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撕布的典故

撕布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22 21:43:21

『壹』 古代一個賢惠的妻子為了讓老公努力學習而把自己辛苦織的布剪斷 這個寓言故事名字是啥

你說的是樂羊子妻的故事,選自《後漢書·列女傳》,三字經中「子版不學,斷機杼」權就是這個故事。

河南樂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 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於野,而遠尋師學。
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於機杼。一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遂七年不返。

『貳』 布衣的來源典故是什麼意思啊

《鹽鐵論》中說: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內以前,只能穿麻衣。容所以老百姓稱為布衣。
製作
「布衣」顧名思義是布做的衣服。請大家注意了,這里的「布」,可不是常說的百分之百棉花織出的「棉布」啊!追溯古代說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製品。所以,那個形容窮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制衣料的普羅大眾呢!先別驚詫,雖然麻制衣料現時比棉布還貴重,但古代卻恰恰相反。古時中國盛產各種麻類,用麻織布歷史悠久,棉花產量曾經甚少。物以稀為貴,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貴的顯赫人家才穿得起。大約在南北朝前後,中國的棉布是從南洋進口的走俏外國貨,只是運費也使得棉布身價成十倍的翻番,普通窮人只能將就著穿麻料衣服呢!直到元朝時,有名的黃道婆從瓊州帶回黎族人的紡織技術,種植棉花才漸漸多起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規定凡有四畝田地的耕種者,必須種植桑、麻、棉各半畝;有十畝田地者,種棉加倍。這一來,棉花的種植,才逐漸在全國普及。

『叄』 人道寄奴曾住,這個典故的詳細故事

南朝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先祖彭城人,後遷居京口,「曾住」的意思就是劉裕是在這里長大、生活過的地方。之後句子中提到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就是用一種時間的順序,來講述他從小到大的生活經歷。

劉裕掌握東晉的實權後後發動過兩次北伐戰爭,先後滅掉了南燕、後秦,收復洛陽、長安等地,當時幾乎可以收復中原,是東晉歷史上北伐中最成功、影響最深遠的一次,也是從前的多次北伐都無法與之比擬的。作者在這里提到「寄奴曾住」是想到了劉裕的功勛讓人非常欽佩,但是他曾經的遺跡卻也再也找不到了,表現了作者無限景仰的感情。

(3)撕布的典故擴展閱讀

出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翻譯:

那些歷經千古的江山,卻找不到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台依舊在,英雄人物卻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走遠。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生活過的地方。想起了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時的英姿是何等的威武勇猛!

不過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卻是個好大喜功的人,他倉促北伐,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因而遭到重創。我回到南方已經四十三年,仍然記得揚州一帶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

如何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裡祭祀,烏鴉啄食著祭品,人們過著社日,把他當作一位神祇來供奉著,而不知道這里原來是一個皇帝的行宮。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可以嗎?

『肆』 「季布一諾」出自什麼典故

「季布一諾」的成語故事(典故)出自《史記·季布欒列傳》:

秦末漢初楚國人季布,楚漢戰爭中做過項羽的大將,後來歸順西漢高祖劉邦,擔任河東太守,一生特別講信用,只要答應辦的事情就一定要辦到,從沒有失信於人。他以俠義聞名,重守諾言,因此人們常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4)撕布的典故擴展閱讀:

季布一諾典故給人的兩點啟示:

我們為人處世,與人交往,要講究誠信,即誠實守信。誠信待人往往可以使他人也成為講誠信的人,這是更高境界的誠信。

古人說:一諾千金,這是指季布,季布一諾千金,從此後人以此為交友的信條,說明只要有一個承諾,縱是粉身碎骨,生死不顧,也要履行自已的諾言。 當時楚下有一句話:黃金百兩,不如季布一諾,季布只要答應了的事,縱有太多的困難,也要想盡一切辦法做到。

這代表了人生的信條,如趙太祖千里送京娘,也不過是為了一個承諾,看過《俠客行》的朋友也知道,謝煙客的玄鐵令在江湖上何等珍貴,原因是因為謝煙客言出必行,誰得了他的玄鐵令,他就會為他做一件事,無論什麼事,這些當然有誇大的成份在內,但是古人崇尚諾言,古時對違反諾言,或是不履行承諾的人很是看不起,認為這些人不值一交,不足以共事,也不足以為謀。《老子》說,「夫輕諾必寡信」。

『伍』 結草銜環的典故,越詳細越好

結草銜環來自於兩個典故故事。

一,結草

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在生病時,曾囑咐他的兒子魏顆,在他死後,把一個沒有生過兒子的妾嫁出去。後來武子病重了,又告訴魏顆,在自己死後讓他這個妾陪葬。

武子死了以後,魏顆覺得父親病危時的語言可能是神志不清時的胡言亂語,便依照他以前的吩咐把武子的愛妾嫁出去了。後來,魏顆領兵和秦國打仗,看見戰場上有個老人把遍地的草都打成了結子,纏住秦軍的戰馬,使秦軍兵將紛紛墜馬,魏顆因此獲勝並俘虜了秦將杜回。

當夜,魏顆做了個夢,夢見在戰場上結草的老人自稱是那位出嫁妾的父親,是用此來報答魏顆不把自己女兒拿來陪葬之恩的。

二,銜環

東漢楊寶在9歲時,從華陰山北捉了一隻受傷的黃雀,楊寶把它帶回家飼養,等傷好後把黃雀放了。過後,楊寶夢見黃雀化作一個黃衣童子回來報恩,自稱是西王母的使者,並口銜4枚白環,說楊寶的子孫將來都會像白環一樣珍貴。

後來,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和玄孫楊彪果然都飛黃騰達。

(5)撕布的典故擴展閱讀:

結草銜環

拼音:jié cǎo xián huán

釋義:比喻感恩戴德,至死不忘。後世用結草銜環代指報恩。

用法造句:在動物界,烏鴉有反哺之心,羔羊有跪乳之意,我們人類更應該結草銜環,知恩圖報才是。

人應該將感恩作為一種天性,把它視作一種美德。結草銜環的故事讓人怡然,這說明了人們對有恩必報的推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們可以目視、可以口誦,更應該入心,不能忘記本分,做出背信棄義的荒唐事來。

『陸』 誰知道中山狼的典故

「中山狼」語出自明朝馬中錫的《中山狼傳》之中,說的是戰國時趙簡子去中山打獵內,一隻狼中箭容受傷,向東郭先生求救,東郭先生救了它,可這條狼卻要吃掉東郭先生。後來人們以此比喻忘恩負義的人。

曹雪芹的《紅樓夢》中有這么一首詩: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
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孫"的繁體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孫紹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傳》的典故,喻兇狠殘暴而又忘恩負義的人。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孫紹祖的險惡狠毒。"得志便猖狂"寫得意後便為非作歹,橫行霸道。孫紹祖在家境困難時曾經拜倒在賈門府下,乞求幫助。後來,孫紹祖在京襲了官職,又"在兵部侯缺題升",一躍成為"暴發戶"。賈家衰敗後,孫紹祖向它逼債,任意踐踏迎春。

『柒』 記得有一個故事說有兩個人本來是知己,後來發現志向不同就把席子撕破,誰知道這出自什麼典故

割席斷交的典故: 管寧好學,結交了幾個後來很著名的學友,一個叫華歆,一個叫邴原,三個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當時的人把他們比為一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他們最尊敬的大學者是當時著名的陳仲弓,陳仲弓的學識行為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 但是,龍頭華歆和龍尾管寧之間,曾發生過一件著名的絕交事件,後人稱之為「管寧割席」,這是出於《世說新語》記載。
當時,他們求學的時候,常常是一邊讀書,一邊勞動,正是所謂的知行合一,並不是一味的書獃子。有一天,華歆管寧兩個,在園中鋤菜,說來也巧了,菜地里頭竟有一塊前人埋藏的黃金,鋤著鋤著,黃金就被管寧的鋤頭翻騰出來了。 金子誰不喜歡呀!但是華歆管寧他們平時讀書養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貪念,見了意外的財物不能動心,平時也以此相標榜。所以這時候,管寧見了黃金,就把它當做了磚石土塊對待,用鋤頭一撥就扔到一邊了。
華歆在後邊鋤,過了一刻也見了,明知道這東西不該拿,但心裡頭不忍,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這件事說明,華歆的修為和管寧比要差著一截。 過了幾天,兩人正在屋裡讀書,外頭的街上有達官貴人經過,乘著華麗的車馬,敲鑼打鼓的,很熱鬧。管寧還是和沒聽見一樣,繼續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坐不住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這達官的威儀艷羨不已。車馬過去之後,華歆回到屋裡,管寧卻拿了一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後世的所謂割袍斷義,劃地絕交,就是從這里來的。

『捌』 婦女織完布後又打布拆了,這是個什麼典故或者成語。

子不學,斷機杼。出自《三字經》
意思解釋:
全句為"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專,斷機杼"
昔:從前屬,古代

擇鄰處:選擇鄰居居住

子:孟子,名軻,字子與,戰國時鄒國人,後世,尊「亞聖」。

機杼:機,織機;杼,梭子。

孟母:孟子的母親,姓仉,賢良有德。

故事是這樣的:孟子很早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離父親的墓地附近,以自己知道的知識教育孟子。因為周圍是墓地,經常有人哭哭叫叫,孟柯也學著那些人,他們走來走去,孟柯也跟著他們。孟母見了,想:「這個居住的地方不是很理想的地方。於是,孟母又一次搬家,搬到集市邊上。因為小販們都想賺錢,拚命招攬生意,孟柯也學著小販們一樣大喊,孟母見了,又想:「這個居住的地方不好。」孟母又一次搬家了,這次,她搬到了學堂,因為經常會有文人來學校作揖拜跪,孟柯就向孟母提出要上學讀書,孟母說:「這才是理想的地方。」
孟柯很貪玩,有一次,他逃學回到家中,孟母生氣地說:「還沒放學,你怎麼就回來了?」孟子不敢作聲。孟母生氣地把織布機上的梭子拆斷了。她說:「梭子斷了,布就不能織了,學習也一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才能獲得成功。」孟子聽了母親的話,從此努力讀書,成為了一個偉人。

『玖』 根據關於季布的典故寫出兩個成語(典故看補充說明)

〖季布一諾〗 成語典故: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西漢·司馬遷《史記·季布專欒布列傳》
〖片言九鼎〗屬 成語典故: 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諾千金,人服其信。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
〖千金一諾〗 成語典故: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千金之諾〗 成語典故: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一諾千金〗 成語典故: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一人毀譽〗 成語典故: 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闚陛下也。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拾』 《不破樓蘭終不還》中的典故

《不破樓蘭終不還》中的典故:

樓蘭:指邊境敵人。

根據《漢書》的記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

西漢時期,樓蘭是個小國,地處通往西域的要道。因樓蘭阻礙漢朝使節通往西域,漢武帝曾派兵征服了這個小國。

樓蘭老國王去世後,新樓蘭王受匈奴使者的指使,背叛了漢朝,多次殺死漢朝前往大宛國的使臣。漢朝准備再次派人征服樓蘭。

這時朝廷有個擔任駿馬監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奮勇,要求出使大宛國。大將軍霍光見他如此有膽識,便派他帶領人馬前往。傅介子不負使命,馬到成功,迫使樓蘭王向漢朝謝罪。傅介子又趁著夜色,率領勇士殺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達了大宛。

漢昭帝時期,樓蘭國仍反復無常。大將軍霍光又派傅介子帶著大批珍貴禮品和精幹勇士,前往西域,宣稱此行專程賞賜屬國。

樓蘭王十分貪財,聽說漢朝皇帝派使者到西域賞賜附屬國,一點防範也沒有。傅介子在驛館布下埋伏,邀請樓蘭王到驛館赴宴,一舉殺死了樓蘭王,平定了樓蘭,建立了戰功。

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

如:王昌齡《從軍行》: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10)撕布的典故擴展閱讀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辭海》、《辭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

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典故的今義,《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辭海》、《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樓蘭之名始見《史記》所載,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頓單於給漢文帝劉恆的信,樓蘭歸屬匈奴。公元前60年,屬漢朝西域都護府。樓蘭是西域最東邊的絲綢之路上的當道小國,漢匈為爭奪西域都欲控制樓蘭,樓蘭在漢匈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公元前77年,西漢勇士、著名外交家傅介子殺樓蘭王更其國名為鄯善,漢朝應鄯善之請求,派兵在其境內的伊循城內屯田。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