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贊嘆典故

贊嘆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23 11:54:49

⑴ 通過運用典故贊美女生美好漂亮的文言詞語有哪些

沉魚落雁

chényúluòyàn
《莊子
·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後來用『沉魚落雁』形容女子容貌極美。

⑵ 收集整理至少4個古人煉字、煉句的典故

賈島推敲
王安石改詩(春風又綠江南岸)
1
唐代有個名叫李相的官員,十分好學,一有空閑就捧起《春秋》來讀。他經常把叔孫婼的「婼」(chuò綽)字,誤讀為「吹」字音。長期在他身邊的一個侍從,老是聽他把這個字讀錯,便很不滿意,但對自己的主人又不好明說,只有憋在心裡。後來,侍從的不滿情緒還是被李相覺察到了,李相就問這個侍從:「我每次讀到這里,你就流露一股不滿的情緒,這是什麼原因呢?」侍從怕直說了於己不利。可不說又不行,正在這為難之際,他忽然靈機一動,便婉轉地答道:「過去我的老師教我讀《春秋》時,他把『婼』字讀成『綽』字音,現在聽您讀『婼』字為『吹』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讀得不對,所以對自己不滿意。」李相一聽,知道是自己讀音有誤,忙說:「哦,那一定是我讀錯了!我是照著書上注文讀的,而你是有老師教過的,你肯定是對的。」經過核查,發現書上的注文果真不對。李相連忙站起來,把侍從接在自己的座位上,拜侍從為「一字之師」。
2
楊萬里,字亭秀,號誠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人稱南宋四大家。其詩善為「楊誠齋體」,不堆砌典故,構思新巧,語言平易自然,自成風格,有《誠齋集》傳世。傳說有一天,楊萬里在館中與人閑聊,談到晉朝間,就說起有個文學家兼史學家叫於寶的怎麼怎麼,旁邊有個小吏插話說:「是干寶,不是於寶。」楊萬里感到很奇怪,便問他:「你怎麼知道叫干寶?」小吏找到韻書,遞給楊萬里看。果然韻書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註明:「晉有干寶」。楊萬里一見大喜,非常感激地對這個小吏說:「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呀!」
——此二者為有一字誤讀而經他人匡正的例子;以下事例均為有一字運用欠妥而經他人改良者——
3
唐代有個詩僧名叫齊己,寫的詩清逸雋永,耐人尋味,在當時的詩壇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寫了一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恰巧詩友鄭谷來訪,看後認為梅花數枝開不能算早,就提筆改了一個字,將「數枝」改為「一枝」,突出其獨在百花之先綻開。齊己看了,佩服得五體投地,連稱鄭谷是「一字之師」。
4
高適,字達夫,德州蓨(今河北景縣)人,也是唐代的傑出詩人。早年久留邊疆,熟悉軍事生活,所作多邊塞詩。其詩大多意境雄渾,情調蒼涼,間有清麗俊秀的詠景佳作。一天,高適赴外地視察,路經杭州清風嶺,觀月賞景,詩興大發,就在僧房裡寫了一首詩:「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鬆露濕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寫完他就繼續趕路。途經錢塘江時正值月落,高適細看江潮,發現月落時,江潮隨風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來描寫月夜之時的江潮,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便在視察歸來時,專門去僧房改詩。可是,一踏進房門,便看見這句詩已被人改過來了。高適感到很納悶,忙問是誰改的。僧人告訴他,在他去後不久,有一官員從此路過,偶然看見了這首詩,連聲贊嘆,但惋惜詩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確,便不待作者回來相商,徑直給它改了。高適暗暗稱奇,心想:「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後來他多方打聽,才得知那位改詩的官員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駱賓王。
5
元代蒙古族詩人薩都剌,字天錫,號直齋,雁門(今山西代縣)人,詩作風格清婉,多寫自然景物,間或寫民間疾苦,著有《雁門集》。有一次,薩都剌寫了一聯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吟哦再三,頗為自得。有個老人看見這聯詩後,連連搖頭,不以為然。薩都剌一見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見,便虛心向他討教。老人說:「這一聯詩,寫得的確不凡,摹景狀物,別有意境。只是上半聯已有一個『聞』字,下半聯又用一個『聽』字,字雖有異,卻皆隱『耳』意。恰犯詩家大忌。」 薩都剌豁然大悟,忙問:「依您之見,改什麼字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詩中不是有『林下老僧來看雨』的佳句嗎?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來一用。」 薩都剌試著把「聞」雨改為「看」雨,仔細玩味,覺得果然更好。上半聯的「看」字隱「眼」意,下半聯的「聽」字隱「耳」意,不僅更符合詩的「工對」,而且愈發顯得情景交融,有聲有色。薩都剌急忙上前施禮,稱老人為「一字之師」。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謙虛好學的人,隨處可得「一字師」。這種事古代有,近現代也有。)
6
1957年1月,毛澤東讓袁水拍約臧克家去他那裡談談。席間,談及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首詞,臧克家問毛澤東,「原馳臘象」的「臘」字應該怎麼講,並說現在各人的理解不同。毛澤東聽了,謙虛而又有點疑問地征詢他的意見:「你看應該怎麼樣?」 臧克家答道,「臘」字不好講,改成「蠟」字就好了,「蠟象」與上面的「銀蛇」正好相對。毛澤東欣然接受:「那你就給我改過來吧。」
7
吳玉章在1942年曾寫了一首《和朱總司令游南泥灣》的詩。詩中用「縱橫百餘里,『回亂』成荒地」兩句描述了當時的南泥灣的狀況和歷史。句中的「回亂」指清朝年間,南泥灣一帶回民起義,遭到清朝政府的殘酷鎮壓,從此南泥灣更加荒涼。後來,《紅旗飄飄》編輯要用這首詩,吳玉章應允了。他正抄寫這首詩,服務員小張在一邊看一邊搔著頭皮,思索了好一會,說:「『回亂成荒地』這句不妥貼,您雖然在『回亂』上加有引號,但從字面看,還是把南泥灣的荒廢歸咎於回民起義了。」吳玉章一聽,忙停下筆謙遜地討教:「對,你提得好,這句是不妥,你看怎麼改才好?」隨即,吳玉章把身邊的工作人員也找來參加他們對這句詩的研究,最後定稿時把「回亂」改為「剿回」二字。這一改,揭示出南泥灣的荒廢是封建統治者鎮壓人民起義造成的,使讀者看到了歷史的真面目。事後,吳玉章同客人們談到這位才十六、七歲的小服務員時,不無感慨地說:「他是我的一字師啊。」
8
20世紀40年代初,重慶公演郭沫若編寫的話劇《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裡看戲。台上扮演嬋娟的演員張瑞芳念著痛斥宋玉的台詞:「宋玉,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誨,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郭沫若聽到這里時,總覺得這句台詞缺了點味道。隔天,他就與張瑞芳交談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詞改一改。這時,旁邊扮演釣翁的張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些了。」郭沫若品念著這句話,發覺果然生色不少,高興地採納了張逸生的意見,並尊稱他為「一字之師」。為此,學識淵博的郭沫若還特意地寫下一篇短文附在劇本後面。
9
1935年,著名書畫家王一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託抄寫百花詩。在寫到其中一首藤花詩時,誤將「茸」字寫成了「葺」字。當時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遙游公園的新華藝專畢業生,時才25歲的金塵僧見到了王先生的筆跡後,毅然提筆寫下了一首名為《戲呈白龍山人王一亭文》的詩寄給了這位藝壇老前輩。詩是這樣寫的:「丹黃甲乙究瑕疵,自昔曾聞一字師;那許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詩時未經思索細辨就信手寫了這個錯字。事隔不久,一首名為《七律•奉酬塵僧先生》的答謝詩送到了金塵僧的案頭。詩雲:「多君隻字摘瘢疣,極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僨,頻經塵劫念生浮。搖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慳酒一甌。半偈有緣共佳話,闌干倚遍海雲瘺。」海雲瘺,正是王一亭先生書屋之名,這首詩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寫來的,詩中表示了他對這位一字之師的真摯酬謝。其勤奮好學,勇於改過的謙謙君子之心,躍然紙上。

⑶ 求一個典故!!@@~~

是功夫里的一句話,並不是由什麼典故,不過裡面有個知音,那卻是一個典故
這知音:專歷史上的知音指屬的是伯牙和鍾子期間的故事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後在晉國當大夫,在一次回鄉途經漢水,鼓琴時遇到鍾子期,結為兄弟,並約定來年中秋再見,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約時,子期已病故。伯牙於墳前祭拜後,摔琴以謝子期知音之情。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高山流水」曲同樣也是出自於這個典故,伯牙可以稱作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古琴家,而鍾子期則可被稱作最早的音樂鑒賞家

⑷ 關於名人贊美別人的典故

在土耳其旅遊途中,巴士行經1999年大地震的地方,導游趁機說了一個感人卻也感傷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地震後的第二天……

地震後,許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國來的救難人員不斷搜尋著可能的生還者。兩天後,他們在縫隙中看到一幕不可置信的畫面——一位母親,用手撐地,背上頂著不知有多重的石塊。一看到救難人員便拚命哭喊著: 「快點救我的女兒,我已經撐了兩天,我快撐不下去了……」她七歲的小女兒,就躺在她用手撐起的安全空間里。

救難人員大驚,賣力地搬移在上面、周圍的石塊,希望盡快解救這對母女,但是石塊那麼多、那麼重,怎麼也無法快速到達她們身邊。

媒體到這兒拍下畫面,救難人員一邊哭、一邊挖,辛苦的母親一面苦撐等待著……透過電視、透過報紙,土耳其人都心酸得掉下淚來。更多的人,放下手邊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動。救援行動從白天進行到深夜,終於,一名高大的救難人員夠著了小女兒,將她拉出來,但是……她已氣絕多時。母親急切地問:「我的女兒還活著嗎?」

以為女兒還活著,是她苦撐兩天的唯一理由和希望。這名救難人員終於受不了,放聲大哭:「對,她還活著,我們現在要把他送到醫院急救,然後也要把你送過去!」他知道,如果母親聽到女兒已死去,必定失去求生意志,鬆手讓土石壓死自己,所以騙了她。

母親疲累地笑了,隨後,她也被救出送到醫院,她的雙手一度僵直無法彎曲。隔天,土耳其報紙頭條是一幅她用手撐地的照片,標題「這就是母愛」。

長得壯碩的導游說:「我是個不輕易動感情的人,但是看到這篇報導,我哭了。以後每次帶團經過這兒,我都會講這個故事。」其實不只他哭了,在車上的我們,也哭了……

母愛就是痛並快樂著

很早的時候看過一篇外國小說。有兩家人家都生了四五個孩子,巧合的是兩家的最小一個孩子同歲,他們世代相鄰,過著窮困潦倒,食不裹腹的日子。有一天,兩個最小的孩子在門口玩,來了一輛豪華的轎車,從里走出一位高貴的婦人,她對兩個孩子說:「我觀察你們好多次了,你們真可愛,我沒有孩子,你們誰願做我的孩子,我保證像親媽媽一樣愛你,還給你的媽媽許多錢。」兩個孩子的母親跑來。其中一個抱過孩子,大聲說:「我就是窮死,也不賣孩子!」另一個眼淚汪汪,想了良久,最後,她接受了貴婦人的錢,讓她帶走了自己的孩子。

⑸ 關於贊美醫師的典故

妙手回抄春/起死回生
春秋時期齊國神醫扁鵲經過虢國聽說虢太子猝死,就問中庶子太子的症狀,認為虢太子只是假死可以救活。就叫弟子子陽磨好針,在太子的穴位上扎了幾針,太子就蘇醒過來,再經湯葯調解,20天後就完全康復。
當然,也有說法是妙手回春不是從這里來的。
對症下葯
有一天,州官倪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兒看病,兩人訴說的病症相同:頭痛發熱。華佗分別給兩人診療脈後,給倪尋開了瀉葯,給李延開了發汗的葯。兩人看了葯方,感到非常奇怪,兩人的症狀相同,病情一樣,為什麼吃的葯卻不一樣呢?華佗看出了他們的疑問,問道:「生病前你們都做了什麼?」倪尋回憶說:「我昨天赴宴回來,就感到有點不舒服,今天就頭疼發燒了。」「我好像是昨天沒蓋好被子受涼了。」李延答道。「那就對了」。華佗解釋道:你倆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尋的病因是由內部傷食引起的,應該通腸胃,而李延的病因卻是由於外感風寒,著涼引起的,應該發汗。兩人的病因不同,我當然得對症下葯,給你們用不同的葯治療了。倪李二人覺得華佗說的非常有道理,回去吃下不同的葯,兩人的病第二天就好了。
這則故事明明白白記載在了《三國志》里
關於贊美醫師的典故很多,你可以到中華中醫網的醫葯典故欄目找

⑹ 十個關於古代的成語或典故並介紹

智子疑鄰毛遂自薦杞人憂天一言九鼎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 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 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 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 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 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 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 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錦還鄉《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傳》 慶遠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為從事中郎。武帝受禪, 封重安侯,位散騎常侍,改封雲杜侯。出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餞於新亭,謂曰:「卿衣錦還鄉,朕無西顧憂矣。」始武帝為雍州 ,慶遠為別駕,謂曰:「昔羊公語劉弘,卿後當居吾處。今相觀亦 復如是。」曾未十年,而慶遠督府,談者以為逾於魏詠之。 劉邦的四面楚歌更動搖了項羽的軍心。將士痛哭。想當初,項羽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陽者為王的良機」。再因「為人不忍」錯 失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機會;後因「火燒阿房宮」後想「收其貨寶 婦女而東」。當時,有智者建議他在秦地建都稱王。而項羽面對秦 宮破殘,又思欲東歸,還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 之者。」此話一針見血的道出了項羽「衣錦還鄉,榮祖耀宗」的觀 念。俗話說得好:「好男兒志在四方」。項羽雖然具備中國古人的 傳統思想,但他又胸懷「稱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奮戰中,始 終是個孤獨的悲劇英雄。項羽一方面想當帝王,一方面也想當人人 羨慕的大英雄。並一心想在江東父老鄉親的面前揚名顯威。這些都 成了他難成帝業的「攔路虎」。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成語釋疑: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成語出處: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成語示例: 狼狽逃竄的匪徒~,嚇得魂不附體。 (其中~代表本詞條: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成語故事: 西晉末年發生內亂,因為長期的動盪不安,最後西晉不 幸滅亡,琅琊王司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當晉朝渡江來到南方, 胡人就霸佔了北方,不過,北方後來被前秦全部佔領,與江南的東 晉對立。 當時前秦的首領叫苻堅,他請漢人王猛當他的宰相,一心要讓國家 變得十分強盛。為了完成統一中國的心願,苻堅就帶著八十萬大軍 攻打南方。晉朝的君臣一聽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謝安十分 鎮定,從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這個地方,謝安趁前秦軍隊還沒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襲前秦的軍隊。前秦因此輸得很慘,士兵到處逃命,聽到風聲或 鶴叫的聲音,都以為是晉軍要打來了,非常的害怕。在這場戰役中, 前秦的士兵傷亡慘重,同時決定了南北日後長期對峙的局面。 為虎作倀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釋〗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 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凶。 〖出處〗《太平廣記》卷四百三十:「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 虎前呵道耳。」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卷四:「凡死於虎, 溺於水之鬼號為倀,須得一人代之。」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 ,但不管什麼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 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 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游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 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 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天涯海角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偉大文學家。 他二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 和嫂嫂鄭夫人過活。 韓會有一個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會為嗣)叫老成,排 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 郎,年紀此韓愈小一點。後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 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只有十一 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 弁、介),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後代的,只有韓愈 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 人,零丁孤苦,沒有一天離開過。 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後十年的時間中,只和十二郎見 過三次面。當他正打 算西歸和十二郎永遠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 了。韓愈知道了這消息, 悲痛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一些時下的物品 從老遠的地方去致祭他。 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後人便把它引伸 成「天涯海角」這句 話,用來比喻極其遙遠的地方。 初出茅廬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柴油 以為然。 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領十萬大軍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 ,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 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 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 谷里,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城。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 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 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 仗,先生干什麼?"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 都去拚命,先生你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 、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在戰斗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 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使關羽、 張飛等佩服得五體投地。 畫餅充飢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 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 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 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 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 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 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飢"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 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 意思和它相近。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後來被莊子拿來形容養生的道理的寓言 實出自《莊子》。即「庖丁解牛」實乃莊子所創之言也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著牛, 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 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 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 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贊嘆道:「啊呀,真了不起! 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有這么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 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 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經 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 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 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 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 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 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 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 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 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 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 得寬綽而游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盡 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 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 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 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乾凈,置於刀鞘之中,以備 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 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 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智子疑鄰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牆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築, 一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鄰居家的老公公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 很多東西。結果,那個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公公偷了 他家的東西。 寓意是感情親近與疏遠往往會導致認識錯誤 削足適履出處 《淮南子·說林訓》 故事 春秋時,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 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裡的軍政 要務,然後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准備一舉滅掉徐國。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 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 為此而悶悶不樂。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於心計,這一天, 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 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後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麼問題嗎! 」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 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 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 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BR>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 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騙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 公滿口答應,並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 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 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領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 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破一位正直的大臣 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後,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評論這兩件事說:「聽信壞人的話,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 像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猶削足適履),太不明智了。 古今名言: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孫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戰國·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戰國·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三國·諸葛亮) ☆勝負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敗為成。(晉·張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戰爭結束。(希臘·柏拉圖) ☆正義沒有武力是無能;武力沒有正義是暴政。(法國·巴斯卡) ☆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 ☆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毛澤東) 買櫝還珠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 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 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 打開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一鳴驚人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 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 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 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 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 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 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上下其手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 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於是暗地裡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憂天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一暴十寒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 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 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 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 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 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 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 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 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 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 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 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 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 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 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 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 里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三人成虎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 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 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 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 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 ,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 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 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 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 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 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 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 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 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夠了吧!!!!!!!!!!!!!!

⑺ 嘖嘖贊嘆出自典故還是寓言

不知道怎麼回答了。出自《水滸傳》第九十回。不知道這算不算典故

⑻ 急求歷史典故,越多越好

靜安寺位於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號。向為著名江南古剎。據碑誌,建於三國吳大帝孫權赤烏十年(247),創始人為康僧會。寺址原在吳淞江(今蘇州河)北岸,初名滬瀆重元(玄)寺,唐代一度改名永泰禪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改名靜安寺。南宋嘉定9年(1216)因寺址逼近江岸,晝夜受江水沖擊,寺基有傾圮之危,住持仲依乃將寺遷至蘆浦沸井浜一側,即現今寺址。

靜安寺遷至今址後,規模逐漸擴大,至元時,蔚成巨剎。寺內有8處名勝,即:三國時所立「赤烏碑」、南北朝時所植「陳朝檜」、原於神僧智嚴異行而流傳的「蝦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講經台」、沸井浜中突沸的「湧泉」、詩僧壽寧所築方丈室「綠雲洞」、行人取道渡吳淞江的古渡口「蘆子渡」、東晉遺存防禦海寇的「滬瀆壘」。壽寧搜集歷代詩人題詠,編為《靜安八詠集》行世,靜安寺由此聲名遠播。明洪武二年(1369),鑄洪武大鍾,耗銅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鑄,祝皇太子千秋」銘文,至今嗚響大殿,聲洪震遠。

清初以來,寺屢經興廢。雍正年間,住持孚庵,因寺院田產案勝訴,維護了靜安寺的田產,並勒石記其事。乾隆六年(1741)禮部侍郎麥煥捐款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歙人孫思望倡議集資重修殿宇。上海道(長白)盛保又修建寺前湧泉亭,並於寺東建報恩院供僧眾居住。寺僧大海,曾將寺內被火焚余的宋代銀杏樹干,雕成十八尊羅漢及一尊韋馱像於寺內供奉。咸豐同治之際,靜安寺毀於太平天國戰火,唯餘一座大殿。住持鶴峰在縉紳李朝觀、姚曦、浙江富商胡雪岩等資助下,於光緒六年(1880)重建靜安寺,翌年四月初八寺宇落成,按佛教儀軌舉行隆重的浴佛節,四眾雲集,車水馬龍,商賈輻,蔚為奇觀。自此形成有名的一年一度靜安寺廟會,「三月三到龍華(看桃花),四月八到靜安(逛廟會)」遂成為滬上民諺民俗。光緒九年(1883)由李朝觀作記、住持鶴峰勒碑,《重建靜安寺記》碑文今仍保存於大雄寶殿前壁。

光緒二十年(1894)住持正生於大殿左右兩側增建兩座樓房,再次修葺全寺,使靜安寺恢復舊觀。光緒三十年(1904)在上海南翔建「靜安南翔塔院」一座,將靜安寺歷代祖師靈骨遷葬該院,並建祖師祠,供歷代祖師牌位。塔院旁建有僧舍,派專人管理。直到民國年間,尚有七十三間房屋,土地六十四畝。

1912年至於1916年,靜安寺成為上海和全國佛教活動的重要寺院之一。1912年,第一個全國性佛教組織——中華佛教總會成立,會址設於靜安寺,著名愛國詩僧寄禪(八指頭陀)任會長。次年,寄禪為保護全國寺廟財產,赴京請願未果,不幸圓寂於北京法源寺。上海及全國佛教界在靜安寺召開追悼大會,太虛大師在會上提出「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說,對全國佛教影響很大。1913年3月,中華佛教總會在靜安寺如開首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推選冶開、熊希齡為會長,清海為副會長,圓瑛為參議長。

1919年,寺前填浜擴路,築成通衢,命名為靜安寺路(即今南京西路),滬西一帶日見繁榮,香火鼎盛,禮佛游覽者洛繹不絕。寺宇不敷應用,1920年,寺僧常貴會同滬紳姚文棟等人在大殿東興建三聖殿,基本形成目前寺院之主體格局。

1930-1940年,志法、志汶先後出任住持,任內無所建樹,而寺產糾紛興訟不斷,留下許多後患。1941年,德悟法師繼任住持,革弊圖新,轉向佛學教育,注重佛學研究,曾舉辦數十次佛學講座,分別禮請應慈、圓瑛、芝峰、丁福保、趙朴初、蔣竹庄等高僧、大德主講,同時成立靜安寺護法會,會同監院密迦整頓寺務,寺風頓有起色。

抗戰勝利後,在住持德悟、監院密迦主持下,在原山門之東,另建一座仿唐新山門,由鄧散木(鐵翁)題額「靜安古寺」。並在新山門前、「天下第六泉」井欄一側,豎立一座古印度阿育王式梵幢,成為靜安寺標志。工程竣工後,又逢四月初八日佛誕及靜安佛學院開學,在揭幕典禮上,太虛大師以三喜臨門,親自主持剪綵,拈香禮佛,歡喜贊嘆。與會僧俗逾萬人,成為當時滬上佛界一大盛事。

在此期間,靜安寺還於寺後門向華山路,創辦靜安小學。於南翔建立靜安農村實驗學校。該校由持松、白聖、趙朴初、毛效同、顧恆(暨南大學農學教授)五人任董事,由大同法師主持教務。兩校經費均同靜安寺負擔。

1947年春,住持德悟、監院密迦委託周孝廉、奚亞夫二律師,聯名致函上海市佛教會,主動提出願將靜安寺由子孫剃度制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請市佛教會主持推賢選能繼任靜安寺方丈。同時,靜安寺會體僧眾也贊同德悟、密迦這一建議,亦函呈上海市佛教會請求改制選賢。於是,上海市佛教會尊重住持德悟法師及全寺僧眾願望,於是年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召集諸山長老、護法居士及全寺僧眾,舉行會議,一致決定該寺改為永久十方叢林,並公推持松法師為改制後首任住持,兼任靜安佛學院院長。持松法師接任時,提出四項要求:「一、靜安寺既定為十方叢林,今後住持選舉,應由佛教會會同本市諸山代表及本寺兩序大眾公推,以示大公而杜流弊。二、靜安寺應作為佛教文化事業中心,逐漸減少酬應,以期成為純粹弘法之道場。三、寺內經濟應行公開,盡力所及,舉辦佛教慈善公益事業,以符佛陀救世利生之旨。四、本人潛心內學,不善外緣,重違大眾囑托,除寺內行政大計如需本人主持外,其餘事務,概由監院領導諸執事分別負責。所有瑣務應酬,幸勿相累。」獲得與會者一致通過。持松法師擔任住持後,任命白聖為監院,四項規約,得以實施,寺務大有進展。

靜安佛學院建於1946年春,聘太虛大師為首任院長。後持松法師繼任院長,白聖為副院長。育枚為教導主任,圓明、守成、妙然先後任監學。師資一時稱盛:原金陵大學哲學系主任本光法師講授佛學概論、比較宗教學、唯識論等課程,道源法師講授「賢首教儀」,度寰法師講授因明學,林子青教授講印度佛教史,關德棟、陳詒先教授先後講國文,秀奇法師講授美術。學僧行後就讀者近百人。學風嚴謹,學術氣氛甚濃厚,來院作講座的先後有太虛大師、北平中國佛學院院長周叔迦、法舫法師、能海上師、雪嵩法師、暨南大學牟潤孫教授、金陵大學文學院院長倪青原教授等。第二年,學僧自己創辦了《學僧天地》雜志,除發表本院學僧研究文章外,為《學僧天地》撰搞的著名人士有南洋慈航法師、佛教學者大醒、法尊、靄亭、南亭、雪嵩、演培、北京大學東方語言學系主任季羨林、著名教育家、作家葉聖陶先生等。因經費困難,僅出六期,但在佛教界有一定影響。1948年初,靜安佛學院曾易名為靜安學苑。

1948年初,靜安寺撥出沿街樓房一處,創立佛教平民診療所,持松法師任所長,白聖任副所長,秀奇、樂觀先後任事務主任,聘費仲華、鄭葆湜、李光佑為內外科主任,李根源為牙科主任。面向貧病之眾,施診給葯,救難拯貧,慈悲濟世。為籌募醫療基金,由持松法師發起,敦請海內書畫名家捐贈作品,舉行義展。當時有張大千、鄧散木、唐雲、白蕉、鄭午昌、馬公愚、施叔范、張炎夫、申石伽等三十多位名家義贈書畫、扇面二百餘件,滬上各大報均以一定篇幅報道靜安寺佛教平民診療所的施診盛況。這一慈善事業,深得社會群眾嘉許。

建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兩次拔款修理靜安寺,成立修復委員會,由圓瑛、持松、葦舫、清定、趙朴初等十四人為委員,圓瑛任主任。1953年,方丈持松法師在寺內建立真言宗壇場,接續了我國自五代以來失傳已久的東密。壇場設於法堂樓上。中間主壇稱「大壇」,是修法時主要壇場,供奉毗盧遮那如來、不動明王、受染明王三尊塑像。左壇稱「護摩壇」是修法時焚點乳香等作為供養的壇場,上供普賢延命金剛,後掛「金剛界大曼荼羅」。右壇稱「聖天壇」,上供如意輪觀音菩薩,後持「胎藏界大曼荼羅」。東西兩壁掛傳承真言宗的八大祖師畫像,分別為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善無車、一行、惠果、空海。東邊一室,中供孔雀明王,兩壁掛密跡金剛和真言宗歷代祖師法系表。西邊一室,左供奉大黑天,右供奉訶利帝母。兩壁掛十二諸天:東壁為月天、地天、毗沙門一、風天、水天、羅剎天;西壁為日天、梵天、伊舍那天、帝釋天、火天、炎摩天。從此,在持松法師主持下,寺內日常修習密法,每年春秋兩季舉行修法大會,傳授密法,為弟子灌頂。每逢香期佛誕,全寺開放,香客遊人,一時稱盛。1966年「文革」中,寺廟遭受嚴重沖擊,佛像被毀,法器文物等劫掠一空,僧眾被逐,整座寺宇被改為工廠。

1983年,靜安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之一。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拔亂反正,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認真落實,靜安寺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84年,上海市佛教協會成立靜安寺修復委員會。由會長真禪法師任主任,副會長賈勁松副主任。在廣泛徵求佛教界及有關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決定按原樣恢復。僧人也陸續返寺,一批倖存的古文物也相繼歸還。1985年靜安寺修復開放後,淦泉法師任住持。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關心下,全寺僧職人員共同努力,堅持農禪並重的傳統,勒儉起家,從零開始,自養自立,香火日盛,法務再興。1985年,靜安寺修復真言宗密壇期間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第二次「空海入唐求法至長安之路」訪問團參訪靜安寺,團長內海有昭、副團長靜慈圓、秘書長前有隆,贈送了部分密壇法器,使真言宗壇場得以較快恢復。同時建立了「持松法師紀念室」,陳列持松法師海內外弘法的照片、生前著作、書畫作品、日常起居用具等。1987年,度寰法師任住持。1988年,新建大雄寶殿,由趙朴初居士題額。

1988年3月度寰法師圓寂後,同年10月,由真禪法師兼任靜安寺方丈。香港李國慶居士夫婦捐獻漢白玉觀音菩薩立像一尊,供奉於圓通殿。次年,新加坡居士劉庚宇等捐資從緬甸請回高3.6米的釋迦牟尼玉佛坐像,供奉於大雄寶殿。1994年,新建三層樓僧寮與上客堂,文物樓、寺務處辦公室先後落成。是年十月舉行持松法師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與持松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會,美、日、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國及港台地區佛教界友好人士、北京、江浙鄂皖、本埠諸山大德、學者專家、護法居士近千人與會,盛況空前。落實政策以來的十年,靜安寺的發展與修復成就,超過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

此外,建於明正德年間的位於寶山區羅店鎮上的玉皇宮,於1988年改稱梵王宮,作為靜安寺下院,由靜安寺前監院從達法師住持。靜安寺在自身修復的情況下,仍然拔出款項,支持梵王宮的修建開放。1993年,梵王宮改名「寶山凈寺」,更具規模。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曾親赴禮佛,並為安養院題辭:「老有所終,大同理想。報眾生恩,法老為上。如奉父母,如敬師長。美哉梵宮,不殊安養。」

1995年底,慧明法師調來靜安寺任監院。1996年初,成立了以德悟法師為主任的新的寺務委員會,在集體領導和民主管理方面又遇上新台階。期間,慧明法師作為中國佛教代表團成員,出席了在韓國舉行的中日韓佛教友好研討會漢城大會,出席了尼泊爾藍毗尼阿育王石柱發現一百周年慶典以及由中國援建的「中華寺」奠基儀式。他在參訪尼泊爾加德滿都斯瓦聲楊布寺時,請回了佛陀舍利。

靜安寺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響應中國佛協建立人間佛教的號召,實行文明敬香,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提高寺院文化品位,發揚佛教優秀文化傳統,熱心為社會慈善事業獻愛心,作貢獻,對抗洪救災、希望工程、幫助失學兒童、扶貧救困、並為西藏日喀則地區援建「上海赤烏希望小學」一所,受到了佛教信眾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靜安寺素齋,久負盛名。門市供應素食、素麵,每日供不應求。每年中秋,精製凈素月餅,成為饋贈親友佳品,深受海內外信眾歡迎。

目前,靜安寺在恢復原貌的基礎上,還將規劃改建與擴建。除主要建築:赤烏山門、兜率殿、大雄寶殿、圓通殿、真言宗壇場、文物樓、功德堂、素齋部、僧寮外,還將興建法堂、藏經樓、佛教圖書館,復修「靜安八景」等。寺內收藏佛教文物甚多,有宋光宗趙敦為太子時所書「雲漢昭回之閣」碑(建國初,經市古碑展覽認定為上海最古之碑)、明洪武二年(1369)所鑄大鍾、歷代名人字畫,包括蘇軾《心經》書卷、文徵明、陳繼儒、張瑞圖、伊秉綬等書軸長卷、揚州八怪、吳昌碩、張大千等人畫軸,王一亭佛畫多幅。有漢魏至清代石刻、銅鑄、鎏金、白瓷、漆金佛像多尊。有《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影印宋《磧砂藏》(全稱《平江府磧砂延聖院大藏經》)、日本《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每日殿堂均對香客遊人開放。1985-1995十年間,共接待海內外信眾達120萬人次,並與歐美、東南亞、南亞、東亞諸國及港澳台等地區佛教界有經常的聯系和友好效。靜安寺一派欣欣向榮,正邁向新的世紀。

⑼ 求一個典故

王羲之的長子王徽之說的
乘興而來,興盡而去

王羲之的夫人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個個都成了東晉社會的名流。王羲之更以書法冠絕古今,稱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傳其衣缽,功力雖然略遜其父也頗得真諦,後世合稱「二王」。

謝道韞叔父就是「淝水之戰」中東晉政權中,措國家如磐石的謝安。晉室東渡之初,謝安與王羲之同寓居在風光明媚的會稽,游山眺水,飲酒賦詩,放情丘壑,興寄煙霞。謝安在謝氏諸子弟中,似乎特別欣賞侄女謝道溫的聰穎與才情。有一天謝安問她:「毛詩何句最佳?」 謝道溫答道:「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吉甫就是周朝的賢臣尹吉甫。「吉甫作誦」是指的尹吉甫寫的「丞民之詩」,這詩贊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幫助周宣王成就中興之治。詩,辭清句麗,傳誦不衰。謝安也不無同感,稱贊謝道溫頗有雅人深致。還有一次,在北風怒吼,雪花紛飛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圍爐閑談,謝安問大家:「大雪紛紛而下,象是什麼樣子?」謝朗應聲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溫接著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為之擊掌贊嘆,因此在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為她找到一個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為侄女擇婿,最理想的對象當然是王家的兒子。最初本來頗為屬意王羲之的長子王徽之的卓爾不群。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謝安打消了這個念頭。在一個雪夜,王徽之獨自飲酒,突然渴望會一會老朋友戴逮,於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興闌珊,又立即駕舟回府。有人問起,答道:「乘興而來,興盡而去,何必見怪!」謝安認為他恐怕不是那種貫徹始終的人,因而選擇了他的弟弟王凝之。

王凝之稟性忠厚,文學造詣極深,草書隸書也寫得很好,篤信道教,行止端方。當時王羲之正擔任會稽內史的職務,全家大小都住在這個遠離戰火,風光秀美的地方。正所謂「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春暖花開的時侯,名流雅集。在一次蘭亭集會中,大家即景賦詩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蘭亭集序》,大大地感嘆人生,發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哀嘆,這篇序文關健還在字美。據傳唐太宗將它隨葬,後來唐太宗墓被盜,就此失傳。

⑽ 含有典故的詩句

詩詞的用典,是指在詩詞中借用歷史故事或神仙故事來抒情。還有一種說法,借用或點化前人的詩文佳句來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詩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於是形成了一種堆典體。堆砌典故很使人費解,有人就說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賣弄淵博。
其實也不盡然。
辛棄疾的詞,用典是最多的。
賀新郎----綠樹聽鵜鴃,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覓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攆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常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常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個典故。
1、「馬上琵琶關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親典故。《王明君辭序》
2、「更長門翠攆辭金闕-」------漢武帝的皇後陳阿嬌被打入長門宮典故。
3、「看燕燕,送歸妾」--------衛國皇後庄姜的典故。《詩經。燕燕》
4、「將軍百戰----故人常絕」-----西漢將軍李陵與蘇武的典故。
5、「易水蕭蕭----悲歌未徹」------荊軻刺秦典故。《史記》
6、「啼鳥還-----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後化作杜鵑啼血的典故。
7、「誰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園序》、《贈孟浩然》詩句意。
古代詩人寫詩用典的人不少,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但在詞中,辛棄疾用典是最多的。你可以查一查辛詞。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