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歇後語的知識
1. 關於知識的諺語
知識的諺語:
1、知識就是力量。
2、知識可羨,勝於財富。
3、知識勝過金銀。
4、胸中有知識,勝於手中有錢。
5、為了求知識,代價雖高也值得。
6、懷疑是知識之鑰。
7、若要求知識,須從勤苦得。
8、淺學誤人。
9、少量的常識,當得大量的學問。
10、知識只能循序漸進,不能躍進。
11、從旁人的愚行中學到聰明。
12、前車可鑒。
13、知識之於精神,一如健康之於肉體。
14、經驗是最好的教師。
15、經驗是知識之父,記憶是知識之母。
16、熟練來自經驗。
17、熟能生巧。
18、經驗學校學費高,愚人旁處學不到。
19、有經驗而無學問,勝於有學問而無經驗。
20、由經驗而得的智慧,勝於學習而得的智慧;一次親身的體會,勝過兩次的教師教導。
2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22、書到用時方恨少,學富五車不為多。
23、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野馬,易放難收。
諺語是熟語的一種。是流傳於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和諺語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語、歇後語、俗語、警語等。諺語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詞彙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但諺語和名言是不同的,諺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名言是名人說的話。
2. 小學語文知識大全(第二次修訂)中有關三國演義的歇後語
http://www.zhengjicn.com/zy/xhy/201212/21559.html
三國演義歇後語大全
1、 三國演義歇後語大全
2、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3、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4、 曹操遇蔣干--倒了大霉
5、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6、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7、 曹操作事--乾乾凈凈
8、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9、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10、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11、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12、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13、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14、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15、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16、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17、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18、 諸葛亮要丑妻--為事業著想
19、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20、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21、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22、 曹操敗走華客道--不出所料
23、 張飛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24、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25、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26、 張飛綉花--粗中有細
27、 諸葛亮的錦羹--神機妙算
28、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29、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30、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31、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32、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33、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34、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35、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 關於知識淵博的歇後語
"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
那關於知識淵博的歇後語經常能聽到的也不多,還有一句話是足不出戶知天下事,未雨綢繆
4. 歇後語的相關知識(越多越好)
5. 小學語文知識大全歇後語
1、稻草人救火――引火上身
2、稻場撒網――空捕一場
3、操場上捉迷藏專――無處藏身屬
4、擦脂粉進棺材――死要面子(比喻非常好臉。)
5、財迷轉向――走路算賬(比喻總是在算計)
6、財神爺放賬――無利可圖(比喻謀取不到好處)
7、財神爺招手――來福了(比喻來了福氣)
8、財神爺戴烏紗帽――錢也有,權也有
9、裁縫打狗――有尺寸(比喻辦事有分寸)
10、裁縫丟了剪子――只有尺(吃)了
6. 知識大全歇後語
別人誇,一枝花;自己誇,爛冬瓜.
自稱好,爛稻草.
如果你過分誇耀自己,你得到版的不過是冷笑.(高山權族)
沒有學問的人,處處不忘吹誇自己;長相丑的人,時時不忘打扮自己.
半瓶水總是會濺,驕傲的人總是會吹.
謙虛的人常思已過,驕傲的人只論人非.
自私者不體諒人,自大者看不起人. 知識淺薄者驕傲,學識淵博者謙虛.
氈袋子的灰塵多,學問淺薄的人傲氣大.(門巴族)
學問淵博的人,懂了還要問;學問淺薄的人,不懂還不問.
虛心的人天天有積累,驕傲的人天天吃老本.
雷聲大,雨點小;人驕傲,成績小.(白族)
7. 文化知識,歇後語
成語:難以置信(nán yǐ zhì xìn),漢語成語,意思是出乎意料,讓人很難相信。
8. 歇後語的知識
歇後語,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智慧與趣味語言,也是民間愛用的一種語法。
歇後語是廣大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例如:
一個巴掌打不響 -- <孤掌難鳴>;
懶婆娘的裹腳 -- <又長又臭>。
在一般的語言中。通常只要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的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有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表現,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後語。
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當時流行在民間的俗語,是出於一般人民的生活經驗。這類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相信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在研究歇後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名稱。如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將歇後語列入"藏詞"格一節介紹;郭紹虞在《諺語的研究》中,指出歇後語源起於"射覆語"(類似猜謎的一種形式);另外一些書上又列出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語"、"俏皮話"等名稱。加以比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處和相異之點。關於歇後語的分類,向無定說。何況還有不少歇後語,一身兼有幾種性質,要劃分得十分科學,是比較困難的。為了便於查閱,我們將歇後語條目中凡帶有諧音字的歸入一類,其餘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
第一,諧音類。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無人>
小蔥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這類歇後語,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義。這類歇後語,往往要轉幾個彎,才能領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饒有興味。
第二,喻事類。如:
弄堂里搬木頭 - <直來直去>
冷水發面 - <沒多大長勁>
這類歇後語,是用實在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對設比事情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領悟後半截的"謎底"。
第三,喻物類。如:
秋後的螞蟻 - <蹦達不了幾天>
棋盤里的卒子 - <只能進不能退>
這類歇後語,則是用某種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設比物的性質,也就能領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類。如
楚霸王舉鼎 - <力大無窮>
曹操吃雞肋 -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類歇後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作比方。上述兩例,只要知道項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瞭然。
遇有交叉兼類情況的,則歸入其特點更為明顯的一類。如
紙糊的琵琶 - <談(彈)不得>
這一歇後語兼喻物、諧音,現歸入諧音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