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百喻經六則寓意及啟示

百喻經六則寓意及啟示

發布時間: 2020-12-19 03:00:50

Ⅰ 《百喻經》六則的寓意

《愚人食鹽來》:做源事要恰到好處,過猶不及; 凡事要全面諧調,避免以偏概全;學會克制私慾,不可貪得無厭; 不以好惡看人,做事。
《渴見水》: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實事求是,切忌貪多求大;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騖遠;明確目標,量力而行 ;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來風。
《入海取沉水》:隨波逐流和急於求成,會導致「事倍功半」的效果;身處困境,更需冷靜;認清事物本質,不盲目效仿;執著於目標,方可取得成功。 
《嘗庵婆羅果》:做事要善於從個別中發現和認識一般。  絕對的實踐主義會不僅時時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是認識世界重要的思維方式。
《詐言馬死》:故事中的那位騎士,因為內心的恐懼,不能參加戰斗,只好裝死以求保命,這種掩飾自己內心懦弱,保護自身的行為,有時候是難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難過後,還要沽名釣譽,那就不應該了。
不可沽名釣譽;
誠實不可拋棄;
做人不可虛榮心太大。
《駝瓮俱失》:不可過於輕信他人;面對「魚和熊掌」的問題,用最小的代價解決問題。通過駝瓮俱失的事實,比喻由於違反了禁條,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養都喪失了。

Ⅱ 從《百喻經》中得到什麼啟示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內百喻經》稱容「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經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皆說譬喻的故事,其意義甚深。事能顯理,理須事來作引證,故謂理事圓融。有人即執事廢理。有人執事廢理,都是有偏。講理論須上根利智者方肯接受,一般的人須事來作引證,方得了解。而且也能引起其聞法的趣味。引發人們的思考,開到眾人們,引導人們人人向善,和孟子的性善說一直,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Ⅲ 《百喻經》六則讀後感

很好

Ⅳ 你從百喻 經中得到什麼啟示

我從把經中,還是可以得到相關的相應的教育以及啟示,因為他還是告訴我們生活中的道理。

Ⅳ 百喻經給我們什麼啟示

價格低廉的普通貨物,什麼人都買得起,看起來銷路很廣,但能賺多少錢呢?大富商賈經營的鑽石,雖然很久才能賣掉一顆,可是賺到的錢,卻比普通貨物高到千百萬倍,既然為了賺錢,為什麼不將高貴的貨物,好好地待價而估呢?

可是從前竟有這樣一個愚笨的人,他將最高貴的物品,變成最平凡的貨物,很低廉的賣了出去。他認為這樣才是最聰明的做法,這樣才是生意人靈活手段的運用。這不是最愚笨的想法嗎?

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他為了入海采寶,不知准備了多少時日。他先請了一位傑出的造船工程師,精心設計製造了一艘又大又堅固的船,又儲備了許多糧食。人家都說他花了太多的本錢,他卻說:「入海尋寶,那裡是容易的事?但若真能找到珍寶,這些准備又算什麼呢?」這倒真像做大生意人的口氣,也像是出遠門的人,所做的正確作法,於是他繼續告訴別人說:「我們入海的人,究竟多久才能回來,實在很難預料。因為大海裡面有不可預測的風浪,隨時會耽誤航行的日期;或者航行弄錯了方向,本來是兩天的路程,往往需要四天,那能預計准確的日子?」他說得真是入情入理,誰聽了都很佩服他的高見。即使故意要刁難的人,聽了他這番高明的解釋,也默默的不開口了。於是這位非常富有的大商人,集合了幾十位夥伴,准備得非常周詳的進入大海尋寶。

他在茫茫的大海裡面,差不多航行了三四個月,才發現一座島嶼,他和同伴們到島上處處尋覓,但什麼也沒有發現,原來,這是一座荒涼的小島,島上不但沒有寶藏,甚至,連普通的花草也沒有。他們又進入茫茫無涯的大海,繼繽向前探航,海是廣大的,好像永遠看不到邊際,他又不知航行了多少日子,一天早上.蒼天白雲,藍海碧波,一如平常,忽然於此時刻,他發現到面前的遠處,有一片灰暗的陰影,隱隱約約的漂浮在海面上,於是他指揮掌舵的人,對准這個方向駛去,整整一個上午過去了,才看清楚,那也是一座海島,但這座島上,林木蒼蒼,飛鳥成群,由此可知即不像荒島的樣子了,他很興奮的想:這座島上可能會有我們所需要的東西了。這位探海的富商,確實也有些采寶的常識,他和十幾位夥伴,當船一靠岸的時候,就登上了小島,他們在島上只是走馬看花的環繞一周,雖沒有發現到什麼珍貴的東西,可是卻見到一種名貴的沉香樹,它的價值昂貴,如同珍寶。於是他命令夥伴,將島上的沉香,慢慢採集,直到采滿了一船,才很滿意的回航。他這次入海,總算不虛此行。回家之後,將採集的沉香,搬到市場,因為這是名貴的物品,標價很高,一連賣了幾天,都沒有一個人來問津,他心裡感到非常的納悶;可是當他看到鄰近賣木炭的小販,每天挑來的木炭,不到半天都賣光了。於是他心裡想:「我為什麼不把沉香也燒成木炭呢?」他想到這件事,便決定照這樣去做,於是就把所有的沉香都燒成了木炭,再叫人挑到市場去出售,果然很快的就全部賣掉了。這就像將高貴的鑽石,當成碎玻璃一樣的賤賣了,可是他還自鳴得意的對人說:「做生意是不能拖延時間的,貨物脫手越快,越是合算,這回生意,我改變了主意,總算完全改對了,如果做生意的人,沒有靈活運用的手法,將會永遠的停滯在那裡,永遠的不能打開新的局面,那還能把生意做好嗎?」別人聽了,只有暗暗的好笑。

————————————

啟示:世間有些人不也正是這樣嗎?最初立志時,精進勇猛,志向遠大,開口必學聖賢,希望將來成為崇高的聖人,可是日子一久,覺得聖人之道太難了,書讀了很多,做人明暗一絲不苟,仍然一無所得。因此,心生厭倦,不想再學聖賢了,甚至於想了想,覺得說:「聖賢之道,實在不易修學,還是做一個普通人比較容易,你看:平常人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我為什麼要這樣為難自己呢?」這不就像將高貴的沉香,燒成木炭賣一樣嗎?見異思遷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

Ⅵ 百喻經六則其中的一則讀後感…要八百字啊!

sorry,手機網路只能輸入100個字,我有一篇,發不上來

Ⅶ 百喻經六則讀後感求大神幫助

以下是「西祠胡同」網友「念佛之人」關於《百喻經》六則的體會。寫得不錯,供您參考。您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體會,把它變成一篇很好的讀後感。這里牽扯到一個「悟」字,別人是不可能代替的。 在佛經中,經常採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說理。佛教的義理玄微,一般人難以理解,所以佛經經常「假近以喻遠,借彼而況此」,通過譬喻,將艱深的義理,化做淺易的故事,使人樂於聽聞,易於接受。據說「經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順喻、逆喻、現喻、非喻、先喻、後喻、先後喻、遍喻等。佛經的寓言譬喻影響很大,很多寓言在流傳中逐漸凝固下來,成為漢語詞彙系統的固定成員,像「盲人摸象」「空中樓閣」「水中撈月」等,婦孺皆知。 《百喻經》是突出體現佛經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也稱《百譬經》。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齊求那毗地譯。全書兩卷,共有98個寓言故事,均為宣揚佛教教義而作,但「除去教誡,獨留寓言」,完全可以當成一部極有趣味的文學作品來讀,對社會人生也不無啟發意義。 內容理解 愚人食鹽 這故事原來說的是:修行人適當地節制飲食,少欲知足,是對於身體和修行都有好處的;但一般「外道」卻矯枉過正,索性提倡禁食,認為這樣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斷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結果影響身體,對修行卻沒有一點兒益處,這是錯誤的。那種做法和笨人吃鹽一樣,是可笑而愚蠢的舉動。 去掉這層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這樣認識: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和鹽一樣,適當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滿滋味,但太多了就會變得苦澀。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無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負責任,他的一生將碌碌無為、一事無成,於國於民均沒有任何貢獻。這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 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於他的思維出了問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鹽畢竟是調味品,它必須依託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鹽能使食物鮮美,就誤以為鹽是鮮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渴見水 這個故事原來比喻:有些人強詞奪理地堅持著怪僻的見解,不近情理,以為佛教戒律很寬泛、很嚴格,一時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棄不受,最終沒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憐也是很可笑的! 在現實生活中,這確實是人慣常的心理。覺得太難了,就乾脆不做,淺嘗輒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沒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可以制定長遠的目標,但切不可因為目標太遠而放棄一切努力。 入海取沉水 這故事原來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難而生退卻之心,如果見異思遷,或者退求小果,結果自失大利,猶如沉香燒成炭賣一樣,是非常可惜的。 為了很快賣掉貨物,將經過一年辛苦打撈得到的珍貴香料,燒成木炭賣掉,使珍貴稀少的東西變成了廉價普通的東西,原因在於心情急躁,缺乏恆心和耐心,從而失去了理性的價值判斷。它告訴我們:凡事如果急於求成,可能會導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嘗庵婆羅果 故事中的那個人用「品嘗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盡嘗它果」,導致「一切都棄」的結果。這原本是用來比喻:對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類推,認為只有自己一一親身體驗,才能相信,最終只能導致什麼也得不到。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做事要善於從個別中發現和認識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親身經歷後才能得到真知。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是我們認識現實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維方式。另外也可以這樣認識:實踐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絕對的實踐主義不僅時時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詐言馬死 這個故事原本比喻:現在的人們也是如此,自稱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卻殺害各種生靈,製造各種痛苦毒害,還虛假地自稱善良,實際上暗地裡無惡不作,這就像那位謊稱馬死的愚人。 故事中的那位騎士,因為內心的恐懼,不能參加戰斗,只好裝死以求保命,這種掩飾自己內心懦弱,保護自身的行為,有時候是難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難過後,還要沽名釣譽,那就不應該了。故事抨擊了欺詐的人心,指出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手持佛珠,卻心存偽詐之人。 駝瓮俱失 佛教善於將生活現象上升為對人生的理解,這個故事用意不在於指出解決駱駝入瓮辦法的愚蠢,而是通過駝瓮俱失的事實,比喻由於違反了禁條,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養都喪失了。 駱駝的頭插進了瓮中出不來,要拯救駱駝,勢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勢必要搭上駱駝,二者必居其一,顧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卻採取了一個愚蠢的辦法,結果兩者俱失。這樣的事情,現實生活中自然不會出現,但我們也常常面臨這種類似的兩難局面,由於處理不當,結果也就兩者俱失了。比如,考試作弊,可能會僥幸過關,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師發現了,就會受到處分,影響學業。在這種兩難的處境下,如果鋌而走險,選擇了作弊,那麼人格的完善和學業就可能兩者俱失。這樣我們和那個愚人有什麼分別呢?

Ⅷ 百喻經 六則

文化背景
在佛經中,經常採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說理。佛教的義理玄微,一般人難以理解,所以佛經經常「假近以喻遠,借彼而況此」,通過譬喻,將艱深的義理,化做淺易的故事,使人樂於聽聞,易於接受。據說「經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順喻、逆喻、現喻、非喻、先喻、後喻、先後喻、遍喻等。佛經的寓言譬喻影響很大,很多寓言在流傳中逐漸凝固下來,成為漢語詞彙系統的固定成員,像「盲人摸象」「空中樓閣」「水中撈月」等,婦孺皆知。
《百喻經》是突出體現佛經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也稱《百譬經》。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齊求那毗地譯。全書兩卷,共有98個寓言故事,均為宣揚佛教教義而作,但「除去教誡,獨留寓言」,完全可以當成一部極有趣味的文學作品來讀,對社會人生也不無啟發意義。
內容理解
愚人食鹽
這故事原來說的是:修行人適當地節制飲食,少欲知足,是對於身體和修行都有好處的;但一般「外道」卻矯枉過正,索性提倡禁食,認為這樣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斷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結果影響身體,對修行卻沒有一點兒益處,這是錯誤的。那種做法和笨人吃鹽一樣,是可笑而愚蠢的舉動。
去掉這層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這樣認識: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和鹽一樣,適當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滿滋味,但太多了就會變得苦澀。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無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負責任,他的一生將碌碌無為、一事無成,於國於民均沒有任何貢獻。這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
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於他的思維出了問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鹽畢竟是調味品,它必須依託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鹽能使食物鮮美,就誤以為鹽是鮮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渴見水
這個故事原來比喻:有些人強詞奪理地堅持著怪僻的見解,不近情理,以為佛教戒律很寬泛、很嚴格,一時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棄不受,最終沒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憐也是很可笑的!
在現實生活中,這確實是人慣常的心理。覺得太難了,就乾脆不做,淺嘗輒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沒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可以制定長遠的目標,但切不可因為目標太遠而放棄一切努力。
入海取沉水
這故事原來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難而生退卻之心,如果見異思遷,或者退求小果,結果自失大利,猶如沉香燒成炭賣一樣,是非常可惜的。
為了很快賣掉貨物,將經過一年辛苦打撈得到的珍貴香料,燒成木炭賣掉,使珍貴稀少的東西變成了廉價普通的東西,原因在於心情急躁,缺乏恆心和耐心,從而失去了理性的價值判斷。它告訴我們:凡事如果急於求成,可能會導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嘗庵婆羅果
故事中的那個人用「品嘗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盡嘗它果」,導致「一切都棄」的結果。這原本是用來比喻:對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類推,認為只有自己一一親身體驗,才能相信,最終只能導致什麼也得不到。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做事要善於從個別中發現和認識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親身經歷後才能得到真知。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是我們認識現實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維方式。另外也可以這樣認識:實踐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絕對的實踐主義不僅時時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詐言馬死
這個故事原本比喻:現在的人們也是如此,自稱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卻殺害各種生靈,製造各種痛苦毒害,還虛假地自稱善良,實際上暗地裡無惡不作,這就像那位謊稱馬死的愚人。
故事中的那位騎士,因為內心的恐懼,不能參加戰斗,只好裝死以求保命,這種掩飾自己內心懦弱,保護自身的行為,有時候是難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難過後,還要沽名釣譽,那就不應該了。故事抨擊了欺詐的人心,指出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手持佛珠,卻心存偽詐之人。
駝瓮俱失
佛教善於將生活現象上升為對人生的理解,這個故事用意不在於指出解決駱駝入瓮辦法的愚蠢,而是通過駝瓮俱失的事實,比喻由於違反了禁條,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養都喪失了。
駱駝的頭插進了瓮中出不來,要拯救駱駝,勢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勢必要搭上駱駝,二者必居其一,顧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卻採取了一個愚蠢的辦法,結果兩者俱失。這樣的事情,現實生活中自然不會出現,但我們也常常面臨這種類似的兩難局面,由於處理不當,結果也就兩者俱失了。比如,考試作弊,可能會僥幸過關,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師發現了,就會受到處分,影響學業。在這種兩難的處境下,如果鋌而走險,選擇了作弊,那麼人格的完善和學業就可能兩者俱失。這樣我們和那個愚人有什麼分別呢?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17431_1.html

Ⅸ 百喻經六則的寓意

我只知道火宅喻,是說的這世間就像搖搖欲墜的火宅,享樂是短暫的,要想度過這一劫難,只有皈依佛法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