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典故
1. 王羲之的故事
今天接著聊王羲之,接著聊《聖教序》。
對於很多外行人而言,寫字就應該寫的端端正正,寫的好看,寫的漂亮才是好字,不要去追求什麼險絕和變化。假如你仍舊持這種觀點,請移步別處,我說的都是錯的。
《聖教序》中涵蓋的內容太豐富了,真的是值得花費幾十年甚至一生的時間去研習,這絲毫不為過。我們只能從其中的某一點來分析,一篇文章是絕對不夠的,我打算以後開專欄慢慢講,畢竟也要吃飯,所以對聖教序感興趣的朋友注意了,這一篇是為數不多的免費解讀《聖教序》的文章。
今天聊《聖教序》中一種結構變化方法,這種變化叫做比例變化。
我們談變化一般是對照於規範字而言的,規範字怎麼寫,大家心裏面都有一個印象,書法的變化,就是基於這種常規的書寫而製造的一種矛盾,然後通過巧妙的思考將這種矛盾化解與無形,這就是書法中的哲學關系。
這兩個字的左右部分相聚更遠,但是雖然相聚很遠,但是你感覺不到他的散,這全靠筆法的呼應,這種筆法的呼應在行書中是很常見的,在楷書的也有很多,我們在專欄中有過詳細講解。
這種方法所產生的效果就是開而不散,靠彼此間的呼應構勢。
2. 王羲之的軼事典故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 「登峰造極」的高度。究其成因,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書籍、道合一有很大的關系。土生土長的道教,很早就產生
道教符。在抄寫經書時,必須由精於書藝的經生抄寫,而在書寫經本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歷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王羲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產生了具大的藝術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東晉時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從上到下,奉信黃老學說。《晉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記載,王氏家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又精通書道。」《道經》中記載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晉嚮往神仙之靈虛,邁行放達於天台北門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潛夫論》記載:「因氏王氏,其後子孫,世喜養性、神仙之術。」
3. 什麼典故是說王羲之的婚姻趣事的
典故復: 坦腹東床
典故制
有一次,太尉郗鑒派門生來見王導,想在王家子弟中選位女婿。王導讓來人到東邊廂房裡去看王家子弟。門生回去後,對郗鑒說:「王家子弟個個不錯,可是一聽到有信使來,都顯得拘謹不自然,只有一個人坐在東床上,袒腹而食,若無其事。」郗鑒說:「這正是我要選的佳婿。」一打聽,原來是王羲之。郗鑒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起源
袒腹東床這一典故在《世說新語》和《晉書·王羲之傳》上均有記載。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袒腹卧,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4. 與王羲之相關的歷史典故有哪些呢
坦腹東床
王羲之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是王曠的第二個兒子。
王羲之16歲時被郗鑒選為東床快婿。郗鑒有個女兒,年長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鑒愛女故要為女擇婿,與丞相王導與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
共5張
王羲之
一天早朝後,郗鑒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裡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裡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
郗鑒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見靠東牆的床上一個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鑒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鑒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1] [2]
相聚蘭亭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歷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天時地利人和效果發揮極致,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5. 與王羲之相關的歷史典故有哪些呢
東床快婿,放浪形骸,崇山峻嶺東床快婿,放浪形骸,崇山峻嶺
6. 王羲之寫字的典故簡短
成語故事《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是回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 相傳答他七歲時已寫得一手好字。十二歲那年,他偶然在父親的枕頭里發現了一本講書法的書,就偷偷地拿出來閱讀。父親責問他說:「這是我特地秘藏的書籍,你為什麼要拿出來看?」其實,父親並不是真的不準他看,只是怕他年紀小會無意中泄露出去,於是就對他說:「等你長大以後,我再傳給你。」羲之懇求說:「孩兒如果現在不能開竅,長大後又有什麼用呢?」 父親聽羲之說得有理,當場就把書給了他。羲之高興極了,從此便手不釋卷地日夜攻讀,並且按照書中講的方法去運筆練字。不到一個月,他的書法就有了很大的進步。當時,著名女書法家衛鑠(音朔)看了羲之的字後,對太常(掌祭祀禮樂的官員)王策說:「這孩子一定見到過什麼用筆的秘訣,他寫的字,覺得非常蒼勁老練。今後他的名聲,一定會蓋過我的。」羲之長大後,努力向前代書法家張芝、鍾繇等學習,博採眾長。他非常強調勤奮苦練,曾經對人說:「張芝臨池學書,連池水都寫黑了。如果別人也能這樣做,就不會落在他後面。」
7. 王羲之吃墨的典故原文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裡洗毛筆、沖硯台,後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被人們叫做「墨池」。
長大以後,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習。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鬟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
丫鬟沒辦法,就去告訴王羲之的夫人。夫人和丫鬟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看著字,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字寫得已經不錯了,為了苦練把身體弄壞就不值得了。」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說是不錯,但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家,不苦練是不會成功的。」
經過艱苦摸索,王羲之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稱贊他寫的字像彩雲那樣輕松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王羲之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
(7)王羲之的典故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故居有兩處。一處位於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為古典園林式建築,佔地約5畝,傳說,王羲之幼年時刻苦練字後即到池中洗刷硯台,長時間後以至於池水呈墨色,於是人們名曰「洗硯池」。
修繕一新的洗硯池、曬書台、鵝池、禊亭等遺跡,可一窺當時王宅的模樣。新建的晉墨齋、書法展室和百米長的書法碑廊,可使欣賞到書聖的手跡、碑帖以及當代南北大家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
另一處位於在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東三十五公里處的金庭鎮。原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故宅(王羲之晚年隱居此處)。十三世孫王衡於此舍宅為觀修煉,稱名金真館,後改稱金真宮;宋永初十七年 (440),褚伯玉奏改為金庭觀。
8. 筆墨童年中穿插王羲之寫的《蘭亭集序》的典故有何作用
蘭亭集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屬書法筆墨主題內,另,王羲之學書之認真刻苦堅持以及所取得成就也會激勵後入。
9. 王羲之的幾個故事
漢代以後,經過六十餘年的三國鼎立,進入晉代,書法再現又一高峰,代表人物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他的《蘭亭序》被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後來,經過長期的練習和摸索,王羲之博釆眾長,精研體勢,終於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他的書法圓轉凝重,易翻為曲,全然突破了隸書的筆意,大家都稱贊他寫的字像彩雲那樣輕松飄逸,又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之一,被後代尊為「書聖」。
10. 王羲之典故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
少從叔父,後又從衛夫人學書,得見漢魏以來諸名家書法,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兼善隸、草、正、行各體,博採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筆勢開放俊明,結構嚴謹。楷書以《黃庭經》、《樂毅論》為最;行書以《蘭亭序》為最;草書以《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為最。唐太宗視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其書法成為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其字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後世尊稱為「書聖」。據傳說其行書真跡《蘭亭序》隨葬李世民。現傳世均為臨摹本。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