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典故
① 平安出自哪個朝代,最初的典故是什麼
1. 指心境平靜安定。
《韓非子·解老》:「人無智愚,莫不有趨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禍版福之所由來。權」《世說新語·文學》「皆無想無因故也」南朝梁劉孝標註:「《周禮》有六夢:一曰正夢,謂無所感動,平安而夢也。」魯迅《野草·希望》:「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沒有愛憎,沒有哀樂,也沒有顏色和聲音。」老舍《黑白李》:「有點小玩藝,比如粘補舊書等等,他就平安的銷磨半日。」
2. 沒有事故;沒有危險;平穩安全。
唐岑參《逢入京使》詩:「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明李永周《旅中望月》詩:「欲將數行信,無處寄平安。」聞一多《李白的死》:「又見圓圓的月兒還平安地貼在天上。」
② 徵集有關豬的文化、典故、習俗、漢字的文章。希望詳細點。
亥年趣談--關於豬的典故
以往人們對牛年、馬年等都說了許多好聽的話,如「老黃牛」精神、「千里馬」速度等等,對豬能說什麼呢?我左思右想,想了許久,竟然想不出一個好聽的詞語來形容豬。似乎豬給人的印象,就是丑、懶、臟、笨。確實,豬不雅觀,眼小耳朵闊,頭大鼻嘴長,腳短身體胖,臃腫怪模樣。因此什麼「豬朋狗友」、「豬生狗養」、「豬狗不如」、「豬拖狗拔」、「豬嘴裡吐不出象牙」、「豬鼻子插蔥——裝象」、「豬頭三」等等詞語,沒有一個說得好聽的。就連那個也有三十六般變化,能駕雲使風的八戒也沒個好形象。他本是天篷元帥,因罪被謫,只因誤投豬胎而生,就成了半豬半人的形體。他雖身粗力大,但好吃懶做,貪圖女色,喜進饞言,並好用小手段佔小便宜。其實人們對豬是很不公平的。人們幾乎三天兩頭要吃豬肉,還吃豬肝、豬肚什麼的,豬的皮給人製革,豬的鬃給人制刷,豬膽還可以制葯,豬心還可用來修補人的心臟。豬可謂向人們作了徹頭徹尾徹里徹外的奉獻了,可是人們還說它許多壞話。我們常說做人難,看來它做豬也難啊!
唐時有個豬龍的故事,說唐玄宗與安祿山一起飲酒,安祿山醉後睡覺,竟變成一個豬身龍首的怪物。左右勸玄宗殺了他,玄宗說「此豬龍,無能為」,玄宗認為是豬龍,沒本事的,不會出問題的。後來卻發生了安史之亂。安祿山作亂怎麼也加上個豬字呢?大概豬有亂撞亂竄,會發豬顛風的特點吧。人們還說豬貪,《左傳》中就有「實有豕心,貪婪無厭」的話。豕,是古代豬的別稱。後來,這豕心就用來比喻貪得無厭了。這是因為豬的肚子大,吃得多給人留下的印象。在政治也有用到過豬字的,曾有人稱袁世凱時的國會為「豬仔國會」,稱那些議員為「豬仔議員」,因為那些議員非常貪婪,他們被袁世凱用金錢收買、利用,成了無恥的豬仔了。
由於豬是下等的,所以古人也有用豬來作謙詞的。古人有稱自己的兒子為「豚兒」的。豚,指小豬,溫州人叫豬豚。如《聊齋志異•青鳳》中有「俄少年自外入,叟曰:『此豚兒也』。」也有稱「豚兒犬子」的。
《韓非子》中有一則不錯的教子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場,兒子哭著要跟去。其妻說:「不要跟去,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妻子一回來,曾子就捕豬要殺。其妻說:「不要殺豬,我是哄騙孩子的。」曾子嚴肅地說:「不能對孩子說謊,孩子不懂事,會跟大人學。你騙他,是教他騙。這樣教育是不行的。」曾子就真的把豬殺了,烹給孩子吃。《呂氏春秋》中有一個三豕涉河的事故。「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巳亥也。』。」原來是已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在傳抄時寫錯了。這就成了因字形近似抄寫出現謬誤的典故。這兩則故事提到豬,並未說豬好壞,只是頗有趣味,故不妨一提。還有因與豬某些方面相似的,也會帶上一個豬字。如入葯的真菌植物,有利水滲濕功效的豬苓,因其皮黑作塊似豬糞。又,長江中的揚子鱷,因鼻嘴特長,故俗稱豬婆龍。
總之,平日說到豬,好聽的詞語不多,大多都是壞話。但老輩人都說,豬年是個肥年,是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年。
【春節的常見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除夕
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關於除夕的由來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我們的祖先曾遭受這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它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發現,夕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夕"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於是以後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各個地方還不一樣:在雲南農村有這樣的傳說:年30時小孩子。大人。。不能睡覺的也就是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不同的是說為什麼不能睡覺呢?大人通常就和小孩子說:要是你睡著了第二年自己田地的地梗就會倒。。倒了就讓睡覺的人去修理吧!好像說大家一個也沒睡覺的話地梗就不會倒的!(雲南風俗)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朱仙鎮木板年畫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 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3108.htm
③ 聖誕節的前夜為什麼被稱為「平安夜」有什麼典故
每年的聖誕前夕,即12月24日晚至25日晨這段時間,就是我們常說的平安夜,教會組織一些聖詩班(或由信徒自發地組成)挨門挨戶地在門口或窗下唱聖誕頌歌,以再現當年天使向伯利恆郊外的牧羊人報告耶穌降生的喜訊,這就是"報佳音",在這天晚上總會看到一群可愛的小男生或小女生,組成佳音隊,手拿詩歌彈著吉他,走在涼涼的雪地上,一家一家的唱著詩歌。
傳說耶穌誕生的那一晚,在曠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聽見天上有聲音發出,向他們報耶穌降生的消息。據聖經記載,因為耶穌來是要作世人心中的王,因此天使便通過這些牧羊人把消息傳給更多的人知道。
後來,人們為了把耶穌降生的消息傳給大家知道,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處去向人傳講耶穌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報佳音已經變成聖誕節不可缺少的一個節目。
通常佳音隊是由大約二十名青年人,加上一個裝扮成天使的小女孩和一位聖誕老人組成,然後在平安夜晚大約是九點過後開始一家一家的去報佳音。每當佳音隊去到一個家庭時,先會唱幾首大家都熟悉的聖誕歌曲,然後再由小女孩念出聖經的話語,讓該家庭知道今夜是耶穌降生的日子,過後大家再一起禱告唱一兩首詩歌,最後,慷慨大方的聖誕老人還會派送聖誕禮物給該家庭的小孩,整個報佳音的過程就完成了!
報佳音的人稱為Christmas Waits,整個報佳音的過程往往要進行到天亮,人數越來越多,歌聲越來越大,大街小巷滿城盡是歌聲。
④ 竹報歲平安的典故是什麼
竹報平安,漢族傳統寓意紋樣。
出處:唐代《酉陽雜俎續集·支植下》:「北都(即晉陽,遺址在今 山西省太原 市西南)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
北都,即唐代北都太原府晉陽城,童子寺在晉陽城西的龍山,始建於北齊,是北朝隋唐時期著名的皇家寺廟。
綱維,主管僧寺事務的和尚。
民間傳既中西雲山住有身長丈余的山魁,人遇染百病。一個叫李畋的人,為了避遇山鬼,早晚把竹子投入火中使之爆響,其聲使山鬼害怕逃離,使大家都躲過了災難。後來從除夕到元旦,把發明了紙卷的爆竹,家家戶戶燃放,意在驅邪魔,迎平安。
故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或「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等詩句。民間吉祥圖案則有畫竹或兒童放爆竹,寓意報平安的。
(4)平安典故擴展閱讀
傳說故事: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鄭和率眾下西洋之際,多次駐扎在長樂伺風出航。一日,鄭和來到長樂城郊苦築村,想去領略靈泓潭瀑布風光。路上,他見一群又一群人分散在一條大溪兩岸,忙著開山、鑿石,抬土挑沙修築溪壩。
個個汗流浹背,苦不堪言。細看溪壩倒的倒,塌的塌,沙石淹沒了農田和莊稼,可苦了兩岸的老百姓。見此情景,鄭和動了惻隱之心。他攔住一位花白鬍子的老人,問道:「老人家,這溪流為何如此多災啊?」老人嘆了口氣,苦著臉說:「哎,還不是龍王爺害的。」
他告訴鄭和,此溪叫「考溪」,溪的上游有個靈泓潭,潭裡住著條神龍。那神龍脾性古怪,經常乘雨季興風作浪,把考溪攪得波浪洶涌,沖毀了溪壩、田園和莊稼。村裡的百姓年年修建溪壩,那神龍年年把它沖毀。
鄭和聽了,心情十分沉重。他抬頭望去,只見考溪像一條飛龍蜿蜒盤垣在層峰翠巒之間,匯集眾多峰巒的山澗激流,橫沖直撞奔流而下。怪不得年年修壩年年塌,因為那光溜溜的堤壩根本承受不了激流狂瀾的沖擊。
老百姓沒從根本上找出自然災害的根源,卻把這一切歸罪在"神龍"作怪上。如今,我要教他們制服「神龍」的妙方。主意想定,鄭和就對大夥說:「神龍喜歡清靜幽雅的竹林,如果你們在溪壩兩旁,村前村後都栽上竹子,神龍一定高興。
到時它就會庇佑你們四季安泰、五穀豐登,大家就會過上好日子了。」大夥聽了,有的相信有的懷疑。鄭和心想:光說不行,我得先帶個頭。他就在溪壩邊選個地點,親自栽了5棵竹子,老百姓一見,都坐不住了。
太監爺親自栽竹,我們也干吧。就這樣,你栽幾棵,我種幾株,考溪兩岸壩上,苦築村的房前屋後,全栽上了密密麻麻的竹子。
冬去春來,淅淅瀝瀝的春雨滋潤著竹子,一支支竹筍破土而出,很快長成一大片挺拔蔥蘢、青翠欲滴的竹林,給苦築村和考溪增添了情趣。雨季又來了,渾濁的洪水咆哮著奔涌而下,張牙舞爪地沖擊著溪壩,想把它沖垮,但失敗了。
那些竹林用繁密的根須保護著溪壩,洪水根本無法沖毀。溪壩保住了!苦築村有救了!村子裡的人們飽含著熱淚,奔走相告,互相祝賀。
從此以後,考溪變害為利,灌溉著莊稼,為兩岸的農民帶來一個又一個豐年。人們過上了好口子。為紀念鄭和的功績,人們把苦築村改名為「五竹村」。逢年過節,村裡的人就在門楣上貼上「花開富貴」「竹報平安」的對聯。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⑤ 饅頭的由來與歷史典故
話說諸葛亮幫助劉備建立蜀國以後,南方的少數民族孟獲不服蜀國的管理,因此發動了暴亂。諸葛亮清醒的看出來南方不平就不能安心北伐,於是親率大軍南征。在打敗孟獲准備渡瀘水的時候,突然水勢湍急,不能過河。孟獲說需要用人頭來祭奠江中的冤魂才能平安過江。
諸葛亮自然不會拿人頭去祭奠,可是如果不這樣做又不能過河。於是聰明的他就決定用麵粉捏成人頭形狀來祭奠江水中的冤魂,最後終於平安過河。從此美食——饅首,就這樣誕生了。後來也被人們稱之為饅頭。
(5)平安典故擴展閱讀:
饅頭的發展史
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凡以面揉水作劑子,中間有餡的,都叫「餅」。
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韓愈有詩;「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可見當時饅頭是作為供觀賞的看席。但「餖飣」指的是點心之類,也就是把饅頭列為了點心。
宋時饅頭成為大學生的經常食用的點心,饅頭成為食用點心後,就不再是人頭形態。因為其中有餡,於是就又稱作「包子」。
唐宋後,饅頭也有無餡者。不管有餡無餡,饅頭一直擔負祭供之用。至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
⑥ 求推薦10個 帶有典故的 春聯
第一部分
(一)上聯:華夏南北信步東亞
下聯:軒轅春秋鰲博西周
十月底去桂林陽朔旅遊時,公園河畔隨處可見賣字畫作對聯的老大爺,部門某位仁兄看了又看,嘆息道:想給我兒子請一副,可惜看他們水平實在一般。我誇下海口:不用花錢在這里請了,改天我以你兒子的名字為首給你兒子寫一副。
某晚靈感突現,何不以他們一家三口的名字做一副對聯呢?華、軒、周、信、亞、博這幾個字必不可少,沿著河走回家,腦中閃現的不過是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幾個簡單的字,又想起小時候背的一首中國朝代詩中的幾句「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於是乎,對聯就做出來了。還算大氣工整,有點歷史文化感, 「信步」「鰲博」這兩形容詞、兩動詞用得好像也不錯,比較滿意。嘿嘿,可惜毛筆字寫不好,不然也可以拿紅紙寫成春聯送人了。
(二)上聯:大田化小田整整十年
下聯:舊貌換新顏家家余錢
老爸10幾年前作的,我當時不到10歲,壓根不懂啥叫大田化小田,啥叫舊貌換新顏,只是覺得我家這副春聯念起來還蠻順口,便記住了。很多年後,才明白上聯是說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聯是說改革開放的成果。老爸在學校上學的年數大概只有我的一半,也能整出這樣的對聯來,相當不容易了。有點為老爸感到可惜,青春年華被1966-1976這十年給耽誤了,我的這十年青春年華在念高中、讀大學、北大讀研究生,還有什麼不知足呢?所以,我很知足。
(三)上聯:今古傳奇,奇傳古今,古今軼事付笑談
下聯:山河好大,大好河山,河山煥綺諸仰觀
去年作的一幅對聯,費了一番腦筋,整出ABCD,DCBA,BA這種頂針兼承前啟後的句子還真是有點難,漢字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有趣之極啊!
(四)上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下聯:長江流水情水流江長
第一次見到這副對聯,是10來歲的時候老爸教的,小時候覺得這句子真是妙極了,從上往下念與從下往上念居然一模一樣。中國這100年來變化真是太大了,以前寫字是豎著從上往下,現在已經是橫著從左往右了。
去年在水木BBS上見有人討論上聯,才知上聯原來是經典之作。看到幾個下聯,老爸小時候教的不在其中,有一句倒是很妙:西湖靈隱寺隱靈湖西。春節回家,拿起毛筆就寫了這一經典對聯,老爸見到「西湖靈隱寺隱靈湖西」這一句也覺得好。難得的是,生平第一次聽見老爸稱贊俺的字:「你的海字一氣呵成寫得不錯」。其實我的毛筆字寫得很差,看來鋼筆練了幾天田英章的行書還是有效的。
(五)上聯: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下聯: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靠邊
第一次見到這幅對聯,是念初中的時候在一本《讀者文摘》上讀到,說的是八國聯軍時候的事。初中三年級的時候,坐在我右邊的右邊的璨璨同學整出上聯來考我,我悲憤道:****四小鬼鬼鬼靠邊,四個帶鬼的成語不知道怎麼念。後來,在金庸老爺子的《射鵰英雄傳》中再次看到這幅對聯的活用: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 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前年春節回家給表弟壓歲錢,在紅包上寫了拳打四面八方腳踢魑魅魍魎幾個字,老爸見後問道:大過年的,你怎麼用魑魅魍魎這個詞呢?我當時那叫一個驚訝,差點就問道:老爸,你是怎麼知道這四個字怎麼念的?慚愧,我讀書向來不求字解,整得一堆字不認識,難怪高考語文英語拖後腿,要是都能考數學那分,本科就能念北大了。
(六)上聯:寒塘渡鶴影
下聯:冷月葬花魂
14歲的時候在《紅樓夢》中讀到,紅樓中的對聯不計其數,這兩句驚為天作,對曹翁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古典詩詞真是要靠童子功,我現在能完整背誦的古典90%是16歲以前讀到的,小時候過目不忘,現在讀一百遍依然記不住,差距怎麼這么大呢?可惜小時候條件有限,接觸到的知識太少了,連《紅樓夢》都是借來讀的,工作後立馬花200大洋買了一套鄧遂夫校訂版《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卻再也靜不下心從頭到尾重讀,可嘆。
(七)上聯:子當父做馬
下聯:父望子成龍
首次接觸對聯,七、八歲的時候老爸教的,意思是說,兒子把父親當做馬來騎,父親仍心甘情願希望兒子能成龍。想在回想,這幅對聯真是太好了,十個字形象闡述了中國生生不息上下五千年的子孫教。當爹媽的真的是非常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孝順。嗯,以後自己結婚生娃了,也要教小孩這副對聯。
(八)再看一副古代倡導廉政的對聯:
領郡愧難勝,願閭閻俗變飲羊,人除害馬;
同舟須共濟,與僚寀政朝馴雉,節勵懸魚。
聯中幾乎每個短句用了一兩個典故。這里就「飲羊」、「害馬」、「馴雉」、「懸魚」說說。「飲羊」典出《孔子家語·相魯》:「魯之販羊有沈氏者,常飲其羊以詐市人。」這是以水飲羊,增重牟利,如今天的注水肉,古又稱「飲詐謀利」。「害馬」語出《莊子·徐無鬼》,本指損害馬的自然本性,後引申為害群之馬。「馴雉」是《後漢書·魯恭傳》中的故事。說他的政績化及鳥獸,連小孩也不願捕獲來到身邊的雉鳥,比喻地方官善施仁政。「懸魚」是《後漢書·羊續傳》中拒下屬送魚不食,懸而以示拒賄的故事。宋詩有句贊道:「清身太守舊懸魚。」表示羊續為官清廉。
(九)國華光夏甸;
民眾樂春台。
這副五言春聯,就用了「國華」、「夏甸」、「春台」三個典故。「國華」表示國家榮耀繁榮,語出《國語·魯上》「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妾與馬。」「夏甸」由「信彼南山,惟禹甸之」演化而來,禹建夏朝,故禹甸又稱夏甸,用以表示中國。「春台」,指登高游樂的勝處。詞見《老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十)琅玕歲報平安竹;
錦綉春開富貴花。
聯中「琅玕」語出《尚書·禹貢》。「厥貢惟球、琳、琅玕」。鄭玄註:「琅玕,珠也。」「平安竹」,見《酉陽雜俎》,言一寺中所栽竹,每日有人報竹平安。以後成為「竹報平安」,表示家庭平安的典故。聯句化自郭鈺詩「錦綉春明富貴花,琅玕書靜竹平安。」聯意期與一年幸福平安的生活。
第二部分
1 收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去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 仗刀狂馬良,過五關斬六將,何敵關羽 憑酒打猛虎,擒方臘聚二龍,怎言武松?
3 有廬堪千古 讀策定三分
4 梁父吟成高士志 出師表見老臣心
5 草廬卧龍,王佐動先主三顧 蘭田生玉,英才起吳帝唯稱
6 日月同懸出師表 風雲常護定軍山
7 佐玄德,破孟德,而後南北三國分鼎 生陽都,仕成都,從此東西兩地生輝
8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齣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
9 草廬三顧,鼎足三分,不朽當年三義 君臣一德,兄弟一心,無雙後漢一人
10 三分天下四川地 六齣祁山五丈原
⑦ 古代四大妖姬:褒姒、妲己、妺喜、驪姬都有什麼典故
四大妖姬,是指中國古代四位著名的寵妃——妺喜、妲己、褒姒、驪姬。她們美若天仙,國色天香,深得君王的寵愛。一國之君為了她們無心朝政,甚至為她們做出一些危害江山社稷之事。
妺喜
妺(mò)喜,生卒年不詳,亦作妺嬉、末喜 、末嬉,有施氏之女,夏朝最後一位君主夏桀的王後,四大妖姬之一。據說,妺喜是後世紅顏禍水的第一例證。
典故:紅顏禍水
據說,妺喜是後世紅顏禍水的第一例證,此後在三代間陸續出現商代妲己、周代褒姒。因此,當越王勾踐派范蠡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時,伍子胥進言說:"臣聞: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也,王不可受。"
妲己
妲己[dá jǐ],己姓,字妲,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有蘇氏之女,帝辛的妃子。妲己乃是難得一見的美女,紂王沉迷於妲己的美色,荒理朝政,對她言聽計從,到了「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的地步,使商朝滅亡,最後被周武王所殺。
典故:淫亂
妲己,為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傳說姓蘇,不過有關蘇的來源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其父親乃是諸侯蘇護;另外一種說法是,妲己來自一個叫蘇的部落。
根據《史記》的記載,妲己是有蘇氏諸侯之女,乃一個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國色天香的美人,在商紂王徵伐蘇部落時被好酒貪色的紂王擄入宮中,尊為貴妃,極盡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紂王為博她歡顏而創,並為了討好她發明炮烙之刑。後被周武王所殺。
驪姬
驪姬(?-前651年),或稱麗姬 ,名不詳,春秋時期驪戎國君之女,晉獻公妃子,晉君奚齊的生母。
典故:驪姬之亂
驪姬姿色艷美。前672年,晉獻公打敗驪戎,驪戎求和將驪姬與其妹少姬獻給晉獻公。驪姬深得晉獻公的寵愛,獲立夫人,並生下兒子奚齊,而驪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
驪姬以美色獲得晉獻公專寵,陰險狡詐,獻媚取憐,逐步博得晉獻公信任,參與朝政,但驪姬仍不滿足,使計離間挑撥晉獻公與兒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殺,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齊為太子,史稱驪姬之亂。
前651年,晉獻公病危,囑託大夫荀息主政,保護驪姬母子,輔助奚齊繼位。晉獻公死後,荀息遵旨立奚齊繼位,驪姬為太後。但在喪禮過程中,里克殺死奚齊,荀息於是改立卓子為君。不久,里克殺害卓子和驪姬。
褒姒
褒姒[bāo sì](《史記》作襃姒 ,《列女傳》作褎姒 ),生卒年不詳,姒姓,褒國人,周幽王姬宮湦第二任王後,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後母。
典故:烽火戲諸侯
據《史記》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她還是不笑。周幽王設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不在信用,漸漸不肯應召而來。後來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
⑧ 求帶典故的春聯,重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
朱門歡宴有嘉賓,銀龍狂舞不速客
謝謝採納
⑨ 以逸待勞的典故(要易懂的故事和實例)
現代事例
●友尼利福公司以退為進平安渡過難關
英國友尼利福公司經理柯爾在企業經營中,有一個基本的信條,即「不拘束於體面,而以相互利益為前提」。依據這一信條,他在企業經營和生意談判中常常採用退讓策略。在一定情況下,甘願妥協退步,以贏得時機發展自己,結果可能是退一步,進兩步,實質上還是自身獲益。
友尼利福公司在非洲東海岸早就設有大規模的友那蒂特非洲子公司,那裡有豐富的肥料,並適合於栽培食用油原料落花生,是友尼利福公司的一塊寶地,也是其主要財源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友尼利福這些肥沃的落花生栽培地一塊塊地被非洲國家沒收,這使該公司面臨極大的危機。針對這種形勢,柯爾對非洲子公司發出了6條指令:第一,非洲各地所有友那蒂特公司系統的首席經理人員,迅速啟用非洲人;第二,取消黑人與白人的工資差異,實行同工同酬;第三,在奈及利亞設立經營幹部養成所,培養非洲人幹部;第四,採取互相受益的政策;第五,以逐步尋求生存之道;第六,不可拘束體面問題,應以創造最大利益為要務。柯爾在與迦納政府的交涉中,為了表示尊重對方的利益,主動把自己的栽培地提供給迦納政府,從而獲得迦納政府的好感。後來,為了報答他,迦納指定友尼利福公司為迦納政府食用油原料買賣的代理人,這就使柯爾在迦納獨占專利權。在同幾內亞政府的交涉中,柯爾表示自行撤走公司,他的這種坦誠的態度反而使幾內亞受到感動,因而允許柯爾的公司留在幾內亞。在同其他幾個國家的交涉中,柯爾也都採用了退讓政策,從而使公司平安地渡過了難關。
在生意場中,必要的退讓可以換來更大的利益;一味地咄咄逼人則有可能使你陷入死胡同。當然,退讓策略的運用,既要適時,又要得體,一定要充分掌握對方的心理活動,使自己有必勝的信心,同時,要對自己控制局勢的能力有正確的估計,萬不可不分時機地濫用。
●海爾策劃有道,締造世界級品牌
公共關系在現代企業發展中日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島海爾集團公司,就是運用公共關系,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家企業。1984年以前,海爾集團還是一家瀕臨倒閉的集體工廠,虧損達147萬元。而到如今它已發展成為擁有6000多名職工,下設7個工廠、4個分公司及2個合資公司的國家一級企業和出口基地。自1985年與聯邦德國利勃海爾公司合作生產出中國第一代四星級電冰箱「青島一利勃海爾」以來,目前己開發出12個系列、百餘種規格的「青島海爾」牌電冰箱、電腦程式控制式微波爐、微電腦電磁爐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系列產品。現在它已成為年產冰箱60萬台、固定資產近3億元、年銷售收入25億元的全國十佳優秀企業之一,正向「中國的松下」目標奮進。
海爾集團不僅在經濟管理和現代化生產方面為我國企業的現代化發展開辟了新的前景,而且在企業公共關系實踐方面,也做出了新的嘗試。
三國時,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蜀軍從長江上游順流進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里。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
古代事例
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始盛,並且居高臨下,吳軍難以進攻。於是決定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軍鬥志鬆懈。
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里,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紮寨,犯了兵家之忌。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把火,燒毀蜀軍七百里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
以逸待勞,語出於《孫子.軍爭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又,《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原意是說,凡是先到戰場面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達戰場的只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
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當。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余。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一年後,楚軍綳緊的弦早已鬆懈,將士已無鬥志,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己,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⑩ 求10篇簡短的歷史典故
1、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總結: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2、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總結:置之死地而後生,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3、三遷之教: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總結:環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4、畫蛇添足
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後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
總結: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總結:不是非要滔滔不絕才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平時不露聲色是為長遠觀察問題,蓄積力量,不但能夠正確地預見未來,更能夠掌握適當時機。
6、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 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總結:由此可見,一個集體起內訌,容易讓敵人有機可趁;惟有團結起來、同心協力對抗外敵。才會讓敵人無機可乘。就是說,團結好了,才能一致對外,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7、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總結: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東施效顰
美女西施因病而皺著眉頭,鄰居醜女見了覺得很美,就學西施也皺起眉頭,結果顯得更丑。後人稱這個醜女為東施。
總結: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會適得其反
9、守株待兔
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結果自然再無所獲!
總結: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於意外,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不能死守狹隘經驗、墨守成規。
10、濫竽充數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拿數百人的口糧來供養他。齊宣王去世。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後便逃走了
總結:弄虛作假是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喝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矇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