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宋代典故畫

宋代典故畫

發布時間: 2021-01-26 22:41:07

⑴ 誰知道一些歷史上或近代送畫的典故,比如某某送給某人某組織一幅畫,要有點檔次的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出自《老子》。意指天道之網寬廣,誰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很稀疏,但不會放過一個壞人。後來,「天網」之意從「天道之網」,逐步演變成「法律之網」,常作「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法網」,《辭海》解釋為「刑法」。《采史·太祖紀三》:「堯舜之罪四凶,止從投竄,何近代法網之密乎!」。此時的涵義,已然演化成:刑法多而面寬,任何人都逃脫不了它的懲罰。漢高祖劉邦,以六條定天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備受推崇,為漢室的千基偉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縱觀我國漫長的封建發展史,從秦始皇一統江山以來,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被確定,幾千年綿綿延續下來,產生了極為深厚的「人治」觀念積淀。由於「人治」,統治者可以姿意對違反自己意願的人,以「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出入人罪,濫施刑罰,而不問此人是否真正觸及了刑法。正如英國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說:「在刑事案件中,法官應當小心,毋使意在警戒的法律變成嚴酷的苛政。他們也應當注意,不可降下《聖經》上所說的那種雨:『他要向他們降下網羅之雨。』因為濫用刑法便是在人民身上降下網羅之雨。」在「人治」的背景下,「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常常導致統治者濫施苛政,在「疏而不漏」的口號下,會有那些並未觸法的人們受到刑法的懲罰。如我國宋代民族英雄岳飛,就受奸人陷害,因「莫須有」的罪名被冤殺;我國清代大興文字獄,有人因「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即興議論而身首異處。這些對於當時的統治者而言,他們認為並無不妥;對於被冤獄的人們而言,因為人治力量的強大,自身法律意識的缺乏,雖蒙冤而無回天之力。正因為如此,無論王朝如何更迭,「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卻一直流傳下來。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代表人民的利益,逐步制訂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法規體系。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的法律條文不可謂不完備,規定不可謂不詳盡,涉及的面不可謂不寬廣。刑法就像一覽表一樣,規定清楚明了,人們對於什麼是犯罪,什麼不是犯罪,一目瞭然。「法網恢恢」乃是現實的真實寫照,也是今後的發展方向。然而,無論法律的網多麼「恢恢」,卻不再是「疏而不漏」。因為1997年修改刑法時,取消了類推規定,增設了「罪刑法定原則」。新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罰。」公民只有觸犯相應的法律條文,依法應當負相應刑事責任時,才能受到法律的懲罰;如果沒有觸犯刑律,那麼不管「法網」多麼「恢恢」,都不應被處罰。

在當前,無論是在法制宣傳上,還是在人們的日常用語中,「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使用頻率仍然很高。筆者深以為不妥。現在已經進入法治社會,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已列為刑法的基本原則,再提「疏而不漏」,顯然與法制社會不相符,與濃厚的法治氛圍不相適應。

⑵ 宋朝的名人典故有哪些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里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⑶ 圍魏救趙成語典故繪出一幅畫

採納啊親~~·

⑷ 「胸有成竹」一詞源自於描述繪畫經驗,他出自宋代畫家

是宋代的一個典故,關於蘇軾的表兄畫家文與可畫竹的故事。
文同(一○一八~一回○七九),字與可,號笑答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文同除詩外尤以墨竹知名,畫家稱文湖州竹派。
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稍縱即逝矣。」

⑸ 畫的典故,什麼故事

司馬光砸缸,著名歷史故事,發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講述司馬光用大石砸破回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答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於《宋史》。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⑹ 北宋初年著名畫孫知微畫水有何典故

孫知微,北宋初年著名畫家。蜀眉山人,出身農民,但天性喜畫,後師法益都攻水墨僧令宗。信道,清凈寡慾,不食婦女所作的食物,他有秘方可以查驗,沒有人能糊弄得了。善畫道釋,蜀寺觀多留有他的墨跡。畫水可稱絕筆。據宋人研究,此前畫水多作平遠細皺,最好的也不過能為波頭起浮而已。唐末孫位開始一改畫水平緩的傳統,而為奔湍巨浪,盡水之變,號稱神逸。孫位之後,黃筌、孫知微皆得其筆法。孫知微畫水,與其他畫家不同的是,畫前構思時間長,一旦胸有成竹便迅速完成。如他欲於大慈寺壽寧院壁作胡灘(疑為糊灘)水石四堵,營度經歲,終不肯下一筆。「一日,倉皇入寺,索筆墨甚急,奮袂如風,須臾而成。作輸瀉跳蹙之勢,洶洶欲崩屋也。」水是無形的,表現起來很難,特別是用中國畫的工具,以線條描繪就更多難。表現水紋,就行筆而言,最忌諱遲疑緩慢。孫知微深知個中奧秘,所以他畫水力求其快,快則行筆迅捷,流動如生,水浪跳動大,也可避免線條平緩之弊,這是他的高明之處。所以蘇軾對他畫水給以極高的評價。

成功的畫家都有鮮明的個性,而個性來源於他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對藝術的獨到見解。孫知微就是如此。如他曾在成都壽寧寺畫九曜,九曜的侍從中有手持水晶瓶者,幫他設色的畫工背著他在瓶中加畫了蓮花。他看到後說:「瓶所以鎮天下之水,吾得之道經,今增以花,失之遠矣。」瓶本是鎮水之寶,加蓮花豈不變成家庭的小擺設了嗎。又如他畫《涅槃圖》也與一般表現相去天壤,把圓寂的釋迦畫得「尊重嚴威,雖亡而神明常存者。」諸大弟子及法眷要屬,雖表現出悲哀苦惱,但並不過分悲傷,大弟子伽葉左顧右盼好像沒有發生什麼,若無其事,唐吳道子畫《涅槃圖》已強調無哀泣容,孫則更勝一籌。現如他畫《雪鍾馗》,鍾馗破巾短褐,束縛一鬼,荷於擔端,行雪林中。寓意掃除一切擾人鬼物。此種表現也是前無古人。

⑺ 宋朝的詩情畫意

宋詩是在唐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成就雖不如唐,但對後世的影響仍然很大。比較著名的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蘇軾的《題西林壁》等。
原詩: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譯文
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鍾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
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賞析
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瞭望中之景。詩人站在長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與這邊的「瓜洲」這么近,就一條江水的距離,不由地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鍾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鍾山只隔數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為千古名句,再次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靜結合,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為其它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像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鄉的心情,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宋代詩歌依時間先後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發展時期。
1、沿襲期
從北宋開國到宋真宗趙恆朝七八十年的時間里,宋詩基本上沿襲唐風。主要流派有以王禹偁(954~1001)為代表的白居易體(簡稱白體),魏野(960~1019)、林逋(968~1028)為代表的晚唐體和楊億(974~1020)、劉筠(970~1030)、錢惟演(977~1034)為代表的西昆體。從個人成就講,以王禹偁為最大。他是宋代提倡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學習的第一個詩人,寫下不少關心民間疾苦的詩篇。就流派言,以雕章麗句、多用典故的西昆體影響為最大。11世紀初二三十年的詩壇,基本上為它所把持。
2、復古期
宋仁宗趙禎時,歐陽修、梅堯臣(1002~1060)、蘇舜欽(1009~1048)等青年文學家,在反對駢文,提倡古文的同時,連帶反對楊億、劉筠片面追求偶切、不重內容的近休唱和詩風,上承宋初王禹偁關心現實的精神,主張大量創作以反映國計民生為傳統的古體詩,以配合當時的政治改革運動。這一時期,梅堯臣同情民間疾苦的名篇《田家語》、《汝墳貧女》,蘇舜欽反映宋廷積貧積弱社會問題的《城南感懷呈永叔》、《慶州敗》,歐陽修揭露官府腐敗的《食糟民》,蔡襄(1012~1067)、石介(1005~1045)等人直接干預政局的《四賢一不屑》和《慶歷聖德頌》等古體之作陸續問世,名重一時,朝野詩風為之一變。宋詩議論化、散文化的獨特面目,也在此時初步形成。
3、革新期
11世紀後半期,王安石、蘇軾相繼主盟詩壇,宋詩創作形成第一個高峰期。王、蘇兩人政治見解和詩歌主張多所不同,但銳意創新,力圖建立個人風格的不倦追求則一。代表作如王安石的《明妃曲》、《烏江亭》詩,就傳統題材翻出新意,充分發揮了宋詩長於議論的特點,讀後耐人回味,被公認超出唐人的同類作品。蘇軾則在「以詩為詞」的同時,將歐陽修、梅堯臣等人開了頭的「以文為詩」推進到「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的地步。蘇詩的超邁豪縱,觸處生春,富於創新精神,其名作《百步洪》詩中一氣呵成的七個聯喻:「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是最好的自然寫照。王、蘇兩人刻意求新而創作的一些小詩,如王詩《泊船瓜洲》,蘇詩《題西林壁》,或以新鮮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豐富的哲理發人以深思,歷久而傳誦不衰,也為宋詩增添了不少光彩。
這一時期的重要詩人還有黃庭堅(1045~1105)、陳師道(1053~1101)等,並出蘇軾門下,但詩風與蘇氏不同。
4、凝定期
黃庭堅作詩,有所謂「點鐵成金」、「脫胎換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為新」,尚不失宋詩革新期的首創精神。後來起而效法者,以此為定式,形成在南北宋之際影響十分巨大的江西詩派,宋詩重新走上了模仿前人,只在文字技巧、聲韻格律方面顛來倒去的形式主義道路。直到南渡之際,陳與義(1090~1138)等人由早期江西詩人對杜詩聲律的偏愛轉向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精神和蒼涼沉鬱的風格,在詩歌中反映出民族災難降臨之初知識分子的愛國感情,宋詩停滯不前的現象才有所改變。
5、中興期
南宋前期,抗敵、北伐成為詩人表現的重大主題,愛國詩的大量涌現,使宋詩在這方面成為超越前代並給後世以莫大影響的典範,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貢獻。以陸游為代表的中興詩人,紛紛從江西詩派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建立起自己的風格。陸游的「從軍樂」、楊萬里(1127~1206)的「誠齋體」、范成大(1126~1193)的田園詩,均能獨自網開一面,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除愛國、抗戰之外,農村下層民眾的生活,也是他們的共同題材。詩歌語言也開始趨於通俗、自然和口語化。楊萬里的「活脫」,陸游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話,包括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詩歌的平直質朴,均使這一時期的詩歌表現出與前幾個時期以及唐詩的不同面貌。
6、飄零期
南宋後期,再也沒有出現比較重要的詩人。先後活躍在詩壇上的「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為詩宗賈島、姚合,重新走宋初的沿襲晚唐詩風的老路,雖也寫出一些清新可讀的作品,但總的來說,宋詩也如當時的政局,已是風雨飄搖,每況愈下。直至宋末文天祥等愛國志士以血淚凝成的正氣歌留名汗青,宋詩才最後迸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關於宋詩的特點,一般認為最主要的是議論化、散文化。「以文為詩」,唐代個別詩人如韓愈等已開其端,但奉為圭臬,因之蔚為一代詩風者則自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而達到極致。由「以文為詩」到「以議論為詩」,宋詩之所以在強大的唐詩影響之下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的這一風格特徵,有著深刻的時代根源。北宋時期,政治改革和隨之出現的朋黨之爭,從慶歷新政到王安石變法,一直是知識分子關心的主要問題。終南宋之世,主戰和主和,又將朝野士人分成旗幟鮮明的兩大派。絕大多數詩人具有官僚和知識分子雙重身分,「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是這批人的共同特徵。其次,宋代儒學一改唐人死守前代註疏的舊習,疑經惑古,以己意解經,蔚為風氣,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學者化的身分。所謂某人好議論,主要就是由這兩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促成。
與宋詩議論化相關的還有另一個特點:理趣。所謂理趣,指寄寓在詩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宋詩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學,而是佛門的禪機。宋詩中最富有理趣的幾首代表作品,多出於理學形成之前而哲學思想自成體系的王安石、蘇軾及其追隨者黃庭堅、陳師道之手。如蘇軾的《次韻法芝舉舊詩一首》:「春來何處不歸鴻,非復羸牛踏舊蹤,但願老師真似月,誰家瓮里不相逢。」即源於《高僧傳》所載醋頭和尚斗機鋒的偈頌。
此外,兩宋詩壇還有兩個前所未有的特點,一是詩歌派別的出現和形成風氣,一是「詩話」作為一種詩歌批評方式的產生和流行。宋詩多流派,當與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黨爭紛繁的原因有關。如北宋末呂本中(1084~1145)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列黃庭堅以下二十五人,後又有所謂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之說,一如禪宗之「法嗣」傳衣。列名之人均以名節自勵,氣味相投。至於文學觀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詩家的門戶之見,壁壘森嚴,則與「詩話」的黨同伐異有著互為因果的內在聯系。

⑻ 求一個古人關於畫畫的典故

公元742-755(天寶年間),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橫生,遂命吳道子乘驛傳赴嘉陵江去寫生。到了嘉陵江,吳道子漫遊江上,縱目遠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過,當時的體會與感受,便深深銘記在心上,並沒有繪制一張草圖。

當吳道子游覽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後回到長安,玄宗問他繪畫的情況時,他回答說:「臣無粉本,並記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繪畫。吳道子凝神揮筆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風光躍然紙上,玄宗看了嘖嘖稱贊。

(8)宋代典故畫擴展閱讀

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於他可以創新。

他善於從復雜的物體形態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陰陽面,歸納成為不可再減的「線」,結合物體內在的運動,構成線條的組織規律,如衣紋的高、側、深、斜、卷、折、飄、舉的姿勢,完全基於線條的組織而描摹出物體的性格。

這種線的要求是嚴格的,每一根線都符合造型傳神的要求,每一根線都充滿了韻律美,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創造的線。

吳道子還弘揚繪畫藝術,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藝傳給下一代,使繪畫藝術後繼有人。

據《圖繪寶鑒》和《歷代名畫記》記載,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較知名的有盧稜伽、李生、張藏、韓虯、朱繇、翟琰等。

吳道子對弟子言傳身帶,不是讓弟子們背誦口訣、研色等,就是讓弟子們臨摹他的畫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有時,吳道子作壁畫時只描一個大概,其餘便讓弟子來完成,在洛陽敬愛寺中,吳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經變」即由翟琰完成的。

吳道子的繪畫藝術對唐代的繪畫有著深刻影響,他被後世尊為「畫聖」,後來他的徒弟接替了「畫聖」的名號。

⑼ 北宋早期著名畫家許道寧街頭賣畫有著怎樣的典故

北宋早期著名畫家許道寧,長安人(一說河南人),生卒不詳(約970~1052)初在汴梁端門前賣葯,為了招攬生意,畫山水以吸引顧客,誰買葯便同時以山水畫相贈。因此漸漸出名,與上層社會多有往來,後被宰相張士遜(964~1049)發現,命他在相國寺畫壁畫及屏風等,張深加賞愛,作詩贈之:「李成謝世范寬死,惟有長安許道寧。」從此名震京師,躋身名家行列。

許道寧山水畫初師李成,始尚矜謹,老年唯以筆畫簡快為己任,故峰巒峭拔,林木勁硬別自成一家體。文同題許道寧《寒林》詩曰:「許生雖學李營丘,墨路縱橫多自出。交柯揮霍裴旻劍,亂漫淋漓張旭筆。」這從他流傳下來的《漁父圖》畫風可以得到證實。據傳許道寧性格跌宕不羈,除善山水,亦工傳神,他去酒肆飲酒,見顧客中有長得醜陋者,必寫其貌張揚之,常常引起別人發怒,以至遭到毆打,碎衣敗面,他也滿不在乎。米芾說許道寧畫人物丑怪,賭博村野如伶人者,確非虛構。黃庭堅在元祐二年(1087)秘書省所作的《答王濟道寺丞觀許道寧山水圖》詩,提供了許道寧晚年的一些情況:

往逢醉許在長安,蠻溪大硯磨松煙;

忽呼絹素翻硯水,久不下筆或經年。

異時蹋門闖白首,巾冠欹斜更索酒。

舉杯意氣欲翻盆,倒卧虛樽將八九。

醉拈枯筆墨淋浪,勢若山崩不停手;

數尺江山萬里遙,滿堂風物冷蕭蕭。

山僧歸寺童子後,漁伯欲渡行人招;

先君笑指溪上宅,盧鶿白鷺如相識。

許生再拜謝不能,元是天機非筆力;

自言少年眼明時,手揮八幅錦江絲。

贈行卷送張京兆,心知李成是我師。

張公身逐銘旌去,流落不知今主誰。

大粱畫肆閱水墨,我君磐礴忘揖客。

珠絲煤尾意昏昏,幾年風動人家壁。

雨雪涔涔滿寺庭,四圖冷落讓丹青。

笑酬肆翁十萬錢,卷付騎奴市盡傾。

王丞來觀皆失席。指點如見初畫日。

四時風物入句圖,信知君家有摩詰。

我持此圖二十年,眼見綠發皆華顛。

許生縮手入黃泉,眾史弄筆摩青天。

君家枯松出老翟,風煙枯枝倚崩石。

蠹穿風物君愛惜,不誣方將有人識。

⑽ 宋代歷史小故事

1、《千里送京娘》

據說,趙匡胤年少時,因得罪朝廷而闖盪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經路過華山,從一群強盜手裡救下苦命女子趙京娘,趙匡胤與趙京娘結為兄妹,並獨行千里護送趙京娘回家。

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體貼關懷。途徑武安門道川,趙京娘晨起,臨淵梳妝,向他訴說愛慕之情。趙匡胤躊躇滿志,婉言回絕。

趙京娘因而投湖自盡,趙匡胤在悔恨交加中投軍。他登基後,追封趙京娘為貞義夫人。

2、《燭影斧聲》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

當夜,太祖駕崩,宋皇後讓王繼恩去叫秦王趙德芳來。但在這時,王繼恩忽然叫道「晉王來了!」

宋皇後見趙光義,大吃一驚!對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趙光義哭著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改元太平興國。

3、《包公擲硯》

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廣東肇慶)時。當時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

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

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三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

4、《寇竹渡》

據說寇凖死後雷州人民護送寇凖靈樞北上,至雷州一渡口時,突然狂風大作,驟雨滂沱,大家無法北上,只好停下來,為了防止棺木被雨水沖走,大家就在靈柩前插上枯竹。

第二天,等到雨過天晴的時候,護棺之竹竟然長出新芽。後人為了悼念這位賢相,遂把此渡命名為「寇竹渡」,至今地名尚存。

5、《斷齏畫粥》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