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籠包的寓意
無錫小籠包,當地人又稱小籠饅頭,以皮薄鹵多而譽遍滬、寧、杭一帶,是無錫傳統名點,已有百年歷史。 它選用上等麵粉製作、選料精細、小籠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鹵,味鮮不油膩等特色。 饅頭緊酵皮薄、餡多鹵足、鮮嫩味香,秋冬時,餡心中加入熬熟的蟹黃油,即為著名的「蟹粉小籠」,食時鮮美可口。
有著「游龍」美稱的清代乾隆皇帝,曾遍游名山大川,尤其酷愛江南的佳山秀水、園林古跡和民風民俗。他曾六次下江南巡遊,乾隆下江南之旅,通常是沿南京、揚州、無錫、蘇州、杭州一線。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於1751年舊歷二月十九日到無錫,宿北營盤(石塘灣北)的龍舟上。他早在出巡前就決定要到無錫秦園(寄暢園)。二十日晨,御駕從黃埠墩換乘小船到秦園。就品嘗了當地的小籠包,之後小籠包名氣很旺一直留傳至今。探訪乾隆的足跡,聆聽乾隆的軼聞趣事,品嘗乾隆所稱頌的美味佳餚「無錫小籠包」。
由於湯汁豐盈,小籠包的吃法也與其它包子不同。包子端上來,取一小碟,倒入少許玫瑰香醋和嫩姜絲佐料,用筷子輕輕地夾起小籠包子移入淺碟,先在薄如蟬翼的包子皮上咬一小口,然後慢慢地吮吸其中熱燙的汁液,一邊吮吸,一邊品嘗,香甜鮮美的滋味便在口腔中彌散開來。湯汁吸得差不多了,再將整個包子吞入口中品味。如果你是首次品嘗,當地人通常會以口訣教你:「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吸汁」。這樣的吃法,一來可避免湯汁噴濺、燙傷口唇,二來是在輕啜過程中享受其鮮美的味道。鮮則鮮矣,美固美哉,但卻仍有些甜膩,偶爾吃幾只還可以,多了就享受不來了。而有的蟹粉小籠也可能有些膩口,不過卻蠻好吃的,有機會一定要嘗試一下!
我至今仍固執地認為一方水土出一方美食,尤其小吃類,離開了原產地味道一定變了,因為它要溶入這個城市的主流社會就一定要變化。當初我就是秉持這個理念幾次到無錫尋尋覓覓找到了無錫小籠的祖地「王興記」,說來也怪,王興記以小籠出名,店名卻叫「王興記餛飩店」,經過一番打聽方知王興記最早是做餛飩起家的,後來經營起無錫小籠,小籠逐漸出名了,但店名卻始終沒有改變。
之所以稱王興記的小籠為精品小籠,實在是因為這個小籠以其味道濃郁,湯汁飽滿稱雄於小籠湯包界,各地湯包我品嘗了許多,比如咱上海就有南翔小籠、南翔蟹粉湯包;千島湖有著名魚肉湯包;蘇州綠楊餛飩店有緊硣饅頭;常州有常州小籠,鎮江有蟹粉湯包等等,但如果對它們排序的話,我個人體會如此:淮安的文樓湯包第一,無錫小籠第二,其它的差不多在一個檔次就是第三了。所以淮安的文樓湯包是絕品,無錫的王興記小籠就是精品了。現在到了無錫,如果你沒去王興記品嘗一下無錫小籠包和餛飩,那可真是有點遺憾啦!
無錫小籠近幾年發展迅猛,無錫城裡只要開餐飲店,都會賣無錫小籠,因此魚龍混雜,當然以正宗而言,只有「王興記」和「熙盛源」2個店,不過外地的知道王興記的多,無錫本地的大都上煦春源去吃無錫小籠,當您走進「王興記」和「熙盛源」店,坐下點小籠時,千萬記住吃無錫小籠是有配套的哦:
1、在點小籠的同時要點蛋絲湯,這個配湯是骨頭湯燒制,以前是隨小籠奉送的,近幾年要另外掏錢買的,在小籠吃的有點多和油膩時,喝上這樣一口蛋絲湯非常受用;
2、另外吃小籠時要專門用店裡配套的一碟姜絲香醋,吃起來是另外一種風味。(給點分吧!!我打的累死得了!!)