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撲火的歇後語
1. 飛蛾撲火歇後語
1、飛蛾撲火 - 自取滅亡
2、飛蛾撲火 - 自取殺身之禍
3、飛蛾撲火 - 自尋死路
2. 飛蛾撲火的歇後語是什麼
飛蛾撲火——自取殺身之禍.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飛蛾撲火——追求光明,勇於獻身版權.
飛蛾撲火——自尋死路.
發 音 fēi é pū huǒ
釋 義 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取滅亡.
出 處 《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示 例 他今日自來投到,豈不是~,自討死吃的.--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
歇後語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用 法 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自取滅亡.
故 事 南朝梁時才子到藎是朝廷金紫光祿大夫到溉的孫子,深受皇帝蕭衍的喜愛,經常在一塊作詩,蕭衍特地賜他祖父一首詩:「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於少藎.」
近義詞:自不量力、螳臂當車
3. 飛蛾撲火的歇後語是什麼
飛蛾撲火——自取殺身之禍。飛蛾撲火——自取滅亡。飛蛾撲火——追求光明,勇於獻身。 飛蛾撲火——自尋死路
好像都可以
4. 填歇後語飛蛾撲火後面
歇後語:
飛蛾撲火——自尋死路
釋義:飛蛾撲火是昆蟲趨光性的一種表現,在夜間,飛蛾無法區分月光和燈火導致直接撲向火源自焚其身而亡。沒有人引導它,是它自尋死路。
5. 飛蛾撲火的歇後語
飛蛾撲抄火(歇後語):
飛蛾撲火 —— 自取滅亡
飛蛾撲火 —— 惹火燒身
飛蛾撲火 —— 引火燒身
解釋:所作所為把自己引上絕路。
6. 把歇後語補充完整。 1.飛蛾撲火——  ...
1.自取滅亡 2.一竅不通 3.七上八下 4.乾脆 |
7. 飛蛾撲火的後面一句歇後語是什麼
飛蛾來撲火的後面一句歇後語是自源取滅亡,其意思表示飛蛾撲到火上,然後自己不顧性命的送死,含義一是比喻有的人自不量力,然後以失敗而告終。含義二是表示贊揚,贊揚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付出時的義無反顧,不畏犧牲的精神.。
飛蛾撲火出自 《梁書·到溉傳》中的「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於少藎。」
(7)飛蛾撲火的歇後語擴展閱讀:
飛蛾撲火科學解釋如下:
在億萬年前,沒有人造火光 ,飛蛾完全靠天然光源日光、月光 或星光指引飛行。由於太陽、月亮、星星距離地球都很遠,它們發出的光線照到地球上可以認為是平行直線。當飛蛾直線飛行時,它在任何位置的前進方向與光線的夾角都是一個固定值。
此外,如果光源離得很近,比如火把或蠟燭,不能再將它們發出的光線看作平行光時,飛蛾按照固有的習慣飛行,飛出的路線就不是直線。其不斷接近光源,最終喪命於火,即飛蛾撲火。
8. 飛蛾撲火歇後語的下一句是什麼
發 音
fēi é pū huǒ
釋 義
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取滅亡。
出 處
《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示 例
他今日自來投到,豈不是~,自討死吃的。--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
歇後語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用 法
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自取滅亡。
故 事
南朝梁時才子到藎是朝廷金紫光祿大夫到溉的孫子,深受皇帝蕭衍的喜愛,經常在一塊作詩,蕭衍特地賜他祖父一首詩:「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於少藎。」
近義詞
自不量力、螳臂當車
[編輯本段]原理
一般有兩個解釋 不過大概意思都一樣。 一、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和實驗,終於揭開了「撲火」之謎。他們發現飛蛾等昆蟲在夜間飛行活動時,是依靠月光來判定方向的。飛蛾總是使月光從一個方向投射到它的眼裡。飛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繞過障礙物轉彎以後,它只要再轉一個彎,月光仍將從原先的方向射來,它也就找到了方向。這是一種「天文導航」。 飛蛾看到燈光,錯誤地認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這個假「月光」來辨別方向。月亮距離地球遙遠得很,飛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飛行。可是,燈光距離飛蛾很近,飛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著固定的角度,於是只能繞著燈光打轉轉,直到最後精疲力盡而死去。 二、許多昆蟲,只在夕陽西下,夜幕降臨後才飛行於花間,一面采蜜,一面為植物授粉。漆黑的夜晚,它們能順利地找到花朵,是「閃光語言」的功勞。夜行昆蟲在空中飛翔時,由於翅膀的振動,不斷與空氣摩擦,產生熱能,發出紫外光來向花朵「問路」,花朵因紫外光的照射,激起暗淡的「夜光」回波,發出熱情的邀請;昆蟲身上的特殊構造接收到花朵「夜光」的回波,就會顧波飛去,為花傳粉作媒,使其結果,傳遞後代。這樣,昆蟲的燈語也為大自然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因此,夜行昆蟲大多有趨光性,「飛蛾撲火」就是這一習性的真實寫照。另外,其實飛蛾主觀上也不是想死在火焰裡面,是由於其復眼的構造使其以一個螺旋角度圍繞火飛行的時候逐漸接近最後造成撲火。 飛蛾撲火,其實飛蛾只是保持自己的飛行方向與光源成一定角度,隨著它不斷的飛,它要不斷變化角度的,而軌跡也逐漸靠近光源,就好像蚊香的形狀一樣,繞著光源飛,並且半徑逐漸縮小,最後接觸光源,如果不幸是繞著火苗飛,那麼……並不是徑直撲向光源的。 最新研究成果: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亨利·蕭研究飛蛾撲火的最新成果。 他用的材料是美洲棉鈴蟲。他把蛾粘在塑料泡沫碎片上,放在水池裡,記錄蛾是怎麼駕駛泡沫小船的。沒有燈光時,小船在水面上沒有目的地漂盪。在水面上點一盞燈,小船將向燈漂去,但是並不是像標准答案預測的那樣呈螺線逼近,而是呈直線沖過去,少數直直地撞上燈,多數則是朝向燈的兩旁,好像一開始是被燈吸引,但最後一刻卻又試圖逃離。蕭認為這個實驗結果難以用流行的理論來解釋。他提出,蛾是把燈光當成了晨曦。蛾夜間飛行白天躲藏,當凌晨的陽光剛剛出現時,蛾向 陽光飛去,以便能發現最佳藏匿地點,然後趕快藏起來。 飛蛾撲火這個自古以來就讓人感到神奇的現象在今天仍然是個未能完全破解的謎。不管你是嘲笑飛蛾自取滅亡的愚蠢,還是贊美飛蛾追求光明的勇氣,有一點是肯定的,飛蛾並非是在尋死,而是誤把燈火當成了某種對它的生存或繁衍至關重要的東西,是我們人類的發明操縱了飛蛾早已進化而來的某種本能。
9. 飛蛾撲火(歇後語)
飛蛾撲火——自取殺身之禍.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飛蛾撲火——追求光明,勇於獻身.
飛蛾撲火——自尋死路.
10. 飛蛾撲火經典歇後語故事
飛蛾撲火
【拼音】:fēi é pū huǒ
【解釋】: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取滅亡。
【出處】:《內梁書·到溉傳》容:「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示例】:他今日自來投到,豈不是~,自討死吃的。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
【近義詞】:飛蛾赴火、自取滅亡
【語法】: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自取滅亡
【英文】:seeking one's
own doom
【成語故事】:南朝梁時才子到藎是朝廷金紫光祿大夫到溉的孫子,深受皇帝蕭衍的喜愛,經常在一塊作詩,蕭衍特地賜他祖父一首詩:「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於少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