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設事明理的寓言

設事明理的寓言

發布時間: 2021-01-22 06:41:23

1. 關於明理懂事,雅言雅行的故事,名人名言,明理警句,詩歌 請知 道者在今天晚上前回答 我們明天就要了

才看到這個提問,不知還能不能幫到你?

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在宴席上最內讓人開胃的就是主人的容禮節。——莎士比亞
無禮是無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我們應該注意自己不用言語去傷害別的同志,但是,當別人用語言來傷害自己的時候,也應該受得起。 —— 劉少奇
禮貌使人類共處的金鑰匙。 —— 松蘇內吉
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 薩迪
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 約翰•洛克
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 孟德斯鳩
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 —— 梅里美
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 —— 岡察爾
禮儀周全能息事寧人(儒貝爾)
●禮儀是在他的一切別種美德之上加上一層藻飾,使它們對他具有效用,去為他獲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與好感(洛克)
●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孝經)
●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論語)
●禮,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左傳)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

2. 古人雲:善人善事善萬代,明理明事明千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單(善)卷是舜的老師,曾隱居於今單縣。單縣因此而得名,善文化也與時緣起且影響千秋萬代。

3. 寓言明理得智慧,的下聯是什麼

寓言明理得智慧,下聯是:
詩歌抒情坦胸懷。

寓言明理得智慧,
詩歌抒情坦胸懷。

4. 設事明理什麼意思

【設事
】shè
shì安排﹑籌劃事務。
【明理】míng

。1.
嚴明
的治理。2.明顯的道理。3.說明道理。4.明察事理;懂道理。
【設事明理】以事物來說明道理。或籌劃事務以闡明道理。

5. 明理才能成事,知孝才配做人。天生我材必有用,來日方長笑春風是什麼意思

明理才能成事,知孝才配做人的意思是:一個人不管你做什麼都要講理,懂理明事理的人做什內么事都能成,人容一輩子要懂得感恩,感恩世界上所有對你好的人,如果一個連孝心都沒有的人,有什麼資格做人。天生我才必有用,來日方長笑春風的意思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自身的意義和價值,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鼓勵自己不要輕易放棄,時間長了總有能發揮自己才能的時候,做什麼事情都不要急於求成,要慢慢來,自己有所學社會終究是會承認的

6. 有關知禮明理的故事、童話各一篇

1、知禮明理的故事:孔融讓梨。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

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故事點評: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知禮明理。

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2、知禮明理的童話:快樂的小燕子。

一隻快樂的小燕子見到誰都會大聲的甜甜的打招呼。「牛伯伯您好啊,耕了一天的地辛苦了,山坡上有好多青草,別忘記吃呀,給身體補補營養。」「謝謝你,小燕子,多好的孩子呀!」

小燕子飛過水田,看見一隻小青蛙,說道:「青蛙弟弟你好,因為有你,稻田裡的害蟲少了許多。」「謝謝你,小燕子姐姐。」

「我是一隻小燕子,飛到東來飛到西,每天捕蚊又壘窩,心裡喜悅歌兒多。」小燕子高興的唱著。小燕子看見貓頭鷹阿姨眼淚汪汪地蹲在一棵樹上,急忙問:「貓頭鷹阿姨您怎麼了?有什麼難過的事情嗎?」

「我昨天晚上出去捕田鼠,回來後發現丟了一個小寶寶,到現在也沒找到呢!」貓頭鷹阿姨傷心的說。

「您別急,不會有危險的,我幫您找找去。」小燕子安慰著貓頭鷹阿姨。小燕子到處打聽貓頭鷹寶寶的下落。小豬報告說:「昨天晚上,有一隻沒長毛的大眼睛寶寶掉在了我的草床上,正睡香香覺呢,也許它就是貓頭鷹寶寶吧。」

小燕子急忙跟著小豬,到它家裡掀開被子一看,呵呵,可不是嘛,正是貓頭鷹小寶寶,原來貓頭鷹阿姨的家正好在小豬家旁邊的大柳樹上,半夜裡,小寶寶睡糊塗了,就掉進了小豬的被窩里。

小燕子急忙通知貓頭鷹阿姨把小寶寶抱回了家。「謝謝你,小燕子。」貓頭鷹阿姨感激不盡的說。「不用謝,再見了。我是一隻小燕子,飛到東來飛到西,每天捕蚊又壘窩,善解人意多快活。」

小燕子唱著歌飛走了。

故事點評:你知道小燕子為什麼那麼快樂嗎?因為她知禮、明理、勤勞、熱心、聰明,是這些給她帶來了快樂,也給別人了快樂和幫助。

(6)設事明理的寓言擴展閱讀:

讀書為明理,明理為修身,修身即為做人 。

有人說,曾國藩是千百年來真正成事的書生。一方面,曾國藩是正兒八經的儒士,讀書人,一心仰慕聖賢之學,窮經皓首,埋頭書海。

另一方面,曾國藩是晚清重臣,官至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位極人臣。但當我們去翻閱曾國藩的家信,會發現他歸根結底還是一位書生,是真正把書讀透並運用到生活中的讀書人。

他在信中談得最多的即是讀書學習,他所有的成就都和他的閱讀與學習分不開,他甚至告誡子孫:「余不願(爾)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今日,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曾國藩是怎麼讀書學習的。

在英傑輩出的中國近代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當屬曾國藩。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大儒,又是一個文可治國、武能安邦的奇才。

他27歲才中進士步入仕途,但37歲即官至二品,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先後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加封一等毅勇侯,有清一代沒有第二人。

他以編練湘軍起家,撲滅太平天國,使行將滅亡的大清王朝又延續了50多年;他大力興辦洋務,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他教子有方,子孫後代人才興旺,一部《曾國藩家書》流傳後世。

曾國藩一生嚴於修身、治學、治軍,成功實踐了中國傳統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最高追求。

實際上,若論資質,曾國藩與同時代的人物相比並不算出類拔萃。他14歲參加縣試,考了7次直到23歲才中秀才。自視甚高的左宗棠就曾不留情面地批評他「才短」「欠才略」。

曾國藩也有自知之明,承認自己「余性魯鈍」。或許是知曉自身的愚鈍,曾國藩後天以勤補拙,他的善於讀書、勤於學習在晚清士林中鮮有人及。細究曾國藩為人處世的成功,也可以說是讀書學習的成功。

正是一生的好學,為他日後成為晚清政治魁首、軍事棟梁,中興一代名臣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曾國藩的學習之道,在今天仍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

1、讀書貴有志

人貴有志,為何學習,是讀書的首要條件。曾國藩在致家中諸弟的信中鄭重其事地談道:「蓋士人讀書,第一要立志」,「有志者則斷不甘為下流」。古往今來,無志者得過且過,非有志者事不能成。

曾國藩說:「人苟能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何必藉助於人!」誠然,孔孟雖貴為聖賢,也是普通人靠後天的努力修煉而成。因此,曾國藩指出:「將相無種,聖賢豪傑亦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

他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而這改變的方法就在於立志。曾國藩之所以能成就日後的事業,也有賴於其年輕時立下的志向。他在20歲後立志學聖賢,為此還改號「滌生」,意思就是要盪滌舊染的污穢,以獲得新生。

自隋唐開科取士以後,讀書應仕、獵取功名成為大多數讀書人的終極目標。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就是一個醉心功名的讀書人,43歲考上秀才方作罷。

曾國藩雖自幼從父學,對為何讀書卻與其父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他說:「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自衛其身。」

也就是說,在曾國藩看來,讀書的本意不在於「求官」,而是「進德」「修業」,從人格和技藝上完善自己。

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引導他們把人生的目標重點放在德行的修養上,不必過多考慮功名之事。他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讀書為明理,明理為修身,修身即為做人。他以多年的宦海生涯告誡子孫不要有代代做官的念想,「切不可時時為科第仕宦起見」。

由於曾國藩對傳統仕途功名的超然和「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家訓的世代相傳,曾氏後人更多的是憑一技之長在教育界以及化學、數學、考古學等研究領域取得不凡成績。

2、學習須有恆

曾國藩把讀書學習看作人生的頭等大事,一生常用「恆」字激勵自己。在他看來,要實現理想,非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不可,「欲稍有成就,須從恆字著手」。

他曾以烹調食物比喻讀書:如果「今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那數年而不能畢一部」,正如煮食物「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用大柴乃易成也」。

與此同時,曾國藩也強調不可追求立竿見影的速效,而應厚積薄發,「如愚公之移山,終久必有豁然貫通之候」。

作為大清王朝最為倚重的守護者,曾國藩一生雖政務、軍務繁忙,但每日讀書寫字的功課從未間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32歲的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了每日學習的十二條准則,即「日課十二條」。

一為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為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三為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四為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五為讀史: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六為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為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八為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九為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十為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十一為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十二為夜不出門。

自「日課十二條」定下後,曾國藩硬是以非凡的毅力和恆心堅持始終,即使在晚年病重的情況下猶手不釋卷。正所謂,欲成就非常之事業,必有非常之毅力和恆心不可。

3、治業必專精

曾國藩對治學須專精的觀點深以為然。他說:「凡看書只宜看一種,一種未畢而另換一種,則無恆之弊,終無一成;若同時並看數種,尤難有恆,將來必不能看畢一種,不可不戒。」

人生短暫數十春秋,要讀的書浩如煙海,要研究的問題數不勝數,唯有專精一業,專攻一學,才能將所學升華,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就。

曾國藩一生博覽群書,治學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其著作卷帙浩繁,文章筆力雄厚,連梁啟超都稱贊他「可以入文苑傳」。

但縱使如此,曾國藩也一直以自己的「不專」為恥。他曾深刻剖析自己有「三恥」:天文算學毫無所知為一恥;做事治業有始無終為二恥;寫字不好為三恥。

學習淺嘗輒止,讀書不求甚解,這是現代人讀書的一個通病。從曾氏家書而言,他所謂的治業專精,包含專藝與專心兩個意思。

「專藝」或曰「專業」,指專一經或專一史,「經則專主一經,史則專熟一史」,即在一個領域作專門研究,精益求精。曾國藩認為:「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

他用了一個很鮮明的例子來闡述「專藝」的重要性:「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來而用之不竭乎?」

他一再告誡家人:讀書時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若能把一部書研究得精通爛熟,必然可以稱之專業。

「專心」就是讀書學習要排除外界影響,全神貫注,「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只有專注一事,才能領略到學習的意境。

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頗具影響的風雲人物,曾國藩的學習之道對其家人子弟和晚清士大夫群體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氏後裔人才輩出,延續五代而不衰,他的部屬和幕僚如李鴻章、薛福成等人「皆親從受業,守其師說,友教四方」。

錢穆在《中國學術通義》中指出,「若論近代人論學,能有親切的指點者,在前清有湘鄉曾氏」。今人再讀曾國藩,當從曾氏學習之道始。

7. 關於敘事明理類的古詩.

觀書有感(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8. 關於明理懂事、雅言雅行的名言警句

關於明理懂事、雅言雅行的名言警句:

1、禮貌使人類共處的金鑰匙。版 —— 西班牙·松蘇權內吉

2、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 波斯·薩迪

3、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 英國·約翰•洛克

6、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 ——法國·梅里美

7、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法國·孟德斯鳩

8、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蘇聯·岡察爾

9、禮貌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希臘·赫拉克利特

10、禮貌周全不花錢,卻比什麼都值錢。——西班牙·塞萬提斯

11、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俄.·赫爾岑

12、禮貌是一種回收有禮貌的尊重的願望。——法•拉羅什福科

9. 見事明理的故事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素以禮儀之邦享譽世界。講文明懂禮貌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孔融讓梨、程門立雪,以其禮儀背後崇高的道德內涵,成其經典,流傳於世。

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意指「禮」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基,是一個人的立命之本,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學禮開始。禮儀不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衡量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我們要把學習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幫助自己成長的重要內容,勇於踐行「八辱八恥」,以「八辱八恥」作為我們講文明、懂禮儀、樹新風的重要標尺。知理、明禮、拒恥,從講校園文明禮儀開始,從做校園文明先鋒開始,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時一事做起。

知禮明理幸福同行,從遵守學生守則開始。講禮儀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和人格修養的最基本體現,學生守則是一名學生應有的基本行為准則,是我們學習做人、做事的第一步。作為一個學生,是整個校園的一分子,要牢牢樹立起校榮我榮、校恥我恥的觀念,遵守校規,恪守校紀,講愛國守法、講明禮誠信、講團結友善、講勤儉自強,尊重人,寬容人,理解人,爭做文明事,爭當文明人,把校園禮儀體現到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一言一行中,把校園文明落實到具體的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中。

故事:不知禮儀無異於物,不辨榮辱乃不能成人。」
這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珠璣名言。從古到今,中華文明始終都是通過強烈的禮儀體系和榮辱意識,來維系、傳承基本的文化價值與道德理念。
故事一:伯夷叔齊恥食周粟
故事二:項羽無顏愧見江東父老,
故事三:朱自清寧死不為三斗米折腰,
所有這些錚錚傲骨都源自中國文化的禮儀觀念與榮辱意識,折射著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力量源泉。

10. 「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雖曰憂之,其實仇之」這句話出自哪裡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出處: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

意思:雖然說是喜愛它,這實際上是害了它,雖說是擔心它,這實際上是仇視它。所以他們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麼呢?」 文中這話雖然表面上是郭橐駝評價其他種樹者的錯誤做法,實際上是影射當政者的好煩其令、繁政擾民。郭橐駝種樹效果好,關鍵是抓住"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卻不然,他們很多人就錯在了"愛之太恩,憂之太勤"!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