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兵折將歇後語
A. 歇後語填空:(三國演義中的人物) _____過軍營------一言不發
當然是: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注意:
是"進曹營」,不是是「進軍營」!
歇後語來歷:
據說,三國時期有個叫徐庶的人,
他跟諸葛亮、司馬徽等人都是好友。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才能出眾。被劉備拜為軍師。他略施小計,便能讓曹操損兵折將,樊城失守。
曹操是個愛才的人,他很想讓徐庶做自己手下的謀士。曹操得知徐庶幼年喪父,對母親非常孝順,弟弟新近死亡,老母無人照管,便用程昱的計策,騙得徐母到許昌。
曹操向徐母惡言攻訐劉備,勸徐母寫信召兒子來許昌,為己效勞。不料徐母盛贊劉備,怒斥曹操,還抄起石硯砸向曹操。
曹操想殺徐母,程昱力諫。他認為徐母這樣做想求得一死,使曹操陷於不義,使徐庶全力輔佐劉備、並誓報殺母之仇。如控制徐母,徐庶當會有所顧忌。曹操聽了程昱的意見。
隨後,程昱假稱與徐庶結義,常問候徐母附信致意,徐母也常回信答謝。程昱便仿效徐母筆跡,詐寫家信,信中命徐庶「星夜前來,以全孝道」,並說自己「命若懸絲,專望救援。」徐庶只得告別劉備趕往許昌。徐母見兒子歸來,深表震驚,痛罵兒子「棄明投暗,自取惡名」,之後便懸梁自盡了。徐庶悔愧交加,安葬母親後,居喪守墓。曹操所賜,一概拒絕接受。
此後,徐庶雖然身在曹營,卻始終不為曹操謀設一計。甚至明明看出曹操大軍出征將招致慘敗,也袖手旁觀,一言不發。
如:魏、吳赤壁大戰前夕,東吳那邊不管是老將黃蓋施用苦肉計,還是善辯有膽識的闞澤詐降,以及龐統獻的連環計,都被曹操欣然採納。而這一切,徐庶卻是心知肚明,但他卻沒有跟曹操提過只言片語。
徐庶的做法,用他自己的話最能說明問題。他對龐統說過「吾感劉皇叔厚恩,未嘗忘報。曹操送死吾母,吾已說過終身不設一謀。」
這就是典故「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來龍去脈。
B. 葫蘆娃救爺爺.打一歇後語
葫蘆娃救爺爺 一個一個送 就和英雄聯盟一樣 一個個去只能送 只有組團去才會改變結局 人多力量大
C. 周瑜打黃蓋的歇後語故事100字
三國時期,東吳的大將黃蓋受命詐降到曹操的軍營,為了取信於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黃蓋一頓,讓黃蓋假裝氣憤而投敵。龐統勸曹操將戰船連在一塊,給周瑜利用火攻創造條件,最終孫劉聯盟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一、衍生的歇後語
周瑜打黃蓋——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周瑜打黃蓋—— 裝樣子
周瑜打黃蓋—— 兩廂情意。
二、啟示
1、忠誠是要有共同的政治基礎,忠不等於善,隊友的忠誠是以對敵的不忠誠為前提的。
2、忠誠是要有智慧的,忠不等於愚,把事業做成功的忠才是有意義的。
3、忠誠是要有代價的,忠不等於獲,大忠者往往大苦,大苦才能體現大忠。黃蓋和呂布皆有本事,但他們的區別在於政治上是否靠得住:黃蓋之所以千古留芳名,在於他忠其所忠;呂布之所以千古留笑柄,在於他奸而無忠。
(3)損兵折將歇後語擴展閱讀
赤壁之戰典故
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
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D. 寫一個有關三國演義的歇後語及故事情節,越短越好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北伐曹魏是蜀漢政權藉以守存的重大戰略,版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准備。第一權次北伐,本來先攻取隴右三郡取得了重要戰績,但接著在街亭與魏軍交兵這一戰役中,卻因用人不當,馬謖舉措失誤,戰術上完全陷於被動,被魏軍大敗,喪師失地,諸葛亮不得不撤軍退回漢中,蜀漢的第一次北伐遭到了重大的挫折。而招致這次重大失敗的主將不是別人,正是他昔日十分賞識的馬謖,先主劉備雖曾告誡過對馬謖「不可大用」,但被諸葛亮選任,在街亭之役中擅自武斷違背主帥調度,招致損兵折將、丟失要地,誤了蜀漢的興復大計。為重振蜀漢北伐取勝興復漢室的士氣,為嚴肅軍法重振軍威,諸葛亮認為對馬謖不得不斬。出師未捷智將受斬之舉,是老臣諸葛亮極為痛心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