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大雁塔的典故

大雁塔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18 15:29:41

Ⅰ 西安大雁塔有什麼歷史典故

一、名稱由來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

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凈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

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

玄奘於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游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回國後,在慈恩寺譯經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佛像,於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至今未變。

而塔名的來歷是這樣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襲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二、大雁塔與玄奘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游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余里孤征,終於達到佛教聖地天竺,如願以償地就學於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

後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游全印眾國。當返回那爛陀寺時,已位居這座佛教最高學府的主講,僅次於恩師戒賢。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攜經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興建大雁塔,用於收藏從天竺帶回的舍利、佛像和經卷,並專心致力於佛經翻譯事業。

三、反清據點

辛亥革命前,同盟會陝西分會在西安的大雁塔有三次重大活動:

1908年秋,同盟會與會黨及同情、支持革命的社會人士形成「大聯合」即形成反清聯盟的初期,在大雁塔秘密召集一次大會,會上多數人主張暫不宜主張「平均地權」因恐引起一般人的誤會,決議改為「主張土地國有」。

這次會議,可認為是各派力量對革命綱領的協商和取得共識。會議中決定是年重陽日,共同去秘祭黃帝陵,使得反清聯盟進一步鞏固。

1910年7月井勿幕和一些同盟會會員跟新軍及哥老會成員,所謂「三十六弟兄」仿哥老會歃血為盟,形成了西安地區的反清聯盟。

1910年秋,三原的「勤公社」和西安的負責人以及刀客們(渭北民軍的主要力量)在大雁塔秘密召開一次大會,擬定臘月初八乘西安清廷各官員出城之日,舉行武裝起義。當時會議中分急進和緩進兩派,此計劃未能執行。

(1)大雁塔的典故擴展閱讀:

簡介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大慈恩寺內,是一座7層方形佛塔。該塔是西安市內著名古跡及標志性建築,同時也是西安市市徽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該塔始建於唐朝永徽三年(652年),起初是玄奘為保存佛經而建造的塔,後曾因年久失修和戰亂而多次遭到損毀,至五代後唐年間才成為現在的造型。

清朝康熙年間時大雁塔開始出現傾斜,直至1996年時傾斜程度甚至達到1米左右,此後經過保護才有所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雁塔得到了專門保護。1963年,大雁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時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


歷史

唐永徽三年(652年),為了保管從印度帶回來的數百部梵本佛經,玄奘在大慈恩寺的西院主持修建了一座西域風格的藏經塔。

這座塔最初名稱為慈恩寺塔,此後被改稱為雁塔,最終與薦福寺內的小雁塔相區別而被改稱為大雁塔。而關於「雁塔」這一名稱的來歷,流傳較廣的說法認為是根據「埋雁建塔」的典故來命名的。

初建的大雁塔只有5層,塔身為外磚內土結構。到了武周長安年間時,塔身已經因磚縫之間長滿雜草而毀壞,武則天和王公們遂於長安年間捐資,將原塔拆除之後改建7層方形樓閣式塔,大歷年間被改建為10層,此後由於戰火原因被毀,此後再次被改建為7層。

五代後唐長興年間(930-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曾對大雁塔加以維修,大雁塔此時基本定型。此後慈恩寺在戰火中荒廢,時至北宋時期慈恩寺僅剩一座大雁塔,其餘已經毀壞殆盡。

明成化二年(1466年),包括大雁塔在內的慈恩寺被重新整修,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時又專門對大雁塔進行修葺,塔內各層被重新安裝了階梯,並且在唐代塔身外加砌一層塔身。清朝康熙年間時,大雁塔已經出現傾斜。



Ⅱ 大雁塔歷史典故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餘年。198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有20個政權被認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應該稱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應該算是西安,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人們對於什麼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異,導致對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產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採用的說法是13個王朝。此外主要還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種數量上不同的說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體朝代又各有兩種說法。

以數量多少為序,主要有下列說法:
* 10朝—依照時間次序為:
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10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 11朝—在10朝的基礎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 12朝—在11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晉(愍帝4年)。
* 13朝—在12朝的基礎上加上東漢(獻帝6年)。
* 14朝—有兩種情形:
1.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大夏王朝;
2. 在13朝基礎上加上武則天建立的武周(15年)。
* 16朝—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 17朝—分兩種情形:
1. 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
2.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九區、四縣。

西安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了以長安為起點,聯結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從此,中國的使臣、商賈和中亞、西亞、南亞各國的使節客商往來絡繹不絕,中外商業貿易迅速發展,文化交流日趨活躍,友好往來不斷加深。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跡遺存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全省境內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54 處,其中陝西省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9 處,陵墓 8822 處,古遺址 5700 余處,文物點 2 萬 1 千 1 百餘個。秦始皇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遺跡,西安古城牆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牆遺址。近年,漢陽陵的開發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轟動,其出土的裸體彩俑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市內有 6000 多年歷史的半坡遺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塊、被譽為石質歷史書庫的碑林博物館;文物儲藏量全國之最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譯經之地大雁塔;西北歷史最長的清真寺化覺巷大清真寺,以及西安周邊的華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黃帝陵;漢武帝劉徹之墓漢茂陵;唐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釋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處法門寺,唐大明宮遺址等馳名中外的景點。自然景觀峭拔險峻,獨具特色,境內及附近有西嶽華山、終南山、太白山、王順山、驪山、樓觀台、輞川溶洞等風景名勝區,更有周邊的森林公園十餘個。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輝映,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

Ⅲ 西安大雁塔的來歷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的名稱來源於印度傳說。佛教分為大乘和小乘,大乘吃素,小乘吃葷。一天,在一個小乘派寺院中,做飯的僧人因為沒有找到肉給方丈吃,仰天長嘆。正巧天上飛過一群大雁。飯僧於是就想,如果有大雁給方丈吃就好了。

突然真有一隻大雁從空中掉在地上,飯僧很吃驚,就告訴了方丈,方丈驚異地說:「這不是雁,是菩薩顯聖捨身布施,為了別人犧牲自己。」寺中僧人大受感動,從此小乘派也不再吃肉了。為了紀念這只菩薩化身的大雁,便在雁掉落得地方建造一座五層的塔,名為雁塔。

慈恩寺的塔式仿照印度雁塔,所以也叫雁塔,為了和薦福寺內一座較小的雁塔區別,所以,又稱大雁塔。

(3)大雁塔的典故擴展閱讀: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游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余里孤征,終於達到佛教聖地天竺,如願以償地就學於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

後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游全印眾國。當返回那爛陀寺時,已位居這座佛教最高學府的主講,僅次於恩師戒賢。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攜經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興建大雁塔,用於收藏從天竺帶回的舍利、佛像和經卷,並專心致力於佛經翻譯事業。

Ⅳ 求一篇關於大雁塔的歷史背景與介紹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今天所見塔樣為明代包磚外表,但整體結構保持唐塔風格,是我國保存較完好的樓閣式塔,也是今天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築和著名古跡。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報答其母長孫皇後的恩典,選址長安城東南隅的晉昌坊,修建慈恩寺,10占據該坊一半的面積,並請玄奘法師為慈恩寺的住持。

同年太宗皇帝撰寫《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子李治撰寫《述三藏聖教序記》。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奏表高宗提議建塔,為安置西行所取回的經像、佛舍利。

武周長安年間(701年~704年),對佛塔進行了第一次改修,將其由磚表土心的西域塔形制變為樓閣式塔,內置木樓梯可以逐級攀登,高度增加近一倍。

五代後唐明宗長興年間(930年~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次修塔。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富民康生在塔上宴飲,以致失火,火徹晚不熄。此次損壞後,遊人不能再登。

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大雁塔再一次失火。金哀宗正大年間(1224年~1232年),慈恩寺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但佛塔依舊。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關中大地震,大雁塔塔剎震落,塔身屹立如初。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咸寧縣組織重新安裝塔內樓梯,唐塔體外砌磚層,進行了一次重大維修加固。

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年),對寺塔進行了修葺。1906年~1910年,日本人足立喜六赴陝對西安古跡進行調查,對大雁塔地面遺存進行實地勘測。

1931年,朱慶瀾將軍及五台山普濟佛教會又對大雁塔進行了維修。131932年,傅增湘考察大雁塔,撰《秦游日錄》,記大雁塔近代殘破之狀。

20世紀30年代,梁思成對大雁塔進行實地勘測,並繪大雁塔的平面圖及立面圖,以及西門楣中唐代建築的線描圖。

新中國成立後,慈恩寺大雁塔於1961年被國務院宣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大雁塔的典故擴展閱讀:

大雁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

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庄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踏。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

玄奘當年造大雁塔時所仿的印度窣堵坡,不是一般那種下為方台,上有覆缽的普通窣堵坡,而是當時印度最著名的的禮佛高塔——佛陀伽耶精舍,漢文意譯為「正覺塔」或「大覺塔」。

這座所謂「塔」,其實是塔式殿堂。大雁塔初建時,一如佛陀伽耶精舍,塔頂為平台,中央設置一個較為高大的覆缽塔,四角各設一個小型的覆缽塔,形成「金剛寶座」的構圖。

Ⅳ 大雁塔的典故

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內教,吃容三凈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於公元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游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回國後,在慈恩寺譯經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佛像,於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至今未變。

Ⅵ 西安大雁塔,為何叫「大雁塔」背後有什麼故事

西安留存著古代長安的許多名勝古跡,也是我國最具歷史厚重感的城市,其中大雁塔就是西安十分著名的一處古建築。大雁塔曾是大唐高僧玄奘西遊印度歸國後譯經的主要場所,十分的巍峨壯麗。至於大雁塔名字的來歷,有許多的傳聞和說法,其名字的來源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賦予,也有佛教文化中的一些因素在裡面,寄寓了許多美好的意義。

大雁塔的名字還有一個傳說就是大雁作為一種瑞鳥,曾經救過玄奘高僧的命。相傳有一次玄奘在穿越沙漠時碰上了強盜,身上的水食物以及財物都被掠奪一空。失去了水和食物的玄奘不堪重負,漸漸在沙漠中奄奄一息,這時出來一群大雁指引著玄奘發現了水源,讓他得以活了下來,最終取得了真經。後來為了表示感恩,玄奘在長安將此塔命名為大雁塔。

Ⅶ 和大雁塔相關的傳說詳細說明

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游慈恩寺,一時興起,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不料,此舉引得文人紛紛效仿。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他們在曲江宴飲後,集體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在牆壁上。

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歲一舉中第,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

盡管新科進士們詩興不減,而慈恩寺的牆壁畢竟空間有限,不久,白牆便成「花牆」。但可惜的是,這些題名都已經看不到了。其原因,據說是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不是進士出身,故深忌進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飲,並讓人將新科進士的題名也全數除去了。

(7)大雁塔的典故擴展閱讀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如今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Ⅷ 西安大雁塔有什麼典故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游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余里孤征,終於達到佛教聖地天竺,如願以償地就學於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後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游全印眾國。當返回那爛陀寺時,已位居這座佛教最高學府的主講,僅次於恩師戒賢。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攜經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興建大雁塔,用於收藏從天竺帶回的舍利、佛像和經卷,並專心致力於佛經翻譯事業。

Ⅸ 西安大雁塔的由來

大雁塔座落在大慈恩寺內,大雁塔可是名聞天下、廣為人知,而大慈恩寺卻默默無聞。由於座落在大慈恩寺內,大雁塔也叫大慈恩寺塔,是西安現存最著名的古塔,同時也被視為西安古城的象徵。大雁塔自建成以後,就有「雁塔」之稱。它的得名由來,流傳有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面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最初設計建造的塔就採用了這種形制。 另一種說法是:按照印度佛教傳說, 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買不到肉做飯。這天正好是菩薩布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仰面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領悟出這大雁分明是菩薩化現,他們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從此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雁塔。 再一種說法是:當年玄奘取經途中曾困於沙漠,後來得到大雁領引,才技到水源,得以生還。建造這座佛塔是為報答菩薩化身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 還有一種說法:它和佛祖釋迦牟尼曾化身為鴿救生的佛教故事有關。唐代人習尚雁,通常以雁泛指鳥類,因此得名雁塔。 慈恩寺塔建成50多年後,在它的西北又出現薦福寺塔,一大一小,均叫雁塔,於是人們把前者稱大雁塔,後者稱小雁塔。

Ⅹ 大雁塔的軼事典故

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游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更豪邁的題下「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玉樓」,把雁塔題名與登仙並提了,可見他們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了。到後來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間一場大火毀掉了珍貴的題壁。
到了慈恩寺,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這里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河南偃師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家,他於公元628年自長安西行,歷經艱難險阻到達印度,得到戒賢法師的精心指導,公元645年回到祖國,朝廷在慈恩寺舉行了空前盛大的歡迎儀式,出動了1500多輛軒車、200多幅刺綉佛像、500多幅以金線綉出的經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輛庄寶車,盛況空前。玄奘帶回佛經657部,先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等處翻譯佛經74部,共計1335卷,在我國佛教四大譯家中譯書最多,譯文最精。
玄奘還應唐高宗的囑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筆錄,將他17年旅途中經歷的110個城邑和傳聞的28個地區和國家的歷史、山川交通、民俗風情、物產氣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12卷,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位傳奇式的人物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他不畏艱難,排除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自唐代以來以來廣為流傳。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在此基礎上寫成了膾炙人口的中國古代四大小說之一《西遊記》。
大雁塔確是盡收佛學經典之家,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更是您西安之行不可忽略的名勝。
著名的玄奘法師,也就是盡人皆知的《西遊記》里的「唐僧」,曾在這里翻譯佛經,宣講佛法。據說,唐玄奘「西天」取經回國後,便組織全國各地100位高僧,開始翻譯他帶回來的佛經。為了保護佛經,他向朝廷建議,修建一座塔,來貯存這些經典。唐高宗李治接受了他的請求,於永徽三年(公元650年)在慈恩寺修建了這座大雁塔。
大雁塔初建時,同印度佛塔的樣式相同:5層,磚表士心。塔上建有相輪露盤。各層貯藏佛經。後幾經改建修繕,形成現在的式樣。如今的大雁塔高64.1米,共7層,自第一層以上,每層顯著向內收攏,呈方形錐體。塔身仿木構形式,用青磚砌成,每層砌成枋、斗拱、柱額和突出來的磚欄,形成一個個的房間。每層四面各有一個磚券拱門。塔內每層有呈方形的塔室,每層四面各有一個磚券拱門。塔內層有方形塔室,每室有階梯,可逐層盤旋登至塔頂,登高觀賞長安景色,吟詩賦詞,抒發情懷。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