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品的典故
① 有知道漢代有多少點心和典故
典故
金屋藏嬌
漢武帝劉徹四歲時,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劉榮。劉徹之所以能當上太子,全靠景帝的姐姐長公主的幫助。長公主原想把自己的女兒陳阿嬌許給太子劉榮,將來就是皇後。但是太子的母親栗姬卻不領情,於是長公主把目光轉向了劉徹。有一次,她問劉徹願不願意娶阿嬌做妻子,劉徹也很喜歡阿嬌,見姑姑問,便大方地說:以後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就要親自造一棟金屋子送給她。(「若得阿嬌,必以金屋貯之。」)漢景帝見兒子有這樣的氣魄,也同意了這門親事。
千金買來《長門賦》
「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這是辛棄疾在《摸魚兒》中的緬懷詞句。阿嬌嬌生慣養,驕傲善妒,又沒有兒子。加之漢武帝身邊的女人越來越多,尤其是有了衛子夫之後。阿嬌失寵,又因為暗中搞媚術和巫蠱,退居長門宮。為了挽回漢武帝,於是她用重金請司馬相如作了一篇《長門賦》,訴述心中苦悶。此賦也成為漢代名篇。
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是漢人志節高尚的集中體現。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期間碰上一場未遂的政變,牽涉到漢朝使團的人員。蘇武雖然毫不知情,也遭牽連,被拘留在匈奴的統治區。匈奴單於對蘇武嚴施酷刑,迫其投降,蘇武不屈。後來蘇武被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的無人區放牧,還是不肯歸降。時至漢匈重新和好,堅持19年不屈的蘇武最終歸漢,雖然這時的他已經白發蒼蒼,但那根代表大漢王朝的羽毛落盡的旌節,卻從沒離過身。
日飲亡何
典出《漢書·爰盎晃錯列傳》:爰盎「適齊相,徙為吳相。辭行,種(爰盎侄)謂盎曰:『吳王驕日久,國多奸,今絲欲刻治,彼不上書告君,則利劍刺君矣。南方卑濕,絲能日飲,亡何,說王母反而已。如此幸得脫。』盎用種之計,吳王厚遇盎。」
爰盎為吳相,侄兒爰種對他說,吳王驕橫日久,國中多奸人,要盎天天飲酒,不要過問他事,後遂用「日飲亡何,亡何日飲」等指稱每日飲酒,不問事。辛棄疾《玉蝴蝶·叔高書來戒酒用韻》詞:「算從來,人生行樂,休更說,日飲亡何。」載復古《癖習》詩:「逢人共作亡何飲,撥冗時觀未見書。」
一錢不值
灌夫喜歡喝酒,並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結婚,他喝了不少酒。一會,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說:「我不能喝滿杯。」灌夫見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語帶諷刺地說:「你雖是一個貴人,但也應喝完我敬的這杯酒。」田汾還是沒有乾杯。灌夫討了一頓沒趣,就走到臨汝侯灌賢面前敬酒。這時,灌賢正對程不識(曾任邊境太守,後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說話,沒有對他表示出歡迎的樣子。
灌夫心裡本來有氣,看見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罵灌賢說:「我一向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今天在這里你竟和他學婦人們的樣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後,人們對於別人有輕視鄙棄的意思,而要說這人一無長處,或是一無是處,就說「一錢不值」或「不值一錢」,亦即是毫無價值之意。
譬如那些對自己人傲慢無禮,對外人卻卑躬屈膝的人,或是那些外表好看,實際不堪一用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叫它為「一錢不值」。
張敞畫眉的典故
漢宣帝時的京兆尹張敞,因為閨房中替妻子畫眉,結果招致非議,遭長安城中的人譏為「張京兆眉嫵」。當時有同僚上奏皇帝,指張敞此舉有辱士大夫身份。漢宣帝後來召見這位京兆尹,問他為妻畫眉是否屬實。張敞直認不諱,答道:「臣聞閨房之內,夫妻之私,有甚於畫眉者」,並不以為忤。張敞是一個才幹出眾的人,治理長安,政績昭著。漢宣帝愛其才,所以未予深責,但後來一直沒有提拔他,與他為妻畫眉一事不無關系。 而張敞為妻子畫眉的故事就這樣廣傳開來,被歷代詩人引為典故而傳頌。
夜郎自大
這成語其實是一段誤讀的歷史。夜郎故事首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後,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於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達今雲南的滇國,再無法西進。逗留期間,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後來漢使返長安時經過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了同樣問題。這段很平常的故事後來便演變成家喻戶曉的成語。
至於點心,抱歉沒有找到具體的資料
但關於面點有資料記載漢代人喜歡吃帶黏性的米,南方愛吃糯米飯,北方愛吃黃米飯,通常要加棗。在通西域後,流行類似於今天芝麻餅的胡餅,已有粽子,還有一種叫酒溲餅的麵食。
漢代及魏晉南北朝時期,面點進入了婦展階段。如《齊發要術》中就記載有白餅、燒餅等近20個品種,並有詳細製法。另據記載,餛飩、春餅、煎餅也曾在那時出現。
② 擂沙圓的典故
喬家柵是個地名,原指上海城內喬家浜(今喬家路)上的一個居民點。因周圍有柵欄相圍而得名。清朝末年,有人在這里開了間糕團點心店,即以地名為點名。喬家柵點心店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各類食品中尤以「雷沙圓」享譽滬上,於是喬家柵也就成為上海著名的地名之一。上個世界三十年代,由於市政發展的原因,喬家路位於城內偏僻處,點心店的生意逐漸清淡,延至四十年代,有人見喬家柵點心店的生意不錯,也在西區拉都路西愛咸斯路(今襄陽南路永嘉路)口開了家「喬家柵點心店」,專門製作和銷售高級精美點心。由於此處地段市口優於城內喬家路,不久人們便以店名為地名,稱這里為喬家柵。後來為區分二者,一般又分為南市喬家柵和西區喬家柵。解放後,1956年,地處南市西門的「鴻運樓菜館」因支援內地建設而遷出,喬家路的喬家柵點心店遂遷往西門該菜館原址。因為這是地處鬧市,於是西門口的喬家柵點心店又成為上海名店。人們又以店名稱地名,把西門的喬家柵點心店附近叫做喬家柵,原喬家路的喬家柵鮮少使用。 相傳清朝末年,上海城內三牌樓(今三牌樓路)有一位開湯團店的雷氏老太太,為便於顧客把熟湯團帶回家進食而找到了竅門,即把煮熟的湯團撈起,投放在炒熟的赤豆粉中攪拌,使湯團外層沾滿紅色的豆沙粉。這樣湯團不再帶湯,攜帶方便,熱吃冷食悉聽尊便,故名「雷沙圓」。上海喬家食府創設後,大宗生產這種雷沙圓。該店還改進製作方法,將赤豆粉炒製成干沙後,再用十七眼篩篩過,使赤豆粉更加細膩,熟湯圓瀝干水分再投入粉盤擂滾,成品呈紫紅色,清香軟糯,深受食客歡迎。喬家柵食府遂將「雷沙圓」改名「擂沙圓」,成為上海傳統小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