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拓典故
Ⅰ 把沒有專業知識的外行人喻為
把沒有專業知識的外行人喻為「門外漢」。
門外漢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mén wài hàn,釋義為某一方面剛入門的外行人。
成語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 天竺證悟法師》:「『祗如他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消息?』庵說:『是門外漢耳。』」
(1)盜拓典故擴展閱讀
1、把在團體中起主導的人喻為( 主心骨) 都一個意思。
2、把足智多謀的人喻為(智多星 )。
3、把接待賓客的當地主人喻為(東道主 )。
4、把公堂台階下受審的囚犯喻為(階下囚 )。
5、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為( 糊塗蟲)。
6、把世故圓滑的人喻為( 老油條)。
7、把沒有專業知識的外行人喻為(門外漢 )。
8、把技藝不精、勉強湊合的人喻為( 三腳貓)。
9、把代人受過替人受罪的人喻為(替罪羊)。
10、把一毛不拔栗色錢財的人喻為(鐵公雞)。
11、把立場不穩見風使舵的人喻為(變色龍)。
12、把蠻橫無賴獨霸一方的人喻為(地頭蛇)。
13、把失去靠山無處投奔的人喻為(喪家犬)。
14、事故圓滑的人 (老狐狸 )。
15、技藝不精,勉強湊合的人 :( 二把刀) 。
16、恩將仇報的人 :(白眼狼) 。
17、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為( 糊塗蟲)。
Ⅱ 竇娥冤引用盜跖`顏淵的典故有何作用
用以指責天地好壞不分,黑白顛倒,更加凸現竇娥的冤屈
Ⅲ 盜跖顏淵是什麼意思
盜跖顏淵:兩個人一個惡卻得到善終,善卻早亡。在世俗的眼光里比喻上天沒眼,善惡的內命運不容公平。
盜跖成天殺無辜的人,烤人的心肝當肉吃,兇殘放縱,聚集黨徒幾千人在天下橫行,竟然長壽而終。盜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民起義首領,後世的君王把他比作暴虐的化身。
顏淵是孔子最賢能的弟子,幾乎達到了聖人的境界,可是很早就因為貧困病死了。
兩個人一個惡卻得到善終,善卻早亡。在世俗的眼光里比喻上天沒眼,善惡的命運不公平。
(3)盜拓典故擴展閱讀:
出處: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 「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 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譯文:
天地只該把清濁分辨,可怎麼竟倒了盜跖和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延壽。
Ⅳ 竇娥冤中引用盜跖顏淵的典故有何作用
盜跖是春秋時有名的被以大盜罪名處死的人,是惡人的代表;
顏淵是孔子門生,有名的賢人。
此處用典意在說明錯勘賢愚,製造冤案。
Ⅳ 盜趾 顏淵的典故是什麼,孰好孰壞,謝謝!
盜跖是春秋時期和孔子同時代的一個農民起義首領,後來的統治者都把他作為專殘暴、凶屬惡的化身,可是這個人橫行無忌,殺戮劫掠,最後竟得善終。
顏淵是孔子最賢能的弟子,幾乎達到了聖人的境界,可是很早就因為貧困而病亡。
兩個人中,為善的早亡,作惡的卻得到善終。 比喻上天沒眼,對善惡的獎懲不公。
見元雜劇《竇娥冤》: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和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命更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