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勇夫的典故

勇夫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20 17:58:51

A. 關於古時信的典故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則也是立身之本。你


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烽火戲諸候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

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B.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典故

「馮唐易老」這個典故出自於《史記.馮唐列傳》。

漢文帝時,馮唐是一位大臣,他當初以孝悌而聞名,拜為中郎署。由於他為人正直無私,敢於進諫,不徇私情,所以時時處處遭到排擠,直到頭發花白,年事已高,也沒有得到升遷,還只是個郎官。
馮唐以孝行著稱於時,被舉薦做了中郎署長,侍奉漢文帝。郎官是漢代的初級官吏,職責是擔任皇宮侍衛,干這活的一般都是年輕人,馮唐作郎官時年紀已經不小了。一次文帝乘車經過馮唐任職的官署,問馮唐說:老人家怎麼還在做郎官?家在哪裡?馮唐說是代郡人。漢文帝曾經做過代王,就說:「我在代郡時,我的尚食監高祛多次和我談到趙將李齊的才能,講述了他在鉅鹿城下作戰的情形。現在我每次吃飯時,心裡總會想起鉅鹿之戰時的李齊。老人家知道這個人嗎?」馮唐回答說:「他尚且比不上廉頗、李牧的指揮才能。」漢文帝說:「憑什麼這樣說呢?」馮唐說:「我的祖父在趙國時,擔任過統率士兵的職務,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親從前做過代相,和趙將李齊也過從甚密,所以能知道他們的為人。」漢文帝聽完馮唐的述說,很高興,拍著大腿說:「我偏偏得不到廉頗、李牧這樣的人做將領,如果有這樣的將領,我難道還憂慮匈奴嗎?」馮唐說:「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漢文帝很不高興,回到宮里,越想越窩火,又召見馮唐,責備他說:「你為什麼當眾侮辱我?難道就不能私下告訴我嗎?」馮唐謝罪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迴避。」
漢文帝還真是個有道明君,又一次詢問馮唐:「您怎麼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頗、李牧呢?」馮唐回答說:「我聽說古時候君王派遣將軍時,跪下來推著車轂說,國門以內的事我決斷,國門以外的事,由將軍裁定。所有軍隊中因功封爵獎賞的事,都由將軍在外決定,歸來再奏報朝廷。這不是虛誇之言呀。我的祖父說,李牧在趙國邊境統率軍隊時,把徵收的稅金自行用來犒賞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夠充分發揮才智。北面驅逐單於,大破東胡,消滅澹林,在西面抑制強秦,在南面支援韓魏。在這時,趙國幾乎成為霸主。後來恰逢趙王遷即位,他的母親是賣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聽信郭開的讒言,最終殺了李牧,讓顏聚取代他。因此軍潰兵敗,被秦人俘虜消滅。如今我聽說魏尚做雲中郡郡守,他把邊地的稅金用來犒賞士兵,還拿出個人的錢財,五天殺一次牛,宴請軍吏、親近左右,因此匈奴人遠遠躲開,不敢靠近雲中郡的邊關要塞。匈奴曾經入侵一次,魏尚率領軍隊出擊,殺死很多敵軍。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從村野來參軍,哪裡弄的懂朝廷的令律例呢?他們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戰,殺敵捕俘,到幕府報功,現在,他們只是因為錯報多殺敵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給法官,削奪他的爵位,判處一年的刑期。由此說來,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文帝聽了很高興,當天就讓馮唐拿著皇帝的節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讓他擔任雲中郡郡守,而任命馮唐作車騎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國的車戰之士。
漢景帝即位後,由於馮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罷官。漢景帝去世後,漢武帝即位,匈奴又來侵犯邊疆,漢武帝又廣征賢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後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里就有這個典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廣的名氣要比馮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舉侵入,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於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沖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從這件事來看,皇帝還是很看重他的。
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但是李廣縱然戰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侯,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為李廣惋惜「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但李廣難封是真的不走運嗎?歷史評價一個人常帶有感情色彩(現代評價一個人多帶有政治色彩),對李廣同情多於理性分析。因此對於李廣難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運外,還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廣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打起仗來行蹤飄乎不定,行動敏捷,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在做上谷太守時,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個人生死於外,戰斗非常勇猛。以力戰為名。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皇上愛其才,恐亡之,把李廣調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銳之,不可長葆。」意思是兵器太鋒利了就容易折斷。李廣本人自以為天下無敵,從心底里蔑視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麼,多虧匈奴人不懂漢家孫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廣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計捉走或殺死。雖然李廣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戰勇敢,但李廣除了力戰外,不懂戰略部署,從戰術上勝敵人,只是以勇猛勝人,如一介猛夫,自負非常輕敵。

李廣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李廣被捉。此點說明李廣一介勇夫,除了單對單、等對等、多打少外,只要敵人兵一多,李廣便無可奈何,要麼兵敗,要麼被捉。
李廣設計逃走,李廣兵敗,當斬,贖為庶人。李廣回霸陵亭太晚,城門已關。霸陵亭尉趁著一股酒勁,呵斥廣:「今將軍不得夜行,何況你是前將軍!」李廣氣而無可奈何。雖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辦事。等李廣又一次被皇上用為右北平太守時,李廣心想:「上次被那個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視我飛將軍,這次我非殺了他而後快。」於是李廣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軍中,後而斬之。這一點說明李廣心胸太狹窄,心中容不得對自己有意見的人。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李廣心裡竟容不下一個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見李廣氣量狹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廣不殺霸陵亭尉的話,霸陵亭尉必然會內疚自責,感激李廣的不殺之恩,他也必然在殺敵時力戰以報答李廣,但李廣卻憑一時之氣殺了他。沒有恢宏氣度的人又怎麼會去統領千軍萬馬呢?
同樣是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他坐牢的時,獄吏田甲辱安國。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灑尿滅之。」後韓安國被拜為梁內史。田甲知後,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說:「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韓安國認罪。韓安國笑著說:「你給我灑泡尿看看。」韓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了他。這就是韓安國一種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但李廣卻做不到。
李廣數不能封侯,於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中註定不封侯?」王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殺俘虜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義的事情,何況又殺了800人,因此李廣必會遭到報應。果然從李陵投降匈奴之後,李廣家就衰敗下去。
李廣在參與衛青大將軍的漠北之決戰時,衛青讓李廣從側路襲擊,但李廣一介勇夫思想的頑疾又出現,他請戰當先鋒,但衛青卻沒有同意李廣的請求,李廣怒而回部。一是衛青了解李廣,李廣自以為是,不聽指揮,沒有大局意識,跟敵人小打小鬧行,大規模作戰就不能勝任了;二是衛青看到李廣年紀也大了,體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廣急於封侯,想最後一博取得戰績,因此在他這種急於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失誤。因此衛青還是很理智的拒絕了李廣的請戰請求。但就是讓李廣從側路進攻,李廣也沒有順利完成任務,他帶領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單於逃跑。衛青責怪了李廣幾句。李廣頓時感到一陣悲涼:「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於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然後引刀自剄,死的很悲壯,百姓聞之皆慟哭之。最終李廣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機會。
說到跟匈奴的大戰斗李廣沒有勝過,但在「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立下戰功。梁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事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持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很明白。當時李廣為什麼要接受將軍印呢,還是一點原因李廣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系,自以為立下戰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我的獎賞,我還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結果李廣此舉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老子曰:「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但李廣卻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斗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命哉!

C. 疾風知勁草的歷史典故

李世民寫過一首有名的詩《贈蕭瑀》:「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意思就是在狂風中才能看出草的堅韌,在亂世里方能顯出忠臣的赤誠之心。性情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義,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懷有仁愛。
這首詩對蕭瑀的評價很高,對他的忠心進行了充分的肯定,而蕭瑀起初也是隋朝的官吏,後來投降了李世民,受到了重用,得到了李世民的賞識。
「板盪」一詞典出《詩經·大雅》,其中有《板》《盪》兩篇,寫當時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貧苦,後來「板盪」便被用來形容天下大亂,局勢動盪不安。《板》、《盪》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經典《詩經·大雅》中的兩篇。舊說《板》、《盪》二詩皆諷刺周厲王時代的政局混亂、危機四伏,後以此二詩篇名「板」、「盪」借代局勢危難、社會動盪。
唐太宗李世民《賜蕭禹》詩:「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後漢演義》第六十三回:「見危授命,大義凜然,雖死且不朽矣!語雲:『板盪識忠臣!』信然!」此後「疾風知勁草,板盪識忠臣」成為中國古訓名言、名聯。
新朝末年,由於王莽在統治期間屢次改變幣制,造成經濟上的混亂狀態,法令苛細,徭役繁重,社會矛盾激化。公元17年,終於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西漢的皇族劉秀,乘機和兄長劉演起兵響應,加入綠林起義軍。行軍途中,有個名叫王霸的帶領一批人來投奔劉秀,受到了劉秀的歡迎。後來,他跟隨劉秀出戰新軍,建立了不少功勛。
不久,王霸因父親年老體弱,辭別了劉秀回家待奉老父。後來劉秀率軍又路過王霸老家的時候,特地去看望他。王霸深受感動,請求父親讓他離家再追隨劉秀。他父親深明大義,說:「既然劉將軍如此看重你,你就跟他幹下去吧,不要半途而廢。」
就在這一年,也是西漢皇族而被起義軍推為更始將軍的劉玄稱帝,年號更始。更始帝對劉秀兄弟十分猜忌,殺害了劉演。劉秀怕遭到殺害,請求他派自己到河北去招撫各州郡歸順,劉玄同意了。劉秀命王霸隨他前往河北。當時,更始帝的勢力末能達到河北,到那裡去招撫是很危險的。
劉秀一行進入黃河以北後很不順利,處境非常危險,也非常睏乏。隨從中許多人對前途失去了信心,又害怕艱苦,紛紛離開了劉秀。先前和王霸一起投奔劉秀的幾十個人,都陸續不辭而別;只有王霸還和以前一樣,忠誠地跟著劉秀。劉秀見王霸至今還忠於自己,感慨地對他說:「從前在潁川跟隨我的人都跑了,唯有你獨留在我身邊。只有在迅猛的風中看出堅韌的草,這話現在得到了驗證。」
劉秀在河北積極活動,以恢復漢家制度為號召,取得了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鎮壓和收編了起義軍,力量逐步壯大起來。公元25年,他利用農民起義的力量,終於推翻王莽政權,即皇帝位,史稱東漢光武帝。王霸也被封為富波侯、偏將軍、討虜將軍。

D. 網羅八字成語及其意思.其典故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一人當關,萬夫莫開.
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十年樹人,百年樹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耳聞是虛,眼見為實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三十六策,走為上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
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養軍千日,用兵一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攻其不備 出其不意
充耳不聞 視而不見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一文錢,逼死英雄漢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一絲不線,單木不林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一佛出世,二佛涅盤 一言即出,駟馬難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十目所視,十指所指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三分象人,七分象鬼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山河易改,本性難易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己不所欲,勿施於人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匹夫無罪,懷碧其罪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見之不取,思之千里 見可而進,知難而推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從善而登,從惡如崩 月潤而風,礎潤而雨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為臣死忠,為子死孝 為虺弗摧,為蛇若何 為淵驅魚,為從驅雀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水來伸手,飯來張口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生與憂患,死於安樂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機不可失,時不在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成者為王,敗者為虜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百萬買宅,千萬買鄰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爭名於朝,爭利於市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慶父不死,魯難求已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盡信書,不如盡無書 如聞其人,如見其人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走了和尚,走不了廟 運用之妙,在於一心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時光如箭,光陰如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兵來將擋,水來土堰
身在江湖,心馳魏闕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取之無禁,用之無竭 招之既來,揮之既去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狗嘴裡,吐不出象牙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知無不言,言無不聽 知足不辱,知足不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城門失火,殃及魚池 樹猶如此,人和以堪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皇天不親,惟德是輔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香鉺之下,必有死魚 獅子捕兔,亦用全力 順人者昌,逆人者亡
順之者成,逆之者敗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順天者逸,逆天者勞
順德者吉,逆德者凶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悔而諄諄,聽我藐藐 說一是一,說二是二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差若毫氂,繆之千里 養兒防老,積谷防飢 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神而明之,存孚其人 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眉頭一皺,計上心頭
餓死是小,失節是大 拿賊拿臟,拿奸拿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捉賊要臟,捉姦要雙
積慶之家,必有餘慶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盛明之下,其實難副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銅山西崩,洛神東應 欲人無聞,莫若勿為 得人其昌,失人者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祿無常家,福無定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躲得和尚,躲不得廟 福不重至,禍必重來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疑人不使,使人不疑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靡不有初,克鮮有終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E.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句話的典故。

詞目: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拼音:zhòng shàng zhī xià,bì yǒu yǒng fū 釋義:在豐厚的賞賜之下,版一定有膽量去做的人權。舊指用大量金錢、財物作鼓勵手段,可誘導人為之效力。 出處:漢·黃石公《黃石公三略》上:「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士。」 示例:~,賞罰若明,其計必成。(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

F. 找10個八字成語,要有來源和典故。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解釋: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踏踏實實,堅持到底,否則,雖然只差一點,也會前功盡棄。歷代許多激勵人們堅持不懈的格言警句都出自於這句話,如「功勤一簣可成山,由少而多莫懼煩」等。
出處: 《尚書•旅獒》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
解釋: 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出處: 《星火燎原·跨上新的高度》:「那時我還缺乏理解,但是也曉得大部分同志習慣於『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解釋: 〖解釋〗指用重金懸賞,就會有勇於出來幹事的人。
出處: 〖出處〗《後漢書·耿純傳》:「重賞甘餌,可以聚人者也。」李賢注引《黃石公記》:「芳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智者千慮,或有一失
解釋: 〖解釋〗指聰明人對問題深思熟慮,也難免出現差錯。
出處: 〖出處〗《舊唐書·宇文融傳》:「臣聞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愚夫千計,亦有一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解釋: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處: 《周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解釋: 〖解釋〗形容了解的情況不全面。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出處: 〖出處〗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五:「哈哈,你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你說,咱們先買地,後蓋房呢,還是先蓋了房子後買地?」

爭名於朝,爭利於市
解釋: 〖解釋〗朝:朝廷。市:市場。在朝廷上爭奪名位,在集市上計較贏利得失。即爭名奪利。
出處: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解釋: 〖解釋〗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心思。
出處: 〖出處〗《中庸》「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宋·朱熹註:「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嘗不同,則道之不遠於人者可見。故己之所不欲,則勿以施至於人。」

身在江湖,心懸魏闕
解釋: 〖解釋〗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築,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出處: 〖出處〗《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寧為雞口,毋為牛後
解釋: 〖解釋〗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後。同「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出處: 〖出處〗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後,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