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典故與園林

典故與園林

發布時間: 2021-01-23 06:18:28

1. 拙政園的歷史與傳說

拙政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21)。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拙政園也逐年修繕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曠遠的風格。不期十年動亂,拙政園成為「破四舊」的對象而被迫關閉。

此後,一度改名為「東風公園」,雖仍對外開放,但廳堂的陳設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樓後放置滑梯等物,改為「兒童樂園」。文革期間,園林工作人員並無損毀名園之舉,還想方設法將古建文物保護下來,使粉碎「四人幫」後,拙政園能夠逐步得以治理。

(1)典故與園林擴展閱讀:

園林博物館

始建於1992年。2007年12月4日,園林博物館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新館緊鄰拙政園,佔地面積3205平方米,建築面積3390平方米,園林博物館設有序廳、園林歷史、園林藝術、園林文化、園林傳承等五大展廳,以蘇州歷代名園為例,向遊人展示蘇州古典園林的豐厚內涵和藝術魅力。

博物館以造園工具、陳設傢具、建築構建等實物為主要載體展示園林的傳統造園工藝,並運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古典園林的藝術魅力。

旅遊景點

每年春季,拙政園都要隆重舉辦一年一度的「杜鵑花節」。「杜鵑花節」既是拙政園的一項傳統特色項目,也是被蘇州市政府列入「蘇州旅遊節」的重點項目之一。

杜鵑花展期間,將有數百種名貴杜鵑花展出。屆時,拙政園內是鶯歌燕舞,萬紫千紅,滿目妖嬈。不僅讓遊客在濃濃春意中領略游園的意趣,也讓遊客在山花爛漫中感受到拙政園這座城市山林的詩情畫意。

2. 「目不窺園」的典故

在西漢時期,大儒學家董仲舒在年少時就讀書非常刻苦認真,經常是夜以繼日地讀書,常常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後雞一叫,就又來讀書,總共也睡不到三小時。他的書房緊靠著奼紫嫣紅的花園,他三年沒有進過花園,甚至連一眼都沒瞧過,總是讀書。

有人勸他出去走走,不要老跟家裡讀書,他回答:「我不去玩,只顧讀書,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討論詩書。」後來他成為有名的高等博士,公開聚眾講學,弟子遍布四方。

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後來的弟子有的甚至沒見過他的面。他治學專心到這種程度,後來用以形容埋頭讀書,足不出戶。

(2)典故與園林擴展閱讀

一、人物介紹

董仲舒通過總結繼承先秦時期儒家學說的主要政治思想,總結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經驗,提出了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哲學理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董仲舒認為古人制定的治國理念是保證社會進步的絕對必要條件。這些理念是聖人根據天道提出的,必須認真遵循。

上天高高在上隱藏自己顯示自己的威嚴,同時給人們降下仁愛,突出體現了其君權神授的理念,所以君主作為承天命而管理國家的人。

二、詞彙解析

1、拼音:mù bù kuī yuán

2、釋義:窺:觀賞。園:花園。原指漢代董仲舒專心治學;三年都無暇觀賞花園中的景緻。後用以比喻埋頭鑽研;不為外事分心。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讀的學習精神。

3、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4、近義詞:專心致志、全神貫注

5、反義詞:心猿意馬、心不在焉

6、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白話文:三年都無暇觀賞花園中的景緻,埋頭苦讀。)

3. 有位國王 傍著泉水和花園忍渴受飢——博爾赫斯《關於天賜的詩》 想問問這是什麼典故,出處在哪可加分

我能想到的相關人物是希臘神話中的小亞細亞中西部古國佛里吉亞國王邁達斯。
森林之專神西勒諾斯(Silenus)和酒屬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為了回報他的盛情款待,許諾可以實現他的任何願望。貪財的邁達斯請求讓自己碰到的東西都變成黃金,但他很快就趕到後悔了,因為就連他的食物和水,甚至他的女兒也都變成了黃金。邁達斯在酒神狄俄尼索斯指示下在帕克陶魯斯(Pactolus)河中沐浴後才得以解脫,據說後來這條河裡的沙子中也含著金子。
但是,就博爾赫斯這首詩來說,我不認為他用了典故,我認為這只是一個比喻,博爾赫斯讀了太多的書,以致眼睛近乎失明,即使作為圖書館館長也只能空守著圖書館中的萬卷圖書,就像一個富有的國王,卻只能忍渴挨餓一樣,表現了他對書的渴望和對這種境況的無奈等等感情。

4. 蘇州園林中四大園林的傳說

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並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產生於蘇州私家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以其意境深遠、構築精緻、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蘇州眾多古典園林的典範和代表。
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游,可居,這種建築形態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這四座古典園林,建築類型齊全,保存完整,系統而全面地展示了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的布局、結構、造型、風格、色彩以及裝修、傢具、陳設等各個方面內容,是明清時期(14--20世紀初)江南民間建築的代表作品,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江南地區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響到整個江南城市的建築格調,帶動民間建築的設計、構思、布局、審美以及施工技術向其靠攏,體現了當時城市建設科學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
蘇州古典園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表現在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取、書條石、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都極其深廣。其中有反映和傳播儒、釋、道等各家哲學觀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揚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還有藉助古典詩詞文學,對園景進行點綴、生發、渲染,使人於棲息游賞中,化景物為情思,產生意境美,獲得精神滿足的。而園中匯集保存完好的中國歷代書法名家手跡,又是珍貴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另外,蘇州古典園林作為宅園合一的第宅園林,其建築規制又反映了中國古代江南民間起居休親的生活方式和禮儀習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國江南民俗的實物資料。

蘇州「四大名園」: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曾為名將韓世忠的住宅。
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設一池綠水繞於園外。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滄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築,此外還有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翠玲瓏館、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築與之襯映。

獅子林位於蘇州城內東北部,始建於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畝,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築分布錯落有致,主要建築有燕譽堂、見山樓、飛瀑亭、問梅閣等。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

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始建於明代。清代時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後改為「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中部以山水為主,是全園的精華所在。主要建築有涵碧山房、明瑟樓、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處。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

拙政園位於蘇州婁門內,是蘇州最大的一處園林,也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場失意還鄉的朝廷御史王獻臣建造此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四百多年來,拙政園幾度分合,或為「私人」宅園,或做「金屋」藏嬌,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許多誘人探尋的遺跡和典故。 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分。中部山水明秀,廳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園的精華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樓台倒影,清幽恬靜。東部平崗草地,竹塢曲水,空間開闊。

盆景園與雅石齋是鑲嵌在拙政園中的二顆璀璨的明珠。拙政園西部一片清影搖曳的竹籬牆內,集萃著蘇派盆景的精品,它被稱為「名園瑰寶」,擁有50餘個品種,近萬盆盆景。雅石齋位於中部,一個池水、游廊縈繞的幽靜的小院,裡面陳列著室內清供佳品「奇石」,千姿百態的多種奇石配以紅木座架供奉於案桌、條幾,越顯鍾靈毓秀。

網師園位於蘇州城東南部。始建於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當時稱為「漁隱」。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漁隱」舊意,改名為「網師園」。網師園佔地約半公頃,是蘇州園林中最小的一座。園內主要建築有叢桂軒、濯纓水閣、看松讀畫軒、殿春簃等。網師園的亭台樓榭無不臨水,全園處處有水可依,各種建築配合得當,布局緊湊,以精巧見長,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

5. 目不窺園典故成語故事目不窺園出自哪裡

目不窺園
mùbùkuīyuán
[釋義] 窺:瞥看。原指漢代董仲舒專心治學;幾年中都專無暇觀賞花園中屬的景緻。後用以比喻埋頭鑽研;不為外事分心。
[語出] 《漢書·董仲舒傳》:「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
[正音] 窺;不能讀作「kuì」。
[辨形] 園;不能寫作「圓」。
[近義] 專心致志
[反義] 心猿意馬
[用法] 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主謂式。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廣漢學者董仲舒年少時讀書非常刻苦,經常是夜以繼日地讀書,他的書房緊靠著奼紫嫣紅的花園,他三年沒有進過花園,甚至連一眼都沒瞧過。後來他被征為博士,公開聚眾講學,弟子遍布四方。

6. 江南四大園林是哪四大並且有哪些歷史典故

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公元960~1278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網師園也頗負盛名。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始建於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紀初)曾為名將韓世忠的住宅。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設一池綠水繞於園外。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滄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築,此外還有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翠玲瓏館、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築與之襯映。

獅子林位於蘇州城內東北部,始建於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畝,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築分布錯落有致,主要建築有燕譽堂、見山樓、飛瀑亭、問梅閣等。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

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始建於明代。清代時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後改為「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中部以山水為主,是全園的精華所在。主要建築有涵碧山房、明瑟樓、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處。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

拙政園位於蘇州婁門內,是蘇州最大的一處園林,也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修建。現存園貌多為清末時(公元20世紀初)所形成,佔地面積達62畝。拙政園的布局主題以水為中心,池水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各種亭台軒榭多臨水而築。主要建築有遠香堂、雪香雲蔚亭、待霜亭、留聽閣、十八曼陀羅花館、三十六鴛鴦館等。拙政園建築布局疏落相宜、構思巧妙,風格清新秀雅、樸素自然。

網師園位於蘇州城東南部。始建於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當時稱為「漁隱」。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漁隱」舊意,改名為「網師園」。網師園佔地約半公頃,是蘇州園林中最小的一座。園內主要建築有叢桂軒、濯纓水閣、看松讀畫軒、殿春簃等。網師園的亭台樓榭無不臨水,全園處處有水可依,各種建築配合得當,布局緊湊,以精巧見長,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

7. 關於蘇州園林的歷史典故,詩句

蘇州園林是指中國蘇州城內的園林建築,以私家園林為主,起始於春秋時期的回吳國建都姑蘇時答(公元前514年),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於明代,鼎盛於清代。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一百七十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處,對外開放的園林有十九處。佔地面積不大,但以意境見長,以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安排,移步換景,變化無窮。1997年,蘇州古典園林作為中國園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8. 梨花園的典故有哪些呢

屈原是楚懷王時期的大臣,受到楚懷王的排斥,一直不得志。公元前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國都。我寫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241年,也就是秦王政登基以後的第5年。比屈原晚了37年,屈原的典故應該在楚國傳開了吧?我沒有深究。下面引據史料:(關於端午節由來的傳說有好幾個,我只引了關於屈原的傳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9. 「私定終生後花園,落難秀才中狀元」出自哪裡又什麼典故和深意

應該出自湯顯祖的《牡丹亭》吧
古代戲劇才子佳人的故事是分三步走:私定終身後花園,才子回及第中狀元,奉答旨完婚大團圓。已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了。還有一些諸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類的思想在古代小說里造惡的現象非常嚴重,比如《杜十娘》里讓孫富和李甲沒有好下場。
我想這主要的原因是,中國人「和」的思想,以和為貴,喜歡看到統一,團圓的大結局,這也符合大眾的審美標准。也是一種大眾的願望的表達。只不過過於程式化了。就拿京劇來說,紅臉就是忠肝義膽,白臉就是陰險狡詐,這也是思維定式在做怪。
還有,可能古代小說戲劇可借鑒的少,社會上也很少大肆流傳此類作品。因為古代是以詩詞,八股文為主導的,寫這寫書的人在當時被稱作是「閑人」。互相交流的也少,弄到最後大家都掉在一個模式里去了。這也是有可能的事嘛。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