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非物質文化遺產寓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寓言

發布時間: 2021-01-23 17:42:41

⑴ 請問一下,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館播放的皮影戲視頻網上有嗎

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館播放的皮影戲視頻網上有可以通過騰訊視頻觀看,比如西遊記皮影戲的演出,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內戲等容等,無所不有。摺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的劇目繁多,數不勝數。常見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榜等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上海戲劇學院為皮影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中國皮影戲是一種以皮製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音樂和唱腔表演故回事的戲劇形式答。皮影藝人在幕後用木桿操控影偶,通過光線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創造出動態的形象。皮影藝人有許多絕技,諸如即興演唱、假聲扮演,一個人同時操縱數個影偶,以及能夠演奏多種不同的樂器。相關皮影技藝經由家庭、戲班或師徒傳承。皮影戲的演出,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戲等等,無所不有。摺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的劇目繁多,數不勝數。常見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等。從革命戰爭年代起到解放後,新發展出的時裝戲、現代戲和童話寓言劇,常見的劇目有兄妹開荒、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紅燈記、龜與鶴、兩朋友、東郭先生等等

⑵ 說明文作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我們雲南大理,蒼山十九峰的雲弄峰下,有一潭三尺見方、清澈見底的泉水-這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蝴蝶泉。 在泉邊有一棵枝繁葉茂、樹傘寬大的合歡樹,遮擋在泉水上空護著清清的泉水。每年農歷三四月,泉邊合歡樹上掛滿了蝴蝶,與合歡花共舞,這時才是真正的蝴蝶泉最美麗的時期。 今年四月我來到嚮往已久的蝴蝶泉,這一天給我留下了難忘的美好記憶。 從大門進去,可見竹林道旁高大的徐霞客石像;潭的北面,有蝴蝶陳列館;潭後曲徑通幽,穿過「清溪玉液洞」,拾級而上便是「望海亭『,站在亭中向四面遠眺,洱海、蒼山的美景盡收眼底。 最難忘的要數泉邊的景觀了。大合歡樹上開滿了淡黃色的小花,形態就象一隻只落在樹上的蝴蝶,合歡花散發著淡雅的芳香,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蝴蝶翩翩飛來,聚落在合歡樹上,飄舞在樹的周圍,漫天飛舞,分不清是花還是蝴蝶。許多蝴蝶首尾相銜,一條條、一串串從合歡樹的枝頭懸垂到清波盪漾的水面,就象「蝶簾」一樣。太美麗壯觀了! 蝴蝶泉的樹美、蝶美、水也美。泉水深有丈余,清澈見底。清清的泉水中還映出穿著五顏六色衣服的遊人的身影,就像五彩的蝴蝶在泉水中輕舞,與合歡樹上的花、蝶相映成趣… 蝴蝶泉一游,讓我深深感到;蝴蝶泉真是名不虛傳啊

⑶ 河北保定傳統文化元素

1、保定老調

老調又名老調梆子、老生調,從元代時尚小令「河西調」變化而來。保定老調是河北省古老地方劇種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戲曲聲腔劇種。早期老調行當以生、凈為主,而生、凈兩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調,故稱老調,為區別於河北梆子,故名老調梆子,即老調劇種。

2、涿州皮影

涿州皮影是流傳於保北涿州、定興等地的「皮影戲」。演出時使用的文場伴奏樂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揚琴、小三弦等,隨之就有了伴奏音樂和過門。

武樂還有大鑔、大鐃等。音樂結構屬於板腔、曲牌綜合體,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琴腔、垛板、還魂調、悲調,曲牌有「三趕七」等。行當分生、旦、凈、丑,各行當都有自己獨特的唱腔。

3、滿城寸蹺

寸蹺發源於滿城縣東於河村,據說由宮庭舞演變而來,已有200餘年的歷史。20世紀九十年代初,滿城縣文化館組織人員深入鄉村對該瀕臨滅絕的古文化遺產進行發掘整理,並將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該縣編排的寸蹺舞《小羊倌》在中央電視台多次播放。

4、高洛古樂

淶水縣義安鎮高洛村古名「高樂」。「高樂」是一種古老的、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其中的祭祀音樂相傳是華夏音樂始祖伶倫4800年前所創的「黃帝家廟」祭祀音樂的變存。「高洛音樂會」是高洛村民自願參加、義務排練、義務演出的民間器樂演奏花會。2006年,冀中笙管樂(高洛音樂會)被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雄縣趙崗古樂

保定趙崗音樂會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傳承的樂曲內涵和譜式可追溯到唐朝晚期。由佛教曲、道教曲、民俗曲組成,表現形式有唱誦和器樂演奏,使用的樂器和傳承演奏的方式仍以傳統方式進行,吹奏樂有管子、笙、笛子、雲鑼,打擊樂有鼓、鐃、鈸、鐺子。

(3)非物質文化遺產寓言擴展閱讀:

特色節慶

1、順平桃花節

保定順平縣桃樹面積達14萬畝,每年仲春四月,該縣淺紅、深紅的桃花會開放。2000年起,順平開始舉辦桃花節,至2014年8月,累計接待遊客逾330萬人次。順平桃花節也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節慶中華」協作體首批70家成員單位之一。

2、敬老健身節

保定有「長壽之城」之稱,自古以來,居民就有強身健體的習慣,並成為一種社會時尚,由於這一特殊原因,其平均壽命明顯高於全國,一年一度的中國保定敬老健身節是保定獨有的節日,自1991年開始舉辦。

3、空竹藝術節

保定市自2008年開始舉辦國際空竹藝術節,節上主要舉行空竹技藝展 涿州花燈節 示、空竹論壇、空竹文化長廊展示、空竹藝術節攝影大獎賽、空竹博覽會等活動。使空竹這項傳統民間體育活動得到了推廣和普及。

4、白洋淀荷花節

白洋淀荷花節是保定安新縣為塑造白洋淀旅遊品牌形象,提升白洋淀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自1991年開始舉辦的文化旅遊節。

5、涿州花燈節

涿州花燈節始於漢,興於唐,盛於明清,因坐落在涿州南北大街中間的「通會樓」而得名,清末民初時列為涿州八景之一,稱作「通會燈市」,是保定市傳統文化活動之一,主要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舉行。

6、安國國際葯材節

安國古稱「祁州」,素有「千年葯都」之譽,自明朝起,就有「春五秋七」年年舉辦葯王廟會的習俗,改革開放後逐漸沿襲成為每年一屆的安國國際葯材節和醫葯保健品交流會。

7、滿城紅葉柿子節

保定市滿城縣是「中國磨盤柿之鄉」,幾萬畝柿樹森林分布於滿城神星柿子溝內的6個村莊周圍,從2002年開始,該縣每年在「十一」旅遊黃金周到來前舉辦「金秋紅葉柿子節」,期間會有民俗文化表演、文人采風、柿子採摘、柿樹領養、柿王評比等特色活動。

⑷ 傳統文化——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內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容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⑸ 介紹羌族的風俗習慣

1、飲食

羌族飲食豐富。主食是玉米、洋芋、小麥、青稞,輔以蕎麥、油麥和各種豆類,蔬菜品種多樣。傳統的飲食有攪團、玉米蒸蒸、「金裹銀」或「銀裹金」、洋芋糍粑、煮洋芋、豬膘肉。人們普遍吸蘭花煙,還喜歡飲咂酒、「玉米蒸蒸酒」和蜂蜜酒。

2、服飾

羌族服飾樸素美觀,風格獨特。各地略有差異。其中,汶川縣的龍溪、綿虒、雁門,理縣的蒲溪,茂縣的赤不蘇、黑虎、三龍、渭門,北川縣的青片,松潘縣的鎮坪等地服飾具有代表性。

頭飾,男女包頭帕。赤不蘇一帶的婦女盛行「一匹瓦」,瓦片狀的青布上綉有花紋,用銀牌、環扣點綴。黑虎鄉的婦女以白布帕包頭(被稱為「萬年孝」)。

3、建築

羌族多數在向陽、背風,有耕地和水源的高半山或河谷地帶築屋造房,由幾戶或幾十戶形成自然村寨。建築大致分為兩類:碉樓與碉房。

碉樓屬古代建築遺存,漢代稱「邛籠」。多矗立於關口要隘或村寨附近及中心,以石砌築,外觀雄偉,堅固實用,樓體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上細下粗,稜角突出,結構嚴密,內有六七層,最高的達十三四層。

碉房也叫「莊房」,為居住用房。呈方形,一般分三層(也有兩層和四層)。上層堆放糧食,中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

4、婚姻

新中國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懷抱婚」、「童子婚」、「買賣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有轉房、入贅、搶婚的習俗。新中國成立後,自主婚姻逐漸居多。但傳統的禮儀程序一直保留至今。

5、民間工藝

羌族民間工藝別具一格,以挑花、刺綉最為出色。心靈手巧的羌族婦女,不需圖稿,信手繪成各種優美的圖案,綉成絢麗多彩的成品。

題材取自世間萬物,用挑、扎、綉、勾、納、提、拼、扣、纖等多種針法,單用或混用,綉於頭帕、衣服、腰帶、裹肚、圍腰、鞋襪、香包等局部地方,美觀漂亮而耐用。

⑹ 河南有什麼傳統文化

1、少林武術節

少林武術是中國武術中的奇葩,國之瑰寶。為了弘揚中華武術,擴大對外開放,鄭州自1991年開始舉辦「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隔年舉行。

在武術節期間舉行精彩的武術競賽和表演,進行經貿、科技交流和各種富有民族與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娛樂及旅遊活動。

這是一項融經貿、文化、旅遊、科技為一體的大型國際性綜合活動,每次都吸引國內外數十萬人雲集鄭州。

2、古滎龍舞

鄭州市邙山區古滎鎮的龍舞,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每逢農歷正月十五龍燈節,方圓幾百里的百姓都湧向古滎觀看,據說清乾隆、光緒二帝都曾親臨古滎觀看龍舞。1949年後,古滎龍舞得以創新發展,演技日益精湛。

它汲取了各種龍舞的特點,又不同於其他龍舞,故事完整生動,情節曲折感人,表演場面宏大,藝術風格獨特。整場表演分為魚躍龍門、金龍出南門、龍蝸玉柱、二龍相戲、解救青龍、二龍戲珠、勝利對舞等10個場面。

古滎龍舞流傳至今,其影響之大,歷史之悠久,在中原地區是不多見的。1988年古滎龍舞應邀參加了北京國際旅遊年的龍舞大賽,譽滿京城。

3、笑傘

流傳於滎陽一帶的民間藝術。傳說隋大業十二年(616),瓦崗軍起義,翟讓用李密計,破金韓關,進取滎陽。

隋揚帝派大將張須陀為滎陽通守,協同滎陽大守郇王慶合兵討伐。瓦崗軍初戰不利,於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燈之機,巧扮民間歌舞藝人,

隨民間社火一起混進城內,里應外合,一舉攻克滎陽。笑傘就是義軍當時扮演的節目之一。如今歌舞隊中執傘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員各2人也是義軍勇士。

4、律棒鞭

流行於滎陽一帶的民間歌舞,起源年代不詳。演員只有3人,男1女2。細樂器伴秦,白8~10人組成,其節奏輕松、流暢。曲牌有「謂調」、「剪剪花」、「剪剪花變新調」、「滿州」、「雙翠翠」、「下河」、「對花」等10多種。

表演時男演員飾相公,女演員飾小姐,手持竹眼錢。舞蹈動作從曲調過門開始,男演員即右手持扇,載歌載舞,而女演員則手持竹鞭,隨節拍上下擊鞭。舞蹈反映青年男女踏青相戀。

5、獨角獸

流傳於新鄭一帶的獨特民間舞蹈。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刑天舞戚的故事創造的,反映出對不畏強暴的斷頭英雄的崇拜。在伴秦中繞場蹦跳翻滾、竄桌子,並以腰部的誇張表演,表現獨角獸暴躁怒吼或溫順平靜的表情。

後在急迫的「鬧台」樂曲伴奏中,斗獸者執鞭出場,與獨角獸打鬥拼搏。其「擊頭」、「擊腿」、「滾翻」、「竄桌子」、「倒立」、「擒獸」等動作粗曠詼諧,生動有趣,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6、跳經擔

流行於新密一帶的民間舞蹈。在廟會期間,婦女們挑著自製的花籃(經擔)到廟會神前進香,然後在神前空地上邊哼經曲,邊跳經擔,以示對神靈的虔誠。跳經擔的音樂與伴奏主要是經曲,使用的樂曲是木魚和碰鈴,伴唱的是經曲。

7、張公背張婆

流傳於新密一帶的民間舞蹈。參加演出的只有2人,服裝道具簡單,人物造型幽默風趣。表演時舞曲採用地方戲曲中的流水板、陽調、銀扭絲、漢江等曲調。據傳張公是晉國貴族介子推的家僕,介子推躲在綿山,不願出仕,

晉文公為逼他出山而焚綿山,介子推被燒死。張公將介母背出火海,並認為義母。張公為人忠厚,外出時唯恐介母在家寂寞或遭野獸傷害,

因此無論耕地還是趕集都要背著介母,直至介母壽終。後人為紀念張公仗義行為,編排此舞,以表敬仰之心。

⑺ 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是國家在21世紀初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國及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狀況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作為全面分析國情的重要資料之一,是國家或地區主管機構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國策的重要依據。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地保護,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的基礎。因此,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對全國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進行的普查,無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還是對國情的調查,都具有重要意義。

(7)非物質文化遺產寓言擴展閱讀:

凡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在普查和保護之列。

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戲曲、曲藝、雜技、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商貿、副業等)、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傳統體育與競技和傳統醫葯等類別。

非遺」,都有著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其實用性,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

⑻ 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文怎麼寫大神們幫幫忙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什麼 為什麼 誰來保護 -------------------------------------------------------------------------------- http://cul.sina.com.cn 2005/08/01 10:29 文匯報 ——梁治平研究員在西南政法大學的講演(節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以後,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和弘揚文化的多樣性。人類的文化創造和遺存,包含了過去世代累積的信息和發展的可能性。有些不起眼的東西,我們今天不知道它有什麼重要性,但以後可能非常重要,可能會影響到人類未來的發展。 在全球化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可能獲得了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我們看到很多原生態的文化,在一種單一化、標准化的全球性商業文化的沖擊下迅速衰落了,擁有這些文化的人也就隨之消失了。因此,國家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和措施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多樣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根本上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表現在文化多樣性當中的人的創造力。 我今天報告的題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聽到「非物質」這個概念,可能首先想到物理學。但這跟物理學沒有關系。漢語里過去沒有「非物質」這個概念。這個詞是從英語和法語中翻譯過來的。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英文本和法文本中,這個詞用法是不一樣的。英語是intangible——無形的。而在法語里,詞根就是「物質」,所以同中文的翻譯更接近。那麼,究竟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前我們過了端午節,我想問大家,端午節是屬於誰的?好,有人提到屈原。我覺得比較恰當的回答應該是,端午節是中國人的節日。不過在去年,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消息傳到中國以後輿論大嘩,有人認為我們的「財產」被別人佔去了!今年我聽到的消息是韓國提出和中國聯合申報。端午節就是我們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一部公約。中國在去年正式批准加入這部公約,是第六個參加該公約的國家。這個公約的起草經歷了很長時間。2002年到2003年之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此召開了三次政府間專家會議。2003年10月,公約在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正式通過。這些會議我多數都參加了,回來後還參加了國內的批准程序。可以說,我差不多見證了這個公約制定的全過程。對一個從事法律研究,又非常關心民族文化遺產保護,關心社會發展的人來說,能夠參與這個公約的制定,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想借著今天的題目,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公約最後文本里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方式、知識、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被不同社區和群體在適應周圍環境和自然的過程中和與其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地再創造,為他們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這個定義很概括,不容易理解。我可以給大家一些更具體例子。在最早的公約草案里有一個「附件」,列舉了一些詳細項目來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包括各種社會風俗和儀式,比如與出生、結婚、喪葬相關的一些儀式;確定身份和長幼尊卑秩序的禮儀、儀式;還有各種各樣的知識和實踐,比如說時空的觀念,葯物和治療方法,比如中醫,還有各種節慶,像上面提到的端午節,以及宗教方面的實踐和信仰。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限於文學和藝術的領域。從根本上說,它是表現在文化多樣性當中的人的創造力。對它的保護,就是對不同文化形式和價值的尊重,是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 二、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和弘揚文化的多樣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以後,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和弘揚文化的多樣性。2001年,它通過了《文化多樣性宣言》。在《文化多樣性宣言》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里,文化的多樣性都被比喻成生物的多樣性。因為人類的文化創造和遺存,就好像人類的基因,包含了過去世代累積的信息和發展的可能性。有些不起眼的東西,我們今天不知道它有什麼重要性,但以後可能非常重要,可能會影響到人類未來的發展。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在全球化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可能獲得了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我們看到很多原生態的文化,在一種單一化、標准化的全球性商業文化的沖擊下迅速衰落了,擁有這些文化的人也就隨之消失了。為什麼這樣說?我們剛才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其中包含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認同感。比如要回答什麼是中國人這個問題,就離不開中國的語言、服裝、建築、習俗、神話、寓言、節慶等等。就是透過這些所謂文化符號,我們才知道自己是誰。換句話說,「中國人」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是有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內涵的。回過頭來,我們看到很多族群,他們的語言慢慢失傳了,他們的節日被慢慢淡忘了,他們的服裝可能變成了戲台上的服裝,不再和他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時這些族群也就衰落了。問題是,這並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為這個世界上文化的生產和傳播不是平等的。有些國家和文化是強勢的,它們有雄厚的資金,可以通過商業運作等手段大量推行其文化和價值。而一些較弱小的文化經不住這樣的沖擊,不可避免地衰退了、萎縮了。因此,國家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和措施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多樣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三、誰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是屬於特定群體的。雖然政府在保護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但在政府之外,必須有各種不同主體的參與。 在政府間專家會議上,各國代表就公約內容進行了廣泛辯論,其中,誰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個引起熱烈爭論的問題。按照公約規定,應當從地方、國家、國際三個層次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公約也提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類,國家。第二類,國際組織。第三類比較繁雜,社區或者社群(communities),群體(groups),個人(indivials),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這里有幾個問題:國家、政府間組織是實體,它的邊界相對清楚。但第三類主體的邊界在哪裡,怎麼來確定,哪些是合格、合法的組織,它們享有什麼樣的權利?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如果在公約的框架里存在三類主體,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各自的職責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曾經是辯論焦點。 我先來談一下上面提到的第三類主體。這類主體的根據在哪裡?承認它們的意義何在?公約的序言裡面有一段話:「承認各社區,尤其是原住民,各群體,有時是個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保護、延續和再創造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而為豐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性做出貢獻」。這條非常重要。還有一條也很重要,即「國家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中,應努力確保創造、保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區、群體以及有時是個人的最大限度的參與,並積極地吸收他們參與管理」。為什麼要這樣規定?為什麼單靠政府不行?我想有兩個理由: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是屬於全人類,但它首先是屬於特定群體的。例如端午節,它是中國人的節日,可能也有人說是中國人和韓國人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排除了這些主體的參與,那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二,雖然政府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但它不可能包攬一切事情。因為政府的動員和財政能力終究還是有限的;它對保護的對象並不一定很了解,甚至缺乏對保護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和意願;它對事物的判斷和評估可能會出現偏差,它的決策也不一定很聰明,採取的措施也不一定很適當。因此在政府之外,必須有各種不同主體的參與。 例如對崑曲的保護。除了國際和國家層面的保護、支持外,演員們怎麼理解崑曲和崑曲的表演形式,也很重要。此外還有愛好、關心崑曲的人,作用也不可忽視。我們知道白先勇先生,他是台灣的一個文化人,也是崑曲迷。他最近在大陸推出青春版《牡丹亭》,到各大高校巡迴演出。為了解決演出的資金困難,他四處籌錢。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崑曲,因為沒有觀眾,崑曲就無法生存下去。當然他在這個活動中投入的遠不只是金錢,更多的是他自己對崑曲的熱愛和理解。崑曲應當在現代化的大劇院還是傳統的小舞台演出,應當以恢復和發掘傳統的摺子戲為主,還是以改編創新為主,這些問題不但涉及對傳統藝術的理解,也關繫到特定傳統藝術的命運。這些人非常熱心地投入崑曲的傳播和保護事業,做了很多工作。例如他們把《牡丹亭》和其他許多摺子戲,翻譯成法文、英文,去培養國外的崑曲愛好者。可見,要保護好崑曲,也離不開那些熱愛崑曲的普通人的參與,他們也是公約提到的主體,也是合格的參與者。問題是怎樣讓他們真正地參與進去。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到文化、藝術和價值的存亡,也涉及到國家治理的方式。國家有沒有可能為相關的民間組織和個人乃至於所有關心和愛護文化遺產的人提供有效的參與渠道? 另外一個問題是國家權威。公約草案規定,為了確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各締約國都要製作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草案在講到國家這一義務時用的詞是shall,這個詞語氣很強,法律上就是「必須」的意思。有代表就認為,製作這樣的清單要耗費國家大量財政和人力資源,因此,這個條款應當是有彈性的。另一些人就說,國家能不能提供各自的清單涉及到國際保護能否成功的問題,所以有必要提出嚴格要求。在最後的文本中,我們看到,公約對這個問題做了一些限定。一條是「締約國應採取必要措施」。另一條是「各締約國應根據自己的國情」來制定這個清單。 還有一個問題是國家和其他主體之間的關系。國家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要保證第三類主體參與,這一點沒有爭議,但是國家的這種義務是「必須」(shall)、「應當」(should)還是「可以」(may)?這個問題卻爭執不下。最後,大會主席提出兩個方案,那就是不用shall,should,may這類情態動詞,或者用一般現在時,the state encourages(國家鼓勵),或者改用介詞with,即國家在那些主體的參與之下開展保護活動。這樣就很巧妙地把最尖銳的問題迴避了。 國家和政府間委員會的關系也是一個問題。公約設立了一個機構,叫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它的職能主要是提供國際合作和援助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在國際層面,有一個所謂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什麼是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哪些文化遺產應該被放到這個名錄里去?都要由這個委員會決定。這時就有一個問題,它制定這個名錄是要根據各有關國家提出的要求呢,還是它可以自己做出決定?委員會制定這個名錄應該在各國提供的清單范圍之內,還是可以超出這一范圍?委員會確定具體名錄,應該事先同各國商量呢,還是可以自己決定?這些問題涉及到國家的自主性和權威性,所以爭論非常激烈,也形成兩派觀點。一派堅持必須經過國家的同意,因為相關國家不配合,就不能達到有效保護文化遺產的目的。另外一派就認為,政府間委員會應該保有某種特殊權威。他們說,1972年的《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里沒有這樣的規定,所以當阿富汗的巴比揚大佛被塔利班毀壞時,國際社會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如果有一個相應機制,國際社會就有可能進行某種正當干預來保護那些急需保護的文化遺產。這些問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更加突出。我們知道世界上有種族清洗,有對少數族裔的迫害。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得不到自己國家的保護,反而可能受到國家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際社會不出來干預,它們又怎樣得到保護呢?這些問題非常尖銳,因此也爭執不下。公約最後的規定是這樣的:政府間委員會負責制定急需保護的文化遺產的標准和名錄,在制定這類文化遺產名錄時要根據各個國家的要求,但在「極其緊急的情況下」,委員會可以和締約國協商。這個條款很有意思,它規定了「極其緊急的情況」,但沒有說委員會可以獨立採取行動;它規定委員會要與成員國協商,但又沒有說這個協商結果是否會影響委員會的決定,至少,它沒有把相關國家的同意或請求作為一個前提。我們看到這個最後的決定迴避了討論中最尖銳的問題,即到底誰有最高的權威,而是採用了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表述。如果最後經過協商還是沒能取得一致怎麼辦?我們不知道。實際上公約的很多條款甚至整個公約都是這樣一種妥協的產物。我們只有通過參與制定過程,才能了解最後文本里那些條款的真實含義,才能知道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知道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以及在新一輪談判中怎麼去利用這些條款,滿足自己需要保護的正當利益。 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任重道遠 我們傳統的做法與公約的原則和精神還有相當差距,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在結束今天的報告之前,再談幾點感受。一個是,參與制定這樣的公約,首先要弄清楚國家利益之所在,這樣才能在公約中盡量爭取自己的利益,避免對我們不利的東西。但什麼是國家利益,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沒有政府官員非常敬業地去履行他們的職責,如果沒有相關行業很好地參與,如果沒有社會科學家們,包括法學家,對這些問題長期、持久的關注和研究,要正確判斷什麼是國家利益是很難的,而在不了解國家利益的情況下,你在談判中就可能處於很被動的境地。實際上,我認為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在參與國際公約的制定時也希望把它與我們國內的法制建設聯系起來,希望加入這樣的國際公約對我們國內事業的發展有促進,因此我不但關心公約的制定,也關心公約被批准之後怎麼去實行,怎麼與國內法律銜接。比如我們國內的立法要不要調整,我們的文化政策要不要調整,這些都很重要。我後來參加了一些後期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人大批准公約的程序。我參加過一次人大常委會的分組審議。那次需要審議的法律(包括一些法律的修訂)大概有十九部,其中包括兩個公約。我相信大多數委員都沒有仔細讀過這個公約,實際上也沒有人提到這部公約。發言討論其他法律的人也很少,結果原定兩個小時的審議,我們那組半個小時就散會了。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去更好地實施這些公約呢?我順便再講一件事,我在參加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時看到國內的一部法律草案,叫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我看了那個草案之後,覺得從題目到理念到保護措施都有問題。比如它的分級保護機制,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成縣級的省級的和國家級的。文物可以這樣劃分,但用這種辦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能就有問題。還有關於文化傳承人資質的認定,草案規定由政府而不是專家來認定,那怎麼保持中立、公正和專業性呢?今天講的誰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在那個草案中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反映。這表明我們傳統的做法與公約的原則和精神還有相當差距。我為這件事專門寫了一份報告交上去,結果是杳無音訊。不過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個消息,說國內正在制定一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看來題目是改了,但不知道內容有些什麼樣的修改。

⑼ 寫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游記、散文、詩歌

莫 高 窟

1

莫高窟對面,是三危山。《山海經》記,「舜逐三苗於三危」。可見它是華夏
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與神話分不清界線。那場戰斗怎麼個打法,現在已很難想像,
但浩浩盪盪的中原大軍總該是來過的。當時整個地球還人跡稀少,噠噠的馬蹄聲
顯得空廓而響亮。讓這么一座三危山來做莫高窟的映壁,氣概之大,人力莫及,只
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個和尚來到這里。他叫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手持一
枝錫杖,雲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時分,他想找個地方棲宿。正在峰頭四顧,突然
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燦爛,烈烈揚揚,像有千佛在躍動。是晚霞嗎?不對,晚霞
就在西邊,與三危山的金光遙遙相對應。

三危金光之跡,後人解釋頗多,在此我不想議論。反正當時的樂樽和尚,剎那
時激動萬分。他怔怔地站著,眼前是騰燃的金光,背後是五彩的晚霞,他渾身被照
得通紅,手上的錫杖也變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著,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
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他有所憬悟,把錫杖插在地上,莊重地跪下身來,朗聲發
願,從今要廣為化緣,在這里築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聖地。和尚發願完畢,兩方
光焰俱黯,蒼然幕色壓著茫茫沙原。

不久,樂樽和尚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他在化緣之時廣為播揚自己的奇遇,
遠近信士也就紛紛來朝拜勝景。年長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來了,上自王公,
下至平民,或者獨築,或者合資,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這座陡坡鑿進。從此,
這個山巒的歷史,就離不開工匠斧鑿的叮當聲。

工匠中隱潛著許多真正的藝術家。前代藝術家的遺留,又給後代藝術家以默默
的滋養。於是,這個沙漠深處的陡坡,濃濃地吸納了無量度的才情,空靈靈又脹鼓
鼓地站著,變得神秘而又安詳。

2

從哪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到這里,都非常遙遠。在可以想像的將來,還只能是
這樣。它因華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遠藏。它執意要讓每一個朝聖者,用長途的艱
辛來換取報償。

我來這里時剛過中秋,但朔風已是鋪天蓋地。一路上都見鼻子凍得通紅的外國
人在問路,他們不懂中文,只是一疊連聲地喊著:「莫高!莫高!」聲調圓潤,如
呼親人。國內遊客更是擁擠,傍晚閉館時分,還有一批剛剛趕到的遊客,在苦苦央
求門衛,開方便之門。

我在莫高窟一連呆了好幾天。第一天入暮,遊客都已走完了,我沿著莫高窟的
山腳來回徘徊。試著想把白天觀看的感受在心頭整理一下,很難;只得一次次對著
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比之於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羅馬的斗獸場遺跡,中國的許多文
化遺跡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別國的遺跡一般修建於一時,興盛於一時,以後就
以純粹遺跡的方式保存著,讓人瞻仰。中國的長城就不是如此,總是代代修建、代
代拓抻。長城,作為一種空間蜿蜒,竟與時間的蜿蜒緊緊對應。中國歷史太長、戰
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跡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墳
里,躲在不為常人注意的秘處。阿房宮燒了,滕王閣坍了,黃鶴樓則是新近重修。
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長久保留,是因為它始終發揮著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轟
轉的歷史勝跡,總有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
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後擁向我們走
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里舉行著橫跨千年的遊行。紛雜的衣飾
使我們眼花撩亂,呼呼的旌旗使我們滿耳轟鳴。在別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來細細
玩索一塊碎石、一條土埂,在這兒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著,身不由主,踉踉蹌蹌,
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兒,一個人的感官很不夠用,那乾脆就丟棄自己,
讓無數雙藝術巨手把你碎成輕塵。

因此,我不能不在這暮色壓頂的時刻,在山腳前來回徘徊,一點點地找回自己,
定一定被震撼了的驚魂。晚風起了,夾著細沙,吹得臉頰發疼。沙漠的月亮,也
特別清冷。山腳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聲。抬頭看看,側耳聽聽,總算,我的思路
稍見頭緒。

白天看了些什麼,還是記不大清。只記得開頭看到的是青褐渾厚的色流,那應
該是北魏的遺存。色澤濃沉著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那個年代戰
事頻繁,馳騁沙場的又多北方驃壯之士,強悍與苦難匯合,流瀉到了石窟的洞壁。
當工匠們正在這洞窟描繪的時候,南方的陶淵明,在破殘的家園里喝著悶酒。陶淵
明喝的不知是什麼酒,這里流盪著的無疑是烈酒,沒有什麼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
力、一股勁,能讓人瘋了一般,拔劍而起。這里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

色流開始暢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後。衣服和圖案都變得
華麗,有了香氣,有了暖意,有了笑聲。這是自然的,隋煬帝正樂呵呵地坐在御船
中南下,新竣的運河碧波盪漾,通向揚州名貴的奇花。隋煬帝太兇狠,工匠們不會
去追隨他的笑聲,但他們已經變得大氣、精細,處處預示著,他們手下將會奔瀉出
一些更驚人的東西;

色流猛地一下渦漩卷涌,當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但
又噴得一點兒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
章。這里不再僅僅是初春的氣溫,而已是春風浩盪,萬物蘇醒,人們的每一縷筋肉
都想跳騰。這里連禽鳥都在歌舞,連繁花都裹捲成圖案,為這個天地歡呼。這里的
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里的每一個場面,都非雙眼
能夠看盡,而每一個角落,都夠你留連長久。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
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麼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
騰。一到別的洞窟還能思忖片刻,而這里,一進入就讓你燥熱,讓你失態,讓你只
想雙足騰空。不管它畫的是什麼內容,一看就讓你在心底驚呼,這才是人,這才是
生命。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於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信號。這種信
號是磁,是蜜,是渦卷方圓的魔井。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這種渦卷,沒有一個人能
夠面對著它們而保持平靜。唐代就該這樣,這樣才算唐代。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
這么個朝代,總算有過這么一個時刻,駕馭哪些瑰麗的色流,而竟能指揮若定;

色流更趨精細,這應是五代。唐代的雄風餘威未息,只是由熾熱走向溫煦,由
狂放漸趨沉著。頭頂的藍天好像小了一點,野外的清風也不再鼓盪胸襟;

終於有點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變化了的天色,舞姿也開始變得拘謹。仍然不
乏雅麗,仍然時見妙筆,但歡快的整體氣氛,已難於找尋。洞窟外面,辛棄疾、陸
游仍在握劍長歌,美妙的音色已顯得孤單,蘇東坡則以絕世天才,與陶淵明呼應。
大宋的國土,被下坡的頹勢,被理學的層雲,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點陰沉;

色流中很難再找到紅色了,那該是到了元代;

……

這些朦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頗覺勞累,像是趕了一次長途的旅人。據說把
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六十華里。我只不信,六十華里的路途對我輕而易
舉,哪有這般勞累?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經完全沉睡。就像端詳一個壯漢的睡姿一般,看它睡著了,
也沒有什麼奇特,低低的,靜靜的,荒禿禿的,與別處的小山一樣。

3

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尋莫高窟的底蘊,盡管毫無自信。

遊客各種各樣。有的排著隊,在靜聽講解員講述佛教故事;有的捧著畫具,在
洞窟里臨摹;有的不時拿出筆記寫上幾句,與身旁的夥伴輕聲討論著學術課題。他
們就像焦距不一的鏡頭,對著同一個拍攝對象,選擇著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確實有著層次豐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讓不同的
遊客攝取。聽故事,學藝術,探歷史,尋文化,都未嘗不可。一切偉大的藝術,都
不會只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它們為觀看都存在,它們期待著仰望的人群。一
堵壁畫,加上壁畫前的唏噓和嘆息,才是這堵壁畫的立體生命。遊客們在觀看壁畫,
也在觀看自己。於是,我眼前出現了兩個長廊:藝術的長廊和觀看者的心靈長廊;
也出現了兩個景深: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僅僅為了聽佛教故事,那麼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澤就顯得有點浪費。如果僅
僅為了學繪畫技法,那麼它就吸引不了那麼多普通的遊客。如果僅僅為了歷史和文
化,那麼它至多隻能成為厚厚著述中的插圖。它似乎還要深得多,復雜得多,也神
奇得多。

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諸造型,又用造型引發人性,於
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聖潔的沉澱、一種永久的嚮往。

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在它的懷抱里神人交融,時空飛騰,於是,它讓人
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虹。在這里,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
賦人格,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義已被美的火焰蒸餾,剩下了儀
式應有的玄秘、潔凈和高超。只要知聞它的人,都會以一生來投奔這種儀式,接受
它的洗禮和熏陶。

這個儀式如此宏大,如此廣。甚至,沒有沙漠,也沒有莫高窟,沒有敦煌。儀
式從海港的起點已經開始,在沙窩中一串串深深的腳印間,在一個個夜風中的賬篷
里,在一具具潔白的遺骨中,在長毛飄飄的駱駝背上。流過太多眼淚的眼睛,已被
風沙磨鈍,但是不要緊,迎面走來從那裡回來的朝拜者,雙眼是如此晶亮。我相信,
一切為宗教而來的人,一定能帶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潛意識中蘊藏。蘊
藏又變作遺傳,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盪盪。為什麼甘肅藝術家只是在這里擷取了
一個舞姿,就能引起全國性的狂熱?為會么張大千舉著油燈從這里帶走一些線條,
就能風靡世界畫壇?只是儀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層的蘊藏。過多地捉摸他們的技
法沒有多大用處,全心全意的成功只在於全身心地朝拜過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紀初
提出過以美育代宗教,我在這里分明看見,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風貌。或許,人
類的將來,就是要在這顆星球上建立一種有關美的宗教?

4

離開敦煌後,我又到別處旅行。

我到過另一個佛教藝術勝地,那裡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維機敏的講解員把
佛教故事與今天的新聞、行為規范聯系起來,講了一門古怪的道德課程。聽講者會
心微笑,時露愧色。我還到過一個山水勝處,奇峰競秀,美不勝收。一個導游指著
幾座略似人體的山峰,講著一個個貞節故事,如畫的山水立時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
。聽講者滿懷興趣,撲於船頭,細細指認。

我真怕,怕這塊土地到處是善的堆壘,擠走了美的蹤影。

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麼時候,哪一位大手筆的藝術家,能告訴我莫高窟的真正奧秘?日本井上靖
的《敦煌》顯然不能令人滿意,也許應該有中國的赫爾曼.黑塞,寫一部《納爾齊
斯與歌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把宗教藝術的產生,
刻劃得如此激動人心,富有現代精神。

不管怎麼說,這塊土地上應該重新會聚那場人馬喧騰、載歌載舞的遊行。

我們,是飛天的後人。

余秋雨《文化苦旅》

⑽ 為什麼要保護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和弘揚文化的多樣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以後,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和弘揚文化的多樣性。2001年,它通過了《文化多樣性宣言》。在《文化多樣性宣言》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里,文化的多樣性都被比喻成生物的多樣性。因為人類的文化創造和遺存,就好像人類的基因,包含了過去世代累積的信息和發展的可能性。有些不起眼的東西,我們今天不知道它有什麼重要性,但以後可能非常重要,可能會影響到人類未來的發展。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在全球化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可能獲得了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我們看到很多原生態的文化,在一種單一化、標准化的全球性商業文化的沖擊下迅速衰落了,擁有這些文化的人也就隨之消失了。為什麼這樣說?我們剛才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其中包含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認同感。比如要回答什麼是中國人這個問題,就離不開中國的語言、服裝、建築、習俗、神話、寓言、節慶等等。就是透過這些所謂文化符號,我們才知道自己是誰。換句話說,「中國人」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是有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內涵的。回過頭來,我們看到很多族群,他們的語言慢慢失傳了,他們的節日被慢慢淡忘了,他們的服裝可能變成了戲台上的服裝,不再和他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時這些族群也就衰落了。問題是,這並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為這個世界上文化的生產和傳播不是平等的。有些國家和文化是強勢的,它們有雄厚的資金,可以通過商業運作等手段大量推行其文化和價值。而一些較弱小的文化經不住這樣的沖擊,不可避免地衰退了、萎縮了。因此,國家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和措施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多樣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如果作為中國人,對中國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予以保護的話,那麼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精華,就會失傳,沒有人懂,沒有人會!!如果我們連自己的文化都不保護、不尊重,誰還會尊重我們呢!我們哪還有勇氣和傲氣告訴別人:「我們是中國人」呢?
這個回答lz應該滿意吧!給分啦!~~~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