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載歌載舞典故

載歌載舞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24 17:33:05

㈠ 過年的成語典故

過年的成復語:爆竹聲聲 燈火輝制煌 萬家燈火 車水馬龍 新年鍾聲 除舊迎新 新春佳節

萬象更新:萬象:宇宙間一切景象;更:變更。事物或景象改換了樣子,出現了一番新氣象。

財源滾滾:形容財富積累的很輕松而且速度快,一般與財源廣進同義。

【例句】與電視台簽訂的這項大合同,會讓富有的英格蘭足球俱樂部財源滾滾。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春節」。

㈡ 成語典故

1.壯志難酬
2.以貌取人 開放分類: 成語、文化、詞語、典故、漢語 詞語釋義以貌取人 ( yǐ mào qǔ rén ) 解 釋 以:根據;貌:外貌;取:衡量。根據外貌來判別人的品質才能。 出 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示 例 郭沫若《海濤集·塗家埠四》:「但也只怪我們~,在事前沒有經過一道甄別。」 近義詞 表裡如一 反義詞 量才錄用 歇後語 劉備輕看龐統 燈 謎 面試;皇帝選美女 典 故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3.

㈢ 那我搜集的春節典故

春節典故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一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為歷史。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一點和西方的聖誕節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


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春節」。

春節食俗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年貨,舉凡狗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
北方人家過年的年飯,是用金銀米(黃白米)做的,飯上用棗、栗、龍眼、香枝點綴,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過年吃餃子。餃子中有的飽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飽里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隻餃子飽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餃子形似元寶,新年裡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
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里或碗蓋上放兩只橄欖,稱為「無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魚(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風。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蘇州的桂花糖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均為新年糕點的佳品。

㈣ 春節有什麼典故了

春節典故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一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為歷史。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一點和西方的聖誕節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

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uot;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春節」。

春節食俗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年貨,舉凡狗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

北方人家過年的年飯,是用金銀米(黃白米)做的,飯上用棗、栗、龍眼、香枝點綴,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過年吃餃子。餃子中有的飽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飽里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隻餃子飽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餃子形似元寶,新年裡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

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里或碗蓋上放兩只橄欖,稱為「無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魚(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風。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蘇州的桂花糖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均為新年糕點的佳品。

㈤ 《霓裳羽衣曲》的歷史典故是什麼

唐朝的天寶年間,皇帝是唐明皇李隆基,他是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李隆基酷愛音樂,在古代君王中,李隆基對音樂的研究應該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他精通吹拉彈奏各種樂器,而且他還會作曲。

有一次,唐明皇李隆基夢見自己到月宮上遊玩時,他聽到天上有仙樂奏曲,看到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聲玄妙優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

李隆基醒來後,對夢中的情景還記得一些。李隆基不停地想啊想啊,他想起一點就記錄下來,就連白天上朝的時候,他也懷揣著一支玉笛,一邊聽大臣讀奏本,一邊在下面偷偷練習。李隆基為了復原夢中的曲調,幾乎都入迷了,可是他還是譜不全這首曲子,他十分苦惱。

有一次,李隆基來到三鄉驛,向著遠遠的女兒山眺望,山巒起伏,煙雲繚繞。李隆基頓時產生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這一刻,他終於把在夢中聽到的仙樂全想起來了。

李隆基立即把這些曲調在譜子上記錄下來,這才創作了一部適合在宮廷演奏的宮中大麴《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命令樂工排練《霓裳羽衣曲》,令愛妃楊玉環設計舞蹈,為了讓他們有個好場所排練,李隆基在宮廷中建立了一個梨園。楊玉環與宮人日夜趕排,過了好久,他們終於練好了這個歌舞。

第二天,李隆基下令演出這個歌舞。隨著細膩優美的《霓裳羽衣曲》仙樂奏起,貴妃楊玉環帶著宮女載歌載舞,一個個宛如仙女下凡,李隆基再次聽到這些熟悉的旋律和舞蹈,他彷彿回到了夢中。

後來,這首《霓裳羽衣曲》成為了我國唐代大麴中的經典曲目,被後人傳承了下來。

㈥ 輕歌曼舞的典故

輕歌復曼舞沒有典故,制出自古文中的詞語。

出處

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一折:「似大姐這般玉質花容,清歌妙舞,在這歌妓中可是少也。」

白話文:「像大姐這般玉質花容,清歌妙舞,在這歌妓中也是少有的。」

釋義

意思是輕松愉快的音樂加上柔和的舞蹈。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詞意思。

(6)載歌載舞典故擴展閱讀

反義詞

金戈鐵馬:

意思是戈閃耀著金光,馬配備了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

出處

《新五代史·李襲吉傳》:「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

白話文:「馬配備了鐵甲,踐踏於明日。」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描寫戰爭,也作戰況激烈。

㈦ 有關秦代時期的成語,典故,民謠

【焚書坑復儒】既是成語也是典故;制
【圍魏救趙】既是成語也是典故;
【約法三章】秦末劉邦入關的紀律,屬於成語和典故。
【民謠】
秦代。

有民謠稱:「推車咸陽街頭轉,遇見官府老爺漢,稟告君王好御膳,君王知曉要接見,端來一碗biang biang 面。」

是說:在秦朝時,咸陽街頭常有一位老翁推著當時的木製獨輪推車,沿街叫賣。有一天秦宮內載歌載舞、鑼鼓喧天,歡慶戰爭取得勝利。但秦始皇卻在宮中愁眉不展悶悶不樂,卧榻不起,一為匈奴外侵擔憂,二為修築萬里長城愁勞。御膳房做出各種山珍海味,始皇卻毫無胃口,熟視無睹。於是,宮內官宦十分擔憂,議論紛紛,想方設法,其中一名宦官靈機一動,竟跑到集市上找到他曾經偶遇過的老翁,給皇上端來一碗biang biang 面,秦始皇一聞到這濃烈的香味,胃口大開,端起碗來,一頓狼吞虎咽。

始皇吃畢驚贊:這是民間何物?竟比山珍海味還香宜可口。

下臣答曰:Biang biang 面。

㈧ 貴妃醉酒的典故

唐玄宗先一日與楊貴妃約,命其設宴百花亭,同往賞花飲酒。至次日,楊貴妃遂先赴百花亭,備齊御筵候駕,孰意遲待移時,唐玄宗車駕竟不至。遲之久,遲之又久。乃忽報皇帝已幸江妃宮,楊貴妃聞訊,懊惱欲死。

楊貴妃性本褊狹善妒,尤媚浪,且婦女於怨望之餘,本最易生反應力。遂使萬種情懷,一時竟難排遣,加以酒入愁腸,三杯亦醉,春情頓熾,忍俊不禁。於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頻頻與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監,作種種醉態,及求歡猥褻狀,乃始倦極回宮。

楊貴妃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而「三千寵愛在一身」,可她也曾一時失寵而借酒澆愁,醉後忘其所以,放浪形骸。

(8)載歌載舞典故擴展閱讀

京劇《貴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一出單折戲,取材於中國唐朝歷史人物楊貴妃的故事,經過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創作、表演而廣為認知,是梅派代表劇目之一。

根據梅派藝術研究家、戲曲評論家許姬傳的研究,《貴妃醉酒》來源於明末傳奇《磨塵鑒》。也有學者認為是源自清初傳奇《長生殿》,《長生殿》第十八出《夜怨》的唱詞與排場,雖與《醉酒》不同,但基本情節類似。

《貴妃醉酒》經由路三寶到梅蘭芳和於連泉,形成了幾種完全不同的演法。第一種是梅蘭芳創造的青衣梅派演法,早期梅蘭芳演出該劇還是按照路三寶的方式,只不過廢除了踩蹺;程硯秋早年拜在梅蘭芳門下,也演出此劇,基本上是梅蘭芳的演法,而後來出現的四小名旦之一張君秋學習的就是梅蘭芳晚期的演法。

第二種是於連泉創造的花旦筱派演法,在於連泉去世之後,他的弟子、甘肅京劇團的陳永玲曾演出此劇,依然保留了踩蹺的傳統方式(1985,青海電視台),在陳永玲去世後,筱派絕響。此外還有荀慧生的荀派演法,有1922年百代公司、1930年大中華公司唱片存世,不過沒有留下相應的影視資料,也沒有弟子繼承,據說荀派的版本是「醉中見美」。

早期的《貴妃醉酒》表演上有很多色情成分,格調低俗。原劇大肆渲染楊貴妃情慾無處排解,借著酒醉與宦官們猥褻調情。這亦是京劇等「舊劇」為「新文化運動」諸氏所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1914年在北京首次演出該劇,直到1955年被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電影的過程中,梅蘭芳堅持從人物情感變化入手,從美學角度糾正了它的非藝術傾向,也摒棄了劇中惡俗的成分。經過了梅蘭芳「改良」的《貴妃醉酒》,重新被定義為是「一出暴露宮廷里被壓迫女性的內心感情的舞蹈好戲」。

㈨ 關於過年的典故...

滿溢著喜慶和吉祥的春節是每個炎黃子孫心中永遠難以割捨的符號,它不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鮮最特殊的一天,還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風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敗,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春節」.

㈩ 寧夏銀川有哪些典故

銀川市位於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是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塞上明珠」。

塞上明珠銀川是一座漂亮的城市,它還有一個動聽的名字——鳳凰城。為什麼又叫鳳凰城呢?因為這里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鳳凰又叫火鳥、不死鳥。鳳凰每次死後,周身會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盤」。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之稱。據說鳳凰是幸福鳥,哪裡有鳳凰,哪裡就有幸福。鳳凰七姐妹住在江南的一座高山上,常常為人們造福,所以江南很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人們過著富裕快樂的日子。而那時的寧夏,地薄人窮,長年乾旱,住在這里的各族人民辛勤地勞作,還是改變不了貧窮。

幸福鳥的事情,傳到了寧夏,百姓們日夜盼望鳳凰飛到寧夏來為當地造福。大雁被大家的誠心所感動,便自告奮勇,飛向江南,將寧夏百姓的心聲告訴了鳳凰。鳳凰知道這些情況後,坐在一起商量,最小的七妹決定要到寧夏去看看,姐妹們知道拗不過她,就同意了,希望她早去早回。七妹走時山林里的百鳥和江南的百姓一起來送行,還給寧夏的人們送了很多禮物。

鳳凰七妹由大雁領路,駕著一朵紅雲,朝寧夏飛來。不一會兒,就飛到了六盤山。守在這里的百姓見天空中飄來了紅雲,認為這是吉祥到來的徵兆,於是人們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地慶祝起來。

鳳凰來到寧夏後,一刻也不願停歇,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又飛到了西。她看著眼前的情景驚嘆道:「啊!這么大一片平川,怎麼會幹得都裂開了縫啊?」於是她開始這兒劃一道,那兒劃一條,她劃過的地方都變成了一條條淌水的渠道,渠口就連著黃河。

寧夏西夏王陵沒久久,銀川平原已經處處是花草樹木,五穀莊稼;牛、羊、馬、駱駝,成群結隊地賓士在草原上;六盤山換上了翠綠翠綠的新衣裳,賀蘭山也變成了青山。

寧夏的山山水水變得和江南一樣美麗了。鳳凰心想:「這里的人民勤勞善良,我就留在這里不回去了。」她把寧夏當成了自己的家鄉,和各族人民一起耕耘著土地,喂養著牲畜。

有一年,寧夏西部偏遠的地方的異族部落的首領帶領兵馬,如狼似虎地殺進了寧夏山川。他們燒殺搶奪,橫行霸道。鳳凰情急之下把自己變成一座城,將寧夏的老百姓全都裝在了城裡,四面城門緊閉,敵人怎麼也進不來。一連打了三個月,敵人斷了糧草,就只好撤兵了。以後只要敵人一來,大家就躲進城裡,敵人走了又出城繼續生活。

鳳凰變成一座城後,就託大雁給江南的姐姐們捎信,一是向姐姐們報平安,同時也告訴她們她不再回江南了。從此以後,大雁每年秋天飛向江南,送去七妹的問候;第二年春天再把六姐妹的思念帶回北方的寧夏。

寧夏有一個心腸狠毒的大官,見錢眼開!他聽說黑湖泉里有個金馬駒,就想偷偷地弄到自己手裡。他心想:「我把金馬駒偷走了,恐怕瞞不住鳳凰啊?怎麼才能神不知鬼不覺呢?」大官眼睛一轉,計上心來:「哼哼!要是趁人不注意殺了鳳凰不就一了百了了嗎?鳳凰,別怪我心狠,人為財死嘛!」

第二天天沒亮,他就帶上寶劍,悄悄地來到鳳凰居住的地方將其脖子砍斷。可是風凰的心沒死,她依然掛念著寧夏山川,掛念這里的百姓。她的鮮血流成了一條溝渠,灌溉著她心繫的土地,養育著她熱愛的人民。

人們為了紀念鳳凰,為了記住她為寧夏山川所做的犧牲,就把她變做的銀川城叫做「鳳凰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