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長纓這個典故

長纓這個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23 02:58:29

Ⅰ 請纓的典故

比喻主動請求來擔當重任。源
出處:《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尰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比羈南越而致之於闕下。」
典故:南越與漢朝和親,漢武帝派終軍出使南越,勸說南越王歸順漢朝,如同內地諸侯那樣聽從朝廷指令。終軍主動請求說:「希望陛下賜給我一條長繩,我一定把南越王捆綁起來,帶到宮廷門下。」於是,終軍去勸說南越王,南越王聽從了,答應把整個南越國都為漢朝廷的屬國。武帝非常高興,恩准南越國使用大豐收的犯綬,統一實行漢朝的法度,以新的辦法改變南越的社會習俗,命令漢朝的使者留在南越,擔負鎮守和安撫的任務。但是,南越的想國呂嘉不想歸順漢朝,起兵攻殺了南越王,漢朝的使者也都被他殺死了。終軍死時,只有20多歲。所以,世人都稱他為「終童」。

Ⅱ 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中的長纓和蒼龍什麼意思

長纓:指捕縛敵人的長繩,出自「終軍請纓」的典故,《漢書·終軍傳》:「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這里指革命武裝。

蒼龍:《後漢書·張純傳》註:「蒼龍,太歲也。」古代方士以太歲所在為凶方,因稱太歲為凶神惡煞。蒼龍,毛澤東註:此處指蔣介石的國民黨反動派,因為當前主要對付的是國民黨反動派。

出自:《清平樂·六盤山》是現代思想家、革命家、詩人毛澤東於1935年創作的一首詞。原文: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譯文:

長空高闊白雲清朗, 南飛的大雁已望到了天邊。不登臨長城關口絕不是英雄, 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

六盤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風漫卷著紅旗。今天我長繩之武裝緊握手中, 哪一天才會將那蔣家狂龍捆縛?

(2)長纓這個典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5年8月,毛澤東主席粉碎了張國燾分裂紅軍的路線後,率紅一方面軍繼續向陝北根據地挺進。9月中旬,紅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奇跡般越過岷山草地,進入甘肅南部。

10月7日,紅軍在寧夏六盤山的青石嘴,又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當天下午,一鼓作氣,翻越了六盤山。此詞即是作者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

賞析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此處「長城」也有兩解,一是喻指烽火連天的抗日前線,正合紅軍「北上抗日」的宗旨;二是指橫亘陝西北部的萬里長城中段,借指陝北革命根據地。

兩解也都有理。總之,表達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絕信念,這也成了人們今天廣泛引用該句的引申義,該句也成了流傳最廣的毛澤東詩詞名句之一。

因為它太符合毛澤東一以貫之的戰斗精神了,以至於和毛詩隨意配對都不勉強,如:不到長城非好漢,萬水千山只等閑;又如:敢教日月換新天,不到長城非好漢。如此等等。

下闋「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經過崎嶇山路登上六盤最高峰,毛澤東極目四野,只見紅旗翻卷,十里連營,雖然沒有當年「風展紅旗如畫」的壯美。

眼下這支隊伍也許更加衣衫襤褸,甚至蓬頭垢面,但他們都是轉戰萬里、從槍林彈雨中沖殺出來的、又剛剛挫敗張國燾企圖分裂黨和紅軍的陰謀的鐵血戰士。

是革命的種子,燎原的星火,英雄中的精英,以一當十的無敵勇士。正是因為有他們,毛澤東才心雄萬夫,勝券在握,堅信「今日長纓在手」,敢問「何時縛住蒼龍」?

此處「蒼龍」又有兩解:毛自注為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工農紅軍死磕了近10年的死對頭,但指向中華民族大敵當前的日本帝國主義也許更貼切。

貌似疑問存焉:何時縛住蒼龍?實則斬釘截鐵:必須縛住蒼龍!全詞造語朴實自然,情感深沉真摯,意境高遠縹緲,充滿了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用四兩撥千斤的高妙手法輕松而又不失厚重地表達了從國內戰爭的長征向民族戰爭的長征轉捩之際的毛澤東的心聲。

Ⅲ 先鋒護衛揮長纓隱藏什麼典故

終軍請纓的典故。

Ⅳ 擺渡學海三千日,一朝帶甲請長纓是什麼意思

這是面對即將來臨的考試(而且多半是指高考)而發起挑戰的誓詞。
「學海」回是指知識,答歷來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的 俗語;
「三千日」說十年寒窗刻苦讀書,回顧過去一直以來發奮學習的經歷;
「長纓」用了「終軍請纓」的典故,《漢書·終軍傳》講到終軍對漢武帝說:「請給我一根長纓,如果南越王不肯歸順,我就用長纓捆著他來見陛下。」在這里則是表明自己已經做好准備,決心去迎接考試的挑戰,回報一直努力的自己和對自己抱有期待的人們。

Ⅳ 請長纓的同源典故

南越書生吊終軍問長纓持長纓揮長纓系南越系虜終童志終軍憤終軍請纓請纓請纓北闕請纓手請纓日請纓系粵請長纓長繩縛長纓長纓縛長纓縛戎主長纓系

Ⅵ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句中,隱藏的典故是什麼

隱藏的典故是「終軍請纓」,出自東漢班固《漢書·終軍傳》。

典故內容:漢武帝時,南越與漢朝和親,皇帝就派終軍出使南越,去說服南越王,想讓南越王來朝拜,作漢王朝的諸侯國。終軍主動請求說:「我希望得到一根長繩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來。」於是終軍前往游說南越王。

南越王聽信了終軍的話,並且答應舉國附屬漢朝。南越宰相呂嘉不願歸順漢朝,便發兵攻擊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漢朝使者,南越王和漢朝使者都被殺了。終年死時年僅二十多歲,所以世人稱他為「終童」。

後以此典故指主動擔當重任,建功報國。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出自現代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意思是今天我長繩之武裝緊握手中, 哪一天才會將那蔣家狂龍捆縛?

(6)長纓這個典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5年8月,毛澤東主席粉碎了張國燾分裂紅軍的路線後,率紅一方面軍繼續向陝北根據地挺進。9月中旬,紅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奇跡般越過岷山草地,進入甘肅南部。

10月7日,紅軍在寧夏六盤山的青石嘴,又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當天下午,一鼓作氣,翻越了六盤山。此詞即是作者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

詩詞賞析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是直接抒情,意思是長征勝利了,革命的主動權已掌握在中國共產黨手中,「縛住蒼龍」只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

這兩句形式上雖是問句,但卻鏗鏘有力,躊躇滿志。一方面照應上片「不到長城非好漢」句意,正面表明紅軍北上抗日的決心;另一方面也表現出毛澤東在長征勝利後的戰略思考和對革命前景的展望。

長征勝利了,但新的戰斗又將開始了。紅軍這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必將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奪取全國的勝利。詩人也英明地預見到革命必勝的光輝前景,展現了詩人的高瞻遠矚和必勝的信念。

全句雖以設問作結,並非表示對抗日終將取得最後勝利有什麼疑問,而是表示出紅軍迫不及待、渴望殺敵的急切心情。

Ⅶ 請問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中請纓與終軍分別運用了什麼典故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出自滕王閣序

據《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終)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終軍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給他一根長繩,定把南越王縛至漢朝宮廷來。後果然說服南越歸漢。這兩句是說,自己跟終軍的年齡相仿,卻沒有請纓報國的門路。「請纓」作為典故,常表示殺敵報國,建功立業,投軍或出使等意。今多用於指主動請求參戰或參加某些重要而有風險的活動,或主動要求分配任務等。有贊揚的意味。如:「白衣天使紛紛請纓到抗非典一線工作」「武漢大學生請纓赴邊陲」。「請纓」現已成為普通詞語。「長纓」指縛敵的長繩,比喻克敵制勝的力量。***詩詞多次引用「長纓」的典故。《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1930):「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清平樂·六盤山》:「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終軍(?—前112)字子雲,今歷城仲宮人,西漢著名政治家、外交家。終軍18歲被選為博士弟子,受到漢武帝賞識,封謁者給事中,參與朝政,後擢升諫大夫。
終軍在維護中央集權,制止諸侯割據,抵禦外族侵擾等方面,都有成就,他又曾先後成功出使匈奴、南越。當時的南越指居住在廣東、廣西一帶的少數民族,秦末,南越郡龍川令趙佗乘農民戰爭之機,起兵攻佔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朝建立後,南越同漢朝的關系時好時
壞。終軍出使南越前,曾請求漢武帝賜給他「長纓」,如果南越王不肯歸順漢朝,就用長纓活捉南越王,從此,終軍弱冠請纓的故事便成為歷史佳話,「請纓」也成為投軍報國的代稱。終軍到南越後,慷慨陳辭,據理力爭,終於使南越王答應歸順漢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年僅20餘歲的終軍被南越相呂嘉殺害,時人稱為「終童」。據《濟南府志》載,終軍死後歸葬濟南。

原始文獻:
《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終軍字子雲,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於郡中。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見軍,甚奇之,與交結。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
從上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一角而五蹄。時又得奇木,其枝旁出,輒復合於木上。上異此二物,博謀群臣。軍上對曰:「臣聞《詩》頌君德,《樂》舞後功,異經而同指,明盛德之所也。南越竄
屏葭葦,與鳥魚群,正朔不及其俗。有司臨境 ,而東甌內附,閩王伏辜,南越賴救,北胡隨畜薦居,禽獸行,虎狼心,上古未能攝。大將軍秉鉞,單於奔幕;票騎抗旌,昆邪右衽。是澤南洽而威北暢也。若罰不阿近,舉不遺遠,設官竢賢,縣賞待功,能者以保祿,罷者退而勞力,形於宇內矣。履眾美而不足,懷聖明而不專,建三宮之文質,章厥職之所宜,封禪之君無聞焉。……
南越與漢和親,乃遺軍使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軍死時年二十餘,故世謂之「終童」。
著作:主要有《終軍書》等。

「等終軍之弱冠」出於《滕王閣序》: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晨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Ⅷ 請問盧思道「陸侯持寶劍,終子系長纓」這句詩用了哪兩個人的典故

這兩句出自抄《贈司馬幼之南聘詩》,
後一句的終子是指漢武帝時期的終軍,典故「請纓」即出於此人:「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前一句的陸侯不大確定指誰。漢代霍去病同父異母弟霍光倒是被封為「博陸侯」,其後代襲封,但找不到他們與出使相關的典故。此句留待達人解惑!

補充:查了一下與出使南越相關的資料,陸侯似乎是指西漢的陸賈。此處的「侯」只是古代士大夫之間的尊稱,非指爵位。他曾兩次出使南越。綜上,盧思道使用陸賈和終軍出使的典故,對司馬幼之出使南陳來說是一種美好的祝福!

Ⅸ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這句詩用了什麼藝術方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

這句詩用了用典的藝術方法,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場為國立功的壯志。

出自《望薊門》,是唐代詩人祖詠的作品。此詩寫詩人到邊地見到壯麗景色,抒發立功報國的壯志。全詩意境遼闊雄壯,充滿陽剛之美,帶有濃郁的盛唐時期的慷慨之氣,寫景狀物中又寄寓著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場為國立功的壯志,是一篇催人奮進的愛國主義樂章。

全詩如下:

燕台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笳鼓 一作:簫鼓)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譯文如下: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驚,笳鼓喧鬧之地原是漢將兵營。萬里積雪籠罩著冷冽的寒光,邊塞的曙光映照著旌旗飄動。

戰場烽火連天遮掩邊塞明月,南渤海北雲山拱衛著薊門城。少年時雖不像班超投筆從戎,論功名我想學終軍自願請纓。

注釋如下:

薊門:在今北京西南,唐時屬范陽道所轄,是唐朝屯駐重兵之地。

燕台:原為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黃金台,這里代稱燕地,用以泛指平盧、范陽這一帶。

(9)長纓這個典故擴展閱讀:

詩人又向周圍望:「海畔雲山擁薊城」,又是那麼穩如磐石。薊門的南側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脈,帶山襟海,就像天生是來拱衛大唐的邊疆重鎮的。這是說防守的形勢。

這兩句,一句寫攻,一句說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這樣有力有利氣勢的感染下,便從驚轉入不驚,於是領出下面兩句,寫「望」後之感。

詩人雖則早年並不如東漢時定遠侯班超初為佣書吏(在官府中抄寫公文),後來投筆從戎,定西域三十六國,可是見此三邊壯氣,卻也雄心勃勃,要學西漢時濟南書生終軍,向皇帝請發長纓,縛番王來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聯連用了兩個典故。

第一個是"投筆從戎":東漢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嘆說,大丈夫應該"立功異域",後來果然在處理邊事上立了大功。第二個是"終軍請纓":終軍向皇帝請求出使南越說服歸附,為表現自己有足夠的信心,他請皇帝賜給長帶子,說是在捆南越王時要用它。

祖詠用了這兩個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氣頓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驚」,水到渠成,完滿地結束全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