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論語善典故

論語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23 01:19:25

『壹』 源自論語的典故

1.成仁之美《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不發掘別人的缺陷,反會表揚別人的優點和善行,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27.察言觀色《論語.顏淵》洞悉對方的言談,並考察他的動機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

2.風行草偃《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加諸於草上,草必定會隨風仆倒。)

3.怨天尤人《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對我苛薄,也不責怪別人不能體諒我。)

4.以友輔仁《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交友以詩書、禮樂的修養做為朋友情誼的基礎。以朋友的學問道德作為自己的榜樣。)

5. 六尺之孤 《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做人應該達到這種地步,把年幼的孤兒託附給你,而你能使對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6.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追溯過去並研討當時的情狀,作為發掘將來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立志成為偉大人物,應避免自己變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單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 《論語.為政》與人交際應酬,應該一視同仁公正無私,不偏袒一方或結成黨派樹立敵人。

9.見義勇為 《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被利益所誘感或為保護自己而畏縮不前是沒有勇氣的人。)

10.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對於己經成為過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說些悔不當初的話。

『貳』 求《論語》中的典故和成語,越多越全面越好,謝謝~!!!

http://wenku..com/view/5ead5c06eff9aef8941e069f.html

『叄』 《論語》的30個成語典故

1.【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釋義】不論什麼人都給以回教育。
2.【誨人答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3.【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4.【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
5.【溫故知新】

【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6.【聞一知十】

【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7.【舉一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釋義】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後比喻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肆』 論語中的故事典故

《論語》抄中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的典故

相傳孔子教導學生,喜歡用「設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深奧的道理。子貢問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說:「工匠想要順利完成工作,必須先把工具磨鋒利。居住在一個地方,必然選擇這個地方有賢能的大夫為師,結交有仁德的士人為友。」這個故事出自《論語•衛靈公》,原文是: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根據孔子對子貢的教導,意思並不是說把賢德者作為工具來使用,而是說要充分吸取他們的優點,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敏銳,策略更加明智。
如今我們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說在做某項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伍』 《論語》中的27個成語典故

1.【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釋義>不論什麼人都給以教育。此教育理念為孔子所倡導,在教育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意思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
2.【誨人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干農活。孔子心裡不高興,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終於種出了葫蘆、扁豆等瓜菜。
3.【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釋義>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4.【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清·劉鶚記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學問家,在學術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斷完善認知,有時甚至不恥下問,全方位的汲取營養。
5.【溫故知新】
[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春秋時期,孔子在教學上有豐富的經驗,常常與學生們一道研討問題,給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他鼓勵學生培養很好的品德,深入鑽研,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生贊揚孔子教學的耐心,孔子謙遜地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6.【聞一知十】
[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有一天,孔子故意問子貢:「你和顏回相比,到底哪個強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他比呢」他聞一知十,我呢,聞一知二。」孔子點頭說:「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這段話在《論語·公冶長》中有記載。
7.【舉一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釋義>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後比喻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方面,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後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要可以靈活地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8.【名正言順】[出處]「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
<釋義>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指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多形容(做事、說話)理由正當而充分。孔子因不滿魯定公沉迷酒色,帶領學生來到衛國,因衛靈公言而無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衛國。衛出公繼位後,讓子路去請孔子來衛國輔政。孔子說:「只有名義正當,說話合理,才能幹成大事。」
9.【禍起蕭牆】出處]「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季氏》)<釋義>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也比喻身邊的人帶來災禍。
10.【分崩離析】[出處]「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釋義>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團、組織或國家分裂瓦解。
11.【待價而沽】[出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貢》)<釋義>等有了好價錢再賣。比喻懷才待用。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到各國去游說推行他的政治主張,沒有人接受並重用他,他並不灰心。弟子子貢以得到美玉如何處理問孔子,孔子毫不遲疑地回答:「賣掉它,賣掉它,我正在等待識貨的人出現呢。」
12.【欲速不達】[出處]「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釋義>過於性急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天底下那些因為急躁魯莽給自己招來失敗、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誡別人穩重行事。
13.【一言興邦】[出處]「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子路》)<釋義>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春秋時期,魯定公問孔子:'一句話可使國家昌盛嗎?'孔子說:'君主愛護臣子,關心他們,上下一心,國家可以興旺。'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使國家滅亡嗎?'孔子說:'不全對,君主一句話下邊不提反對意見,久而久之就會走向滅亡。'
14.【見賢思齊】
[出處]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釋義>見到好人就想學得跟他一樣。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後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見賢思齊'是說好的榜樣對自己的震撼,驅使自己努力趕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說壞的榜樣對自己的'教益',要學會吸取教訓,不能跟別人墮落下去。
15.【擇善而從】[出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述而》)<釋義>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實行。春秋時期,執政大臣魏獻子把祈氏的領地分為7縣,把羊舌氏的領地分為3縣,委派與提拔一些地方長官。他想啟用魏戊,擔心人家說他偏私,問大夫成傳,成傳認為只要有才德,就不論親疏,關鍵看能不能擇善而從,能不能賞罰分明。
16.【三省吾身】[出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釋義>原指每日從多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曾參勤奮好學,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愛,同學問他為什麼進步那麼快。曾參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問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先生教的學生是否學好?如果發現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17.【當仁不讓】[出處]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釋義>原意是為了仁,不謙讓。現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擔起來,決不推讓。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這是在一般情況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准則。
18.【殺身成仁】[出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釋義>原指不惜舍棄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後泛指犧牲自己生命,以維護正義事業。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9.【文質彬彬】[出處]「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釋義>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實。後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從容。'文質彬彬'可以從寫作、藝術、審美的內容和形式、內在美與外在美、質朴與文飾等各個方面來力。以理解和發揮,從而使'文'與'質'成為一對內涵豐富而外延廣泛的范疇得到深入研究。
20.【成人之美】[出處]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釋義>原意是勉勵並幫助別人做好事。後用以表示幫助別人實現其願望,成全別人的好事的意思。明朝有一人名喚謝榛,瞎了一隻眼,但他善作歌詞,所作的歌詞在民間流唱甚廣。謝榛到彰德,孫穆王親自接待他,孫穆王見兩人如此投機,便在次年元旦將賈氏及一些豐厚的禮品送給謝榛。世稱孫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風度;但也反映了古時女子的卑賤,被當作禮品送來送去。
21.【既往不咎】[出處]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釋義>對以往的錯誤、罪行不再責備、處分。
22.【過猶不及】[出處]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先進》)<釋義>做過了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23.【三思而行】[出處]「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公冶長》)
<釋義>反復考慮後再做。正反兩面仔細考慮完以後,就必須加以比較,做出決定,立即行動。如果你考慮正面,又考慮反面之後,再回頭來考慮正面,又再考慮反面,那麼,如此循環往復,終無寧日,最終成為考慮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24.【無所用心】[出處]「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釋義>沒有開動腦筋。比喻對什麼事都不關心。春秋時期,孔子經常教育他的學生向顏回學習,不要追慕富貴與享受,用心讀書。孔子說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吃得飽飽的沒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問題,那就沒有造就了。下棋的人雖然悠閑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來要強多了。
25.【察言觀色】[出處]「察言而觀色。」(《顏淵》)<釋義>琢磨、觀察別人言語、臉色來揣測其心思(以便相機行事)。察言觀色是一切人情往來中操縱自如的基本技術。「眼色」是「臉色」中最應關注的重點。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訴我們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裝同樣有助於我們現人於微,進而識別他人整體,對其內心意圖洞若觀火。
26.【後生可畏】[出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子罕》)<釋義>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歐陽修,一向治學嚴謹,直至晚年,不減當初。他常將自己平生所寫的文章,清理出來進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復推敲,甚是認真。為此,他整天辛苦勞累,有時直忙到深夜。夫人見他年歲已高,還如此盡心費神,恐其操勞過度,影響健康,十分擔心,目前制止。她關切地對丈夫說:'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貴體安康,為這些文字吃這樣多的苦頭,官人已年邁致仕(退休),難道還怕先生責難生氣嗎?'歐陽修回答說:'不怕先生生氣,只怕後生生譏,後生可畏耶!'
27.【樂以忘憂】
[出處]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述而》)<釋義>快樂得忘了憂愁。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學生周遊列國講學,來到楚國葉邑,葉公沈諸梁接待了他,他對孔子不怎麼了解,就悄悄地問子路,子路一時不知怎麼回答他。孔子事後得知就對子路說以後就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陸』 《論語》中的50個成語典故

【有教無類】【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專
【釋義】不論屬什麼人都給以教育。

【誨人不倦】【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學而不厭】【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不恥下問】【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

【溫故知新】【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聞一知十】【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柒』 論語有哪些典故名稱

《論語》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孔子同其弟子及相關人士的思想和言行,基本上沒有版引經據典。但是,《權論語》本身成為了傳世經典,其很多內容倒是成了典故,比較著名的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朝聞道,夕死可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道不同,不相為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等等。

『捌』 《論語》中的這幾個典故,令人受用終生

答:《論語》中的這幾個典故,令人受用終生
1、逝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凝視著奔流不息的河水,發出了「逝者如斯」的千古一嘆。這是孔子對於生命和時間的悲涼感悟:奔流入海的河水從不復還,時間的洪流不會倒流,而湮滅在時間中的一切,亦不復存在,遑論渺小的個人,就算是王朝的盛衰,也終將被流逝的時光拋諸身後。
2、簞瓢陋巷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顏回出身貧寒,自幼生活清苦,據說他住在陋巷中,起居飲食都極為簡單。「簞」是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瓢」是舀水的器具。「陋巷」指破陋狹小的地方,可以理解為清貧窮困的生活環境。雖然身居陋巷,顏回卻生活得很愉快,並沒有改變自己的人生志趣。孔子曾經說過:能夠生活在簡陋的破巷裡,每頓飯只吃些簡單的、僅能填飽肚子的食物,喝水也只喝到不讓自己口渴的程度,這樣還能夠以勤學苦讀、不輟學習為樂的,恐怕只有顏回一個人。
3、富貴浮雲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孔子對學生說:「吃著糙米飯,喝著清水,枕著彎曲的胳膊入睡,其中也自有快樂。倘若去做不合道義的事換取榮華富貴,那樣的富貴對於我來說,跟天上的浮雲沒有區別。」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