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從師的典故

從師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24 20:09:59

Ⅰ 有關於名人從師的故事

《程門立雪》
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版尋師訪友,權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是已經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是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

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22

Ⅱ 古人從師的佳話、故事

曾子避席 ,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這里講的「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張良拜師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Ⅲ 名人善於從師的故事(三個)急求!!!

1、孔子不恥下問
2、劉備三顧茅廬
3、周文王拜訪姜子牙
4、韓愈《師說》

Ⅳ 求拜師的典故

師文,春秋時鄭國一位傑出的音樂大師,曾從師於師襄。他是鄭國宮廷音樂樂師的優秀代表人物。
師文聽說魯國出了一位才華出眾的音樂家師襄,欽佩極了,於是就離開鄭國去魯國拜師襄為師。師襄待人嚴厲,從不輕易收弟子。師文苦苦哀求道:「請老師收下我這個學生吧,我決不半途而廢。」師襄終於被師文的誠意和決心感動,收下了這個弟子。
師襄手把手地教他調弦定音,可是他學了3年,竟彈不成一個樂章。師襄說:「你缺乏悟性,恐怕很難學會彈琴,你可以回家了。」
師文放下琴,嘆了口氣,說:「我並不是不能調好弦、定準音,也不是不會彈奏完整的樂章。然而我所關注的並非只是調弦,我所嚮往的也不僅僅是音調節律,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聲來宣洩我內心復雜而難以表達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確地把握情感,並且用琴聲與之相呼應的時候,我暫時還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因此,請老師再給我一些時日,看是否能有長進!」
果然,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師文又去拜見他的老師師襄。他首先奏響了屬於金音的「商」弦,使之發出代表8月的南呂樂律,只覺琴聲挾著涼爽的秋風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結果了。他又撥動了屬於木音的「角」弦,使之發出代表2月的夾鍾樂律,隨之又好像有溫暖的春風在耳畔回盪,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接著,師文奏響了屬於水音的「羽」弦,使之發出代表11月的黃鍾樂律,不一會兒,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凍,一派肅殺景象如在眼前。再往下,他叩響了屬於火音的「徵」弦,使之發出代表5月的樂律,又使人彷彿見到了驕陽似火,堅冰消釋。在樂曲將終之際,師文又奏響了五音之首的「宮」弦,使之與商、角、徵、羽四弦產生和鳴,頓時在四周便有南風輕拂,恰似甘露從天而降,清泉於地噴涌。
師襄興奮異常,稱贊說:「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晉國的師曠彈奏的清角之曲、齊國的鄒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無法與你相媲美呀!」
《呂氏春秋·審分覽》記載:師文彈二十五弦琴時,整天彈得如痴如醉,甚至拜倒在琴的面前喃喃自語:「我效於子效於不窮也」,說明師文有極其豐富的音樂內心世界。師文學習音樂的態度非常嚴肅,據說他學琴三年不成,老師誤認為他笨拙,讓他回家。師文卻講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話,他說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內不得於心,外不應於器,故不敢發手而動弦。這便亦是成語「得心應手」的由來,他成為我國古代音樂演奏的一項重要美學原則。

Ⅳ 一字師的典故

「一字師」的典故,源於宋人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亦見於宋人陶兵的《五代史補》及宋人魏慶之的《詩人玉屑》。他們記載的都是同一個故事:唐代詩人鄭谷的詩文寫得非常好,尤其《鷓鴣詩》寫得更是超群出眾。因此,人們稱他為「鄭鷓鴣」。他的朋友齊已是個和尚,也很喜歡寫詩著文。有一次,齊已帶了自己寫好的一首《早梅》詩前去請教鄭谷,當鄭谷看到「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的時候,總覺得有些不妥,經過仔細琢磨、反復推敲,改來改去還覺不形象,最後認為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能體現出梅花的早開來。齊已聽了以後非常佩服鄭谷的匠心獨運,深深地向鄭谷表示謝意。當時寫詩作文的人,都佩服鄭谷把齊已的詩只改換了一個字,就使整首詩顯得確切生動,於是「人以鄭谷為一字師」。後來,人們就用「一字師」指代那些為人改正一個字而使全篇文章生輝者,後也泛指詩文的改正者。

且不論我國古代文學史上這類佳話多得數不勝數,就是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這類「一字師」的故事也是很多的。

20 世紀30 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寫了一首贊揚某小學的詩:「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生在。」有個才八九歲的女學生卻提出:「既然大孩能自動,難道小孩就不能自動嗎?大孩能教小孩,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嗎?我看應該改為『小孩自動教小孩』。」陶行知驚喜不已,當即把詩中「大」字改為 「小」字。事後,陶行知逢人便誇:「這個小孩可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啊!」

1942 年,郭沫若同志的話劇《屈原》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的山城重慶公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郭老並不滿足,他精益求精,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著劇本。一次,他在後台和扮演嬋娟的張瑞芳談到第五幕第一場嬋娟斥責宋玉的一段台詞——「宋玉,我特別的恨你。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訓,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郭老總覺得這句話不夠味,打算在「沒有骨氣的」下邊再加上「無恥的」三個字。當時扮演釣者的張逸先正在旁邊化妝,他說:「『你是』不如改成『你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那就夠味了。」郭老聽了大受啟發,以為改得非常恰當。他不僅照改了,而且還認真地思考了一下,兩種句子為什麼會有那樣強弱的不同。他終於弄明白了:「你是什麼」只是單獨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含義,有時或許是「不是」。而「你這什麼」卻是堅決的判斷。郭老由此得到啟示,在後來寫作《水牛贊》時,也有意識地應用這種句式,收到了增強語勢的效果。郭老對此銘記在心。同年五月,他在《瓦石札記》中專列一則,詳敘了這件事,標題就是「一字之師」。

20 世紀 50 年代,詩人公劉寫了一首題為《 五月一日 的夜晚》的詩,詩的最後寫道:「整個世界站在陽台上觀看,中國在笑!中國在跳舞!中國在狂歡!」公劉寄給《人民文學》雜志的原稿中用了「跳舞」兩字,而發表時,負責編輯工作的詩人呂劍刪去了其中的「跳」字。這樣,既使文字明快,又圓合、豐富了詩意。公劉就把呂劍稱為「一字師」。

作家周立波寫成《山鄉巨變》後,就請當時深入生活所在地鄉黨委書記陳清亮幫助修改。陳清亮這下真的動了筆,他將文中「今年的豐收,硬是壇子里做烏龜——十拿九穩」一句中的「做」字,改為「捉」字。周立波看後,十分佩服地對陳清亮說:「你就是我的『一字之師』嘛。『做』烏龜,豈不笑話?應該是『捉』。」《山鄉巨變》一書的初版印好以後,周立波特地送給陳清亮一套,一再請這位「一字之師」幫著修改。

吳玉章在延安時期被毛澤東稱為「五老」之一。 1958 年,《紅旗飄飄》叢書准備發表吳玉章老人1942 年7 月寫的《和朱總司令游南泥灣》這首詩,吳玉章翻出舊作整理時,在他身邊工作的一個小青年向他請教詩中的這兩句:縱橫百餘里,「回亂」成荒地。吳玉章說,南泥灣的物產很豐富,是回民居住的地方,可是由於清政府的殘酷統治,回民起來造反了。清兵鎮壓,把當地居民殺光,南泥灣從此荒無人煙了。小青年聽懂了,過了一會兒說:「吳老,我覺得『回亂』兩個字不大妥當。」他的理由是:回民造反,是統治階級逼出來的,「回亂」兩個字雖然加了引號,仍然會被誤解成回民應承擔良田變成荒地的責任。吳玉章聽了,非常贊同他說:「對,對!提得好。」於是,將這兩句改成:縱橫百餘里,剿回成荒地。吳玉章說,這小同志就是我的「一字師」。

毛澤東不僅是我國人民的偉大領袖,而且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詩詞作品,雄渾磅礴,氣勢非凡,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毛澤東在他的文學創作中,又具有樂於接受來自各方面批評意見的謙虛態度。與他有關的「一字師」的故事,流傳很多。

1952 年元旦,原東北大學歷史系教師羅元貞看到毛澤東的《長征》詩中,出現了兩個「浪」字——「五嶺逶迤騰細浪」,「金沙水浪雲崖暖」,認為這是歷來詩家所忌諱的。於是,他便借向毛澤東寫賀年信的機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建議將「金沙水浪」改為「金沙水拍」。毛澤東對此意見欣然接受,並回信表示感謝,還稱羅元貞是他的「一字之師」。

1957 年,毛澤東邀請詩人臧克家談詩。臧克家提到毛澤東的詞《念奴嬌·雪》,問道:「『原馳臘象"的』臘"怎麼講?」毛澤東和藹地反問道:「你看應該怎樣講?」臧克家說:「如果『蠟』,比較好講,而且『原馳蠟象』也與上句的『山舞銀蛇』正好對應。而原作臘月的『臘』就有點費解!」毛澤東點點頭說,「好,你就替我改過來。」

1957 年 9 月 27 日 ,毛澤東寫信給胡喬木,要他將《到韶山》《登廬山》兩首詩送給郭沫若,請郭老幫助修改。《登廬山》中原來有兩句是「欲上逶迤四百旋」和「熱風吹雨灑南天」,郭沫若將它們分別改成了「坦道蜿蜒四百旋」和「勢情揮雨灑山川」。毛澤東看後,又於 9 月 13 日 寫信給胡喬木,說:「沫若同志關於修改詩的兩封信給了我啟發,兩詩又改了一點字句,請再送沫若一看,請他再予審改。」這兩句詩後來的改定稿為「躍上蔥籠四百旋」和「熱風吹雨灑江天」。

對《到韶山山》和《登廬山》二詩,當時毛澤東還向湖北省委秘書長梅白徵求意見。梅白對毛澤東說:「第一句的『別夢依稀哭逝川』應該改半個字——將『哭』改為『咒』,『別夢依稀咒逝川』。」毛澤東接受了這個建議,並笑著對梅白說:「你是我的半字師」!

Ⅵ "從師能至陽明門下"涉及了什麼典故

陽明來是指王陽明,也就是王守仁,自此人博古通今,門下弟子有成就的比較多。

陽明學派,又名姚江學派,創始人為明代大儒王守仁,因其曾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故稱該學派為陽明學派。該學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後分化為浙中王學、江右王學、和泰州王學等七派。陽明學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學術領域中的一個著名流派,其學說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Ⅶ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典故

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該俗語已被編入2010年北京市中考考試說明中。

Ⅷ 【急】古代從師的小故事

春秋時代,來除了官學以源外,開始有了私學。孔子就是私人講學的大師,相傳他的學生先後有3000人.私學興起以後,受教育的限制比以前稍稍放寬了一些;但是,私人講學要收「束修」送不起的人還是上不了學。以孔子的學生為例,就出身成分來說,包括奴隸主的子弟、新興地主和商人的子弟以及一些所謂「賤人」的小生產者的子弟,但主要的還是屬於統治階級和士階層的子弟。那時,貧苦人家的子弟為了爭取到從師求學的機會,不得不備嘗艱辛。至於求得名師,那就更不容易。古書上這類的記載是很多的。例如,《文苑英華》上說漢朝的蘇章「負笈求師,不遠千里」。《後漢書.李固傳》上說李固「少好學,常步行尋師,不遠千里」。後漢的承宮,8歲就替人家放豬,當時鄉里中有一位名叫徐子盛的教師,以《春秋》經教授學生。承宮放豬經過這學塾的旁邊,就躲在窗外聽講。他的主人不見回來,便到處尋找,找到以後要狠狠地鞭笞他,經學塾里的學生來講情,才算作罷。後來,承宮就請求徐子盛收留他,替學生拾柴禾,勞動之餘也一起聽課。就這樣,他「執苦數年,勤學不倦」,終於學通了經書

Ⅸ 一字師的來源典故

五代著名詩僧齊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發現有幾枝梅花已經開了,覺得開版得很早,為了突出一個「早」字,權便寫了一首《早梅》詩,其中有兩句是:「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他對這兩句詩很滿意,便高興地拿著這首詩去請教詩友鄭谷。鄭谷看了幾遍後評點說:「數枝梅花開已經相當繁盛了,不足以說明『早』,不如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貼切。」齊己聽了,認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並向鄭谷拜謝,後人便稱鄭谷為齊己的「一字師」。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