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承峻典故

承峻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9 02:28:47

A. 關於兵馬俑的知識 都有什麼典故成語

兵馬俑
概述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亟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撞,工程十分艱難。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外城為長方 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陵家位置在陵園南部。

秦始皇兵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里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 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桶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兵馬桶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捅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文化遺產

世界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實際上它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

世界第八個奇跡 外國元首、學者參觀秦俑博物館後認為,秦俑坑的發現,不僅在我國,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個奇跡,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公認它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B. 尉遲恭的軼事典故

《舊唐書》:「敬德奪槊陷陣,鼓勇王師,卻賂報恩,竭忠霸主。然而奮拳負氣,非自全之道;文皇告誡之言,可為功臣葯石。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眾,可謂勇矣。知節志平國難,拜隼籞則致命輔君,可謂忠矣。而並曉世充之猜貳,識唐代之霸圖,可謂見幾君子矣。志玄中鏑不言,竟安師旅。公謹投龜定議,志助儲君。皆所謂猛將謀臣,知機識變。有唐之盛,斯實賴焉。」
贊曰:「太宗經綸,實賴虎臣。胡、鄂諸將,奮不顧身。圖形凌煙,配食嚴禋。光諸簡冊,為報君親。」
《新唐書》:「敬德之來,李世民以赤心付之,桑廕不徙而大功立。君臣相遇,古人謂之千載,顧不諒哉!」
李世民:「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公之素心,郁如山嶽。」
屈突通、殷開山:」此人勇健非常。「
許敬宗:「商周龍躍,尹望鷹揚。風雲宜感,鱗翮曾驤。於赫皇祚,禔禎會昌。錫茲元弼,勛烈推光。茂德初誕,英徽早暢。狼宿摛精,龜文葉貺。棄關下,受符圯上。秘策金韜,騰猷玉帳。貞心孤劭,壯氣橫飛。長戈三捷,雄戟雙揮。蛟分承影,雁落忘歸。韜奇佇睿,屈跡乘機。釁起射天,妖凝斗日。明一光啟,半干秀出。道契披圖,功宣授律。冀北先騁,圖南載逸。受派揚威,專征耀武。馬陵削樹,鳶方鑄柱。雲卷鳴祠,風驅嘯雨。靜祲破竹,銷氛玉弩。戎衣式定,河帶同盟。望高四履,寵峻千兵。裂壤剖邑,分麾建營。網羅方邵,躡跡良平。出建隼旄,入參鳳輦。名班贄玉,賁光儀鉉。朱戶吟笳,青門掛冕。金裝甫散,璇霜遽踐。昔恭丹扆,載奉薰琴。今陪玄襚,空悲谷林。紛紛禮縟,杳杳光沈。閽桐永閟,宰樹方深。瞻言史策,遠振徽音。」
呂溫:「洸洸鄂公,百煉龍泉。沉翳未宣,氣沖斗間。佩非其人,躍出大川。神武獲馬,提之上天。天地之內,指麾無前。熊威虎力,隱若敵國。剛毅木訥,安劉必勃。武德之屯,手拔禍根,掃除氛昏。捧出白日,耀乎天門。功成名遂,高謝戎事。烈烈猛志,化為和氣。深池高堂,頤性保常。屑瓊飲露,靜奏清商。商為臣厲,事君鄂公,之德之勛。」
陳元靚:「於惟鄂公,輔唐成績。臨陣摧空,萬人之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千載而下,饗茲廟食。」
楊維楨:「玄武門前人蹀血,虯須天子諫凶孽。誰開貞觀太平功,奪朔將軍三寸鐵。三寸鐵,鄂國公,將軍真有回無功。嗚呼,海池一語開天聽,手敕親頒宮府定。人知房杜掌經綸,誰識將軍善詞命?善詞命,萬古之無誰與並?」
張燧:「敬德如此行藏,且在李衛公之上矣,世徒以萬人敵稱之也。」
黃道周:「敬德歸唐,眾疑其叛。王獨不疑,賜金相贊。榆窠獵游,單雄突犯。倉促無援,王幾遇難。賴恭橫矛,刺賊馬畔。王感其恩,報於一旦。太子賜金。恭辭不看。刺客暗傷,恭不為患。元武變生,力謀不憚。帝驚直言,隱巢作亂。位定事成,是其才幹。廷擊道示,過於驕悍。唐將英雄,將軍為冠。」

C. 覓封侯用了什麼典故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典故:
【1】萬里覓封侯:奔赴萬里外的疆場,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後漢書·班超傳》載,班超少有大志,嘗曰,大丈夫應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後出使西域,被封為定遠侯.
【2】塵暗舊貂裘:貂皮裘上落滿灰塵,顏色為之暗淡.這里借用蘇秦典故,說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負.據《戰國策·秦策》載,蘇秦游說秦王「書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3】天山:在今新疆境內,是漢唐時的邊疆,這里代指抗金前線.
賞析
陸游四十八歲,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從夔州前往當時西北前線重鎮南鄭(今陝西漢中)軍中任職,度過了八個多月的戎馬生活.開篇兩句,懷著自豪的心情回憶從戎南鄭的生活.起處用「當年」二字領起,化實為虛,點出所敘系指往事.「覓封侯」,謂尋找殺敵立功以取封侯的機會.「匹馬」既是紀實,也刻劃出作者從軍時的勃勃英姿.「戍梁州」,具體指出駐守的地方.南鄭屬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陸游接到王炎的邀請書後,便匹馬單身離開夔州,風塵僕僕地奔赴前線,去任「四川宣撫使司干辦公事兼檢法官」.當時他十分興奮,希望能在萬里邊防線上找到殺敵報國的機會.來到南鄭之後,他身披鐵甲,跨上戰馬,腰懸利劍,手挽長槍,冒著酷暑嚴寒,踏著崎嶇坎坷的山路,賓士於岐渭蜀隴之間,調查地形,了解敵情,積極為北伐進行准備.他曾向王炎陳進取之策,對收復失地、統一祖國充滿了勝利的信心.詩人回憶這段生活,是為了與後文對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關河」兩句一轉,回筆描寫現實.殺敵報國的理想破滅了,而今只有在夢中才能重返前線.可是夢醒之後,一切都消失了,那雄偉險峻的關山江河又在什麼地方呢?只有當年從軍時穿過的那件「舊貂裘」,積滿灰塵,還掛在牆上,作為「匹馬戍梁州」的紀念.陸游對這件「舊貂裘」十分珍視,因為他曾穿著它在前線沖鋒陷陣:「貂裘半脫馬如龍,舉鞭指麾氣吐虹.」(《醉歌》)還穿著它在荒灘上親手剌死過一隻猛虎:「百騎河灘獵盛秋,至今血濺短貂裘」.(《醉歌》)所以當他離開南鄭後,一直把它藏在身邊保存著.「舊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現在作者眼前的物象,雖然詞中只用一句輕輕帶過,但卻是理解此詞的關鍵.原來詩人是睹物傷情,因見貂裘而引起對往事的回憶和感慨.也可以說,「舊貂裘」是這首詞靈感的觸媒.
換頭三句,緊承上片結拍,寫夢醒後的悲涼心情.「胡未滅」,謂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滅,半壁河山還在敵寇的鐵蹄蹂躪之下;「鬢先秋」,慨嘆自己發如秋霜,年邁體衰,不能重返前線;「淚空流」,是說壯志成空,憂國憂民的眼淚等於白流.這里連用「未」、「先」、「空」三個虛詞,表達作者對現實的幻滅感,一唱一嘆,感人至深.「未」表達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沒有消滅,功業沒有建成,感到無比遺恨之情;「先」表達了作者歲月不多,兩鬢已蒼,雄心雖在,壯志難酬的沉痛之情;「空」表達了作者對朝廷的不滿和憤慨,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後三句,通過自身的遭遇反映現實和理想的矛盾,抒發對南宋統治集團誤國誤民政策的無比憤慨.誰會料到,像他這樣一生志在恢復中原,時刻准備奔赴疆場,為國獻身的人,卻落得如此下場!此時被罷官回鄉,只得披上漁蓑,去作江邊的無名隱士,終老於鏡湖之濱了.這種「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的矛盾,不僅體現在陸游身上,南宋許多愛國志士同樣也有切身的體驗.因此陸游所抒發的悲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啟超《讀陸放翁集》(之二)說:「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名.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這首詞雖然沒有從正面揭露和譴責南宋投降派,僅就個人的身世經歷和遭遇而言,但通過詩人飽含熱淚的訴說,不難看到投降派迫害愛國志士的罪行,從而激起讀者對他們的憤恨.
此篇語言明白曉暢,用典自然,不著痕跡,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飾,如嘆如訴,沉鬱蒼涼,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是陸游愛國詞作的名篇之一.

D. 張說的軼事典故

武則天晚年,張昌宗構陷魏元忠與高戩謀反,並許給張說高官厚祿,讓他作證。
武則天詢問張說,張說還未答話,魏元忠道:「你想和張昌宗一起陷害我嗎?」張說怒道:「你身為宰相,怎會說出這種陋巷小人的言語!」這時,張昌宗在一旁急忙催促張說,讓他趕快作證。張說道:「陛下看到了,張昌宗在陛下面前,還這么逼迫我,何況在外面呢!我沒有聽說過魏元忠要造反,是張昌宗逼我做偽證。」張易之急忙大聲道:「張說與魏元忠是共同謀反!」武則天追問詳情,張易之回答道:「張說曾經說魏元忠是當今的伊尹和周公。伊尹流放太甲,周公作了周朝的攝政,這不是想謀反又是什麼?」
張說辯解道:「張易之兄弟是孤陋寡聞的小人,只是聽說過有關伊尹、周公的只言片語,又哪裡懂得伊尹、周公的德行!當時魏元忠剛剛擔任宰相,我以郎官的身份前往祝賀,他對客人說:『無功受寵,不勝慚愧,不勝惶恐。』我確實是對他說過:『您承擔伊尹、周公的職責,拿三品的俸祿,有什麼可慚愧的呢!』那伊尹和周公都是大忠臣,自古到今一直受到人們的仰慕。陛下任用宰相,不讓他們效法伊尹和周公,那要讓他們效法誰呢?我難道不知道依附張昌宗就能立刻獲取宰相高位、靠近魏元忠就會馬上被滿門抄斬的道理呢?只是我害怕日後魏元忠的冤魂向我索命,因而不敢誣陷他罷了。」武則天卻道:「張說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應當與魏元忠一同下獄治罪。」
後來,武則天又一次召見張說追問此事,張說的回答仍然與上次一樣。最終,魏元忠被貶為高要尉,高戩、張說都被流放嶺南。 張說和徐堅同在集賢院當學士十多年,愛好一致,感情相投。當時和他們共事的學士們,已經衰落的很多,獨有他二人還留在集賢院。有一次,張說把當年的學士名字一一寫出來,和徐堅一起觀看。
徐堅問道:「他們當年都是各有專長,各領風騷啊,請問文章方面,誰先誰後?」張說道:「李嶠、崔融、薛稷、宋之問的文章,都是良金美玉,無可挑剔。富嘉謨的文章,嚴峻峭拔,雄奇豪放,別具一格,但他這種言論,若是用在議論朝政的地方,必然引起大亂子。閻朝隱的文章,濃妝艷抹,詞藻華麗,輕歌曼舞,讀後令讀者愉悅,雖然有些風流儒雅,但是有點過於幽默詼諧。」
徐堅又問:「現在的後起之秀,誰的文章好?」張說說:「韓休的文章,有如美酒佳餚,詞語典雅,但缺少韻味。許景先的文章,雖然肌膚豐滿,華麗可愛,但缺少風骨。張九齡的文章,有如淡妝素裹,應時實用,但缺少潤飾。王翰的文章,像華美的玉器,燦爛珍貴,但多有瑕疵。若能去其所短,揚其所長,也是一時之秀啊!」 相傳姚崇臨死前,囑咐自己的兒子道:「張說對我怨恨很深,將來可能會毀我名聲,報復你們。我死之後,他出於禮節,必來吊喪。你們可將我收藏的珍寶器皿全部陳列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這些東西,那你們可能會有滅頂之災;如果他看了這些東西,你們就將他喜歡的送給他,並請他為我撰寫碑文。得到他所撰碑文後,你們馬上謄寫,呈報皇上,並准備好石碑,立即雕刻。他考慮事情通常比我遲鈍,幾天之後一定會後悔。倘若他要以修改為托詞收回碑文,你們就說已報請皇上批准,並將雕刻好了的碑拿給他看。」
姚崇死後,張說果然前來吊喪,見到所陳列的珍寶器皿,看了又看。姚崇的兒子遵照他生前的吩咐,將張說喜歡的珍寶器皿全送給了他,並順利得到了張說撰寫的碑文。碑文敘述姚崇的生平,褒揚姚崇的政績,據說是當時最好的墓誌。
幾天後,張說果然派人來取碑文稿本,說文辭不夠周密,需要修改。姚崇的兒子領來人去看已刻好的碑文,告訴他碑文已通過了皇帝審閱。張說為此懊惱萬分:「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著的張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E. 誠峻,承峻,成峻,城峻哪個好聽

你好,我個人覺得第二個名字比較好。新穎別致富有內涵。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F. 故宮的 典故

暢音閣,為清宮內廷演戲樓,全稱故宮寧壽宮暢音閣大戲樓,位於故宮博物院內養性殿東側,寧壽宮後區東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築宏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曾維修,二十二年於閣後(南)接蓋卷棚頂扮戲樓。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維修。現存建築為嘉慶年間改建後的規制。暢音閣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戲台,與京西頤和園內的德和園大戲樓(為仿暢音閣規制建造)、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大戲樓並稱清代三大戲樓。
在中國古代,看戲是皇宮中的主要娛樂。每逢各種節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極、帝後的生日等重大慶典,都要在宮中看戲。清代宮廷內演戲的地方有多處:太極殿與長春宮之間有一座;西六宮北部重華宮一帶有漱芳齋戲台。而規模宏大的暢音閣,則專為重大節慶演戲時所用,在此演出的戲曲大多是歌舞昇平的吉祥神仙戲。據資料記載,清末西太後當政時期,凡遇節日,她總是要到暢音閣看戲,並由皇帝、皇後、妃、嬪、命婦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西太後五十歲生日時,為在暢音閣演戲給西太後看,僅購置戲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費白銀十一萬兩之多。

其中,壽檯面積210㎡,台內不設立柱,採用抹角梁。檯面後部設有4座樓梯,接平台,上樓梯可抵達祿台。壽台北、東、西三面明間的兩柱上方裝飾鬼臉卷草紋木雕彩繪匾,惟正(北)面掛聯:「動靜葉清音,知水仁山隨所會;春秋富佳日,鳳歌鸞舞適其機。」取自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淵明《移居》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檯面中部下方設地井,地井內安裝有絞盤,平時用木版蓋著,蓋板可開合,可以根據戲劇的內容,把布景和人物從地下托出檯面,造成從地下或水中鑽出來的戲劇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蓮」一場戲,就是從台底下慢慢鑽出四朵大蓮花來,一朵蓮花上坐著一尊菩薩。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邊中間有一眼水井,可為戲中表演噴水提供水源。
祿台、福台則均將前沿(北側)做為檯面,使觀戲者抬頭便可看到。三層台設天井上下貫通,祿台、福台井口安設轆轤,下邊直對壽台地井,根據劇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員、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戲目時,用轆轤把幕景和演員從上面送下來,造成從天而降的戲劇效果。使用三層台的劇目不多,絕大多數只在壽台上表演,福台和祿台則只在一些神怪戲中才用。
台對面的閱是樓分為上下兩層,是皇帝和後妃看戲的地方。東西北三面都用兩層圈樓圍繞,宮女和大臣可以在兩側樓的廊下看戲。樓後則是慶壽堂。

儲秀宮是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剛進宮被封為蘭貴人時,曾在這里居住。咸豐六年三月升為懿嬪的慈禧,在這里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長春宮的慈禧太後,為慶祝五十歲生日,移居此宮,並重修宮室,耗費白銀六十三萬兩。院內游廊牆壁上的題詞,即當時大臣為慈禧祝壽的萬壽無疆賦。
儲秀宮是西六宮之一,也是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宮室。前殿懸掛有乾隆皇帝御筆匾為「茂修內治」。西太後曾在這里居住。繼而被封為懿嬪,於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生了載淳(即同治皇帝)。光緒十年(1884年),西太後在慶賀她五十歲生日時,從長春宮又移到儲秀宮居住,一連又住了十年。現在儲秀宮內外的陳設,還是慶賀西太後五十壽辰時的原狀。
當時,為慶賀西太後五十歲生日,把儲秀宮、翊坤宮等處修繕一新,耗費白銀六十三萬兩,使儲秀宮成為西六宮中最考究的一座宮殿。儲秀宮庭院中,有兩棵蒼勁的古柏;台基下東西分設一對銅龍和一對銅鹿。儲秀宮外檐油飾採用色澤淡雅的「蘇式彩畫」,題材有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等;門窗都是以質地優良的楠木雕刻的「萬福萬壽」和「五福捧壽」花紋。

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飾以淡雅的蘇式彩畫。門為楠木雕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萬福萬壽裙板隔扇門;窗飾萬字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內檐裝修精巧華麗。明間正中設地屏寶座,後置5扇紫檀嵌壽字鏡心屏風,上懸「大圓寶鏡」匾。東側有花梨木雕竹紋裙板玻璃隔扇,西側有花梨木雕玉蘭紋裙板玻璃隔扇,分別將東西次間與明間隔開。東次、梢間以花梨木透雕纏枝葡萄紋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間以一道花梨木雕萬福萬壽紋為邊框內鑲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內設避風隔,西梢間作為暖閣,是居住的寢室。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古華軒 為北京寧壽宮花園第一進院落的主體建築。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軒為座北面南的敞軒,面闊3間帶迴廊,正面懸掛乾隆帝御筆「古華軒」木匾。卷棚歇山式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檐柱間置倒掛楣子與坐凳,金柱間安裝透空燈籠錦落地罩,用以界分內外,形成內外空間的貫通。
軒明間內檐和後檐4間懸掛木雕龍匾4塊,明間楹聯一副,均是乾隆帝為古楸而題。軒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構軒時樹齡已逾百年,倚樹建軒,故名「古華軒」。

交泰殿
北京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殿名取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約為明嘉靖年間建,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殿內頂部為盤龍銜珠藻井,地面鋪墁金磚。殿中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御書「無為」匾,寶座後有板屏一面,上書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銘》。東次間設銅壺滴漏,乾隆年後不再使用。在交泰殿內西次間一側,設有一座自鳴鍾,這是嘉慶三年製造的。皇宮里的時間都以此為准。自鳴鍾高約6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座鍾。
交泰殿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是皇後生日時接受慶賀禮的地方。清朝,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方玉璽都有專門的用途。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鑒於明代宦官專權的教訓,規定宦官不得干預朝政,所立「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曾立於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後的冊立、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交泰殿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後先一日在此查閱採桑的用具。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麗景軒為儲秀宮後殿,面闊5間,單檐硬山頂。明間開風門,其餘4間為檻窗,楠木門窗雕刻萬字錦地,上飾五福捧壽、萬福萬壽紋飾,轉角處包飾龍鳳雲紋銅角葉。明間台階兩側各有四漢白玉石台座,用來擺放香爐、神獸等。

據文獻載,慈禧初入宮時即居於儲秀宮,並於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在後殿生下載淳,即後來的同治皇帝。
同治十一年(1872年)皇帝大婚後,嘉順皇後阿魯特氏居住儲秀宮,直到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去世。
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後50大壽,以聖母皇太後的身份再次居住儲秀宮,時將後殿思順齋改名為麗景軒。
清晚期在麗景軒內建有小戲台。清遜帝溥儀曾在此舉辦西餐宴會。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式陳列,並有「溥儀生活展

欽安殿位於御花園正中,南北中軸線上。始建於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牆垣後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間曾在前檐接蓋抱廈3間,後拆除。

月台前出丹陛,東西兩側各出台階。院內東南設焚帛爐,西南置夾桿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殿前院牆正中辟門,曰「天一門」,東西牆有隨牆小門,連通花園。
欽安殿內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於天一門內設斗壇,皇帝在此拈香行禮。每遇年節,欽安殿設道場,道官設醮進表。欽安殿事務由太監道士管理

壽安宮
壽安宮位於內廷外西路壽康宮以北,英華殿以南。始建於明代,初名咸熙宮,嘉靖四年(1525年)改稱咸安宮。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間在此興辦咸安宮官學,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宮官學移出。同年,乾隆皇帝為慶賀皇太後六十壽誕,將此宮修葺一新後改稱壽安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皇太後七十聖壽慶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層大戲台。嘉慶四年(1799年)將戲台拆除,扮戲樓改建為春禧殿後卷殿。

壽安宮後為第三進院,院中疊石為山,東西各有3開間小殿,名為福宜齋、萱壽堂。
壽安宮是皇太後及太妃、嬪等人的居所。明代仁聖太後、天啟年間乳媼客氏曾在此居住。乾隆年間,孝聖憲皇太後六十及七十歲聖壽節,乾隆帝都親率皇後、皇子、皇孫等人至此跪問起居,進茶侍膳,於堂前跳「喜起舞」賀壽,並於宮中設宴,王公、大臣及王妃、公主分坐於東西兩側延樓中,陪同賞戲。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暢音閣戲台修建完畢,次年皇太後逝世,壽安宮戲台便逐漸荒廢。嘉慶四年(1799年)奏准,拆去壽安宮戲台,在扮戲樓位置建春禧殿後卷殿,用以收貯南府昇平署之行頭、切末。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壽安宮被辟為故宮圖書館,沿用至今。

文淵閣位於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原明代聖濟殿舊址。明朝的內閣就設在這里。清朝 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三十九年下詔興建藏書樓,命於文華殿後規度適宜方位,創建文淵閣,用於專貯《四庫全書》。 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
內立石碑一通,正面鐫刻有乾隆皇帝撰寫的《文淵閣記》,背面刻有文淵閣賜宴御制詩。
在承載藏書、編書功能並用作「天子講讀之所」的同時,文淵閣還是閣臣入直辦事之所,並隨著明代政治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為事實上的秘閣禁地。明初,朱元璋為強化皇權,詔罷中書省,廢臣相。為處理紛繁國事,又不至妨礙專制集權,乃仿宋制置殿閣大學士,定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各一人,於翰林及六部官員內擇取。朱棣繼位,以「初定內難,四方之事方殷」,特「命侍講解縉、編修黃淮入直文淵閣。尋命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同入直,並預機務」。時成祖「每退朝還宮,遇有幾務須計議者,必親御翰墨,書榮等姓名,識以御寶,或用御押封出,使之規畫。榮等條對,用文淵閣印封入,人不得聞」。文淵閣因此而有內閣之稱,楊榮等人也先後升遷至大學士之職。至英宗正統七年(1442)建造翰林院之後,文淵閣作為大學士等官員專門的入直辦事之所,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秘閣禁地,「凡入內閣,曰直文淵閣」。世宗嘉靖年間,文淵閣制進一步完善,據載:「嘉靖十六年命工匠相度,以文淵閣中一間恭設孔聖暨四配像,旁四間各相間隔,而開戶於南,以為閣臣辦事之所。閣東誥敕房裝為小樓,以貯書籍。閣西制敕房南面隙地添造卷棚三間,以處各官書辦,而閣制始備。其職掌入內閣,預機務,出納帝命,率遵祖憲,奉陳規誨,獻告謨猷,點簡題奏,擬議批答,以備顧問,平庶政。」閣門還高懸聖諭,嚴申規制:「機密重地,一應官員閑雜人等,不許擅入,違者治罪不饒。」可見,文淵閣已成為事實上的內閣,其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
正統十四年(1449),南京明故宮發生火災,文淵閣及其所余書籍皆付之一炬。北京皇宮的文淵閣也隨著明王朝的滅亡,在明末戰火中被毀。
清入關建立全國政權之後,在政治制度上多沿襲明制,在文化思想方面也逐漸接受以儒學為主體的封建文化。順治十五年(1658),清廷改內三院為內閣,分設翰林院,「以大學士分兼殿閣,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凡四殿二閣。順治十八年(1661)復設內三院,撤翰林院。至康熙九年(1670),再撤內三院,復內閣、翰林院,其殿閣職銜仍沿順治十五年之制。乾隆十三年(1748),以「中和、保和、文華、武英四殿,文淵、東閣二閣未為劃一,其中和殿名從未有用者」,因裁中和殿而增體仁閣。自此而後,三殿三閣大學士成為定製。但是,其中的文淵閣卻始終有其名而無其實,即清廷雖設有文淵閣大學士之名,卻並無文淵閣之實,所謂「本朝定製,以文淵閣為大學士兼銜,第仍其名而未議建設之地」。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庫全書》開館。考慮到書成之後將來的貯藏問題,乾隆帝在編書活動大規模開展的次年即未雨綢繆,決定為《四庫全書》建造專門的庋藏之所。他聽說浙江寧波范懋柱的藏書樓天一閣「純用磚甃,不畏火燭,自前明相傳至今,並無損壞,其法甚精」,便特諭杭州織造寅著「親往該處,看其房間製造之法若何,是否專用磚石,不用木植,並其書架款式若何,詳細詢問,燙成准樣,開明丈尺呈覽」。在了解到天一閣的建築規制及藏書特色之後,乾隆帝欣然下令,「取其閣式,以構庋貯之所」。最初乾隆帝計劃將《四庫全書》抄寫四部,「一以貯紫禁之文淵閣,一以貯盛京興王之地,一以貯御園之文源閣,一以貯避暑山莊,則此文津閣之所以作也」。其後考慮到江南士子讀書治學的需要,又特別諭令在江浙地區增建文匯、文宗和文瀾三閣。此即著名的用於貯藏《四庫全書》的七座藏書樓。其中紫禁城中的文淵閣建於文華殿之後,乾隆帝說:「凡事豫則立。書之成雖尚需時日,而貯書之所,則不可不宿構。宮禁之中,不得其地,爰於文華殿後建文淵閣以待之。文淵閣之名,始於勝朝,今則無其處,而內閣大學士之兼殿閣銜者尚存其名。茲以貯書所為,名實適相副。」可見,由於《四庫全書》的纂修特別是將來貯藏的需要,自清初以來一直有其名而無其實的文淵閣,終於得以動工興建,並因此而成為名副其實的中秘藏書勝地。

武英殿 北京故宮武英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熙和門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須彌座圍以漢白玉石欄,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門。後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恆壽齋,西北為浴德堂。
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於武英殿,後移至文華殿。崇禎年間皇後千秋、命婦朝賀儀也在此舉行。明代於武英殿設待詔,擇能畫者居之。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順政權。但很快就因軍心懈怠,無力抵抗入關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於武英殿草草舉行了即位儀式,翌日便撤離北京。
清兵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舉行小型朝賀、賞賜、祭祀等儀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宮等處維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康熙年間,首開武英殿書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左右廊房設為修書處,掌管刊印裝潢書籍之事,由親王大臣總理,下設監造、主事、筆帖式、總裁、總纂、纂修、協修等30餘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後,武英殿大量刊刻書籍,使用銅版雕刻活字及特製的開化紙印刷,字體秀麗工整,繪圖完善精美,書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將《永樂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種排字付印,御賜名《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世稱「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後刊書甚少,僅存其名。武英殿之書凡存而不發者一向貯於敬思殿中。嘉慶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書,將完好者移貯武英殿,殘缺之書變價出售,此後敬思殿實際作為存儲版片之處。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燒毀正殿、後殿、殿門、東配殿、浴德堂等建築共37間,書籍版片焚燒殆盡。同年重建。

延暉閣位於御花園內西北,北倚宮牆。明代初建時稱清望閣,清代改今名。
閣坐北面南,三開間,外觀為上下兩層,其內部兩層之間有一暗層,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檐明間開門,燈籠框隔扇門6扇,兩次間為燈籠框檻窗。閣之上層迴廊環繞,玲瓏輕盈。
延暉閣高居於宮牆之內,與東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這是一處供登臨遠眺的建築,登閣俯視,園中古柏成行,風光綺麗,北望景山,峻挺蔥郁。在冬季天氣晴朗的日子,這里還可以看到西山的積雪。清代乾隆、道光、咸豐等皇帝常登此閣吟詩賞景,留有吟詠此閣的詩句

延禧宮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宮原與東六宮其它五宮格局相同,為前後兩進院,前院正殿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室內懸乾隆皇帝御筆匾曰「慎贊徽音」,東壁懸乾隆《聖制曹後重農贊》,西壁懸《曹後重農圖》。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5間,亦有東西配殿各3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宮起火,燒毀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僅余宮門。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議復建,但未能實現。宣統元年(1909年)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環繞。主樓每層9間,底層四面當中各開一門,四周環以圍廊。樓之四角各接3層六角亭1座,底層各開兩門,分別與主樓和迴廊相通。據《清宮詞》、《清稗史》記載,水殿以銅作棟,玻璃為牆,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底層地板亦為玻璃製成,池中游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隆裕太後題匾額曰「靈沼軒」,俗稱「水晶宮」。
事實上,該殿所有構架均為鐵鑄,殿內4根蟠龍紋柱也系鑄鐵鍛造。整座建築大都以漢白玉砌成,很少用磚,外牆雕花,內牆貼有白色和花色瓷磚。因國庫空虛,水晶宮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後被迫停建。宣統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後還曾下令西苑電燈公所給延禧宮安裝電暖爐、電風扇並添安電燈。延禧宮是故宮中第一座鋼筋水泥建築。
1917年張勛復辟時,延禧宮北部被直系部隊飛機投彈炸毀。
1931年,故宮博物院將其改建為文物庫房。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是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始稱萬安宮,明嘉靖時改稱翊坤宮,清沿用明朝舊稱。
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門為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裙板隔扇門,窗為步步錦支摘窗,飾萬字團壽紋。明間正中設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上懸慈禧御筆「有容德大」匾。東側用花梨木透雕喜鵲登梅落地罩,西側用花梨木透雕藤蘿松纏枝落地罩,將正間與東、西次間隔開,東西次間與梢間用隔扇相隔。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台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鞦韆,現鞦韆已拆,鞦韆架尚在。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後殿體和殿,清晚期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時,將其改為穿堂殿。面闊5間,前後開門,後檐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亦有東西配殿,前東南有井亭1座。
古代赫赫有名的雍正妃子年氏便是在這宮中度過她這可憐的一生......
康熙寵妃宜妃郭絡羅氏也曾長住此宮。
清代慈禧太後住儲秀宮時,每逢重大節日,都要在這里接受妃嬪們的朝拜。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b ]頤和軒
頤和軒為紫禁城東北隅寧壽宮後區中路建築之一,南有樂壽堂,北為景祺閣,軒與閣之間有穿廊相連,形成工字殿。頤和軒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慶七年(1802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兩次重修。
頤和軒面闊7間,進深1間,單檐歇山式頂,覆黃琉璃瓦。前檐出抱廈5間,後檐出抱廈3間。除前檐抱廈外,余各間均出廊。前檐抱廈明間、東西次間開敞,形成較深遠的前出廊,東西稍間裝板牆,南面為檻牆、支摘窗。軒明間為五抹頭 扇門,次間為檻窗,上為步步錦支窗,下為方玻璃屜窗。稍間為步步錦支摘窗。後檐抱廈次間、山面軒稍間、盡間均為檻窗。明間有穿廊3間,北接景祺閣,穿廊明間東西向開門,可通軒北東西兩小院。軒東西山面廊南北封裝,設有小門,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圍廊,形成小院。
頤和軒前月台左側設有日晷,月台接甬路與樂壽堂相通,甬路兩側各設琉璃花池。軒兩側有游廊連接樂壽堂,廊壁鑲嵌敬勝齋帖石刻。

符望閣位於寧壽宮花園第四進院落,為該院的主體建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慶七年(1802年)修,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
符望閣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宮花園的延春閣。平面呈方形,外觀兩層,內實三層,四角攢尖頂。藍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黃色琉璃瓦。
符望閣的室內裝修頗具特色,以各種不同類型的裝修巧妙地分隔空間,穿門越檻之際,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樓」之稱。室內裝修製作精美,又以金、玉、琺琅等鑲嵌裝飾,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乾隆年間,每年臘月二十一日,皇帝在此地賞飯給王公大臣。嘉慶皇帝也曾登臨此閣,並有《詠符望閣》之詩詠。符望閣是寧壽宮花園中最高大的建築,登臨其上可一覽紫禁城內外的秀色

昭仁殿
始建於明代,為乾清宮東側小殿。
昭仁殿南向,單檐歇山頂,上覆黃琉璃瓦。面闊3間,正中明間辟門,兩次間檻窗。殿前接抱廈3間。明時,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宮及東廡,清代改廊為磚牆,自成一院,有小門以通內外。殿後接室3間,均為藏書之處。殿之東設龍光門,明代已有,是正宮通向東路的安全出口。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出禁城自縊前在此砍殺其女昭仁公主。
清朝,昭仁殿成為皇帝讀書的地方。殿後西室匾曰「慎儉德」,再西有匾曰「五經萃室」。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下詔從宮中各處藏書中選出善本呈覽,列架於昭仁殿內收藏,並御筆書「天祿琳琅」匾掛於殿內。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贗刻,編成《天祿琳琅書目前編》十卷,記載了每一部藏書的刊印年代及流傳、收藏、鑒別等情況。當時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書429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認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書》、《詩》、《禮記》、《春秋》五經十分重要,命諸臣在昭仁殿後室特辟一小室,賜名「五經萃室」,御題匾額,懸於室內,並設圍屏,上刻「五經萃室記」,旁有聯曰:「有秋歷覽登三輔,旰食惟期協九經」。後嘉慶皇帝亦常臨室閱覽,並作有《五經萃室觀書詩》。嘉慶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宮失火,延燒昭仁殿,《天祿琳琅》之珍貴藏書被焚為灰燼。同月,嘉慶皇帝命重輯《天祿琳琅續編》,於次年完成。嘉慶二年(1798年)昭仁殿重建,收貯《天祿琳琅續編》659部,12,258冊。「五經萃室」亦重新恢復,藏《相台五經》。昭仁殿的藏書中,宋金版本用錦函,元版本用青絹函,明版本用褐色絹函,分架排列,皇帝可以隨時到此覽閱,十分方便。
轉載

G. 急需:寓含傳統文化意象梅、蘭、竹、菊、荷、柳、松柏、芭蕉、梧桐、紫燕、鴻雁、杜鵑、哀猿等的成語典故

梅花,不畏嚴寒,獨步早春。它冒著凜冽的寒風,傲雪凌霜;它在冰中育蕾,雪中開花;它趕在東風之前,向人們傳遞著春的消息,被譽為"東風第一枝"。梅花的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意志,歷來被人們當作崇高品格和高潔氣質的象徵。
摽梅之年 (biào mén zhī nián)
摽梅:梅子成熟後落下來。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齡。
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驛寄梅花 (yì jì méi huā)
請郵差寄送梅花。比喻向遠方友人表達思念之情。

蘭花為「美好」、「高潔」、「純朴」、「賢德」、「賢貞」、「俊雅」之類的象徵,因為蘭花品質高潔,又有「花中君子」之美稱。
玉樹芝蘭 〖解釋〗玉樹:用玉做的樹;芝蘭:香草。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沅芷湘蘭 見「沅芷澧蘭」。
沅芷澧蘭 《楚辭·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蘭。」王逸註:「言沅水之中有盛茂之芷,澧水之內有芬芳之蘭,異於眾草」。芷,一本作「茝」。澧,一本作「醴」。本指生於沅澧兩岸的芳草,後用以比喻高潔的人或事物。
沅茝醴蘭 見「沅芷澧蘭」。
義結金蘭 結交很投合的朋友。
謝蘭燕桂 謝蘭,系「謝庭蘭玉」之省稱;燕桂,《宋史·竇儀傳》載:「儀學問優博,風度峻整。弟儼、侃、偁、僖,皆相繼登科。馮道與禹鈞(竇儀父)有舊,嘗贈詩,有『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縉紳多諷誦之。」時稱竇氏兄弟為燕山五龍。後遂以「謝蘭燕桂」比喻能光耀門庭的子侄
遷蘭變鮑 語本《孔子家語·六本》:「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後以「遷蘭變鮑」比喻潛移默化。
契合金蘭 契合:投合。金蘭:指朋友間相處信誠。形容朋友間意氣相投,感情深厚。亦作「契若金蘭」。
蘭芷之室 蘭、芷:兩種香草。比喻良好的環境。亦作「芝蘭之室」。
蘭質熏心 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氣質。
蘭熏桂馥 比喻恩澤長留,歷久不衰。
空谷幽蘭 山谷中優美的蘭花。形容十分難得,常用來比喻人品高雅。
金蘭之友 指親密的朋友。
金蘭之交 像金石般堅固的交情
桂子蘭孫 對人子孫的美稱。
桂折蘭摧 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
摧蘭折玉 摧:摧殘,毀掉。毀壞蘭花,折斷美玉。比喻摧殘和傷害女子。
吹氣如蘭 見「吹氣勝蘭」。
采蘭贈芍 蘭:蘭花,花味清香;芍:芍葯。比喻男女互贈禮物,表示相愛。
芝蘭之室 比喻良好的環境。
沅茞澧蘭 沅、澧:都是水名;茞、蘭:都是香草。比喻高潔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芝蘭玉樹 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謝庭蘭玉 比喻能光耀門庭的子侄。
絮果蘭因 蘭因:比喻美好的結合;絮果:比喻離散的結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時美滿,最終離異。
披榛采蘭 披:拔開;榛:叢生的荊棘。撥開荊棘,採摘蘭草。比喻選拔人才。
契若金蘭 比喻朋友交情深厚。
蘭艾同焚 蘭花跟艾草一起燒掉。比喻不分好壞,一同消滅。
蘭心蕙性 比喻人品高尚,舉止文雅。
蘭艾難分 好人、壞人難於分清。
蘭桂齊芳 蘭桂:對他人兒孫的美稱;芳:比喻美德、美聲。舊指兒孫同時顯貴發達。
澧蘭沅芷 沅、澧:都是水名;蘭、芷:都是香草。比喻高潔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蘭因絮果 蘭因:比喻美好的結合;絮果:比喻離散的結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時美滿,最終離異。
蘭芝常生 蘭芝:蘭草和靈芝草。比喻高尚的美德長在。
蘭摧玉折 舊時多用於哀悼人不幸早死。
蘭質蕙心 形容美麗而聰明。
蘭薰桂馥 原比喻恩澤長留,歷久不衰。後用來稱人子肖孫賢。
金蘭之契 金:比喻堅;蘭: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蕙心蘭質 蕙、蘭:都是香草名。蕙草樣的心地,蘭花似的本質。比喻女子心地純潔,性格高雅。
桂馥蘭香 桂、蘭:兩種散發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氣味芳香。
桂殿蘭宮 建築氣派,設備華美的宮殿。
芳蘭竟體 芳蘭:蘭草的香氣;竟體:滿身。香氣滿身。比喻舉止閑雅,風采極佳。
春蘭秋菊 春天的蘭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吹氣勝蘭 氣息象蘭花那樣香。形容美女的呼吸。
采蘭贈葯 蘭:蘭花,花味清香;葯:芍葯。比喻男女互贈禮物,表示相愛。
蘭質薰心 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氣質

竹,雖處北方凜冽酷寒之地,卻也是幾株勁節清高,灑風弄月,不無輕筠幽篁之致,清代鄭板橋的《墨竹圖》,滿圖皆節,僅數片葉,堅勁挺拔,氣勢沖霄,很具節操和傲岸,深諳了竹之堅貞高潔的象徵意味。
著於竹帛 〖解釋〗著:寫作。竹帛:竹簡和絹。在竹簡和絹上寫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績等寫入書中。
竹柏異心 〖解釋〗比喻志向不合或表象不同。
鯰魚緣竹竿 〖解釋〗比喻上升艱難。同「鮎魚上竹竿」。
鯰魚上竹竿 〖解釋〗俗說鯰魚能上竹竿,但鯰魚黏滑無鱗,爬竿畢竟困難。後以之比喻上升艱難。
彈絲品竹 〖解釋〗吹彈樂器,諳熟音樂。
竹馬之交 竹馬:小孩當馬騎的竹竿。童年時代就要好的朋友。
竹籬茅舍 用竹子圍的籬笆,茅草蓋頂的房屋。形容住房簡陋或濃郁的田園風光。
著於竹帛 著:寫作。竹帛:竹簡和絹。在竹簡和絹上寫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績等寫入書中。亦作「著乎竹帛」、「著之竹帛」。
永垂竹帛 竹帛:竹簡和絹,古時用來寫字,因借指典籍。指人的姓名、事跡、功名記載於史書上,永遠傳於後世。
易如破竹 像劈竹子那樣容易。形容辦事順利,毫無阻礙。
朽竹篙舟 爛竹竿作篙推舟。比喻做事的工具或條件不佳,難能成就。
胸無成竹 謂心中沒有完整的謀劃打算。
武昌剩竹 比喻尚可備用的材料。
松茂竹苞 《詩·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後遂以「松茂竹苞」比喻興盛繁榮。
勢如劈竹 見「勢如破竹」。
青竹丹楓 青竹生南方,丹楓長北地。因以「青竹丹楓」借指南北。
曝書見竹 謂睹物思人。
破竹建瓴 勢如破竹,高屋建瓴。比喻居高臨下,所向無敵。
品竹調弦 亦作「品竹調絲」。泛指吹彈管弦樂器。
品竹調絲 見「品竹調弦」。
弄竹彈絲 吹奏管弦樂器。
名垂竹帛 比喻好名聲永遠流傳。
芒鞋竹笠 芒鞋:草鞋。竹笠:用竹子編成的斗笠。穿草鞋,戴斗笠是古人外出漫遊的工具。指到處漫遊。
柳門竹巷 指幽靜儉朴的住宅。柳門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急竹繁絲 見「急管繁弦」。
豪竹哀絲 指管弦樂。
東南竹箭 《爾雅·釋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後因以「東南竹箭」比喻優秀人才。
調弦品竹 吹奏樂器。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一折:「只聽的調弦品竹,甚的是論道經邦。」亦作「調絲品竹」、「調絲弄竹」、「調弦弄管」。
調絲品竹 吹彈樂器。
吹竹彈絲 吹奏管樂器,彈撥弦樂器。
垂名竹帛 垂名:傳名。竹帛:古代供書寫用的竹簡和白絹,借指典籍、史冊。名字
尺竹伍符 本指記載軍令、軍功的簿籍和軍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則。亦借指軍隊。
胸有成竹 原指畫竹子要在心裡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後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青梅竹馬 青梅:青的梅子;竹馬:兒童以竹竿當馬騎。形容小兒女天真無邪玩耍游戲的樣子。現指男女幼年時親密無間。
罄竹難書 罄:盡,完;竹:古時用來寫字的竹簡。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
竹苞松茂 苞:茂盛。松竹繁茂。比喻家門興盛。也用於祝人新屋落成。
竹報平安 比喻平安家信。
竹馬之友 指兒童時期的朋友。
竹籃打水 比喻白費氣力,勞而無功。
竹頭木屑 比喻可利用的廢物。
絲竹管弦 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也指音樂。
勢如破竹 勢:氣勢,威力。形勢就象劈竹子,頭上幾節破開以後,下面各節順著刀勢就分開了。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
磬竹難書 罄:用盡;竹:竹簡,用以寫字;書:寫。用盡竹子也難寫完。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後泛指事實多,寫不完。
敲竹杠 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以某事為借口來訛詐。
品竹彈絲 品:吹弄樂器;竹:指簫笛之類管樂器;絲:指琵琶、二胡之類弦樂器。指吹彈樂器。
破竹之勢 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
茂林修竹 修:長。茂密高大的樹林竹林。
鯰魚上竹 比喻本想前進反而後退。
金石絲竹 金:指金屬制的樂器;石:指石制的磬;絲:指弦類樂器;竹:指管類樂器。泛指各種樂器。也形容各種聲音。
刀過竹解 刀一劈下去,竹子立即分開。形容事情順利解決。
翠竹黃花 指眼前境物。
成竹在胸 成竹:現成完整的竹子。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義。
哀絲豪竹 絲、竹:弦樂、管樂的通稱;豪竹:粗大的竹管製成的樂器。形容管弦樂聲的悲壯動人。
鳩車竹馬 鳩車、竹馬:兒童玩具。借指童年

傲霜的菊花,要數陶淵明的偏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哉其樂。然而,我想陶淵明所採的那菊,定不是花錢僱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罷了;淡泊清華,凌霜自得,自蘊情致而已,自然是現代的賞菊家所不屑於顧的。
菊老荷枯 菊花凋零,荷花枯萎。比喻女子容顏衰老。
春蘭秋菊 春天的蘭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荷花的寓意,出淤泥而不染。佛家稱之為蓮花,是聖潔、清凈的象徵。
投袂荷戈 〖解釋〗振起衣袖,拿起武器。表示為國效命。
以荷析薪 《左傳·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原謂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後以「以荷析薪」比喻繼承父業。
兩肩荷口 猶言兩個肩膀扛張嘴,比喻只會吃飯不會幹事。
菊老荷枯 菊花凋零,荷花枯萎。比喻女子容顏衰老。
父析子荷 父劈柴,子擔柴。比喻子孫繼承父輩的未竟之業。
荷槍實彈 荷:扛。扛著槍,上了子彈。形容全副武裝,准備投入戰斗。

H. 承峻這個名字好不好聽

感覺不好,不夠響亮,這種名字很像韓國人名字,不特別

I. 西湖十景的典故

1、蘇堤春曉

位於西湖西側,南北兩端銜接南山路和北山路,全長2.8公里。它是北宋詩人蘇東坡於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用湖中的淤泥堆築而成的。蘇堤是為紀念蘇東坡而命名的,又名蘇公堤。

4、斷橋殘雪

斷橋位於白堤東端,一說起自平湖秋月的白堤至此而斷,故稱斷橋。現在的斷橋為1914年改建,橋東有「雲水光中」水榭和「斷橋殘雪」碑亭。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把斷橋作為白素貞與許仙相會的地方,更給斷橋增添了神秘浪漫色彩。

J. 關於馬的典故

老馬識途的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丞相管仲討伐孤竹國,被敵軍騙到了沙漠地帶。看看天晚,但見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慘霧,冷凄凄數群啼鬼,亂颯颯幾陣悲風。管仲說:「久聞北方有旱海,是極厲害之處, 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傳令收軍,帶來火種,遇風即滅,吹之不燃。隨行軍士,各各敲金擊鼓,一來以屏陰氣,二來使各隊聞聲來集。管仲見山谷險惡,急教尋路出去,卻東沖西撞,盤盤曲曲,全無出路。管仲說:「我知道老馬識途,老馬多從漠北而來,可擇老馬數頭,觀其所往而隨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馬數匹,縱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後人有詩雲:
蟻能知水馬知途,異類能將危困扶。
堪笑淺夫多自用,誰能舍己聽忠謨。

千金買馬骨
從前,有個嗜好玩馬的國君,想用千金重價徵求千里馬。過了三年,仍無一點收獲。這時,宮里一個職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奮勇地站出來說:「請您把這個差使交給我吧!」國君點頭同意。不到三個月,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可是當他要買馬時,這匹千里馬卻死了。他思慮了一會幾,仍然花費500金,將死馬的屍骨買了回來。他帶著千里馬的屍骨回宮向國君復命時,國君見是馬的屍骨,非常生氣,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馬,你買這死馬回來有什麼用?不是白費了500金嗎!」侍臣笑道:「請國君息怒,金不是白費的。一匹死馬您都願意昂價買了,這消息傳開,人們都會相信您是真心實意喜愛良馬的國君,而且識貨,說話算活。這樣,一定有人自己 上門獻馬。」後來,不出一年,國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別人主動獻來的千里馬。

主題:指鹿為馬典故
趙高勢傾人主,老臣皆被黜(chu)。嘗遇朝會,乃使人獻鹿於帝,高指曰:「此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揚聲。蓋高有篡奪之意,故指鹿為馬,以驗群情之順逆。後高使其婿閻樂殺二世於望夷宮,迎立扶蘇之子嬰。

[白話]秦朝秦二世的丞相趙高權勢很大,老臣都被他降職或罷免。曾經一次早晨上朝,他於是叫人進獻鹿給皇帝秦二世,趙高指著鹿說:「這是馬。」秦二世笑著說:「丞相你錯了,這是鹿。」大臣都微笑卻不敢發出聲音。這就是趙高有篡權的意思,所你指鹿為馬,用來驗證大臣,看誰順從他,誰不順從他。後來趙高叫他的女婿閻樂在望夷宮殺死秦二世,立扶蘇的兒子嬰為皇帝。

趙奢改姓為馬

趙奢是戰國時期趙國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賦,不畏權勢。戰國四公子之一的趙國貴族平原君趙勝家不肯出租稅,趙奢依法治罪,先後殺了趙勝家9個管事人員。後來趙奢升任將軍,用兵如神。公元前270年,秦軍大舉進攻趙國重鎮閼與牗今山西和順牘,他奉命救援,打敗秦軍,因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子孫因以為氏,即馬服氏,後又省「服」為馬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