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故事
① 國學小故事
孟母三遷
孟母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連住處的選擇都費盡心思,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兒子成長的環境。原先他們家離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墳、送葬之類的游戲。孟母看到環境對孩子影響不好,便遷居到一個鬧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時就模仿起商販叫賣一類的事來。孟母說這也不是孩子應住的地方,於是又遷居到學校附近。從此孟子模仿學校里的禮儀等課程。孟母說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環境,於是定居下來。這就是成為千古美談的「孟母三遷」。?
孟母斷織
孟子上學後,有一天還沒到放學時候就跑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織機上沒織完的布割斷了。割斷的布,散成一堆線頭。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說:「你廢棄學業就像我割斷織機上的布,半途而廢就會前功盡棄!」孟子受到很大震動,從此成年累月努力學習,從不中斷,從不鬆懈,終於成為大學問家。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緊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鑒。學校教師乃至全社會都應重視兒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壯成長。??
黃香扇枕溫席
黃香(56?-106),東漢大臣,9歲時母親病死,從母親生病到死,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由於勞累和悲傷,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 cuì),周圍人贊揚他是難得的好孩子。母親去世後,他更加孝敬父親,盡量關心、體貼、照顧父親。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現雲夢縣東南),在驕陽似火的夏季,晚上屋裡不但炎熱,蚊子還很多。為讓父親睡好覺,天未黑小黃香便守在睡榻邊,用扇子使勁把父親的床席、枕頭扇涼,把蚊子扇跑,使父親能夠安寢。在寒風刺骨的冬夜,屋裡沒有取暖設備,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在父親睡前他自己先脫下衣服,鑽到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把父親的被窩焐暖後,再讓父親睡下。小黃香熱愛父母,體貼入微的照顧父母,人們交口稱贊:「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他的「扇枕溫席」傳為美談。
緹縈救父
緹縈(Tí yíng)是漢文帝時一個「太倉長」淳於(Chún yú,復姓)意的小女兒。淳於意精通醫道,後棄官回家行醫,就診者盈(yíng)門。有一次,他在門上貼了告示:「這兩天有事出門,不看病。」恰好有個地方大官來看病,因病情重,死在淳於意門外。死者家屬誣告淳於意行醫害人,當地官府准備判處刖(yuè)刑,就是把腳砍掉。但因為淳於意當過太倉長,是朝廷命官,判罪要經皇帝批准,於是就把他押解到京師去定罪。
淳於意沒有兒子,只有5個女兒。他被押解上路那天,小緹縈到父親面前說:「我護送您上京,路上我一定盡心照顧您。」說完就背起事先准備好的小包,辭別姐姐門,護著父親上路去。到京城,她冒死給皇帝寫信,大意說:我父親為官清廉,行醫有術,現被人誣告要受刖刑。人一受刖刑,不死也得殘疾,永難復原,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我寧可入官為奴婢(bì),替父親贖罪。?
漢文帝見緹縈人不大,孝心卻不小,受到感動,赦(shè)免了淳於意,讓他領著小緹縈回家去。後來,漢文帝也感到使用肉刑的壞處,冤枉好人後無法糾正,就下令廢除了肉刑。??
程門立雪
北宋的哲學家楊時(1053-1135)從小好學,中進士做了官以後,棄官不做,跑到河南拜大學者程顥(hào)為師。程顥死後,為了深造,他又繼續拜程顥的弟弟程頤(yí)為師,這時他已經是40歲的人了。?
一天中午,楊時和同學游酢(zuò)(1053-1123)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正趕上程頤坐著養神小睡。這時,下起鵝毛大雪,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他們不聲不響站在大門外雪地里等候。到程頤醒來發現他們,請他們進屋時,門外的雪已經有一尺來厚了,楊時和游酢站過的地方,留下兩對深深的雪窩。?
廉頗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趙國的文臣藺(Lìn)相如,因在「完璧歸趙」和「澠(miǎn)池會」兩次重大外交活動中,挫敗了強大的秦國的陰謀,衛護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被封為上卿,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對人說:「我做了多年的趙國大將,攻城野戰,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大功。藺相如只靠動動嘴皮子,一下子職位比我還高。我見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TP08.tif,BP〗?
藺相如聽到後,不與廉頗計較,多方迴避和廉頗見面,當他帶著隨從外出,望見廉頗的車馬,老遠他就叫車夫繞道躲避。他左右的人都以為這樣做是很羞恥的,藺相如卻笑著問:「你們說,與秦王相比,廉將軍威風大,還是秦王威風大?」「當然是秦王啰!」「可不是!」藺相如接著解釋:「秦王那麼威風,我都敢當廷叱責他,我盡管愚笨,難道就獨獨害怕廉頗將軍嗎?我是考慮到,強橫的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還不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兩人在,如果我和廉頗鬧起矛盾,兩虎相鬥,必有一傷,甚至兩敗俱傷,那時秦國就會乘虛而入。國家要緊吶,個人受點委屈有什麼關系!我這樣做,是把國家的安危和利益擺在首位,把個人的恩怨拋到後面。」?
廉頗聽到相如的這番話,非常慚愧。他脫光上衣,裸露著身子,背著荊條,到相如府上公開請罪,希望相如能用荊條抽打自己,以表自己認錯、賠禮道歉的誠意。藺相如一見廉頗這樣,趕緊以禮相揖(yī)。從此兩人結為同生死共患難的刎頸之交。這就是有名的「將相和」的故事,他們雙方都做到識大體、顧大局,為國家的利益,拋開個人的恩怨,團結合作,使虎視眈眈的秦國很長時間不敢貿然舉兵侵犯。?
管鮑之交
管仲(?-前645)和鮑(Bào)叔牙交誼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他倆是春秋時期齊國人,自幼結交,互相了解,彼此知心。長大後兩人分屬於齊國互相敵對的兩派政治勢力,鮑叔牙擁戴的齊公子小白勝利了,當了齊國的君主,叫齊桓公,鮑叔牙成為宰相。管仲所效力的公子糾失敗,被逼自殺,管仲成了俘虜。齊桓公准備將管仲處死,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管仲的才能遠遠超過我,要使齊國富強,非重用他不可。」齊桓公接受鮑叔牙的舉薦,用最隆重的禮節,請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而鮑叔牙心甘情願居於其下,成為管仲的助手,兩人同心輔佐齊桓公長達40餘年。齊桓公用了管仲的謀略,很快成為春秋時期五個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個。??
管鮑之交被稱為金蘭之契(qì)。契,指情意相投;金,指金屬,代表堅固;蘭,指蘭花,代表美好。金蘭,形容交情的信誠。金蘭契比喻意氣相投、信誠深厚的友誼。?
管寧割席
管寧(158-241)是三國時魏國隱士,曾經與朋友華歆(xīn)同在菜園鋤地,他們看到地里有片金子,管寧就像看到瓦石一樣,毫不動心,照樣揮鋤,而華歆把金子拾起來後又扔下。他們兩人坐在同一張墊席上讀書,有大官的車轎從門前經過,管寧照樣埋頭讀書,而華歆放下書本,跑出去觀看。從這兩件事管寧感到華歆還不能淡泊金錢和權位,有貪財之心,有羨慕富貴榮華之意,與自己志趣不同,於是同華歆割席分坐,拒絕再和他做好朋友。古人席地而坐,把連在一起的坐席割斷就表示絕交。管寧「割席」、「拒華歆」被當作交友之道的美談,他的態度或許過於嚴厲,但他重視朋友的品行和志向這一原則是可以借鑒的。?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是東漢末年魯縣(今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在文學上很有成就,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他從小聰慧敏捷,很有教養,在7個弟兄中他數老六,與兄弟相處,處處謙讓,4歲時有一天,兄弟們一起吃一盤梨,哥哥讓他先拿,他只拿一個最小的。父母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年紀小,應該拿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們吃。」父母又問:「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狼來啦」的故事
從前,有個小孩在山上放羊,他看見山下田裡大人們正在辛勤地勞動,就想撒個謊,逗逗樂。他沖著山下大喊:「狼來啦!狼來啦!」田裡的人聽到喊聲,立即舉著鐵鍬,扛著鋤頭,緊張地奔上山來,累得氣喘噓噓。那個小孩卻高興地拍手大笑:「哈哈哈!你們都上當啦!」大人們生氣地走下山去。過兩天,大人們正在種田,又聽見山上有人喊「狼來啦!狼來啦!」大人們拿起農具飛快地奔上山,原來又是那個孩子撒謊,他得意地笑道:「哈哈哈!你們又上當啦!」大人們氣壞了。又過幾天,那孩子在山上放羊時,真的來了一隻狼,他嚇得拚命喊:「狼來啦!狼來啦!」農田裡的大人都說:「準是那個孩子又在騙我們,別理他!」結果那個小孩被狼吃掉了,因為他老撒謊,別人對他就失去了信任,不相信他了,結果吃虧的還是他自己。所以說「狼沒來,勿相欺」——千萬不要說謊。?
康映雪
晉朝人孫康,酷愛學習,常常感到白天時間不夠用,可是家裡貧窮,買不起燈油。特別是冬季,白天短黑夜長,讓夜晚的時間浪費掉實在可惜。一天夜裡,孫康一覺醒來,看見窗縫里透進白光,以為已經天明了。出門一看,原來是下了大雪,山、水、樹木、屋宇,全都銀裝素裹,閃閃發亮。他靈機一動:映著雪光,不是可以讀書嗎?此後,他便映雪讀書,常常讀到雞叫。?
鑿壁偷光
漢朝人匡衡少年時勤奮好學,可是家中貧困,夜讀無燈。鄰居家每晚都點燭,但燭光照不到他家中,於是匡衡就在牆上鑿了個洞,使鄰家的燭光照入,藉以讀書。由於他刻苦攻讀,後來終於成為西漢有名的經學家。?
孫康、顧歡、祖瑩、匡衡他們讀書的客觀條件極端困難,但他們依靠自己的智慧盡力去創造條件,堅持學習。如今我們學習條件與他們相比是何其優越,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讀書學習呢??
錐刺股
戰國時辯士蘇秦,游說(Shuì,勸說)秦王失敗後,形容憔悴地回到洛陽家中,遭家裡人的冷遇。為此蘇秦發憤苦讀,夜以繼日。每當晚間讀書困了,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警醒。他就這樣努力學習,終於成為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戰國策》殘卷中收有他的游說辭和書信16篇。?
鐵杵磨針
相傳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時在四川讀書,不肯用功,中途棄學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一根鐵杵(chǔ)在石頭上不停地使勁磨。李白不解地問:「你磨鐵棒干什麼用?」老婆婆說:「想把它磨成一根綉花針。」這情景使李白很感動,他想:「這需要花多少功夫,需要多麼頑強的毅力呀!學習不也正需要這種精神嗎?」於是,他回到學館,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很有成就的人。諺語中「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也是出自這個故事。
結尾:國學經典小故事是小學生必讀的內容,通過小故事,同學們必能明白很多大道理!
② 中國國學經典中有哪些是描述故事的
很多。比如來神異傳說《山自海經》、《世說新語》;歷史類的如《史記》、《資治通鑒》、《呂氏春秋》等;筆記類故事加評論的如《容齋隨筆》、《隨園詩話》、《閱微草堂筆記》等;小說類的如《儒林外史》和「四大名著\」等;寬泛一點說,象記述類的《論語》、還有啟蒙讀本《三字經》等都描述了很多故事。
③ 國學經典故事
二十四孝,就是二十四個故事。
二十四史,就是無數個故事,絕不重復的。
④ 求幾個國學經典小故事,要簡短的,謝謝 要70字
《文天祥少年復正氣》
文天祥少制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⑤ 成語故事大全 國學經典
高山來流水
版本一:高山流水比喻知自音難遇或樂曲高妙。《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版本二: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⑥ 國學經典故事有分享內容
陳 蕃 掃 屋
陳蕃是東漢時期的著名學者,但陳蕃小時候,卻十分懶散,經常不掃屋子,東西亂放。有一天,父親的一位朋友前來拜訪,看到他家屋子十分凌亂,而陳蕃卻不管不顧,就說:「孩子,為什麼不把屋子收拾干凈來招待賓客?」陳蕃反而說:「我的手主要是用來掃天下的。」父親的朋友反問:「連一間房子都不掃,怎麼能夠掃天下呢?」陳蕃一聽,臉紅了,馬上就打掃房屋,招待客人。
司馬光教子
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要力戒奢侈、謹身節用。當時,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他不但找來范祖禹、劉恕、劉攽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因此,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乾凈,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
你知道「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的意思嗎?它是說學習時心裡有疑問,應隨時記下來,有機會找人請教,確確實實理解清楚。請聽最後一個小故事。
刨根問底
沈括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科學家。
有一次,母親聽沈括背誦唐詩。奇怪的是,當背到白居易《游大林寺》時,他總在重復這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你怎麼總是重復這兩句呢?」母親奇怪地問。
「母親,為什麼同是桃花,開花的時間相差這么遠呢?」
「興許是花開花落,有早有遲吧!」母親說。
「那又為什麼山下的開得早,山上的開得晚呢?」沈括又問。
「這個……」母親搖搖頭,沒辦法回答了。
轉眼,四月到了,庭院里的桃花全都凋落了。一天,沈括起了個大早,和夥伴們來到郊外,爬上了一座山峰。山上的桃花正在盛開,一團團,一簇簇,看去好像一片片紅雲似的。沈括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哎呀,真是白居易詩中寫的景象啊!可是,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忽然間,一陣山風吹過,沈括他們頓時感到有些涼意。幸好,在來前母親們讓孩子們多帶了件衣服,於是大家趕忙解開包袱,你一件我一件,把衣服穿在身上。
「山上風大天涼,要注意保暖。」正要穿衣服的沈括,耳邊忽然響起了媽媽的聲音。
「啊!」望著紅雲般的桃花,沈括的臉上忽然綻開了笑容,「我明白啦!我明白啦!」
興奮的沈括顧不上同行的夥伴們,拔腿朝家裡飛奔。「媽媽,我懂了,我懂了!」還沒跑進門呢,沈括就大聲喊叫起來。
「你懂什麼了?」母親連忙迎了出來。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啊!」沈括晃著手上的衣服,大聲說,「山上地勢高,溫度低;山下地勢低,溫度高。溫度不同,植物的生長情況就不一樣,花開的時間也就不同啰。」
沈括就是這樣,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在讀書學習中,總愛通過觀察思考,主動提出一些問題,刨根問底,鑽研到底。漸漸地,他不僅掌握了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而沈括從小就是個「有心人」!
蘇秦刺股勤學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是出名的政治家。年輕時,由於學問少,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被重用。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把自己積存的幾十箱書全找出來,精心挑選,反復誦讀,細心揣摩,經常讀到深夜。有時候,讀著讀著就趴在書案上睡著了。每次醒來後,看見時間已經過去了很多,他總是痛罵自己無用。可是一時又找不到有效的辦法來防止自己打瞌睡。
有一次,他讀著讀著又開始犯困了,身子不由自主地撲在了書案上。桌上正好放著一把錐子,錐子刺痛了他的手臂,他一下子清醒過來了。他看著錐子,忽然想出了一個制止自己打瞌睡的辦法: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以後,每到倦意襲來的時候,他就拿起錐子,朝大腿狠扎幾下,常常扎得鮮血淋淋,血沿著小腿,一直流到地上。他的家人見他這樣,於心不忍,就規勸他說:「你幹嘛非要這樣折磨自己呢?只要你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就一定會成功的。」蘇秦卻回答說:「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使自己不要忘忘記過去的恥辱,促使我更加刻苦讀書啊!」
經過了一番努力,終於得到了六國君主的重用,佩掛六國相印,開始了輝煌的政治生涯。
孫敬頭懸梁
孫敬讀書時,喜歡記筆記,經常一直看到後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天,他看著看著,所有的字一片模糊,兩眼一閉就睡著了。等他睜開眼睛時,天已經大亮,孫敬非常後悔。
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為了防止打瞌睡,孫敬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在書桌上方的房樑上拴一根繩子,然後把自己的頭發系在繩子上。每當讀書發困了,剛要歪頭打瞌睡時,頭發就會被繩子緊緊拉住,疼痛會讓他立刻清醒起來,接著再讀書。孫敬用這個辦法,使自己堅持了數年之久的夜讀。
年復一年的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東漢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司馬光的「警枕」
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司馬光從小有個讀書習慣,那就是比別人多讀幾遍,讀時比別人多思考一些。
司馬光白天讀書非常用功,所以一到晚上,再看書眼睛就想睜也睜不開了,只得倒頭大睡,直到天亮才醒。這樣幾天下來,司馬光感覺晚上時間全睡覺了,非常可惜,於是就想出了一個妙法,用一段圓木代替枕頭。每次睡到半夜一翻身,「枕頭」就會滾走,司馬光立刻就會驚醒,然後他就起床繼續讀書。時間長了,他和圓木枕頭有了感情,親切地把這種枕頭叫「警枕」。
路溫舒的「蒲草書」
路溫舒出生在西漢一個窮苦的家庭里,他從小就對讀書識字非常感興趣,他常常想:要是能有一冊書帶在身邊,一邊放羊一邊讀書,那該多好啊!可是路溫舒的家裡實在太窮了,根本沒錢買書。
一天,他在池塘邊放羊,看見池塘里長著一叢蒲草,又寬又長,這蒲草多像從前抄書用的竹筒呀!這樣想著,路溫舒便興高采烈地割了一大捆蒲草,趕著羊群往家走。走到家後,路溫舒將蒲草切得整整齊齊的,然後用線繩穿在一起,把借來的書抄寫在蒲草上。從此,他放羊時就可以閱讀自己的「書」了。他的蒲草書讀完了一冊又一冊,他的學識也長進得很快。
就這樣,路溫舒靠讀自己的「蒲草書」,最終成為了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法學家,為老百姓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
韓建認字
韓建從小沒有讀過書。長大後,由於作戰勇猛,他在地方上當了一名武官。職務在身,韓建深感自己不識字,沒有文化的苦處。他想:活到老學到老,我現在還年輕,趕緊學認一些字,讀一些書還來得及!於是,韓建下決心從頭學起。
他吩咐僕人把房間里所有的傢具,器具全部用紙寫上名稱貼好,如桌子上貼了「桌」字,床上貼了「床」字,燈上貼了「燈」字,連吃飯的碗也在碗上貼了個「碗」字。。。。。。一件不漏。每次,韓建看到一個器具,便把它與字體做一番對照,一邊看一邊記住字形。這樣,韓建很快就認識了很多字,之後他又廣泛閱讀書籍。
由於韓建惜時如金,不但認識了大量的字,還從閱讀的書籍中獲得了大量的歷史知識和兵法知識,最終成為唐代一名文武雙全的將領。
⑦ 《國學十大經典 成語故事》
不可救葯的故事:【成語】: 不可救葯【拼音】: bù kě jiù yào 【解釋】: 葯:治療。病已重到版無法用葯權醫治的程度。比喻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成語故事】:西周的厲王,生活奢侈,驕奢淫逸,殘酷地壓迫和剝削人民。當時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冒死勸諫,但厲王根本不聽。那些厲王寵信的奸臣們都嘲笑凡伯。凡伯眼看著國勢日衰,內心十分焦急,於是寫了一首詩警告這幫人。大意如下:不是我老了,才說這些話,憂患沒到來時還可防止;假若憂患越積越多,就像燃旺了的火焰,就沒法救了。果然,不久以後老百姓終於忍無可忍,沖進王宮,把周厲王趕到很遠的地方去了。周厲王在那兒呆了十四年,直到死去。不可救葯:人或事物壞到不能挽救的地步。
⑧ 求幾個國學經典小故事,要簡短的,謝謝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里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學商人磨刀,如果沒有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裡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