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典故
『壹』 明清時期膠州的歷史典故
膠州古代人口發展緩慢。鴉片戰爭前的百餘年人口增長相當迅速,年平均增長高達14‰。建國前後人口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公元20世紀70年代以後,結束了人口生產的失控狀態。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口素質不斷增強。
一 人口數量
明代始有人口記載。1586(明萬曆十四年),18474 丁,約9萬人。明末清初,人口減少,至年(清順治十年), 13848丁,約7萬人。1711年(康熙五十年),18097丁,約9萬人。1713年,清廷規定:「新增人丁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此後,人口統計數大幅度增長,至1836年(道光十六年),106350丁,約50萬人。1919年(民國 8年),總人口510526人。至1944年,總人口達 712755人。
建國後,膠州人口發展較快,1949-1987年38年間,人口增加24萬人,人口平均增長速度為11%。其中,1950-1957年, 8年間人口增加6.9萬人。1958-1961年,人口逐年下降,4年間減少4.2萬人。1962-1972年,經濟開始好轉,人口呈迅速增長趨勢, 11年間人口增加12.8萬人。1973-1987年,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速度放慢,15年間人口增加8.1萬人。
二 人口分布
民國以來,人口密度逐漸增大。1919年(民國8年),平均每平方公里195人,1949年每平方公里358人。1987年,每平方公里為546人,分別為1919年、1949年人口密度的2.8倍和1.5倍。
膠州北部平原區佔全市面積的49.5%,1964年普查人口為284807人,佔全市總人口的57%,平均每平方公里462人,高出全市平均密度63人;1987年人口為414268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0%,平均每平方公里672人,高出全市平均密度126人。
南部丘陵區佔全市面積的50.5%,1964年普查人口218038人,占市總人口的43%,平均每平方公里 374人,比全市平均密度少 25人;1987年人口272968人,佔全市總人口的40%,平均每平方公里434人,比全市平均密度少 112人。
1964年城鎮人口38057人,占總人口的7.6%;農村人口464788人,占總人口的 92.4%。此後10餘年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300人。1978年起,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城鎮人口較大幅度增長,至 1987年,人口68640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0%,平均每年增長2673人。
三 人口變動
人口變動分自然變動和機械變動:
自然變動 民國時期,膠州人口為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率類型。建國後,人民的生活狀況和醫療條件明顯改善,人口死亡率總的趨勢逐漸下降。進入70年代後,死亡率穩定在6‰左右,增長趨勢與出生率基本一致。1949~1987年,出現過兩個生育高峰期、一個生育低谷期。1952~1957年,出生106284人,死亡40088人,為第一個生育高峰期。1958~1961年,群眾生活困難,營養不良,出現生育低谷、死亡高峰期。4年出生36642人,死亡44292人,減少2250人。1962-1970年,出現第二個生育高峰期。9年出生183551人,死亡47162人,自然增長136389人。從70年代起,計劃生育工作逐漸走上正軌,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1974~1987年,14年出生133150人,年均出生率14.7‰;自然增長76703人,自然增長率8.47‰。
機械變動 明洪武至永樂年間,先後有雲南、山西等地移民遷居膠州定居,另立村莊二百餘個,為明清時期規模最大的人口計劃遷移。民國時期,遇有災荒年景,佃農、破產農民多到外地逃荒要飯,或到東北三省謀生,俗稱「闖關東」。年景好轉大多數又轉回家鄉。建國後,膠州遷出人口多於遷入人口。1954~1987年,遷出人口441705人,遷入人口356975人。其中1954~1979年, 26年遷出人口比遷入人口多9人,平均每年遷移凈減少人口 3664人;1980~1987年,平均每年遷移凈增加人口1316人。
四 民族構成
膠州自古以來主要為漢族人居住。建國後,來膠州定居的少數民族人口漸趨增多。1953年,少數民族人口 6人(回族)。1964年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為502845人,其中漢族502802人,占總人口的99.99%;少數民族43人,占總人口的0.01%。少數民族中,回族25人、滿族5人、高山族4人、朝鮮族3人、壯族3人、蒙古族1人、苗族1人、維吾爾族1人。1982年人口普查,共有12個民族,比1964年新增4個民族(水族、藏族、錫伯族、達斡爾族),減少1個民族(維吾爾族)。總人口為656096人,其中漢族655878人,占總人口的99.97%;少數民族人口增加到218人,占總人口的0.03%。少數民族中,回族88人、滿族87人、朝鮮族24人、蒙古族7人、壯族3人、高山族3人、水族2人、苗族1人、藏族1人、錫伯族1人、達斡爾族1人。少數民族人口分布比較集中。1985年有少數民族人口 130人。其中112人分布於膠城鎮,佔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86%;餘18人分布於三官廟、大庄、冷家村、北王珠、小麻灣、南杜村、鋪集7處鄉鎮。
五 性別構成
民國時期,男性多於女性,1929年(民國18年),男性299685人,占總人口的54.87%;女性246476人,占總人口的45.13%。1944年,男性374521人,占總人口的52.55%;女性338234人,占總人口的47.75%。建國後,人口性別比例的變化分為兩個階段。1949~1969年,女性略多於男性。1949年,男性220775人,占總人口的49%;女性229781人,占總人口的51%。1970~1987年,男性略多於女性。1987年,男性349700人,占總人口的50.9%;女性337536人,占總人口的49.1%。
六 年齡構成
據人口普查資料,人口年齡構成類型發生重大變化。1982年與1964年相比0-14歲人口比重由41.1%下降為30.5%,65歲以上人口(含65歲)比重由3.9%上升為5.9%,人口年齡中位數由20.1歲上升到24.7歲。人口年齡構成類型已由「年輕型」過渡到「成年型」。人口社會負擔系數明顯下降。1982年與1964年相比,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由55%上升到63.6%,被撫養人口(0-14歲,65歲以上)比重由45 %下降到36.4%。人口社會負擔系數由1964年的81.7%下降為1982年的57.3%。年平均1.2個勞動人口撫養1人,1982年平均1.7個勞動人口撫養1人。
七 姓氏構成
1985年,共有姓氏463個,其中復姓3個,分別為東野、顓孫、澹臺。
萬人以上的姓氏 王、劉、張、李、趙、孫、高、宋、周、姜、楊、陳、韓13個。
五千人以上的姓氏 於、馬、郭、徐、冷、崔、朱、杜、薛、吳、魏、鄭12個。
千人以上的姓氏 匡、遲、紀、賈、臧、胡、呂、董、葉、邱、范、傅、黃、隋、肖、庄、袁、潘、管、況、任、習、欒、逢、戰、孟、曹、法、毛、喬、羅、梁、陸、尹、逄、石、閻、牟、殷、唐、夏、安、彭、鹿、葛、許、丁、史、田、黑、馮、尤、相、萬、談、林、戚、鄧、苑、白、蘇、曾、解、侯、蘭、常、代、金68個。
五百人以上的姓氏 竇、蔡、寧、辛、柳、曲、仲、鄒、耿、段、賀、譚、苗、程、姚、賢、鮑、郝、秦、果、卞、邵、雷、律、翟、魯、武、官、齊、蔣、汪、柴、祁、江34個。
百人以上姓氏 台、顏、單、苟、尚、戶、邢、井、鍾、車、胥、綦、別、滕、逯、蘆、鞠、鞏、溫、畢、陶、戴、方、祝、牛、裴、湯、初、仉、荊、雒、孔、懷、米、宮、慈、房、謝、寥、位、顧、卜、衣、生、甘、施、龍、仇、聶、焦、由、穆、矯、遠、沈、廉、修、儀、時、關、婁、季、聯、沙、雍、豐、宗、堵、岩、余、展、騰、游、龐74個。
五十人以上的姓氏 岳、谷、何、明、盛、楚、樊、門、倪、宿、丘、康、邊、連、闞、從、依、邰、匙、將20個。
十人以上的姓氏 文、英、籍、姬、善、左、惠、郎、詹、聞、章、劍、伊、池、嚴、錢、朝、華、龔、甄、申、洪、叢、泰、郄、霍、司、熊、褚、蓋、娣、吉、阮、班、舒、亓、佟、古、烏、聖、刑、占、費、平、威、審、晁、乞、路、商、富、徒、童、巴、所、冉、來、偉、延、德、澹臺 61個 。
九人以下的姓氏 算、包、邸、麻、洛、歷、咼、原、景、疆、樓、柯、禚、文、種、向、尼、紹、郇、柏、封、榮、藺、靳、雲、桑、優、凌、朴、鄔、海、公、長、臬、庫、書、箋、屈、冠、遇、梅、前、項、成、晏、邴、睦、咎、賁、遷、乘、佐、斗、苘、會、厚、國、良、繼、蒲、鑾、奚、暴、狄、郎、東、應、強、販、栗、業、橋、溪、郁、鄢、席、實、漢、駱、莫、冀、桿、扈、闖、尉、韋、超、風、豆、翁、同、記、俞、蕭、勝、往、葵、禾、毆、臣、桓、沖、赤、粟、巨、伍、西、荒、肅、銀、升、恩、居、桃、戌、鄶、玄、拌、翠、蓬、萑、岱、佑、寇、響、槐、濃、偽、亢、雪、澤、君、宦、裘、嬋、祈、嵇、戈、佘、壯、柒、孝、汝、玉、莒、卓、粘、竹、幫、千、昌、染、易、瞿、達、密、亭、空、茲、舉、漂、終、炎、彌、諸、能、菜、曉、脫、寽、艾、晶、荷、尋、率、委、厲、湛、緝、東野、顓孫181個(其中一姓一人或二人者109個)
八 從業構成
膠州人民自古以農業勞動為主。民國時期,農業人口在90%以上,非農業人口不足9%。建國後,工商業和其它行業穩步發展,農業從業人員比重逐漸減小。1982年在業人口 343619人,占總人口的52.4%。八大職業中,農、林、牧、漁勞動者佔在業人口比重最大,為78.6%;生產工人、運輸工人和有關人員次之,比重為12.5%;商業工作人員和服務性工作人員比重偏低,兩類職業人員合計僅佔在業人口的2.7%。
九 身體素質
建國前,人口平均壽命在35歲左右。建國後,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口身體素質不斷提高。人口死亡率,特別是嬰幼兒死亡率比建國前大幅度下降,長壽老人明顯增多,人口壽命延長。1981年,平均壽命70.84歲,其中男性69.30歲,女性72.35歲,均高於全省水平。1964年,80歲以上長壽老人1495人,其中90歲以上者29人;1982年,80歲以上長壽老人4487人,其中 90歲以上者 257人。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有顯著提高,身體發育正常,身高等健康指數逐步增長。1988年兒童健康檢查,在檢查范圍的0~7歲兒童12127人,實查9160人,身長達到及超過均值(全國九城市標准)的有8236人,占受檢兒童的90%;體重達到及超過均值的有8392人,占受檢兒童的92%。
十 文化素質
民國時期,人口中95%以上為文盲或半文盲。建國後,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各種文化程度人口都有大幅度增長,文盲、半文盲大量減少。1964年,全縣小學以上文化程度154951人,占總人口的30.81%。其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31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246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134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140825人。文盲、半文盲211119人,占總人口的41.98%.1982年,小學以上文化程度401596人,占總人口的61.21%。其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1016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3594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23724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240915人。文盲、半文盲169378人,占總人口的25.8%。其中男性52542人,占文盲、半文盲人口的31.02%;女性116836人,占文盲、半文盲人口的68.98%。
『貳』 隋唐到明清的歷史典故對歷史的意義
典故很多,下面列選幾個有名的。
鷂死懷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請君入瓮(weng):武則天稱帝,平定徐敬業叛亂後,為除掉反對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國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現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禮、周興、來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辦案嚴刑逼供、手段殘忍,害死了許多無辜的人,後來有人告密周興造反,來俊臣「請君入瓮」將其治罪,周興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殺;索元禮因害人太多,民憤太大,被武則天處死;來俊臣預謀害當時勢力強大的武則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後者先發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則天處死。
狄仁傑桃李滿天下:武則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傑,凡事均仰仗他的決斷,尊稱「國老」,狄仁傑向武則天舉薦了很多人,後來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張柬之,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皆出自狄仁傑的門下,故稱「桃李滿天下」。
公元718年,日本遣使中國,受唐皇帝接見,獲贈大量朝服。次年,日本天皇下令,舉國仿衣隋唐,遂成為和服基礎。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話說,宋太祖奪得天下後一直寢食難安,他擔憂有一天黃袍加身的事在他的臣子中重演。 於是在一次宴會上,他說:「朕最近茶不思,飯不想啊!做皇帝真累啊!你們說:哪一天你們的部下把龍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會是什麼感受呢?」 在座的武將們嚇得連忙給皇帝磕頭。 「既然這樣,你們就交出兵權吧。朕也認為你們也該安享晚年了!」宋太祖笑道。 不久之後,武將們便紛紛告老還鄉了。
靖康之恥: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欽宗二帝被金人俘獲,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在臨安(南京)即位稱帝,是為宋高宗,南宋開始。
胡藍之獄:明太祖建國後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被封為公爵、劉基被封為伯爵,湯和等被封為侯爵。有些功臣仗著自己的功勞,橫行不法,結黨專權,更甚至威脅到朱元璋的君權。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發謀反之機,誅殺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後明太祖以「胡黨」為由,殺戮了不少無辜功臣,其中,77歲的李善長被賜死,全家共70多人被誅殺;公元1393年,涼國公藍玉被告謀反,全家被殺,並株連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時人稱之為「藍獄」,這兩次大獄持續了14年之久,後人合稱為「胡藍之獄」。後來又設置了「錦衣衛」特務機構,負責監察大臣的活動。
土木之變:公元1449年瓦刺太師也先兵犯大明,明英宗親征,兵敗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國不可一日無主,於是,在群臣的簇擁下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史稱景帝。景帝力主抗戰,任命於謙負責指揮保衛北京,並取得了勝利,趕走了侵略軍。「北京保衛戰」在明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三藩之亂:清兵入關後,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將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後,暫由吳三桂等人鎮守,吳三桂鎮守雲南、尚可喜鎮守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鎮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鎮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詔削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番之亂起,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清廷才真正在大陸完成了統一。
『叄』 隋唐至明清的歷史典故。 急用啊😱
讀後感一:通讀了我國隋唐到明清1300餘年的歷史,我覺得這就是一部封建社會由盛世到衰落的歷史。想想隋唐中國的大一統和強盛,宋王朝的經濟文化繁榮,元朝龐大國土的曇花一現,明朝的短暫興盛,清朝的艱難維持。 我感到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和先進,必須開放和睜眼看世界,必須有隋唐的兼容並蓄,明清時期的落後就是反面的例子。落後就要挨打,從隋唐時期,日本虛心向中國學習,到明清時期日本的侵略,我們就可以看出,要想不被侵略,就必須強大,而關起門來做天朝上國的白日夢招致的惡果就是自取其辱。因此,我國如今進行的改革開放政策是正確的,三十多年來,我們的國力大大增強,這才能贏得地球村其他人的尊敬。 讀後感二:隋唐到明清的歷史很漫長,這是一部治亂興衰的反復歷史。從總體上看,封建社會在達到頂峰後逐漸的走向了下坡路。中國走向資本主義社會是歷史和經濟發展的肯定,然而由於封建勢力的過於強大,中國最終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解決資本原始積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幸運的是我們的國家在經歷了從1840到1949年百餘年的屈辱史後,終於由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取得了新生。我們這個國家太需要穩定了。每當治世時,百姓安家立業,經濟發展穩定;反之,則經濟凋敝,人口銳減,國家命運坎坷。還有一句話是個定律,那就是元代的張養浩的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其中韻意,值得回味。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每個朝代的成語典故,每個朝代至少2~3個
唐:南柯一夢 司空見慣 班門弄斧 請君入瓮
宋:萬紫千紅 物是人非 水落石出 無可奈專何 天涯海角屬 醉翁之意不在酒 胸有成竹
滿城風雨 大浪淘沙 近水樓台
元: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明人不做暗事 封妻蔭子 人急計生 雁過留聲 三牲五鼎 引狼入室 得過且過
明:八府巡按 瓊島春雲 一干一方
清: 洪雲托月 日新月異 馬革裹屍蛛絲馬跡懸崖勒馬 一氣呵成
『伍』 成語典故 唐至明清 十個
唐吉訶德,唐臨晉帖,唐虞之治,至理名言,至高無上、至大至剛、明目張膽、明火執仗、明媒正娶、清規戒律、清風明月、清心寡慾。
超過10個了吧。
當然,我知道你的意思,哈哈
『陸』 魏晉時期的故事
洛陽紙貴
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贊,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
然而,左思寫成《三都賦》卻是歷經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視的;沒有伯樂識才,也許這篇《三都賦》便成為一堆廢紙,不得流傳。
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就一直看不起他。父親左雍從一個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見兒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倒顯出一副痴痴獃獃的樣子,常常對外人說後悔生了這個兒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還對朋友們說:「左思雖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開始發憤學習。當他讀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雖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氣魄,華麗的文辭,寫出了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虛而不實、大而無當的弊病。從此,他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
為寫《三都賦》,使得筆筆有著落有根據,左思開始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收集好後,他閉門謝客,開始苦寫。他在一個書紙鋪天蓋地的屋子裡晝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個滿意的句子。經過十年,這篇凝結著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可是,當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給別人看時,他卻受到了譏諷。當時初入洛陽的陸機也曾起過寫《三都賦》的念頭,他聽說名不見經傳的左思寫《三都賦》,給弟弟陸雲寫信說:「京城裡有位狂妄的傢伙寫《三都賦》,我猜他寫成的東西只能給我用來蓋酒壇子!」
左思的《三都賦》在文學界品評時,那些文人們一見作者是位無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細看,搖頭擺手,把一篇《三都賦》說得一無是處。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沒,找到了著名文學家張華。
張華先是逐句閱讀了《三都賦》,然後細問了左思的創作動機和經過,當他再回頭來體察句子中的含義和韻味時,不由得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動了。他越讀越愛,到後來竟不忍釋手了。他稱贊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氣不重文章,他們的話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謐先生很有名氣,而且為人正直,讓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薦給世人!」
皇甫謐看過《三都賦》以後也是感慨萬千,他對文章予以高度評價,並且欣然提筆為這篇文章寫了序言。他還請來著作郎張載為《三都賦》中人魏都賦做注,請朱中書郎劉逵為蜀都賦和吳都賦做注。劉逵在說明中說道:「世人常常重視古代人東西,而輕視新事物、新成就,這就是《三都賦》開始不傳於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薦下,《三都賦》很快風靡了京都,懂得文學之人無一不對它稱贊不已。甚至以前譏笑左思之人--陸機聽說後,也細細閱讀一番,他點頭稱是,連聲說;「寫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斷定若自己再寫《三都賦》決不會超過左思,便停筆不寫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將它貶得一錢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時。這其中當然有鑒別力高低人區別,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們是否重視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識英才的問題。
『柒』 隋唐至明清的歷史典故
典故很多,下面列選幾個有名的。
鷂死懷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請君入瓮(weng):武則天稱帝,平定徐敬業叛亂後,為除掉反對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國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現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禮、周興、來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辦案嚴刑逼供、手段殘忍,害死了許多無辜的人,後來有人告密周興造反,來俊臣「請君入瓮」將其治罪,周興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殺;索元禮因害人太多,民憤太大,被武則天處死;來俊臣預謀害當時勢力強大的武則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後者先發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則天處死。
狄仁傑桃李滿天下:武則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傑,凡事均仰仗他的決斷,尊稱「國老」,狄仁傑向武則天舉薦了很多人,後來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張柬之,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皆出自狄仁傑的門下,故稱「桃李滿天下」。
公元718年,日本遣使中國,受唐皇帝接見,獲贈大量朝服。次年,日本天皇下令,舉國仿衣隋唐,遂成為和服基礎。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話說,宋太祖奪得天下後一直寢食難安,他擔憂有一天黃袍加身的事在他的臣子中重演。 於是在一次宴會上,他說:「朕最近茶不思,飯不想啊!做皇帝真累啊!你們說:哪一天你們的部下把龍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會是什麼感受呢?」 在座的武將們嚇得連忙給皇帝磕頭。 「既然這樣,你們就交出兵權吧。朕也認為你們也該安享晚年了!」宋太祖笑道。 不久之後,武將們便紛紛告老還鄉了。
靖康之恥: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欽宗二帝被金人俘獲,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在臨安(南京)即位稱帝,是為宋高宗,南宋開始。
胡藍之獄:明太祖建國後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被封為公爵、劉基被封為伯爵,湯和等被封為侯爵。有些功臣仗著自己的功勞,橫行不法,結黨專權,更甚至威脅到朱元璋的君權。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發謀反之機,誅殺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後明太祖以「胡黨」為由,殺戮了不少無辜功臣,其中,77歲的李善長被賜死,全家共70多人被誅殺;公元1393年,涼國公藍玉被告謀反,全家被殺,並株連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時人稱之為「藍獄」,這兩次大獄持續了14年之久,後人合稱為「胡藍之獄」。後來又設置了「錦衣衛」特務機構,負責監察大臣的活動。
土木之變:公元1449年瓦刺太師也先兵犯大明,明英宗親征,兵敗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國不可一日無主,於是,在群臣的簇擁下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史稱景帝。景帝力主抗戰,任命於謙負責指揮保衛北京,並取得了勝利,趕走了侵略軍。「北京保衛戰」在明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三藩之亂:清兵入關後,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將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後,暫由吳三桂等人鎮守,吳三桂鎮守雲南、尚可喜鎮守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鎮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鎮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詔削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番之亂起,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清廷才真正在大陸完成了統一。
『捌』 不識字也叫目不識丁,這個成語為何會讓莊子受到嘲笑
在中國,如果有人不認識字,會被人嘲笑「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還有成語「目不識丁」也指這種情況。現代社會教育事業如此發達,不識字的人已經非常罕見,不過在舊社會還是很多的。
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薈》中也有這樣的說法。他們認為,丁字的「尾」是向左的彎鉤,可能他們看到的古書《莊子》里,丁字的下半部是向右的彎鉤,認為這不對,所以說莊子目不識丁。
筆者深感納悶,後來發現有專家指出,莊子的原話根本不是「丁字有尾」,而是「丁子有尾」。果然,《莊子》里談到惠施的時候,有這樣一段話,「卵有毛,雞有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
莊子這段話討論的是哲學,根據語境,前面以雞、羊、馬等動物作比方,講一種違背自然的情形,後面說「丁子有尾」,應該也是指一種動物才對。那麼「丁子」又是什麼呢?唐朝學者成玄英註解的《莊子》里說了,「楚人呼蝦蟆為丁子也。夫蝦蟆無尾,天下共知,此蓋物情,非關至理。」
「蝦蟆」是青蛙和蛤蟆的統稱。莊子講的「丁子有尾」不是指漢字,而是說蛤蟆或者青蛙會長尾巴。沒想到王世貞等學者誤解了莊子,大概是古書傳抄或者印刷有誤,鬧了一個大「烏龍」。
『玖』 隋唐至明清時期歷史成語典故
隋唐至明清的形成的歷史成語典故很多,在這個時期比較經典成語典故,有南柯一夢、一事無成、春風得意、磨杵成針、嘔心瀝血、請君入瓮、黃袍加身、孤注一擲、熟能生巧、強取豪奪、胸有成竹、名落孫山、一揮而就 、 玄武門之變、 房謀杜斷、 日月同天 、 桃李滿天 、開元盛世、安史之亂 、 五代十國 、杯酒釋兵權 、澶淵之盟 、靖康之恥 、精忠報國、一代天驕等。
僅以唐朝的幾個典故為例:南柯一夢,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而春風得意,故事出處是,唐代孟郊年輕的時候無意為官,直到四十歲的時候才去應試,兩考不中,到第三考才得登科。他高興的即興賦詩一首《登科後》,其中有句雲:「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故後人就用「春風得意」來形容仕途順利,功成名就。 還有房謀杜斷,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僕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僕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丹書鐵券
南北朝以後,始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西魏還密賜予欲歸附者,作為歸附後享有特權的保證,並聽世相傳襲。
唐朝在制度上作了明文規定。形制歷代不一,所世基本上仿唐制。
金朝鐵券狀如卷瓦,刻字畫欄,以金填之,半予功臣,半留內府,以御寶為合。
明洪武二年(1369)封功臣,因唐制有所損益,形亦如瓦,分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廣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廣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廣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廣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廣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廣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廣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所賜功臣履歷、恩數,中鐫免罪,減祿之數。封號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難推誠;余則為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頒給功臣,右藏內府,有事則合之,以取信。洪武三年,賜鐵券者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二十五年,改制鐵券,又賜公及故公共八家。永樂初,靖難功臣亦有賜者。
『拾』 我看到明清有很多以《天香書屋圖》命名的畫,是不是有什麼典故
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有《天香書屋圖》,他喜歡畫此類題材《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等隱居山林讀書休閑愜意的場景。後世明清的作品多是仿他,叫同樣名字以致尊敬,甚至題字也仿他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