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定風波典故

定風波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19 11:02:28

①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與蘇軾的 定風波 重陽 什麼關系啊,怎麼這么像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注釋
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陽節。齊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東南。
⑵翠微:指齊山上的翠微亭,其為杜牧於唐會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贈秋浦柳少府》中的「開簾當翠微」句意,在齊山之巔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⑶「塵世」句:《莊子》:「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歡笑既難得,則更應善自寬慰,多方開解,切不可對一些煩惱事過於掛懷。
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藝文類聚》卷四引《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留,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內篇諫上》:「(齊)景公游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 牛山,在今山東臨淄。
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定風波·重陽
蘇軾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雲嶠:聳入雲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時,齊景公游於牛山,北望國都臨淄而淚流滿面:「我怎麼捨得這么美好的國都而死呢?」
古代的雷同,都叫做借鑒,或者是陳舊推新,哈哈

② 想請問一個關於東坡的典故

感覺來頗似定風波

定風波
蘇軾源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
此詞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期所作。這首詞寫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嘯徐行的經歷和感受。「穿林打葉」形容風雨急驟,「吟嘯」、「徐行」表態度從容,「竹杖芒鞋」指條件簡陋,「莫聽」、「何妨」、「誰怕」體現倔強豁達的風度,宛然在目。下片轉入雨後,經風雨洗禮,人醒、雨霽、天晴、日出。回首往事,一切陰晴、雨霽,無不消逝一空。自然有急雨撲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風雷蓋頂,只要沉著履險,從容應變,豈有闖不過的風浪?「一蓑煙雨任平生」,何等樂觀自信、飄逸曠達的人生態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於平常生活小景描寫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無盡。

③ 有關蘇軾被貶黃州念奴嬌和定風波的對聯 借用或化用蘇東坡在黃州創作詞賦中的典故或句子,字數不超過30

念奴嬌-赤壁懷古
北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內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容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可摘對聯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橫批:赤壁懷古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橫批:醉指江山

定風波

北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可摘對聯如下: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橫批:雨中書懷

④ 曾對紫薇郎的紫薇花什麼典故

紫薇花對紫微郎(簪花解語)紫微,古代天文學中指紫微星垣,自漢代起用來比喻人世間的帝王居處,即指皇宮。唐代,中書省設在皇宮內,是國家最高的政務中樞,故「開元元年,中書省回紫微省,中書令日紫微令。」 碰巧,紫薇花名與「紫微」音同,字形近同,僅於「微」上多一草頭,加之紫薇花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於是紫微省名立後,紫薇花遂被移植省中。過了幾年,紫微名被廢棄,復稱中書省,但紫薇花卻早已在宮中紮下了根。 中書省易名紫微省,中書令易名紫微令,雖時間不長,卻成為歷史掌故,以致後來凡任職中書省的,皆喜「紫微」稱之。唐代詩人杜牧當過中書舍人,人稱「杜紫薇」,南宋詩人呂本中亦當過中書舍人,他的詩話著作就題為《紫微詩話》。大詩人白居易也任過中書郎,並寫有紫薇詩:「絲綸閣下文章靜,鍾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 我國是紫薇的原產地之一,並且自古就是世界上的栽培中心。紫薇為千屈菜科紫薇屬醫學落葉喬木,為陽性樹種,喜光,溫暖氣候、肥沃土壤,耐陰,耐旱,忌澇,抗寒性強,北方也可露地越冬。 古時人們認為紫薇以花色紫者正宗,故稱紫薇。《學圃余疏》說:「紫薇有四種,紅、淡紅、紫、白,紫卻是正色。」紫薇花期長,宋代楊萬里詠紫薇花詩雲:「似痴如醉弱還佳,露壓風欺分外斜,誰道花無百日紅,紫薇長放半年花。」詩講的明白,紫薇從農歷五月間開始著花,持續到九月,約有半年之久,所以它又有百日紅的別名。 《廣群芳譜》對紫薇評價很高,說它:「一枝數穎,一穎數花,每微風至,夭嬌顫動,舞燕驚鴻,未足為喻。唐時多植此花,取其耐久,且爛漫可愛也。」紫薇確實可愛,人若用指甲搔弄紫薇的樹身,樹的枝枝葉葉就會輕微地顫動起來,好像動物一般有怕癢的感覺,所謂:「薄膚癢不勝輕爪」,因此,人們又給它起了怕癢樹、癢癢花的名稱。清代有詞這樣寫:「一樹瞳朧照畫梁,蓮衣相映斗紅妝。才試麻姑纖鳥爪,裊裊,無風嬌影自輕揚。誰憑玉闌干細語?爾汝。檀郎原是紫薇郎。聞道花無紅百日,難得。笑他團扇怕秋涼。」 對清代陳其年定風波詞,著名文學家、園藝學家周瘦鵑評說;「上半闕還不差,而下半闕來了個紫薇郎,就感到減色。」 因紫薇花與紫微官署有密切聯系,因而詩人就常常將其與官扯到一起,譽稱其「官樣花」。宋代大詩人陸游《紫薇》詩就講:「鍾鼓樓前官樣花,誰令流落到天涯。少年妄想今除盡,但愛清樽浸晚霞。」詩人青年時期被皇帝召進京城,賜進士出身,但後來被貶出京師,彷彿流落天涯的紫薇花,看多了官場的風風雨雨,早年的理想抱負,早已銷蝕殆盡,只是喜歡酒杯中晃動的晚霞般的花影了。 紫薇壽命長,可活500年以上,仍繁花似錦。至今昆明、蘇州、成都都保存有500—700年的古紫薇。不僅如此,紫薇全身都是葯,其性寒味微酸,有清熱解毒、止痢、止血、止痛功用,以根、葉、花入葯,全年均可採集。俗話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挖掘些紫薇根,洗凈,和瘦豬肉一起燉煮,30克紫薇根配100克豬瘦肉,煮得爛爛的,當菜吃,幾天後,牙就不疼了。 人有人緣,樹有樹緣,由於紫薇樹形優美,花色艷麗,花期較長,適於種植在建築物前、庭院內、道路旁、疏林和草地邊緣。也可成片成叢種植,宋代梅堯臣對此頗有感慨:「禁中五月紫薇樹,閣後近聞都著花,薄薄嫩膚搔鳥爪,離離碎剪晨曦霞。」 也許正是紫薇這種獨特的「性格」,也就有了「人性」,不信,請聽聽李漁的評述,別人不信,我倒信了。「人謂禽獸有知,草木無知,予曰:不然。禽獸草木盡是有知之物,但禽獸之知,稍異於人,草木之知,又稍異於禽獸,漸蠢則漸愚耳。何以知之?知之於紫薇樹之怕癢,知癢則知痛,知痛癢則不知榮辱利害,是去禽獸不遠,猶禽獸之去人不遠也。人謂樹之怕癢者,只有紫薇一種,余則不然。予曰:草木同性,但觀此樹怕癢,既知無草無木不知痛癢,但紫薇能動,他樹不能動耳。人又問:既然不動,何以知其識痛癢?予曰:就人喻之,怕癢之人,搔之即動,亦有不怕癢之人,聽人搔扒而不動者,豈人亦不知痛癢乎?由是觀之,草木之受誅鋤,猶禽獸之被宰殺,其苦其痛,俱有不忍言者。人能以待紫薇者待一切草木,待一切草木者待禽獸與人,則斬伐不敢妄施,而有疾痛相關之義矣。」 之所以引用李漁這段文字,是覺得值得一用,正所謂世間萬物皆有情感,萬不可輕視,皆須善待,才能合睦相處。這些年來,人做了許多不善之事,又怎能得到一切草木、禽獸的善待呢?而今,人正在改變自己以待草木、禽獸的態度,再過若干年,也就又能與自然界的其它物種共存共榮了吧

⑤ 定風波·雁過秋空夜未央的作品注釋

⑴瀟湘:兩條水名。《山海經》「瀟水,源出九巔山,湘水,源出海陽山。專至零陵合流而於洞庭也屬。」也指瀟湘水流域一帶。
⑵迴文重疊:用蘇蕙織《迴文璇璣圖》的典故。《太平御覽》卷五二〇引崔鴻《前秦錄》:「秦州刺史竇滔妻,彭城令蘇道質之女。有才學,織綿制迴文詩以贖夫罪。」

⑥ 蘇軾一首以逍遙游為典故的詞是

《定風波》作於到黃州第三年的春天。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⑦ 定風波與踏莎行都是作者被貶後的作品,二者情調有何不同

定風波
蘇 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鑒賞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朴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題為「郴州旅舍」。大約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於新舊黨爭,秦觀出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劉拯告他增損神宗實錄,貶監處州酒稅。紹聖三年,再以寫佛書被罪,貶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連三的貶謫,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於筆端,詞作也益趨凄愴。此作寫於初抵郴州之時,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謫居的凄苦與幽怨。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
上片寫謫居中寂寞凄冷的環境。開頭三句,緣情寫景,劈面推開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銷魂的畫面:漫天迷霧隱去了樓台,月色朦朧中,渡口顯得迷茫難辨。「霧失樓台,月迷津渡。」互文見義,不僅對句工整,也不只是狀寫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確地勾勒出月下霧中樓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寫出了作者無限凄迷的意緒。「霧失」、「月迷」,皆為下句「望斷」出力。「桃源望斷無尋處」。詞人站在旅舍觀望應該已經很久了,他目尋當年陶淵明筆下的那塊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離郴州不遠。詞人由此生聯想:即是「望斷」,亦為枉然。著一「斷」字,讓人體味出詞人久佇苦尋幻想境界的悵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點絳唇》,諸本題作「桃源」。詞中「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寫的當是同樣的心情。「桃源」是陶淵明心目中的避亂勝地,也是詞人心中的理想樂土,千古關情,異代同心。而「霧」、「月」則是不可克服的現實阻礙,它們以其本身的虛無縹緲呈現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徵意義。而「樓台」、「津渡」,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同樣被賦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蘊涵,它們是精神空間的向上與超越的拓展。詞人多麼希望藉此尋出一條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現實回報他的是這片霧籠煙鎖的景象。「適彼樂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現實之不堪。於是放縱的目光開始內收,逗出「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桃源無覓,又謫居遠離家鄉的郴州這個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鄉之情,更何況不是宦遊他鄉,而是天涯淪落啊。這兩句正是意在渲染這個貶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時節,獨處客館,念往事煙靄紛紛,瞻前景不寒而慄。一個「閉」字,鎖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館門,也鎖住了那顆欲求拓展的心靈。更有杜鵑聲聲,催人「不如歸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陽沉沉,正墜西土,怎能不觸動一腔身世凄涼之感。詞人連用「孤館」、「春寒」、「杜鵑」、「斜陽」等引人感發,令人生悲傷心景物於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創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領起一種強烈的凄冷氣氛,好像他整個的身心都被吞噬在這片充斥天宇的慘淡愁雲之中。王靜安先生吟誦至此,不禁揮筆題曰:「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為凄厲矣。」(《人間詞話》)前人多病其「斜陽」後再著一「暮」字,以為重累。其實不然,這三字表明著時間的推移,為「望斷」作注。夕陽偏西,是日斜之時,慢慢沉落,始開暮色。「暮」,為日沉之時,這時間順序,蘊含著詞人因孤寂而擔心夜晚來臨更添寂寞難耐的心情。這是處境順利、生活充實的人所未曾體驗到的愁人心緒。因此,「斜陽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敘實開始,寫遠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連用兩則有關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分見於《荊州記》和古詩《飲馬長城窟行》。寄梅傳素,遠方的親友送來安慰的信息,按理應該欣喜為是,但身為貶謫之詞人,北歸無望,卻「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每一封裹寄著親友慰安的書信,觸動的總是詞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響的是對往昔生活的追憶和痛省今時困苦處境的一曲曲凄傷哀婉的歌。每一封信來,詞人就歷經一次這個心靈掙扎的歷程,添其此恨綿綿。故於第三句急轉,「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切安慰均無濟於事。離恨猶如「恨」牆高砌,使人不勝負擔。一個「砌」字,將那無形的傷感形象化,好像還可以重重累積,終如磚石壘牆般築起一道高無重數、沉重堅實的「恨」牆。恨誰?恨什麼?身處逆境的詞人沒有明說。聯系他在《自輓詞》中所說:「一朝奇禍作,漂零至於是。」可知他的恨,與飄零有關,他的飄零與黨禍相聯。在詞史上,作為婉約派代表詞人,秦觀正是以這堵心中的「恨」牆表明他對現實的抗爭。他何嘗不欲將心中的悲憤一吐為快?但他憂讒畏譏,不能說透。於是化實為虛,作宕開之筆,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問:「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無理有情,無理而妙。好像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你本來是圍繞著郴山而流的,為什麼卻要老遠地北流向瀟湘而去呢?關於這兩句的蘊意,或以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里,得不到自由。」(胡雲翼《宋詞選》)或以為詞人「反躬自問」,慨嘆身世:「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而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捲入一切政治斗爭漩渦中去呢?」(《唐宋詞鑒賞辭典》)見仁見智。依筆者拙意,對這兩句蘊意的把握,或可空靈一些。詞人在幻想、希望與失望、展望的感情掙扎中,面對眼前無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許他悄然地獲得了一種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滿了各種解釋,有不同的發展趨勢,生活並不是從一開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這繞著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著慣性,滾滾向前,它總是把人帶到深不可測的遠方,它還將把自己帶到什麼樣苦澀、荒涼的遠方啊!正如葉嘉瑩先生評此詞說:「頭三句的象徵與結尾的發問有類似《天問》的深悲沉恨的問語,寫得這樣沉痛,是他過人的成就,是詞里的一個進展。」(《唐宋詞十七講》)與秦觀悲劇性一生「同升而並黜」的蘇軾,同病相憐更具一份知己的靈感犀心,亦絕愛其尾兩句,及聞其死,嘆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自書於扇面以志不忘。是以王士禎雲:「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花草蒙拾》)
總上所述,這首詞最佳處在於虛實相間,互為生發。上片以虛帶實,下片化實為虛,以上下兩結飲譽詞壇。激賞「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的王國維(靜安),以東坡賞其後二語為「皮相」。持論未免偏頗。深味末二句「郴江」之問,其氣格、意蘊,毫不愧色於「可堪」二句。所謂東坡「皮相」之賞,亦可謂「解人正不易得」。

此詞為作者紹聖四年(1097)貶謫郴州時旅店所寫。詞中抒寫了作者流徙僻遠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鄉的悵惘之情。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描寫了詞人謫居郴州登高悵望時的所見和謫居的環境,但景中有情,表現了他苦悶迷惘、孤獨寂寞的情懷。下片以抒情為主,寫他謫居生活中的無限哀愁,他偶爾也情中帶景。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寫夜霧籠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樓台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被朦朧的月色所隱沒;那當年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更是雲遮霧障,無處可尋了。當然,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為緊接著的兩句是「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詞人閉居孤館,只有想像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而從時間上來看,上句寫的是霧蒙蒙的月夜,下句時間又倒退到殘陽如血的黃昏時刻。由此可見,這兩句是實寫詩人不堪客館寂寞,而頭三句則是虛構之景了。這里詞人運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為情而設,意味深長。「樓台」,令人聯想到的是一種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霧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產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聯想,而如今朦朧夜色中迷失不見了:「桃源」,令人聯想到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一片樂土,而如今人間再也找不到了。開頭三句,分別下了「失」、「迷」、「無」三個否定詞,接連寫出三種曾經存過或人們的想像中存過的事物的消失,表現了一個屢遭貶謫的失意者的悵惘之情和對前途的渺茫之感。

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兩句則開始正面實寫詞人羈旅郴州客館不勝其悲的現實生活。一個「館」字,已暗示羈旅之愁。說「孤館」則進一步點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單。而這座「孤館」又緊緊封閉於春寒之中,置身其間的詞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時此刻,又傳來杜鵑的陣陣悲鳴;那慘淡的夕陽正徐徐西下,這景象益發逗引起詞人無窮的愁緒。杜鵑鳴聲,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遊子歸思的意象。以少游一個羈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館,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聽到的是杜鵑啼血,所見到的是日暮斜陽,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可堪」者,豈堪也,詞人這重重凄厲的氣圍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王國維評價這兩句詞說:「少游詞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為凄厲矣。」過片「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連用兩則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極寫思鄉懷舊之情。「驛寄梅花」,見於《荊州記》記載:「魚傳尺素」,是用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詩意,意指書信往來。少游是貶謫之人,北歸無望,親友們的來書和饋贈,實際上並不能給他帶來絲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別恨離愁而已。

因此,書信和饋贈越多,離恨也積得越多,無數「梅花」和「尺素」,彷彿堆砌成了「無重數」的恨。詞人這種感受是很深切的,而這種感受又很難表現,故詞人手法創新,只說「砌成此恨無重數」。有這一「砌」字,那一封封書信,一束束梅花,便彷彿成了一塊塊磚石,層層壘起,以至於達到「無重數」的極限。這種寫法,不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像詞人心中的積恨也如磚石壘成,沉重堅實而又無法消解。

如此深重難排的苦恨中,迸發出最後二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從表面上看,這兩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寫詞人縱目郴江,抒發遠望懷鄉之思。郴江,發源於湖南省郴縣黃嶺山,即詞中所寫的「郴山」。郴江出山後,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經耒陽縣,至衡陽而東流入瀟水湘江。但實際上,一經詞人點化,那山山水水都彷彿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這兩句由於分別加入了「幸自」和「為誰」兩個字,無情的山水似乎也能聽懂人語,詞人痴痴問詢郴江:你本來生活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歡聚一起,究竟為了誰而竟自離鄉背井,「流下瀟湘去」呢?

實際上是詞人面對著郴江自怨自艾,慨嘆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怎知到如今竟被捲入一場政治斗爭的漩渦中去呢?詞人筆下的郴江之水,已經注入了作者對自己離鄉遠謫的深長怨恨,富有象徵性,故而這結尾兩句的意蘊就更深長豐富了。

此詞表達了失意者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對現實政治一定程度的不滿。寫作上,詞人善用對句寫景抒情。上片開頭「霧失樓台,月迷津渡」,霧靄與月色對舉,造成一種朦朧的意境,籠罩全詞;下片開頭亦用對句,「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雖然表現的都是朋友的信息和寄贈這同一內容,卻能造成書信往來頻頻不斷的氣勢,與」砌成此恨無重數「相照應。

總之,此詞以新穎細膩、委婉含蓄的手法描寫了作者特點環境中的特定心緒,抒發了內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貶徒之悲,寄託了深沉哀婉的身世之感,使用寫實、象徵的手法營造凄迷幽怨、含蓄深厚的詞境,充分體現了作者身為北宋婉約派大家的卓越藝術才能。
http://ke..com/view/74207.htm#3

⑧ 蘇軾的定風波運用了什麼典故

如果是蘇軾最有名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那全篇並未用典。不過內另一首定風波•紅梅,最後容一句:更看綠葉與青枝,用了石延年《紅梅》詩「認桃無綠葉,辯杏有青枝」句,在此,蘇軾是譏其詩的淺近,境界不高。

⑨ 定風波雁過秋空夜未央這首詞在哪些地方體現了秋的特點有什麼表達效果

①夜空抄中大雁南飛;②月光下霧氣迷濛,籠罩蓮塘。③秋夜寒冷,香爐冰涼;④秋蟲悲鳴,搗衣聲聲,清冷悠長。
詞人借秋景的描寫,襯托內心的惆悵、凄涼。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果親對回答滿意,請及時採納呢,有疑問請追問,這年頭助人為樂也不容易,鼓勵鼓勵熱心人……

⑩ 定風波中所有的典故

杜鵑:復
俗稱布穀,又叫子規、杜制宇、望帝。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後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
如:辛棄疾《定風波》:「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