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不二臣典故

不二臣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25 00:19:56

①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的典故

秦朝末年,各地百姓紛紛起義。當時,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在吳中起兵反秦,聲勢相當浩大。項羽身材魁梧,氣力過人,一人就能扛起一座鼎。他和叔父起兵後,獲得節節勝利。

後來,項梁隨著戰爭的勝利,產生驕傲情緒,最後戰死在定陶。秦將章邯,引軍渡過黃河北上,圍攻趙國。趙國危急,趕緊向各國求救。然而各國的援軍看到秦軍氣勢那麼強,根本不敢援救趙國,義軍主將宋義,畏懼秦軍,貽誤戰機,項羽一怒之下,在營帳中把宋義斬了,親自帶兵渡河援趙。

項羽帶領大軍渡過黃河後,面對滔滔的黃河水,領著八千江東子弟兵發誓:「不擊敗秦軍,決不收兵;不消滅章邯,我項羽誓不為人。蒼天為證,江水為憑,我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英雄豪傑不二言。」

說完話,項羽下令破釜沉舟。燒了帳篷,擊沉船隻,斷絕了士兵戰敗後還能渡河回去的念頭。並砸掉做飯用的鍋子,每人只給三天的乾糧,表現出必死的決心。楚兵一看已經沒有後路了,在項羽帶領下個個以一當十,拚死血戰,最後將強悍的秦軍打敗,項羽也從此威震天下,成了諸侯的霸主。

(1)不二臣典故擴展閱讀:

破釜沉舟歷史背景: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時候,在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的項梁、項羽起而響應。項梁的父親,也就是項羽的祖父,是楚國名將項燕。項羽從小死了父親,是在叔叔項梁的照顧下長大的。

他小小年紀便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叔父教他書法,他不用功;讓他去學習劍術,他也不肯努力。項梁很生氣就罵他沒有出息。

但項羽卻說:「念書寫字,頂多記記姓名罷了;劍術學好了也只能和幾個人對打,我要學那種一人敵萬人的本領。」

項梁聽項羽這么一說,認為侄子胸有大志,就教項羽學習兵法。項梁本人因善於結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麼大事,他都趕去幫忙,當地的百姓都很喜歡他,他也就成了吳中豪傑的領袖,連地方官也要敬他幾分。

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時,經過吳中,許多人前來觀看。站在兩旁的百姓,一見這威風凜凜(lǐn)、豪華壯麗的皇帝車駕賓士而來,都獃獃地站著,大氣也不敢喘(chuǎn)。

只有站在人群里比別人高出一頭的項羽,瞪著濃眉下一雙有神的大眼,脫口說道:「這有什麼了不起,誰都可以取代他!」項梁嚇得趕快捂住項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這兒胡說八道,讓別人告發了可是要滅九族的呀。」

回到家裡,項羽埋怨叔父說:「平日您總是讓我練習武藝,學習兵法,讓我念念不忘家國之恨,今天您怎麼這樣膽小怕事呢?」項梁說:「我們是要干一番大事業,不能心急氣躁。要想報仇,就必須學會等待時機。」

就在這一年,秦始皇在回咸陽的路上病死。第二年,二世繼位,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消息傳來以後,項梁和項羽萬分高興和激奮,他們感到為楚國報仇的時機已經到來了,就殺掉了當地的郡守,召集起8000子弟兵,起兵反秦。

②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的歷史典故

八陣圖 杜甫 (著)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於大歷元年(766)。

③ 不二法門的成語典故

不二法門
不二之法門也。不二之理,佛道之軌范,故雲法。聖由之趣入,故雲門。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在諸法門之上,能直見聖道者也。維摩經載文殊師利問維摩詰:何等是不二法門?維摩默然不應。殊曰:善哉善哉!無有文字言語,是真不二法門也。肇曰: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十二門論疏上曰:『凈名以理為門,一道清凈,故稱不二。真極可軌,所以雲法。至妙虛通,故雲門。』見不二條。
什麼是「不二」
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謂之不二。菩薩悟入一實平等之理,謂之入不二法門。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說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什曰:有之緣起,極於二法。二法已廢,則入玄境。肇曰:離真皆名二,故以不二為言。』大乘義章一曰:『言不二者,無異之謂也,即是經中一實義也。一實之理,妙寂離相,如如平等,亡於彼此,故雲不二。』十二門論疏上曰:『一道清凈,故稱不二。』
不二:世間萬物千差萬別,皆是相對而論,其實沒有什麼不同。

來源
據說佛家有無量法門,而不二法門為第一法門,人一旦進入門,就是進了超越了生死的涅境界便可以成佛了。當然這只是從思想境界上而不是從空間上來說的。法門可以理解為一種門道或途徑,所有修行的人只要依著這樣的途徑去不斷修行便可以獲得正果。既然說它是一種思想境界,它又體現了什麼樣的思想呢?不二是一種非常深奧的理念,也不是我們言語可以說清楚的,簡單的說,不是一,不是二,沒有彼此的分別就是不二。佛教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盡管在現象上有千差萬別,但從佛性上來看都是沒有分別的,只不過是因緣湊合,都是虛無的,沒有相對,也沒有絕對。
傳說古印度有位叫維摩詰的人,他是釋迦牟尼門下著名的居士,也是一位在家菩薩,維摩詰與其他菩薩不同的是,其他菩薩都沒有家室,而維摩詰卻不僅有嬌妻美妾,而且擁有大片的庄園田地,是當地的一位富翁,但他即虔心侍佛,刻苦修行,同時也積極參加世俗的活動,他這種即出家又不出家的舉止實在令人捉摸不透。有一次他聲稱病了,釋尊便派弟子文殊等前來探病,與他進行了一場佛法真理的大辯論,維摩詰以他高深的佛學底蘊和超人的口才回答了眾人的提問。他認為只要心中清凈,佛土也就清凈了,雖然他有眷屬良田,但他的心卻不為貪念所蒙蔽,雖然他的行為不同於其他菩薩,但他實在是在追求佛道真理。所以一切都不必拘於形式,而在於自己內心如何把般若智慧運用於生活中去,於是他便證實了出家和在家的不二。談到最後,文殊菩薩又問維摩詰:「那麼你認為到底什麼才是不二呢?」維摩詰聽後閉上了眼睛,什麼是也不說。文殊贊嘆道:「妙啊,沒有文字、言語者是真正的不二。」
佛家不二法門文化,其中主題人物是維摩詰菩薩,佛家大乘經典《維摩詰所說經》,共十四個章節四萬字。

成語典故出處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④ 20條成語典故,文言文的。急啊!!!!!!!!!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邯鄲學步: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漢書》

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莊子·齊物論》

螳臂當車:齊庄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庄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而勇士歸之。

買櫝還珠: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韓非子》

老馬識途: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韓非子·說林上》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濫竽充數: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u)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乘風破浪: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叔父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拒賊,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義為業,少文既高尚,諸子群從皆愛好墳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知。(選自《宋書》

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鄭人買履: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魯侯養鳥: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

名落孫山: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指鹿為馬: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東施效顰: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 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平漫屠龍:朱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掩耳盜鈴: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再作馮婦: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沉魚落雁: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葉公好龍: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⑤ 求成語的典故

錦屏射雀jǐn píng shè què
典源:《舊唐書·高祖竇皇後傳》
國學故事:隋朝末年,戰亂不定,各路諸侯爭雄天下。竇毅不愧老謀深算,為女兒擇婿別出心裁。一次竇毅指著大公主說:「這女子才貌雙全,不能輕易許配人家,應當為她選擇一個好的丈夫。」因此便在屏風上畫了兩只孔雀,凡是求婚的人,均給兩支箭讓射,暗定若有能射中孔雀眼睛的,就把大公主嫁給他。有幾十人前來求婚,但都未能中標,後李淵到來,兩箭分別射中兩只孔雀的眼睛。竇毅見了十分高興,便把女兒許配給李淵。當時戰亂以武治國平天下。[1]
編輯本段割席分坐gē xí fēn zuò
典源:《世說新語·德行》
國學故事:三國時魏國有個隱士,儉朴好學。有兩個讀書人,一名叫管寧,一名叫華歆。他們倆一起在菜園鋤地,看見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把它看得像破瓦碎石一樣揮鋤撥開,華歆卻趕緊拾起來看了又看。後來他們又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這時,一位衣著華貴的大官乘坐馬車從學校門前經過,管寧不為所動,仍舊專心致志地讀書。而華歆卻非常羨慕,扔下書本跑出去看。他回來後,管寧二話沒說,立即與他割斷坐席,並鄭重宣布:「你不是我的朋友!」·[2]
編輯本段逢人說項féng rén shuō xiàng
典源:《贈項斯》
國學故事:唐代有位很有名望的江東人叫項斯,在他未出名之前,曾拿自己的詩文去拜見朝廷官員楊敬之。楊敬之十分喜愛他,贊道:「幾次看詩都覺得很好,見到人後覺得人品更值得稱道。我生來不會隱瞞人的長處,因此只要見到人我必會稱贊項斯的人品和詩文。」不久,項斯便被選拔重用。[3]
編輯本段牧羊讀書mù yáng dú shū
典源:《三國志·魏書·楊俊傳》
國學故事: 西晉的權臣楊俊隱居太原時,見到一個名叫王象的少年,生活很清苦,但卻十分勤奮好學,常常一邊牧羊,一邊偷偷讀書,為此被主人鞭打了一頓。楊俊喜愛他珍惜時光,勤奮好學,於是便將王象贖買到家中,給他一定的條件和時間,讓他繼續用功讀書,年長後還為他定親娶妻。王象身為仆奴,不甘淪落,仍勤奮刻苦「牧羊讀書」。[4]指鹿為馬zhǐ lù wéi mǎ《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陰謀篡位,但又怕別的臣子不服從,就設法試探。他故意給秦二世獻了一隻鹿,並說:「這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弄錯了吧?把鹿說成馬了。」趙高問其他大臣,有的不吭氣,有的巴結趙高就附和說是馬,也有的說是鹿。趙高就把說是鹿的人暗害了。[5]愛屋及烏à i w ū j í w ū 烏:烏鴉。《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意思是說,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後用「愛屋及烏」比喻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和他有關系的人或事物。殃及池魚yāng jí chí yú
出處:北齊·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兒在里邊快樂地游著。突然,城門著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火叫說:「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魚兒都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兒之外,其它魚都沒有逃走。這時,人們拿著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救火。過一會,火被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火——水——魚是有聯系的,池塘的水能滅城門的火,這是直接聯系,魚兒與城門失火則是間接聯系,它是通過池水這個中間環節而發生聯系的。比喻無端受禍。
2、指有典故來源的成語,不包括沒有典故來源的成語。東施效顰來源於:《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 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範例
編輯本段班荊道故bān jīng dào gù
成語典故:班:鋪開。荊:黃荊,一種灌木。原為用荊條鋪地,坐在一起談說過去的事情。後常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話舊情。[6]
成語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於食,而言復故。」
編輯本段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語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語出處: 唐·柳宗元《臨江之麋》:「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安步當車ān bù dàng chē
成語典故: 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成語出處: 《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不二法門bù èr fǎ mén
成語典故: 不二:指不是兩極端;法門:佧行入道的門徑。原為佛家語,意為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後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成語出處: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成語例句: 歷觀戰史,水戰用火攻,是顛撲不破的不二法門。(高陽《清宮外史》下冊)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語典故: 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
成語出處: 唐·駱賓王《螢火賦》:「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語例句: 知縣生平暗室不欺,既讀孔、孟之書,怎敢行盜跖之事?(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三)匕鬯不驚bǐchàngbù jīng
成語典故: 匕:古代的一種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物。形容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百姓安居,宗廟祭祀,照常進行。
成語出處: 《周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成語例句: 贛、寧之亂,坐鎮上游,匕鬯不驚,指揮若定。(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六回)筆大如椽bǐ dà rú chuán
成語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語出處: 《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成語例句: 詞清若玉,筆大如椽。(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筆下生花bǐxiàshēnghuā
成語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寫作的詩文極佳。
成語出處: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下》:「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成語例句: 晚唐詩人杜牧才氣過人,筆下生花,創作了許多詩文佳品,尤以《阿房宮賦》傳誦千古。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
成語典故: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拖泥帶水。
成語出處: 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成語例句: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後,先生就不再刪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書有筆,不蔓不枝」之類。(魯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赤子之心chì zǐ zhī xīn
成語典故: 赤子:初生的嬰兒。比喻人心地純潔善良。
成語出處: 《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語例句: 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所謂赤子之心,原不過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低唱淺斟dì chàng qiǎn zhēn
成語典故: 低唱:輕柔地歌唱;斟:喝酒。聽人輕柔地歌唱,並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在的神態。
成語出處: 宋·無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學士,嘗買得黨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銷金暖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焚骨揚灰fén gǔ yáng huī
成語典故: 燒掉屍骨,揚棄骨灰。形容非常仇視。
成語出處: 《梁書·侯景傳》:「曝屍於建康市,百姓爭取屠膾啖食,焚骨揚灰。」焚膏繼晷fén gāo jì guǐ
成語典故: 膏:油脂,指燈燭;繼:繼續,接替;晷:日光。點上油燈,接續日光。形容勤奮地工作或讀書。
成語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成語例句: 相傳文人目多眚,歸咎讀書,焚膏繼晷,以致損明。(清·張潮《虞初新志·三儂贅人廣自序》)噤若寒蟬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語典故: 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成語出處: 《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成語例句: 他的話完了,台下有幾個人拚命地高聲鼓掌,而更多的人卻噤若寒蟬、面面相覷。(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俗不可耐
sú bù kě nài
成語典故: 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成語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鋌,可三四兩許,秀才掇內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懸崖勒馬
xuán yá lè mǎ
成語典故: 懸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馬:收住韁繩,使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
成語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矣。」
成語例句: 您鑄成大錯在前,已經對不起天地祖宗,趕快懸崖勒馬吧!(華而實《漢衣冠》三)
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成語典故: 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成語出處: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成語例句: 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魯迅《墳·燈下漫筆》)
作威作福zuò wēi zuò fú
成語典故: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獨攬權威,行賞行罰。後泛指憑借職位,濫用權力。
成語出處: 《尚書·洪範》:「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成語例句: 姜三膘子一輩子是作威作福,花天酒地。(曲波《林海雪原》二)
作繭自縛
zuò jiǎn zì fù
成語典故: 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裡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成語出處: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詩:「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宋·陸游《劍南詩稿·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成語例句: 我們需要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但不可過於繁瑣,弄得作繭自縛,捆住自己的手腳。
重蹈覆轍
chóng dǎo fù zhé
成語典故: 蹈:踏;覆:翻;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成語出處: 《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成語例句: 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重熙累洽
chóng xī lěi qià
成語典故: 熙:光明;洽:諧和。指國家接連幾代太平安樂。
成語出處: 漢·班固《東都賦》:「至乎永平之際,重熙而累洽。」張銑註:『熙:光明也。洽:合也;言光武既明,而明帝繼之,故曰重熙累洽。」
砥柱中流
dǐ zhù zhōng liú
成語典故: 就象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成語出處: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斷章取義
àn zhāng qǔ yì
成語典故: 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為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成語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
成語例句: 宋人攻擊王介甫,說他將明妃寫成一個不忠君不愛國的人,其實是斷章取義,故入人罪。(朱自清《清華的一日》)
對酒當歌ì jiǔ dāng gē
成語典故: 對著酒應該放聲高唱。原意是人生時間有限,應該有所作為。後也用來指及時行樂。
成語出處: 漢·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成語例句: 盡都是把手為話,對酒當歌,鄭州浪漢委實多。(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折)
阿諛諂媚ē yú chǎn mèi
成語典故: 阿諛:迎合別人的意思,向人討好;諂媚:巴結,奉承。說話做事迎合別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討好。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裴晉公義還原配》:「只是這幫阿諛諂媚的,要博相國歡喜,自然重價購買。」
墮甑不顧ò zèng bù gù
成語典故: 甑:古代一種瓦制炊器;顧:回頭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成語出處: 《後漢書·郭泰傳》:「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
奉天承運fèng tiān chéng yùn
成語典故: 奉:遵照;奉天: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於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指君權神授。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
成語出處: 明·沈德符《野獲編》:「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獨見。故神訓中雲: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誥敕命中,必首雲『奉天承運皇帝』。」
婦人之仁fù rén zhī rén
成語典故: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成語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成語例句: 吳王有婦人之仁,而無丈夫之決。(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
甘之如飴gān zhī rú yí
成語典故: 甘:甜;飴:麥芽糖漿。感到象糖那樣甜。指為了從事某種工作,甘願承受艱難、痛苦。
成語出處: 宋·文天祥《正氣歌》詩:「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成語例句: 背書背不出,「老師」往往大發嬌嗔,自然罵得人下不了台,而張曜甘之如飴。(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甘瓜苦蒂gān guā kǔ dì
成語典故: 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成語出處: 清·翟灝《通俗編·草木》:「甘瓜蒂苦,天下無全美也。」
邯鄲學步hán dān xué bù
成語典故: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成語出處: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成語例句: 寫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樣會像邯鄲學步一樣,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
含英咀華hán yīng jǔ huá
成語典故: 咀:細嚼,引伸為體味;英、華:這里指精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
成語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沈浸濃郁,含英咀華。」
成語例句: 短小、精煉、深刻的文章,值得人們含英咀華。
好高騖遠hào gāo wù yuǎn
成語典故: 好:喜歡;騖:追求。比喻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成語出處: 《宋史·道學傳一·程灝傳》:「病學者厭卑近而騖高遠,卒無成焉。」
成語例句: 但是好高騖遠,貪抄捷徑的心理,卻常常妨礙人們去認識這最普通的道理。(秦牧《畫蛋·練功》)
囫圇吞棗hú lún tūn zǎo
成語典故: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成語出處: 《朱子語類·論語十六》:「道理也是一個有條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
成語例句: 讀書要善於思考,不能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成語典故: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成語出處: 《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成語例句: 果然府中來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別人狐假虎威的誆的去,這個卻保不得他。(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毀家紓難huǐ jiā shū nàn
成語典故: 毀:破壞,毀壞;紓:緩和,解除。捐獻所有家產,幫助國家減輕困難。
成語出處: 《左傳·庄公三十年》:「斗谷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
成語例句: 某等願從眾志,毀家紓難,興復宋室。(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
蕙心紈質huì xīn wán zhì
成語典故: 心靈如蕙草芬芳,品質似紈素潔白。比喻品行高潔。
成語出處: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東都妙姬,南國麗人,蕙心紈質,玉貌絳唇。」

⑥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麼典故

司馬昭是三國時魏國人,他父親名叫司馬懿,是魏國的大將。魏明帝曹叡死時,託付曹爽與司馬懿輔佐齊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與司馬懿互相排擠,經過激烈的權力爭斗,司馬懿盡誅曹爽一黨,魏國軍政大權自此落入司馬氏手中。

司馬懿死後,大兒子司馬師不久廢除了已經成年但遲遲未能親政的曹芳,另立十三歲的曹髦為帝,權勢比司馬懿更大,但沒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馬師在病重的時候,便把一切權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

司馬昭總攬大權後,野心更大,總想取代曹髦。他不斷鏟除異己,打擊政敵。年輕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當長,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幹掉司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隨自己的心腹大臣找來,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恥辱,我要你們同我一道去討伐他。」

幾位大臣知道這樣做等於是飛蛾投火,都勸他暫時忍耐。在場的一個叫王經的對曹髦說:「當今大權落在司馬昭手裡,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動,後果不堪設想,應該慎重考慮。」

曹髦不接受勸告,親自率領左右仆從、侍衛數百人去襲擊司馬昭。誰知大臣中早有人把這消息報告了司馬昭。司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殺掉了。

後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

(6)不二臣典故擴展閱讀:

司馬昭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景初三年(239年),司馬昭被封為新城鄉侯。

正始元年(240年),司馬昭任洛陽典農中郎將。當時正值魏明帝大興奢侈之風以後,司馬昭免除苛捐雜稅,不誤農時,百姓大為喜悅。後轉為散騎常侍。

正始五年(244年),大將軍曹爽伐蜀時,以司馬昭為征蜀將軍,作為夏侯玄的副手,率軍出駱谷,駐扎在興勢。蜀將王林夜間偷襲司馬昭軍營,司馬昭堅持按兵不動。

王林終於退走。事後,司馬昭對夏侯玄說:「費禕占據險要之地而固守,我軍前進得不到作戰的機會,攻堅而不能下,應趕快撤退,以後再作打算。」曹爽等引軍撤退,費禕果然率兵急奔三嶺,截其歸路,魏軍奪得險道才得通過。回到京都,拜為議郎。

⑦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典故

這來自一個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個寺中修行,後來方丈要選擇接替他的人,就把這兩個人叫來,讓他們各作一首偈子(就是佛教里的詩)。 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你所說的正是後來慧能的偈子。
顯然慧能的領悟比神秀高了一層,因為菩提樹和明鏡台本身也是凡塵俗物,以此自比說明還沒有徹底的超脫,而慧能的偈子可以表現出他對佛角教義更深的領悟。方丈也打算把位置傳給慧能。但這個事情後來被神秀知道後就迫害慧能,迫使他逃到南方。於是兩個人開創了「南宗」和「北宗」,也就是所謂的「頓宗」(認為頓悟得道)和「漸宗」(認為漸悟得道)從此中國佛教兩大派系就產生了。不過從影響來看慧能更深遠些。

拓展資料: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此偈見於敦煌寫本《壇經》。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弘忍知道後,「遂喚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於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凈」,稱之為「漸修派」。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也即主觀唯心主義對客觀唯心主義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
在《壇經》第二十節,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於惡;思量一切善事,使修於善行。」這是惠能「頓悟說」的基礎。在他看來,「愚人」與「智人」,「善人」與「惡人」,他們和「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迷」到「悟」,僅在一念之間。這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僅對中國佛教的演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對於後來的中國哲學理論也有重大的影響。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氏,三歲喪父,家境艱貧,稍長以伐薪賣柴為業養母度日。
二十四歲時辭母出家,往蘄州黃梅東山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初為行者,隨眾勞役,踏碓舂米。後因書寫了得法詩偈而備受弘忍賞識,囑付衣法,成為禪宗六祖。因當時佛教內部爭奪宗祖地位的競爭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險,最後藏跡於獵人群伍之中,隱居十五年。弘忍入滅之後,惠能才開始傳法受戒。
此後演化佛法三十餘年,弘法度眾無數。武則天、唐中宗聞其名聲,多次敕書徵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辭,竟不奉詔。七十六歲時赴新州入滅。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說,一是頓悟成佛說。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個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貫通的思想家。
六祖圓寂於公元713 年夏天,當時正值南方炎熱潮濕天氣,他的肉身未經任何防腐處理,一直保留至今,將近1300多年的時間里沒有腐爛。
抗日時期日本軍人進駐到南華寺,不相信他的神奇,將六祖的屍身從後面剖開一處,發現五臟六腑都完好無損,才相信佛法無邊,將身體重新安好,頂禮而退。現在六祖肉身完好的放在廣東韶關南華寺。
於文革時期,偏激的紅衛兵為了破除迷信,打倒所謂的牛鬼蛇神,為驗證慧能大師是否為人工偽造的,曾經用釘錘在大師的胸口處,硬是挖一個小洞,結果赫然發現大師體內器官皆完好無缺,當場嚇得紛紛跪地叩拜。

⑧ 「季布一諾」出自什麼典故

「季布一諾」的成語故事(典故)出自《史記·季布欒列傳》:

秦末漢初楚國人季布,楚漢戰爭中做過項羽的大將,後來歸順西漢高祖劉邦,擔任河東太守,一生特別講信用,只要答應辦的事情就一定要辦到,從沒有失信於人。他以俠義聞名,重守諾言,因此人們常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8)不二臣典故擴展閱讀:

季布一諾典故給人的兩點啟示:

我們為人處世,與人交往,要講究誠信,即誠實守信。誠信待人往往可以使他人也成為講誠信的人,這是更高境界的誠信。

古人說:一諾千金,這是指季布,季布一諾千金,從此後人以此為交友的信條,說明只要有一個承諾,縱是粉身碎骨,生死不顧,也要履行自已的諾言。 當時楚下有一句話:黃金百兩,不如季布一諾,季布只要答應了的事,縱有太多的困難,也要想盡一切辦法做到。

這代表了人生的信條,如趙太祖千里送京娘,也不過是為了一個承諾,看過《俠客行》的朋友也知道,謝煙客的玄鐵令在江湖上何等珍貴,原因是因為謝煙客言出必行,誰得了他的玄鐵令,他就會為他做一件事,無論什麼事,這些當然有誇大的成份在內,但是古人崇尚諾言,古時對違反諾言,或是不履行承諾的人很是看不起,認為這些人不值一交,不足以共事,也不足以為謀。《老子》說,「夫輕諾必寡信」。

⑨ 不二法門是什麼意思 有什麼特殊的典故

1、不二法門,佛家用語,指平等而無差異之至道,今用以稱獨一無二的門徑、方法。
法門:指修行入道的門徑。原指不靠言語傳授,只靠內心思考求得大徹大悟的修道門徑。後指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2、典故:文殊是大乘空義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義特點,是不著空不執有的『不二法門。』『不二』與『無二』離空有二邊的含義相同。文殊的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維摩經》《思益梵天所問經》里,《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維摩詰問法自在等三十二位菩薩,如何入不二法門,法自在等菩薩皆以二說明不二。最後維摩詰問文殊,文殊答說:『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文殊答完,反問維摩詰什麼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此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嘆曰:『奇哉奇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引文俱見《維摩詰所問經》卷中。《思益梵天所問經·菩薩無二品》文殊認為無二是指一切法性沒有二相,接著他給二與不二這兩個概念,下了嚴格的定義,什麼叫二?凡夫貪著我故,分別二耳。什麼叫不二?雖種種分別為二,然實際無有二相。這里文殊清楚地指出二是分別的核心,是指著我。無我即無分別,不二的境界則坦露現前。從此出發文殊答復梵天一些重要問題。什麼是修道?答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於二相,名為修道。什麼叫道?是一切法不可得,名為道。道不能令人離生死至涅盤,不離不至,名為聖道。什麼叫解脫?答言不壞縛著。什麼叫得度?答不住生死,不住涅盤。什麼叫漏盡?答言:若有所盡,不名漏盡,知諸漏空相,名為漏盡。什麼叫涅盤?涅盤無來處,無去處,不可得至。實際上文殊的不二法門,是離二邊的即有而無,即無而有,亦有亦無的中道觀。如善現問出世間法,文殊答曰:『我覓世間相了不可得,子欲誰出?貪嗔痴,即平等法界,我於是中非已出離,非未出離。若出不出,則墮二見。文殊的離二邊中道思想,為後來的龍樹及中國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則。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