也有朴實;有古奧,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般自然清麗,沉著老練,有杜韓的影響,有些篇章由於用典過繁或過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帶來艱深晦澀的缺點。龔自珍先進的思想是他許多優秀詩篇的靈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藝術的獨創性,使龔詩別開生面,開創了詩的一個新的歷史時代,不同於唐宋詩,實開近代詩的新風貌。龔詩在當時欣賞的人不多,它的影響始大於晚清,主要由於它的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抒情與思想政治內容結合,又不落於以文字、學問、議論為詩。龔自珍文在當時比詩有名,也更遭到一般文士的非議,目為禁忌,不敢逼視。除幾組學術論文外,它們重要的一部分是不同形式的政論文。有些「以經術作政論」,「往往引公羊義譏切時政,詆排專制」(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這些文章都是用《春秋》公羊學派的觀點與現實的政治聯系,引古喻今,以古為用。如《乙丙之際箸議七》、《乙丙之際箸議九》和《尊隱》等,都是公羊「三世說」的運用。有些則是直接對清王朝腐朽統治的揭露和批判,如《明良論》;以及各種積極建議的篇章,如《平均篇》、《西域置行省議》、《對策》、《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等。另一類是諷刺性的寓言小品,如《捕蜮》、《病梅館記》等。還有許多記敘文,記人、記事、記名勝、記地方,如《杭大宗逸事狀》、《書金伶》、《王仲瞿墓誌銘》、《書居庸關》、《己亥六月重過揚州記》等,內容不同,都富有現實意義。
龔文的表現方法也很特殊。一般很簡單,而簡括中又有鋪敘誇張,有的直率,有的奇詭。他的散文語言活潑多樣。有的散行中有駢偶,有的瑰麗,有的古奧,甚至偏僻、生硬、晦澀。龔文區別於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兩漢古文的一個獨特的發展,開創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風氣。龔自珍的詞也很著名。譚獻認為龔詞「綿麗沈揚,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復堂日記》二)。實際上,他的詞沒有擺脫傳統詞的影響,偏重於詞的言情本性。他也寫了一些抒發感慨懷抱的詞,如〔鵲踏枝〕《過人家廢園作》抒發孤獨而自豪的感情;〔鳳凰台上憶吹簫〕《丙申三日》寫與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實現的感慨;〔浪淘沙〕《書願》寫願望,略同《能令公少年行》;〔百字令〕《投袁大琴南》寫與袁琴南兒時同上家學的情景;〔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寫思想上劍態和簫心的矛盾,有志於作為,又思退隱,留戀山水。
但龔詞大部分還是消閑之作,抒寫纏綿之情,成就遠遜於詩。晚年他發現自己詞的缺點:「不能古雅不幽靈,氣體難躋作者庭。悔殺流傳遺下女,自障紈扇過旗亭。」(《己亥雜詩》)他所謂氣體,就是風格,自知缺乏現實社會內容。本集和版本 龔集傳世版本甚多,最初有《定盦文集》3卷、《余集》1卷,附《少作》1卷,道光三年自刻本。《己亥雜詩》亦有道光十九年自刻本。龔自珍去世後第二年,魏源所輯《定盦文錄》12卷,又考證、雜著、詩詞12卷(《定盦文錄敘》),無刻本。後有《定盦文集》3卷、《續集》4卷,同治七年吳煦刻本。今有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排印《定盦文集》4冊,涵芬樓影印《定盦文集》3冊,均吳煦本。光緒以來至清末,傳本益多,有光緒十二年朱之榛《定盦文集補編》4卷;以「全集」名者,有光緒二十三年萬本書堂刻本《龔定盦全集》;有宣統元年國學扶輪社排印本《精刊龔定盦全集》;有宣統元年邃漢齋校訂時中書局排印本《校訂定盦全集》10卷;有宣統二年掃葉山房石印本《定盦全集》等。民國以後,有1935年上海襟霞閣本《龔定盦全集》;1935年王文濡編校、國學整理社本《龔定盦全集》;1937年夏同藍編世界書局本《龔定盦全集類編》等。1959年王佩諍校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本《龔自珍全集》,此本基本上參照邃漢齋校訂本編例,分為11輯,第1至第8輯為文,第9、10輯為詩,第11輯為詞。
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十九年,棄官南歸。二十一年,於江蘇雲陽書院猝然去世。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後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甚深。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時代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對封建專制的積弊,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的思想為後來康有為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中年以後,雖然志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志並未消沉。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並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准備。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台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後起」的一家之談。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籲,並潛心於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他生平詩文甚富,後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