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笙成語典故

笙成語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20 16:58:37

Ⅰ 帶笙字為成語的有哪些

笙歌鼎沸:形容樂聲歌聲熱鬧非常。
笙磬同音:比喻人事協調,關系和睦。
夜夜笙歌:帝王將相生活奢侈無道,荒淫無度
鳳管鸞笙:笙簫之樂的美稱。

Ⅱ 帶有鳴笙的成語

鳳管鸞笙 [fèng guǎn luán shēng]
生詞本
基本釋義
笙簫之樂的美稱。
出 處
明·廷訥《獅吼記·訪友》:「歌兒舞女朝朝醉,鳳管鸞笙步步隨。」

Ⅲ 笙熬有什麼成語

鼓吹喧天:「此日又有龍舟可觀笙歌鼎沸 shēng gē dǐng fèi 【解釋】形容樂聲歌內聲熱鬧非常:「容黃旗影里,傾城而出。」 【結構】主謂式成語 【例句】元·高明《琵琶記·新進士宴杏園》。 【出處】宋·吳自牧《夢粱錄·清明節》,笙歌鼎沸,都人不論貧富,笙歌鼎沸

Ⅳ 笙在發展過程中有哪些故事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歷史悠久,能奏和聲。它是以簧、管配合振動發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

據史籍記載,女媧是被古人尊為人類始祖的伏羲的妹妹。在傳說中,女媧和伏羲具有一種人首蛇身的異相,女媧也被尊奉為人類之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

女媧有許多豐功偉績,煉石補天,治理洪水,摶土造人,救災救民,繁衍人類,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女媧發明創造了笙簧。《博雅》引《世本》雲:

女媧作笙簧。笙,生也,

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

中空而受簧也。

《說文解字》在解釋「媧」字時,雲:

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

兩者聯系觀之,看出女媧是一位生育人類,創造萬物的偉大母親。傳說,女媧從昆侖山腳下最溫暖的溪水邊取來竹子,用繩子或木框把一些發音不同的竹管編排在一起,還在竹管裡面加上竹製簧片。再選來上好的生長在黃河流域最平緩河段的葫蘆,用葫蘆製成笙斗。吹嘴由木頭製成,木頭是有名的楠木。將編排好的竹管呈馬蹄形狀,排列在笙鬥上面。這一切做好之後,就能吹出悅耳動聽的聲音。

笙的單色清涼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深厚低沉。女媧把這種樂器當作禮物送給了她的孩子們。她說:「孩子們,當你們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喜悅的時候,可以用它吹曲調,那曲調就是你心情的表達。」

人們感到好神奇,爭先恐後地向女媧學習製作的方法,很快製作這種樂器的手藝就在人們中間傳播開來。

在女媧的教導下,人們還發明了笙簧的其他許多種用法,比如說,用它表達快樂,慶祝豐收,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等等,只是曲調不同而已。

看著孩子們平安、歡樂的生活,女媧覺得自己的工作完成了。至於其他的,她相信人類會在以後的生活中不斷地學習進步的。

這時,一架由白螭帶路、黃雲簇擁、飛龍駕馭的雷車降落在地面上。天帝派人來接女媧回天庭了。女媧登上雷

車,乘雲駕龍而去。大地上的人類為了感激女媧的恩德,表達對她的懷念,就將女媧奉為女媧娘娘,以隆重的形式祭祀她。

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有了笙的雛型。在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記載。「和」即是後世小笙的前身。《爾雅·釋樂》記載:

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在我國古代樂器分類中,笙為匏類樂器。《詩經》的《小雅·鹿鳴》寫道: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可見笙在當時已經很流行了。從戰國到漢代的文獻中,共同記載著笙和竽兩種同類樂器。《周禮·春官》中有:

笙師,……掌教歙竽、笙、塤、籥、簫、篪、篴、管。

「笙」為官名,其職務是總管教習吹竽和笙等樂器。竽和笙的區別是:笙體小、簧少;竽體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編管插入葫蘆內,並以葫蘆作為共鳴體,故一些文獻認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笙,如《呂氏春秋·仲夏紀》高綉註:

竽,笙之大者。

春秋戰國時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樂器。竽還一度在宮廷、貴族或市民中廣泛地流行。

春秋時期,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般在重大的儀式或宴請時,都會用「笙」來助興。春秋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著名的笙演奏家,可見笙在當時的重視程度。後來的戰國時期,笙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成就了笙在演奏樂器中的重要地位。戰國時,齊國國君齊宣王特別喜愛聽竽的大合奏,他在宮廷里專

門成立了300人的大樂隊,以便時常聽樂隊演奏。有個叫南郭先生的人,他本來不會吹竽,也混進了這個樂隊。演奏的時候,他學著別人的樣子雙手捧著竽,搖頭晃腦,裝著在吹奏的樣子。日子一天天地就這樣過去,誰也沒有發現,他同樣得到齊宣王的獎賞。

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這位新國王恰好相反,他喜歡聽竽的獨奏。他把樂隊的人找來,叫他們一個一個地演奏。南郭先生看到這種情況,怕真相暴露,犯欺君大罪,中途就悄悄地溜走了。

成語「濫竽充數」便來自這個寓言。先秦以來,笙的形制變化很大,漢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蘆竹或紫竹製作,笙管數為12根至18根,簧片用竹製作,笙斗用瓠製作。漢以後,簧片漸改用銅制。在東漢的古籍里,記載笙的形制。《說文解字》中有:

笙,十三簧,象鳳之身。

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記載的竽為36簧。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並設有折疊管,用於產生低音,簧是用銅片製成的。從出土的西漢百戲陶俑和東漢石刻百戲畫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戲樂隊中佔有重要地位。

隋唐時期竽還存在,但在九、十部樂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樂和唐十部樂中的清樂、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中均被採用。唐代涌現出許多演奏笙的名家,他們的技藝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詩人還為笙寫下了詩作。

《聽鄰家吹笙》是唐代詩人郎士元的作品。這首詩用比喻、通感和想像的手法,從聽笙寫起,極其浪漫地創造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意境。詩道: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詩人借笙曲傳達心曲,以心曲應和笙曲,正是這個「疑」字,將心曲與笙曲巧妙地融為一體。在這種如幻如夢的奇境之中,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鄰家」笙樂的明麗與歡快。

741年,詩人李白好友元丹丘應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之邀,共同訪道,自其隱居處東蒙山西入長安,途經兗州治城瑕丘,李白為他餞別,特作《鳳吹笙曲》詩,全詩共十六句,惜別之情深切動人。

仙人十五愛吹笙,學得昆丘彩鳳鳴。

始聞煉氣餐金液,復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幾千里,鳳笙去去無窮已。

欲嘆離聲發絳唇,更嗟別調流纖指。

此時惜別詎堪聞,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卻奏仙歌響綠雲。

綠雲紫氣向函關,訪道應尋緱氏山。

莫學吹笙王子晉,一遇浮丘斷不還。

唐代以後,演奏家們把笙斗改為木製,笙斗周圍髹漆繪花紋,形式有19、17和13簧多種;後來又流行一種17簧義管笙,這種笙在17簧以外另備兩支「義管」供轉調時替換用。後來19簧笙也失傳了。後來經過流傳,又用銅斗取代了木斗,同時簧片也從竹製改為銅制。

我國的笙、竽在盛唐時東傳到日本,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里,一直保存著我國唐時製作的吳竹笙、竽各兩支,假斑竹笙、竽各一支,皆為17管,其排列辦法均呈馬蹄形,唯彎曲的吹嘴特別長,鬥上都有油漆彩繪的人物或風景畫。古籍中所說竽為多管,而正倉院所存的唐俗樂使用的竽,則與笙同為17管。

到了宋代,竽則消聲匿跡,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無竽色。北宋景德三年,也就是1006年,宮廷樂工單仲辛又製作成19簧笙,此後19簧笙在宮廷和民間又得到了普遍的應用。

明、清以來,流行的笙多為17簧、14簧方笙、13簧和10簧。

我國的笙對西洋樂器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笙最早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波斯,1777年,法國傳教士阿米奧又將笙傳

到歐洲。

1780年,僑居俄國的丹麥管風琴製造家柯斯尼克,仿照我國笙的簧片原理,製造出管風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風琴才開始使用音色柔和悅耳的自由簧。

18世紀末,俄國科學院院士雅·什太林,曾撰文稱贊笙是「最受歡迎的中國管風琴」。以後,又促進了風琴和手風琴的發明。

由於笙流傳年代久遠,所以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式樣的笙。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樂器製造者和音樂工作者,對笙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先後試制出擴音笙、加鍵笙等多種新品種,克服了音域不寬、不能轉調和快速演奏不便等缺點,給笙帶來了新的生命力。現在民間使用的笙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多種,但以14簧、17簧最為流行。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渾厚低沉,音量較大。而且在中國傳統吹管樂器中,也是唯一能夠吹出和聲的樂器。在和其他樂器合奏的時候,能起到調和樂隊音色、豐富樂隊音響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樂隊里,笙有時還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笙。

如今,改革後的笙已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獨奏樂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調,也能奏出優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開屏》、《鳳凰展翅》等。

Ⅳ 有關於笙的成語

笙磬同音 比喻人事協調,關系和睦。
鳳管鸞笙 笙簫之樂的美稱。
笙歌鼎沸 形容樂聲歌聲熱鬧非常。

Ⅵ 民間的成語典故

關鍵詞:子弟書;《紅樓夢》;語言;俗語;通俗化</P> 子弟書作為一種通俗文藝、說唱藝術,它運用通俗語言是必然的,這也成為其語言的特質。而在取材眾多小說戲劇的子弟書作品中,改編自《紅樓夢》小說的這二十多篇作品總體來說是比較雅的,尤其是如《黛玉悲秋》、《葬花》、《露淚緣》等等,其中典故的運用、駢儷句式的排比、鋪陳,給人以極為雅緻、莊重的感覺。但它又的確是用淺近的語言,寫出了一篇篇的紅樓故事。</P>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俗語」意為「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1996年修訂本,商務印書館)</P> 據統計,《紅樓夢》中的俗語就有315條,其中加有「俗話說」這類冠詞的前八十回有48條,後四十回有7條,合計55條。加有「古人說」一類冠詞的前八十回有17條,後四十回有8條,合計25條;加有「常言「這類冠詞的,前八十回有4條,後四十回無。研究者還歸納出,《紅樓夢》一書人物引用俗語最多的是王熙鳳,共57條。引用俗語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計16條。民間諺語有268條,成語有11條,歇後語52條,曹雪芹自己創造的有7條。曹雪芹使用的俗語,是比較寬泛的概念,應該包括了民間諺語、成語、古人的詩句和歇後語。所以給《紅樓夢》中使用的俗語定一個標准就是指民間諺語、古語、格言、歇後語等,由勞動人民創造並在人們口頭流傳的經驗的總結。《禮記·大學》中就說:「諺,俗語也。」俗語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傳性。曹雪芹對俗語的態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確了:「我雖不學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來,亦可使閨閣昭傳,復不可破一時之悶,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語。在文學作品中引用俗語,並不自曹雪芹才開始的。從宋元話本、雜劇以來,文學作品中引用俗語已是司空見慣的。據粗略統計《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語高達七百餘條之多,幾乎是《紅樓夢》的一倍。</P> 下面討論一下《紅樓夢》俗語的來源問題。</P> 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說戲曲,對《紅樓夢》的創作有直接的影響。《西廂記》是對曹雪芹創作有最大影響的戲劇作品,無論是主題,還是情節,《紅樓夢》原著有許多情節就是脫胎於《西廂記》的。如四十三回賈寶玉撮土為香私祭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釧兒時茗煙代祝一迴文字,脫胎於《西廂記》第一章第三折中鴛鴦降香第三柱則不語,而紅娘代祝數語,道出鴛鴦心事一段。從語言上看,《西廂記》中許多唱詞、道白,均為《紅樓夢》所吸收。如「紗窗外定有紅娘報」、「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紅樓夢》還吸收了《西廂記》中一些富有表現力的俗語。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紅娘罵張生道:「你原來苗而不秀。呸!你是個銀樣鑞槍頭。」《紅樓夢》二十三回黛玉罵寶玉道:「呸!你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 二是歷史典籍、古人詩詞。《紅樓夢》中第十五回「遠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韓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見於老子的《道德經》;「佳人薄命出自蘇東坡的詩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P> 三是最重要的一個來源,也是俗語最豐富的,就是民間的俗語。曹雪芹《紅樓夢》中引用了許多當時流行於北京地區,尤其是流行於旗人社會的俗語。其中有一些是直接從口語中采擷來的。例如「沒吃過豬肉也看見過豬跑」(十六回)、「搖車里的爺爺,拄拐杖的孫子」(二十四回)、「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見」(六十五回)等等。這些在小說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新鮮有趣,朴實自然。</P> 四是自己的創造。《紅樓夢》中有一些俗語是曹雪芹自己的創造。清人裕瑞在《棗窗閑筆》中,謂雪芹「善談吐,風雅游戲,觸境生春。聞其奇談娓娓然,令人終日不倦。是以其書絕妙盡致。」可見曹雪芹是一個很風趣詼諧的人。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護官符,還有有打油詩意味的好了歌等等 所以,《紅樓夢》的俗語,大部分是來自於元明清小說戲曲,相當大部分來自當時的民間,小部分來自歷史典籍、古人詩詞,極少是曹雪芹在「時諺」基礎上的創造。那麼直接來自於民間的說唱藝術,子弟書的俗語運用極為廣泛,其來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戲曲、小說、前人詩歌、詞曲、歷史典籍,更多是來自於當時生活中流行的口頭語、俗語、諺語等等。戲曲家、民俗學家傅惜華先生曾說過:「子弟書……詞句雖有時近於俚淺,婦孺皆曉,然其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出其口;極其真善美之致。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無能與倫者也。」∞這里的「婦孺皆曉」道出了子弟書語言的通俗性,甚至近於「俚淺」,以淺近的俗語、俚語來創作,才能在民間具有普及推廣的優勢。子弟書用七言律詩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數的碎句做襯墊,這是它的句法基凋。啟功先生分析認為:「正是因為修養不深,也就是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這樣的膽力」,「其實杜甫做詩時也未必像解詩的人想的那麼多」,「子弟書的成就,恰在於膽,也恰在於淺。」</P> 那麼28篇《紅樓夢》子弟書中,運用了哪些俗語呢?筆者歸納如下:</P> ; 俗語出處備注</P> 1、俗語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咱們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二入榮國府》第一回劉老老語</P> 《二入榮國府》第四回王熙鳳語</P> 3、上年紀老人更與老人親。 《二入榮國府》第五回敘述者語</P> 5、古人雲菽水承歡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樂老親。 《二入榮國府》第八回敘述者語</P> 6、古人雲愛親並愛親之母,能為孝子必為賢孫。 《二入榮國府》第九回寶玉語</P> 7、自古道貞節二字女自根本,從一而終無變更。 《芙蓉誄》第四回晴雯語</P> 8、人說是聞名不如來見面。 《芙蓉誄》第五回燈姑娘語(晴雯表嫂)</P> 9、要知道人死焉能會再生? 《芙蓉誄》第六回黛玉語</P> 10、薄命兒的紅顏林黛玉。 《露淚緣》第一回敘述者語</P> ; 11、古人說窮乃攻書原不錯,又道是書能解悶未必真。 《露淚緣》第五同黛玉語</P> 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隨緣隨分莫追求。《露淚緣》第六回王熙鳳語</P> 13、倒不如打開壁子說亮話。《露淚緣》第十回寶釵語</P> 15、沒見過這兩個不知好歹的冤家嘔死個人。 《二玉論心》第一回賈母語</P> 《二玉論心》頭回詩篇</P> < 17、古人雲韶光易過紅顏易老&《葬花》第二回黛玉語</P> 18、深知你花言巧語呆里藏奸。&《葬花》第四回黛玉語</P> 、我與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捨得疊被鋪床待吾眠。& 《葬花》第四回寶玉語</P> 20、又誰知韶華有限悠然去,晚景無多一旦空。《悲秋》黛玉語</P> 21、低聲說你是傾國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p; 《雙玉埋紅》寶玉語</P> 22、也是個銀樣鑞槍頭。; 《雙玉埋紅》黛玉語</P> ; 23、唱一聲如花美眷音多慘,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 《雙玉埋紅》敘述者語</P> 24、又聽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間天上兩悠悠。; 《雙玉埋紅》敘述者語</P> bsp; 《議宴陳園》二回劉老老語</P> <P> 其中敘述者語言中所運用的俗語有8條,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見人物語言中自然運用適當的口語、俗語是在《紅樓夢》子弟書中是更多運用的。那麼子弟書語言的通俗性,對俗語的運用還體現在對俗語詞彙和口頭詞彙的運用上。人物對話中最能體現俗語、口頭語的運用,在對話中體現人物的不同性格,這在前面人物論中有所涉及,這里我們不妨就語言來看一看。歸納《紅樓夢》子弟書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語言,運用俗語詞彙、口頭詞彙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寶玉、黛玉、劉老老、鳳姐、燈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這幾個人物。先來看看寶黛所說的俗語和俗語詞彙、口語詞彙。黛玉作為貴族小姐,從她的口中說出了6條俗語,佔了較大的比例,加上寶玉的3條,光這對公子小姐所說的俗語就有9條之多。而二人在一起獨處的時候,對話也較為隨意,運用的俗語詞彙比較多,可見兩個人非同一般的關系。</P> 例如《雙玉埋紅》中寫寶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讀《西廂記》的溫馨與和諧。</P> ; 又翻一過要留心記,這寶玉在姑娘的身後咂嘴搖頭。</P> 低聲說你是傾國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這佳人聽罷登時滿面羞。</P> 說你看了邪書拿我湊趣,我成了爺們玩,意兒逗笑兒的丫頭。</P> 一面說著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內去講講情由。</P> <P> 這寶玉著忙復又賠不是,說好妹妹恕我言語不防頭。</P> <P> 我從此競把絕大烏龜化,等妹妹百年之後葉落歸秋。</P> <P> 將妹妹賢德行書勒石上,我替妹妹馱於背上萬載無休。</P> <P> 林黛玉聽言不免噗哧笑,說呸也是個銀樣躐槍頭。</P> <P> 寶玉說這個也就該罰你,我也到太太房內訴情由。</P> <P> 黛玉說你當你能過目成誦,還有個一目十行在後頭。</P> <P> 這一段寶玉一時興起,引用了《西廂記》中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意。黛玉心裡聽著高興,表面上還要佯裝委屈,揚言要去太太房裡告狀。急得寶玉以趣語哄逗黛玉,說自己是「大烏龜」、「我替妹妹駝於背上萬載不休」。這段有趣的自咒之語是對原著的化用,原著寫寶玉急著賠不是道:「要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里,叫個掘頭黿吃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兒,我往你墳上替你駝一輩子碑去。」而黛玉也轉怒為喜,同樣引用《西廂記》中的話「呸也是個銀樣躐槍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兩位主人公在一來一去,一退一進中,表現了親昵隨便、無拘無束的關系。而其中,俗語詞彙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P> <P> 再比如《悲秋》第四回中,寶黛二人又一次有了矛盾沖突,寶玉一再安慰討好,也不能好佳人的怒氣平息下去。黛玉對他的一番話也是極為口語化的:</P> <P> 說起開罷那邊給我斯文著坐,方才我出去了受不了外邊的風。</P> <P> 剛剛的睡醒你又來纏我,我知道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難星。</P> <P> 似這般拉拉扯扯成甚麼樣子,也不管人家的手腕子發酸骨節兒疼。</P> <P> 動不動有人無人來上頭上臉,討人嫌更比從前說話兒瘋。</P> <P> 知道么一年小二年大也該把那脾氣兒改,</P> <P> 何苦呢傳出去又惹的別人好說不好聽。</P> <P> 還有那一句言詞奉勸你,二爺的話好歹別當耳傍風。</P> <P> 誰像你終朝只在女孩兒們一處里攪,</P> <P> 從沒見一個胭脂兒常沾在爺們的嘴上紅。</P> <P> 這其中的「起開罷」、「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難星」、「討人嫌」、「話兒瘋」、「耳傍風」等等詞語,是通俗的口語詞彙,從黛玉的口中說出,可見黛玉與寶玉的關系之親密,黛玉可以這樣毫不掩飾地批評寶玉,而「魔難星」、「討人嫌」等詞,又反映出一種名貶實褒的意味。寶黛的語言中所運用的俗語詞彙和口語詞彙,體現了二人親密無間的關系,即使是從較有文學修養的貴族公子小姐的口中說出這些話,也顯得風趣、自然,增添了情趣,也增進了二人之間的感情。</P> <P> 再看看體現不同性格的、卻又反映本色的自然口語從下面人物口中說出有什麼樣的效果。</P> <P> 作為農村老嫗的劉老老,前面已經有專門的章節做過討論和分析。這里在略加舉例說明,劉老老的語言可以說是目不識丁的農村老太太的真實反映。「二入榮國府」鬧出了很多的笑話,其中最能體現子弟書作者創新的還是老祖宗見到劉老老的一問一答,這一文一俗,一個文話兒謙辭,一個是「有錯岔批」,逗得滿堂大笑。</P> <P> 先看看老祖宗是怎麼問的:</P> <P> 因問道老親家貴庚年多少?花甲還是七旬與六旬?</P> <P> 為什麼年來未見親家的面,多因為事務兒匆忙疏淡了親。</P> <P> 你若是不嫌儉慢就請下榻,何妨呢曠幾天兒在此處存。</P> <P> 「貴庚」、「花甲」、「七旬」、「下榻」,這樣正式的文言話語,粗村的劉老老能聽懂也就真是奇怪了。也難怪她會理解錯誤,答非所問了;</P> <P> 忙應道少年時耕種我全都會,如今衰老了力難禁。</P> <P> 老祖宗方才問我田多少,能多少呢二畝薄沙零四分。</P> <P> 我家裡離城不遠三十里,最好我不用七尋與八尋。</P> <P> 這幾年年成不濟沒收麥子,就便忙誰敢疏忽斷絕了親。</P> <P> 等來年麥子收成磨些個白乾麵,我送來老祖宗姑娘們嘗個新。</P> <P> 北屯裡破廟中就有那上塔和下塔,沒意思逛一會兒的工夫就膩死人。</P> <P> 好一通回答,「能多少呢」、「磨些個」、「就便」「膩死人」,這才是從劉老老口中可能說出的話了。同是老婦人,一富一貧,一文雅一粗疏,在這語言對白中身份地位、文化修養都得到了極其生動有趣的體現。再比如《三宣牙牌令》中,劉老老的酒令也極有意思,「是個人都會種莊稼」、「七三兒七四兒是小娃娃」、「要四稱五快把秤拿」、「這枝花難道就常開不落,落了時無非結個大倭瓜」等等。《紅樓夢》子弟書中,劉老老語言中的俗語詞彙、口語詞彙要豐富得多,這在前文分析人物時已經有所涉及,就不多加贅述了。</P> <P> 鳳姐在眾年輕女子中是沒有什麼文化的,吟詩也只能說出「一夜北風緊」這樣的句子。但是她的社會閱歷、她的見識膽略、她的圓通練達卻是眾年輕女子中無人能比的,即使是男人也未必比得過的。自然她也練的一副好口才,在老祖宗和王夫人面前頗得信任和寵愛。正因為她的文化背景,她的見識,才使她的語言也多用俗語或口語詞彙,呈現較為通俗甚至粗俗的特點。例如子弟書《露淚緣》中第六回「誤喜」,鳳姐試探寶玉後對老祖宗的一段話,就充分說明了她的語言色彩:</P> <P> 看他病體雖然痊可,只提林字兒就像蜜里油。</P> <P> 有說有笑一團高興,出來進去好像個活猴。</P> <P> 雖然暫時將他哄過,只恐怕當場要露楦頭。</P> <P> 打破了燈虎兒如何是好,兀的不是一天好事變成愁!</P> <P> 這是鳳姐形容寶玉在得知要娶林妹妹後興奮的樣子,「像蜜里油」,形容心情的無比快樂與甜蜜,「像個活猴」,可見他幾乎高興得不能自己了。「楦頭」、「打破燈虎兒」和「兀的」都是俗語詞,這里「燈虎兒」就是燈謎的意思,而「楦頭」,本指製鞋或制帽時所用的模型,一般為木製的,這里的意思是「兀的」就是「這」的意思。可見,在鳳姐的嘴中說出了如此地道的俗語詞彙是非常合理的,也增加了形象性和生動性。</P> <P> 還有很有特色的,出現在《芙蓉誄》中的燈姑娘的語言,她是晴雯的表嫂,晴雯被攆出怡紅院後,就是住在她的家裡。原著對她沒有過多的敘述,子弟書中也只有在此篇的第五回「遇嫂」才讓她登態台亮相。在子弟書中,燈姑娘遠比原著要風流,也遠比原著要豐滿,她說出的話,道出了她的見識,可見她的閱歷,也反映了當時的市民愛好和審美趣味。</P> <P> 書畫琴棋學過沒有?笙管絲弦習過不曾?</P> <P> 街市上楚館秦樓曾去走,城兒外花街柳巷可閑行?</P> <P> 平日間好碰湖來好壓寶?愛拋球兒愛拉弓?</P> <P> 十錦的雜耍看不看?傀儡的戲兒聽不聽?</P> <P> 骰子老陽學過沒有?天九的牌兒你能不能?</P> <P> 這反映了市井的愛好和趣味。燈姑娘和劉老老又有所不同,她是生活在城市的下層婦女,日常接觸的都是這類的東西。而在她對寶玉的問話中也透露出一個信息就是,當時的人們對於琴棋書畫、花街柳巷、碰湖壓寶、拋球拉弓、看雜耍、聽傀儡戲、玩牌九還是非常喜好的,可見當時的社會風貌和市民的休閑娛樂。這一些都是小說原著所沒有的,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新,不在於燈姑娘本人,而在於她的市井語言和她的語言中透露的社會文化信息。</P> <P> 最後再說說傻大姐。傻大姐在小說原著中出現過兩次,都是起了一個關鍵的揭示真相的作用,一是她拾到香囊,才有了抄撿大觀園;再就是她把寶玉要娶寶釵的消息透露給了黛玉。而子弟書中,只有《露淚緣》第二回「傻泄」中出現了傻大姐,她也無意中將消息泄露,惹動了黛玉的心頭之恨,才有了下面一系列的情節。從情節構思上來說,子弟書這一部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傻大姐和黛玉的對話,頗有意思,其中俗語詞彙、口語詞彙的運用非常豐富,符合人物的身份、背景,也對人物的性格的塑造起到很大作用:</P> <P> (黛玉見傻大姐躲在山坡後哭)</P> <P> 忙問道丫頭你哭因何事?有什麼委屈你對著我說。</P> <P> 莫不是主子生氣要責罰你?莫不是大丫頭們把你挫磨?</P> <P> 那丫頭傻頭傻腦全不理,說人家委屈你怎麼曉得!</P> <P> 林黛玉又是可憐又是可笑,說快快明言我替你撕羅。</P> <P> 大姐說方才我是無心的話,和那些姐姐們撈閑磕。</P> <P> 我姐姐不犯就打我,巴掌掄圓在臉上擱。</P> <P> 打得我火星亂爆金花滾,到如今還是嘴巴子生疼不敢摸。</P> <P> 黛玉說你這丫頭真是傻,到底是為什麼事情總不明白。</P> <P> 還只管冬瓜茄子胡拉扯,慪的我心煩誰合你耐磨!</P> <P> 因為是和智力水平有限的傻大姐說話,黛玉的語言也變得更加通俗了。「挫磨」、「撕羅」,都應該是當時的口語詞,逼問傻大姐趕快把哭泣的原因說出來。那麼傻大姐自然就是一通大白話了,「嘮閑嗑」,說閑話、聊天,「數落」、「嚼舌」等等,現在在日常用語中也經常使用。還有後面的「忽喇巴兒的」、「打旋磨」都是形象的語言,一個是擬聲詞,一個是比喻詞。黛玉隨和、甚至哄逗傻大姐和傻大姐懵懵懂懂的對話場景也就如在眼前了。</P> <P> 以上列舉的是《紅樓夢》子弟書作品中人物的語言,運用俗語或俗語詞彙、口語詞彙的情況是比較多的,而且都極其符合人物的性格、背景和所處的環境,增加了文詞的生動性和生活化。而在子弟書作品的敘述語言中,也大量運用了俗語或俗語詞彙。例如《二入榮國府》第八回寫道:「這婆子形容雖然笨他心中巧,常言道長老了的生薑更辣人。一句句捎言帶語把艱難訴,奉承時隨風兒上順可人的心。來意原為是求周濟,看光景搭訕著便把腿兒伸。」敘述者以客觀的眼光敘述評價了劉老老,用俗語形容她是老生薑,是經過世事的。而劉老老也見風使舵,說著順人心的話,討人歡心。一句「隨風兒上順可人的心」,一個「搭訕」,把她的隨意放鬆的心理狀態勾畫無疑。.</P> <P> 另外其他的《紅樓夢》子弟書作品中運用俗語詞彙和口語詞也是很多的。例如「孤拐兒」、「兀的」、「腌臢」、「魔亂」等。這些都體現《紅樓夢》子弟書語言的特殊味道,一方面是來自於對原著語言風格的借鑒,另一方面是來自於子弟書這一特殊體制對語言的要求。子弟書極具有京、津和東北一帶的風格和特點,因為要符合唱故事的需要,所以音樂成為其重要因素之一,而它所押的十三道大轍就是北方俗曲壓韻的依據。這二十多篇《紅樓夢》子弟書作品多集中用人辰韻(八篇)、東中韻(七篇)和言錢韻(五篇),另外一七韻、花發韻、油求韻、波梭韻、江陽韻和遙條韻都有涉及。而更絕的是《露淚緣》,十三回正好用全了十三道大轍。作為曲藝的子弟書具有曲藝藝術的特徵,例如特別注重運用日常生活的口頭語言、俗語、俚語、歇後語及各種民間掌故,具有鮮活的時代風格和生活氣息。 很不錯哦,你可以試下
e毿ㄆㄢa臁

Ⅶ 成語典故(古文)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注釋

憫――――耽心、憂慮的意思。
長――――生長、發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
謂――――告訴。
病――――勞累。
予――――文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
趨――――趕去。
非徒―――不僅只是。

評點

此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

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象現在的笙。
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廩―――――糧食倉庫。

評點

千百年來,濫竽充數這個故事,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愚公移山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注釋

太形——山名,就是太行山,位於山西省同河北、河南兩省的交界地區。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陽城縣西南一帶。
冀州——地名,包括現今河北、山西兩省和遼寧、河南兩省的一部分地區。
河陽——地名,在現今河南省孟縣境內。
懲——音稱,懲罰。這里是苦於的意思。
迂——音於,迂迴,曲折、繞道的意思。
豫——音預,地名,現在的河南省。
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陳留縣境內。
荷——音賀,負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基。畚,音本。箕畚,就是畚箕,用竹、木等做成的運土器具。
孀——音雙,孀妻,寡婦,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遺男——就是死了父、母的孤兒。
齔——音趁,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後重新長恆齒。這晨表示年齡,約七、八歲。
惠——同慧,智慧,不惠就是愚蠢的意思。
一毛——一草一本,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匱——音潰,缺乏的意思。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裡拿著蛇。
誇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無比。
厝——音錯,安置的意思。
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
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陝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隴——同壟,隴崗,就是高山。
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於我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於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的列禦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後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評點

這是一個著名的故事。愚公為了排除險阻,打開通道,率領全家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這是一件大而又艱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來是難以想像的。但是,愚公胸懷大志,不被困難所嚇倒,他敢想敢說敢做,終於在別人幫助下把兩座大山搬走了。這就說明:凡是對人民有利的事,無論怎樣艱險,只要具有堅忍不拔的決心,充滿必勝的信心,踏踏實實、堅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把理想變為現實。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這里是對事物感到糊塗不理解的意思。
呂氏春秋——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的賓客們合編的。全書的內容較雜,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評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注釋

祠——音詞,祠堂,封建社會中祭祀祖宗或先賢、烈士的地方。這里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部屬,在自己手下辦事的人。
卮——音之,古代飲酒用的器皿。
固——固然,本來的意思。
安——文言疑問詞,怎麼、怎樣的意思。
亡——不存在,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戰國策——我國一部古書的名稱。原來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記載我國戰國時代謀士和說客的政治活動及其言辭。西漢人劉向將這些材料進行了整理和校訂,按照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排列起來,一共編成三十三卷,簡稱《國策》。

點評:
這個畫蛇添足的人,不僅驕傲,而且愚蠢,弄巧成拙,到口的酒反被別人喝了。喝不成酒事小,害人害已事大。有的人辦事,總是覺得自己高明,比別人了不起,於是不顧客觀實際,主觀武斷,失敗的,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危害性。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注釋

耕——耕田種地。耕者,耕田的人,農民。
株——樹木被砍伐後,殘留下來露出地面的樹根。
走——跑的意思。
頸——音井,脖頸,就是脖子。
釋——釋放,把東西從手裡放下來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農具,就是犁耙。
冀——音計,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評點

這個故事包含著兩種意義,既諷刺了懶漢思想,也批判了經驗主義。這告訴我們,切不可把偶然的僥幸作為做事的根據,如果抱著僥幸的心理,片面地憑著老經驗去辦事,一般是不會成功的。

Ⅷ 求帶「笙」字的句子句子古詩詞語

江水孤寂,來兩岸墨綠,到處站的自都是你的身影。

多少紅顏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亂冢

夜微涼、燈微暗、曖昧散盡、笙歌婉轉。

蒼茫大地一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

輕煙濃霧,殘花落敗漫天舞。笙歌處處,夜寒徹骨,何處是歸宿

Ⅸ 含笙字的成語

鳳管鸞笙
拼 音: fèng guǎn luán shēng
釋 義: 笙簫之樂的美稱。
出 處: 明·廷訥《獅吼記·訪友》:「歌兒內舞女容朝朝醉,鳳管鸞笙步步隨。」

笙歌鼎沸
拼 音: shēng gē dǐng fèi
釋 義: 形容樂聲歌聲熱鬧非常。

笙磬同音
拼 音: shēng qìng tóng yīn
釋 義: 比喻人事協調,關系和睦。
出 處: 《詩經·小雅·鼓鍾》:「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Ⅹ 十個成語故事

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有些人安於現狀,樂而忘返。還形容有些人樂而忘本。

南柯一夢
隋末唐初的時候,有個叫淳於尊的人,家住在廣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樹影婆婆,晚風習習,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於尊過生日的那天,親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貪了幾杯。夜晚,親友散盡,他一個人帶著幾分酒意坐在槐樹下歇涼,醉眼膝俄,不覺沉沉睡去。
夢中,他到了大槐安國,正趕上京城會試,他報名入場,三場結束,詩文寫得十分順手,發榜時,他高中了第一名。緊接著殿試,皇帝著浮於弊生得一表人才,舉止惆院,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許配給他為妻,狀元公成了駙馬郎,一時成了京城的美談。
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淳於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於尊在太守任內經常巡行各縣,使屬下各縣的縣令不敢胡作非為,很受當地百姓的稱贊。皇帝幾次想把淳於尊調回京城升遷,當地百姓聽說淳於太守離任,紛紛攔住馬頭,進行挽留。淳於尊為百姓的愛戴所感動,只好留下來,並上表向皇帝說明情況。皇帝欣賞淳於尊的政績,賞給他不少金銀珠寶,以示獎勵。
有一年,敵兵入侵,大槐安國的將軍率軍迎敵,幾次都被敵兵打得潰不成軍。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動,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兵逼近京城,兇猛異常,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無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平田養尊處優,享盡榮華,朝中一旦有事,你們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膽小怯陣,一句話都不說,要你們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薦淳於尊。皇帝立即下令,讓淳於尊統率全國精銳與敵軍決戰。
淳於尊接到聖旨,不敢耽擱,立即統兵出征。可憐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兵剛一接觸,立刻一敗塗地,手下兵馬被殺得丟盔解甲,東逃西散,淳於尊差點被俘。皇帝震怒,把淳於尊撤掉職務,遣送回家。淳於尊氣得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但見月上枝頭,繁星閃爍。此時他才知道,所謂南河郡,不過是槐樹最南邊的一枝樹干而已。

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因小怨而爆發了一場戰爭! 年輕的越王勾踐以范蠡為軍師,使吳軍大敗,年老的吳王也因傷重而亡! 年輕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發誓消滅越國。三年後,夫差率領雄兵攻伐越國。雙方交戰後,越敗吳勝,吳國大軍攻至越都會稽。 文種買通離間吳國大臣伯嚭與夫差極力周旋,終於讓夫差動了懷仁之心,不滅越國。越國得以保存。勾踐率王後與范蠡入吳為奴。為奴三年後,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機,讓勾踐為夫差嘗糞而尋找病源,此舉徹底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回到越國的勾踐,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繩子一端栓著一隻奇苦無比的豬苦膽,每天醒來,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嘗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二十年,他雷打不動,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踐秘起藏於民間的三萬雄兵,一舉將姑蘇城團團圍困。此時,夫差還有五萬兵馬,卻因糧草難濟而不敢出城一戰。 勾踐創下了人類君王史的奇跡!他苦心勵志,發憤強國,創下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人間神話!卧薪嘗膽的典故被稱為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經典中的經典,勾踐的超人意志或許更有人類意義!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畫蛇添足

有一戶人家辦了一個比賽,規則是誰先畫好一條蛇就有一杯酒,一個人很快就畫好了,拿過酒就要喝時,他看了看其他的人才花了一點點,他就想我為何不給蛇添上腳呢?另個人畫好了,搶過了酒那一個人說:"是我先畫好的,酒應該我喝。」「是你自己給蛇添腳的!!」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